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HD中字

主演:科琳娜·马尔尚,安托万·布尔塞耶,多米妮克·达夫雷,多萝泰·布兰克,米歇尔·勒格朗,约瑟·路易斯·德·维拉龙卡,卢瓦·帕扬,Renée Duchateau,吕西安娜·马尔尚,塞吉·科波尔,让-吕克·戈达尔,安娜·卡里娜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2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4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5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6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4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5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6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7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8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9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黎,下午五至七时。美丽的女歌手克莱奥(柯琳妮·玛钱德 Corinne Marchand饰)正游荡在巴黎街头。她一袭黑衣,摘掉假发,面无声色地穿越着内心中的恐惧与焦灼。一切都由一份体检报告引发,她担心自己会如占卜的人所言,患上胃癌。忐忑不安的克莱奥游走在巴黎街头、咖啡厅、或是家里,遇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男人,她的情人或是朋友,对他们诉说她生命中的每一个段落,但似乎没人真正理解她。直到最后,她遇见了即将远赴阿尔及利亚战场的年轻士兵。在与他的交谈下,克莱奥开始重新看到了世界,坦然地面对现实。  由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执导的成名作《五至七时的奇奥》,是新浪潮电影中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本片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慈禧秘传野兽之中十四女英豪极速前进第二十六季佐和子那是无尽的复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菲尔来蹭饭第二季传奇的诞生辩护人2013歌之王子殿下 新剧场版犯罪心理:演变 第十七季不结婚的女人魔女2018丛林的鱼2犯罪心理第十四季闭关修炼指南六一特别节目《2024年亚洲跳绳锦标赛》午夜恐怖:6夜小镇总理皇家国教骑士团OVA赤焰锦衣卫杀人王曼森糖豆八部细雪吃饭跑步和恋爱伊卡洛斯塔尔浪子神探第二季再造之恩王冠第一季玉人箫努沙(电影)黑色乌托邦美少女的谎言:原罪大路上六指琴魔1994哎呦,棒球一夏飞翔吧!战机少女平安扣星原小宝林深时见麓稻草人的黑夜在一起2021

 长篇影评

 1 ) 交社团作业

技术层面精巧,立意层面深刻的作品。将影片与观众放在等速流动的时间概念里,但情节上并没有刻意强调“时间流逝”的实时感,瓦尔达轻盈地呈现着生与死的沉重之时,近乎跃出镜头的焦灼的思虑与情绪就暗暗传达了一分一秒的漫长。而在影片中对于章节的划分与命名都具心思,把时段区间准确地指向行动的角色,也让叙事的中心在影片过程并不聚焦于克莱奥本人——如此“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变化对应了影片前后半段“凝视”这一主题的变化:前半部分是克莱奥作为被凝视的客体,在male gaze的无形裹挟与对她真实感受的敷衍中痛苦地纠缠着;而后半段则将克莱奥作为凝视的出发点,对前半段的困局进行了一种反躬,以female gaze探讨女性的身体与美感,以及克莱奥作为个体、女性、公众人物的社会定位与自我思考,是给自己卸力、让自己赤裸的释然过程。

克莱奥的长镜头、跳切、失序与运动镜头,以及诸多的帽子、墨镜、镜子等等线索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却并没有让影片流向晦涩。影片选择以一种轻柔的方式呈现克莱奥的转变,足以让对于生死观念的探讨,对于超越性别视角的个体、人际思考都显得轻盈而老练。塔罗牌上的事一件件照应发生并没有带来苦涩的宿命感,相反地,克莱奥在这煎熬的一个半小时里一步步走向了本我的自由与超脱。

 2 )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了不起的瓦尔达 | 空间与电影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Cléo de 5 à 7),拍摄于1962年,其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至今仍然活跃于电影界,去年她与街头艺术家JR合作导演拍摄的《脸庞,村庄》亦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这一代表作,聚焦于在时令立夏当天下午五点至六点半——在这1.5小时的时间段里,怀疑自己身患绝症的歌手克莱奥,其内心经历了从恐惧焦灼到豁然开朗的变化,而90分钟的“真实时间”,与电影时长90分钟对应的手法,以及仅有开头短短几分钟的彩色画面,也成为了后来者讨论的重点。

