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人1982

HD

主演:朱时茂,丛珊,刘琼,牛犇,雷仲谦,奇梦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牧马人1982 剧照 NO.1牧马人1982 剧照 NO.2牧马人1982 剧照 NO.3牧马人1982 剧照 NO.4牧马人1982 剧照 NO.5牧马人1982 剧照 NO.6牧马人1982 剧照 NO.13牧马人1982 剧照 NO.14牧马人1982 剧照 NO.15牧马人1982 剧照 NO.16牧马人1982 剧照 NO.17牧马人1982 剧照 NO.18牧马人1982 剧照 NO.19牧马人198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牧马人198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场做了小半辈子牧马人的小学教师许灵均(朱时茂)一路风尘来到北京饭店,与3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旅美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刘琼)见面。当年,追求个人自由的许景由无法忍受与妻子的错误婚姻,丢下妻儿去了美国。此次归来,他有心带许灵均回美国继承事业。  交谈中,许灵均不认为将自己融在集体中、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行为是思想陈旧的表现,对于父亲的舒适生活,他并不艳羡。  回顾自己几十年来所走的道路,虽有幼年成为弃儿、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场的悲惨经历,却也数次从牧区质朴、善良的乡民身上感受到人间温情,而在艰难岁月中与四川苦命女李秀芝(丛珊)结为夫妻后,许灵均更是尝到苦尽甘来的心酸与甜美。他认为,国家在好不容易迈过“文革”这个大坎之后,个人更应该同亲朋一起,不离不弃地跟着她走向新生。迷离劫塔科马消防队 第二季无边序曲潮玩人类在哪里温特沃斯第三季新世代音乐人闪光舞台热带鱼1995散华礼弥OAD默契 第一季笨人王老大你的名字是玫瑰弥天之谎幸运星卢克桃色交易(原声版)昂山素季一万年以后夺命玩偶鬼作秀第三季欢乐一家亲第六季不设限通缉慈禧秘传浴血黑帮 第一季瘦到死大长今在看着编织记忆第一季为了头发正好的我们机器人历险记养鬼吃人8:地狱世界2005麻婆岛死亡湖纽约杀人机器坏种远东特遣队之鬼城计划甜蜜的家乡阵头毛泽东(下部)阿同汗伸冤记1956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国语版)假面骑士创骑 普通话版X--未知的元素极限杀机X计划鬼友女伴不惑之旅

 长篇影评

 1 ) 《牧马人》——李秀芝

“她呀,就是个毛丫头。”这是在爸爸面前,许灵均对妻子李秀芝的形容,这句话被爸爸漂亮的女秘书称之为甜蜜。的确,“毛丫头”这个形容令人羡慕,在谦虚的同时,也表达了灵均对秀芝的容许和爱。谁会对一个毛丫头有过多的要求呢?不过,秀芝又不止是灵均形容的毛丫头,她还有一身的本事。

“勇”秀芝,在四川闹饥荒,走投无路之时,敢于离开家人,自找出路。坐在一辆拉砖的火车上面逃到祁连山,找表姐给介绍的未曾谋面的“未婚夫”。无奈到了祁连山,未婚夫却因意外亡故了。

“智”秀芝,在无可选择之际,碰到路人郭piǎ子问询,她说出自己的情况,说自己能干活,想找一个吃饭的地方。郭piǎ子说要给她找个家,她点头答应。郭piǎ子已来回跑了三十里路将秀芝和灵均的结婚证办好。

“勤”秀芝,结婚后,秀芝主动洗碗、缝衣服,因为妈妈告诉她,到了人家要勤快。她脱土坯、套院墙、种树。她养鸡鸭鹅,还有鸽子、兔子,被邻居笑称“海陆空司令”,说她养什么成什么。她把家折腾成了她想要的样子,邻居来了都说灵均的家简直换了一个样子。

白天劳动,晚上学文化。她和邻居去看电影《列宁1918》,她学字,写日记。秀芝看到上山放马十天才回来的灵均时,她正在脱土坯,回头对灵均哼了一声,说道:“马儿都知道想家,人都不知道想家。”这是她说出来的,也是她写在日记里的。我觉得许灵均说的“经历就是文化”这句话真是没错。她拿出日记本给他看,像是拿出了一件礼物那样,灵均也很为她的进步开心,一字一句念着。甜蜜的情景着实让人羡慕。翻了几页时,秀芝突然抢过来不让看了,说是土坯的坯字不会写,灵均刚要落到纸上,她伸出手,让他写在手心里。

“下次我也要去,一去就是十天。”

“汉人的女人哪有上山的?”

