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

HD

主演:白钟焕,Jong-gu,Kim,郑熙泰,金钟求,权五镇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10分钟 剧照 NO.110分钟 剧照 NO.210分钟 剧照 NO.310分钟 剧照 NO.410分钟 剧照 NO.510分钟 剧照 NO.610分钟 剧照 NO.1310分钟 剧照 NO.1410分钟 剧照 NO.1510分钟 剧照 NO.1610分钟 剧照 NO.1710分钟 剧照 NO.1810分钟 剧照 NO.1910分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关于百花深处:一首歌,一部电影,一首词

终于,看到了《十分钟年华老去》,说说感兴趣的。
    《水的故事》:有点神秘,我喜欢神秘的东西。长者坐在树下吹笛子,打发小伙子去取水。小伙子在路上遇到个外国姑娘,帮忙修好了摩托车,就跟她回家了。两人结婚生子,男人买了车带着全家去兜风,车掉到桥下的水沟中。吊车打捞汽车时,男子听到了熟悉的笛子声,他顺声而去,看到老者还在树下。老者说:“你去哪了,我等了你一天了。”那颗树是不是菩提?让我想起中国文化中天届和凡尘的禅语:“天上只一日,地上已千年。”
    《百花深处》:先笑后感慨。英文为《100 Flowers Hidden Deep》,我还以为是关于深埋地底的鲜花什么的,不知是我的英文太差,还是翻译的问题。耿乐扮演搬家公司的一个小头头。哥几个刚忙活完一单,被一个怪腔怪调的家伙拦住了,说是也要搬东西。上门的买卖谁不做?到哪搬啊?答曰百花深处。
    沿途都是拆迁的破败景象。车到地儿了,那儿除了一颗树啥也没有。得,小哥几个遇上“神经病”了。闪吧。车刚开出几步远,公司电话来了,还说那家伙忽悠弟兄们好几趟了,让把账结了。从“神经病”手里拿钱,那就听他的吧。两个搬运工摆起了架势搬“大衣柜”,就像演戏一样,看得人咯咯直笑(这段让人意大利电影《放大》)(再过几年重看,我知道自己应该哭)。那个“疯子”还在土里找到他们家的风铃小部件,欢天喜地的。就在此时,另一个工人小心翼翼地搬着“花瓶”,偏偏有人来借火,他两手一撒,“花瓶”碎了,疯子嚷着让赔。
    搬完了东西,就得运送了。车往出拐时,“疯子”提醒说前面有坑,大家不信。车咕噜终于陷了进去,大家下车清陷,“疯子”意外地找到了风铃的另一部分。此时,众人大悟“疯子”没说谎,他只是一直生活的自我世界中,生活在那个老北京四合院的世界中。最后的画面很精彩,就像一幅水墨画,一座四合院依稀存在,苍翠的大树藏根其中,枝叶郁郁葱葱。

    《生命线》:安静、恬淡。过多的不想说,但都留在了心里。
    《关于时间 2》:很酷,看得晕头转向,眼睛就像长了脚似的,转过来又转过去。丝毫不想隐瞒,没看明白。


    关于“百花深处”,有一首歌,是陈升的《北京一夜》;还有一首词,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2016年补充:以前写的,太幼稚了。)

