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

HD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诺米·梅兰特,尼娜·霍斯,马克·斯特朗,苏菲·考尔,朱利安·格洛弗,阿兰·柯德勒,亚历克·鲍德温,西尔维娅·弗洛特,西德妮·莱蒙,亚特乔姆·吉尔茨,玛丽·卢·塞勒姆,André R?hner,Frank R?th,约翰·冯·比罗,仙妮娅·阿森察,山姆·道格拉斯,穆拉利·佩鲁马尔,文森特·里奥特,Vivian Full,埃德·怀特,露西·波尔,迪安娜·比伦特,迪安娜·比伦特,Marc-Martin Straub,Kitty Watson,Ylva Pollak,Adam Gopnik,Na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德语,菲律宾语,法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塔尔 剧照 NO.1塔尔 剧照 NO.2塔尔 剧照 NO.3塔尔 剧照 NO.4塔尔 剧照 NO.5塔尔 剧照 NO.6塔尔 剧照 NO.13塔尔 剧照 NO.14塔尔 剧照 NO.15塔尔 剧照 NO.16塔尔 剧照 NO.17塔尔 剧照 NO.18塔尔 剧照 NO.19塔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想要成为“女大师”且一直成功下去,她不仅要成为女德典范,还要成为女德典范

她当然是一个阿尔法女。

纽约客采访对谈那一大段(女大师和被男采访打断的话)以及,注意两个人的坐姿,她是跷二郎腿,而那个男的采取的是典型的傲慢性格的坐姿,而其他的场景她用了翘腿坐姿(同样的坐姿朱迪福斯特在一段古早采访里也是那样的坐姿)。

学校授课那一大段(如果那段场景是一个男教授对一个学生说的我不会觉得正确 而她作为一个女同“如果硬要说也是铁T 虽然我并不喜欢这种说法”),只能说好教授遇到动不动断章取义的扶不上墙的脑子有问题的学生也是浪费感情和精力(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一个糊弄子老好人教授),他们的zzzq标准下她的那段讲课也成为了“把柄”之一。

她当然是集合了权力与凝视的控制狂,然而问问,那些做了剥削的和贩卖的男大师们都得到了什么惩罚?(甚至那位有可能还能东山再起吧),再看看波兰斯基和吕克贝松以及希区柯克这些或炼铜或剥削的老白男电影的高分和评论,对比这部的低分和评论,诚如一些豆友所说,最终一些自称激女所说的厌男不过是借口,她们情到深处都是极致厌女,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另,和演助理的在烧女图里搭档的女演员在电影节上愤而离席,表达欧美电影界充斥着波兰斯基和其同党的旧闻后,可是有很多人说过“电影是电影,私德是私德”,怎么到塔尔身上当时这样说的女的不为她争辩了?!

她对赞助者确实提过觉得倾向招收女学员是太过了(虽然我本人很不喜欢这段的她的倾向),然而要看到只有“女大师”才能推动倾向招生女学员这样的起始(如果说男大师别想了或者是另有其他目的)。

当然,并不是说她所做的那些事情,私德有问题是正确的。然而,如果要用显微镜评判“女大师”,请也公平的用显微镜评判“男大师”,抓住这类女主电影一个劲的踩,对男主的电影剧集来“我女我也……”大可不必了。

我不想以后只能看女导演拍男同片和男导演拍大男主剧,最终所有人被骂到不拍女主剧(言情宫斗雌竞那种不拍就不怕了 这些例外)。

最后,女人掌握权力(虽然塔尔本身就是阿尔法女 我也很怀疑这种世界不是阿尔法女或亲和他们得到他们认可的平权女能否走到巅峰 看看维米莉·苏莲娜最后的被他们剥夺掉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安迪沃霍尔,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我想也是他们乐见其成的)从屠龙者变为恶龙,这种结构性的错误不是靠骂导演骂演员骂一部女主电影就彰显立场的。没必要。

我,本人坚定的10bt践行者。

那些理念不和的,想表达的,在称自己激女后给男导演仍然打高分,给这部仍然给低分的别来跟我辩论,辩论就:你是对的!你是对的!你是对的!

