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

HD中字

主演:游安顺,田丰,梅芳,唐如韫,萧艾,吴素莹,陈淑芳,辛树芬,严圣华,周栋宏,陈汉文,胡翔评,林崇文,高重黎,陶德辰,陈志贞,江宝德,张宁,罗泽中,罗诚业,张家宝,罗勋琳,刘国宾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童年往事 剧照 NO.1童年往事 剧照 NO.2童年往事 剧照 NO.3童年往事 剧照 NO.4童年往事 剧照 NO.5童年往事 剧照 NO.6童年往事 剧照 NO.13童年往事 剧照 NO.14童年往事 剧照 NO.15童年往事 剧照 NO.16童年往事 剧照 NO.17童年往事 剧照 NO.18童年往事 剧照 NO.19童年往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童年往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从大陆迁往台湾的一家人,在表面平静的日子下,各怀心事。祖母(唐如韫)对大陆念念不忘,一心想回去;父(田丰)母(梅芳)虽也有“外省人” 身份的尴尬,却也清楚知道回大陆只是梦一场;姐姐(萧艾)差不多已当自己是台湾本地人,偶尔伤心落泪是因想起为替父母分重担放弃了念大学;小孩子阿孝咕(游安顺),则只想着自己如何玩得痛快,完全没有大陆的概念,而对父亲的死,他只觉突然并无太多伤心。  可是因为家庭的特殊,懵懂中阿孝咕也知自己并不完全相同于同龄人。尽管表面上他做着多数成长中男孩都会做的事(四处打架、开始中意某个女孩子),内里却已埋下会突然裂变的种子,只等某个契机的来临。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之1964听见下雨的声音导演狂想曲禁忌1932星际迷航:发现号 第五季青春会饮布局罂粟田我只希望你们爱我武当二十八奇围剿神画奇踪破蛹囧女翻身之嗨如花第二部伊伦嘉:诱惑的艺术GATE奇幻自卫队生机勃勃的我们第二季两代杀了我治愈我不平静社区偷听女人心英语末法王座篮球兄弟第四季奇迹列车铠甲勇士刑天爸爸是条龙见鬼十法花之谷笑八仙粤语绝色霸王花惊天核网国语丝绸之路青海道一眼动情飞鸿笑传之破茧杰茜驾到第五季宋慈之河神案大都会遥远的天熊山我心中的朱丽叶无疯也起浪新型劫匪美式主妇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童年往事》——候孝贤的童年

《童年往事》——候孝贤的童年 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吸引着我从头看到尾,因为是看过朱天文老师文集的缘故,我对里面的情节了解的比较清楚,更加关注的是候孝贤导演怎样表现这些故事上面了,所以我在这里并不打算象头两篇文章那样将文学与电影进行比较。其实,想来这部电影几乎和文学一样,没有比较的价值。 在朱天文老师的《最好的时光——候孝贤电影记录》中,对电影《童年往事》的拍摄还特意进行了介绍。我会在单独的地方将这篇电影制作感受抄录给大家,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候孝贤导演的这部带有浓厚自传式风格的电影。 就电影本身来说,与候孝贤的前两部电影相比,候导的长镜头叙事风格在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更加强烈。在阿哈的童年和少年,大部分是长镜头的叙述,也反映出候导电影中对于长镜头这种逐步的增强,在逐渐的强调自己的风格。固定镜头较多,并没有看到在其他影视剧当中,经常使用的那种高空俯拍、大全景摇摄,很少。统一固定镜头,然后靠人物在画面中的运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促使画面生动。达到及至时,画面竟然全是空镜,完全依靠声音“充实”画面,交代故事情节。 比如说,故事在母亲为姐姐讲述,自己和父亲过去的故事时,就是双人中景镜头,一直是,没有任何对人物中景的交代,也没有人物的特写,画面里都是母亲和姐姐谈话的声音,贯穿这一段,持续到母亲把这段说完。由于,整部影片长镜头始终贯穿,所以你很难对这组镜头有所反感。在这里也反映了候导对于画面和声音的控制能力,他在着力强调这种舒缓的感觉。 还有一点,这部影片的非常规画面构图,没有按照常规的取景方式,有点符合意大利绘画风格中非平衡理论。画面主体并不在画面的中央,也不完全按照黄金分割的法则进行,可往往这样会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不错,很有创意。 音乐。与候导的前两部作品相比,影片中使用音乐的地方越来越多,全篇共有7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处,影片开头部分。刚开始,并没有出现影片的名字,开始介绍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这是电影叙事中的一种手法——自述。音乐是舒缓中略带快节奏,介绍着家庭中的一些成员和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 第二处,受罚。由于把家里的五元钱拿出去赌博,导致母亲责罚,不给他吃饭,还让他洗碗,祖母过来说,“阿哈,不要紧,长大了就有办法了。”音乐声起,反映了阿哈此时的心情比较复杂,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叛逆。 第三处,讲到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哥哥阿忠迫于家庭经济的压力,只有去读师范,这样既能花很少的钱,毕业了还能有工作。而姐姐却是很悲惨的。姐姐的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当年考上了台北女子一中,家里没有钱,没办法没有读成,在后来阿哈考上凤山一中的情节中也有讲述。 第四处,国小毕业。完成了国小的成绩,阿哈的书桌上画上了大大的一个勾,证明着他已经考上了中学。可这里并不是童年生活的结束,一直到父亲的离世,才表明着阿哈童年生活的结束。 第五处,与奶奶一起回“大陆”。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回大陆,只不过是奶奶的一种意想,他们并没有真的回大陆。但在乡间的宽阔道路上的那一段的音乐并不是舒缓的,是全篇当中唯一一处快节奏的音乐,表现出阿哈和奶奶在一起的那种快乐的心情。音乐衬托心情,值得大家学习。 第六处,母亲得了喉癌,从台北姐姐那里回来,音乐中带有一种哀愁和无奈,后来母亲病发严重,在雨天中再次离家,也表现了阿哈自己命运的多变。本来雨天就很能表现哀伤的情感,加上音乐,使当时的气氛更加一层深度。 第七处,最后一部分,贯穿到电影的结束。从阿哈对吴素梅(阿哈初恋、暗恋的女孩)表达真情,吴素梅说,“等你考上大学再说”,一直到最后祖母去世,全部由自述的方式进行,与开篇时自述的方式和音乐的运用一样,可能是故意强调首尾呼应吧,不过感觉不错,有头有尾,传统剧本格式。 在这部影片中,三个人的去世同时也代表着阿哈三个不同时期的结束,父亲的死——童年结束,母亲的死——少年结束,走向成熟,祖母的死开始要结束高中生涯,走向社会。 不过,我还要说的一点是,朱天文老师在文学稿件中,并没有太多的抽离,也许是因为候孝贤导演自己的童年吧,她手下留情了。哈哈!!

