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对于年近五旬的主演们来说,灯光真的很!重!要!氛围什么的都是其次,首先该给光的地方请给足!电脑上看都觉得emmm的话,大屏幕看真的会很明显。
首先说优点,虽然两个小时但意外地不算特别拖沓。霓虹绝大部分的小言电影的问题都在于节奏拖沓,硬凑两个小时,但这部的话其实故事和整体氛围的配合下,倒让两个小时觉得还可以。
说实话,看宣传的时候觉得俩人演技都有点捉急有点怕悲剧,但实际看下来进入情境倒也还好。配角演技都挺到位的,特别是女配,不得不说,女配相当生动的演技拯救了这个角色致命的设定缺陷,这个稍后再说。
贯穿整部作品的音乐,作为一个木耳,我觉得还是挺符合作品氛围的,福山弹吉他也挺养眼的。场景还是看得出挺舍得花钱的,都是出了海外实景,不得不说两位主演都是相对于演技来说,更加在意自己看起来好不好看的那种,其实这一点对小言来说不是大问题。
那么现在说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心理铺垫是在太少了
两个小时的电影,特别是一开始男女主之间彼此吸引的心理铺垫实在太少。不知道是编剧的问题,还是男女主表现力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片子里心里状态的重点放在了男主对个人江郎才尽的内心纠葛上,不是说不对,比起这些,既然是小言,两个人之间彼此吸引这种情绪上的递进明显更加重要。实在没时间,完全可以砍掉女主结婚离婚这段,根本对剧情毫无帮助。由于因为心理描写铺垫不足,导致很多原著中本来应该很出彩很让人感动的台词,都变得有点诡异。比如男主的求婚特别尴尬特别冷场。。。明明是非常动人的情话,但整体只感觉好冷好可怕。。。包括最后的演唱会,本来原作是呼应了两人初识的时候男主那句我早就在台上发出邀请了,有两个人之间那种灵魂上的沟通和交融。反正可能我眼拙吧,电影里没拍出来这种感觉。
包括主和前男友分手那段也太不切实际了,你们认识了二十年你才发现他是一个一身铜臭的商人没有共同语言?这段的铺垫太简单粗暴了。。。后面撕的也莫名其妙,这段纯属浪费时间和经费。而且既然是个酱油,就别浪费伊势谷友介的时间,请个搞笑艺人明显更符合人设。伊势谷友介自带的文艺感根本不输福山,让女主的选择更加感觉违和。 而且女主原作中是个精英女强人,但电影里改成了只是不知道做什么就去做记者了,碰巧做的还不错这种感觉。。。真的是。。。哈???的感觉。。。
另外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女二的设定!其实从前半来说,我对女二的理解是全新全意考虑男主的状态,为了男主的幸福和事业在着想,哪怕是因为嫉妒离间了男主和女主,也是真的觉得女主的出现确实让男主整个的状态都变了,影响了他的音乐才能的发挥。结果看到后一半,俩人就老婆孩子热炕头过起日子来了???虽然女二不是强迫男主振作的那种,但男主一个音乐家,就让他做煮夫?这是双弹琴的手啊!真的一心为他着想怎么会是这样的展开。完全是自我满足自私自利嘛。那么久自私自利到底啊,最后有去找女主,做出一副让贤的样子是什么鬼啊???虽然女二演技还算挺动容的,弥补了人设的巨大问题,不过根本经不住推敲。。。
最后,特别特别想吐槽,这是设定在四十岁左右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不是小年轻一赌气就撒手了,一点办法都不想的那种。口口声声说是命运之人但居然连对方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嘛。。。长崎才多大啊!过去在机场做两个小时就回去了?你打飞的啊!霓虹每家门口都有名字的,一家一家找都能找到啊==一生的真爱没几天就放弃了,婚结了孩子都生好了是什么情况。。。
整体来讲作为一个颜狗觉得还是可以一看的,不过也别报什么期待就是了。
日本电影《At the end of the matinee》,香港翻译成《日间演奏会散场时》。这是一场属于中年人的一见钟情,错过又重逢的爱情故事。现代人最普遍的问题精神上不安宁,对于日本古典吉他演奏家莳野聪史和在巴黎做记者的小野洋子同样存在。对于都已经40多岁的两人来说,聪史的演奏技巧已经非常成熟,却常常迷失了方向,无法自拔。洋子在巴黎的恐怖袭击中留下精神后遗症,与已订婚的男友处于一种貌合神离却不自知的状态。两人因共同的朋友在一场音乐会后偶遇,短短几句交谈和一顿晚餐即相隔天涯,却宛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聪史感到如果这世上没有了洋子,他也宁愿随她而去。
