福尔摩斯二世

HD

主演:巴斯特·基顿,凯瑟琳·麦奎尔,乔·基顿,Erwin Connelly,Ward Crane,Jane Connelly,George Davis,Doris Deane,Christine Francis,Betsy Ann Hisle,丘比·摩根,Steve Murphy,John Patrick,Ford Wes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无对白年份:192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2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3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4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5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6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3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4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5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6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7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8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9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福尔摩斯二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的男主角基顿(巴斯特·基顿 Buster Keaton 饰)是一名乡村影院电影放映师,他喜欢阅读侦探类的书籍,经常幻想自己就是一名像福尔摩斯一样的大侦探。一天,他把价值一元的巧克力糖谎称四元送给女友凯莎琳(Kathryn McGuire 饰),不料被情敌趁机陷害,说基 顿偷了别人的手表拿去当才有钱买巧克力。凯莎琳相信了谗言,遂将基顿赶出门外,并取消了二人之间的婚约。基顿查访之后,发现情敌才是偷表典当的家伙,但却苦无证据洗清冤情。某日,基顿在放映电影时,发现银幕上的故事竟和他的遭遇同出一辙,而且人物也雷同,唯一不同的是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上流家庭而已。基顿边放映电影边沉溺在电影之中,于是走出放映室,从观众席走入银幕之中逮捕情敌罪犯。可是进入银幕后的基顿却四处碰壁,一筹莫展.随着场景的变化,银幕上的映象不断从幻想变成事实……为了头发看门道品非遗请寻找我狂野大自然通天古盒十三冷酷探戈秋翁遇仙记片甲不留2017皮特市长天之恩赐2012猫侍第二季露西亚的情人天伦之旅蜜谋逃杀中俄列车大劫案禁入直播失落的海峡越狱大逃亡第一季花儿照相馆减法2022失败者岳父岳母真难当2绝密档案:迷失世界列宁格勒深渊巨兽楚留香之幽灵山庄冰雪尖刀连女人战争欢乐喜剧人 第一季湘女萧萧内科朴院长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电影版美国X档案七金刚1994遥远的婚约遗体〜面向明天的十天这个警察不太冷丛林的鱼2默契第二季熊出没之春日对对碰蓝与我红花遍地开

 长篇影评

 1 ) 基顿是一个出色的表演者,卓别林是一个出色的创作者。

《福尔摩斯二世》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4,比卓别林最高分的作品还要高,就电影而言,确实有它道理。该片划时代地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拍摄以及剪辑手法,当时那个年代工业水准与创作水平之高峰,但是巴斯特基顿的作品之所以没能像卓别林一样广泛地传世,可能就在于,基顿是一个出色的表演者,而卓别林是一个出色的创作者。巴斯特基顿并没有像卓别林那样,有太多的东西想要表达,所以在他的电影中更多的只是作为表演者,为观众奉献出惊险刺激的杂技式表演;而卓别林却往往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观众传达了自己的思想以及对社会的反思。简单而言,看创意、看玩意、看机关,就看巴斯特基顿;看剧情、看笑料、看思想,就看卓别林,就是这么简单。掌握了全权创作与充分艺术天赋的卓别林到最后也就可以比基顿走得更远。

 2 ) 电影的本体-动

1 当时拍摄导演认为反应是重要的,不要让片子有空缺的地方,否则观众就会走神

2 以人物动作推动叙事动作

王皓亮手表也是如此,他拿手把盒子的钱翻给女生看,自己却假装看画外的地方。

3 角色表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实景的配合,体力,是极具危险性的工作,这种表演所产生的杂耍正是让观众在危险与滑稽之间,是吸引观众和笑点建立的原因。

4 基顿之所以称为冷面笑匠,是因为他不是搞表情来产生笑点,而是他的行为下意识所产生的动作,这让后续一大批香港电影相继模仿,包括周星驰《功夫》中具有漫画感的包租婆追周星驰的动作戏,成龙电影中的杂耍方式表演与敌人过招。

5 基顿电影中很多动作在现实中很难完成,甚至不太成立,比如:他窗户前放了一声衣服,他跳出窗户就套上衣服,一个长镜头,他的情节设计有想法。

6 所谓杂耍,就是吸收了杂技团中的小丑表演,将一些毫无关系的道具或场景和他进行有效联系,产生出危险和悬念,但最终可以度过。

7 反派化妆特别像一个反派,那是人们观念还是非黑即白

8 摄影上,有一些pov视角,外景的坐在摩托上的动作戏,很有视觉冲击力,其中还有浪漫化的表达,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动作。

