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X档案

HD

主演:爱德华·诺顿,爱德华·福隆,比佛莉·德安姬罗,艾弗利·布鲁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美国X档案 剧照 NO.2美国X档案 剧照 NO.3美国X档案 剧照 NO.4美国X档案 剧照 NO.5美国X档案 剧照 NO.6美国X档案 剧照 NO.13美国X档案 剧照 NO.14美国X档案 剧照 NO.15美国X档案 剧照 NO.16美国X档案 剧照 NO.17美国X档案 剧照 NO.18美国X档案 剧照 NO.19美国X档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国X档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瑞克(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饰)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一名黑人毒贩射杀,从此给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原来德瑞克功课很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自从父亲遇难后,他就将一切心机都放在了对付有色人种上面。他积极组织起一帮白人青年混混,到处和有色人种对着干。一次,他射杀了两名黑人,因此入狱。  入狱后,德瑞克加入了一伙新纳粹的白人。后来,因工作关系他和一名黑人成了好友,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当他意欲脱离狱中新纳粹组织时,遭到了拳打脚踢。德瑞克出狱后,决心和以前自己组织的帮会脱离关系,带着弟弟远走他乡开始新的生活。十四岁的爱情遗愿清单2019零零零第一季超市特工 第一季绝色锦衣卫太阳2016自杀四人组耿耿长河家仇虚拟性成瘾昆虫世界混然天成女王的法医学~尸活师~21812:骑兵之歌劳琳:死亡之旅君九龄不良情侣生之欲弓元特攻队妙妙龙名不虚传国语所有美好的东西好运理发师情癫大圣(粤语版)窗边女孩眼中对街的屋中女子火药、背叛和阴谋(国语版)下秘密与谎言我们是夜晚光明的二儿子临时同居 粤语京城丑闻魔王杨门少年千姬变2之帝女幽魂游泳冠军塔里斯分飞囚鸟:弑亲案罗生门神通术与小霸王自古英雄出少年之岳飞报仇1964一位年轻医生的笔记第一季绝命大克星最危险的路猪猪侠大电影·海洋日记魔幻调酒师之迷失男女火星任务吃货拯救世界狙击手:终极猎杀

 长篇影评

 1 ) zz野兽良民和愤青

无论如何,我还是被这个文字感动了。当初我看的时候可没这么多的感想。
如今看这部剧,的确有了更深的感受。作者说得对,主人公就是把命运的不公转嫁到了对其他人的憎恶。我想,寻找情绪的根源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自觉自愿去自省和发掘的事,所以这对我还是有启示的。


from 天涯 作者:天涯太猛

      很多熟识我的人都会说我是个愤青,我不想承认但不得不接受现实,如果有这么多人说我是愤青,那我应该是。这促使我开始思考愤怒的根源。
  
  抛开父母家庭对我的影响,抛开成长过程中发生过的一切。我想起了野兽良民里导师在监狱里问男主角的一句话:Did you do anything to change your life?
  
  "No" 然后他就哭了,接下来我也被感染了
  
  说实话看过很多这部影片的评论,我始终觉得他们的理解都太浅
  
  并不富裕的家庭,底层的社区,父亲的意外死亡,主人公把命运的不公转嫁到了对移民和有色人种的厌恶和憎恨,他们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捣毁商店,朝黑人开枪,残忍的杀死了他们,锒铛入狱。这样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剧本。
  
  “永远不要迷失”导师一再的告诫,但年轻的我们有时候搞不清楚愤怒的对象,无谓的愤怒只能使自己把精力渲泄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主人公在监狱发现,那是黑人的地盘,白人甚至要向黑人交保护费,感到自尊受伤的他选择了独立,既不跟白人交朋友也不跟黑人交朋友,结果双方都要置他与死地。他感到迷茫,他动摇,他不知所措。当他恳求导师帮助的时候,我也觉得心里有一个声音在问同样的问题。
  
  影片中,有个好心的黑人最终帮了他,他幸运的没死,并且刑满出狱了。但是片末,他的弟弟被黑人开枪打死。这是代价,这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主人公的将来该怎么办?是继续跟黑人死磕嘛?还是接受弟弟被黑人打死的现实?
  