抛开许多讨论,电影里多次出现,具有反射效果的「镜子」,以及在不同场所出现的竖向分隔,还有镜头里的巴黎城市日常街景,吸引了我的注意。以下的讨论,将重点围绕它们来展开。如有错漏,还望指出。

电影里第一次出现镜子,是在克莱奥从占卜女人的塔罗牌提供的讯息里,“确认”自已身患绝症。悲伤的她对着镜子开始哭泣,而后,她下楼离开占卜屋,对着楼道镜子多重反射的自己自言自语。女主角过分关注自己的特点,在此也可窥得一斑。

再往后,女主角克莱奥与镜子的场景,频频出现在电影里。

在占卜屋里,第一次照镜子的克莱奥

在离开占卜屋的一楼楼道镜子里,女主角望着镜子里多重反射的自己

离开占卜屋来到咖啡厅与女仆见面的克莱奥,两人所坐的位置背后,有着大面玻璃,营造出十分有趣的空间场景和画面构图——镜头首先是对准了两人,接着是克莱奥对着镜子开始哭泣的特写,之后是女仆的正面独白以及背过身去的克莱奥;女仆在为克莱奥擦拭眼泪时,旁边的年轻情侣出现在画面边缘,镜子里是看着克莱奥她俩的咖啡店长与服务员,以及人来人往的城市街景。

主仆两人的正面镜头

对着镜子的克莱奥特写

正脸的女仆跟独白,以及背向的克莱奥

主仆、咖啡店员、旁边的情侣、城市街景同时出现

当镜头切到克莱奥与旁边的年轻情侣时,画画很有意思:一边是焦虑不安的克莱奥,一边是讨论的情侣,而情侣的对话引起了克莱奥的注意并时不时地观望,两组人物的分隔是镜子的边缘。

镜子边缘分隔的两组人物

将相关场景人物全部纳入画面的镜头

离开咖啡厅后,克莱奥与女仆两人来到了帽子商店,里面的不同位位置挂有方型的小片镜子。与在咖啡厅的大镜子不同,当克莱奥对着镜子时,里面反射出来的物象几乎只有她本人(因为镜子尺寸过小,周围的环境很难入内),使得镜子里的克莱奥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脱离。另外,因为商店里有许多面镜子,前后左右的镜子反射不同位置的场景,空间也变得丰富了起来。

当镜头往后退到商店的橱窗外时,橱窗的玻璃也成为了一面“镜子”,室内的克莱奥与反射的喧闹城市交织,产生了叠加。

商店里不同位置的镜子与反射出来的画面

克莱奥与橱窗反射的城市街景叠加

买完帽子的两人,搭乘的士回到克莱奥的住处。房间的不同位置,同样摆放有各式镜子,大致在克莱奥活动的范围内,目之所及皆能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此时的克莱奥,仍然非常在意外界对自己的关注。

房间里面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镜子

紧接着,换上黑色衣服,离开房间的克莱奥选择出去逛街。在后面的剧情里,与镜子相关的场景包括有:克莱奥在中国餐馆“金塔饭店”前的停留,好友多萝特的化妆镜不小心摔到地上时克莱奥看到碎片里的自己,在街上看到被子弹打穿的玻璃里出现的自己,等等,在此不一一展开。

相比之下,影片里前后出现了两次搭乘出租车的场景—— 一次是克莱奥与女仆两人从帽子商店回家,另一次是克莱奥送好友多萝特回家后继续坐车前往公园。前后两次出租车里,司机座位前的小镜子,也很有意思。在位置上有着区别,第一次是挂在玻璃的底部,第二次是挂在玻璃的顶部,关于这一点,我并不知道瓦尔达是否有意而为之(不排除是我对这一点过份阐释了),但这样的处理确实带来了差异的效果——挂在底部的镜子,反射出的是司机的脸庞与双眼,使得克莱奥处于“被关注”的氛围之下;而挂在顶部的镜子,因为位置的关系,却只能反射到男司机的额头,以及并无对着镜头的双眼局部。这样的画面,与克莱奥的心理变化及自我的认知,是一致的。