题外,她在课上那一大段对话已然触碰到大师的领域了,所以她在技艺和艺术的造诣上确实是大师(甚至讲课也很棒 我愿意听这样一位教授讲课 而非其他),而任何领域的大师都会有她讲的那段话的同样感悟,我们还没有成为大师的有时候能窥见和抓住她们所讲的那点灵光。当然,如果可以,我也需要想像一下我没见过的母系文明里灵性面的大师们的那些灵光与艺术,那里没有厌女狂巴赫和艺术史上的无数厌女狂,只有我们的女祭司们闪闪发光,只有她们的作品流传和被发扬,这只能依靠想象力去畅想了。

她到越南也不一定是不幸的事情。至少她能去宣讲自己的艺术理念(再别海王女学生就更好了)和真的把时间还原给艺术,而非玩政治游戏。如果用跻身上流社会,普世的成功评判,那还是原来那一套。

服装,她家场景(书柜,以及同样是大师她的家可没他们那般奢靡),配乐,凯特布兰切特和她所饰演的角色都已经触摸到大师的领域了。

近期难得看到这么累人的电影(褒义)。

 2 ) 探讨 Cancel文化与性别无关、与为人有关

TÁR (A-) 首先,豆瓣的介绍写的是错的,这不是一部音乐人传记片,人物是虚构的,而且探讨的并非成就与拼搏,而是 Cancel文化,关于一个有名气、备受崇拜的名人是如何因为滥用职权和不当言行而陨落的。

类似因此跌下神坛的真实名人在这几年很多,大部分是男的,但也有女性。本片则是从一个女性角色的视角出发,让人们了解,这类事儿不是只发生在男人身上。滥用职权以及过度自我而导致名誉尽毁其实与性别无关,任何一个有名气、有权力的人都可能会面对。

#凯特·布兰切特# 今年应该会以本片再次冲刺奥斯卡,虽然我觉得这次表演其实没有超越她获过奥斯卡的《#蓝色茉莉#》,但这部中的角色其实更适合她,攻气十足,一个boss气质的女同,每次穿上西装都好帅气。只是作为一个女同,Tar对有才华年轻女孩的偏好也为她惹来了麻烦。你完全可以把这个角色换成一个男的,故事也成立,但用女性来塑造正是希望告诉观众,其实这类事并没有性别的区分,只看人们在名利和权势面前,是否能把控自己。

一方面Tar作为杰出女指挥家,是无数女性崇拜的对象,是女性的荣耀;但另一方面,她成名后对人的言行变得很冷酷、傲慢,甚至粗鲁,且当她手中拥有很多权力时,没有能公平地使用,最终导致她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坍塌。

这与我们之前看到的一些影艺学院女学生被男教师性侵的事件类似,不管是男是女,当权力在手时,都可能有不公平的现象出现。Tar其实所代表的就是所有获得了荣誉、尊敬的成功人士,但随之而来的权力让他们高高在上,忘记了原本帮助他们成功的朋友和家人,更多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影片其实节奏不太好,前面半部真的很缓慢,甚至没太剪辑,经常出现很长时间的对谈段落,最开始的30分钟真的有点容易让人放弃。比如有一段采访估计占了15分钟,简直忘记自己在看电影,还以为在看访谈节目。后面剪辑有时也很突兀,特别体现在声响上,有时音乐戛然而止,有时突然从安静变吵闹,光线也常常突然从黑暗变得刺眼,似乎这样做特别是防止观众打瞌睡 。但如果忍了下来没中断,看到后面还是会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触的。特别是那种迅速跌落神坛后生活的强烈对比,令人叹息。

这个人的经历有点类似Ellen , Woody Allen,Kevin Spacey, Bryan Singer以及Amber Heards. 这些明星都是属于曾经红过,但后来因为一些行为而遭到唾弃,但没有坐牢,只是个人的事业受到了严重影响。而这些人早在10年、20年前都不太可能会被Cancel, 而如今的时代,人们不再包容这些行为,特别是女性的觉醒让很多有权势者被揭发。然而与此同时,本片似乎在说,作为女性,当你获得了同样的权势和荣誉,真的就可以比那些男性做得好吗?这一切真的与性别有关吗?