 2 ) 初看侯孝贤

读大学的时候看不进侯孝贤。看《童年往事》撑不过前30分钟。
 
去年法国影展有一部关于侯孝贤的纪录片”HHH– Un portrait de Hou Hsiao Hsien”,导演是 Olivier Assayas。Assayas带着摄制组到台湾采访。侯孝贤领着他们去凤山找自己的童年,去九份看《悲情城市》的拍摄场景,去找朱天文和其他合作伙伴聊创作……
 
侯孝贤说了很多,从童年的顽劣到何时喜欢上电影,几乎聊了每一部作品,说到自己喜欢的拍片方式,谈到安东尼奥尼,回忆早期拍片的筹资不易,期许有一间自己的影院……
 
当时看完纪录片,记住了他话里的直接与坦白(现场笑声不断),还有隐约可辨的坚毅性格,回家还记了些观感。所以第一次认识侯孝贤,是通过纪录片里他的自述,而不是他的电影。
 
这周民生现代美术馆放映他的片子。预约了《童年往事》和《悲情城市》。时间过了几年,再配上那部纪录片带给我的初始印象,忽然就看进了侯孝贤。两个故事都一点不闷,看得专注,喜欢导演讲的故事,也赞叹导演表现故事的能力。
 
童年往事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的自传。从小学一直说到参军前。童年的顽皮,青少年的叛逆,父亲、母亲与奶奶的先后离世,亲人间的相处,喜欢上的姑娘,爱唱的歌曲……再平淡不过,真实细腻到不得不相信就是他自己生命的一段。
 
记录片里侯孝贤也说自己年轻时的各种顽劣,总感觉他要是没下决心拍电影,可能就会去混帮派了。电影里的阿哈姑(侯孝贤小名)就是如此,童年顽皮聪明,长大跟着人家打架赌博当小混混,可是和想象中的又略有不同,因为总觉得有种敦厚耿直的气质。印象最深的是他坐在床边大声唱歌和跑去邻居家凶凶地讨债,发现人家家里比自己家还破,转身又走了。其实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也很善良,看他讲的故事也看得出来。
 
故事的英文名叫A time to live, a timeto die。导演说自己如何活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几年,也说父亲、母亲与奶奶如何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先后离去。
 
开场的时候他自己讲旁白,说这个故事关于自己的童年,也关于他对父亲的一些记忆。其实电影里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可能因为去世的早,也可能因为因身体不好和孩子并不亲近,所以记忆里的父亲是有距离感的。父亲这个角色在导演心里或许很重要,但是电影里有点无从说起的意味。
 