前后两次出租车,司机面前的镜子

镜子的多次运用,带来的效果毋庸置疑。而在开头咖啡厅里的镜子,如果稍加注意,无论是在前文已经讨论的克莱奥与旁边的情侣,还是克莱奥与女仆,不同人物之间存在着“竖线”的分隔。而在后面的剧情里,其他的物体形成的竖向分隔,带来的构图影响,人物关系的效果,以及空间关系的瞬间变化,其精彩同样让人不禁为瓦尔达点赞。

关于这一点,在克莱奥房间里的体现可谓突出——房间内的柱子,钢琴,秋千,床架都在镜头里充当了这一角色。特别是床架,成为了人物关系及活动的重要元素。而克莱奥换好衣服打算出门时与女仆短短数十秒的对话里,屋里中央的两根柱子充分了重要的场景工具。

柱子分隔出来的画面

秋千将克莱奥与坐椅上的女仆分开

处于钢琴两侧的人物关系

情人到访,与克莱奥相依在床上

情人即将离去时的场景

克莱奥与作词的“小丑”男生之间的对话

两根柱子之间,在短短数十秒内主仆两人的对话里,充分了重要的空间道具,注意人物的走动

克莱奥出门之后,竖向分隔的场景也出现了多次,比如克莱奥在中餐馆的镜子前停留,一人来到咖啡厅坐下时旁边的马赛克柱子,克莱奥在街头见到艺人表演刺穿手臂后一脸不适奔跑时的棚架。虽然构成竖向分隔的元素不同,它们的共同点是,将克莱奥“框景”在内,与外界的环境及人群产生了分隔。

中餐馆墙上的镜子,竖向分隔的边缘

咖啡厅里的马赛克柱

马路边的棚架

克莱奥与好友多萝特从雕塑室出来,坐到车上时,尽管不知道是瓦尔达的安排,还是当时街上场景的即兴发生,两人在聊天时,旁边有位男人开启了屋子的门扇,使得街道单一的进深空间,层次变得意思了起来。

旁边的竖向门扇,产生的空间效果

接着,两人来到多萝特男友的电影室里,观看默片时的窗口及墙上的线条分隔,交代出人物之间的关系。

观望默片时,墙上的竖向分隔及人物的站位

与多萝特告别后,克莱奥在公园里偶遇了即将重新回到战场的士兵搭讪。在公园内的一番对话后,两人搭上巴士前往医院去确认克莱奥的身体检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不少竖向的分隔。人物的关系,当处于构图里的不同位置时,也有些许微妙的变化——从公园离去时,处于竖向分隔的树苗两侧,到两人在巴士时,时而处于竖向分隔同侧,时而处于两侧的交织变化,再到两人坐在医院的花园里,处在两侧竖直的大树中间,此时克莱奥已经基本放下了原先的恐惧与不安,只差医生出现,道出最终的检查结果。

两人从公园离去时,小树将两人隔开

在巴士上处于不断变化的两人位置,与竖向分隔的门扇、栏杆

处于画面近景两树中间的两人

不止于此。这部片的另一个迷人之处,在于瓦尔达的镜头里,流淌出来的1960年代巴黎城市街头。无论是克莱奥步行在街上、与好友多萝特开车,还是搭乘的士、巴士时,巴黎的风光以及街上的行人,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在一些影评里,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克莱奥与多萝特开车在街上时,两人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极低这个问题。我私心猜测,是瓦尔达将镜头的高度设成了街上行人的视线高度,希望将更多的画面留给巴黎的城市街景。

车窗外的巴黎

处于画面极低位置的两人与巴黎街头

车前窗外的巴黎街头

同样,街上的行人特写,也多次出现在了瓦尔达的镜头里,呈现出纪录片的痕迹。特别是克劳奥独自从咖啡厅离开后,遇见的行人镜头,与女仆、作曲家、情人、假发等这些熟人(物件)交织出现的那段镜头,我个人非常喜欢。值得一提的是,熟人们在这里出现的皆为正面对称的肖像,正如证件照般,创造了一种画面的紧张和严肃感,侧写了描述克莱奥内心的不安。

此外,克莱奥坐在车里,等待好友去取东西时的街上所见,镜头里的摄影,也非常好看。或许,这与瓦尔达本人的摄影师身份不无关系。

克莱奥独自离开咖啡厅后,走在路上遇到的行人特写

熟人(物件)的“正面肖像”

克莱奥在等待好友取东西时,在车里见到的行人特写

在瓦尔达的90分钟里,我们看到了属于克莱奥的下午五点至六点半,看到了巴黎的下午五点至六点半,而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的下午五点至六点半?