咱就说#cate blanchett# 本人,也是杰出女星,但这些年都待人谦逊,个人口碑就非常好。Power and Fame虽然可以改变一个人,但主要还是看为人,是否能不在其中迷失自我。鉴于本片谈到的内容很符合目前美国娱乐界的文化特色,还是很有希望在颁奖季获得青睐的。

 3 ) 控制时间的右手

#Cine Lumiere #Special Screenings 影片的完成度还可以,但故事太弱,还有这种片长塑造的内核令人心疼。

影片以塔尔为主视角叙事,角色上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以女主表男性,二是对她人的剥削。第二点上看是以Olga,Francesca和Krista加梦境,邮件和直播补全了一个完整的剥削故事,但是对这部分的批判是完全缺失的,影片就随着女主的自我走向了一个奇怪的方向。而第一点的判性放在整部作品中的占比则是少的令人费解,只有蜻蜓点水侧面讽刺了一下社会问题。

女主整部影片的表演其实是不算出彩的,同类型的角色太多了,应该是属于驾轻就熟。

视觉上,正反打非常不喜欢,不论是景别的切换还是正反打的时机都太差了。片中还出现大量的跳轴,不适感很强。本以为几场横移会有惊喜,也并没有。在朱莉亚的长镜头不错,也是我视觉上唯二比较喜欢的部分,不过变焦切的时机也同样很差。剩下另一部分还不错的是结尾处困境构图,镜子的无限延伸和门框的重叠展现的困境,不过结合剧情的结尾更是像一个老白男在自我感动。

 4 ) 剧本不行,CB的滑铁卢——用力过猛

作为大魔王的粉丝,这部片子其实让人非常失望,第一是导演和编剧问题,电影不是舞台剧,需要主题和强烈的剧情推进,才能抓住观众,此片结构非常松散,貌似想依靠一些实验话剧的悬念来推进剧情,但呈现方式非常实而浅,主题貌似想诟病权力游戏+精英主义,但演绎的过程却粗糙和碎片化,而贯穿此片的粘合剂——音乐部分居然是最差,观众完全体会不到这个所谓大女指挥家在音乐部分的任何内在深度和特色,有的都是浮夸的外在动作,每一次排练,我都期待能至少听一小段女主指挥巴赫、马勒、埃尔加的完整呈现,结果全是几秒音乐后的打断,然后就是Tar开始各种滔滔不绝的说教,苍白而空洞,作为一个非专业古典音乐喜爱者,我觉得真是糟蹋了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也糟蹋了上述古典音乐作曲家。第二个严重问题是CB的表演——全程用力过猛,就像一个足球比赛,自己拿球后带着球一直往前冲,完全不顾队员的配合、也不传球,整个比赛,好像只有她一个人在场上,抱歉,观众高潮不起来。大魔王也不像是在演一个人物,倒像是在上表演课,而且还是完全没有层次感的表演课,靠一些卖力的表演试图撑住这部电影。如此看来,CB自Carol 之后,似乎在演技部分难以突破,也没啥好剧本。第三是其他配角,受困于剧本的头重脚轻、戏份失衡,完全都是打酱油的机械配合,毫无价值。 美国导演的欧洲文艺片情怀,还是留着自己享用为好。 给三星都嫌多。

 5 ) 塔尔:被解构的传统

实在是很惊喜,“文艺团体下的权力斗争”这个早在七十年前《彗星美人》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这个母题,居然还能在2022年被玩出新花样。在这个外表和谐的文化圈子下有人身居高位滥权而不自知、有人以新人之姿恃才傲物、还有人在失宠的边缘挣扎。在新时代的阐释下,导演托德·菲尔德把代表男性目光的秤砣从微妙的权力天秤里移除(他是直男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独立写出如此复杂的女性关系),为同类题材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

