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最后一集之前我一直当这是一个闲聊节目,闲到什么程度呢,就和我们私下的交流没半分区别。后期菌还会帮忙打打码,把手办遮一遮以糊弄B站审核菌,聊天的完全就百无禁忌,相当放松。
这样的节目我一向十分喜欢,因为它在我大脑的优先度很低,做别的事时可以立刻将三人谈的所有内容覆盖掉,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再去细细听大家讲了什么——这完全不是在黑节目,而是它的定位就该如此,就像最近一直听的某电台常规节目一样,听着听着没准就睡着了。
九期节目,大致地圈定了一个主题,然后依附于这个主题及其附从来交谈,就这样为观众介绍了侦探形象、密室构建、日本推理、编辑工作、小说设定、民国推理、推理社团这七个部分。当然这些部分也远远没有穷尽推理爱好者所能聊到的范围,有些内容没有提及,也许只是还在计划之中,而不是故意给出空白。节目组为了能够让话题尽量地深入一些,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根据主题请到了不同的嘉宾。其中有原创作者,推理研究者,也有出版界相关人士,当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推理爱好者。
而在九期节目之后,Q.E.D.又在前几日放出了第一季第十集,这一集名字叫做“再见”。
当然,说是再见,其实也就是想说“再也不见”。
前九期节目在此就不赘述,主持也好嘉宾也好,都是我熟知的前辈,而且对谈中信息含量比较高,很难用三言两语提取出什么具有相当高度的总结。而“最后一集”就不太一样了——如果对这个节目相当关注的话,自然也能够注意到节目完结后时晨老师发表的节目感言“写在QED可以的之后”。相信就算稍微迟钝一点的观众,在看完这篇感言后也应当能够明白几位主创的心情。
第十集有一半的时间来对观众——同样也是对自己——解释为什么要说“再见”这两个字。撸撸姐思考了一些东西,时晨也思考了一些东西,并且对大的环境和更大的创作形式上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传递的实际上也是很高层次的观念,大概与“自由”、“认同”相关的那种。
话说到这里其实还都很正常,然而轨道从这之后就开始发生了偏离——主持们认为对推理,或者说对本格推理的热爱降低了,而对自己创作行为的思考也让创作的欲望降低了许多,推理作为人生之中的一个爱好,它并不比其他爱好高尚,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这当然是实情,但以上的自白与剖析和前九集形成了严重的割裂,以至于我不得不将这一集归类于“幕后环节”——日本的电视节目经常会制作幕后环节,副音轨,评论采访都是一种形式,“再见”这集节目也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各种形式来传递主创自身对节目成品的印象,以及对整个企划从想法到实现的流动过程的感想等等内容。我想也许是三位老师一向聊得比较high,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也认定为“可以毫无障碍地对观众说明”的部分了。
可实际上不是的。
就算抛开内容维度不谈,时晨老师与撸撸姐最终所讲述的也不是客观的叙述,不仅如此,它甚至没有一个客体存在。撸撸姐谈及对创作本身的思考,整个思辨的过程建立在个人经历上;时晨老师抛出了本格推理的一个经典论题,希望大家能够以创新的姿态去面对。这些概念其实是有些模糊的(也有可能是时间问题被剪去了)。既然节目采用了Q.E.D.的名字,当然我自己是希望能够在结尾处看到一个“证明终了”的收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话题or命题or问题。
OK,以上这些话也可能是我的理科病犯了,我去翻一翻超杀人事件治愈一下= =
如果还有什么要说的话,大概也只是对“热情”的理解了吧。
首先,作为一个小小的创作者,对我来说,热情是从来无法去思考的一种情感。我没法去思考我为什么会喜欢,以及我可能会喜欢它多久。因为我知道,表达是我的一种欲望,谜和解答是我采取的一种手段,任何将这两者剥离的念头都只会伤害到我自己。如果再仔细思考“我到底为什么而写”,那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捅刀子了……
其次,对推理的热爱很难完全熄灭。撸撸姐列举的众多理由中,我只认可一条,那就是很多远离圈子的前辈是受生活所迫,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但将来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我相信还会有人重新投入进来。至于其余的各种理由……如果一个人看过数量庞大的作品,那么为何不尝试着做一做评论家呢?“国内没有专业的推理评论家,没有权威的评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问题不是吗?如果一个人认为曝光度不够,那么至少也要让自己亮起来吧?陆秋槎老师与张舟老师等等人致力去做的不就是如此吗?Q.E.D.最终收视一路走低,主创们自己也认为“是不是存在各种问题”、“是不是方向上搞错了”,真的需要对中国推理产生沮丧的心情吗?