  有很多的答案
  
  法西斯头子认为要跟黑人永远的斗下去,最终取得胜利,夺回属于自己的地盘
  
  宗教倡导人要为善,要忍,说白了就是让大家不要闹事,平静的接受,说难听点就是逆来顺受。
  
  各种古语,各种心灵鸡汤,各种“社会经验”,说什么换位思考,说什么忘记过去才能有为了,说什么冤冤相报何时了,算了吧。
  
  再比如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吃吃喝喝,麻木不仁
  
  这些答案要么是错的,要么就是很肤浅
  
  老罗说过,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如果有一天我无论遇到什么都不会再愤怒了,那就是我老了。那就是我被这些答案腐化了,堕落了
  
  只是,要把愤怒藏在心里,要了解根源,要知道谁才是真正应该被问责的人,乱发脾气是不成熟的表现。最最关键,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来改变这一切
  
  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觉得那是扯淡,对于我这种人,寻找真理的路永远没有尽头。因为我的心永不麻木和腐朽,那才是愤青的真谛。

 2 ) 我歧视你,你歧视我

本来只是去看爱德华诺顿遛鸟的,结果看完想了一些东西,忍不住写出来了。 2007年高考安徽省考生人数是56.4万,录取率是51.45%,北大在皖招生人数小于30人。同年北京的高考生人数是11.03万,录取率是73.6%,北大在京招生人数300人。 这是我那一年的高考。 07年高考安徽文科出了猫腻,北大分数线就是一本线,所以实际录取的人数绝对没有30人。我们高中有个姐们报了北大,分数正好是551分一本线。这姐们兴高采烈地去调档案了,结果热脸贴了冷ass,被北大拒收,嫌它分低。随后北大的录取就神秘而低调地消失在老师和家长的闲言碎语中。 北京的所谓好大学,稍微数数就有清华北大人大北外北航北邮中传政法……安徽的所谓好大学,就一个科大上得了台面。都市传说这还是当年在合肥市长苦苦哀求下才留下来的,因为科大想回北京去。此外还可以看看其他所谓好大学的地理分布,复旦同济上外华政中科院南大什么的。 回到美国X档案,国内对种族歧视其实没多大感觉,所以一些人看这片子high不起来,在中国地域歧视更加严重吧。你去打听打听MIT在俄亥俄州的招生名额是多少,在博士屯放几个名额。 以前流行做那种问卷,有个题是这样的,问你如果能穿越时空要穿到哪里,我说我想穿到高考填志愿的那天。现在我大学都快毕业了,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咬牙切齿了。而且自从亲身经历了那种高考猫腻,觉得公正平等、付出回报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08年奥运会的时候,有阵子风传北京封城,我记得当时围观了好几场掐架,后来愈演愈烈直接掐到北京控制人口、禁止外来户口进城这事。我当时就想,你要是嫌人多,就把人大啊、北外啊、中国传媒啦、中国政法啦这些学校都搬到安徽、广西、甘肃这些地方来,保证你人口锐减再也不用担心人多问题,so easy! 所以说这种坐拥各种资源还护着不让别人过来抢的嘴脸跟美国白人提防黑人的心态都是相通的,而且中国特色的户口制度并不是问题的根源。 同理可证上海人歧视硬盘。 同理可证城里人歧视民工。 同理可证香港人歧视大陆人。 同理可证职场上的性别歧视。 同理可证X零后歧视(X+1)零后。 同理可证豆瓣歧视人人。 同理可证听摇滚的歧视听爱情买卖的。 同理可证葫芦屯歧视小清新。(其实根本就是一类人 我们在怕什么?大概是怕其他文化对自己生存空间的污染,怕自我认同的迷失。 我自己就是学跨文化交际的,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是不同文化,安徽省和北京市是不同文化,甚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文化。我私下里觉得跨文化的种种问题根本就是无解的,像这个片子里爱德华诺顿那样的仇恨尤其不可能有任何结果。 不过美帝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啊,我说的是文化输出这回事。最近热映的雷神,大家都去看看赶个时髦。你看,雷神啦、蝙蝠侠啦、蜘蛛侠啦、钢铁侠啦,这都是美国人小时候看的漫画,把这些电影捧上天的大陆人,有几个是漫画粉啊,有几个知道蝙蝠侠跟钢铁侠不是一个漫画公司的——也就看个热闹。同类的还有指环王、纳尼亚传奇啥的——我小时候至少还看过魔橱、狮子和女巫的童话,但对电影也不是那么粉——也就是感受下时髦的氛围,往自己身上贴贴文化标签。 这也证明跨文化交际里至少有一条原则还是挺稳定的:我们都喜欢好的东西,我们都向往融入“大文化”。 其实敲了那么多字,还跟电影没甚关系,我只是想说——操!这片子早点看我论文就写这个了!

