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是香港新浪潮导演大展宏图的黄金时代,徐克《上海之夜》、《刀马旦》,严浩《似水流年》,方育平《美国心》。
1984年严浩导演《似水流年》
1986年方育平导演《美国心》
1984年徐克导演《上海之夜》
1986年徐克导演《刀马旦》
1986年舒琪导演《老娘够骚》
1986年吴宇森导演《英雄本色》
1986年关锦鹏导演《地下情》
意外之中淘到这部阿B80年代的片,看到是与张艾喜的主演,又是关于上海的,就尝试买下看看,导演还是徐克。
此片不乏搞笑,虽然有趣之多,但是也是在这艰苦的大环境下自得其乐。
阿B来演绎如此贫民角色,小人物再合适不过了,逃难,遇上张艾嘉,两人相约战争胜利后在大桥下见面。
于是阿B当兵,张做了舞女,在河边碰上无依靠的叶,收留他与他一起住,阿B就住在他们楼上,叶爱上阿B,阿B不知张就是十年前的女孩,但是也深深喜欢他。
最后一段不顾一切叶挣扎要不要告诉阿B张去了火车站,上了火车去找他,真是感人,令人心酸。。又一个貌似叶的女孩来上海。
整个旧上海的背景很熟悉,黄沾的那首晚风真是好听至极,上海味道极浓厚,阿B拉上小提琴,憨厚老实的形象令我心动,他是如此有才华,如此令人有安全感。
估计王家卫也看过这部电影,不然为什么要拍花样年华呢,为什么都要选在上海呢?看来,上海的女人穿旗袍就是不一般。
那个时候的旗袍,老少皆宜,她是一种老百姓都在穿的衣服,只要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在穿旗袍,老师,知识分子、有钱的女人都在穿,这是一种日常,很是能够和身份、地位相匹配,既显示身材,又能显示身份,还能显示修养。
当然,舞厅里也穿旗袍,但是他们穿的花哨。现在的时代学着穿旗袍,不知怎么的就学会了舞厅的这种打扮,开叉高点再高点,光怕大腿露的不够似的,但是却缺少了旗袍的底蕴。
?
先听《晚风》这首歌后看的这部电影,必须要说《晚风》是真的好听,歌声响起的那一刻就好像真的在上海的夜晚漫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电影拍的非常可爱,真实的可爱,平凡的可爱。
三位主人公都是很平凡的人,每天努力工作挣钱,努力在乱世里活着,会在每天来水的时候开心唱歌,也会因为人事纠纷受气挨打。
大背景是抗战成功,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内战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小环境是市民卖血为生,战后老兵天桥下乞讨,富商巨贾借选皇后之名猎艳,下南洋去香港之风盛行。
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看来难以忍受的背景下,故事却是可爱而明快的。故事中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的生活,可是心中却总有向上的朝气。
因为没有靠山挨打的舒姐却在换衣间告诉凳仔不能做寄生虫,每天在街头做人形广告的dorami却人穷志不短,被富豪赏钱后又把钱赏给富豪,一心喜欢dorami的凳仔在知道舒姐就是dorami找了十年的女孩后毅然成全他二人,被警察赶走的老兵说“冲锋陷阵都死不了难道现在会死吗。”
我不知未来会怎样,不知是否每个十年的寻找都会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知是否每个怀才不遇的年轻人都会梦想成真,不知熬过残酷战争的老兵会不会在和平年代冻死饿死。可是我会去寻找,我会去坚持,我会去拼搏,我坚信未来会更好。
这种朝气真的很令人动容。
有黑暗也有光明,有算计也有温暖,有灰心丧气也有满怀信心,也曾在生活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可是在某一个时刻也会发出闪闪光芒,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样子吧。
最后放上一张dorami在天台上拉小提琴的截图,这一段真的很好,悠悠晚风中所有在上海之夜中努力活着的普通人,都会为之动容的吧。
徐克和施南生成立的电影工作室首部作品,听说过没有见过,刚好这次上海香港的电影展有,虽然我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难得遇到,就不要错过了。