OK,以上这些话可能是我过于乐观,我去翻一翻超杀人事件致郁一下= =
杂七杂八说了很多,也不一定完全切题。总的来说,我很喜欢这个节目,而这个节目的确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但节目的主创们自然不可能甘心于只“制造”了一些问题和讨论,理想的状态永远是“解决”了一些问题和争端。如果“再见”并非“再也不见”,那么Q.E.D.再度发布内容时,我还是那个忠实的观众,也依然会在微笑中进入梦乡。
感谢各位老师。
我是这样看待这个节目的:据说有外国友人惊诧国人交流多局限在隐私八卦或日常琐碎,他们认为这不是聊天(talk),因为没有观点的碰撞和价值的输出。《Q.E.D.》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当然其相对专业的话题一定会挡住不少受众。这也是许多同胞不会说话(talk)言之无物的原因。 前两期就觉得鸡丁很可爱。手边有一本某年“推理大会”购得的私印本《1/13密室》,同时很期待今年的“吃谜少女”。《小宝的妖刀》也收了。撸撸姐《超本》13年的私印更是签名本。每个人和读作品的感觉都不一样,反差还挺大的。 “姐姐”也是。祝贺“姐姐”去年在日本取得的骄人成绩。结合里卡多的日本见闻,说明各方交流的匮乏和迫切。 华斯比一直是个热心人,民国推理的研究独辟蹊径,靠一己之力越做越大令人感佩。很多年前就关注了华斯比的新浪博客。可是他莫名其妙拉黑了我豆瓣。不要让圈子意识和狭隘心态内耗,也不要让中华只剩下撕逼。 没想到看完最后一期还挺沉重的。撸撸姐和时晨说的其实都懂。作为观众和读者,要求他们无条件坚持是残酷的。还是鸡丁老师说得好:随缘吧。
对,我想了半天,觉着这个挺适合他们,虽然本质上是聊天节目,但其实也推广了推理这一小众兴趣领域,非常的赞,希望能用一生节操换取这个节目第二季。个人觉得节目形式上可不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推理知识领域的普及,比如对于黄金时代三巨头作品比较之类(或者针对QED三巨头作品的深入探讨,亦甚至于邀请妹纸推理迷对于她的作者爱好进行…呵呵呵(。ӧ◡ӧ。))虽然主打是幽默,但个人感觉这样也挺有意思,反正如果是铁三角都在,严肃的话题也会变得幽(dou)默(bi)
good job!!
不过现在本格甚至推理小说越来越难做的趋势确实很明显,就连我一开始看东野圭吾入坑,现在也觉得东野拿的出手的就三本而已,甚至不算是本格,我可太失败了…但是还是由衷希望三位先生能继续将节目做下去,我每期节目都有看!而且不止一遍!!我是看着这个节目长大的(永远的18岁)也希望看着这个节目变老,哈哈哈哈哈哈!
最后祝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好们新年快乐!!!(以及希望能找到兴趣相同的泥萌,个人现在最喜欢阿加莎和横沟正史,阿婆和爷爷是最强的!!)
