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朗道:娜塔莎

HD中字

主演:娜塔利娅·别列日纳娅,吕克·布热,奥尔加·什卡巴尼亚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2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3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4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5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6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3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4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5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6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7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8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19列夫·朗道:娜塔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列夫·朗道:娜塔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0年代,娜塔莎在苏联一家秘密的研究所内经营食堂,这里汇集了研究所的员工、科学家和外国访客。 娜塔莎的世界很小,她白天在食堂干活,晚上和年轻同事奥利亚一起喝酒,倾诉对浪漫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幻想。 在一次聚会之夜,娜塔莎与来访的法国科学家卢克·比格变得亲密起来。 第二天,当克格勃的弗拉基米尔·阿奇波将军对她进行讯问时,她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枯木逢春麻雀李易峰版复仇的火焰傻钱十三格格权欲 第四季星际旅行:下一代第一季龙城正月粤语版天与地(国语版)苏爷爷的肖像画纸牌屋 第六季越界人生果实心之暗影穿盔甲的少女雷速登闪电冲线2安妮日记亚洲之爱弱比少男闯女校欢迎来到驹田蒸馏所第六个嫌疑人为人父母第一季湖光山色海豹干将红龙梦断乐缘堂俏罗成征服者佩尔渴望2023女金刚斗狂龙女青春再见青春咱村好大雪荣耀时刻绿衣女子踏血寻梅意大利制造2020魔鬼时刻雾夜足音吓到笑国语用爱捉伊人疾速营救暖暖遇见你龙凤茶楼 (粤语版)天堂牧场读心者之深海农家的伙伴

 长篇影评

 1 ) 历史与叙事的悖论

《列夫·朗道:娜塔莎》的问题在于它有叙事性,这是致命的缺陷。

它还原了生活,却在其中加入导演个人的意志,意志就体现在叙事性上。

侯孝贤绝不会这么做。对侯孝贤来说,电影同样来自对生活的“还原”,不过他是再造一种现实。

面对《列夫·朗道:娜塔莎》的素材,侯孝贤只会这么做:架起摄像机,拍上两个小时,作品便有了。

因为在《列夫·朗道:娜塔莎》背后,日常生活已经全部被还原了出来:四百民名核心人员、一万名临时演员在乌克兰东部小镇哈尔科夫的郊区,复刻出1938-1968年间一所位于莫斯科的前苏联研究所的社会状态。

这是制作影像的完美素材。只要身处现场,随处都能发现日常生活的非凡瞬间,只需借用摄影机记录下来。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败坏了它:将素材编撰成一个故事,以犒赏全球的观众。

在此过程中,生活的痕迹依然存在,只是它们让位给了宏达的叙事。

这难道不正是历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方式,通过一种叙事性的技法来还原历史。

不过,这也无可厚非,观众想看的不正是一个故事,除此别无他求。

只是对于电影,用故事重释历史,一方面背离了真实的本意:历史来自于无数平凡的瞬间;

另一方面,影像的阐释可能性被消解了。这是十足的浪费,暴殄天物。

 2 ) 人间虫洞--DAU

首先说明,在观影前并不知道DAU这回事。看了约10分钟,第一反应“这是记录片吧”?这种反应一是因为表演逼真到不是表演;二是镜头的摇晃和推进,很像是现场跟拍;三是色调和人物妆扮有种黑白片的质朴。结合起来,很像是对某个旧事件门发展的采访回放。 实验场景、娜塔莎和奥利娅私缠打斗的悬念,却吸引人一路看下去。娜塔莎和法国人卢克的性爱场景,让人惊讶的不是大尺度,而是真实。感觉就是在某个夜晚,你路过半开门的房间,目睹了正在做爱的2个人,你能强烈感受到他们的欲望和快感。 娜塔莎和奥利娅在食堂打烊后,照例给自己准备丰盛的食物佐酒,但今天不一样,今天娜塔莎教会奥利娅一口伏特加混合一口啤酒一起下咽的喝法,2个都喝嗨了。奥利娅不停的笑着唱着,我当时一直想着,这表演技巧值得捧小金人啊!娜塔莎醉后坐在地上哭泣,自语"我是成年人,我坚强可以面对”,此时镜头多次推进,我好担心她会看一眼镜头,其实后来想,即使她看了镜头,导演也不会减掉这个眼神的。 下半部情节突然反转,娜塔莎被抓走审问,此时的光线和摄影很有力道。娜塔莎不停的用打湿的纸按压左脸,审讯者阿波奇头上不停渗出亮晶晶的汗珠,他说一句,娜塔莎写一句,包括标点符号。这一切也太“苏联”了吧!用酒瓶插下体这个画面,是争议较多的情节,剧组答:“演员本来就是妓女”,那么从阿波奇的审问方式和技巧看,他应该是从事过审讯工作吧?

我个人是比较喜爱DAU这种形式的,有点类似穿透折叠空间的人间虫洞,人们通过虫洞来到另一个平行世界,像隐形人般随心所欲的察看这个世界的生活,场景高度还原、人物本我表演,这种以电影为载体的升华,不正高度契合电影这种形式想要达到的目的吗?我们不正是是以此来界定什么是最佳电影最佳表演吗?

以上个人观点,非喜勿喷!

