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的风格怪怪的,第一个故事像纪录片,第二个故事像剧情片,第三个故事相当部分时候像纪录片,但冷不防又来一段表演。
豫剧跟粤剧、越剧、京剧等一样无可避免地在走向衰落。几年前还不时看到一对老夫妻穿着豫剧戏服在广州的环市路等地方卖唱,推着一辆单车代步,让人心酸。
河南当地的人看着也许有点感觉。但一个外地人真是无感。甚至都无法激发起我对当初游历郑州、登封的旧记忆。
《包龙图》导演李易祥、鲍振江。
《洛城父子》导演李振伟。
《郑州爱情故事》导演霍猛。
李易祥+鲍震江+霍猛,是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理由,李易祥和鲍震江的演技毋庸置疑,他们以前的作品也都是有水准的。而霍猛前两个月的《过昭关》我更是喜欢,毫不犹豫的给了五星评价。这部电影的简介看得人云里雾里的,但是看到《包龙图》豫剧题材又是时代广场感觉应该不会差。三个河南故事,我内心已经把这部电影定位为河南版的《巴黎我爱你》。
时间回到上周五,一查猫眼竟然全市只有两家影院有排片;再查北京,也只有两场;查郑州,也才20多场,郑州已经是全国排片最多的城市了,所以这部电影的公映首日全国排片加起来应该不超过100场,这几乎是我见过的历史最低排片量了。上微博搜索,关于电影的消息竟然也只有两条!还是0转发1评论的那种,一条是郑州日报发的,一条是郑州晚报发的。几个导演的微博竟然也是0宣传,当时我就震惊了。就是垃圾洗钱片也不会这么操作啊,怎么会自己都不把自己的作品当回事呢?
到了周六,全市排片只剩唯一的一场了。我再也坐不住了,冒着37度的高温赶了20公里来到那个影院,终于看了这部电影。
《包龙图》 开封
这其实是纪录片,难怪预告片里鲍震江和李易祥的状态都那么松弛,因为他们就是演的自己,其实根本不叫演,就是记录。鲍震江回到了当初就读的开封戏校,见老同学,回忆往昔。原来他和李易祥当初就是戏校同学。纪录片信息量并不大,只是穿插了一些演员扮演的回忆。感觉这段纪录片更适合用于他们35周年同学会上播放,感觉是夹带私货。
《洛城父子》 洛阳
这一段大方向整体构架没啥问题,但是父亲演员太不适合了。角色中的父亲是个开牛肉汤馆的,顽固,酗酒。当年间接害死了母亲,所以儿子才离家出走。但是选的却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演员,一看就是知识分子,我怎么也无法把他跟酗酒的市井小老板联系起来。另外父子二人本来已经修复了间隙却突然因为用高压锅熬汤的问题一下翻脸,感情转折实在是太突兀。最后儿子在老屋看到父亲挂了一院子的平安符来表达父亲爱儿子的柔光镜头简直麻了我一身鸡皮疙瘩。这是一个老头子干的事儿?也太脱离实际了。
《郑州爱情故事》 郑州
也许爱情只是属于大都市的(手动狗头)。《东京爱情故事》《北京爱情故事》《香港爱情故事》,一听就很带感。《郑州爱情故事》一听就缺那么点意思,可能郑州并不能给人浪漫的幻想,不过还不是最糟的——倘若是《合肥爱情故事》《石家庄爱情故事》,估计观众都想砸电视。
这段导演是我最喜欢的霍猛,然而是三段中最差的,槽点无数我都不想吐槽了。从郑州东站到市区开车可以从白天开到夜晚;母亲去交费可以把孩子和包单独放在医院走廊;去吃面把车停在远到可以吃完面走过去还能有足够时间散步兼谈情说爱的距离;警察查到酒驾了还把他送回去不处罚…关键是这段根本和爱情没啥关系!整段演技最好的竟然是那个五岁的小孩!
在大時代變遷的背景下,所有的事物都受到一定的衝擊,支撐我們蛻變成長然後繼續向前進的往往是一份追求、一點情懷、一段感情或者是背後親人的目光。
三段故事看似沒有關聯,卻呈現了每天在這片土地上都真實在上演的人民生活,也許無奈,但仍舊堅持努力著,也許過去的已不在,但是一起攜手,未來可期!