母亲离开的时候,阿哈姑已经长成大人样子,不记得他有没有在哭,只记得脸上有大人的沉默和不快乐。
 
奶奶去世的段落,导演的旁白再度出现。他说一直到奶奶手边爬满了蚂蚁,他和两个弟弟才发现奶奶已经去世,处理尸体的时候已经有溃烂,收尸的人狠狠得看了他们一眼,心里一定在想:这些不孝的子孙。他说不知道奶奶那条回大陆的路有没有其他人陪她走过,或许只有他知道奶奶的这条路。
 
他拍他眼中的家人。他其实很理解他们,带着爱还有一丝悲悯。他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不是一个那么善于表达的人。
 
两个多小时的故事,容易觉得闷是因为导演不会刻意安排一些戏剧张力,镜头也总是能不动就不动,能不切就不切,能不给特写就不给特写。侯孝贤在纪录片里说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然,是说故事最合适的距离感。看《童年往事》,忽然就体会到了这种风格的表现力,所谓的“适当距离的观察”所表达出的无限真实感;以及导演自然表达背后的精心设计,镜头的视角选择、运镜方式、画面中的布局、背景与前景的匹配,一切都在传递信息和美感。
 
无法用言语形容画面里侯孝贤的童年风貌,只能说他把他记忆中的童年拍成了永远的凤山夏天,回头想细节里居然是浪漫。
 
悲情城市

故事的背景是台湾二二八事件,看电影前毫无了解,导演拍的是小人物,但是透过小人物的遭遇,观者也能一窥当时的大环境,边看边明白了前因后果。政府伤害人民的动机与行为大都类似,就不详述了。避重就轻,说印象深刻的细节。
 
电影开场,湖光山色,配乐起,情怀满满!很多次镜头定格在山水风光,还有拍进步青年在酒楼里放声唱歌,是讲故事的人心里对土地和对人的爱吧!
 
故事讲四兄弟的命运变化,最出彩的是梁朝伟的林文清。这个角色最不接地气,人物性格带着某种理想的光环。又聋又哑,交流靠手写。以照相为生,性情美好,一颗赤子之心;乱世里,却也被激发出了勇气与坚持。故事以他的命运收尾,那的确是最糟糕的时代,所以最美好的人、事都可以被夺去。
 
故事细节众多,如同故事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或许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看得出导演在努力还原当时社会的风貌。当时台湾社会,外来人和本土人的交流与冲突被表现的很彻底。一场谈判戏,本土人说闽南语(客家话?),旁边的人翻成广东话,再由另一个人翻成上海话,说给上海人听,现场观众大笑。为了效果的真实,这是台湾第一部同步录音的电影,梁朝伟也因此不得不只能演个哑巴。
 
回忆与现实穿插的叙事方式很特别。忽然觉得导演很会讲故事,也是编剧的厉害。回忆日本友人的段落和小时候爱唱戏的段落,都很美。故事取景大部分都在九份,那里仍然保留了抗战胜利后的古旧模样,据说九份也因为这部电影成了热门旅游景点。
 
关于导演闷闷的拍片风格,IMDB上有数据。此片长157分钟,共222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43秒,有些一镜到底长达3分钟。但是看的过程,对这些毫无察觉。觉得拍老大被杀的那场戏很有表现力,也很能说明导演的个人风格。而且他似乎不太愿意把最暴力残忍的那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拉远景,或者让你听声音。他或许更愿意表现善良的普通人在大环境里的遭遇,总而言之,他是比较愿意拍真善美吧。
 
先看《童年往事》,再看《悲情城市》。愈发觉得导演值得尊敬。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拍得出这样的真实细腻,说明他了解自己的内心;他讲台湾的一段黑暗历史,又拍得出这样的悲天悯人,说明心里是是有大爱吧。

ps: 后附当初看完纪录片后的观感
 
《侯孝贤画像》是整个活动里最有收获的一次经验,听讲故事人的说幕后与初衷,既涨知识又激励人心。
 
纪录片是法国导演去台湾找侯孝贤本人拍的,还找了朱天文什么的说电影的创作过程,大部分时候都是侯孝贤本人在讲,很多细节。最大的感受是本人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看《童年往事》,纪录片式的远镜头,应该就是个细腻敏感的文艺青年啊。事实证明我的想象力很有限。
 