 3 ) 这神片被誉为真实版《楚门的世界》,万人被关3年活在前苏联时代

前不久,柏林电影节落下帷幕,有一部电影,或者说有一个系列电影,震动了整个柏林电影节,然后是整个电影节,接下来成为全球的热点之一。

这部电影叫《列夫.朗道:娜塔莎》,整部电影叫《列夫.朗道》系列,英文简称DAU系列。

这个系列甚至被很多电影人评价为是21世纪最伟大电影之一,史诗级别的巨作,震撼到无法用言语表示,恨不得要改写100多年的电影历史轨迹,电影新的元年从这个系列开始转折等等,用的都是夸张和狂欢的赞美之词。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给予非常低的评价,总体就是艺术和伦理之间的对抗,艺术不可凌驾于人性之上。

那么,这个DAU系列!是怎么一个存在,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DAU系列,一共会制作成14个故事片,3个系列剧,还有一些科学影片,这些作品的前缀,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列夫.朗道。

DAU三个字母,也正是列夫.朗道苏联名字开头三个字母的缩写。

列夫.朗道是谁,他是前苏联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还擅长还原论,唯象理论,在多个科学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在1938年“大清洗”期间,列夫.朗道还因为反对苏联的独裁,被判反革命罪入狱。在1962年的时候,还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列夫.朗道被誉为世界最后一位全能物理学家。

正处于研发科学事业高峰期的列夫.朗道,在拿到诺贝尔的同一年,发生了严重的车祸,昏迷了整整57天,列夫.朗道苏醒后,智力和记忆力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并在6年后去世了。

当然,列夫.朗道虽然在物理学上有非常傲人的成就,但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位完美的绅士。

列夫.朗道脾气古怪,高傲自大,还经常出言不逊,批评过很多同事甚至是老一辈的物理学家,还辱骂自己的学生,这让他在这一生中树敌无数。

列夫.朗道还有一定的精神洁癖,看问题的方式绝对到不给余地,有人还在他的办公室门上贴着:“当心,他会咬人”的字帖。

就这样一位性格傲慢,脾气古怪,但却对数学和物理学有着天然直觉的科学家,还在如此动荡的苏联背景下,本身列夫.朗道这人物就有着很好创造传记片的真实土壤,所以被拍成电影也不意外。

原先这个作品DAU,就是想要拍一部关于列夫.朗道的传记电影,展示他人生最后30年的事迹。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就不得不聊到DAU的总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他出生于艺术家庭,父亲也是一名电影导演,而且还是一位苏联当时的禁片导演,他父亲第一部《玻璃琴》的动画短片,就直接被当时苏联禁了。

而导演自己,在苏联解体时只有15岁,但他却痴迷和眷恋着苏联时代,到现在导演还自称自己是“苏联人”。

在DAU前期计划时,导演就想在乌克兰搭建了2个足球场大小的拍摄场地,为的是尽量还原列夫.郎道生前的研究机构环境。

这对于现在电影工业来说,其实并不算什么,最多只能说是一个制作成本比较高的大片水准。

但开始夸张的事情发生了。

导演对这2个足球场大小的拍摄场地并不满足,他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导演想要通过列夫.郎道的题材,开启一个超级庞大的实景实验,让这部电影不止是电影,而是一次人性和制度的深度实验探究,想试探人们内心深渊到底能下沉到什么程度。

通俗点说,就是导演想要制造一个和前苏联一模一样的平行时空,那里发生的人和事,都严格按照列夫.朗道生活的年代背景进行。

这个计划在2005年就构思了,并在2009年拍摄执行,时间为2-3年。

所以从这个计划启动时,这已经不是一部电影的事情了,而是一个巨型实验项目,为这个项目买单的,是一位俄罗斯的水果产业大亨谢尔盖.阿多涅夫,据说这位大亨是唯一这个项目的投资人,而且不要求任何回报,甚至连署名都不需要,完全是出于对哲学和物理的痴迷和热衷。

有了资金之后,导演找到了一个乌克兰的一个废弃的水电厂,以1:1的比例,建了一个和前苏联时代一模一样的城镇,这个城镇有13000平米大小,然后找了400多位主要演员,还找了将近1万的自愿参与者,组成一个以假乱真的平行时空苏联小镇。

这些参与者,有很多在现实真实的职业,也是片中饰演的职业人员,护士,售货员,科学家,艺术家,宗教神职人员,厨师,甚至是罪犯等等。

但凡参与到这个项目拍摄的人员,不管是否是演员还是体验者,都必须严格按照1938年到1968年的苏联社会的规章制度来生活,大家穿着当时的服装,化着当年的妆容,发型,大家平时的对话,不可以用现代的词汇,如果不小心说出,会受到相应的警告和惩罚。

然而导演觉得这样还不够真实,在这个小城镇里,有着自己的发行货币,也就是当时苏联用的卢布,每个人也有着自己通行的身份证,护照。

如果外面感兴趣的人想进来参观,必须像申请进入一个国家一样,申请VISA签证,面签的那种,然后看情况而定,你能在里面逗留多少时间,一般情况下,会给6小时和24小时,有些还可以不限时。

不限时的VISA签证,必须要完成一份苛刻的心理测试。

在这个小城镇里,里面会发生一些当年的历史事件,而且每一个人还有自己的个人档案,会被纳入这个城镇自己构造的苏联社会档案库,有专门扮演的官员和公务员来管理。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到更为偏商业的《楚门的世界》,还有同样具有实验意义的纪录片《斯坦福监狱实验》。

但DAU系列,玩得更为疯狂,DAU比《楚门的世界》更真实,因为没有剧本,只有引导性的方向。相比较于《斯坦福监狱实验》,DAU又更宏大和细腻,《斯坦福实验室》拍摄6天后就失控紧急叫停,而DAU则玩了将近3年,揭露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发掘角度更多方面。

关于拍摄方面,整个剧组24小时不间断,对演员没有具体要求,也没有剧本。

当然,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感而不是完全变成纪录片,所以会有一些极为个别的主要演员会有一些想法讨论,但大部分情况下,摄影机都躲在暗处,静默记录着这一切。

而且为了保证能随时随地拍摄都能得到完整清晰的影像,DAU摄制组为此专门打造了一整套全天候的打光系统,能让导演可随时记录下自己想要的素材。

就这样,在苏联体制下的实验小镇,上万名参与者从2009年到2011年在这里生活,一开始大家都有些出戏,而且很容易把“未来”的谈吐和事件拿出来当做聊天内容,但时间久了,这座实验城镇似乎真的穿越时空,回到了前苏联时代,里面的参与者带活了城镇,城镇也让参与者更加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人。