花了大半天时间刷了这个“综艺”,确实“可以”。
我算不上多么资深的推理迷,但基础性常识类都知道一些。十期节目里最不熟悉的一定是华斯比所讲的民国推理这个部分,最有兴趣多听一听的也是这个部分,如果能够有第二季,想单独赞助这个单元,哈哈。
完结的那期恰恰是最sad的一期,几位老师都对自己的写作事业表示了担忧甚至沮丧,其实结合前面某期说到的“少年时看推理,则终身看推理”的话题,怎么也不应该沮丧啦。而且这几年其实国内对原创类型小说其实是饥渴的,无论从民间阅读还是资本市场需求(不过真是好不想吐槽为何程小青的霍桑怎么就瞎拍了个破电影)。当然,也明白受众永远一边口渴一边骂娘的属性,不过要是作者们都沮丧到撂挑子不写了,感觉也实在是难过。
感觉节目如果继续办下去,还是应该走相对科普的路线?毕竟国内的推理和科幻一直无法两开花,有个因素是普及工作还不够好,如果还有新一季,或者一期讲一本经典书或者大师吧(可以包含MC自己哈哈哈),只是或许和“怪异君”的路数有点像,而怪异君有自己一整个团队,会在后期等方面做的更精良(但也是拖延地接近“年更谣”了我去)……那么《可以的》优势可能是相对产粮快一些?(好的不要擅自帮主创立flag,可能根本不会再有第二季了喂)
当务之急可以把第一季里面所有提到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要不是冬天太冻手我都有点想动手——感觉以各种干货发成系列文章,在新星或者其他合作平台发一发,可以让这个节目被更多人知道。(一个脑内)
还是挺期待国内19年可以在推理上搞更多事情的,冬天可真是适合看类型小说及其衍生品的时候呀。
看了看长评短评,除了个别言辞不太友好以外几乎是清一色的好评,大家都纷纷感慨主创人员的努力,并且衷心期盼着之后有继续,不过我作为一个热爱推理数年的普通观众,想给这个节目泼点冷水。
如我每一次的评论一样,所有的评价与看法都是阅历与偏好的总和。
首先,这个节目标题Q.E.D,也就是以前写在一些数学公式证明完成尾端,说明【证明完成了】的一个短语。本节目选择这个标题,是否含有想要证明一些什么的意味在里面?如果有,那么显然节目并没有完成这个目的,如果没有,仅仅是漫谈,那么首先这个名字就让我有点出戏了。如果是想取个【可以的】谐音,那我只能emmm。。
第二,节目本身看下来大致是个漫谈类的脱口秀,那么我个人觉得主题主线都应该再明确一些比较好。比如最简单的例子,第一期标题【侦探】,那么以我们大多数人的,最简单的逻辑来说,就应该扣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类的问题展开侦探这个主题。具体怎么展开,在哪些方向取舍当然就是主创们的选择和判断了,但是现在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在讨论小说家、流派甚至侦探推理小说史显然有些偏题。不是不好,只是针对节目本身来说会显得素材非常松散,看完一期也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
第三,我觉得主创们在制作节目的时候充满了热情,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做给谁看?节目如果是想安利平时不读推理小说,说起侦探基本上只认识福尔摩斯、阿加莎女王的朋友,那么现在的话题中涉及到的内容未免太深入了,虽然体贴地标注了一些基本内容,但是对于这类观众来说想要Follow上所有思路显然是非常费劲的。节目如果专注于资深推理粉丝,那么显然又要考虑一些受众偏好的问题。以我个人经验来说,读推理小说到了一定量之后基本上会形成自己的品位和习惯,有些作者看名字甚至看国籍就可能直接回避,那么如果节目想要争取这类粉丝,如何进行选材与调和,嘉宾如何进行引导和谈话就又值得商榷了。如果我是欧美硬汉派推理小说爱好者,看到第一期的内容和后几期的标题我可能就直接关掉了。另外,我看到这个节目投稿在B站平台,那么B站平台上的观众大多数是什么年龄段?喜欢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其实也应该在节目制作之初就考虑进来。主创们一腔热情做了节目,别跟我说就是自己做着嗨一下自娱自乐的。想要有B站点击率,不投其所好还是有点难度的,比如更多一些轻小说系的作品,漫画、动画化的作品,比如主题中更多的采用一些时下流行元素进行分类,比如用更犀利的方式吐槽,比如开放观众提问、点评等等。当然可能我说得比较容易,实际操作起来有些难度,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是做一档节目必须也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四,主创准备不充分。