“那我就化妆成男人。”

话音刚落,她大力抽了一下手中的鞭子,发出一声脆响。正在用毛巾擦脸的灵均被吓了一下,眼神又变成一个爱护妹妹的大哥哥的眼神。

灵均的老右身份被平反,被安排到学校当老师,每月还能领导500元的补贴。数着灵均拿回来的那么多钱,她说:“在我眼中,你还是那个你。”

灵均爸爸来北京接灵均回美国做企业的接班人。临去北京的前一个晚上,秀芝为未曾谋面的公公做了很多茶叶蛋,做完已经很晚,秀芝累得几乎直不起腰。灵均问秀芝:“如果我和爸爸去美国呢?”“你开心就好。”这个年代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一个小女人的觉悟,竟是如此深刻,即使现代,也是很多的亲密爱人都无法做到的。“你不怕我丢下你?”“你舍不得祁连山的孩子们。”首先声明自己微不足道,其次强调灵均的教师身份。我觉得这是一种信心,对自己,对爱人。而她在送灵均上车时,又在汽车开走时刮起来的灰尘中背着儿子追出那么远,我很为她心疼,又感觉她不是那么确定。虽说笑称灵均是风筝,自己是风筝线。

灵均和爸爸在北京相处的一周时间里,灵均和爸爸和解了,爸爸也理解并开始羡慕灵均的简单的幸福了。在写给妻子的信中,爸爸读到了灵均的选择:留在国内,留在祁连山。王子和公主继续幸福的生活。

前几天还和大姐姐讨论独立生活的能力,我甚至还对这种能力大为赞赏,大姐姐提醒了我:追求幸福也是一种能力。是啊,如果可以,我们宁愿选择幸福。

感谢收看

 2 ) 想起了《牧马人》


   最近看了新电影《两个人的房间》。影片一般般,中年夫妻的感情危机,这样的题材已经被嚼烂了,没有多少新意。只是主演的朱时茂和丛珊让我想起了他俩第一次搭档、也让他俩一举成名的《牧马人》。
   上世纪80年代初,乘着拨乱反正的东风,出了好几部很有冲击力的影片,《牧马人》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许灵均是个右派,被发配到了大西北,当上了牧马人,孤独、耻辱、悲观、绝望,几乎走上了自绝之路。然而淳朴的牧工不歧视他(牛犇演的,还得了百花奖的“最佳配角奖”),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四川逃荒女李秀芝,一对苦命男女相濡以沫,终于熬到了“新时期”。许摘帽,当了教师。此时他经商的父亲从美国来,为弥补愧疚,执意要把儿子带到美国,继承事业。结果嘛,许灵均当然难舍汗水浸渍的土地、患难与共的牧友和血肉相连的妻子。影片最后一组镜头,相隔二十多年,我还清清楚楚记得:天苍苍,野茫茫,丈夫、妻子和儿子,越走越近,拥抱在一起,身后是一轮红日……。
当时喜欢影片的理由,表面上,是因为主人公出身不好受排挤,受迫害,与我“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不好意思说的是,丛珊演的李秀芝实在是我心中的“善良女神”,那种从心灵辐射到外貌的美,真是夺我心魄,让我在漆黑中触摸到了温柔之乡。后来知道“单恋”她的,还大有人在;她简直成了中国的“玛丽莲.梦露”——尽管她穿着老棉袄,一点都不“性感”。
   二十多年过去了,回头看《牧马人》,觉得实在是理想主义的杰作。先不先,一个阶级敌人哪里有这么好的桃花运哟!英雄美女,才子佳人,落难觅真情,抱得美人归,谢晋导演还是走的老套路。事实是,死了的不少;劫后余生的,不疯则傻,像那些才华横溢的“胡风份子”;大部分是耽误了最佳年华,磨圆了棱角,唯唯诺诺,庸庸碌碌,再也无作为可言。但是谢导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向前看”嘛;我们这些人没有一点“理想主义”,靠什么撑下去呀!
   另外,电影里有些观点已经不妥了。比如,“狗不嫌家贫,子不嫌娘丑”;“娘打子,委屈,也该”。愚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一般人都能分清,祖国才是“娘”,那些倒行逆施的政权、政党、政府决不能同“祖国”划上等号;一定要警惕有人打着“国家”,甚至是“祖国”的旗号,去谋一己私利。我们爱国家,但这个国家也要真正爱我!
再比如,出不出国,并不是爱不爱国的唯一标志。如果许灵均当年能出去,再“引”一大笔“外资”回国,那他的贡献比当个农场教师不知大到了哪里,他早成政协委员了。再说,现在不少成天对他人进行着爱国主义高调教育的人,包括头头或艺人,不是把财产和孩子争先恐后地往外转移,自己也早就在做“域外寓公”的梦了吗?他们的“爱国之歌”比我们这些爱发个牢骚的老百姓可唱响了许多!
   朱时茂胖了,丛珊也发福了许多。不会有谁再把他们看作“梦中情人”了。我想,牧马人这个行当肯定在不断萎缩。但是就因为这部电影曾经温暖过许多命运坎坷、心境苦寒的人,它在电影史里是不会消失的。