一次去西班牙马德里演出,聪史特意去巴黎拜访洋子。共进午餐时,聪史表白了心意,洋子被一击而中,答应几天后去马德里看聪史的演出。然而由于同事在采访中出事,洋子留下来照顾她而错失了演奏会。聪史的演奏中断了,声誉受到严重影响。聪史特意为洋子和她的同事演奏。两人不自觉亲吻,约定洋子处理完巴黎的事情后去东京与聪史相聚。
洋子回东京时遇上大雨。聪史准备去接洋子时接到祖父也是老师病危的电话,赶去医院的途中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暗恋聪史的女助理答应帮他找回手机,却发现聪史与洋子的爱情,嫉妒的她以聪史的名义回绝了洋子,并把自己的号码假装成洋子的号码,致使聪史和洋子错过了彼此的约定。洋子回到家乡,深受打击。不久后远渡重洋去纽约结婚。4年后,聪史已经与曾经的女助理结婚生女,而洋子也和丈夫育有一子。然而聪史再没有开过演奏会。洋子和丈夫也到了离婚的境地。
两人共同的朋友约聪史为祖父的遗作献曲,聪史答应了。妻子希望聪史活回自己,来到纽约预定聪史出道时的演奏厅。她知道自己耽误聪史太久,只有找回洋子,聪史才能获得新生,于是向两人坦白了一切,真的回了娘家。洋子离婚了,她找了新的工作,回到独身的生活,她听起了聪史为老师遗作出的新CD。静静地回味着聪史曾经带给她的心灵的宁静。
聪史来到纽约出道时的演奏厅演奏,洋子在听众席里静静地聆听。聪史改变曲目为洋子演奏,表白曲终后要去纽约中心公园散步。演奏会很成功。洋子在中心公园徜徉,等待聪史的到来。这一刻之前他们只见过三次,但早已认定对方就是一生挚爱。秋风拂过,中年人灿烂的微笑,在圆形的花坛两边,二人相向而行,他们知道未来可以改变过去。只要你的心认定了归处,一切的过往都会变得美好,即使曾经错过。
喜欢那种淡淡的心之约定,有秋天的气息,不管你的心灵曾经在哪里游荡,一旦相见,便是永恒。
之前一直在跟导师探讨纯爱,我说泉镜花的纯爱还能在现代社会看到了吗。导师遍拿出了这本小说对我说可以的哦。我很喜欢古典吉他,再加上之前这部作品没上映的时候导师就在卖力宣传,所以一直对它报有很高的期待。还没去读平野先生的这本小说,只是先看了电影。
剧情上来讲他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那样的一眼定生死,有些错过的剧情也很牵强,至少不能说服作为现代人的我。
但是很喜欢男女主之间细腻的情感以及在这情感间绵绵萦绕着的琴声。是一种听觉、视觉、触觉结合的美。有几个瞬间很羡慕这样的感情,如果有个人可以你在想的他都懂,你恐惧时静静地为你弹琴,最重要的是,在你崩溃的时候笨拙的讲着不太好笑的笑话让你开心,那个画面真的是太美了。
电影的画面与平野先生作品中的美学很相配。巴黎的阳光、阳台、蓝色的窗框、古典吉他演奏会,即使与恐怖袭击、受伤等等暴力的因素混杂在一起也有一种安详的、静好的、强大的安抚人心的美感。
台词的设计也很讲究,最喜欢“往往很多时候不是过去决定未来,而是未来改变了过去。”这句话。看到的时候心真的有震动。因为每到夏天毕业季都会怀念一下高中时的自己,但是又清楚的明白自己已经没办法回到从前的人群中了。总是抱有遗憾,却没去思考这是未来在冥冥之中对我的过去进行的强大的支配。除了生死,过去与未来也同样值得人类去深思吧。
三分,一分给福山雅治,一份给百合子姐姐,一分给音乐。没有读过原著,所以请原著党不要喷我。
看到标题和海报的时候异常激动,立马找来看了,因为两个主演都是我很喜欢的。从伽利略开始关注福山,那是很早了,百合子姐姐稍微晚一点,是在逃跑可耻但有用才发现她的气质。看之前也没有查豆瓣评分,兴冲冲的看了有点失望说实话。
演技没话说,最后一幕两个人笑容都是开心中透露出很多的心酸和无奈,结尾戛然而止也算恰到好处。福山雅治的吉他本色出演真的是很带感,真实自然。百合子姐姐的气质还是那么好,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很多心理活动,比如第一幕两人见面酒后的两三句话都说中了对方的心思,完美诠释了一见如故,不然也不会有之后认识了二十年的对象和见了两面的帅哥的抉择。