9 运用了抽帧,减帧数等,在电影剪辑上做出了喜剧的反射。

10 他醒来发现什么都没变,但其实现实已经如他之梦发生了改变。

 3 ) 电影笔记007:福尔摩斯二世

故事:
想当侦探的男主在追求女主时被竞争对手男配栽赃偷了女主父亲怀表,被错怪而回去继续放映电影的男主在放映时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走进银幕,做为最伟大的侦探被女主父亲邀请去破项链丢失案,他和助手破坏了男配和同伙的阴谋,拿回项链和女主浪漫,掉入水中,梦醒来,发现真相的女主来与他和好。

道具的设置与使用:
1.银幕:
基顿灵活运用了丰富的道具和媒介,包括电影和银幕本身。做梦后叠画从身体走出,用剪辑将拍摄和实景融合,达到走进银幕的效果;在梦里他可以肆意玩弄视觉魔术,运用剪辑不断切换场景让自己在银幕中穿梭与天南海北;而后镜头推进,进入戏中戏;30分处,穿过用布景和表演让观众误以为的镜子;34分处,虚化然后拆掉侧墙,让观众透视贯穿室内外的动作;35分处,不同景别的剪辑戏法和道具置景魔术以及演员表演,制造错觉达到神奇诧异效果,让观众分不清真假虚实。结尾处对着电影学下一步亲密动作。38分处貌似高速运动连续擦过驶来的火车和汽车,运动冲向镜头和连续性造成强烈感官刺激。基顿非常善于把握观看心理,对节奏和悬念的控制精准。这也充分体现在26分处的台球戏。
2.台球戏:
围绕着13号炸弹球,各种花式擦过,能把日常的打台球处理的让人看得心惊肉跳,除了前面提示的炸弹效果这个悬念以外,让观众成为全知者,替人物紧张,再解除,再加剧紧张,就在基顿不断地准备、绕过、球越来越少击中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但又戏剧性错过中不断经历期待满足和惊喜。
3.三十分处的电线杆,梯子口儿露进的光柱,都被运用起来,或遮挡或起提示作用。
4.三十八分处的汽车交汇,架子倒掉,都运用了运动中的契合点,设计精妙。
5.侦探书,串情节,引发搜身和男配诬陷男主,跟踪的提示。道具的使用也推进了情节发展。
(猜测后世如成龙电影中的一些道具设置使用可能源自借鉴于基顿)

情节的设置:
情节和道具的紧密让基顿对情节的安排也如道具一般,将它们像机关安置好,等待多米诺骨牌的激发和连锁反应。比如开场提到的女主父亲助手是为了在戏中戏中的男配做帮手,改成4美元为了后面被诬陷,前面的摸手害羞戒指与结尾的学电影中的亲密反应,戏中戏里男配提到帮手抓了女主、帮手站起来图谋不轨、基顿刚好失控冲进把他踹飞,前面顺走的台球炸弹在后来也成了解困道具,设计害男主的机关被躲过后来反倒玩了自己等。而且情节的反转处经常进行多次反转处理,领先观众。如开始的捡钱戏,第三次出现的大汉没在意一美元反倒捡出更多钱的钱包。台球戏被悬念刺激半天结果最后撞上也没事,原来早已发现(将观众置于刻意营造的“全知”中,其实有后手,给出的信息是有选择的局限“视角”,增加代入感,体验戏剧性)。
在基顿这里,道具和情节都成了给人物施展行为动作,一展身手的激发工具。

运动镜头:
14分的跟踪,36分的摩托,38分的过火车,39-40分的追车(一段第一视角追紧接反向的主观回头看,内反打)。

 4 ) 冷面对待喜剧就踏入了现代性的河流

电影的故事第15篇

2018年11月7日

福尔摩斯二世

Sherlock Jr.(1924)

巴斯特·基顿

当这一章迎来喜剧片三连击的尾声时,时间早已经跨越过一整届世界杯。我把基顿排在卓别林、劳埃德之后登场,在度过一个属于运动的夏天后,我们也终于要在电影中见证属于电影的“运动之王”了。