 3 ) 金钱无法创造天伦的宫殿

    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弃子,二十年窘迫的人生,影片用交替陈述的方式讲述了经历那个年代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用亿万富翁的父亲这个角色来使矛盾激化,更体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时代的背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

    属于那个时代的真挚和纯朴在如今看来似乎遥不可及,如今的人们忙碌的寻找着地位,财富,荣誉,较量着手段和脑力,人与人的真情交流显得苍白无力,幸福感和知足感被欲望和空虚所替代,坚定和毅力被浮澡和诱惑所打跨,还有先结婚再恋爱的吗,还有人因为一句“这是我存的四十块钱和一些粮票,你回老家吧,我是右派”“我的命好,因为我遇到了好人。”而泪流满面,只因你懂我。

    秀芝小学没毕业,她善良、能干,海陆空齐降,勤俭持家,“我不管他是老师也好右派也好,在我眼里他就是许灵钧,是富翁我也不稀罕,是穷小子也跟他过一辈子。”瞧这种坚定和志气,有像现在一样发誓说无论贫穷和富有都坚守吗,没有,有的只是一纸窗花,两只红烛。灵钧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去了国外,从此他成了弃儿,后被打成右派去放马,遇到了一群纯朴的牧马人,对他无微的照顾使他重燃生活的希望,毅然放弃了出国的机会,选择了大草原,选择了祁连山,选择了山里的孩子和患难与共的妻儿,因为这是他的根,这是他二十年后写下的我的祖国,他的知恩图报也是那个时代人物真善美的最完美体现。

   信念是生活的基石,时代论英雄,或许每个时代对于真善美的表达方式不同,然而坚守和感恩的精髓理应值得传承的吧,而现在还有这样的时代人物吗,是诱惑太多还是现实太残酷,几十年后还有什么影片什么情结是可以重温依然感怀的,悲凉和无奈,又让我想起了前些天看的书法展,依然是一些老同志的笔迹和题词,也许时代的人物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给人生留个希望吧,相信多年后,会有属于我们这个变革时代的人物出现,会有一种新的信念指引人生,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4 ) 2020年,再读“谢晋电影模式”

这篇文章的主体依然是原来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最终被我删掉,现改写如下。

顾名思义,“谢晋模式”是指我国著名导演谢晋在编导电影时,所无意识遵循的不成文守则,它于1986年由文学评论家朱大可所提出,涉及到了谢晋在文革结束后的几部重要作品[1]。朱大可认为,谢晋电影中存在“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和“善必胜恶”的“四项道德母体”,并且评价其影片是“一次从‘五四’精神轰轰烈烈的大步后撤[2]”。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论断想当然地引发了喧然大波,据朱大可称,他有几个文艺界的朋友因此仕途受阻,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前任毛泽东润笔秘书的胡乔木同志竟然想与他约一场公开辩论,可见其观点是多么惊世骇俗。