剧情嘛,首先,樱井的角色我不是很喜欢,太执着自私,如果是20岁出头的小妹妹我觉得这种心理还可以理解,毕竟为了爱情啥都可以不管啦,但是按电影里时间看的话,跟了莳野大哥这么多年,估摸着三十也得有了吧,还是这么不考虑后果的做事情吗?大晚上雨夜把人家放鸽子,她不知道莳野和洋子各自这么多年都经历了什么,随便践踏别人的感情还不考虑后果?万一人家在酒店遇到什么事情你付得起责任吗?再说了,第二天明明可以澄清,但是剧情安排的她犹犹豫豫最后跑掉的有点突兀。最后坦白的时候也是,说的理由是因为觉得自己这样没法让莳野大哥继续创作下去,说白了还是自私啊,你这已经是畸形的爱了,不管莳野大哥是真的幸福还是被蒙在鼓里虚度人生。最后结婚的情况也有点突兀,可能电影篇幅的限制没有足够的铺垫吧。
再说回莳野大哥,你就这么信任你的小经纪人吗?别的事情可以,但是这终身大事啊,洋子千里迢迢回到日本定居。而且你把手机密码给她是干什么?需要吗?再退一步说,有急事出门不带手机,临时有什么情况怎么联系到你呢?这一点我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生活习惯的差异,不然那就是强行为剧情服务了。之后联系不上,第二天你可以再试试啊,这样说不定小经纪就穿帮了。她做着事儿应该也是没啥经验的,当面打电话她手机一响就明白了。而且啊,一个经常联系的人的电话号码,你都不仔细看看,怎么样都有点印象的吧。唉,剧情需要。
洋子那边,我也能理解到日本那晚看到这种信息的心情,人到四十有一点接近止水的心态了,遇到这种事情在人前也不会表现出来,但是怎么样也得打个电话问问吧,莳野的手机打不通你不是还有朋友的嘛,朋友那边也能问到啊。怎么说呢,主要是两个人的性格都太温润了。相比于前两人,我觉得洋子的剧情还算比较合乎常情的。PS:百合子的笑容真的很治愈啊。。。
电影的配乐也很精彩,马德里的表演那一次,黑暗中的隐隐约约的那种低沉的声响,把男主的心境表现得很到位。每一段吉他演奏都很符合气氛。再加上本来就会吉他的福山的演绎,非常好,一分给了这里。
最后附上百合子IG的一个post:百合子IG盗图
这片子,按我一个朋友的说法,是三流的,他认为是日影一次拙劣的“欧洲化”,不过换了个地点继续来那套,隐隐露出对欧洲的崇拜,又啥事儿都没讲明白。总体我不反对他的意见,但其中有几个地方让我看时心中微微一动。比如演员阵容,石田百合子的气质很好,演技一直都很稳,福山雅治的演技则是个很玄妙的东西,他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莫名其妙总是显得很好(至少是出人意料吧),在其他的浮夸剧里(看了全员降职,我的娘嘞)就会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但只要扮演弹吉他手,音乐人,因为贴合本人的气质,这位叔总还是很有看头的(包括他和新人搭配,收视最低的那个月九)。而且这两位带着岁月痕迹的中年人的面庞,在日影的调性里让人看着很舒服,大量的吉他配乐也颇动人,中间还搭送了一个伊势谷友介。由于人到中年遭遇瓶颈这个议题非常有趣,福山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大谈了艺术创作瓶颈的问题,导致我去把书也找来读了一遍,很久没读日本小说了,也是颇顺畅的一次阅读经历。
这个电影,因为题材和表现形式所限,其实演员和编导都算尽力,但也仍旧无法很清晰地传递本片的文眼——就是莳野对洋子说的那句关键的话:“ 人们总是认为,能改变的只有未来。殊不知,未来一直在改变过去。可以说是未来改变了过去,也可以说是过去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未来,过去其实就是这么敏感、易变 ”。这是来自中年人回望过去的感悟,可以说是相当掏心掏肺了。
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有趣的命题,其实也是对观众的挑战:当你真的经历了足够多的“未来”的时候,再回看“过去”,会对过去改观。那时你看到的“过去”,会因为经历和认知的积累,最终呈现出与当时的感受截然不同的形态。人们可以命名为“成长”,又或者,它更多地是一种“错过”和“遗憾”。然后,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无数次回看,你的感受还将继续发生变化。