 3 ) 从良了的诺顿:我为什么只给《野兽良民》两颗星

   对不起,爱德华诺顿,虽然你在这片子里性感地一塌糊涂,虽然豆瓣上给你这么高的评价,这部电影还是让我失望了。不是你演得不好,而是这部片子逻辑太过简单,对种族问题的揭示基本没切到点子上去。在《搏击俱乐部》那样的历史高度的阴影下,《野》只能说是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基本上,我对“妓女从良”或“浪子回头”的故事没有兴趣。当然,这完全是我的私人好恶,不能作为扣分的理由。但至少我有权力说说我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故事:那是因为,它太容易被拍成一部“教育片”,让人们乖乖地驯服于主流价值观。当然,“教育”也有高下之分,有一本正经,居高临下的,也有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说的就是这种方式。正襟危坐的,大家已经有足够的免疫力,不可怕;可怕的倒是后一种,还没等你发觉它就在你心里攻城略地了。这套“软性”的机器怎么运转呢?说来也简单,曰:表彰先进,惩罚落后。我们看到,《野》,或者说大一点,好莱坞的大片,都难以跳出这样的套路。
    写到这里,我有必要做一点解释,以免犯上“政治不正确”。主流价值观不代表就是错误的,反动的,非主流也不见得就正确。此处想讨论的,是《野》在艺术上的得失,所以请不要用政治的逻辑批评我对《野》的批评。我百分百支持平权,反对种族中心主义。但这并不妨碍我批评这部电影。
    什么是艺术的标准?我固执地以为,一部在艺术上有野心的电影,多少是叛逆的,是反常识的。(这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艺术不是幼儿园里的阿姨,每天把观众看作儿童般重申些社会的“DOS AND DON'TS”,它应该是帮不安分的捣乱分子,专门寻思着打破些你已经视为天经地义的框框,狡黠地从暗地里冲出来,出其不意地捅向你身体最敏感之处,让你如坐针毡上半个月。
    呼吁种族和解,倡导宽容,“冤冤相报何时了”——《野》除了再次扮演幼儿园里的阿姨,把这些老话重申一遍,还给了我们什么呢?不但没给什么,还带来了一堆疑问。诺顿是如何变成种族主义者的?仅仅是父亲的死吗?导演似乎也觉得这个逻辑太单薄,于是在快结束时给了个父亲“谆谆教诲”的场景。但这只是弄巧成拙,自主意识这么强的诺顿,会这么轻易被父亲的几句话,就从原来对黑人老师的崇拜转向憎恶吗?小诺顿的内心,一定经历了在父亲和老师之间痛苦的挣扎。影片没有花笔墨在这种内心的转变过程上,反倒在许多无关痛痒的地方搞足噱头,那么多冗长的升格镜头不知所云,真是败笔。
   除了在形而下的意义上,自身逻辑无法自洽外,《野》的失败在于没有从社会层面解释种族主义的滥觞。影片导演的态度无疑是严肃的,否则不会选择这么“硬”的题材,但问题是,影片没有触及到种族主义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根源。如果说种族主义来源于白人的“相对剥夺感”,那么我们在影片里几乎找不到这种提示。赛司应该是典型的低阶白人,但即使在他身上,我们也找不到他憎恨黑人的原因。也就是说,在影片中,历史被挤压到了一个平面。我们无法理解“种族主义”这样一种典型的历史意识:Where does it come from? where will it go?所以我说:《野》没有历史,尽管片名里有history。
    诺顿的“从良”历程同样不能让人信服。仅仅因为遇上了一个像《阿甘正传》里布巴一样心地善良的黑人吗?因为白人帮派的凶残、乖戾吗?如果说影片呈现的诺顿由善趋恶的逻辑简单到侮辱观众逻辑,那么他由恶趋善的“回归”也是那么苍白无力——对比他在煽动白人作恶那一幕的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真不知道诺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感,相比从良之后的诺顿,之前的他,举手投足间是多么魅惑!你看他杀了两个黑人被捕的那场,那挑起的眉毛,上扬的唇线,得意的坏笑,茂密的睫毛下那黑亮放光的双眸;你看他和家人辩论时那种志在必得,连珠带炮……这些最能吊起我们情绪的段落,不就是赤裸裸的“恶”的“召唤”(interpellation)吗?不幸的是,相比善,人类总是在恶的召唤下缺乏抵制力。想想看,诺顿给你留下的难忘的瞬间,不都是在为恶吗?看《搏击俱乐部》里他在老板前痛殴自己,我们谁不是笑得一抽一抽的?而从良后对家人关怀备至的诺顿,能带来给我们什么呢?
    丹尼尔是“美国X档案”的叙述者,也是诺顿的追随者。对于一个优秀的导演,这样的角色设置肯定不是白设的。他一定会通过某种“反差”(contrast)跟主人公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从而拓展片子的艺术空间。可导演在此基本浪费了这个设置:丹尼尔基本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其走入“光头帮”,完全是哥哥的影响,其退出,也简单地匪夷所思,毫无心理变化的层次。让人大感意外的结局,也许是想表现现实复杂,曾经憎恨黑人的白人,也可能成为冤冤相报的牺牲品。但如果按我之前设想的(相信也是大多数观影者设想的)诺顿在劝服那帮光头党时被杀,可能会提升全片的一个层次。即使如导演安排的结局,我们也有理由问一句,面对弟弟的死,诺顿的心理还会经历什么变化呢?无语的是影片至此戛然而止,以一个弟弟的颇为陈词滥调的作文结尾就草草了事了。
    被忽略的不仅仅是丹尼尔,其他配角更加单薄。诺顿的女友、母亲都面目模糊,白人至上主义精神领袖开曼更挫,在被诺顿打了之后就退出剧情了,我还以为此处会有什么伏笔呢,好歹也是精神领袖啊,真没看出他强大在哪里。反倒是监狱里帮助诺顿的那个黑人,虽然仍是“善良、带点搞笑的小毛病”的经典黑人形象,但模仿女友那段还是让我眼前一亮。
    