谢晋电影是国产电影爱好者所不能绕过的重要序列,在我参阅过的一些文献中,发现许多影迷与我一样,曾对谢晋遭受重大冲击的事实充满着困惑:这样一位饱含批判性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为什么要受到如此苛责?即便影片真有什么缺陷,那么从作者论角度将这些“缺陷”当作症候客观指出即可,有必要表达出严重的价值判断倾向吗?但是,随着一点点深入当时的历史语境,我逐渐开始理解这些批评家们的逻辑:总得来说,“谢晋模式”的确从创作思路和内容架构上限制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可能性,而且,它做为一种后文革叙事的主要策略,已经逐渐脱离当时的特殊历史语境,增殖演化为中国电影涉及创伤性叙事与批判现实主义时所遵守的新教条。

在朱大可发表“檄文”后,还有着如汪晖、李奕明、戴锦华等学者的冷静理智的声音值得我们参考,他们从文化分析、女性主义与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了另一种更犀利的剖解,属于“直接涉及它(谢晋模式)的合法性问题[3]”。以我的能力,很难对谢晋电影进行彻底解构,但是在充分阅读以上文献之后,我还是可以抖胆从中总结出“谢晋模式”的两个创作守则,以便后文论述。这两个守则是指:“用个体失范代替制度失范;用道德和解完成阶级和解”

为了节省时间,本文稍稍对这两条守则进行一番简述:“用个体失范代替制度失范”,旨在为影片设计反面角色时,严格控制其人物数量及阶级地位,从而将制度问题退化为个人操守问题,转移观众对体制的仇恨。谢晋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是要为当时的最广泛观众提供一个对于文革的合理解释,与此同时又要尽量避免反抗的煽动性。于是,“用个体失范代替制度失范”即成为谢晋用来设计矛盾与戏剧冲突的绝妙技巧。

反面角色作为强制性国家机器的代表,他所维系的行政职能愈高,愈贴近权力中心,他身上所蕴含的“精神之父”的隐喻就越锋利,也就愈能激发观众反抗冲动。所以,最稳妥的办法是将反面角色限定为底层官僚,最好是只影响一村一镇的头目,这样在临近结局时进行清算的难度也低一些。与此同时,还要尽量避免提供反面角色在组织内的人事服从关系。即,虽然剧情会提供一个可供批判的基层官僚对象,但这个基层官僚的直接上级要避免出现,最常见的作法是将其科层背景与“命令—服从关系”被一并隐去。当更上一级的官僚有必要出现时,他的形象更倾向属于“拨乱反正”的清醒个体,与“机械降神”模式相通(《高山下的花环》)。很显然,如此操作可以显著阻碍观众将对个体失范的批判上升到对组织关系、运作机制的批判层面,诚如汪晖所言:“权威人物必须与整个权威系统加以区别,这样,个别权威人物以至相当普遍的权力者的过失才能不导致对现实统治秩序的怀疑[4]”。

再来谈谢晋模式的第二条守则:“用道德和解完成阶级和解”。谢晋电影通常将主角置于浓厚友情、亲情等场域之中,通过由本性至善的民众和忠贞不渝的爱人给予未来的希望,利用道德感化抒解主角信仰破碎的焦虑,从而进一步弱化观众的反抗欲望。这条守则同样会制约谢晋电影的情节结构,除了结局的趋同,影片通常将“道德拯救”的重任压在女性角色的肩上。《高山下的花环》全片后三分之一都是在讲述如何抚平“战后创伤”,几乎就相当于唐国强饰演的指导员不断道歉、王玉梅等人饰演的牺牲者家属不断原谅的过程。为了使这种原谅不至于有过分的宣教意味,主创还利用“机械降神”的模式,塑造了因战争而失独的雷军长,另一方面对冲主角的负罪感。

从功利的角度而言,“用道德和解完成阶级和解”属于非常方便有效的实用技巧。从亲情维度上,它可以体现为亲子和解、家庭和解;从爱情维度上,它可以体现为将爱情作为保障人性底线的工具;从友情维度上,它可以体现为“良心发现”与“迷途知返”的友人主导结局的光明走向;从更大的社会形态上,它可以体现为“淳厚朴实的工农群众”与“人间自有真情在”等等广泛的底层乌托邦。谢晋电影非常巧妙的将这几个维度全部实现:亲情:《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母子和解;爱情:《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中的伉俪情深;友情:《天云山传奇》中周渝贞的热诚与宋薇、吴遥的忏悔;社会形态:上述四部作品中弱小、普遍又坚持道德操守的群众……通过这些多样的手段,谢晋试图拯救被极左思想破坏的中国家庭的亲情连接,以及底层的道德场域,这的确是有很大进步意义的。然而,也正是这样将政治矛盾替换为道德矛盾,用膨胀的道德为影片的社会矛盾进行兜底,才让影片的批判态度“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在补充共同政治信念或信仰体系的同时,实现刚性意识形态的软着陆[5]”。