侯孝贤说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把剧组带到了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他说小时候爬到芒果树上偷吃芒果,边吃边觉得世界充满了时空的寂寞感,大概因为这个所以后来拍电影了(现场笑,熊孩子偷芒果的心理世界好难懂)。他说自己是怎么走上这一行的,大意是当兵前就是个当地小混混,很迷恋雄性之间的竞争关系,小时候就老想当地头蛇。当了兵之后决心和过去告别,迷恋上了看电影,一天可以看四部,就决定干这行了。原来想走幕前当演员的,还因为喜欢唱歌参加过歌唱比赛(现场又笑),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才慢慢做起了幕后,从写剧本、当副导开始慢慢熬。他说这段的时候轻描淡写的口气,好像一切都很自然。可是后来回想他对自己少年时期生活的描述,觉得如果没有迷上看电影,他大概很有可能走黑道吧,符合他的生活环境以及争强好胜的性格。那个爬在芒果树上感到无比寂寞的小孩,其实很坚韧也很接地气,还有一颗逞强斗狠的心。后来他说最初拍电影的时候资金艰难,都是卖了房子筹钱,说的时候也是轻描淡写,我想他是把坚韧和强悍都用在了这里。
 
他说当年看安东尼奥尼才忽然明白电影语言很简单明了,就三种——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哦,是两种(现场大笑)。自己拍故事都是以人物为出发点的,对一个人物本身的特质感兴趣才去进一步发展故事。很追求自然,总是想抽离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地描述某一段时空内的现实,他总是说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距离。拍戏时不rehearsal的,怕排得多演员不自然,如果一场戏演不出想要的氛围,不强求,换一场代替或换个时间再试。他说现在的市场环境是文艺片和商业片走一样的发行方式,需要很多拷贝在很多院线同时上映,成本很高,票房一旦竞争力不够又马上下线,损失很大。他希望像西方一样,文艺片可以在为数不多的影院里小规模上映,但上映周期较长给适合群体放映,所以梦想是有一座自己的电影院。
 
说话很直,很真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场笑声不断。他说自己很喜欢唱歌,是抒发情感的好方式,每次唱歌都很投入,要唱就好好唱!(现场又笑)纪录片在他的歌声里结束,跟他拍电影的风格一样,自然有真情。忽然就很感动,愿他早日有一座自己的电影院。

 3 ) 生死以之成年礼

字幕甫歇,传来一个中年人不疾不徐的旁白:“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印象。”我的记忆马上分辨出,那正是导演本人的声音。叙述从民国三十六年的广东梅县开始,背景中是一所木质房子的客厅,空寂无人,北回归线以南天空下初夏正午的褥热和宁静透过敞开的木门在屋子里穿行。侯孝贤已不满足于通过复述别人的经历来传达他的生命体验,他要直接向我们讲述他自己的童年往事。而片中的少年,就叫做阿孝咕。

从广东到台湾,从台北到台南,在那个叫做凤山的山地小城,十来岁的少年长成满脸青涩的青年。侯孝贤回忆的镜头对准了人生最为重要的这几年,最爱他的人相继弃世而去,姐姐也嫁为人妇,到最后,兄弟四人相依为命。我们仍然清晰地捕捉到他的电影里习见的那些情怀,永恒的乡愁,历史的感喟,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但这一次,它们都成了成长的背景,最让观者感慨唏嘘的却是他投向生命本身的深情凝望,已近中年的他,从更远处对时间、对生与死的默默问询。

死亡,与一个未长成的少年单薄的身形一次次交错而过,身体不可遏止地发育、生长,羸弱的心灵也要经历强加给他的陌生体验,懵懂,恐慌,无措,与蓬勃的青春交战,终于在一天灵肉相交,完成他必经的成年礼。

第一次面对的,是父亲的死。某种与这个陌生世界的亲密联系突然中断,脸上的泪水是不舍,也许更多是为自己。守灵的夜晚,母亲又扑到父亲的身体上嚎啕,少年转过脸,安静而茫然——镜头一切,已是满眼不在乎的青年,大嚼着甘蔗,呼朋唤友,厮混街头,寻找机会发泄青春躯体里过分膨胀的利必多。

母亲去世,这个辛苦一生的女人终得安宁,在庄严恬美的圣歌里投入主的怀抱,少年却哭得撕心裂肺,比任何一个人都痛。父亲和长姐缺席的家庭,经历了青春的骚动和叛逆,眼前猛然一道强烈的白光闪过,直达心灵最深处,轰然炸响,似乎自己的生命也悄然断裂,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突然让他进退失据,不能自已。

到阿婆离世时,一切却已变得那样平静,一切都已隐藏,包括痛苦,包括追悔,包括怀念,当成一个仪式,与过去告别,与软弱告别,在平静的叙述里早已学会隐忍和漠然,早已了解什么是不可避免,从冰冷的死亡,和面无表情地接受谴责,学习什么是秘密和成熟。