    说了这么多,回到原题,“浪子回头”故事也不必定是艺术电影的毒药。张扬的《昨天》也是个典型的浪子回头故事,但它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主人公内心的转变上,从中展现出的生活的真实感每每强大到让我艰于呼吸!而《野》不仅没把重点放到诺顿的两次转变(结尾还漏掉了第三次转变的可能),而且对两次转变的展现也流于肤浅,缺乏直抵人心的力量。可惜诺顿这么好的“天物”就这么被“暴殄”了,想想要是诺顿一坏到底该有多酷!可咱从“大局”想想就不行啊:小坏一番已Sexy到无法匹敌,要一坏到底,那种族主义的支持者和同情者还不知道因为诺顿要暴增多少呢!

 4 ) 不錯的片子

沖著愛德華諾顿,找出來補看的。不錯的片子,老土土地說:充滿著反種族歧視的教育意義。某位看不懂The good shepherd的好同學一定很滿意此片。

 5 ) 美国历史与爱情无关

  毛主席曾经说过:要读历史,要懂历史。我们每个人从小学便开始学习历史,从秦皇汉武,到四大文明古国,我们都统统浏览了个遍,那薄薄的几本课本便涵盖了人类全部的历史。于是,我们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选择标准答案填在上边。我们会把历史课本中得原话大段大段的背下来,然后近乎完整的填在考卷上。于是,当年的我极度反感这种学习历史的方式,从小学一毕业便发誓只学理科,绝对不学文科,后来坚定的选了理科。

  可是,认真的说来,对于历史我却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历史不考试的话,我会很认真的把历史课本仔仔细细的慢慢阅读。我曾经记得高一我最后学习历史的那学期,我们的历史老师就很有意思。他也考试,他出的考题和别的老师没什麽区别。可是,他会把我们所有人的成绩都开方乘十,打算学文科的同学们都说这个老师没本事,可我却非常喜欢他。他上课的时候从来不带课本,他给我们讲故事,把历史事件当作故事一个一个的讲给我们听。把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一直讲到现代社会,他不是让我们学历史,他是让我们去感受历史。可是,他不给我们总结,从来不,他只让我们课后自己去总结。对历史的感悟,其实是从他那里才真正开始的,虽然我后来学习的是计算机。