写在最后:个人很喜欢瓦尔达的这部影片,但说来惭愧,她的电影我看得很少。所以,以上的讨论篇幅,不排除只是我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如有错漏之处,还请了解瓦尔达的豆友指出,不胜感激。

 3 ) 镜头下生命的柳暗花明(瞎说,不是专业影评)

啊啊啊啊啊啊好久没看到这么喜欢的电影,从一开头就吸引我到目不转睛的,到最后结尾的时候,我整个人要惊叫出来了,好喜欢Σ>―(〃°ω°〃)♡→。

从一开头的占卜,雷洛曼揭示了女主了一些东西,影片就一直在往神秘迷信且细腻的气氛走了。

塔罗牌面

塔罗的预示很准,从一开始就讲明了女主的演绎生涯,得病经历交代了她的男人,制作人,女仆安洁拉,后面遇到的转机的情夫等一众人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高塔和死神两张大牌的逆位在收尾,很可能就不是代表着本来的毁灭和死亡的意思,更像是事物低到极点,经过爆发后又开始新生和出现转机,迎来大阿卡纳广袤的世界。

不过女主此时是消极的,她自己在心理上就给自己判了死刑。和安吉拉口中讲的那个不信命就癌症痊愈了的男子相反,她的信念感没有被塑造,反而被恐惧占据着。(安吉拉有信念,同时也是片面的迷信的,这也为后面女主的反抗做了铺垫)

后面就是去你嘛的,我要反抗

她是极美的,信奉着美丽就是生命的真理。

姐是女王

不过同时她的美丽也如巴黎街头的繁华撩眼一样,似乎是被拘束的(正如她带的假发一样),又像是狭隘孤芳自赏。

到后面她在帽子店里试穿,正常人都会觉得她过于自恋(虽然就是很漂亮啊!!),可这种美丽是空洞的,就像最后镜头给了假人两秒一样。

有点吓人

出女出租车司机到艺术学院的学生,电影行进得不徐不疾,一面展示着美丽的巴黎景色,一面像我们揭示女主内心的恐惧。

直到女主回到家里(我觉得猫猫很可爱,老公说像奥比岛家居),从老情人到制作人的不满,女主才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反抗,即使此刻的她看起来任然是不自由的。

我到底要怎么做你们才能放过我
很刺心的话,这种高塔倒塌也必然迎来转变
终于女主变得自由起来

此时她上街去。

不过她怎么会一下子心安呢,好像街上每个人的面孔都是那么可怕。金塔饭店,巴黎市井,好像每一种恐惧都在吞噬她,不过她不是完全如死尸一样的,允许自己害怕本身也是一种生命力,她是自由的双子,事情到了极点也必然迎来彻底的自由。

此后她去找了裸模闺蜜

闺蜜是如此充满生命力的,她和女主讨论裸体并不羞耻,也为了后面情夫说裸体埋了伏笔。

裸体就像夏天一样
即是简单的状态

和闺蜜一起快快乐乐的逛街,此时穿插的了戈达尔的短片,也十分奇妙吧

因为她看完之后第一次笑了起来。也许意识到,是眼镜是使得一切都变黑了,她不需要眼镜。

哈哈哈哈哈哈

但刚下楼的她又开始迷信起来。

摔碎的镜子

之后遇到死亡的男子,正如吃青蛙的男子,玩刀的男子一样让她害怕。这个时候又是好闺蜜说好话了。

好话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话!
姐妹情深
闺蜜跑开的镜头也太美了

而他和她的相遇那么简单自然,又十分突然。(想说这个男的长得就很安东尼奥)一下子就谈起来了。蠟燭兩頭燒的夏至日,变性人杜哇犁耙的祖国的差一个字的国家的战争,祖母的女性力量,恋爱经历,夜的恐惧,巴黎路上的植物学。