侯孝贤始终是中国的侯孝贤,即便面对自己的童年和亲人,他的镜头也是那么克制,隐忍不发,固定的机位,久久的凝眸,看过之后回想,虽是彩色片记起来的却如黑白色调的水默画,蕴藉安然,但其中仍有一股作为抒情诗人侯孝贤特有的忧伤悲悯的调子悄悄地浮上来,如清晨未散去的烟岚,笼罩每个画面,萦绕于我的心头。早已经过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重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十余年后再回首,生命蓬勃却不轻浮,死亡黯然却不凄切,生死界限相泯,生与死在静默中相交会,在每分每秒寂然流逝的时间里滴答作响,生命的秘密尽收眼底。下学归家的少年,细细品味着刚出锅的锅贴,生命的所有美味只集中在当下这心满意足的短短一瞬;家中,父亲正伏在地上拼命喘息,也许他的命就悬在小小的某一口气上,书桌上咯出的鲜血洒满稿纸,那上面,记录着他几十年的生命甘苦。青春期的阿孝第一次梦遗,翻身坐起,有些微微发愣,然后悄悄起身去屋外洗内裤,转身回来,看见母亲坐在父亲当年常坐的椅子上,抿泪给姐姐写信,告诉她自己被诊断为喉癌,门框和蚊帐压缩得微弱灯光下的书桌只占据画面一角,青春与死亡在如此逼仄的空间里相望。

其实,死亡气息尚未降临,衰颓与年轻的消息早就以另外的形式暗中互递,没有大悲痛,却给人久久难平的伤感,不知不觉潜入生命最隐秘的那一层,伴随父辈抑郁难已的回望,和阿孝们由轻盈而沉重的一生,也给我们的记忆增添了一幅幅永不消退的画卷。

阿孝考取重点中学,欣喜地接受每个人的夸奖,姐姐脆在地板上擦草席,漫不经心地说着她当年去台北考取一女中的经历,好像是说给大家听,其实更是说给自己。末了,她轻轻地说:“好可惜呀,都不能念一女中。要是那时候念一女中就好了。”然后直起腰,停顿片刻,突然站起来跑出画面。在镜头的深处,父亲摘下眼镜,整个身子颓然地倚在藤椅上,母亲一直低头擦着另一块席子。

姐姐要出嫁了,和母亲坐在塌塌米上,翻拣母亲当年的嫁妆,母亲告诫女儿婚后一定要当心丈夫的身体,娓娓讲述着和父亲二十年的婚姻生活:“身体要紧,其他都是假的。和你父亲结婚时不知他有病。结婚二十年,服侍了他二十年……”这个感觉足足有六七分钟的长镜头里,只是母亲一个人平静地叙说,窗外的雨声则越来越大,敲击着女儿和每个观众的心灵。

然后一转身,又是静默的大榕树,高远的天空,风清云淡,晴空万里。没有哭泣哀怨,打打杀杀的喊叫也杳不可闻,只是回望着那一段时间,和时间中淡淡的成长。有人死,有人依旧按生命亘古不变的节律,发狠地成长。有人乡愁成疾,有人不可回头地认他乡为故乡,乡音渐改,当雨而歌。有人一生重负,有人正姿肆地享受生命中最自由放纵的飞翔,待转头跨过那道联结现在过去、生与死的门槛之后,又满眼苍凉,童年已逝,接续前缘,继续父辈伤怀沉重的旧梦。