  废话了这麽多,我其实想说的就是那部王小波曾经说过他看过最好看的电影《American Histroy X》(美国历史档案,又名野兽良民)。这部片子由托尼凯(Tony Kaye)导演,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爱德华·弗朗(Edward Furlong)主演,这也是Tony Kaye的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讲的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种族主义。

  可能很多人并不曾经深刻的了解过种族主义这个词语,他们只是在电视上电影上报纸上杂志上看到这个词,但是他们不曾有过真正的亲身体会,包括我在内。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民族,却一般来讲只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这四类。或许人类的天性就是互相残杀,这些杀气腾腾满眼仇恨的人,他们看到的只是肤色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其实,那个和自己外表略异的个体也是人类。于是,这个世界上有了3K党、光头党,有了黑奴,有了印尼大暴乱……于是,德瑞克温亚剃着光头,带着纳粹纹身、满嘴脏话四处惹祸,仇恨所有有色人种,成为新纳粹的追随者。他带领着社区的一大批青少年到处迫害有色人种,直至后来在一个深夜,射杀了两名来报复的黑人之后被警察逮捕,投入监狱。

  我是从这部电影起开始关注Edward Norton的,片中他开始是一个在父亲的种族教育下成长的略带反抗的少年,当父亲被黑人射杀后,迅速的将仇恨转化为种族歧视。而在监狱中他被白人鸡奸,与黑人合作,在以前的黑人校长的帮助下,慢慢发现,人各有好坏,并不能单纯的用肤色来划分。再然后,从监狱出来,企图挽救正在重蹈自己复辙的弟弟……他把这样一个经历复杂的角色扮演的丝丝入扣。从扭曲的脸部直到后来平和的眼神,一个新纳粹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在他身上完全的得到了重现。他也因此得到了1998年的Oscar最佳男主角提名。

  片中,德瑞克温亚弟弟的扮演者Edward Furlong曾在《魔鬼终结者II》中和阿诺演过对手戏,不过在本片中他已经长大成人了。片中他是一个崇拜哥哥,因此跟随哥哥的脚步一步一步的称为一个新纳粹主义者。在学校里他歧视有色种族的同学,在自己身上刺上许多新纳粹的图腾,眼见丹尼就要踏入他哥哥的后尘,他的黑人老师于是规定他,要他回忆当时他哥哥的种种行为,编写成一份报告,透过这份报告,我们能够轻易地看出这个家族的悲伤过去与无奈,这份作业的名字就是‘美国X档案’。最后,他终于完成了这份报告,他终于真正放开心扉用全新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看身边所有白色的、黑色的、黄色的……人们。可是,在他到学校交报告的那个上午,他被一个黑人同学射杀在厕所里边,血溅在白色的瓷砖上,触目惊心。

  在美国,由于历史原因,至今仍然有着不少的种族歧视者,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自由平等的。有些白人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孩子,不要把有色人种当人看,是有色人种污染了这个世界。我始终不明白,为什麽要把人类普遍存在的竞争局限在肤色问题上来看待呢?那些人到底是懦弱还是偏执,抑或外强中干?自然只是用肤色来划分人们所在的区域,后来人类社会发展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居住生活工作在一起,没有谁比谁低贱,没有哪个种族比哪个种族高贵。希特勒的亚利安人种论曾经蛊惑过多少人,因此演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难道不该从中接受教训嘛?我们不该被人利用,被某些怀着个人目的的人利用,我们都是人,我们应该和平的相处才对啊。

  《American History X》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强烈关注种族歧视的影片,它与爱情无关。导演仅仅把目光投射到种族主义以及暴力问题上,所以才让我们如此震撼。其实,爱情真的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唯一,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关注,还有很多事情等待着我们的感动。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生活的惬意安详的,如果我们把地球仪旋转一周,我们会发现绿色在地球上所占的甚至还不到1%!仅仅如此……

 6 )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

几年前,在明珠台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子。从那时起,它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一遍又一遍的看,每一次都无比震撼,仿佛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一般。