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认知上的不断深化,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莳野和洋子最终应该无法复合的缘故(而不像电影大结局暗示的那样)——错过了那个时点之后,他们对结合的看法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可能意味着,20-30岁年龄段的观众,站在他们的时点上,无论如何无法理解莳野与洋子这两个中年人,为什么会在短短三次会见中就确定对方是自己一生中追寻的那个人,也不理解既然如此情深似海,他们为什么会在一个薄弱荒唐的谎言面前就轻易败下阵来,我看不少人都说,换了自己抛家弃业千里迢迢回了日本,然后被莳野一个邮件放了鸽子,肯定会气得要死打上门去,届时女经纪人的谎言自然不攻自破。皆因演员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传达出中年危机的微妙感受——这几乎完全是文学的范畴,超出了影像的能力。难怪很多观众认为这个电影非常“琼瑶”或“狗血”。
如今我的理解是,莳野与洋子在40岁的门槛上,作为各自行业中的佼佼者,两人历尽千帆,多少已经形成了某种重要的直觉,对于这场相遇,他们的直觉已经给出了明确信号:两人都意识到对方是自己追寻的理想伴侣,并且对这段关系的未来的看法都异常严肃和目标明确,都是奔着共度一生和身心全部融合的目的去的。这种直觉是准确的,如果说需要验证的话,那么两人第一次见面后,都在对方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嗅出对方正处于某种心灵危机的境遇中,并且能真正信任对方,准确无碍地自由交流(而且对每句话两人的理解都一致)便是证明。所以当经历了恐袭后漫长的等待,莳野对洋子说出如果你死,我也会死这句话的时候,洋子对之的反应并非斥其轻浮,而最终视之为某种郑重的承诺,并且回去就和未婚夫解除了婚约(书里)。电影里,我替福山叔和百合子叫屈的是,即便是神演技,恐怕这种坐在法国小馆子里,面对两盘主菜忽然“你死我就死”的交流方式也很难让人意识到,他们严肃到了何种程度。
而莳野和洋子在40岁的门槛上,也双双遭遇了某种程度上的中年危机。因此,两人的这段恋情,除去心意相通之外,有没有渴望被一个理想的伴侣救赎并被拉出泥淖的想法?我认为是有的。也许正是他们面临的共同困境触发了两人的相爱,却也导致了两人的无法继续。
事实上,他俩无论是在心灵还是经历上,都是互为镜像的。两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人,但两人都很不顺:莳野有高超的音乐天赋,外表帅气爽朗且在社交上卯起来也能长袖善舞,内里却对完美演奏执着不已(福山叔说他不是一个很通融的人,甚至有些笨拙是很正确的),正在演奏生涯中遭遇瓶颈;洋子作为出色的记者,在工作生涯里被恐袭带来的PTSD折磨,表面上是能干且才华横溢的职业女性,但已经开始对身处的世界和自己工作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在这个时点,他们两人遇到对方,既对与“另外一个我”的结合表面上抱有“心意相通”“获得救赎”的如释重负之感,却在内心中感到恐惧与抱歉,不愿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对方身上(他们都察觉出对方正在某种类似的危机里),宁可为对方苦苦支撑,强颜欢笑也无法在对方面前完全袒露自己的弱点。这场恋爱里的真正障碍不是莳野女经纪人的心机,不是她的阻碍,也不是一个误会。事实上,那个拙劣的谎言只要一通气急败坏的电话就可以被戳破,也不止一个观众表示要是自己是洋子,千里迢迢赶到东京却被一个mail放鸽子,干脆就杀上莳野家门要求对方说清楚。这场恋爱的摧毀者是他们自己,两个心理补偿机制类似的人,两个性格沉静克制和温柔的人(或者说,他们是同一个人),两个心魔几乎一样的人。旁观者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他们在遭遇危机时求救的选择与方式,他们的奉献或者说自我保护功能发挥作用的节奏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正是这种相似性,导致了他们的分离。