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理解吧。如果我和我朋友聊天,我也不会真的记得福尔摩斯最初到底是什么时候翻译进的日本翻译来的中国,也不知道黄金时代三巨头的说法到底是哪里来的。不过如果真的要做成一档节目,面对可能的观众,如果涉及到不确定的内容我觉得最好查一下相关资料,即使当期已经录制结束,也可以在之后的节目之前或之后做一个简单的信息汇总说明,这项工程说起来也不会比给名词加注释难太多,而且更反映严谨的态度。而对于有争议的内容,比如第二期【密室】里,主创们认为暴风雪山庄模式不属于密室,但是在我看来,它完全可以归类在广义密室里,这种时候如果能尽可能地介绍一些不同看法或许会更完整,哪怕顺嘴提一句都是好的。
第五,这条就连着上面那个吧,我觉得有时候包容的心态和更谦虚的态度是很需要的。我自己也承认,我喜欢推理小说,喜欢推理剧,这是小众的喜好,而我时常抱有一些优越感。就像看剧也会有鄙视链一样,我觉得这种心态其实也蛮正常的。不过做节目这种心态有时候会很劝退。比如接连提出好几部比较小众的推理小说作品,比如说一个人设梗大家会心一笑,这种谈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一种优越感。如果我知道,我能有参与感,那当然是最佳体验,但是如果我不知道,我会有种主创们在自嗨而我不知道你们嗨什么。想要推广推理文化,从当前高高的平台上下来,和更多人站在同一个视野,才能有更好地效果。就像老师教学生,可能觉得学生笨,怎么都教不会,而他忘记了自己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从一无所知开始的。而且可能因为主创很多都是创作者的缘故,很容易站在作者的立场看问题,或提出一些看法,作为纯读者、纯观众来说,能有一些理解,但是很难共鸣。
说了这么 多 ,我对这个节目并没有任何否定的意思。我和这些主创们一样,喜欢推理,喜欢推理小说,喜欢推理剧,看了很多年,也有很多自己的感受。我可能 还没有 他们 这样 的 阅历 和影响力,但是我也同样希望 自己有力量为推理文化的发展做点什么。任性地说,我是个纯观众 ,纯读者,我尽可以在看完一部剧之后痛骂剧情,也可以毫无顾忌表达我个人喜好,但是如果我想要 做 一档 节目 ,想要以此推广我喜欢的推理文化,要考虑的问题绝不是【喜欢】、【热情】这样简单的字眼。就像创作者们自己也说到关于对市场的把握等问题 ,站在不同的立场自然有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考量。所以我觉得这节目还有太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失落倒也 不必 ,文化又不会简单地消失,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天才没准明天就会现世。
也谢谢 你们 为此所做的努力。
节目录完之后,陆烨华让我写点什么,我也不知道写什么好,喝了点酒,现在头有点晕。我随便记一点,写到哪里算哪里。内容多是流水账和一些牢骚,负能量,给大家带来不快,在这里先道个歉。
《QED可以的》这个节目的原点,可以追溯到2018年5月24日。那天,我与陆烨华、鸡丁在大悦城吃饭,闲聊时想到可以做一档视频节目,关于推理小说推荐,每期推荐一本小众的佳作给读者。经过讨论之后,一致认为把形式改为轻松聊天的方式,效果可能更好。因为鸡丁当时工作量极大,无法录制全部的节目,所以我们打算邀请嘉宾。决定做这件事之后,我们十分兴奋,聊到很晚才回去。
6月6日中午,我与陆烨华在南京西路一家咖啡馆见面,初步定下准备邀请的嘉宾,看着纸上的名单,大半个中国的推理作者和资深研究者都在我们计划之内,内心雀跃之极。也因为小众和市场的关系,在媒体上,大多中国推理作家几乎集体“噤声”。如果能有一个平台,可以向大家推荐我们中国本土的推理作家,可以让这些推理作家自由发表关于创作和阅读的感想,无疑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6月18日,在鸡丁家中,我们开始录制第一期。在场的有我、陆烨华、鸡丁和王寅(洛川银)。王寅是我们的朋友,替我们调试镜头和摄像用的支架。我们一共聊了近三个小时,天南地北,非常尽兴。成片后,经过讨论决定剪成2集,浓缩一下精华部分,每集20分钟。我们计划一季录十集,每集定一个关于推理的主题,起码做三季。
6月19日,陆烨华开始在他的公众号上公布了这个计划,招聘会编辑视频的工作人员,没想到后台给他发消息的人极多,且每个应聘者都极为优秀,令我们受宠若惊。与此同时,我们注册了一个名为“QED可以的”官方微博。