 2 ) 与过去同在

看这个片子纯属意外。
今天晚上本来是该写论文,但在拖延症的倒霉作用下听了不少赵季平老师和他家公子赵麟的配乐作品。非常喜欢,于是试图搜到更多。结果就是在赵麟公子的百度百科列出的配乐作品表里发现了这个电影条目《十分钟年华老去》。导演陈凯歌。
第一反应是,哎?陈大导的这个作品没看过啊。
于是就点开看了起来,反正就只有十分钟的事儿。
看完感觉片子真心不错。起承转合很分明,结尾的尤其动人,铃铛的外壳和铛子复归一体的瞬间,仿佛开启了通向往昔的闸门,旧日北京的影像和声音一齐重现。真实的铃铛声和虚幻的笛声重合了,夕阳下孤零零的槐树和虚幻的百花深处旧民居叠化了,冯先生举着铃铛奔向那棵树,嘴里喊着“搬新家喽”,真能感受到时光的重量。过去与现在,真实与想象,一下子变得不再对立,不再泾渭分明。
真正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啊。
其实我在那时想到的是关于另一部短片的记忆。去年夏天,学校的马哲教学组搞了一个很扯淡的课堂实验,全大二的学生都被抓到一千五百报听讲座,连听四场,分别由四个老师来给我们谈人生。完了之后要交五千字人生感悟。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场是动画学院路盛章老师那场。路老师经历丰富,六十多岁的人依然充满热情。他给我们讲他当年怎样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怎样进了印钞厂工作,怎样开始搞广告,怎样做了福娃……样样说的妙趣横生。最后放了一个他做的动画短片,也是十分钟,名叫《墙——献给母亲》。那个短片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爬北京的某个城墙,但因为爬的太高不能下来了。孩子们便把他的母亲找来。在母亲的帮助下,幼年的路老师终于顺利且安然无恙地回归地面。其实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讲解这片子时,路老师提及他母亲的称呼一直都不是“我的母亲”如何如何,而是特别口语的“我妈妈”。他给我们模仿着他妈妈几十年前对着挂在城墙上的他说过的话“儿子!你真了不起!只有我儿子才能爬这么高!”,那神情骄傲又容光焕发,和任何一个跟其他家孩子吹嘘自己妈妈又多么了不起的小孩儿别无二致。其实我们都知道路老师的母亲应该早已仙逝,但是当时看到路老师提起妈妈的那种语气和神态,仿佛他的妈妈就在他家里等着他,仿佛一会儿他讲座完了之后回家,又可以像个孩子一样跟妈妈撒娇。看上去很有趣,其实细想起来,是很让人心疼的。
在看《十分钟年华老去》时突然就想起了路老师。路老师对待母亲的方式难道不是很像冯先生对待他早已不存在的家吗?那些无比珍视的人或是物可能消失了很久,但他们固执地在脑海里用记忆复原所有的相关细节,这样,他们好像就可以继续与那些重要的人或者事物活在一起了。这样的执念……得来自多大的爱与不舍。他们本身是现在,可他们也和过去未曾稍离。

 3 ) 百花深處愁深沉

 
題外話:
最近提起陳凱歌似乎成了個忌諱。或者。是個笑話。
可是,不恰巧的是,我重溫《百花深處》了。
十分鈡的作品。十分鐘的人文陳凱歌。
寫 十分鈡 其實是某人佈置給在下的作業。
可是在下對於此片仍然處於非常崇敬崇拜的層次。
所以貿然動筆,只能寫寫陳大師的作品。
原因不外乎是“中國人的蟋蟀,中國人的耳朵,中國人的心態。”

正文部分:
這是一個關於失去和尋覓的故事。
某日傍晚。
某個人。某群人。一片空曠的荒蕪的大地。一棵見證了歷史進度的垂垂老矣的大樹。
馮遠征飾演的馮先生。一個看似神經質,其實内心非常純淨的人。
馮遠征飾演心理不太正常的人物久來有盛名。
瘦削的形象。時而迷惑時而狂熱的眼神。一些顫抖。
一聲比一聲怪異的呼喊。沒有秩序的無邊無際的碎碎念叨。
最後。是一個孩子般的笑容。

馮先生。成了失落在城市文明的孩子。他在拼命尋找着屬於自己天空的琉璃瓦,還有,他的百花深處。

耿樂等一干人等飾演的搬家工人。一群城市的製造者或者破壞者。
耿樂等人飾演的搬家工人形象其實是非常可愛的一群人。
對於他們來説,他們是淳樸而現實的。他們用勤勞換取美好的生活。
但是。儅他們開始面對馮先生這樣理想主義的近乎怪異的人時,他們沒有表現出冷酷的無法理解的狀態。他們在懷疑中為馮先生模擬搬了傢。在最後,他們和馮先生一起看到了遙遠記憶中的百花深處。

在2002年,陳凱歌依然在尋找自己的電影道路。他的人文電影依然充滿着溫情脈脈的思考。
他學習像所有的老北京人致敬。他把自己對於飛速發達城市的不適應和對舊時的懷念用非常討巧的方式表達出來。
沒有誰能去責怪一個孩童般的瘋子去質疑城市的文明速度。更何況,什麽是城市的文明。誰也不曾定義。高樓大廈並不見得比矮墻磚瓦更有深度些,恰恰相反,百花深處,成了歷史美麗的痕跡。即使它已經消亡。