 4 ) 往事虽好,不能够重过一遍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悄无声息间,我的童年便在几次成长的瞬间之中突然谢幕了。原来,青春总有大把的时间去晃荡,成长只需要几个瞬间。
——题记
电影《童年往事》是诗人导演侯孝贤的一部自传体电影,整部片子平淡如水,用大量的固定镜头和长镜头记录着一个年轻人的成人礼,这场成人礼没有高潮,有的是生活的碎片,在这些碎片中,你会找到你的、我的、他的回忆,在这些碎片中,阿孝们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童年往事》是又一部朱天文式童年追忆电影,既有《冬冬的假期》里的童年点滴,也有《风柜来的人》里的彷徨青春,同时,电影名字里的往事二字决定了这部电影有更长的时间跨度,不再是一个暑假,也不是几个月的青春,往事二字,本身就很伤感,对于往事的追忆不免令人唏嘘,会在多年之后依然萦绕心头。
童年总是每个人最美好回忆的背景板,看到阿孝的童年,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还记得,打弹珠,在校园门口边,还记得,偷母亲钱,罚跪了半天,弹指间,都变成了从前。童年的时光总是漫长的,有着大把的时间去晃荡,伴随着吴楚楚的略带伤感的音乐,阿孝的童年一天天的过去。
“直到现在,我还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以及那天下午,我跟祖母采了很多芭乐回来。”对于阿孝来说,对于侯孝贤来说,跟在阿婆走在乡间小路的那个小路,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我想,我们也都会有这样的美好的童年回忆,我现在依旧记得和外婆一起在田间吃的西瓜。我相信,时间越久,回忆越美好。
童年是美好的,可是当死亡与少年的单薄的身体一次次交错而过的时候,身体开始不可遏制的发育,弱小的心灵也开始一次次接受被强加的陌生体验,懵懂、恐慌、无措,终于有一天灵肉交融,一场残酷却必须经受的成人礼才宣告完成。
第一次面对的,是父亲的死。父亲的死来得很突然,突然的让阿孝来不及回味慈父的教导,来不及回想父亲得知自己考取好学校时候内心的激动,来不及明白死亡时怎样一回事,在这样的来不及之中,他无助的洗澡,听到母亲歇斯底里的哭声,他一脸茫然,甚至带着恐慌,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被强加的完全陌生的体验,镜头一切,已经一个眼光充满不在乎的大口咀嚼着甘蔗的青年,无所事事,街头厮混,发泄着身体内过多的荷尔蒙。
第二次面对的,是母亲的死。这一个辛苦了一辈子的女人,在一片庄严的圣歌中,终于得到了安宁,可是少年阿孝却哭得撕心裂肺,比任何一个人都痛,父亲和大姐缺席的家庭,经历了青春的骚动和叛逆,终于在母亲去世的这一刻,眼泪不停往外流,流到心灵最深处,内心所有的感情在这一刻迸发,这一刻,面对着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他进退失据,不能自已,痛苦之后,他的叛逆青春便宣告结束,他开始明白了责任,明白的感恩,所以在看到比自己家还破的那个阿姨的时候,他昂起头离开。
第三次面对的,是阿婆的离开。等到阿婆离开的时候,一切已经变得平静,所有的感情都开始隐藏,包括痛苦,包括追悔,包括怀念。外婆的离开,更像一个仪式,告别过去,告别过去,阿孝已经学会了在平静的语言里隐忍自己的感情,在这样一个仪式里,阿孝们告别了自己的童年,完成了他的成人礼。
侯孝贤始终是中国的导演,即便是面对亲人的离去,即便是面对自己的童年,他依然是那么克制,隐忍不发,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着主角们的一切,我在想,在固定的机位之后,他会不会默默然泪下?在我眼中,侯孝贤是一个懂得克制的抒情诗人,即便是克制,即便是隐忍不发,屏幕前的我依然会为之动容,对于往事的追忆的唏嘘和伤感的调子依旧浮现在电影里,让看过电影的我久久挥之不去。
侯孝贤最爱用的是固定镜头和长镜头,以至于让我产生错觉,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纪录片。每一个固定的机位都像是一个人旁观的人,安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默默看着故事里的人,一切与我无关。所以,在这样的镜头里,侯孝贤才能这样的克制和隐忍。
当阿孝考取重点中学,他欣喜地接受每个人的夸奖,姐姐跪在地板上擦草席,她低声说,阿孝就是靠聪明和运气,他从小运气就好。她漫不经心地讲着自己当初去台北考取一女中的事情,似乎是讲着别人听,其实是讲给自己听,她轻轻的说,好可惜啊,都不能念一女中,要是念了一女中就好了。说完跑出画面,默然垂泪,镜头的深处,父亲摘下眼镜,身体颓然地躺在藤椅上,母亲低头继续擦另一张草席……
印象中最长的长镜头也是最喜欢的一组长镜头,是姐姐要出嫁的时候和母亲对话那一段。姐姐要出嫁了,和母亲跪坐在地板上,翻拣母亲当初的嫁妆,母亲告诫姐姐要当心丈夫的身体,娓娓讲述自己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身体要紧,其他都是假的。和你父亲结婚时不知他有病。结婚二十年,服侍了他二十年……这组长达七分钟的长镜头里,一直是母亲平静的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窗外的雨声越来越大,像泪水一样敲打着女儿和屏幕前你我的心灵……
同样喜欢电影里的爱情,和《风柜来的人》一样,侯孝贤很吝啬,只讲述了一点点的爱情,相比于不停的打台球、打架,侯孝贤给阿孝爱情的时间太少了,不过,青春里的东西大多数时候总是无疾而终,何必讲太多,点到为止就好了。阿孝只是递了一张纸条,说了一句话,却非常的动人,当吴素梅热情而决绝的说了一句,等你考上大学再说。每一个暗恋过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一句答复,对于一个深受暗恋之苦又不擅长表达的木讷青年来说,几乎是一个肯定的答复,所以,这个时候我看到阿孝第一次开心的笑了。虽然这段青涩的爱情,最终无疾而终,可是这对于一个曾经暗恋过的青年来说,已足够一生回忆。
或许,这样一部童年往事,对于朱天文来说,阿婆、阿孝的父母、阿孝的故事,不仅是对于台湾往事的追忆,阿孝这样一个讲义气,有责任感的男人,更是她和侯孝贤对于台湾的一个理想。
对于我来说,默默看着阿孝一个人的个人成长史,感受他的成人礼,已经足够,因为在这样一场成人礼中,我能看到好多自己的影子,阿孝的碎片也是我的回忆,阿孝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想,也有更多的阿孝一样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我的童年,就这样消失不见,那时只当他寻常,今天却无限怀念,往事虽好,不能够重过一遍。