在20世纪20年代的默片时代,有谁能在电影中比巴斯特·基顿更运动呢?在整个电影史上,除了后来那些上天入地制造着大奇观的好莱坞超级英雄,还有谁能比基顿更运动呢?卓别林、劳埃德也奔跑、也跳跃,也躲避着世界的陷阱,但都比不上基顿那独特的,带着某种机械性的别样的运动感。

当电影史的车轮驶入到巴斯特·基顿的轨道(别忘了他在火车轨道上拍摄了不朽的名作《将军号》)上时,因为下一次喜剧电影再进入《电影的故事》的视野可能需要些时日了,有必要在电影诞生近三十年后,回溯喜剧发展的一个粗略的轨迹。

事实上,喜剧电影的历史和电影的历史几乎就是等长的。当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水浇园丁》上映时,就标志着故事片同时也是喜剧片的诞生。而这部四十几秒的短片几乎定义了默片时代喜剧电影的方向动作(身体)喜剧。四十几秒的短片剧情当然异常简单:小孩为了捉弄园丁,踩住他浇水的橡皮水管,当园丁排查故障时,小孩松开脚掌,园丁被水管里涌出的水喷了一脸,此后自然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追逐戏。

▲《水浇园丁》(1895)最早的喜剧,最早的动作喜剧

在有声片来临前,在有声的台词尚未登录电影前,电影作者意识到通过黑幕出字幕的方式提供台词对白,终究会影响观众的沉浸感。所以彼时绝大多数电影都会尽量少的使用台词。所以默片时代触发、牵引剧情发展的当仁不让的落到了"动作"的身上。《水浇园丁》通过“踩、喷、跑、追、打”几个动作完成了电影史上最早的一次戏剧性流淌,即以运动作为故事的启发器

当然,对于过去就观看过舞台杂耍表演的观众,这绝非是完全新鲜的事。不过喜剧电影的发展也就沿着此条路径慢跑下去,无论是百代称霸欧洲时期的大导费迪南·齐卡,或是其当家喜剧明星麦克斯·林戴(前面我们提到过他影响了卓别林),抑或后来被称为“美国喜剧之父”,我们提到过创办了基石电影公司的麦克·塞纳特 ,已经发展出高度依赖动作的诸如棍棒喜剧(slapstick comedy)等喜剧类型。而当卓别林、劳埃德、基顿出现时,他们将以更精巧的动作构思将喜剧电影推向新的高峰。

三人当中,巴斯特·基顿无疑最依赖于通过身体的技巧,最复杂的道具来完成高度冒险的特技表演。他同时也是默片时代最具有瞬时爆发力,以及耐久力的荧幕追逐者。后世表演模仿卓别林的多,模仿基顿的少。恐怕跟他那不可思议的,动感爆表的能量有关,这样的表演极限似乎我们只能在后来的动画与游戏中才能触碰到。

如果你从基顿1920-1923年间的19部短片一路看过来,你就不会再怀疑他在身体特技和大型道具上的创造了。无论是《暗号》、《一周》还是《稻草人》里,那些不可思议的道具(电气化、建筑组件)已经足够让人瞠目结舌了(而卓别林可能要在十几年后的《摩登时代》里才引入这些机械性的道具),基顿穿梭于这些道具间,时而获利却也常常迷惑于其间。《警察》里他则初现了自己在群戏追逐里运动之王的'实力",而这将在后来的长片《七次机会》里做一个美妙有趣的置换(警察的追逐变为新娘大作战)。

▲《一周》(1920)里的“3D打印建筑”

而对观众来说,基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显著特征,恐怕就是他面部表情了。相对于卓别林细腻丰富的呈现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演,基顿在电影中永远一副不为所动的表情,为他赢得了“冷面笑匠”的称号,法国人干脆则用“冻肉”一个更直观的词来描绘基顿的表演。但这恐怕要区别于我们时常描绘一个演员糟糕的表演而称的“面瘫”那类词汇的含义。

因为事实上,基顿早期在其朋友绰号肥帝的罗斯科·阿克巴尔(也正是他带基顿进入电影行业)电影里是能通过其面部表情直接表意哀愁与欢愉的。但当基顿开始执导自己的作品时,他的脸就变成那张“伟大的石板脸”了。这既是因为基顿为了区别于基石公司的那些“学徒”们的表演,而谋划的一种策略。恐怕也跟基顿的性格底色有关:“异乎寻常的羞涩与恼人的傲慢”。这种性格某种意义上是与喜剧演员所需的“素质”相悖的,但它却混杂着基顿的其他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完全属于基顿的标签式的表演风格。