何謂百花深處:
“百花深处”的名字得自一个典故,明代万历年间,一对年轻张氏夫妇,勤俭刻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小巷内,买下20余亩土地,种菜为业。数年后,又在园中种牡丹芍药荷藕,春夏两季,香随风来,菊黄之秋,梅花映雪之日,也别具风光,可谓四时得宜。当时文人墨客纷纷来赏花,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百花深处”。张氏夫妇死后,花园荒芜,遗迹无处可寻。这个地方变成小胡同,但百花深处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老舍描述百花深处时写道:“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

作品出處:
《十分钟,年华老去》由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拍摄,原本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15位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一部150分钟的电影。每位导演在10分钟内所选择的主题和题材不拘一格。他们分别是中国著名导演陈凯歌、王家卫,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戈达尔、美国黑人先锋导演斯派克·李、以《末代皇帝》一片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意大利名导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德国幻想电影导演维尔纳·赫若格、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贝特赫塔维涅以及伊朗导演阿巴斯、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西班牙导演维克多·埃利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捷克导演杰西·米切尔、美国导演吉姆·贾莫什、米克·费格斯和法国导演贾克·希维特。此片分大提琴和小號篇
陳凱歌屬於小號篇成員。首映日期:2002-01-01

 4 ) 百花深处尽是伤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耳机里是陈升的《北京一夜》,半古的调子,好听得紧。从《霸王别姬》之后这是陈最让我喜欢的作品,甚好,有些最本质的东西他还有能力用镜头告诉给所有人。本是上课的时候放的小片段,久久不能忘,《十分钟年华老去》我只看了这一部《百花深处》短小精悍,颇有余韵。 喧闹的搬家场景拉开本片的序幕,金属制的家什被搬家工人抬进新的现代化公寓,身后传来主人家的:“慢点,慢点……”呼喝,镜头上摇仰拍高耸的公寓,强烈的压抑感,与其说是现代化的文明,不如说是一只吞噬一切的怪兽。而那慢点慢点的台词,此刻听来更显得有些滑稽。 冯先生的出现,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莫名的就从镜头里跳出一个这样“讲究礼数”的人,“他们都叫我冯先生”一句话,听着耳熟,老北京人儿,很多时候讲的都是一个礼数,与之对应的,是耿乐饰演的司机,咬着笔帽,“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连回答都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或许这就是陈眼中标准的现代人模样,凡事求的是有偿而为。 开车前往百花深处,一个冯先生记忆中的家,路上,模拟冯先生主观视线拍摄,但一左一右全都是他不熟悉的现代化建筑,于是他探出车窗,向天空看去,依然还是那片蔚蓝的天,但是四周的景物完全改变,原本应是物是人非,但在冯先生这,却变成了人是物非。随后车内搬家工人的对话,更是在侧面表达这层意思:“现在,只有老北京才不认识北京呢!”尴尬的状况,还有那么些无奈的意味。 百花深处,一片破败的断壁残垣,最显眼的就是坡上那株茂密的大树。车在坡下挺住,冯先生爬上坡去,运动镜头,坡上仍旧是一片荒芜,紧接着,冯先生开始絮絮叨叨的说自家的摆设,搬家工人知道被涮,气氛而无奈的离去。车内,耿接到一个电话,通话中同伴解释了冯先生疯子的身份,车内的后视镜里,司机看到了冯先生孤独的站在树下,为了要车前,一行人随之回到坡下,煞有介事的开始帮冯先生搬运并不存在的家具。俏皮的鼓点响起,配合着搞笑的对白,陈的黑色幽默就是这样进行。 或许,我可以把话说简单一些,在这里,导演运用许多象征性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冯先生,实际上有一种回顾过去的暗喻,树在一个矮小的土坡上艰难的存活,四周包围着的高大楼群,现代文明的即将推进吞噬这仅存的旧有文明。坡的意义也是不可代替的,并非单纯的只是拍摄的限制,冯先生所谓的家,旧的物件(旧有的文明)都存在这小小的坡上,下坡的艰难,搬家工的小心翼翼,都是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旧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冲突的地方,从一种文明过度到另外一种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既然有冲突,就必然会摩擦,花瓶在下坡的途中被摔碎,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由此就更加印证了坡的象征意义,半途中的花瓶摔碎,就是新旧文明相互碰撞的代价。难能可贵的是,陈并没有过分强调旧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不好的认知,而是通过沟和铃铛来揭露我们和过去不可磨灭的联系,新的代替旧有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旧有的东西依然有值得可取的地方,就像铛子和铃铛本身最后相合,终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接下来的变化翻天覆地,一段CG的运用,让我对整个小片的好感顿时降星。陈想说明的,或许是铃和铃铛子最后的相合,就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所有人能回想过去的契机,用心良苦,却是败笔。整部小片的风格是含蓄而内秀的,连发疯的幽默给人的感觉,都是捂嘴而笑的,这样的感觉,是符合旧有文明所讲究的,突如其来的一段CG却和这样的节奏不相符合,它过于张扬外露,直接而坦率的表达着感情。或许,我应该这样想,它是不是陈的故意安排,让新旧两种文明,在片子的整体结构上进行的大碰撞,看看最终是不是会产下畸形的“怪胎”。这样的直白,有些带着强权的意味,剥夺了人的想象,百花深处所象征的,不仅仅是那些正逐渐消逝的“胡同文化”(本片04年上映,那段时间的北京,因为要为奥运进行准备,拆除了许多胡同,顺带着也拆掉了许多人心中魂牵梦萦的“老北京”)它还有可能是“弄堂文化”“寨子文化”“弹珠文化”“皮筋文化”……百花深处,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含义,那些东西对于冯先生是金鱼缸,是花瓶,是屋檐下铃铛随风传来的“叮叮当当”…… 对于我们而言,百花深处的又是什么呢…… 在写完这篇影评很久之后,我遇见莲蓬女,她说,其实冯先生是个鬼,最后那个镜头,冯先生奔向大槐树,槐字怎么写?她问我,我说一个木一个鬼。你看那个镜头,一棵树一个鬼,她认真的说。恩,我想也许是这样。嘿嘿其实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最好。