期间有不少“外来人”伪装带着好奇进入这个城镇,但都惊讶的发现,里面的人在毫无表演经验的情况下,言行举止都像极了几十年前的人,那些参与者,真的相信了自己回到了上世纪的苏联时代。

于是,主创一共拍摄了700多个小时的有效素材。这些素材,真实的记录着实验小镇发生的一切,比如日常的生活,男人的酗酒,暴力,做爱,甚至犯罪,强奸等等。

是的,DAU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制作范畴,成为了一个电影项目为起点的庞大研究人类本性的规模试验项目。

在2019年2月,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还有其他两个剧院,还举办了一场DAU的沉浸式影像展,进去参观的人,可以去感受复制出来的前苏联社会,还有在那个社会生活的人生百态。

让我们回到柏林电影节,作为DAU的开篇之作,《列夫.朗道:娜塔莎》,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最终斩获了杰出艺术成就奖,这个奖也非常迎合了DAU对电影产业实验和探索的含义了。

此外还有一部展映片《列夫.朗道:退变》,长达355分钟。这就是我们目前了解DAU系列的最全信息,此后DAU还会陆续问世更多相关作品。

《娜塔莎》讲述了一名叫娜塔莎的中年女人,是一名餐厅服务员,这个餐厅是苏联小镇的核心拍摄场景,通常影视作品总少不了吃饭戏,而DAU系列的饭戏很多就出自这个餐厅。

《娜塔莎》作为开端片,女主娜塔莎作为餐厅服务员,邂逅过不少DAU其他作品的角色。

而娜塔莎自己,也认识了一名法国科研人员,但也因此牵连到很多科研背后的秘密,被特勤局怀疑是私通犯,出卖国家情报给别国官员,让自己生活大乱。

影片总的来说,其实前面大部分没有什么特别,较为波澜不惊展现着娜塔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有着冗长的对话,还有纪实般的长时间记录,但影片最后40分钟剧情开始生猛,娜塔莎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带走后,娜塔莎在那被折磨,被用私刑,还有凌辱和精神摧残等等。

如果你作为一部电影看,其实后面40分钟也就猎奇的看看,但如果结合前后分析,还有柏林电影节主创的采访,我们可以相信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没有作假的痕迹。

娜塔莎当时的那些哀嚎,那些痛苦,都是真实的反应,而摄制组并没有喊停(演员自己也没有)。

因此,这就是DAU最具争议的地方之一,艺术和道德伦理的冲突,我们为了艺术的极致,而去做一些践踏人性,违背道德伦理或犯罪的事情,那么这种艺术是否值得提倡,甚至是否可以执行。

有人说,这样的实验很特别,而且在柏林电影节主创访谈中,导演和演员都有解释你情我愿,大家都有着叫停暗号,坚持不下去可以喊停,但大家特别是演员自己,为了发挥电影艺术边缘扩展极致,都默默忍受着。

不过也有一些工作人员爆料,这一切根本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很多事件的走向,都是由导演在演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去引导发生的,这些都是对演员极为不负责不尊重的一种表现。

导演在访谈中解释到,影片为的是探讨在苏联极权主义下,有多少人会在这样的环境,堕落自己人性的深渊,又会下坠到多深,即使是在知道拍摄和实验的情况下。

有不少分析人失指出,实验终究还是实验,它再真实,也是一部为了艺术表达而诞生的,它终究代表不了那个苏联时代众生相,也不是什么苏联时代缩影,DAU只会避重就轻,矫枉过正去让大家看到一个所谓的苏联时代。

话句话说,影视作品终究不是真实生活和科学严谨的实验对象。甚至有人说,DAU已经不属于电影范畴,也不是戏剧,也不是影视艺术品,这就是一个前卫的多人行为艺术,但是对表演和戏剧艺术的亵渎。

我认为,电影的原则和规范虽然不是人们白纸黑字定义下来的,而是有很多影视作品进行补完,电影本身也在一步步的拓展自己的边缘。

从黑白默片,到彩色有声,再到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好莱坞黄金时代,道格玛95等等世界各国各地的电影运动,再到3D,120帧电影技术等等,这些都意味着,电影是有生命的,电影从来没有被谁定义过,而每次一个新的电影实验诞生,也只是人们对电影这个生命新的探索和认知。包括这次被吹或被贬得沸沸扬扬的DAU系列。

总而言之,我会极度关注DAU系列,那到底这个系列最终会是一个什么品质面向世人,DAU是不可多得的史诗级作品,还是一个导演玩虚头的大型真人秀,时间会证明一切。

对了,在导演访谈中,导演还说下次想要搞一个5000人口的实验城市,然后找世界各地,各种意识形态的人入住,记录下这个城市所发生的的一切。

...好吧

 4 ) 《列夫·朗道:娜塔莎》:DAU到底是什么?

2009年起,著名的的数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开始聚集在乌克兰东北部的哈尔科夫。

这些人里面有菲尔茨奖获得者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意大利量子引力物理学家卡洛·罗威利Carlo Rovelli、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舞台导演彼得·塞拉斯Peter Sellars、莫斯科指导修道祭司Danil Ichmatov、秘鲁萨满Guillermo Arévalo……

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参加列夫·朗道研究所(DAU Institute) ,这个项目名取自前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Lev Landau)名字的最后三个字母。列夫·朗道在1962年因其“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DAU这个项目看重的不是列夫·朗道的科学成就,而是他对性和婚姻独特观点以及他古怪的性格。

《列夫·朗道》首支预告片_腾讯视频

DAU项目由俄罗斯导演、艺术家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Ilya Khrjanovsky)发起,2006年在鹿特丹电影艺术中心启动,在这之前,他只拍摄过一部电影《4》。赫尔扎诺夫斯基原本只想拍 “一部普通而复杂的艺术片” ,临开机前一周推倒重来,真正的DAU自此开始。