▲基顿“一成不变”的阴郁面容

而这从始而终地冷面待喜剧的态度,就直觉般地将喜剧电影带入了“现代性”的河流。今天或许我们已经相对容易理解“现代性就是反现代性”这样的绕口令了,去年去世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对这种“自反性的现代性”有过总结:“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其文化之间紧张的历史”。所以当韦伯断言“资本主义的精神就是计算”的时候,而蕴含于其间的“自反性"力量,即反对这种数学理性的担子就落到了作为文化现代性的代表,艺术的身上。

而另一面启蒙以来,世俗性的合法化将艺术从附属于宗教,服务于宗教的应用工具的局面中解脱出来后,艺术成为具有某种自律性的、拥有了主体性地位的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的活动。而当艺术被一个时代壮了胆后,常言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艺术也就将承担起过去本不属于它,本属于上帝的职责:将人从世俗中分别出来,即提供世俗的拯救。

但想拯救和能拯救终究不是一回事,这就是启蒙主义需要唱的《爱的代价》:走吧,走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 ,走吧 ,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作为艺术的分支之一的电影,倒是能提供一个最为便捷的超链接(或许如今最便捷的变成了手机上的短视频APP?),人们走进电影影院,灯光黯淡下来,就暂时地脱离世俗的纷纷扰扰,进入一个如好莱坞般的封闭性的“现实”空间,和日常分别开来。在这个由电影提供的场域里,人们如同经历了过去宗教敬拜的“超俗时刻”般的体验(这或许又是短视频永远无法达到的?)。

▲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等著作的社会学家鲍曼

如果说我们在这些“超俗时刻”里,体会到卓别林提供的链接中现实世界的苦难与其荒谬性时,更多的仍是基于卓别林捕捉到的那套二元的有关权力的,剥削的“表象政治”(这也或许是他在苏联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而基顿的“石板脸”所拥有的自反性则可能更深的触及了现代性中的现实处境。

进一步作对比,卓别林电影中主人公几乎恒定的底层身份,不变的心酸的历程下仍尽力保持某种体面、优雅的姿态,某种意义上仍是对传统秩序的美的一种遵守。基顿的电影中,主人公多元的身份,世界以物化的、道具化的方式提供便利或阻拦,而唯一的恒常是基顿对时而阴、时而晴的境遇总是竖起的那张“石板脸”。而这张脸就成为高速变动的现代性世界中一张静态的,伟大的,自反性的脸。

在基顿的巅峰代表作《福尔摩斯二世》里,这张脸依旧像冻住了般,似乎什么都没有,但当你看过这部并不算长,只有40多分钟电影后,或许你会在结尾面对这张脸时,涌起一点东方似的禅意:它似乎代表了所有。这是因这部电影有意无意间的触及到了电影的本质,他在电影本体论层面的嬉闹,让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看起来前所未有的“现代”。

就我目光所及,读过的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中,数台湾影评人汤以豪的短评尤为精准和犀利:"观影即是入梦,剪辑必然错落"。它切中要害的点明了这部片子的伟大之处,即对“观看”和“剪辑”杂耍而前卫的把玩。在此之前,电影可能从来没有如此幽默而深刻的并举地触及到此。

当电影里,在现实中不如意的蹩脚侦探,在放映电影的时候睡着之际,复摄叠影(我们前面已经提及过这项梅里爱的发明,也在《幽灵马车》里见识过应用)的特技摄影让主人公“魂游象外”,它他一面凝视荧幕,一面又回望自身(躯体),这是对观影的绝妙临摹。电影诞生不到30年,巴斯特·基顿就直觉般地抵达了有关“观看”这一动作最具影像化的、最富饶的地带。关于此,电影史上有谁能比基顿走得更远呢?我们可能要等很久才能在阿巴斯《希林公主》对“电影荧幕的反打”的思索里,更深更细的咀嚼它。

基顿凝视电影的同时“回望”自身

精彩不止于此,魂游象外的主人公随后爬进了他所观看的电影荧幕。电影史上当然不乏伟大的戏中戏,但谁能在戏中戏一开场就让人瞠目结舌呢?基顿闯入电影里,由此开始受到电影法则的“支配”,它当然也将受到自格里菲斯以来,电影背后那双看不见的熟练的剪辑手的“戏弄”。