这篇影评写完好久之后陆续又看了无极,梅兰芳,搜索,道士下山等等,一度越来越get不到陈凯歌的点,甚至就差把他从可以期待的名单里划去!恍惚间小十年过去了,自己人生际遇也有很多改变。昨天去看完妖猫传,感觉又回来了,整部片子完成度还是很好的,比较浅,虽然不是大师顶级作品,优秀肯定没有问题,特此翻了一下采访看,陈说摄影曹郁镜头里给了八重光,怪不得那么美,感慨张天爱在陈导演的手里绽放成那个样子,相较于她跟邓超搭档时候那个村姑,云泥之别!可见会拍的导演之于演员真是太重要!

记录一个小的点,采访问陈,您拍十分钟年华老去出了百花深处,现在您再拍会拍什么?陈讲了一个朋友6岁孩子为去游戏厅说服大人的故事,陈说,那个6岁的孩子说,伯伯,我不去打游戏,我就交不到朋友。然后揣着游戏币仿佛自己是游戏世界里的国王。他说如果再拍一定拍这个。很多年过去了,陈导演也老了。

 5 ) 小号篇比大提琴有戏


上上个礼拜看的大提琴篇,今天看的小号篇。

总体而言,小号篇给我的感觉比大提琴篇好很多,判断标准很简单,后者我拖过的短片比前者多多了。

两部早就有下,但一直没看,当然,除了那部百花深处。这部2004年的短片,堪称陈导最后一部可以称之为杰作的作品。无论是节奏掌控、调度、剧本、表演这些硬指标,还是意境这种说起来挺虚的东西,这部短片都做得非常好。瑕疵也有,一是结尾处的cg,既然知道当时的技术水平,干吗还要用这手呢(同样的话可以对应无极)?就好像在唐朝的古董花瓶里放朵塑料花。另外在搬家工假装抬东西的时候,音效可以做得更好点,都已经想到了,何不做精致点。人群中看到了李易祥,好亲切。值得一提的是,编剧是张炭,此片后他与陈导合作的作品是无极……