赫尔扎诺夫斯基决定不要演员,而与真正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一起完成这个项目。他在乌克兰东部的哈尔科夫郊区1:1搭建了一座苏联城镇, 重现了1950年代苏联社会风貌,他邀请了400位“演员”参与进来,不是表演,而是生活。他们全职生活在现场,与外界隔绝,即使在没有摄像机的情况下也遵从这里的生活方式。而且被邀人员全都免费出演。

DAU抛弃了剧本,但必须遵守这里的规则,参与者在进入前必须舍弃任何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物品,签订保密协议。他们有社会等级,有分工,使用当时的货币,穿着当时的衣服说着当时的语言,如果出现不属于这里的东西将会被罚款。总之,参与者像是穿越到了半个世纪以前的苏联。

“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公共机构要组织一个项目,而这个项目里满是醉酒的、被强奸的女性——而且主要是妓女。”——Madeline Da Silva

赞助这个项目的人是俄罗斯富豪谢尔·阿多涅夫(Sergei Adoniev)。赫尔扎诺夫斯基在2007年遇到了阿多涅夫,阿多涅夫在过去13年里为这个项目提供了资金,数额巨大,但这位投资人从不干涉赫尔扎诺夫斯基的拍摄。最初这位富豪并不想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DAU关的任何名单里,经由赫尔扎诺夫斯基劝说,阿多涅夫最终成了制片人,而共同导演 叶卡特琳娜·奥特尔Jekaterina Oertel最初是项目造型师。

DAU在2011年宣布杀青,一共有35万人参与到了这个项目当中,拍了700多个小时的镜头。如今它不单是电影,已经涵盖多个领域。长期以来,DAU都因其真实存在的性虐待和暴力场面饱受指责,比如演员被酒瓶捅入下体,导演的回应是“她本来就是一个妓女。”

“你会在电影中看到更多挑衅性和侵略性的画面,当你知道它是真实存在的时候它会给你完全不同的体验。”——Ilya Khrjanovsky

这次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列夫·朗道:娜塔莎》是这个项目的第一部电影,另一部长达分钟的《列夫·朗道:退变将在柏林电影节特别影展单元放映,除此之外,这个系列还有多部电影正在制作当中,整个项目可能包括15部,最后一部是被称之为 ‘mother movie’ 的母电影。

《列夫·朗道:娜塔莎》在放映后反响强烈,很多人不安于它生动的细节,当想到这些是真实的时候就难以忍受。有媒体称它呈现了一个堪称典范的极权主义制度,观众同参与者一起变成了偷窥者。无论对它如何评价,它已经写进了电影史。

DAU全系列条目:DAU

DAU官网: http://www.dau.com/

DAU相关报道:

LEMONDE:A Paris, " DAU " sème le trouble et les roubles

QG:The Movie Set That Ate Itself

SCERRNDAILY:‘DAU. Natasha’ director defends abuse scene, talks four more DAU features (exclusive)

THEGUARDIAN:DAU. Natasha review – an exquisitely sinister study of Soviet oppression

VARIETY:‘Dau’ Director Defends Controversial Russian Competition Film: ‘It’s Not Hollywood’

 5 ) 怎样在DAU《列夫·朗道》里重建“真相”

我们整理了选角助理分享的创作经历,供大家参考交流。

多少人记得反乌托邦文学的开山之作、扎米亚金小说《我们》中的世界?在联众国里没有个体只有集体,所有人用编号表示,幸福也在精密计算后被分配,包括配偶。

《我们》对自由和身份的关系进行发问。一名新女性的出现打乱了主人公预设的精神世界,让他产生和对自由的设想。小说以第一视角,通过主角歌颂国家的日记,记录他在集权世界里的体验和思想变化。 近日在柏林电影节首映,俄国《列夫·朗道》(DAU) 系列影片重现了苏联集权社会的生存状态。由传记片转为巨型社会实验,《列夫·朗道》项目在建于乌克兰的模拟苏联科研机构的场地里进行,片场布满了摄像录音设备。暴力的施行与承受,将真实演绎逼到极限,通过镜头无死角展示,也渗透到出演者的个人生活。 对真相的窥探,在这场影视产业里的狂野实验里,对于观者无疑是一种消费。我们整理了选角助理分享的创作经历,供大家参考交流。

剧照

剧照

《列夫·朗道》选角助理阿宾娜·科瓦廖娃的讲述 2006年,我作为选角助理加入DAU。他们跟我说,为了做到真实可信,电影需要招非常多的非职业演员。分配给我的任务非常不明确。他们只是说,要找看起来像是生活在前苏联时期的人。 于是,我走遍了莫斯科的博物馆、大学,给在那里工作的人拍照。我还去了马戏团,甚至跑去孤儿院。这就是我的主要工作——说服路人让我拍照。在莫斯科,人们很抵制拍照,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了很多疯狂的事情,所以 2006年左右,大家对于媒体很排斥。就算只是说服他们拍照,留电话号码,就已经很难了。人们会说,“这是什么电影啊,我又不想演电影。你到底在做什么?你究竟是谁?” 他们警惕性很高。后来,我们建起了巨大的非职业演员的数据库,收集了很多人的大头照和侧面照,并记录下姓名、工作情况和电话号码。撒网式的调研似乎看不到尽头。我真是跑了好多个单位,也不太清楚究竟他们想怎么选角,参与者会经历什么。总之,整个过程挺诡异的。

其实 DAU 的创作过程是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的。最初,这的确是一个电影项目。虽然剧本严格保密,但起码是有剧本的。原编剧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Vladimir Sorokine)。在 DAU工作的一年间,我受项目影响很深,所以到2007年就退出了。后来我听说从2007年到2016年,这个项目已经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在乌克兰东部的哈尔科夫(Kharkiv),他们建造了巨型拍摄场地。“演员”们在其中过着平常的生活,科学家们到实验室做实验,去会议室开会。DAU也逐渐变成在这个非同寻常的环境中的生活观察。场景重构了前苏联的世界,但又并非完全复制苏联的样子,而是进行了艺术加工。影片跨度是从 1936 到 1968 年。那么随着政权局势变化,(布景、服装等的)风格也相应地改变。