是的,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在荧幕中,因为剪辑而不断变换的场景中“备受煎熬”,我们一面哈哈大笑,一面却为这前所未有的奇观惊叹不已。我们现今当然很熟悉在法语中义为“剪接”的“蒙太奇”(Montage)了,当巴赞谈及蒙太奇时,我们会想到的是剪接对“完整的时间和空间”的加工与切割,以及必然对现实印象的折损。但在这一入梦电影的时刻,巴斯特·基顿作为外来的闯入者深入到蒙太奇中,以“狼狈不堪”却也不变应万变的神态(那张石板脸),感受着剪辑带来的“错落”诱发了可以称为“纯戏剧性”的东西。但这不就是剪辑的本质吗?

剪辑导致时间和空间的“错落”带来的戏剧性

但我们也常说“电影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这样故作区分的狠话,巴斯特·基顿洞晓人们的心理,于是电影里,走出电影荧幕外的主人公远没有荧幕里威风,他无法完成自救,等来的是电影的馈赠:心上人为他平反。

杨德昌在电影《一一》里借角色之口说:“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生命比以前延长了三倍”。他之后的话以杀人举例,人人都没杀过人,却通过电影了解了杀人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通过电影了解了杀人这样异常暴力的事物,却当然也能了解到其他,比如接吻、比如爱情。这是《福尔摩斯二世》结尾的又一层馈赠,巴斯特·基顿对照着电影荧幕上的方式拥抱、亲吻女主角,这是电影史上无比动人的瞬间,既包含一个喜剧电影应有的愉悦而浪漫的happy ending,也包含着触及到电影本质的深刻后,向电影投去地真诚的礼赞。

▲学着电影亲吻爱人

但巴斯特·基顿的电影所获得的商业回报远不及它所付出的心血,它的票房也远远落后于卓别林和劳埃德。他最终被米高梅解雇,在酒精中消磨时光。一度几部杰作的拷贝都不知所踪,直到50年代被人发现。1965年威尼斯电影节为他举办了回顾展,他收获了全体观众起立鼓掌,这迟来的致敬。次年,他病逝于洛杉矶。他将喜剧引入了现代性的河流,我们顺流而下,要过上几十年在这河流的另一端才和雅克·塔蒂相会。

第3节电影风格的世界扩张(1918-1928)

1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1920),罗伯特·维内

2北方的纳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1922),罗伯特·弗拉哈迪

3寻子遇仙记The Kid(1921),查理·卓别林

4安全至下Safety Last!(1923),弗雷德·C·纽梅耶/山姆·泰勒

5福尔摩斯二世Sherlock Jr.(1924),巴斯特·基顿

6铁路的白蔷薇La roue(1923),阿贝尔·冈斯

7贪婪Greed(1924),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

8战舰波将金号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1925),谢尔盖·爱森斯坦

9大都会Metropolis(1927),弗里茨·朗

10日出Sunrise(1927),F·W·茂瑙

11群众The Crowd(1928),金·维多

12圣女贞德蒙难记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1928),卡尔·德莱叶

13兵工厂Арсенал(1929),亚历山大·杜辅仁科

董肥楽影像观 · 微信号:dong-movie

 5 ) 希区柯克、成龙、伍迪·艾伦在这部电影面前都OUT了

当天才能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时所造就的往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如果你不知道巴斯特·基顿,当你看过这部《福尔摩斯二世》后一定会爱上他。

基顿曾经说过:“卓别林的流浪汉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有一套游手好闲的逻辑,他很可爱,但一有机会就会偷东西。而我这个小家伙是一个诚实的劳动者。”

这部1924年上映的《福尔摩斯二世》和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并没有太大关系,但它却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名字里有福尔摩斯中最杰出的,尽管它只有45分钟。事实上很难有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不拍手称赞,才华横溢的基顿肆意的玩弄电影屏幕于股掌,要知道它离我们将近一个世纪了!