还想说说莉迪亚·塔尔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她独到的观点、脱离于世俗的思维体系能让观众们在开篇的第一个访谈就爱上她,却也为她公众形象的倒塌埋下伏笔:如果说电影的开始“天才的恩泽”从某种程度上讲还能为她大师课上的怪异言谈开脱,当女学生自尽的丑闻东窗事发她也最终在自媒体时代被她出位的性格所反噬。一方面我为媒体对她的误读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她作为师生关系的僭越者确实也有可恨之处。

影片的点睛之笔在全剧的末尾:种种闹剧之后,被西方文明世界“放逐”的塔尔来到东南亚某国重启她的旅程。看到她以一个文化殖民者的形象出现在位居弱势的东南亚国家深入深山河谷、民俗“采风”,我不禁为导演捏了一把汗:难道说接下来就要拍塔尔吸取东方民乐精华完成她的无调性创作,最终重新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当然,手法毒辣的导演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讽刺的火力继续对准莉迪亚·塔尔本人:曾经叱咤纽约、伦敦、柏林三大交响乐坛佳作无数,视古斯塔夫·马勒的作品为挚爱的她,最终在世界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为电子游戏做起配乐。镜头拉远,我们不再看得清她的面容,眼前只剩身着奇装异服的观众。很难说塔尔是否在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平静,但我确实看到了古典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下的尴尬:是继续自居传统文化的庙堂高位阳春白雪,还是与当代技术和通俗文化媾和,寻求新媒介的表达?守旧是危险的,作为“老白男游戏”的古典音乐更是有因循守旧的传统。塔尔作为这一体系的拥护者,她的没落象征着某些传统价值观的倒塌,但古典音乐对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依然在地球的另一端佑护着她,让她在文化殖民的领地上继续受益。

不知不觉,香港邻居家的孩子又开始拉小提琴了。听着隔壁琴声从门德尔松到流浪者之歌,我不禁也回想起幼时学琴,中学本科参加学校乐团的经历:虽说自己曾经也算是学得不错,最终我却鲜少重拾自己的琴弓磨炼技艺,转而着迷起了现代流行摇滚乐;我依然会臣服于马勒第五交响曲里某个动机给我带来的感动,但我不怀念的是现场演奏的紧张和乐团人事的复杂;塔尔说当代的身份政治消解了人们对古典乐纯粹的爱,但这份最初的爱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看完《塔尔》,我仿佛也被弃置在这片意义被解构的荒原里了……

 6 ) 浅滩里的鳄鱼

二刷之后,觉得此片实在是很值得写一篇长评。我很喜欢的一位评论家说过,评论应该出于对杰作的回报之情。这部电影很严肃,并且说不定是近三年来我们能够看到的电影里最严肃的一部,所以让我们回报以严肃吧。

莉迪亚·塔尔,古典音乐界的巨星,离成为恒星只有一步之遥的天才,轻易跨越流行与古典、理论与艺术的界限,对身份政治不屑一顾,认为这些和“伟大”毫无关联,但她对热衷于此的年轻人的态度可以说得上是宽容。追捧她的人太多,真心假意都有,而莉迪亚的眼里心里似乎只有神圣的音乐殿堂,对众人的毁誉不置一词。她敬重指挥这个行当,无论是指挥柏林爱乐还是东南亚无名小城里的学生乐团,她都竭尽全力、严阵以待,当她的激情在台上尽兴挥洒的时候,没有人能把自己的目光从她身上移开。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爱孩子的监护人,尽管陪伴养女的时间不多,但却是对方最为信任依赖的人。

莉迪亚·塔尔,全球顶尖乐团里的大独裁者,曾在有伴侣的情况下,疑似与女学生发展过不正当关系,又与之决裂,且曾对众多乐团表示此女精神不稳定,不适合担任指挥,毁人前程。此后女学生绝望自杀,塔尔陷入不为人知的内疚恐慌之中。尽管有此种前情,塔尔还是不可自拔地喜欢上了乐团新来的年轻大提琴手,并利用自己的手腕为她铺平了通往柏林爱乐乐团助理指挥的道路,挤走了多年兢兢业业的老人塞巴斯蒂安,乐团其他成员敢怒不敢言。塔尔还是一位相当恶毒的上司,她的助理一直尽心处理她的一切生活琐事,为她保守有关自杀女生的秘密。她鼓励助理去尝试指挥,又开出“助理指挥候选人”的空头支票笼络她,让后者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继续工作,最后一无所得,终于辞职。塔尔听到辞职消息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她就是个两面派小**”。她的谎话和控制欲把自己搞得众叛亲离,最后她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事业:冲上指挥台殴打一个她向来看不起的同行。