 5 )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不想取标题

体味这个拒绝乡愁的时代,印证童年的痕迹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消失得一干二净,天空中连只麻雀的飞影都看不见,嬉戏过的玩伴已消失多年,翻开毕业纪念册才能从泛黄的笔迹中依稀听到片片笑语。

体味这个拒绝怀旧的时代,相看俨然的表情随着身影颠沛流离的狼狈麻木得面如死灰,回忆里连副自己的笑颜都难寻着,激荡过的胸襟已渐渐平息,踏上梦想的列车才能从轰隆的呼啸中看到童年往事。

不可磨灭的并非往事,只不过往日情怀,人事已非,模糊的是谁与谁的影子,沉积下来的是对往日的倾诉而已。总是后知后觉,否则,如果知道那就是童年的话,如果知道那就是依恋的话,如果知道那就是纯真的话,谁还会傻到长大成人的地步。童年的记忆真的很会骗人,它尽用天真美好的情趣装饰无聊的成人世界。所以总有些人来来回回,死活不会断绝我对他们的丝丝点点。
不用看电影, 听侯孝贤的喃喃独白,就会发现我们正在老去。

 6 ) 所謂活著,就是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

儘管總是被比較,但很明顯,孝賢和小津安二郎是兩種生物。小津拍日本式的身不由己,也就是「倫理」,女兒不能出嫁,是因為要照顧爸爸,爸爸反應過來,給她找了男人,然後很悲傷地回家——有點變態的,「無論如何,人都要服從於當下秩序」的無奈。孝賢不是的,他始終是要表達,無論遇到多麼悲傷的事情,日子也要過,也就是他形容李天祿的「人生要奮志」,有點直男式的逞強,但很酷。再用土一點的話說,就是「天行健⋯⋯自強不息」那一套。

所以看這個片,劇情看似很散,但是有結構的,就是先給你介紹一個家庭,然後按照爸爸、媽媽和阿嬤會一個一個死去往下寫,然後展現阿孝古在這當中的成長。也就是孝賢的世界觀,活著就是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即他理解的「自然法則」。所以才會有,爸爸死後,媽媽告訴女兒,自己一直以來多麼辛苦,當年也有喜歡的人,但她沒有說丈夫的不是,只有一句喟嘆「以前太傻了」。孝賢不喜歡去judge人物,最明顯的是阿嬤這個人物,她明明是很煩人的,天天出去瞎坐車,回來還要讓人付錢,但孝賢沒有拍其他人對她發表一句怨言。對她反而都是溫暖的回憶。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有的胸懷。阿孝古儘管叛逆,但他的叛逆始終是對著外人的。

對比朱天文的小說,可以看到孝賢有省略的地方,譬如弟弟的石膏,同時也有延長,譬如媽媽看病回來,小說是直接問怎麼了,電影變成先去燒水,燒水有霧氣,很好看,然後在這霧氣中問姐姐媽媽怎麼了。這部裡面還有很多特寫,九九乘法表,爸爸死時的臉,媽媽在棺材時的樣子,孝賢還沒有往後那麼決絕,後來他就只拍「當下」了。很神奇的是,頭尾兩段其實是很神的蒙太奇,力量和飄逸程度都和馬力克差不多了。還有一個是對臉部的運用,爸爸死後阿孝古去洗澡,突然轉過頭來,的那張臉,直接切到長大後啃甘蔗的臉,幾乎就是帕索里尼的作法了。還有著名的結尾,兄弟看著收屍體的漠然和無措,也是很有效的,也很亙古的。孝賢後來完全棄置不用了,選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往下走。

 短评

写实的摄影只剩构图可见功力,整个故事就如勉强还有时间顺序作辅的琐事杂记,零零散散,却有一股浓烈的情绪作为凝聚一切的力量,感知到它便会喜欢。我猜侯孝贤不仅是拍自己,而且也是给自己看。好比他在胶片上书写自传,你说这部电影不好,就跟指责人家的童年活得不好一样幼稚。

2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父母是一座又远又近的山,父母去世,山倒了,你就要面对真正的世界。山去了哪里,在你的名字里,在芭乐的味道里,在满意或不满意的生活里,山消失了,你一直在山里,这就是人与父母的关系。