2016年的时候,我算是又重新回到项目上,采访了50-60个参与者,每次聊一两个小时,总共获得了近100个小时的素材,从而了解了项目的不同侧面。我发现有些做法的确是出格了。当然,情况的确比较复杂。他们告知参与者,这个项目的规则很灵活,可能会有不愉快的体验,比如暴力、审讯、心理施压等等。尽管提前告知,但参与者依旧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做出日常生活中完全不会做的事情。虽然项目也推崇这一点,所谓给予演员一定的自由,但有时过犹不及。某些参与者会觉得日常生活受限制太多,所以他们就放飞了自我。但这同时暴露了人性的黑暗面,或者使人成为黑暗面的受害者。

此外,无论经历是好是坏,成年人可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可是,包括动物、孩子、心理疾病的患者等等弱势群体也参与了项目,他们是没有自行选择的权力的。这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不管是作为记者,还是普通人,这让我产生了很多道德层面的问题。比如,在一个场景中,有几个患唐氏综合征的婴儿被关在笼子里,后来他们被送去实验室当“小白鼠”。虽然,DAU声称孩子得到了良好的照顾,可是作为年轻的母亲,我依旧很不好受。这些孩子本身是孤儿啊。在乌克兰,谁又能为孤儿发声呢?就算孤儿院同意了,我还是觉得不对劲。这件事让我很不舒服,大家试图找借口,把我觉得很糟糕的事情正常化。

这让我不得不离开项目,因为在这样的环境对我来说很艰难。我的直觉明明告诉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们却硬要扳成对的。

对于 DAU,我知道媒体反映有好有坏,但如果只看俄罗斯内部的反应,很有意思,是和西方不同的。西方的评价大多很批判,但我并没看到俄罗斯官方给出什么批判性的评论。俄罗斯国内的媒体都在说这个项目的艺术性多完整,能这 样细致地再现有多难得。虽然 DAU 起初是一个俄罗斯的项目,但现在看来,俄罗斯的审查法律一年比一年更严格,影片里面的很多内容让它无法在国内上映。比如,其中有部电影关于同性爱情,非常露骨,肯定没法在俄罗斯放。

我并不认为 DAU是因为批判了前苏联,所以不能在俄罗斯上映,而主要是因为项目里的很多元素在俄罗斯可能被算非法的。同时,只把DAU看作对苏联的批判,我认为过于简单。它的确深度展现了苏联某些方面是怎样运作的,比如权力的运作机制。里面有类似于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人员,他们用什么策略,人们会怎么反应,有些人可能会出卖朋友。当然视觉 上很像是置身于苏联,但我觉得这个项目不只是关于苏联,而是再现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是苏联,也可以是别的什么,具体是哪个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觉得,DAU变成了一种对权力的研究:怎样招聚一群人而且控制他们?如果你这里放松一些管控,或者那里增加一些压力会怎样?当你改变权力结构,让它更自由,会怎样?当你引入一群新来的人,做出一个残暴的结尾,又会怎样?我认为这个项目在测试不同群体的影响力。它更像一个社会实验,而不是苏联的再现。很多人误以为这个项目真的是关于苏联的,但我不这么想。我认为通过创造一个苏联的环境,从不同的方面去影响里面的人物,融入很多和苏联完全无关的东西,再加上参与者都是来自于当代,你得到的是很不一样的结果。

不过,DAU 里有一样是和当下的俄罗斯戚戚相关的,那便是: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所以你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真相”。这就是俄罗斯所谓假新闻或者后真相时代的策略。这件事或许是这样的,又或许是那样的。

注:编译自 //www.youtube.com/watch?v=r0gvG6rSY7k(为便于理解,对叙述顺序有适当调整)

编译 :米拉檬、王三羊、罗怡清、Ann、Yolie

编辑 :阿狮玛

 6 ) DAU,政治还是艺术,这种影像,我们真的需要吗?

公众号:阿茶与我

作者:阿茶

疫情期间,DAU官网(//www.dau.movie/en)上线两部影片,《DAU. DEGENERATION》和饱受争议的《 DAU. NATASHA

在最早接触DAU项目的简介时,我还不知道这几部电影的剧情是什么,就已经对这种创作形式产生了反感。创作者反复强调“所有人在进入项目之前,都已知或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并同意,且能随时喊停”,但是面对这种全凭想象的集权社会,参与者本身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未来三年的生活,以及参考行为艺术家的“自我伤害性”,又能否真的在参与者喊停时停止,而假若真的喊停即停,这种项目本身宣传的“真实性”又是否能存在呢?

我们在探讨艺术本身的时候,绝不应该界定道德标准,但可以推断创作动机,以及创作行为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

柏林展映后,大片报道“电影史的奇迹”“电影史的里程碑”,《Natasha》看到一半后,我又去网上搜索了这部电影的评价。有人称西方普遍在讨论其道德标准,也有人半场离席,但对于华语圈而言,大量声音都是在称赞他。

基于这一点,我在电影全部看完后我又在豆瓣看了看评价,确实有人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但其实也还是有不少人在讨论道德标准问题,讨论这种形式的存在是不是反人类的。

所以,无论是东方视角,还是西方视角,这个项目的评价都明显极端分化。对于我个人而言,如果说前半部分仅是感受演员表演的真实边界和窥私视角的话,那么后半部分峰转直上,直接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刺激感。导演本人表示“想借此讽刺集权社会”,回味影片结束后我后劲十足的震撼感,对我而言,她的目的确实已经达到了。

当导演本人的阐述已经将这个艺术项目的主要实践成果推向“政治性”时,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他?