你们巨蟹
所以这才会是真正的深爱
祖母的书和电影
裸体的不妥,和夜,病一样
喜欢泡桐
真话

女主的新生似乎是那么自然,电影之美也在于此吧。就算她得了病,换着以前已经吓死了,现在她越真正突破了恐惧,自由快乐起来。

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台词太美了

其实不会是太深奥的电影,我说半天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想说很喜欢里面的镜头,台词,都太让我感到电影有多可爱了。

 4 ) 【洛阳电影资料馆•第二十四期】2011.3.6日“趁生命气息逗留”

【洛阳电影资料馆•第二十四期】2011.3.6日“趁生命气息逗留”
    ——三月放映主题“摄影机前后的女性”之阿涅丝•瓦尔达


映前:简介阿涅丝•瓦尔达

“走上导演之路的阿涅丝•瓦尔达”

阿涅丝•瓦尔达1928年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40年为了躲避战祸到了法国,在巴黎念书,21岁便成为一名摄影师,并前往古巴、西班牙等地从事纪实摄影。(可能是受战争的影响以及纪实摄影师的从业身份,她的作品往往有着一定的政治倾向,比如今天这部影片中对阿尔及利亚战事的关注,以及之后的《向古巴人致意》、《远离越南》等在政治上直接表态的作品。当然,在我看来瓦尔达作品中的政治倾向并不形成她电影的魅力,只是她作为电影人一种社会意识的表达。)

1954年,在没有就读电影学校或学习电影制作,甚至连导演工作证都没有的情况下,瓦尔达自编自导了第一部长片《短角情事》,开始成为导演。这部早于“新浪潮”五年的作品(法国电影新浪潮1959—1964年),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及低成本的制片方式,成为日后新浪潮几个主要导演的楷模。(影片的剪接师是后来拍《广岛之恋》的阿伦•雷奈。)这部电影也被称作“法国新浪潮的第一部影片”,瓦尔达也开始被称作“新浪潮之母”,当时她只有26岁。

“瓦尔达与法国电影新浪潮”

瓦尔达曾在访谈中说:“毫无疑问,在1954年,现代电影的大门由我敞开,

把电影带向新的类型。在这新式电影类型里面,我肯定是仅有的女性。某种程度上我成了楷模,全部男性和一个女性!”可以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其实还有杜拉斯)。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其中“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斯、罗伯—格里耶等,戏剧家阿伦•雷奈等。

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

从以上划分来看,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确实很难归类,因为她的风格也兼具两者的特点,但更多的是将其归类为“左岸派”。

“瓦尔达电影的女权主义思想和精神感染力”

瓦尔达的电影,尤其是这一部经常被挂上“女权主义”的标签,而且被看作在60年代末期于法国诞生的“后女权主义”思潮的先声。之前的女权主义多是强调两性对立甚至对抗,这种强调其实更是加重了对女性尊严和利益的损害。“后女权主义”,也是流传最广的女权主义认可正确的斗争方式应该是用女性的话语创建女性文化,争取和掌握女性的话语权,通过女性的话语实践成为话语和社会的主体,从精神(意识)层面而不是物质(肉体)层面来争取女性的权利。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阐述了女性自我意识从觉醒到斗争再到完成的过程,和这种后期才形成的女权主义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表现了瓦尔达那高度超前的女性意识。

但《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的魅力并不于此,在我看了瓦尔达只是在这部影片中从自身的女性视角表达了对人类通用的主题,即“美”是外人的观感,而“快乐”才是主体自身的心灵感受。纵观瓦尔达的电影作品,始终洋溢着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和乐观主义精神。


赏析:《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

“关于片名和‘真实电影’美学”

1961年的《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是瓦尔达最备受推崇的电影,主要表现在影片的对时间的实验性以及内涵表达的丰富性。