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世界上没有唱不完的舞曲,没有走不完的岁月。少年终要长大成人,远走的岁月不再复返。人生的旅程上,我们轻轻地挥一挥手向青春作最后的告别,留下了记忆,带走了云彩。

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候孝贤成了检验影迷和其他影片的一杆尺。

1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侯孝贤前期代表作,自传式成长题材影片,展现了导演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琐碎回忆及家中三位长辈的先后离世。本片叙事较为零散,但质朴恬淡的气质足以令观者动容。侯孝贤的低机位摄影、灵动配乐和叙事风格都有小津安二郎的风范,而固定长镜头的应用更是别具一格。台球,弹子球,群架,芭乐,情书。(8.5/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似乎所有人有关童年的回忆都是相似的,玩过的游戏打过的架,炎炎夏日消磨过的时光。今日端午盛夏,去江边看完赛龙舟,蒸枧水豆沙粽吃,把脚搁在书桌上,风扇吱呀吱呀响,我又看完这部电影,像回了小时候一趟。

20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我开始在新绿的树叶下慢步走,一面允吸着充盈着叶芽和树液芳香的空气。我小步走着,将公文、办公室、主任统统抛在脑后,只想着一些肯定会遇到的快乐的事,想着种种尚不知道的将来会发生的事情。原野的芳香使千件童年往事涌上我的心头;树木被六月骄阳晒得暖暖的,用芬芳的魔力、颤动的魔力,浸润着我。

21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看到父亲,母亲,祖母一个个离世,我才知道,原来是亲人撑死了我整个童年。一开始有点看不进去,后来缓缓的音乐响起来,亲人的离开也从灰色的变成雾蒙蒙的米色,它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客观。

24分钟前
  • JAE
  • 推荐

弹玻璃球、打台球、反反复复的打架、看的这几部都有类似的关键词。没有什么太完整的故事线,松散的记录着回忆中的一些碎片,从中总会找到一点你的、他的、或是更多人的。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最后蚂蚁爬上婆婆的手背,就想到了熊谷守一里观察蚂蚁的段落,分外动容,生命的繁盛与衰微,不过如此。想一想自己二十五岁了还把自己当孩子,心态与十年前几无差异,原因也不过两点,没有经历至亲的逝去,没能建立自己认可的亲密关系。总的来说现在的这个状态,还是幸运多一点吧,衰老是生命必然的规律,着什么急长大呢?想起那天对同事说的话:你想缅怀青春尽可以去,我不需要,因为我觉得我现在还挺青春呢。

27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一直到今天,我还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还有那天下午,我们采了很多芭乐回来…” 。跟阿婆走在乡间小路那段,是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3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侯孝贤模仿小津安二郎模仿得很尴尬

33分钟前
  • 青猫
  • 还行

最喜欢前半段,,其实也并没有讲述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日子就像流水般悄无声息地逝去,真真切切地带我回到了童年故乡的小镇:明晃晃的阳光下,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雨后湿漉漉的街道,白背心,蓝裙子,台球室,空地,赤脚疯跑,充耳不闻家人的呼唤,天空无限高远,夏天仿佛永远不会结束。

34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力荐

闷人皇帝啊~这片子是在看到最后面我才觉得心里面堵堵的,然后想倒回去重新看一遍。人生的生老病死就在侯孝贤的平淡与忧伤中缓慢的前进,没有特别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就是回忆,就是人生。

3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最美是阿孝陪祖母走长长的路,一路蝉鸣,阳光把马路照成河水,走不回大陆我们摘了好多好多的芭乐。结尾处祖母的死,我最不能够释怀。

40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成长就是失神的阿婆手中掉一地的芭乐。那天个快乐的下午,足以与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媲美。

44分钟前
  • ✨糖柯莉安
  • 力荐

跟六年之后的牯岭街有太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侯孝贤柔和些,一切归于平静而非暴力。侯孝贤这个名字本身也成了伤心事,不孝也不贤,可这就是童年,失去方知珍贵,过去才是开始。

4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直接引用我导师的话吧:“看过《童年往事》,你会明白,故乡为什么会那么刻骨铭心,那是因为故乡记得住自己的身世,倾听过自己的成长。”“片尾兄弟几个人呆坐在地上,已经欲哭无泪,看着死去的祖母;失去的苦痛和无奈,在时间和空间中飘散,青春竟可以是如此‘法相庄严’(阿城语)。”

51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自然派的温情被侯孝贤把握得很好,镜头语言细腻、亲切。

5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侯孝贤和是枝裕和的镜头里都有这么一条长长的路,步履不停的走着一位要回故乡的老奶奶。

56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