以下,简单讲述一下我基于这部电影(确实只是冰山一角)对这个项目的看法(内含《Natasha》剧透)。

他是载入电影史的里程碑吗

的确,比起目前的沉浸式戏剧而言,DAU的形式将这种实验性的真实玩到了极致。这确实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艺术尝试,只是他用电影(也只能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也确实是电影史上的第一人,但第一人,第一种形式,第一次尝试,探索他人未曾探索过的艺术形态且解锁一些我们曾未真正涉足的艺术领域就足以代表他是好的,或者他是具备艺术性的吗?对此我持怀疑态度。而且他的里程意义在我看来,更多的建立在项目和工业本身。前苏联的实景模拟,数千名演员的真实生活与拍摄,如同模拟人生一样的导演扮演上帝的前苏联模拟小镇,被赋予游戏NPC定义的演员。当这种全景模拟完完全全以巨大的工程和个人意愿实现的时,这的确被赋予“史无前例”的意义,但在我看来,这意义更多的不在他的艺术性上,而是在他的行动力上。

作为电影本身,摄影师在场景内进行拍摄,进行剪辑,进行纪录片式的记录手法,最终呈现出的影像,除了演员的真实状态,和这种虚幻生活与真实之间的解构之外,单作为一部电影而言,我并不认为他更加高超。电影形式有其固有的艺术性和创作形态,尽管与戏剧一样,近年来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电影影像也的确在尝试着种种跨行业性,但这种艺术形态始终是更倾向于一种社会性实验,一种社会实践艺术,而由此延申出来的电影——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成果影像展,这艺术性和成就始终建立在场景本身,这并非电影的成功,也不会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趋势。

真实的创伤

看完全片后,那种身临其境的创伤反应依旧令我回不过味来,那么对于演员本身,这种创伤经历究竟需要多久才能复原?

《阿黛尔的生活》女主演曾表示在电影拍摄结束后三年内她都沉浸在男性视角下被窥伺的女同性恋性爱环境下的不适感。那么对于Natasha本人而言呢?电影前半段除了Natasha作为服务员的日常生活外,最重要的就是她与法国物理学家那场真枪实弹的性爱戏。

女主角NATASHA与法国物理学家有一场真枪实弹的性爱戏

这与如同《阿黛尔》中真实的性爱情节是不同的。对于电影拍摄而言,演员在开始前能得到完整的剧本,对每一场戏都已知情,且演出中状态不好随时可以调整,但这也已经令演员有了不适的连锁反应。而对于《Natasha》而言,他们得到的仅仅只是入场前简单的“你或许会和别人发生性关系,且我们会把他记录下来”,但当真实发生时,他不再有准备和排练,它甚至可能就发生在此时此刻的真实情感里。

那场戏之后Natasha酒后沐浴时说:“我想回家”,彼时彼刻,她究竟是想回这个苏联世界内的家,还是项目外真实的家,我们不得而知。再往后她哭倒在柜台里,然后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成年人”。

物理学家离开和Natasha被询问之前,有一场很长的哭戏

必须承认的是,除了那些过激镜头下直接带给人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感之外,Natasha柜台后的这组镜头戏剧张力足够强,情绪也足够真实饱满,那是一种介于镜头下情绪放大的表演性与情绪绝对存在的真实性(其实这几乎是每一场戏演员的状态),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真实性,才更让我犹疑。

导演曾说她并不操纵演员,但她会引导演员。例如这场性爱戏就是她安排其他演员灌醉女演员促成的。

Natasha与物理学家喝醉酒后在桌子上跳舞

在这个上帝绝对存在的世界里(写到这儿我又想起女主角的另一句台词“你们说没有上帝,但上帝存在”),她的引导决定了演员的命运,为了“讽刺集权”而”建立集权”和成为集权,作为冰山一角的《Natasha》不难得出这个迄今为止拒绝所有记者参观采访的“小苏联”或许还存在着更多“真实惨痛”。

当然,也正是导演目的明确,所以电影中的表演反而被掩盖,反而被刻意,被“政治目的”遮住光彩。如果说这场性爱戏只不过是在现如今的电影和艺术行业尺度普通但更加具有真实性的一场演出而已,那么,接下来审讯的戏就着实跨入另外一个纬度(实际上,我觉得对于国人而言,拥有着真实存在的小黑屋喝茶问话的社会,这种情感会更强烈)。

尽管基于俄语台词和英语字幕,我没办法完全明白这部戏在讲什么,但完全不影响她带来的冲击。起先,问话人友好且尊重的与她交谈,交换名字,为她点烟,倒酒,端上吃的,然后带她到旁边审讯的密闭房间内。

审讯员看似温和的问候

这样来回了两三次。在正常的房间内,他们友好交流,但到了密闭房间内,审讯开始。“我们能成为朋友吗?”“看着我的眼睛。”这种虽然充满压迫感但是接近于友好的对话后,紧接着的就是一巴掌。然后脱衣服,直接将衣服撕碎,并强迫Natasha喝酒,酒瓶空后,强迫她将酒瓶放到自己的阴道内。

审讯员逼迫Natasha喝酒,并将空酒瓶放入阴道

其实我相信为了保证演员的可接受性,这场戏已经有所收敛了,但这种极压下的逼迫依旧令我感同身受,因为这些全部都是真实发生的。这种真实发生,并不是电影拍摄中真实进行某些事,未使用借位或替身的手法,这种真实发生,代表着这就是Natasha的真实经历,这是她的生活,是她不知道会否发生而最后发生的事情,她并不是真实知情的,她的抗拒,她的泪水,她的情绪和屈辱,我相信都是真实发生的,甚至在此时此刻,我已经不再去考虑镜头对情感的放大。

我当然相信,演员本身具有自我意识下的艺术创作是伟大的,也是对自我的突破(尽管选角主要在将死之人和妓女中挑选,面对大众对这场戏的质疑,导演本人的回应也是“她本来就是妓女”)

但是自我意识同意下存在的精神及身体上的虐待就是合理合乎道德的吗?