认为其中只有一个塔尔是真的,而另一个塔尔是污蔑\洗白的结果,抱着这样的态度,观众自然能够远离不安和困惑,获得更为轻松的观影体验,于是一切也就与自己的生活无关了。但是,影片制作者向观众索求的,是成年人强健的脑筋,它要能够承受那些与自己的臆想不符合的真实,能够思考这种差异意味着什么,并且勇于去承认,比起广阔而复杂的生活,自己的观点是相当简陋的,无论它有怎样前卫时尚的理论为之背书。

性别理论、后殖民理论重要吗?重要的,可是它们不能处理自身框架之外的问题。巴赫的B小调、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些理论解释不了它们的伟大,也解释不了塔尔对杰作纯粹而激烈的爱意,她的人生经历这样大的变故,但它没有变……何等坚韧不拔的爱!这绝不同于中产对艺术品优雅的玩赏态度,塔尔在这一意义上区别于所有保守庸俗的刻板中产。是的,有不少学生嘲笑塔尔那种陶醉姿态过于做作,解构一切、嘲弄一切的方式会让年轻人显得老成犀利,可是,然后呢?从未被杰作打动、征服和改变过的人生,多可悲啊。

说回塔尔。电影一开场,就是匿名的直播镜头对准沉睡的塔尔,类似的场面在电影里出现了三次,前两次塔尔都显得对它毫无防备,第三次,塔尔发现了,有那么片刻她显得无所适从,随后继续讲课。躲在镜头后面的人对她的生活细节津津乐道,谈论中又是不屑又是艳羡。塔尔从自己声名的顶端往下坠落,一路上,没有一个人试图接住她,正如在她滥用自己权力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提醒她“你这样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在吸她的血。伴侣莎伦指责塔尔,在女儿之外,她和其他所有人的关系都是相互利用。这话对又不对,应当说,除了女儿之外,她其他的人际关系里都有利用的成分,但哪里全是如此呢。她对退休老师隐秘的关怀是假的吗?她对年轻的大提奥尔加的赞赏是假的吗?塔尔这个活人,怎么可能一丝真情都没有呢?

你看导演的镜头多冷峻:他给我们看塔尔这头狮子如何残忍地撕碎比她孱弱的猎物,又给我们看她怎样被不动声色地、礼貌地请出中产精英的生活圈。在这之前,不也是同样的一群人在追捧她的成就吗?没有人对她讲一句重话。身边所有人都在说“是的,我当然相信你”“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来还你清白”“这场闹剧一定会结束的”,可是你知道她已经在一寸寸地、不可挽回地滑下去。狮子残忍,而群狼卑劣。

但是,塔尔就是塔尔啊。她像那条从电影游进了河流的鳄鱼,她活下来了,而且会一直活下去,在世界不知名的角落里,一次又一次地举起指挥棒,在上场前紧张地深呼吸,无论台下坐着的是谁。这里头有一种感人至深的肃穆,这是和性别、民族、阶级无关的,人的尊严。在这种时候,人比起神明也并不逊色。

 短评

这不是女性电影,是男权社会语境下的toxic alpha male调转了个性别,几乎没有描述任何作为女性的困境,连肢体语言和猎艳模式都是男性化了的。拍得不差,后半段有些出彩的片段。但整体结构失衡,前一个小时絮絮叨叨我真的要睡着了,梦回GRE听力。

4分钟前
  • 似零
  • 还行

“男人也是一种处境”

7分钟前
  • Xyzzy
  • 还行

凯特大魔王即将推出个人原声大碟«apartment for sale»