7月20日,《QED可以的》第一期“侦探”正式在哔哩哔哩上线。
期间,我们还邀请了推理作家陆秋槎、里卡多、新星出版社的编辑王萌,以及民国推理研究者、推理评论家华斯比等四位老师。其实在原定计划中,还会有更多中国推理人参与我们的节目,只是囿于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杂事,错过了很多机会。
第一期节目上线后,反响还算不错,很多推理迷来捧场,奉献了留言和弹幕。我们每一条都认真读过,且十分欣喜,对这个节目的信心又增加了许多。那段时间,对于每一期的主题,我们都会在微信群里反复讨论,对内容方向的想法上,也发生过一些小争执,但大体都是想把这个节目做得更好。
随着后续节目的播出,当初担心的问题也陆续出现——收声不清、机位太少、推荐书目不佳、聊天内容太杂、撸撸姐竟然是男的……能克服的,尽量克服,但有些问题实在无能为力。因为摄制这个节目的经费完全由我们自己承担,剪辑费对我们来说就已经有些压力,配套成熟的摄制组更是我们这种完全0盈利的节目,不敢奢望的。
但是节目的人气和我们的期望并不相符,从第一期的两千多播放量,到最近一期的数百播放量,持续下降。当然,这种小制作的节目我们并不指望它会如何火爆,可是当我们从圈内的一些爱好者反馈中发现,似乎《QED可以的》的存在与否对国内推理发展并不重要时,我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方向上,或是方法上搞错了?
12月24日,圣诞夜,我们在一家茶坊内,和鸡丁、里卡多录完最后一期节目。其实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已经决定中止《QED可以的》。录完后,我们坐在椅子上喝茶聊天。陆烨华有些悒悒不乐。他说,录完后,感觉像失去了什么,心里空空的。我说别这样,又不是我们今后不聚了。他说,不,这种感觉你不明白。
我当然明白。
原本充沛的热情,被冷水当头剿灭的感觉。
这种沮丧,当然不单单指得是《QED可以的》这个节目,而是整个中国推理。不是原创推理,是中国推理。
我曾经在同济大学的一次演讲上表示,我不喜欢“原创”推理这个词,我们创作的应该称之为“中国推理”。中国的推理小说已过了初创时期,第一代推理作家如周浩晖、雷米、水天一色、轩弦等不说,就我们这一批作者,也都已过了而立之年,相比当时只是学生的日本“新本格”一代,早已没有任何借口输给人家。
那么为什么“中国推理”还是会让人觉得比“日本推理”烂?
关于这个问题,岭南大学的许子东给出的答案是中国人重结果,日本人重过程,中国人只要知道谁杀的,受到了惩罚没,中间为什么,懒得去理,而日本人则要清楚每一个步骤。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如果中国人不爱读推理小说,福尔摩斯和克里斯蒂就不会在中国那么家喻户晓。现在随便走进哪个书店,都能看见东野圭吾的名字,通常情况下,他的书会被叠成一堆,有一个专门的书架。东野圭吾是推理作家,如果中国人不爱读推理,为什么他那么火?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是我们作家的集体智商低于别国同行,创作能力低下?还是读者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不见得如此。
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今天试着谈一谈,与诸位商榷。
首先缺少客观、公正、专业的评论体系(奖项)。
国内没有专业的推理评论家,没有权威的评论体系。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设有专门的评论奖,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双头并进,虽然也存在审美上、理解上的差异化,但对作品优缺点的认可基本一致。国内不仅没有评论家,且据我所知,不少资深推理人对国内推理嗤之以鼻,瞧也不会瞧上一眼,更别提评论了。
权威评论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评委的缺失,和推理小说奖项的不专业。(台湾省的岛田赏不在此列)某悬疑推理奖项,得奖作基本上都是“鬼王”、“女鬼”这样的作品。所以当读者想寻找国内推理小说的时候,就会没有方向,他们想找“推理”作品来读,往往被知乎、百度上的“专家”误导去读了鬼故事。
没有了评判的标准,茫茫书海,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本书?