这样看的话,莳野和洋子不是败在机遇和命运捉弄之下,而是败在自身的弱点之下,败在他们共同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下,败在“爱”之下。事后回看,他们要自问的是,当时为什么不能勇敢一点?为什么不能执着一点?但答案恐怕是无解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站在这个时点上的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相似的灵魂很容易互相认出,但很难在一起。他们两人的梦想,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对爱情(亲密关系)的梦想——与灵魂伴侣(另外一个类似的自己)结合,并克服危机,最终是一场虚无的梦。无论遭遇怎样的瓶颈和困境,人只能孤绝地,困难地靠自己撑过来,而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人大概率会摔倒在过去,不再拥有那个未来(书中莳野的合作吉他手最终就选择了自杀)。
所以这电影到两人分手基本编剧就开始改歪了,还整出了心机的莳野老婆因为愧疚自动让路一说——事实上,书中她从没有打算放弃丈夫,她是阻拦洋子去音乐会时不慎露出马脚被洋子发现是她使的诡计,最后跑去找莳野坦白也是颇含心机以退为进的。但正是因为观看电影和书,两相对比,我才得以再次意识到,中年人吞咽痛苦是何其乏味和缺乏戏剧性(无法影视化)的一件事。每个人都想跨越痛苦和虚空,通过一件事,通过一个人,高高一跃,离开生活的泥淖。然而,唯有默默咽下当下,并一点点整理好思绪,一件件将手头的事情埋头做下去,才是摆脱这一境遇的唯一办法。书中莳野和洋子各自通过自己的努力,咽下苦痛并解决了危机,他们的人生早已经越过了“是否要结合”“是否要破镜重圆”这些命题。当两人站在各自重新出发的时点上,回看这段情缘后所作出的决定,绝非言情剧能承载——他们对自己的认知都已发生了变化。但鉴于电影必须给观众一个交代,在两人分离后,编剧咬牙选择了言情调调,于是乎,就只能奔着破镜重圆的路数一歪到底了。
但,还能怎么改?我也是犯难。毕竟,最后在中央公园(书里写的)里,莳野(福山叔)和洋子(百合子)那两张中年人饱经忧患的脸庞,那对视时那释然灿烂的一笑,也是没谁了啊。
电影比较糟糕的部分其实是为了莳野牺牲了对洋子的刻画,洋子的身世、在书中遭遇的精神危机和战争创伤都注定了她的丰富和复杂性,而且她对自己的工作和对为什么要跟未婚夫分手,还是有比较深刻的认知的。事实上她和金融家的未婚夫价值观上的差异和分歧早已显现,要在最后婚姻中借助金融危机爆发。洋子并不是见色起意抛弃未婚夫,而是在彷徨中遇到了一拍即合的莳野。我知道这个电影的卖点就是福山叔+吉他,但为毛非要弄个伊势谷友介卖弄那口半通不通(比一般日本人好点)的英文呢?我就纳闷了,俩日本人为毛非要操着糟糕的英语交流,导致洋子这边和未婚夫的交谈全是不咸不淡你好我好,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基本无效。但电影已经是两个小时了,再怎么塞东西进去也是不可能了。
电影比较好的部分是去掉了书里平野启一郎大段大段重复啰嗦对欧洲局势、金融危机和伊拉克战争毫无卓见的评论。编剧邱刚健老师曾一再告诫我,如果你对事情并无卓见(这种卓见也不是靠你去翻几本书就能得到的)就不要在小说里(哪怕借主人公之口)发表评论了,小说要尽量靠情节和人物本身的个性来推动。平野那些几乎是被欧美公知和学界大佬们的正论洗脑的所谓见解真心是给我看反胃了,回头反省,自己确实也在小说里哔哔哔哔了一些令人厌烦的玩意儿,以后还是尽量避免。
看完小说原著,我暗戳戳地想,这个水平的小说家就算是日本小说界中生代的中坚力量了,还“三岛由纪夫转世”(三岛同意你们这么说吗)?希望不是吧。日本传统美学里最独特的部分,是不是基本上就已经消失了(脑海里不由自主浮现出川端的演讲“我在美丽的日本”谈到的藤花和平安朝的联系)?我是近些年很少看日系小说了,对比一下就发现,当年还真是没看错村上春树,人家至少单枪匹马数十年如一日创造出了一个文字和感官上的异界啊。
影片参加电影节竞赛单元,故有幸提前于日本放映。运气爆棚遇到映后见面会,于是又亲眼见到了导演的访谈。
没看过原著因此无法进行比较,影片除了在日本取景外还在巴黎和纽约进行拍摄,看到影片中出现的巴黎圣母院,不禁让人感概万千。
福山雅治饰演的是一位吉他演奏家,因此片中有大量演奏的镜头出现,由女主继父拍摄的电影《a coin of happiness》则作为线索贯穿了整部电影,如果你拥有一枚硬币,你想要买什么呢?