空无一人的乡村电影院里,基顿饰演的电影放映员正专心致志地阅读着一本《如何成为一名侦探》的书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侦探。他把价值一美元的糖果送给了女友,却把价格数字改成了4美元。正好女友父亲价值4美元的手表被偷了,一心想成为侦探的基顿不仅没有破案还被情敌陷害变成了小偷,女友信以为真把他赶出了门。

基顿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情敌是小偷后苦于没有证据,跟踪无果的基顿只能继续在电影院干着放映电影的工作,而影片从这时候开始才变得真正精彩起来。

下面的镜头运用了二次曝光的技巧,睡梦中的基顿发现银幕上正在放映的故事和他的遭遇如出一辙,于是他走出放映室,甚至走进了电影屏幕企图抓到犯案凶手。

接下来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基顿前一秒还准备下台阶,下一秒便摔倒了围墙里;前一秒还想坐到石凳上,后一秒就滚到了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前一秒还在大街上闲逛,后一秒就差点掉下悬崖;动物园、沙坑、海上的礁石......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电影剪辑让这一切变成了可能,基顿就像一个看到新玩具的孩子充满想象力的玩弄着,电影在这个时候真正的成为了我们的造梦机器!相比之下,几十年后电影大师伍迪艾伦用类似的思路拍摄的《开罗紫玫瑰》虽然在故事结构上更完整,却少了一份童趣显得有些笨拙。

在梦中,小基顿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大侦探并受雇侦破项链被偷的案子,在追查案件的过程中有两段戏极为出彩。

为了增加悬疑紧张感,希区柯克在影片《火车怪客》中将“定时炸弹”理论使用到了极致,他说,如果画面一开始炸弹爆炸了,死了很多人,观众不会很惊讶,也没有什么感觉,哦,死人了,如果一开始一个人在桌子旁悠闲地坐着,而桌下有一个定时炸弹,那么观众的心就会被紧张起来,时时刻刻想着这颗炸弹。

事实上早在1924,基顿便在这部影片打台球的段落中开始熟练运用这一手法。

每一个观众都知道球桌上的13号球是一个炸弹,除了基顿,每一次的出杆都让知情的观众心惊肉跳,球越来越少,大侦探似乎也越来越危险,但每次戏剧性的擦球而过不断的发生以至于门口的两个坏蛋心急如焚。

直到最后只剩下13号球的时候观众的紧张依旧没有消失,反而在基顿挥出球杆的时候吸了一口冷气。

13号球没有爆炸,聪明的大侦探早已识破敌人的陷阱,但观众却在这场游戏间着实坐了一次惊险刺激的过山车。

1897年,巴斯特·基顿出生在一个以歌舞杂技为生的家庭,这让他在之后的电影生涯成为最出色的特技电影演员。无论多么危险的动作,他都亲自完成,不用替身。这一点也是成龙大哥在自己电影里始终坚持的一点,让人敬佩。

但在哪个没有技术,没有先进道具的时代,基顿在这方面早已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即使到今天能达到他水平的人也屈指可数。

他在总不断的麻烦中优雅的躲过一次又一次灾难,配合上那张永远没有表情的脸总是让人在紧张之余开怀大笑,这也是为什么基顿的电影可以让我反复欣赏的原因。

和坏蛋周旋的过程中逃跑的基顿坐到了一个路人的摩托车头上,自顾自一本正经地夸夸其谈,却不知身后的驾驶员早就摔下了车,无人驾驶的摩托车在马路上穿梭,穿过拔河场地、直接拖走一串拔河运动员,过断桥,正好底下驶过两辆卡车,路遇横木,恰有人炸开,与疾驰而来的火车头擦肩而过,直到最后摩托失控,直接穿墙而入,基顿一脚踹飞了意欲不轨的匪徒,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女主眼前。毫无疑问,这段惊险万分的大逃亡足以名垂影史!

梦醒了,心仪的女人明白了真相来到身边,不知所措的小放映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她。他看了看旁边的银幕,忽然灵机一动学起了上面的男主角。

他握住了女孩的手,他也握住了女孩的手;他拥抱了女孩,他犹豫一下,也把女孩拥入怀里:他吻住了女孩!他看看荧幕,挠挠头,一狠心也吻了上去。

镜头一转,银幕上的两人有了几个孩子,小放映员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愣在了原地。

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

电影结束了,唯一不变的是他依旧面无表情,但那份幽默和温馨却分明穿越百年感染着每一个能够欣赏到这部影片的观众,天才的创意、电影的魅力,在那一瞬间淋漓尽致,而我只是希望影片可以再长一点。

 6 ) 观默片《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有感

① 最近连续看完了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的近一个世纪前的两部祖师爷级作品《福尔摩斯二世》(Sherlock Jr.,1924)和《将军号》(The General, 1926),顿时对基神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