既然如此,食人癖和被食癖或许就可以在法律下友好的互生,毕竟是双方自愿的。而妓女行业也更倾向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完全合法化,毕竟大家都已经知情同意了。但问题在于,有时人类个体的“知情同意”并无法改变人类本身的社会道德制约,而也没有人能通过理性的数据计算出“知情同意”的范围到底在哪里。

在我第一次发表对DAU和一些其他社会性影像的看法时,有朋友告诉我,“社会自然的给予了社会学家记录的权利,如果它是利于整体社会发展时”但这种权利有否扩展到这种记录形式中,这种记录形式又能否称得上社会学记录呢?这对于读书尚少的我我来说依旧是个问题。

比起我们可以看到的,DAU多的是隐藏于其下更真实的细节。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冰山电影”。当然,如果基于导演其实对演员有所指导,他们也并非真实生活在前苏联小镇,或者类似于将酒瓶放入阴道的情节是借位的话,那么DAU本身的意义就成为了一个谎言,就没什么好谈的了(个人而言,完全虚假的可能性应该近乎于0)

极权社会下的个人反思

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即使在了解全部后依旧是冷漠的,或者说,比起虚无缥缈的道德观念来说,能直接呈现在面前的艺术创作作品才是我们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因此,行为本身尚无法激起道德探讨,就更别说之后的社会性反思——导演乐于看到的结果了。

我必须承认的是,对于导演本人的创作意图而言,现在的社会舆论几乎已经将它完全达成了。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完影片之后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当这种遥远的极权主义对我们的伤害从已知虚假的电影,到耳听口传直至成为梗的“查水表喝茶”,变成完完全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真实事件(尤其是他还夹杂着人类的文明和礼貌),他好像就那么真实且契合人类社会的存在着,甚至直至现在,他还在我们能看到或看不到的角落内重演。这种虚拟扮演真实性下的剧情体验已经达到这种效果,那些跳出模拟城市,真实的发生在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内的事,又会比影片内出现的恐怖多少?当这种行为和影像出现在我们眼前,除了感受和体会艺术,我们能否真正的反思和考量那些或近或远存在着的案例?

听起来似乎极具意义,但我依旧不赞成导演的创作手法。为了讽刺集权而建立集权,甚至自己成为想要讽刺的集权社会中的上帝,这种看似“正义”的走势,谁也无法保证他其实是如同“屠龙者终成恶龙”的螺旋回响。

我相信每位参与者真实知情,也愿意在目前的环境内相信没有人有过抗拒却被拒绝,也没有人跳出模拟人生后依旧存在着真实的被施压,被强迫,被伤害。但这只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话,他不能使这个项目逃过道德批判。

我并不赞同称其为“极端艺术家如同神秘邪教一样的自我意淫产物”,但也不赞同他真的具有“电影史的里程碑,艺术节史无前例的作品”这种“光明伟岸”的意义。当然,作品不能被道德批判,艺术家本人的道德问题也不应该上升到作品,在这些所有我们应当将道德理念和作品本身分开探讨的事件中,唯一可以直观的探讨道德问题的就是创作方式。人类社会文明在发展,人类所能接受的圆也越来越大,我们当然得承认的是,我们会接触越来越多的艺术形态,对艺术创造越来越多开放,能尝试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但群体对于个人,如同“个人英雄主义”的“牺牲”(正如同有人对女演员的评价一样,她为这部电影奉献了伟大的牺牲),在未来的生活中,即使他们越来越多的存在与合理的存在,我们也不能停止反对的声音,反对的声音是一种监督,也是把握平衡。

关于艺术创作的形式边界,其实DAU也正在寻找,因为,基于《Natasha》这一部影片中所呈现的内容,与我理解的内容,纵然我在看完时内心不适,我也能感觉到,它其实是收着的,它并没有完全真实的发展到底。

个人情感上而言,这其实是有些惋惜的,因为目前她所呈现出来的影像已经有极大突破,将它一键推到顶到底是什么效果,纠于内心的私欲中,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想要了解。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非常反对这种探讨底线的方式。寻找表演状态的真实性,偷懒的方式有太多,我们总能找到人自愿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来扮演一场囚禁游戏。但那真的具有虚假和真实边界的艺术性吗?就算具有,我们得到它,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短评

有些失望 噱头大于内容 没有好的文本怎么支撑起大段的对话 形式上所追求的其实就是道格玛95的那些概念;散场时有不小的嘘声

2分钟前
  • 在云端的Scotty
  • 还行

好的概念和好的电影是两回事。

7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经朋友提醒才知道,竟然里面演员都不是专业演员。如此强度展现俄族人癫狂醉态,实在是令观众过于煎熬,但也展现了导演压倒性能力。几乎是今天柏林最有话题的电影了,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系列是否会给电影界来一个大地震。老衲已经感到了土地在松动!!!

11分钟前
  • 剃刀头
  • 推荐

Berlinale 13# 柏林喜欢政治为先,它能入选并不惊讶。这当然不会是电影的最高形态更不会重新书写电影史。创作者打算在一部剧情片中加入极强的纪实感 甚至模糊和混淆fiction&documentary 的界限,其实这都没问题 实质上应达到的还是一种“欺骗”效果。可它又是一个项目,现在它就像一个畸形的产物,它到底是个概念先行的剧情片,还是个伪纪录片,还是压根就不是电影了,该怎么定义它?那这种社会实验 还原的又是哪种“真实”?是作为什么媒介的真实?电影本是欺骗的话 那么这部片中表演的“再现”还能不能被归纳进电影表演的系统中去?而它对演员们(参与者)是不是也是某种施害呢?它的种种“实验”特质已经使原本应为电影的基底变质了。要是纯粹做社会实验就别假借电影的名义吧。