小号篇里好作品太多。

文德斯的那一部,拍一个高速路上突然发病的人的体验,影像和心情结合得极好,无甚波澜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赫索的那部纪录片,比他的故事长片好看多了,当然,不是或者说不只是因为裸女……他叙事力在短片中似乎发挥得更好;那个西班牙导演Víctor Erice的lifeline我太喜欢了,头几个镜头甚至有点伯格曼的感觉,尽管没有什么具体情节,但些许生活碎片也能将戏撑起来,而且细节处悄悄话无数。

另外的几个——
贾木许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13样,琐碎,琐碎,心烦,心烦;尻里撕马鸡同学的音乐和孤独感是有了,但,他到底想说什么呢?让人欣慰的是,薄暮之光里的Janne Hyytiäinen同学还露了一小脸,那个纠结的眉毛一看就认出来了;斯派克李,你丫的当了教授就nb了就装知识分子是吧?到这还不忘祥林嫂一把!跟911短片里的肯罗奇一个操行……

大提琴篇imdb的观看人数是前面的一半,分数还少0.5。

贝托鲁奇又在扯半吊子的神秘东方了,看见三哥就烦……迈克菲吉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拍过Timecode,又玩四画面分割一镜到底,你技术牛,我服,行了吧?拖之……Claire Denis、Volker Schlöndorff你们俩为啥不合拍呢,老子才懒得听你们的哲学讲座……至于高达,你还没死呢?别看书了,反正你从来翻不过十页,给你个燃烧瓶,自个儿玩去吧……

剩下几部感觉稍好,但也显得平庸了点:István Szabó我不知道有没有导过舞台剧,但他拍的段落调度得太好了,当然,剧本其实有点没头脑;Jirí Menzel的段落太没技术含量,换个初哥都能做,但我承认我被打动了,是啊,把一个演员演过的电影片段本身拿出来剪剪,就是很好的回忆了,特别是看到主角的好兵帅克时,真的看得我激动了;Michael Radford的科幻短片,中规中矩,放短片里还行,放科幻里幼稚了,丹尼克莱格一如既往的帅……

补完了事,这些年短片集越来越多,但中间好玩的短片却越来越少了。

 6 )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文 / 沈嘉柯


1/15——生命线


看电影的误读远比读书更甚。我看到2分钟后,还以为,那出血的是躺在床上的母亲。因为她的表情带着一些疼痛。而婴儿的神情虽然有一些焦躁,却实在是在享受着睡眠似的。

我错了,时间在度过。细节人物不多,却一个一个走到面前来。揉面粉的胖女人,不断揉着。面粉太干,再加一点水,再加一点。装好长镰刀的男人,在地里劳作。天气满好的,所以还有衣服一件件晾了出来。一个人精彩和自得其乐的男孩子,在手腕上画手表,这个举动,一举把所有儿童时候有同样记忆的人,网罗了。还有编织绳子的孩子。这个时节,一切很安谧。

揉面粉要加的水泼出,打湿了报纸。然后拿渐渐清晰起来的报纸上的年份,以及和两个军人的样子点出时代。1940年的时候,这样一个显得太宁静的小地方,发生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事”:原来,是婴儿的肚脐出血了。

在世界大战,天下不太平的时候,仍然有安静如桃源的地方。而在这样的地方,静谧的日常生活里,仍然发生着叫人紧张的事情,这事情,事关生命。让大伙急促地聚集在一起,然后散去。

生命线,再精确不过了。这个十分钟,大师的气度与风范,酣畅淋漓。轻轻的四两,千斤拨动,胸怀中动荡许久。这样一个小生命在众多围观的邻居和亲人眼里,逃避过死亡的威胁,回到了充满祥和的世界。而外面,已经是无数生命草芥一样飘散在空中,别说尸体,连灵魂都无法完整收拾,那是太残忍的灭亡。

这婴儿宛若新生,笑容如天使。人们回到各自的位置。以后,以后战争结束了。我不知道其他观众如何感受,但我会觉得,以战争为底色,映射出的世界的广大繁复。战争结束后,世界上的那些不正常的秩序,也会回到正常秩序里。无论如何,那些和善的面孔和温暖的拯救,使人和世界,正常地运转下去