其次,新人出道的平台越来越少。
2018年12月,《推理》杂志社宣布:自2019年1月起,旗下两本专业推理杂志《推理》和《推理世界》将暂停纸质版的发行。《推理》杂志创刊于200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第一本专业的推理杂志,是我们这一代推理读者共同的回忆。
继《最推理》、《推理志》、《推理大师》、《悬疑世界》等悬疑推理杂志纷纷停刊之后,《推理》的终结,很可能预示着最后一个推出新人的杂志的终结。
对此,陆秋槎在他的豆瓣上表示了他的担忧——
“《推理》杂志不再发行纸质版,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了。向一般的图书公司转型,对于杂志编辑部来说是如今的大环境下必须迈出的一步,之后可能会有一大批旗下作者出书,非常期待。然而对于那些用短篇练手的新人来说,这肯定是个不小的打击。也许需要策划一些合集来填补这个空白。”
“这也是我很担心的一个事情。中国的推理环境,可能会对新人越来越严苛。我们这批作者基本都还是处在‘票友写作’的阶段就发了短篇乃至出了书,先出道再成长。以后这种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了。”
第三,缺少曝光率,传播力不够,优秀的作品和作家被埋没。
前几天怪异君参加一席的讲座,他在微博上晒出了一张背景图,上面密密麻麻都是熟悉的名字,那么多年过去,其中已有很多作者放弃了推理创作,留下的寥寥无几。
曾经有一位被誉为天才的90后推理作家,也是《岁月推理》杂志的明星写手,拥有极高的人气,名叫夏理雾棋。在发表了几篇惊艳的推理作品后,忽然淡出了读者的视线。多年之后,我的朋友在一家游戏公司见到了他,是一名程序员。此时他的生活中已和推理无关,对于推理的热爱也消失无踪。
有时候是生活会逼迫我们放弃热爱的东西,因为很多事情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回报。
2018年12月份,华斯比推理小说奖公布获奖名单,柳薦棉《猫的牺牲》和永晴《猎凶》获得首奖。这个奖项是华斯比自掏腰包,做的一项公益事业。他拿出5000块钱,用以奖励投身于推理创作的新人,获奖者则可登上他主编的《2018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同时,华斯比还在忙于为民国时期的推理作家编著个人选集,用自己工资购买原始材料,听说有文化公司有出版民国推理的需求,华斯比高兴的像个200斤的孩子。
华斯比是我的好朋友,在生活上,他比较节俭,除了买书之外,并不乱花钱。他自掏腰包办奖项,买材料,这些行为都是无偿的。很多圈内的大佬甚至在朋友圈嘲笑他“尽干这些赔本买卖”,他也以一句“我喜欢”顶回去。我不知道这种行为为何还会在豆瓣遭到某些人的谩骂,说他碌碌小人,说他毁了中国推理。如果这是毁中国推理,那请问,什么行为才是发展中国推理?