10分钟前
  • gia
  • 力荐

#venezia79 全场观众鼓掌鼓到手肿(不是)结果从头到尾话筒都没有递给到导演和凯特本人。Tár 这个角色,为凯特而写,也只有她能驾驭。电影用拍摄精英男性的镜头语言描绘一个处在权力金字塔尖的同性恋指挥家,讲述她如何滥用职权,又如何跌落神坛。部分德语台词有翻译问题,不过结局仍让人觉得是神来之笔。

15分钟前
  • Planet_
  • 推荐

凯特整个人会发光,讲德语和指挥和弹琴都有模有样。//大量音乐相关专有名词,首映场没英语字幕,还有德语part,看得我叫一个吭哧憋堵。但抛开这所有不谈,还是可以感受到主创的不成熟之处,很多跳接没有头绪,很多该出效果的搞笑的点没有到位,很像闲笔。借了人物色彩厚度的光,又有大魔王演技加成,实在不应是现在的完成度。

18分钟前
  • 许多熊
  • 推荐

#venezia79 3.5 非常好同时也非常精英的题材和主题,处处透着不成熟的笨拙,又在你宽容心耗尽时灵光一现表明这其实还是一个可以鼓励的nice try。虽然大女主,但这不是女性主义电影,更多是借助同性对艺术与道德、艺术家的评价标准的讨论,迂回曲折的叙述了很久后结尾终于直截了当的说出观点,最后一场戏的设计畅快人心。从影像风格和语言组织来看,导演有精英主义嫌疑,不过我也不介意适当的抨击一下愚昧大众。凯特大魔王近些年愈发Gary Oldman,部部飙戏,不同的是,她的表演总是一半角色一半凯特,同质化严重,也许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们对强势的女人依然持有刻板印象。本片最喜欢的表演是开场访谈,最糟糕的是指挥戏,不过舞台上那惊世一摔真的帅气!

22分钟前
  • Q影誌
  • 还行

这是一部看起来比较“费劲”的电影,女主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值得获奖与夸赞,但是编导虚构的这位女强人在事业与道德之间的极端反差,以及许多不讲清来因去脉之非常规叙述,着实让人看得辛苦。在当今Me Too 运动席卷全球潮流中,反其道而行之,虚构出这么一位“大女子主义”劣迹者之悲剧,让我竟然联想到国内那个被判13年的劣迹艺人,职业和道德能够完全隔开吗?

2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看的首映没有英文字幕 所以看的不太明白。但是!凯特在现场陪我一起看的!!!我必须打五星!!

28分钟前
  • 六一的仙女姐姐
  • 力荐

如果主角是个直男能看吐 这种似乎要探讨性别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权利关系处于上位者的精英视角的剧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又被预告骗了 以为是个关于音乐与肢体的高概念心理惊悚 采访那段谈到音乐与时间 一度欣喜 冷静的置景服装调色和交响乐 上层阶级的一切干净锃亮的让人害怕 和酒精计划一样看得我难受 不是看他们难受 而是看这种电影的诞生难受虽然极美但是 极简清水混凝土房间里真的可以弹钢琴吗

32分钟前
  • D
  • 较差

凯特演老白男越来越纯熟了

35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可以说是literally的女拳”。来之前被人宣传说女王这次雄起了!结果一看,其实是父权的故事发生在Heroin身上而已。其实说到底还是权力的压迫。 #威尼斯记

39分钟前
  • walkerja
  • 还行

会穿西服的女人 帅起来 直男自愧不如

43分钟前
  • 黑白灰
  • 推荐

俄国女孩就是那个小助理分享直播的人,俄国女孩进到乐团也是事先设计好的,是塔尔再次看到绿色高跟鞋后修改了评分,她才进入了乐团。那段恶意剪辑塔尔的视频是小助理拍的,教学课的段落里有一个全景镜头能看到小助理在后排举着手机拍摄,所以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小助理去还钥匙时表现出的脆弱也是对塔尔的试探,在得知克里斯塔的死讯后塔尔的冷漠让小助理终于死了心,开启了报复…故事换个角度讲,这不就燃起来了,妥妥受气包逆袭反杀渣女的爽文情节啊~其实故事主题在那场教学课上就已经点明了,评价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到底要不要关联他(她)的道德水准、个人魅力、宗教、种族……?那些曾经塔尔觉得不该成为评判标准的标准,恰恰剥夺了她“大师”的头衔。