2/15


百花深处


情节很清晰:搬家公司负责人遇到了一个冯先生,和他一起赶到百花深处胡同搬家,只见“冯先生”站在一片废墟中。负责人以为被人愚弄,“冯”则竭力解释:这是一个四合院,那里有一个青瓷花瓶,这边的雕花屋檐上还挂着一个铃,这里什么都有啊。负责人为了收到出车费,就让工人假装搬东西。有人告诉他,“冯”是个疯子。当然,最后,这群工人是若有所思的。

跟着流水一溜看下来,老实说第一印象的还是说中文的百花深处。这十分钟非常容易懂,我也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这是说的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我更加把意义理解为,这是一种展示的力量。为那些无辜牺牲的古老文化的实体哀悼和追忆的,不仅仅是陈凯歌。太多的文化人痛心疾首,太多的学者扼腕长叹。但这些都阻挡不了历史的洪流。我以为陈凯歌是非常切题的。十分钟年华老去,不管是中文的翻译还是英文的单词印象,都已经渗透了导演的使命和责任。被卷走冲走的,并不都是应该被冲走的。但我们无可奈何,因为事实摆在眼前。曾经的百花缭绕,香气弥漫的旧庭院落,那屋檐下的铃铛,都无法抵御“搬新家”。疯子跑向深处,向大槐树,他的喜悦的,跳跃的。对啊,那结尾充满了一个孩子似的欢喜的成年人背影。谁对社会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面上,那些朝夕与共的老房子建筑群负责?渴望住进高楼大厦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这没有错啊!那错的是什么?

北京不过是一个典范的典范,所谓的首善之区,也无法做到,给历史记忆的载体一个安息的空间。

从文化上去解读电影,已经不需要太多的力气。连冯先生的那戏曲腔调来看,是再明显不过的象征了。一旦铲除,再无重生的胡同院落,验证着一个国度的遗憾。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就一定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吗?实际情况是,有太多新旧建筑结合的比较好,比较好的得到妥协安排的国家了。为什么中国做不到?非不能,而是不愿意。不愿意的也许是小区域的地产与政府利益群体,也许是那些既得利益的居民,也许是不愿意承担保护责任的管理部门……这个沉重的命题被电影再度强调了,也许这个强调,能够有点帮助。永远不要以为咱们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历史的东西建筑多的是。消灭起来,那可是轻而易举。

愿这种中国特色的沉痛,令有能力改变胡同们命运的人和制度,也改变一下。


 

 
3/15

狗没有地狱


看完这段后我试图寻找到与名字对应的东西。为什么是狗没有地狱?地狱的指代是可以字面上容易理解。狗代表什么?

犯人出了监狱,在一个背后是地图的工作人员那里领回自己的物品,并且去要回了欠债,给钱的人所在房间里还是有地图。然后去见心爱的女人。在酒吧里,乐队的音乐旋律很动听,倒回去听了几次,我几乎忘记了我最初的目的,寻找名字与内容的对应。那首英文歌曲是《Thunder And Lightning》,中文意思是电闪雷鸣。很快一对男女买到了去莫斯科的最后一班车的车票。中间她要一点保证,他们去买了结婚戒指。他们上了列车,外面漆黑,而身处光明。相互对看的眼睛带着抑制不了的情感。

这实在像是从一个长篇小说那里,截取了最后一部分结尾,拿过来直接拍摄成电影。而这个小说的类型,说不定是古拉格群岛那样的。但也只是说不定。刻意的误解远比无意更加深刻。因为会去想,不怕被说是故意玄虚而悬疑着猜测,终归是有些东西难以完全说出来,只能够依靠想象。

列车行驶着,我是有着这样体验的,外面漆黑,而身处的环境很有安全感,常常想起一些平时不会想的事情。

这个犯人带着心爱的人要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只是从形式上,那种冷峻下深藏着的炽热,可接在手中细细研磨着,再吞食。

不管过去有什么,但结果是一致的。那种不被黑暗所控制,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里的光明,没什么比这更加是至高的需要。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去理解故事,决定只进入哪个结局一样的十分钟。外面漆黑而我们在这里,这便比什么都好。没有过夜中窒息的人无法明了。