“用个体失范代替制度失范”与“用道德和解完成阶级和解”的叙事策略,可以看作是谢晋为挽救中国人岌岌可危的共同体信仰所做的一次努力,可谓用心良苦。然而,这种后撤式的安抚只能暂时压制社会的不安情绪,而无益于对问题根源的深刻解构,更无益于真正尊重遭受苦难的广大人民。伴随着这种压制而传承给后辈的不是历史的真相,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云淡风轻”、“沧海桑田”、“命运无常”、“天道轮回”之类模糊的虚无历史观。曾因《电影的锣鼓》而饱受迫害的理论家钟惦棐在他的《谢晋电影十思》中开宗明义地写道:“中国如没有一场把神还原为人的政治改革,则历史两千年的‘金缕玉衣’就会再次发出它随同入殓的臭味[6]”。虽然,用电影促发政治改革很强人所难,然而谢晋电影,以及与之同期的其他新时期电影,能够在影片中做到“把神还原为人”吗?恐怕是不能。不仅如此,这些影片还精妙的同构了文革后官方话语重建的过程(诸如将毛泽东与党中央区别开,再将江青与毛泽东区别开,最后让底层民众无底线地包容“历史错误”),如果我们从对一直停滞的政治发展的观察出发,就会很轻易地推导出一个结论:中国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表征,从谢晋至今,除视听语言外不可能再有什么大规模的、超前的进步。“谢晋模式”原本只是一个不够完美的开端,却遗憾地成为创作者们传承至今唯一能用的批判性手段,这么看来,钟惦棐曾对谢晋下过的另一个论断,仿佛一句讖语,始终笼罩在我国电影界的头顶:“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

[1] 朱大可的文章《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涉及到《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三部作品。《芙蓉镇》上映后,包括朱大可在内的许多学者也直接将此片纳入“谢晋模式”的讨论序列中。

[2] 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N].文汇报,1986-07-18

[3] 刘海波.重审“谢晋模式”的合法性——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46-50.

[4] 汪晖.政治与道德及其置换的秘密 谢晋电影分析[J].电影艺术,1990(02):23-45.

[5] 刘海波.重审“谢晋模式”的合法性——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46-50.

[6] 谢晋电影十思[N] .中国电影时报,1986-09-13.

 5 ) 这绝不是一部爱国主义宣传片

这部片拍得是人性。

美国老爹说老许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其实是误解了,有血有肉的人,无关主义,不计仇怨,无论政治和历史。 这绝不是一部爱国主义宣传片。老许“爱国”的选择,不是出于某种宏大的政治理想,是从个人与牧场、牧区的人民、妻子和孩子的真实情感中生发出来的。现在我们仍然需要这种情感,从爱家、爱家乡,再到爱国。

如果牧场的乡亲们不是把老许当做人来善待,而是把他当做老右来批斗,他对这些乡亲和这个牧场、这个祖国和这段人生经历,会是怎样的情感?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牧马人的生活才真正是“人”的生活。男人牧马、教书,老婆孩子热炕头;女人打坯、种树、养鸡,学字、写日记。现代中国经济上越来越接近美国,不幸精神生活也越来越接近美国了——人们发现了空虚,像老许的儿子期盼小汽车,现在长大后的他,会像他父母一样幸福吗? 台词真的是太有力量了—— “不管他是老右还是老师,在我眼里就是许利军。” “有文化的人就应该干文化的事儿,来放什么马。” “我也想当老右。” “桌子板凳都平反了!” ……

 6 ) 《牧马人》再次火了,大家都累了?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句金句最早出自苏联,而后在1982年的国产老片《牧马人》中再次出现。

因为它所表现出的对于未来生活的无尽希望,而流传至今。

很开心看到37年前的《牧马人》,近段时间突然再次火了。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它让很多人开始关注一些优秀的老电影。

或是重新温习曾经的记忆,或是思考着我们当下的生活......