西谷弘导演说原著是一部纯文学小说,改编难度较大,但个人认为认为改编的还不错,其次导演对于镜头的把控和光的利用也很到位。不足的地方可能是中间强行制造矛盾,略显突兀。
观众提问环节的三个问题都还蛮出彩,让导演谈论了作为电影&电视剧导演有什么不同,最最精彩的是最后一个提问,导演的男粉询问导演“他是如何理解爱的”,至于答案呢,导演打了个太极。
懷疑這樣的故事,在現在還可信和奏效嗎?唯一欣慰是福山雅治和是填百合子還算養眼吧。
一个蠢到让人尴尬得无语凝噎的木乃伊级别中年玛丽苏故事。
男主琴弹的真好
花了70块钱进大光明听了两小时指弹吉他👌
音乐好美,福山雅治弹古典吉他的每一帧都非常赏心悦目。但是这个故事太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两个人从第一次见面再到二次相遇,感情突然如此浓厚很难服众,再到一手制造误会的经纪人在婚后多年又突然成人之美,这中间的逻辑也是太牵强。当然这片的受众指向性本来也很强,能在电影里看弹吉他的Masha还是很满足的。
都2020年了,还在用1920年的“从中作梗”梗,从中作梗的妹子还笑得让人毛骨悚然(同行小伙伴每次看到她笑四肢都蜷缩了),除了相识那段外,剧情也毫无逻辑可言…“未来可以改变过去”的key point本来挺好,但一句话强行扩写成不知所云的故事很不OK,唯一看点是气质优雅的石田姐姐,完~
能错过的爱情终究是不够爱,要是我大老远飞过去给我发这样的短信,我可是会提刀杀到家门口的。也只有日本还愿意给50岁的老年人拍这样的纯爱电影,是给福山雅治粉丝的情书。
很遗憾,叔的帅掩盖不了剧的烂
20200608 太狗血了。但是男女主都喜欢
狠下心来干这样事的女人怎么可能坦白。还有,女神手机号都记不住的男人根本不配和女神在一起。
この二人じゃないなら見るに堪えないメロドラマ
史诗级尴尬,整个巴黎都摇头的传奇。给福山的剧本只有一句:这俩没啥,就是作,你就随便耍个帅吧。
剧情真的好老土啊,还好NC粉可以欣赏福山雅治弹奏古典吉他!
片名比片子好太多
打三星真的是滤镜分了。没看之前,觉得西谷弘是日本数一数二会拍故事的好导演。看完之后,觉得西谷弘只是会拍电视剧而已。时间跨度字幕带过,情感和时间都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变化的感觉,没有剧情流动,就差很多口气达不到共鸣。画面是西谷弘一贯爱用的唯美风格,加上百合子和福山雅治俊男靓女的搭配,除了赏心悦目超长法国风情MV之外真的淡如水。强行狗血一番倒也没什么,但真的很寡淡惹。百合子的演技都被福山叔衬托得稳重,表白那一段我忍不住笑出声,结尾KTV献唱报幕我想跟着百合子一起落泪都不能。唉。
贯穿始终的幽静的吉他曲伴我坚持到最后。石田百合子真是不行,矫情的恐惧尴尬到头掉,发型总是没洗或是洗了没干的状态令人抓狂。初次见面完全没有一见钟情的耀眼,一番强行音乐讨论就能让大帅比动心?板谷由夏姐姐是支撑全片的最佳配角背景板,那精美优雅的气质,透过一众人群烁烁发光。可惜了一个好故事。
这到底是巴黎还是叙利亚......
虽然有点套路和狗血,至少霓虹金还愿意拍中年人的爱情故事……145和石田用英语对话怪怪的……樱井由纪全场最佳。
我能听到你视频外巴黎的车流和童音,你听不到我传给你的语音简讯。你能看到童年摆放过家家酒的石头,却看不到它可能是杀死祖母的真凶。见了两面就爱到痛不欲生的人啊,却会被一个误会贻误半生。那个电梯闭合前还在微笑的同事,那个不肯与你握手的吉他神童,舞台下万人喝彩,没有一人能让未来改变过去。
福山雅治环抱吉他坐在镜头前,眼眸通透,好像历经人间艰辛后的彻悟又似初出茅庐的少年般无前,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