影片中的时间同现实中的时间是等同的,瓦尔达采用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相融合,充分展现了女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腻过程,这与当时新浪潮所推崇的纪实美感相吻合,从“真实电影”的美学出发,最大程度发挥摄影机的纪录功能(但瓦尔达不是第一个拍摄这种“实时电影”的导演,1952年的著名西部片《正午》是一个先例。)

片名《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是一个法语谚语,指的是会见情人的时间(5点到7点是在工作后和回家前的一段时间)。而影片停在6:30,克莱奥和邂逅的大兵互望着沿着林荫道走下去,以光明的结尾给人无限遐想。


“女性魅力和对生命的关爱”

影片塑造了克莱奥这位讨人喜欢的魅力女性角色,有些小迷信、有些蛮横、有些反复无常的可爱,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对捕捉女性身上特别是面部的细微情绪变动尤其在行。

影片可以分两部分来看,前一部分可以说是世界对她的影响,强加在自我身上外在的习俗、社会机制;后一部分则是她对世界的感知,对纯朴、自然状态的

回归。讲述一个女人在生命的关键时刻冲破各种社会性的压抑、约束,找到本真的自我,而它批判的矛头,显然指向的是各种外在的社会机制。

“戈达尔的出演以及一些细节”

戈达尔和他御用女演员安娜的那段默剧演出,可以说是影片的神来之笔,也是点睛之笔。看懂这段默片的隐喻,也就看懂了整部影片表达的主题。(戴着墨镜——有色眼镜,象征习俗、社会机制的戈达尔认错了自己的女友,闹出悲剧,直到他抛去墨镜,才找回了爱情)。

其它细节:
前三分钟的彩色与之后的黑白世界——等待过程中人物的焦虑和绝望
两种发型——前后两部分的心理转变,外界的观感与本真的美感
街头杂耍——外在事物成为内心体现
跳切镜头——加深恐惧,对约束她生命的各种社会机制的厌恶

总之,瓦尔达的影片蕴含着对生命热情的关注,同时有着难得的实验倾向,导演生涯中对生命本身和电影本身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弥足珍贵。

活动链接:
http://www.douban.com/event/13516833/

 5 ) 看与被看的关系转变

我发现好电影是能让人忍不住回想并反复回味的,今天我的脑海中总是回想起Cleo那张美丽而不安的面容,我逐渐意识到贯穿全片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转变。前半部分,Cleo是被观赏的“尤物”。她通过镜子观赏自己,街上的行人扭过头来注视着她,镜头通过大量的特写和正面直视来诱导观众的目光。直到Cleo换上黑裙、脱去假发,她开始意识到旁人的注视,开始回忆之前见到的人们的眼神。我认为裸体的友人对Cleo有着重要的影响,Cleo对裸体的恐惧实质上是对自我的恐惧,“I‘d feel so exposed, afraid they'd find a fault." 但友人的态度则自我而坦然许多——“My body makes me happy, not proud." 带着疑惑和思考Cleo开始学会观察世界了,她注视路途上巴黎的街景,注视友人的背影,注视在公园里遇到的士兵。同时镜头语言也渐渐转向了远景和中景,很少再有Cleo单独占据整个屏幕的时刻。我会将这种关系转变理解为女性的自我觉醒,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隐喻。最后Cleo终于不再恐惧。"I think my fear is gone. I think I'm happy."

 6 ) Sans Toi

  录影片中香颂一首,致敬
  
  (2010-10-26 10:24:05)
  转载中戏小破孩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angelina2jolie
  
  
  
  Toutes portes ouvertes
  
  En plein courant d’air
  
  Je suis une maison vide
  
  Sans toi, sans toi
  
  
  
  Comme une le déserte
  
  Que recouvre la mer
  
  Mes plages se devident
  
  Sans toi, sans toi
  
  
  
  Belle, en pure perte
  
  Nue au coeur de l’hiver
  
  Je suis un corps avide
  
  Sans toi, sans toi
  
  
  
  Rongée par le cafard
  
  Morte, au cercueil de verre
  
  Je me couvre de rides
  
  Sans toi, sans toi
  
  
  