本来对影片本来充满期待,想着掏心窝子的感受预告片给人的那种沧海桑田,但是当怀着无限敬意坐在只有我和一个戴眼镜的哥们儿的空荡荡的电影院里,绞尽脑汁的想象着屏幕上男男女女无限贩卖的莫名其妙的情怀和眼泪,觉得自己越发漠然和孤独,不禁心里荒了一片。开场前,我觉得两个观众的影院也会被热闹填满,实际上,我俩被电影的漠然打得遍体鳞伤。对不起,没有看完整部电影,嘿,那哥们儿,去夜市吧,撸串喝酒侃大山才配得上希望被安放的情感。
之前,李易祥老师的电影都看过,演技绝对没的说,特别是去年《滚动的钢蛋》还有《不是闹着玩的》及最早《盲井》 这部影片我一样会刷!《我们的四十年》看片名大家基本知道编剧想表达什么了!但是作为观众可能更想看到的是回忆(70-80)……另外这部影片取景年代味十足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着……
剧情有点乱也有点生硬,看的不是很清晰
三个短片,水平相当不一般,网大都拍不出这水平。除了一个李易祥,没有一个表演不尴尬。既然是讲洛阳的,就别搞半生不熟普通话了,第二段台词尤其做作。说人物,第一段里的鲍振江真是够讨厌啊
像毕业生习作。好处在于镜头挺写实的
这部片可以说是访谈录、纪录片,但是就是不算是电影,第一个故事讲开封的梨园子弟的四十年,第二个故事讲洛阳父子冰释前嫌,第三个故事讲郑州出差人放下隔阂重新接纳郑州,这里的人物演得一个比一个尴尬,三个故事毫无关联,唯一有关联的就是都是在河南拍得吧,别扭的口音和台词……
本来期望不高,但是看完之后获益匪浅,居然分三个故事讲完,这样的内涵片子应该多拍几个,
影片再次模棱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差异,三个短片连在一起在因果关系上并无太大联系,在人物设置上多少可以相连,第一个戏曲的“纪录片”有点枯燥,第二个的“battle"斗争比较抢眼,第三个的“love”还不错,像是学院派的小作品,像是一种作者对自己家乡乡土文化的表达,其实细细品味还是不错的。
黄昏时,树影拖得很长,他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喜欢最后一个故事,的哥从老城区绕道东区又绕道北环,其他都是假的,只有的哥缺人是真的,东区啥店没有啊?
第一部分就是个反面教材,所谓的情怀尬得狠。第二第三部分拍地涩演地也涩,像个实习小品。
土的掉渣,导演创作意识为零,生硬的主旋律表达
我大概分了十次以上才勉强拉完全片。开封洛阳郑州三城三个故事,一堆导演编剧,想表达的东西看出来了,但水平实在太低,剧本胡扯台词牵强表演生硬手法老套,怨不得当时北京才排了一场,这连学生作业也不如……
有点儿人情味吧
居然给看完了 电影前面开头戏班子拍的不知什么鬼,演得也一塌糊涂。后面儿子回家继承老汤店,以及一个因台风滞留引起的爱情故事还行吧。有新鲜的面貌,网络 外卖 拆迁 新郑州等等的记录。怎么看都像学期作品。
想记录点年代感和现实感的东西的出发点可以,无奈水平太糙,演技也尴尬,导演练手作品
一般般,但情暖人间。
三条线,第一条偏导演半自传纪录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感觉有些部分有点累赘,或者说是导演自身内在的感触很多,但是观众没有看到,会觉得一头雾水,所以这部片子的评价会被拉低。第二条亲情,第三条爱情,都是在创伤之后的救赎,确实被带进去了。
看了宣传去看的,什么蒙哥马利两大电影节入围,看了我就呵呵了,什么野鸡电影节啊,交钱就能进吧?以后这种类宣传一概拉黑,够了。
像纪录片
看不下去,感觉要什么没什么。
伪纪录片+剧情片的三段式,很奇怪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