其实,这部片子在当年就曾火的一塌糊涂。

水灵秀气的丛珊,备受瞩目。

正直颜值巅峰的朱时茂,被全国人民所知道。

作为导演谢晋的反思三部曲,《牧马人》最浪漫。

而《芙蓉镇》最深刻,《天云山传奇》可以说是最均衡。

《芙蓉镇》

《牧马人》再次火了,当然与男女演员的颜值有关。

也和接近年关大家的相亲潮有关,一句“老婆你要不要”最先在抖音上流传开来。

另外,牛犇那句“没有见过你爸你妈结婚吗?”也是相当搞笑的。

他的另外一句也很有意思:“你还别说还挺难找(对象),嫌人家瘦,嫌人家单薄,哼。你刚从河南逃荒来的时候,上秤称还没有80斤吧,你看这还不是看发展吗。哼。”

当然,还和物质社会现代人的情感贫瘠或过度泛滥有关,因为片中所呈现的简单而美好的情感,唤醒了人们内深处潜藏着对纯真爱情的向往。

在某种上而言,《牧马人》像是一种提供了一种“婚姻范本”,对于当下很多恐婚或是对婚姻抱有消极态度的人,起到了很好的消解作用。

也与当下现实生活的困境有关,今年大家普遍接受的一个词就是“太难了!”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追崇自由和自我实现,但也渴望有爱有依托有陪伴。

或许,现实太沉重,年轻人更愿意在电影中找寄托,哪怕是短暂的慰藉,也好。

而现在的社会,焦虑和迷惘时常困扰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以,影片中所呈现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比较符合大家的期待。

实际上,影片中没有复杂的情感纠葛。

只是两颗同样善良的心慢慢靠近、吸引、交融......

就这样连接成了简单、真诚、质朴的而又牢不可破的情感关系。

许灵均(朱时茂 饰)和李秀芝(丛珊 饰)是两个同样处境不堪的男女。

一个是备受迫害的右派,一个是背井离乡的逃荒者。

因为意外结合了,用影片中许灵均的话来说,“这完全是一种奇特的偶然性的排列组合。”

对她而言,这有现实的无奈,也有赌一把的勇敢。

对他而言,这是意想不到的惊喜,也是不敢妄想的美梦。

第一天,许灵均同李秀芝简单的交谈,给她水喝,给饭吃。

第二天,他看见她在哭,他拿出了自己存的钱和粮票。

并对她说,“想家了吧,拿着回家吧!”

她哭着更伤心了,“你是嫌我长的丑吗?”

他说,“秀芝,我是个犯过错误的人。”

她回,“犯过错误,我们以后不犯就是了。”

他接着说,“我这个人,注定要在这劳动一辈子的。”

她再回,“一辈子有什么不好,我陪你在这劳动。”

他又说,“那你太可怜了!”

她反驳道,“我不可怜,我命好。”

他不解,“为什么?”

她温柔地回,“我看出来了,我遇上了好人。”

影片中如此描述人物的内心感受:在我的生活中,突然闯进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我好像等待了多年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她对我是那么的信任,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好像她也等待了我好多年。

一个善良人,遇上了一个善良的人。

一颗炙热的心,碰上了一个炙热的心。

真诚对真诚,成就了真爱。

就这样,他们抛开了家庭背景、物质陪衬、相互差异……一起携手组建了一个共同的家。

他们玩起了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

婚后,他们努力而简单地活着,武能一起辛勤劳作,文能谈论书籍。

在秀芝勤劳、努力、独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感染下,许灵均也变得乐观起来。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后来,许灵均有了一个或许是更好的生活可能的机会(有钱的爸爸希望带他们去美国)。

最终,他坚定地拒绝了,选择了自己和爱人都认可的生活方式。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秀芝绝对是个宝藏妻子。

她可以利索地自制建屋的土砖。

可以温柔的表达爱意:一去十来天,连马都想家了,人也不想家。

也可以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包会有的,一切会有的。

此外,她还有着正确的独立的价值观:钱只有咱们自己挣来的花的才有意思,心里才安逸。

更让人称赞的是,她有着一颗深情的心:我把心都扒给他了,比钱贵重的多.......

这样的她,怎能拴不住他的心呢。

看他们的爱情故事,你会感受到:真是纯朴的可爱啊!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彼此不嫌弃,且都善良的情侣也有很多。

只是现实束缚了爱情,只是彼此对物质和理想的要求差异过大,只是虚荣和外在评价左右了真诚……

所以,房子,车子,名牌等外在因素,推动冷漠和隔阂去侵蚀热情和真心,让美好的感情无疾而终......