符合那个时候电影的特点吧,张艾嘉,钟镇涛,叶倩文,还有修哥,1984年呀,想想隔着那么久还能在大银幕遇到,真的要感恩了
还有还有,年轻真好呀!看着张姐那张脸,唉,真的感慨,过两天还有阿郎的故事,满心期待
逻辑不太通,男主喜欢女主那他去亲小板凳?情节有点强行尬喜,小板凳任务形象太浮夸了,浮夸的有时候有点受不了,然后最后所谓的傻人有傻福?这部剧我想吐槽点还是蛮多。在警卫赶乞丐出桥,把锅碗瓢盆全部砸坏时又感觉很悲伤,深深地感觉现代社会的优秀。
男主还是耐看型,越看越好看😀
真是回憶無限好。戰後坐火車去hk,再見上海
不曾存在的苏州桥,大桥下面的抗战士兵。电影有历史感,但终究是喜剧。
施南生的十大港片之首,这是她和徐克的爱情乐章。他们的事业始于灼热的八十年代,新世纪一路北上仍能屡创神话。可惜爱情没能跟来,中途走丢,死在苏州桥下,掬一把月光,仅表纪念。
真的不好看,不好玩,有些笑料已经太老了。
#bjiff#俗套又闹腾,尴尬。还在片尾字幕里看见了以前CM的老师蔡甘铨。=_=
港式狂想曲,古典浪漫,借古抒怀,暗喻九七。有必要照着本片致敬的三十年代老上海电影去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楼上楼下》等片全部搜寻来看看。徐克:“我着重去写一段爱情——那份分离之后重认,又再分手,那种久不接触而又突然重认时所产生的感觉,大家都很矛盾、彷徨、惆怅的心理。”
港片真不是我的菜,受不了那么夸张的表演,刻意的搞笑和烂俗的桥段。
比我年纪还要大的电影,很青涩旧的东西发生在旧的年代,才有味道
开场桥下战乱别离之重红,仿佛看到了乱世佳人。可进入正片之后,情绪却急转为神经闹剧?痴情/退让的徐氏三角恋主题,各种类型标配的误会桥段,以及霍克斯的破洞、刘别谦的睡衣等一干好莱坞经典元素……应该说,徐克经典作品中该有的概念技巧本片已是一应俱全,只是运用时机和火候把握地明显不够成熟。两星半。
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即给出了一份很有水准的作品。说是喜剧,但是从头到尾都处处显露出悲剧的色彩。战乱的流离失所、投奔的无依无靠、桥下的苟延残喘、屋内的相依为命。但徐克聪明的是,没有一味的煽情买苦药,而是用欢快音乐带动节奏,穿插各种喜剧场面,承载出那个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又极具浪漫主义,阳台上那场戏,巧妙的色彩构图,浪漫又令人神往。上海之夜是美的,但终究这美却不是属于所有人。
李丽珍演张艾嘉的贴身丫头
3.5 神经喜剧混搭后台音乐片类型,出来的效果时而惊艳时而灾难,大家都像没吃药就出来混的。物价飞涨的国统区上海,即便只是轻浮地嬉笑怒骂也能带来一丝悲凉。莫名却又奇妙的一面之缘与十年等待在断电之夜尽显魔幻时刻,徐克用最大条的方式展现底层的浪漫,俗套却感人。张艾嘉当年灵气逼人。
片子是个好片子,不过有个小BUG,这片子的故事应该是解放前吧,海报里的《南太平洋之恋》可是1958年的片子
很喜欢。故事没什么好嚼的,重要的是徐克的拍法和小心思,还有选角,第一次发现钟镇涛很有魅力
只因我不爱张艾嘉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乱世小儿女的悲欢离合,爱情胡闹电影的典型。徐克早年的电影真是五花八门,新鲜有趣。
“能不能给我一点希望啊?”“希望只有一个,给了你我就没有了。”——原来拒人可以这样说
电影工作室开山之作,奇趣幽默。饿殍流民,伤残军人,物价飞涨,美国大兵……有历史感,全靠室内布景对老上海的还原,惊为天人,张艾嘉,叶倩文真美,李丽珍还没长开,却也玲珑可人。施南生女士的十大港片第一名就是本片(见《香港电影百年》一书),足见其地位。
故事非常非常乱七八糟,这正是港片一贯优良作风,看的我这个正宗港片迷高潮一浪接一浪。爽快、锐利、生气勃勃,往高点说,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B级片的粗糙、即兴,虽是缺点,但何尝不是优点?想拍就拍,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还能花哨无比,现在有几个导演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