2018年9月份,陆秋槎的长篇推理小说《元年春之祭》由日本早川书房出版日文版,得到日本推理界一致好评,三津田信三为这本小说写了推荐语。年末,这本书在日本四大推理类榜单(海外部门)中全部入围,“这本推理小说真想读”第5位,“本格推理BEST10”第3位、“周刊文春推理BEST10”第6位、“这本推理小说真厉害”第4位。并入选了《达芬奇》杂志评选的“2018年Best Mystery”的海外篇。
在日本多家媒体采访,报道的时候,国内媒体却一片寂静,尤其是在推理迷之间,并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似乎大家并不为这一荣耀感到欣喜。作为中国的推理作家,知道陆秋槎之名的读者,似乎还没有知道赤川次郎的人多。
2018年2月份,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2》上映,狂赚33亿票房。在这部电影之后,大家知道有曾任推理杂志编辑的程佳客的功勋。可是谁又知道,早在2015年,《唐人街探案》第一部打响头炮时,程佳客的背后还站着另一位推理作家,为整个故事的核心诡计、逻辑推理的部分,出谋划策。而这位推理作家,迟迟等到2018年才出版了自己第一本长篇推理小说——《凛冬之棺》,摘得同年豆瓣评分最高的悬疑小说第四名,而他自己编剧的硬核推理漫画《吃谜少女》却并没有太多人关注,遭到冷遇,这个人的笔名叫做鸡丁,真名孙沁文。他从2008年开始埋首推理小说,至今已经10年了。
中国推理创作何尝不是如此,从2008年发轫,直到了2018年,十年一个轮回,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不是故意卖惨,中国推理的问题远远不止上述几点,况且我提出的,也未必是正确的。
跑题了。
回到这个节目。有读者问《QED可以的》会不会有第二季,我在这里回答一下大家,如果不出意外,《QED可以的》不会再做第二季。目前来说,国内的土壤不需要这样的东西,它并没有被需求,仅凭几个人的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如何让大众对推理产生兴趣,可能我们还要另想办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团队的几位主创手上工作繁忙,暂时无法顾及这一块。鸡丁除了漫画剧本,还有新的长篇需要创作;陆烨华本来生活就很忙碌,公司项目、看球、旅游,接下去与人合作的漫画也即将开始连载;至于我也要投入新的工作,今年要将《水浒猎人》系列完结……
不过我们也不必对中国推理太绝望。
2019年,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作为中国原创推理的中坚力量,将继续出版原创推理,继续推出新老作家的佳作;华斯比负责编辑的《李飞探案集》等四部民国推理作家作品集,会在年内整理完;张舟老师创立的日本株式会社行舟社,将在日本推出陈渐、唐隐、紫金陈等三位老师的日版小说,帮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推理小说走出国门,为中国文化输出努力……
文末,按照惯例需要向诸多为这个不成器的节目提供过帮助的人致谢。
感谢新星出版社和上海建投书店提供了环境优美的录制场地,并准备了可口的点心和饮料;感谢陆秋槎老师,分享了在日本的见闻,扩展了我们的见识;感谢王萌老师,为立志成为推理作家的观众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感谢华斯比老师不辞辛劳,大老远背来那么多珍贵的资料;感谢里卡多老师,为了节目内容,专程探访日本大学的推理社;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怪异君,在节目前期,给了我们许多专业上的指导,虽然约好的访谈因故未能成行,在此还是感谢你的帮助,对你致力于推广推理文化献上敬意。
当然,最要感谢的还是坐在电脑或者手机前,用行动默默支持我们的读者(观众)。因为你们的喜欢,才是我们创作小说和录制节目的动力。感谢你们忍受我们无聊的冷笑话,忍受我们跑题千万里,忍受撸撸姐竟然是个男的,感谢你们忍住浏览器关闭右上角的冲动,将这么无聊的视频,看到最后一秒。
写到这里,已经凌晨三点了,我也该去睡觉了。
2019年1月25日
看完了之后感触颇多,但我并不想在这里多说,我只想说:三位老师好可爱啊(灬ºωº灬)
时晨和撸撸姐策划的国内首档推理文化对(che)谈(dan)类节目,有幸作为嘉宾录了两期《民国推理》,在第七、八期。应该是目前点击量最少、人气最低的两期。这是一个没有赞助,纯靠两位策划人自掏腰包制作后期的节目,邀请的也都是圈内好友,现场氛围就是嘻嘻哈哈的老友聊天,很欢乐,但内容还是有不少干货的,感兴趣的观众可能会很喜欢,不感兴趣的自然就觉得没意思。节目的收视肯定没有达到预期,应该也在大家预料之中吧。不过,我并不觉得这档节目就完全无意义,它代表了大家推广推理文化的初心,希望更多大众来了解推理。虽然可能明年不会有第二季了,但大家热爱推理,推广推理的心不会改变,反而会更加坚定!为中国推理一起加油吧!