  Et si tu viens trop tard
  
  On m’ aura mise en terre
  
  Seule, laide et livide
  
  Sans toi, sans toi, Sans toi

 短评

女人拒绝丑陋,害怕平淡,恐惧死亡。她歇斯底里,然后恋物;她卖弄风情,但难掩骚动;她自恋自赏,因此更加自卑。她若即若离,却只愿独善其身;她欲拒还迎,最终选择了释然。“我以为人人都在看着我,我眼里只有自己,这让我疲惫不堪。”

4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力荐

前半部分“美丽”的女歌手不论是形象还是内心都是别人所想的她别人塑造的她虽然光鲜但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虚荣的驱壳,影片的后半部分从拽掉假发开始她才成为了有血有肉的真自己,怀疑得了“绝症”成为了一个女人的自我破茧而出的契机。。。PS其实真正的绝症是那个“假我”

5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彩色塔罗牌开场如同一个被仪式性赋予的人物身份,以及预叙,我们随后与Cleo共同投入黑白的世界中,一切命运似乎都已决定,一切都是病态而残缺的,自由意志不再可能。Cleo所畏惧的,恰好是组成《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这部影片的重要元素:时间绵延,而这正是一部“实时电影”。随后她逃了出去,逃出了“众人之妻”的异化状态,逃出了空旷的房间,街道是其焦虑的外化,一方面是Cleo对于绵延的逃逸(雕塑是永恒的此在,而电影则是永恒此在的回归),另一方面,则是不祥征兆的闯入。与此同时,瓦尔达给出了一条存在主义式“拯救”的道路,从“未来的时间”转向“余剩的此在”。

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无论装逼与否,新浪潮代表作总能让我不自觉的进行一些行为模仿,譬如一进博物馆就玩笑说看谁跑得快,一到中东国家的宾馆洗手间就装作自己被拷打,一上欧洲城市的街头就旋转着做卖报态,当然是体现某种共同信息趣味的人来疯。看完此片后的次日,我也在下午5点到7点留意了自身。克莱奥怎么能做这么多事!

11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6月21日看發生在6月21日的電影成就達成。我只是路過來給你一個吻👌🏻 on a tout le temps 👌🏻

14分钟前
  • AngelaWood
  • 还行

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一个半小时。故事时间和影片时间等长。其实可以更先锋一点,全片黑白混用,凡克莱奥的主观镜头皆用黑白,其余则用彩色,镜头调度上也多做一些分立(所谓不分享画面空间)。瓦尔达的片子真是好,结构精巧,叙事流畅,情感充沛。本片音乐有结构性的作用,主观镜和移动镜头也颇赞。

1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很难想象瓦尔达如此严肃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科琳娜·马尔尚简直像是安东尼奥尼的莫妮卡·维蒂,只是她并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如此焦躁不安。女主角观看着路人,路人的私语时常清晰可辨,那些在电影里往往一闪而过的存在,被瓦尔达的摄影机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拿过相机的人,一定会了解那种警惕的凝视;镜头就是权力的化身),这就是她作为导演的权力,也是她作为人的关怀:对主角,对路人,对生命,对一切……她从未改变。

2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浮华的女歌手因为可能的癌症消息而濒临崩溃,而爱情让这煎熬的两小时柳暗花明。瓦尔达奶奶的新浪潮代表作,在看似不可能的人物身上呈现女性主义,模仿人眼的记录式镜头含蓄而细腻。戈达尔客串的片中片太有趣了~!(今年最后一部电影,2017年ciao)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现在想想,电影真特么有意思,无论是因为早期的胶卷时长原因,还是因为经济账或观影效果的原因,最常见的90分钟,既能描绘一个人事无巨细的一生,又能表现一群人惊鸿一瞥的一刻。它何止延长了我三倍的生命,更拓宽了我生命的深度。怪不得老有人说我跟谈过十几个甚或几十个女朋友一样,在电影里,那才是阅女无数。