13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较差

不知道幕后故事的话,这就是一部看似松散的拉斯·冯·提尔电影,太像窦玛95宣言的片子了,知道这是一次大型的社会实验之后,这些影像又多了一份猎奇色彩。影像的纪实风格很强,但关系镜头偶尔还挺精准的,还有那么多准确的机位和景别,让人很好奇现场是什么样的拍法,有几台摄影机,拍了多少素材。电影在全方位去展示人物的生活状态,这片子在这种状态上极其出色,演员表演真实到让人不适,大部分时间展示的就是这种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情绪状态,最后一切又服务于它的主题表达,创作思考非常清晰了,这一切简直太疯狂了!这部DAU宇宙的电影只是局限在娜塔莎工作的餐厅,让人很好奇这个空间之外的DAU宇宙日常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可能继续看下去就会有解答吧。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真实”但从不真诚,pornographic而非erotic,看上去“自然”(自然主义)实则是反现实主义,空有细节却毫无世界可言,秘密更是不存在的;全片非常聪明地使用了一种醉酒式的逻辑来招摇过市,骗取观众的信任,是啊,谁不会在这迷茫的狂欢时刻跟着笑几声,然后便将其错认为是沉浸感,实则这只不过是醉酒式逻辑下的幻象,一种以为自己在抒发情感实则什么也没说的状态,阿克曼要是知道有人拿这样的作品跟其去比较,估计得气活过来。

19分钟前
  • TWY
  • 较差

流畅的运镜和表演,真实得可怕,所有的戏都真枪实弹导致力道惊人,导致后四十分钟的压抑无法抒发,观感极为不适。单拿这一部来说,称不上伟大的电影,但可以想象系列电影全集的体量应是鸿篇巨制。但缺点也在此,电影虽“惊人”,但概念之下片子本身的艺术性值得质疑:电影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还原真实。片子的底线亦值得商讨(默默想起《老大哥》真人秀里那个被强奸的姑娘)。但女主的贡献是无敌了。

2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有些人说 不要没看过就打一星 那为啥有人没看过就打五星呢?

27分钟前
  • Dr.爲誰鈡情
  • 还行

烂片无疑,矫揉造作,荒唐怪诞不等于好电影,而这部是不折不扣的烂片,抄袭一部描述纳粹的禁片,用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来抹黑,就妄想能被当成讽刺时事的清高?一部彻头彻尾的,有政治目的的烂片

32分钟前
  • 北洛
  • 很差

#Berlinale#第10场,真实的苏维埃极权再造场景,高潮在最后三十分钟,洗脑、剥离羞耻感到绝对服从的过程,DAU的三点是不可被忽视的:准确还原历史、性剥削以及真实的体验感。过程像做科学实验,在“真人秀”里把人性的弱点放大到极致。柏林今年太实验了 真是越看越上头,幸运得坐在了主演的后两排

33分钟前
  • Ducournau
  • 推荐

没有Safeword的集体SM

35分钟前
  • 牛肝菌杀手
  • 还行

设定大于作品。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虚构永远超越于复制现实。

43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不知素人演员们在实验环境中精神是否受到摧磨,亦或是面对摄影机而出现状态失调,总觉得他们离预期效果相距甚远,可以说是集体失控,表演的痕迹颇为浓重。另外遗憾的是官方上线版为减少争议而做了很多删减,那段被前线花式吹捧的审讯戏,竟然快得如同走过场般,一溜烟的套路就结束了,也令上下文近乎失效。简单的镜像对应、虚实嵌套,所有设计都直白给出,也没什么好解读的。倒是审讯之前足量的纵声酒色戏让人能瞥见出各种概念之外,DAU并非是还原、而是“再造”出另一个从不存在过的苏联时空的野心。单独看这部挺无感,但还是对系列其他的抱有期待,毕竟编年史作品还是要摆在整体中才能最终评价高低。

4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吃,喝,脱衣服,性交。然后被迫吃,喝,脱衣服,性交。这一部看上去是系统的元回路,同时是即兴的以及反即兴的,剧场的和反剧场的。在审讯中,看似无边际的生活被强制性地凝视,所有体验如Orgone一般被机械复制和强化,快速耗尽自由。餐厅如同Cafe Muller,Natasha对于Mop The Floor的坚持是一种近于“明天戈多会来”的消极抵抗,重启一次沙盘推演,也是DAU的元比喻。

5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一向坚决反对通过快进或倍速看电影,但这是第一部让我实在忍受不了而快进了若干次的作品……把前2/3的部分全都剪掉,也几乎不会对审讯戏有任何影响。而且审讯戏本身也没有一点新意。镜头语言更是杂乱无章,毫无思想。至于电影的制作背景和方法,无论你再怎么模拟所谓历史上的真实时空,都不可能完全消灭或抑制非职业演员自己的当下绵延。对演员来说,亲自参演电影已经是一个前设,声称的纯现实概念原本就是虚构的幻象。本片再一次证明了:越想完全复制现实,越会陷入虚假之中。真实的生成不可能通过这种极端虚伪造作的手段达成。(4.0/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较差

我只想说,看完电影后我用了一个小时来平复心理创伤,而这跟制作背景啥的都无关,仅仅是电影本身带给我的,乔治·奥威尔式极权压迫的暴力蹂躏。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看完之后觉得营销号真是虚头巴脑地瞎吹。电影背后道德审查的界限到底在哪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小时前
  • Chemtrails
  • 还行

I don't need sex. My government fucks me everyday.

1小时前
  • Ms.Uncertainty
  • 推荐

一部后劲大过前戏的影片 避开所有预设和背景去看的 反而没有了解后面庞大项目来的震撼 个人觉得就“电影”自身来说充其量可以算是好的戏剧台本 甚至可以找到很多同类的纪录片 话题性和反思度都不比这个低 但是当知道“实验”使得剧本排演和真实纪录本身的界限被模糊后 才是真的感受到阴风阵阵 这也使得本片到底算纪录片还是剧情片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需要拿出来讨论 比较好奇的是这种标榜自愿的例外状态难道逃得过实施过程中变成斯坦福监狱实验与现代集中营吗 并不是什么道德卫士 但还是觉得这个“实验”本身值得商榷

1小时前
  • 十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