而《牧马人》所呈现的一个心装着一个心的爱情。

那种质朴而笃定的人间真情,无疑呼应了人们对纯情的向往,和对不物质、不攀比、不过度考量的爱情的渴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沉重现实面前的一个幻想。

或是,一个寄托。

抑或是,一种可能。

情绪稳定的东dong

 短评

这种女主是“传统中国男人”永远的意淫吧……不用花一分钱的贤惠机器,任劳任怨还能生儿子,而男人只需要记住对方爱吃的东西就是模范丈夫了。末尾更是错误又做作的选择,以大义凛然作为虚伪的外衣。

7分钟前
  • 鲁镇周可儿
  • 很差

《牧马人》看完了,不得不感慨,那时人们的三观真的好正。特别是女主的几段话。教育孩子花自己挣的钱才有意思,妈妈告诉她要勤快,放一辈子马也不嫌弃,中国那么大为什么要去外国。这些朴实的观念,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11分钟前
  • 叶寻
  • 力荐

许灵均用现代话来讲算是典型的佛系青年,对自己的遭遇和婚姻都是安于现状,用孔子的话来说算是中庸处世。之所以他能如此佛系还是归结于遇到的基本都是好人。。

16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感情营造很成功,故事采用倒叙手法,形象的刻画了徐林均在选择是否和父亲去美国的矛盾心理,“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对祖国的爱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有的内心情感。

20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20岁的丛珊就是另一个版本的乡村全智贤,水灵灵的。

2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那个年代的影片 当然是充满正能量的歌颂社会主义好 讲述敕勒川的小学教师前往北京与失散多年的美国富翁老爸相见 通过两人相处七天穿插回忆 重现了男主角朱时茂从被赶出地主家庭到被打成右派到前往敕勒川牧马到与妻子结婚到平反做教师的坎坷一生 最后与男主角拒绝前往美国继承父业来展现伟大的爱国情操

27分钟前
  • 李小庫
  • 力荐

看完这个电影我有几个反思:80年代,关于文革关于右派的电影并没有少拍,虽然也有禁止,但是还是很多为人所知,例如孩子王,例如 芙蓉镇等等。到了90年代,好像被封禁的主要是敏感话题同性恋等等。到了21世纪了,却倒退了,什么都不敢拍了,什么都不敢写了。。。#如果不去回顾历史你怎么能吸取教训呢# 另外就是:例如这个从小处出发,讲述淳朴的爱国感情的电影,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了。动不动就是 什么大业,什么大典,好像国家就是人山人海堆起来的,--国家是无数默默奉献的人建设起来的。 越是在艰苦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中国的农民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的天然的淳朴,一方面是天然的狡猾。。但是这些农民本质还是纯良的,简单的动机带来简单的行为。。。

31分钟前
  • W.史密斯
  • 推荐

续集是朱时茂携家属去美国继承遗产买了农场养马,牧马人变身美国牛仔。

32分钟前
  • 冇有
  • 还行

49年,许景由去美国,许灵均11岁。30年后,再见面是79年,许灵均41岁。这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路线转变的影片,一方面物质生活在提升(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另一方面不做金钱的奴隶,独立自主。知识更加收到尊重,人尽其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灵均的信仰不是浪漫的理想主意,国家当时处在黎明的前夕。相比个人的物质享受,建设10亿人口的国家更有意义。讲得非常明白了。男主女主的价值观跟我爷爷奶奶一模一样,想起童年了。

37分钟前
  • 普通但自信
  • 力荐

这算是一个西方社会个人欲望与享受与东方社会集体荣誉的两种文化冲突,许灵均代表了那个年代大多中国人民,感受到了民族发展的希望:在那个年代,或许人民会物质匮乏,但心灵却是十分的美丽。

42分钟前
  • Elvis Tang
  • 力荐

时隔37年突然爆火了!哈哈哈哈,看来现在很多人通过这部老片发现了现在许多无比稀缺的东西,哈哈哈哈哈 我缺老婆吗?!我缺的是牛犇这样的好兄弟啊!!