挺感慨的,怎么说呢,入国推是高中,那时候正是圈子发展期,岁推从月刊改半月刊、涨价、换新封面、办华文推理大赛、推新人、出个人实体书和年度选集……那时候活跃在岁推上的高质量作者我都能背出一串,现在挑大梁的姐姐当时才不过是个比赛出道的新人,谁想不过几年光阴,老一辈作者就走得差不多了,岁推也不再出纸质刊,一个节目做下来策划人自己都心灰意冷。前段时间看早坂吝老师的双蛇密室,又想起节目里聊到京大的推理社,就,很羡慕11区吧,既有政策支持又氛围良好,反观国内的亚文化圈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迎来健康又活力发展的那一天。
推理版锵锵三人行!打五星不怕你们骄傲!
第四期其实感觉是做的最好的、最能受益的,其他几期大概都是在扯谈吧。其实中国推理作家不应该关注的是“清奇”抑或者是“脑洞”,更应该是如何关注社会,往往只有谜面和故事本身的巧妙结合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成一本合格推理小说,显然片子最后一期鸡丁意识到了这一点。不过,很抱歉,鉴于个人欣赏能力不够,这部片只能值得这个分,绝对不会更多。
陆小包老师颜值担当(x
说实话拉拉杂杂也看完了,几位的确是中国推理的先行者,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包容度,能出作品不容易。那就更应该好好把握机会出一些出一些精品作救救市啊。而不是一边喊要为推理奉献一边出一些敷衍了事的作品,圈子内还互赞五星,这样的环境能救推理真是有鬼了!
牛逼啊!!!
感谢用心做这档节目的各位老师,让我涨了不少知识。最后一集过于真实,原来几位老师也不都是职业作家,他们在创作之外也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也需要从读者身上得到认同感、才有动力继续下去。希望有一天推理爱好者们不需要用爱发电,那时候,国产推理会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曾经觉得自己很喜欢很喜欢推理,但和这几位老师在推理上付出的热情和精力比,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是有更多这样的节目就好啦,付费也完全没问题。希望国内的好作品,和喜欢推理的人,都越来越多呀
一路看下来,收获很多。看完最后一期,和撸撸姐的感觉一样,已经很少读到能带给我惊喜的推理小说 。而且每次看完感觉自己的创作莫名地充沛,但是打开word看着自己写的苟屁不通的东西就又不想写了。也是该找点推理小说之外的爱好了。
国内推理小说创造环境太不好了,虽然日本也在没落。对推理小说有一定阅读量的粉丝可能会乐在其中,其他人可能对一堆人名和术语一头雾水。看完了之后好想去参加个推理俱乐部,还有我构思的推理小说什么时候动笔啊。
吹就对了【
其实华文推理小说很多问题放到中国整个图书出版行业都是成立的,小圈子被放大罢了。所以也就更需要我们这些用爱发电的从业者了啊。
四月末的时候看完,真的很用心做的节目,很小众,但可以看出来大家都很快乐。
可以的。
对推理小说及其相关背景等有了更深的了解~节目蛮有心的,想读的推理小说书单又多了许多 聊天式的介绍很轻松愉快,尤其是当讲到某些自己也读过的作品的时候会有共鸣。对于喜欢推理小说的人来说应该是一档相当有趣且内容丰富的节目,不过对于对推理小说几乎没什么兴趣的人来说,也许会有些不明所以吧。最后一期有点伤感啊,推理在国内还是算小众的吧,喜欢推理小说的人其实不算很多吧,像是前些年的几个推理论坛现在也是几乎日渐衰落,希望这个节目有重开的时候 ^_^
鸡丁:我喜欢二阶堂兰子【我也喜欢!
前途渺茫啊😩(指我自己)
看看QED的播放量就知道国推的圈子有多小,看似去年元年春之祭等作品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实际未来还是一片迷途。本格推理这种文学,一方面在推理杂志已经纸制休刊的今天已经很少有给新作者成长的土壤,另一方面作为类型文学始终不被主流文化接受。至于结合社会,在某些枷锁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也只能是些皮笑肉不笑的所谓社会派罢了。QED这样的节目大概率以后也不会有了,只能说希望国推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