45分钟前
  • fay
  • 推荐

实话实说,观影体验一般,电影本身真的亮点甚微。那些为了大魔王的表演都快高潮的“短评”,看得让人哭笑不得。难道没有人觉得这样的角色本身就是Cate可以演好的吗?就是这种散发男人范儿的女人…而且这算女权吗?

49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可见女性为主,女性题材,取得成就的女性的故事在银幕上呈现的太少太少了,才会满篇都是“这就是性转的,男版的布拉布拉故事”浅显不自知还傲视群雄雌~如果简单的说是性转女强人故事则抹杀很多女性视角和属于女性心理变化的体验。塔尔典型的在男权势力下成长起来的女强,造成她这样男性化不自知甚至站队回到原有对立面也是这个大环境最后熏陶导致的。可见有毒的环境中会侵蚀每一个有空隙的心灵。这不仅是环境中的某个性别个人所能抵抗的,而是要改变环境,不然就是反复的不分性别的故事发生!女性还是要不停地占据权利中心创作女性故事,逃离有毒环境再努力改变吧

52分钟前
  • .Pixar
  • 力荐

色调冷静,交响乐的魅力,凯特好帅!这辈子能和凯特一起看电影也是无憾了。

53分钟前
  • Joker Lee
  • 力荐

性别在此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看似是讽刺身份政治 其实是对男性社会所能引导人所展现出人性阴暗面的极大挑衅 为什么Lydia是一个hyper masculine的女性?为什么她在开头的采访否认性别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为什么她能在男性霸权的行业做到巅峰?我觉得这些问题无不和她内化了顺性别异性恋男性霸权中心的种种糟粕并且主动附和这种恶有关?如果女人没有主体性 那她是否能坐到权力最高位?我想到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女性人物 非常值得思考 女人的成功是否只有穿的像男人做的像男人想的像男人才能获得成功呢?非常有趣

55分钟前
  • 老公就这
  • 推荐

一身黑色套装,措辞引经据典,永远不苟言笑,在乐团和社交圈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人人见了都要尊称一声“Maestro”,塔尔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她也以控制欲和洁癖精确地建构起与他人相处的边界。然而,随着一个学小提琴的年轻女孩进入乐团,表面的“完美”逐渐垮塌,社交媒体的攻击和家人的误解更是让她身心俱疲。遗憾的是,剧本在叙事节奏略为失衡,在刻画塔尔对于音乐的执念、她个人的感情生活以及由她的强势带来的问题上缺乏更为清晰的交代。凯特·布兰切特依旧演活了这个角色身上的偏执,熟练在英语与德语间切换,在指挥乐团时的肢体表现相当专业。细腻的声音设计也是叙事的一大利器,不仅精准地还原了一个音乐家的耳朵中的世界和对各类声音的感知,剧院彩排与演奏似乎令观众真正置身现场。

57分钟前
  • 胖胖Panda
  • 还行

终风且暴,中心是悼。她像暴君一样统治自己的工作和私生活,却活该被各式各样的噪音困扰。导演选择把性掠食者设定为女性非常高明,设定为喜欢女性的女性更是捏住了性别政治的七寸。权力上位者在哪里都能构建自己的殖民地,而这与性别性向没有任何关系。看完最大感想:艺术家果然都是碧池!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说什么女性站在权力顶端也和男人一样是sex predator的那些人可省省吧。不觉得透过这一部电影这一个人物就下结论,样本代表性严重不足?我倒真希望Tar说的女性conductor没有天花板是真的,倒真希望能真的有这么个横跨古典与流行,音乐水平极高又会玩弄政治的女性conductor出现。别假设什么女性上位了之后会有多为非作歹了好么,不如你先看看现实里有几个女性真的这么上位了?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