45分钟前
  • 长腿爱德华
  • 力荐

对爱国派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表现得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嘛,虽然文人士大夫始终不愿意承认,但古往今来的历史,包括他们自己记下的故事都一次次显示出这样一个事实:泥腿子、手茧子确实就是比大多数他们所谓的“知识阶级”更加诚实可靠。

47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他没有跑到外国去拿欧洲三大的奖,他的电影没有某些文革片至今还广为人称道,但某些导演永远也学不来的各种特写和蒙太奇手法他却能信手拈来。他拍文革片不是为了借机大肆批判攻击,讨好西方赚得满身荣誉,而是真的为了反思,为了更好的明天,因为他是这片土地的守望者,是祖国和人民的牧马人。谢晋是一个有气节的导演!

48分钟前
  • 红苹果香烟
  • 力荐

《天云山传奇》与《牧马人》的问世,与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徐桑楚有着莫大的联系。正如谢晋所说:“我的电影多半是一场风波”,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触碰反右题材太危险,徐桑楚的肯首和担保才打消了谢晋的顾虑,纵是如此,《天云山传奇》也是在不断修改剧本的情况下才完成的,至于后来“戏剧性”的通过审查、获得奖项,确实是未曾预料到的结果。《牧马人》创作过程中,因改编右派伤痕文学而引起的非议、为通过审查而临时修改的剧本以及徐桑楚的支持与协助等情形都与《天云山传奇》时别无二致,两部影片的呈现效果也多有相似之处。时至今日,我们已不知那些不尽如人意的段落有多少是迫于无奈而添加的,不过我们总会记得,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上,那些善良而质朴的牧区人民在物质贫乏、政治动荡的年代所迸发出的、原始而自然的力量。

50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找这么个媳妇我也不去国外

54分钟前
  • 罗夏
  • 推荐

三年级时看过,学校组织的,当时根本看不懂。只会对一些镜头发笑。 但现在快五十了,重新再看,却是泪流满面。而且几乎全程流泪。 女主的形象太感人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改革相结合的经典人物。她的每一句话,放在当时,看起来政治意味都有些浓。但放在当下,我却深刻地领会到了其中的博大。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要活得像祁连山下这些牧马人一样的纯粹,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和快乐。丛珊和朱时茂,牛犇的演技真是绝了。 特别是丛珊,原本怎么看,都不是美女。可在电影里这个可爱的妻子形象的衬托下,怎么看怎么漂亮。 不得不承认,真正的美丽是由内而外的。

58分钟前
  • shunlu
  • 力荐

看得我热泪盈眶,这片土地能把人弄的遍体鳞伤,也能靠着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心把人治愈,许灵均和父亲的对话,实际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撞,借许灵均之口说出的主旋律,是历经苦难后,看到一丝希望的真情流露,这种主旋律比这几年院线流行的要高级很多,只是过去三十年再回过头看,许灵均最终还是错了。

1小时前
  • 迷失东京
  • 力荐

谢晋反思三部曲之二,父子俩再见面更像是两种文明、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一个在现代文明中适者生存,一个在阶级斗争中苦苦挣扎。虽然改编自伤感文学,但并没有营造凄凉的氛围,很克制地反思过去,寻根、信仰这样影片探讨的主题在现在显得更合时宜,三十年前找到的根现在被抛却之后的根在那里?

1小时前
  • 尾生
  • 推荐

2019年快结束的时候,这部电影火了,引起了年轻人广泛的共鸣。影片质量优秀,虽然老派,从镜头语言来看,还是一级大师水准。而在今年火了也确实有当下时代背景,人们羡慕那时的爱情的纯真不掺杂物质,与当下年轻人压力过大有关系,人们羡慕朋友邻居间的热心真诚,与现在人情冷淡有关系,有人感动与家国情怀,与今日祖国强大有关系。社会变了,80年代末期到2000年代,甚至到2010年代的前几年,年轻人,知识分子都还是认为外国的月亮圆,挤破脑袋往美国跑,到今天一切都变了,虽然还是向钱看,但是不一定要去美国。电影被大家诟病的爱国主义,其实我们都是这样,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遇到钓鱼岛,中美贸易战时,大家却是齐刷刷的对外,我们嘴上不说,但是我们骨髓里都有家国情怀。我最感动的导演对待2种主义的态度,没有否定任何一个。

1小时前
  • 比烟花寂寞
  • 力荐

30年后再来看这部感情饱满的电影,俨然成了现实的互文。

1小时前
  • 向阳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