2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重看#想不到这么一部泛着轻快幽默,散发轻盈气息的影片,其实关乎死亡侵袭的恐惧与焦虑。现时真实时间与电影内置时间同步,代入角色感受分分秒秒的折磨,时间汩汩流淌在影像中。结构相当工整,以脱假发为分水岭,意味她自此褪去外在的浮华虚荣,开始自省内敛;从高傲的受宠玩偶到留意周遭普通面孔,众声喧哗的言语化作无数宇宙碎片,一切仍在既定轨道上运行,唯有自己失落在难以启齿的黑洞,这种混乱失序与大量运动镜头结合,极其美妙。印象深刻:1、插播数次阿尔及利亚之战;2、小奶猫抢戏(瓦尔达真是猫控啊!)3、插入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可爱。4、充满各种死亡征兆的暗示,镜子的分裂。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DVD时代没有看过的電影,现在成了电影经典,不看感觉不好意思和别人对话。电影是流动画面,从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而且拍摄也是按照这个时间拍摄,从电影画面里面的路人眼光看,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半纪录片创作,长镜头,片中片,各种各样的调度,当然是导演的成名作也是著名的電影代表作,看过而已!

32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很喜欢本片的摄影,稳重而生动、有重点。瓦尔达34岁时拍出的代表作。从细腻的女性视角出发,达到一种普遍人性的释放。巴黎街头的一切人和景在等待诊断结果的女主人公眼里都有了象征意义,但最后观众跟她一起意识到,自由来自象征符号褪去后的生活的真实。片中片「在桥上」也是一则隽永的哲理小品。

35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他害怕战争,而她害怕癌症。在他面前她不再是个惹人怜爱的洋娃娃,而是她自己。这是瓦尔达的女性主义观点,也是一个女性自我寻找与完善的过程。且不说电影时间与真实时间的完整对应,电影里的空间分割也令人惊叹:克莱奥在帽店的玻璃橱窗与镜子间穿行的流动影像暗喻克莱奥的复杂心境。

39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瓦尔达足够细腻,她精准的刻画出一个悲伤、恐惧、濒临崩溃的女人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她频繁使用跳切来展现奇奥的变化——从明星到一个“赤裸的人”。电影到6点30分戛然而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就像那彩色占卜镜头中测试的未来不过是对生命的亵渎,那90分钟的“真实时间”才是生活的真相。

43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没想到是这样中产的Cleo。不过也恰如其分,中产才拥有钟表和“时刻”。所以最后士兵人为将“七点”提前,是一种来自无产的反叛。多余的半个小时,是给爱情的吧。

4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瓦尔达第一部女性主义/剧情长片,客观现实与抽象意识,人生与艺术,公众与个人,客体与主体,对立暧昧及二元化。片头塔罗牌之后全部为黑白,两小时流逝的时间内巴黎街头林林总总的人群风物,被癌症恐慌占据的畸变视角。“电影书写” 结构细节,身影常出现在镜子里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 星期二不能碰新东西、车牌不吉利、破碎的镜子,哈哈,这么迷信的巴黎人…令人陶醉的摄影,不忍心走神一秒。与观影同步的17:00-19:00时间轴,90分钟的观赏,30分钟的遐想。“亲吻还是想念,亲吻不够就会想念”、“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都随时奉陪,我总是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人人都宠我,但没有人爱我”、“我的身体让我快乐,而不是骄傲” 爱能让人消除恐惧。游走巴黎街头,上车下车,驻足停留,眼神对视,相互倾诉…最后20分钟就是《爱在日落黄昏时》啊:你的火车快赶不上了,“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5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很多人说瓦尔达是“女版戈达尔”,要我看比戈达尔细腻多了。尔达已抵达,达尔未达尔。

5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记得第一次遇到这部电影,还是在某大学入学考试的名词解释题上。结果没有答出来,后来面试也没通过。过去至现在的荒也君,看完后认真复习了下自己。

60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1.不仅电影与真实时间同步,还再现了死亡恐惧与寻求真我的心理时间。2.快切的主观镜头-街边行人+相关人物,咖啡馆顾客描摹,橱窗/镜中叠影。3.高达与卡里娜的无声短片,摆脱墨镜与脱去假发,戴不合时宜的黑帽,人体模特的隐喻异曲同工。4.与临行士兵(另一"将死之人")的邂逅让克莱尔袒露自我。(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