爱德华诺顿双头抱头转身的那一刻,他眼里射出贪婪满足的目光,不知道为什么,我哭了。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啊,仇恨可以使人迷失,漠视生命。可是仇恨,可以让我们更快乐吗?Derek得到的,仅仅是牢狱生涯和饱受痛苦的家庭。诺顿的演技常常震撼到我,每个角色中,你都丝毫找不到他个人的影子,他完完全全的融入到角色中。我想,就算现在的好莱坞中,能做到如此的,屈指可数。

我们常常抱怨,抱怨社会,抱怨身边的人,抱怨生活。我们质问上帝,却得不到答案。只是因为我们问错了问题。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西尼的这番话让derek第一次落下悔恨的泪,也让我思考了许多。是的,生活需要自己来改变。在抱怨之前,我们真的努力了吗?

PS. 几年前第一次看这片子的时候,怎么依稀记得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做的每个选择,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现在再看发现原文是“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自己记错了,这句话一度成为我那几年生活的准则,到现在也是,我想以后也一直会是。

 短评

诺顿演技真是够拿一个小金人了。。。

9分钟前
  • 凤凰妞
  • 力荐

最最最震撼性的结尾。种族、肤色、仇恨是否有一天可以结束?青春是一个坑,别人往里面丢什么,它就接收什么,所以,需要一个引导者,来归类这些东西。有时候别人并没有要你做什么,只是认为你需要了解而已。

1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被蒙蔽尚可原谅,丧心病狂的偏执才应当被"射杀"。所有人类中因种族、宗教、性向、地域、意识形态等的不同而造成的歧视,会否有彻底消灭的一天?

14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

15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在美国教堂枪击案后重看这片真是分外感慨。以及,豆瓣的top250毫无数据说服力...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好莱坞的电影就不贯对中心的体现很紧凑,但是我还是觉得没新意,可能在美国关于种族歧视的事情谈得太多了,而这部片子对于种族问题的复杂性完全当不到《Crash》,当然,这个片子主要还是讲无谓的仇恨而不是真正的社会问题。

22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导演是英国人,一直在美国工作。看这种片子,一定是期待看见纳粹大杀四方血流成河才过瘾啦,但是这片子完全不是,千万别误会,它讲一个过气新纳粹出狱,出狱了变阳痿了,然后教育崇拜纳粹的弟弟当个好学生,是个教育片来的!

2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好片!不过诺顿的人性转折来的太快了点,欠缺了点说服力.

29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诺顿的谈吐竟有德尼罗既视感。转折和升华都有种小学作文式的牵强,依仗狱内一个黑人正面像和一场白人的浴室爆菊说明不了问题,在最关键的人格转变上处理欠奉。除此之外运镜、表演都是一流,影像黑白模糊肤色黑白,调配人性共有的灰。论种族问题,还是《撞车》诠释得最好。

3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138王小波"时隔十年,再来考虑信仰问题,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

32分钟前
  • 蕊蕊
  • 推荐

转变太快欠缺说服力,和开场的杀气帅气不成正比;说教味较浓,仇恨不会轻易消失,憎恨是人类杀戮的毒牙,绝非靠“真善美”和所谓信仰能消弭;为诺顿加一颗星,只是仅靠演员演技,还真撑不起如此沉重宏大的主题。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黑人是不幸的,黑人也是幸运的。至少还有那么多探讨黑人的电影,却没有几部探讨黄种人的电影。

4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

4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们的思想中都有一个本我和一个超我存在。本我就是我们的欲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超我则是我们的理性,是我们用来约束自己的欲望的东西。在本我的支配下,我们都是野兽,而超我使我们压抑自己,成为一个良民。

5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被爆菊后大彻大悟!杀死2个黑人判3年,抢劫1台电视机判6年,到底是什么左右这些!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在某些美国人脑中,恨有色人种无所事事领失业金过活,恨占有本该是他们的职位!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有些报应会报应在最亲的人身上,真恨不得死的是自己!爱德华•诺顿演什么像什么!

56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上帝不回答,那是因为你问错了问题

59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整部影片太流于表象,很多镜头显得非常仪式化。过于强烈的对比——影像抑或是情节——使得影片说教意味太浓。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1小时前
  • [已注销]
  • 还行

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根本不值得。

1小时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几个慢镜很给力。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