② 《福尔摩斯二世》是喜剧加奇幻题材,剧情现在看来很简单:主角是一名电影放映员,在睡梦中从困窘乏味的现实走进了奇妙诙谐的大荧幕,化身福尔摩斯大侦探,随后引发了一系列搞笑加惊险的故事……

③ 《将军号》则是喜剧加动作题材,剧情也很简单:主角是一名南方司机,在南北战争期间,误打误撞独自乘着火车深入北军阵营,救出美人后又乘着火车全身而退,并和南军一起打退了入侵的北军(好一个政治不正确)……

④ 在《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中,我恍惚看到了一个个电影晚辈们从眼前闪过(排名要分先后):

a) 基神对于画面构图和场面调度的精准把控,如同库布里克大神一般行云流水、丧心病狂!

b) 基神对于电影视效的压榨和电影技术的革新发挥到了极致,如同卡梅隆大神一般敢为人先、超前时代!

c) 基神对于时空切换(《福尔摩斯二世》)和对称故事结构(《将军号》)的得心应手,简直不输当代的神剪刀手诺兰!

d) 基神在《福尔摩斯二世》中精心布置的一个个悬念,原来就是希区柯克式悬念的追本溯源!

e) 许氏兄弟、星爷、成龙等一众笑星,从基神的作品里汲取了不知多少灵感?

f) 基神对于实拍镜头、不用替身的执着,是否给了成龙、克鲁斯等动作明星坚持到底的勇气?

g) ……

⑤ 在我看来,基神的巅峰作品只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作品如其人一般过于纯粹,缺乏人文关怀和有深度的批判……这或许就是他没有同时代的卓别林那么耀眼的根本原因?

⑥ 但无论如何,我想,基神都担得起“20世纪20年代最伟大的电影导演”这个荣誉!(毕竟,卓别林的好几部巅峰作品都是三四十年代的事情了……)

⑦ 另外,基神一个人就包揽了导演、编剧、主演、剪辑、字幕等主要工作,实在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全才!

⑧ 不过,最让人唏嘘的是,正因为过于超前时代,耗资巨大的《将军号》遭遇了票房滑铁卢!之后,基神就由于财务问题等而一蹶不振,即便进入有声电影时代之后,也没能东山再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⑨ 接下来,准备继续补看基神的其它几部精彩作品,如《七次机会》(Seven Chances, 1925)、《待客之道》(Our Hospitality, 1923)、《警察》(Cops, 1922)等。

 短评

丟開太好了的節奏表皮,專注寓意的話,不難察覺本片無意間完型了電影作為完整藝術的所有本質。觀影即是入夢;剪接必然錯落;故事有義務提供觀眾代入,卻沒有責任給予觀眾想要的結局。為什麼伍迪艾倫的極限是巴特基頓的起點,為什麼基頓之於我猶如神祇,也都在此一窺。

4分钟前
  • 焚紙樓
  • 力荐

天才天才还是天才,即使放在今天即使和后来各个时期的杰作相比也依然是天才。相比之下连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也拙劣起来,成龙的整个喜剧生涯就是山寨呀。梦境里的灵魂走进银幕,戏中戏与外部戏的同一,不知是现实里的人们在模仿电影里的恋爱生活,还是电影里的恋爱生活来自于现实。

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怎NB二字了得……Kino做的碟,5条配乐轨+2个花絮纪录短片。典型的基顿电影(跟福尔摩斯P关系都木有),台球和摩托两段已是传世经典,当然最电影化的还是进入银幕那个时刻:就是简单的不同场景的动作匹配剪辑,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现实模仿电影还是电影模仿现实?

1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一部完全由绝妙的创意打造的电影,简短而不失细腻的铺陈,紧接着竟是如此丧心病狂的想象力,基顿的肢体表演和特技实力可见一斑,摩托飙车一章惊喜连连乐趣不断,竟让我甚至忘记了逻辑上的错误。当他就这么自然地跨入了戏中戏中时,我发现了电影艺术的初心所在。

11分钟前
  • TWY
  • 力荐

默片时代最伟大的两个人:巴斯特·基顿、查理·卓别林,有声片时代最伟大的两个人:比利·怀尔德,斯坦利·库布里克

16分钟前
  • 八部半
  • 推荐

这特么哪看得出来是1924年拍的电影啊!!我国2013年上映的商业片里能达到这个水平线的都不多

19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只有最了解悲剧的人,才能写出最痛快的喜剧。

22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巴斯特基顿是电影天才毋庸置疑!但他竟然同时还是斯诺克世界冠军😂