我想我是这样理解了名字。狗没有地狱,人有。狗不会体验那种感觉,人会体验到。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像狗一样的状态,你就不会有地狱了。因为里面的线索确实比较带有政治意象。导演阿基·考利斯马基是芬兰的,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芬兰在同年的12月也宣布独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俄国承认芬兰的独立。而之前,曾经被沙俄统治百年,后来有芬苏战争。莫斯科对于芬兰来说,是一个充满过仇恨,但却在因为统治而被影响百多年的地方。独立以后也仍然是瓜葛不断。那当中政党更迭,制度常常变化,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交替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背景所发生的故事,隐约可见轮廓,情人的错过与分离,是稀少可见的影子。任何历史的灾难,也是个人的灾难。意识形态的异邦的坚定追求,夹杂着的,一定是对本土的叛离。灾难过去,个中沉积的东西最多。至于对不对,只有上天知道了。因为我相信是因为不可说,必须留着余白,而导演不说完整。

4/15

《万年之后》


土著部落的生活历史,犹如文明的输液。这个比喻是因为我近期病中,不停的输液。但输液这种事情,一方面因为要消炎杀菌或者补充能量,因为一方面要考虑抵抗因素。比如有些药物对有些人是致命的,存在着过敏反应。

文明和药物有着同样的作用,可以在短短二十年里,走完其他地方千年的进程。但是,这样的迅速进程是好是坏,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河流一样的历史,最能够见证被依次冲走的文明。

果然,土著们几十年前的历史,就已经遥远得像是恐龙时期的了。已经逼近失落的文明。两个土著在那里比画着,怎么传达胜利的手势、语言。被发现的前后,从不用金属制造锐利的射箭,从极力靠拢那般文明,却还被一只小闹钟给惊讶地摸来摸去。

当他们表演的时候,一种文明在另外的一种貌似普世的文明那里,消解了。见过外面的世界,就物质的享受而言,那绝对是克制不了的诱惑。但面对诱惑,文明输液之后,土著部落却不可能也很容易的融入文明世界。拿什么融入?彻底的遗忘过去,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直接借用……失去特色的他们和那种文明的普遍民族的民众没有区别。

当他们连本部落的历史都要忘记光了的时候,我们只能够忽然充满困惑的抬头:怎么文明是如此地在消灭各个群体的与众不同?如果特异的诞生只是为了在进程中被依次冲走,体现短片里的意义的,就只有冲走的“先后顺序”了。

不以喜好为转移,就这样被发现,被改变。我们只能够寻找解释,而无力改变。

5/15

距离托那12英里



这个故事很像是平常我在各种文学刊物上,看见的各种上了年纪的作家写的人生记事。当然,电影不光是故事,这样一个情景设置,一个人开车要赶往求生处,中途被救,是充满了庆幸的。

基本上,谁都难免有那么些时候,非常倒霉。前几分钟都是危机的刻画,摇滚音乐作加上高温的太阳,加上呼呼旋转的风车,加上人体的幻觉,电影效果非常棒。

很幸运,被一个年轻女孩子救了。他们安谧在医院里,一个充满了感激,一个充满了紧张和欢喜,她才拿到驾驶执照,却刚刚好救了他。相对一笑,这种氛围充满了对抗无力人生的温情。对于别人来说,是可以当成新闻来读的一则小故事。读完了感叹一下,然后散开。

对于当事人,则是可以一生难忘的救济援手。十分钟,从死的边缘到生的盎然。

在15个大师的分头表达里, 这个十分钟,充满着善意地捕捉。却很能够代表人生当中的正面细节。人与人的关系里,绝大多数的良善与温情,就是由这样类型的细节构成的。

绝望的时候遇到拯救,就是希望。这种美好的吸引人,比鸦片之于孤独和疏远分离的人际,更加重要和吸引。

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

6/15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忙碌,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如果去问那个女演员,她肯定能够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忙碌。但是她和所有人,包括导演和我们,都找不到答案,世界为什么这样设定,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如此忙碌?

或者,怀疑主义者总是要一再追问,忙碌在接电话里,在工作准备里,在收拾自己里,真的与目的靠近吗?

或者无意义的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目的的需要。不是我们的需要。如果可以选择,去选择安静休息,小睡一下也比这样好。不会焦躁和乏味。还是一种境况,没法选择,就是这样了,这样十分钟内,像提线的玩偶一样,做该做的事情。

也许更加多的时候,问为什么,不过是为这样的无意义十分钟,增加了一项内容而已。所有道具,不管是快餐还是音乐,不管是点燃的香烟,还是表情或者衣服,其他角色,这种电影的表达,使我困倦。没有答案,就不要寻找题目。电影偏偏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这样人失去主体性的时段,深深的厌倦。

7/15

我们将被掠夺


这是影响世界的10分钟。选择这样的题材,等于占据了至高点。美国的民主制度、选票,这些充斥着所有被大国影响的国家民众耳朵眼睛的东西,又到了抉择关键时刻。

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最后十分钟,多么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群体,多么具有斗争性的民主制度啊!最后诞生的,将是这个世界第一的大国的总统。

套用一句网络俗语,面对这些政治人物的表情和谈话,没办法记得和有印象,多数都是飘过一样的。但是,那种被公开的情绪与立场,是这个国度的特色。在表演台上,大家都买力的表演。游戏规则,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大。即使规则被利用,他们被掠夺。

政客们的十分钟,等于左右美国大众的四年。等于难以用数字和语言衡量的世界范围和人类方面的深远影响。看看布什先生的做为,我们不能够不为之悬心,即使已经事过境迁。

被掠夺的东西太多了。而这一切,十分钟前后就发生了。

 短评

中国观众的思维还是和中国导演的思维最契合

6分钟前
  • 兒子
  • 推荐

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11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为《百花深处》喝彩,剧本好,冯远征演得也好。

16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到底谁是疯子?你,我,他,还是SB政府?

20分钟前
  • 绿腰朱朱
  • 还行

没想到竟然是陈凯歌的最好。4星、3星混杂。

2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这类片子经常让我一头雾水,这部分也不例外。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算是看懂了没。好些了解些导演的用意但又怀疑自己的了解。倒是陈凯歌那部分,看的比较明白。到底是陈的用意太过浅显还是文化所致,我想我仍然搞不懂。这类片子就是即便你完全看不懂也会打上4星

26分钟前
  • Jin
  • 推荐

现在糟践的东西正是梁思成们想保护的东西,高速发展的西方文明正让老祖宗的灵魂无处安放,空悲切

27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我为冯远征沦陷了

30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来自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佩服冯远征。陈凯歌也是个怪胎。

33分钟前
  • 齐烟九点
  • 力荐

老北京的胡同,是一个皇城百姓隐秘的世间。在现代文明的进程里被迅速的推倒,轻率的摧毁,日后再来笨拙的重建,低劣的复古。新城出现,旧城消失,历史被断绝。人为营造的种种毁灭,断不能久存。「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38分钟前
  • 長閑
  • 推荐

如今就这老北京,还在北京迷路呢!

41分钟前
  • 纹样苏
  • 推荐

只对几个故事有感,第一个我觉得很唬烂,什么嘛,凯歌的还可以

46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推荐

戛纳的献礼短片集中,这一部的总体质量最好。

49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陈凯歌那段在里面好煞风景

54分钟前
  • 高源🌈
  • 推荐

时间是静谧流淌的,它检验了爱情的坚贞,描摹着生命的力量;它又是澎湃的,卷挟着现代文明的海浪摧毁旧时一切,又是拼命追赶的生命与死亡之间的一个罅隙;时间也是孤独的,它承载着名利场下十分钟的波涛暗涌,是星光闪耀背后丝丝缕缕的寂寥。

57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百花深处”真不错!拆迁办的都该看看,胡同四合院都拆干净了,把人都逼疯了就踏实了。全踏实了。。。

1小时前
  • 彌張
  • 推荐

冯远征演精神有问题的人真是一绝 就跟王宝强演农民一样

1小时前
  • 王神爱
  • 推荐

记得是在无极之后看的,觉得陈凯歌碉堡了当时

1小时前
  • MichelleLOU
  • 推荐

阿基·考里斯马基:狗没有地狱【7】维多·艾里斯:生命线【7】沃纳·赫尔佐格:几千年前【7】吉姆·贾木许: 国际组织【6】维姆·温德斯:距离托那12英里【8】斯帕克·李:我们将被掠夺【6】陈凯歌:百花深处【7】,总评:【7↑】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其中十分喜欢的一个,被冯远征打动,干净利落的短片,没有废话。百花深处,年华已逝,满是哀伤。★★★☆

1小时前
  • Q。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