2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巴斯特·基顿的电影永远那么充满想象力和前瞻性,将喜剧和动作融合得登峰造极,将近100年过去也丝毫没有过时,仍然值得现在所有导演学习。本片最精彩的一幕自然是戏中戏,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竟然能拍出如此神奇的一幕,绝对称得上“伟大”。巴斯特·基顿不仅拍出了戏中戏,而且还将戏中戏玩得炉火纯青,巧妙地用戏中戏讲了一个故事,家里、大街、悬崖、动物园、戈壁、孤岛的转场让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电影竟然还能这样拍。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当然少不了视觉效果,打台球一幕已经足够精彩,坐摩托车的镜头更是堪称飙车片的鼻祖,汽车变船同样想象力爆棚。更别提灵魂出窍,梦境、现实、电影的巧妙结合,一个个如杂技表演般精心编排的巧合镜头……非常完美的一部电影。最牛逼的地方在于,这部足以称作完美的电影是将近100年前拍的。

30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这电光幻影120年间,基顿与卓别林两位默片时代的大神,到底带活了几代徒子徒孙啊!每当看他们的电影,我都由衷想要感谢上帝。在无法依赖台词与声音的年代,简直将身体与有限资源和技术运用到极致、运用到神奇的程度。非凡的想象力,才是最大的激情。其所创造的,至今仍被不停模仿、借鉴。绝赞经典!

3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基顿说,人们说我和卓别林很像,那完全是误解。卓别林有流浪者的哲学,我是正直的劳动者。

35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基顿招牌搏命式的动作镜头生猛流畅得近乎不可思议,即使近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仍依旧夺目。

37分钟前
  • cjy
  • 力荐

伟大的、超越时间的电影

38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基顿与卓别林的区别在于:卓别林是为批判而搞笑,有所指;基顿是为搞笑而搞笑,无所指。各有千秋。

4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20年代能拍出这种特技,还有很多成龙级别的动作镜头,佩服的五体投地。

43分钟前
  • dormant
  • 力荐

巴斯特·基顿代表作,也是他最短的一部电影。45分钟时间里创意十足的场景和动作喜剧桥段数不胜数。很难想象1924年的动作设计、无缝剪辑和奇幻特技竟能达到如此高度。戏中戏、基顿“梦境分身”自由出入电影的场景极为先锋,如影跟踪、杂耍摩托车、台球达人、模仿告白等段落令人大呼过瘾。(9.0/10)

4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基顿亦是一个奇才,戏中戏的结构,超棒的小包袱,还有美好的 Happy Ending;梦入银幕的场景切换实在是开天辟地。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仔细一看,成龙终其一生不外乎是基顿的copycat

50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从影院步入大银幕的高光一刻,让电影散发出神奇魔幻的魅力,随之同人不同景的一系列精彩剪辑更堪称经典。只有真正爱电影的创作者才能拍出如此动人的桥段。从紧张的室内台球到公路骑车的惊险,让百年后的观众依旧能在影院内连连惊呼,为之不可思议的拍摄调度手法击节赞叹。

5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8/10。人与机械的关系组成了必备的喜剧元素,基顿走入电影里,各个场景通过动作匹配剪辑连续切换,解构了电影制作,而偷表者想暗算基顿,和管家设计了坐上椅子上斧头劈下来的装置、炸弹台球,观众清楚地看到机械改造的危险,但当基顿毫无察觉地坐上无人驾驶的摩托车,他安全地经过了十字路口、拔河比赛、修补货车的桥梁和火车驶过的铁轨,摩托车此刻被赋予了人性,被反派团伙追击的基顿跳入一位领带推销员的肚子,装置变成了关系默契的助手,解救出陷入麻烦的基顿,还可以联系之前基顿跟踪偷表者、被反锁于火车厢,他爬出一节节车厢借助水塔的引水管道成功落地,管道的引流却将铁轨上运行的车中两人冲得跌落,机械和基顿既连成一体又有调皮的个性。现实中女友机智地到典当行洗清了基顿的嫌疑,基顿只能无力地白日做梦,颠覆了男性作为拯救者的主动地位。

5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