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之主

HD中字

主演:约翰·梅尔,阿斯特里德·霍尔姆,卡琳·内勒莫瑟,玛蒂尔德·尼尔森,克拉拉·舍恩菲尔德,Johannes Nielsen,彼得里娜·松内,Aage Hoffman,Byril Harvig,维戈·林德斯特伦,奥格·施密特,Vilhelm Peterse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屋之主 剧照 NO.1一屋之主 剧照 NO.2一屋之主 剧照 NO.3一屋之主 剧照 NO.4一屋之主 剧照 NO.5一屋之主 剧照 NO.6一屋之主 剧照 NO.13一屋之主 剧照 NO.14一屋之主 剧照 NO.15一屋之主 剧照 NO.16一屋之主 剧照 NO.17一屋之主 剧照 NO.18一屋之主 剧照 NO.19一屋之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人家能把故事讲得这么牛逼

      以下是无知中二青年的自言自语,巨巨们请高抬贵手。高阶良性探讨也好,低阶掐架也罢,玻璃心都承受不起。(/TДT)/

======================玻璃心分割线===========================

       形容电影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把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连起来用,其实这俩词之间没有必然的承接关系,跌宕起伏,跌宕得不好容易落入俗套,撒狗血,扣人心弦也并不一定需要大起大落的情节,关键看你怎么讲这个故事。
    登堂入室的牛逼就在于它的故事并没有那么多噱头,看似不那么吸引眼球,但就是有本事让你看上瘾,就像片中法语老师吉尔曼看学生克劳德写的周末见闻看上瘾了一样。
      这是一部讨论文学的作品。如果不认同这个观点的话,我劝各位看官还是点叉走人吧,后面基本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
     
      这部电影至少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写作,什么是好的作品,如何创作好的作品,读者、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来说说什么样的人适合写作。对于周遭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并善于将这些感触转化为具体的表达,是一个艺术家(我习惯把文学家也归到艺术家的范畴里)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什么是写作的天赋。就是作者心里有一头怪兽(金线老师喜欢说多毛怪),这是他赖以创作的本源。好的作者生来就有一头怪兽,他所要做的无非就是学习人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把这头怪兽描摹出来,所以他不需要懂得什么方法、技巧、流派、主义,那些个名家大师他可以一个都不认识,一部作品都没读过,能把以上这些说得头头是道的大多都只是叨逼叨的理论派,他们可以上好一堂文学课,却很难写出一部好作品。法语老师吉尔曼,穷其一生潜心文学,最终也自知天赋有限,没有继续创作。而小男主克劳德,则恰好是前一种人。片中吉尔曼的妻子对吉尔曼说:“你想教他文学,其实是他在给你上课。”
    当然比起以上两种,当今很多卖字为生的人品质更差,他们心中没有怪兽,有些人选择努力打磨一头,有些人则连打磨都不想,从头到尾假装自己有一头。这些个为写而写,为稿费而凑文章的行为比小学生为作文凑字数还要没品,恶劣至极。
      虽然主旋律和大环境都在鼓励勤能补拙,但是大部分时候,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勤能补拙是怎么也补不过天赋异禀的,所以那些天赋又好又勤奋的人真是太讨厌了。

       接着说说如何创作好作品,这个问题基本是无解的,首先什么是好作品这个问题就已经是一本一千页的书也讲不完的范畴了。这里我只说我的标准:形神兼备,外在的硬件没毛病,内在有灵魂,给我好的情绪感受就是给我好的阅读体验。
      片中小男主克劳德这样的写作方法应该可以归为体验派(我知道这是表演流派),他创作作品的时候是自己进入到故事里面,凭着他的天赋吧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笔表达出来,他与笔下人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相互影响的,更牛逼的是他还让他的读者——法语老师吉尔曼参与了进来。但他没有过多地刻意地去安排人物关系的变化,剧情的进展,而是完全顺势而为,既不是像吉尔曼要求的那样去反应一种社会现象或是揭露什么中产阶级隐藏的欲望朝着刻板俗套的方向生硬地进展,也不是完全的听之任之的被动,他在一个更宏观的位置上主导这故事的大方向。
       从这个方面来说,这部片子已经超过了讨论什么是好作品如何创作好作品的范畴了,这已经是在探讨文学是什么,文学的作用是什么这种更深层更本质的问题了。
       概念性的问题往往是最难回答的,就像很少有文学作品会探讨文学本身,一个原因就是火候没把握好的话就容易沦为人教版教科书之流。片中也只是讲了文学不是什么。文学不是作业,文学不是生活的附庸,它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感悟而不是人们嚼碎后吐出来的渣。这话就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样听上去矫情装逼,可事实上就是这么个道理。
      
       再说说读者、作者和作品里人物的关系。这片又一大牛逼的地方就是把这原本只是两两接触的三者相互接触了。克劳德(怎么看他的设定都特别上帝)带着法语老师吉尔曼和同班同学拉斐尔共同推动着故事的进展。
        读者对作者是依赖的,克劳德问吉尔曼:“你知道要怎么发展,为什么不自己写。”吉尔曼说:“这是你的故事,不是我的。”这种心态就普遍反映在等更新的苦逼受众身上,哪怕自己心里对剧情的后续有了一万个想法,哪怕自认为每个想法都比原作者的要好,但还是愿意傻呵呵地等,哪怕等来结果以后一阵吐槽,下星期还是会继续等。
      作品中的人物对于自己在作品中的形象和命运是完全无知的。拉斐尔不知道克劳德来到他家后,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吉尔曼老师正在透过克劳德的笔观察着他的家庭生活。拉斐尔几乎都是被动地作出反应,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在“拉斐尔一家的生活”故事中,他就是主人公,是一切矛盾的源头。
       吉尔曼曾经试图跳过克劳德,直接去了解拉斐尔的想法,他让拉斐尔当众朗读他的作文:我最好的朋友。果不其然他写了克劳德,只是结果却是吉尔曼意想不到的,他这一举动,改变了故事的发展方向,也成就了他自身生活的转折的起点。吉尔曼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变成故事的一部分,却没有想到这个让他读上瘾的故事会对他的生活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读者、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三者关系混乱的时候,往往是危险的,他们都会分不清现实和虚构,容易走火入魔,吉尔曼指责克劳德分不清欲望和情节,他自己又何尝分得清楚呢。
 
      还要说说克劳德登堂入室的行为,这是否道德。以文学的名义窥探别人的生活是否可以被原谅。只有一条可说的:艺术与道德无关,文学作品也无需接受道德评判。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离经叛道的,比如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洛丽塔。硬要从法律道德角度批判,那克劳德这样的行为确实不对,但是他的作品是没有错的,对于文学或是艺术作品,你可以说喜欢不喜欢,支持不支持,但是它们没有对错。

     最后还能说说吉尔曼妻子那条线。美术馆展出的艺术作品,吉尔曼解读为极端的性爱和独裁,很多人(从拉斐尔一家口中推出)则认为那就是情趣用品。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先锋艺术是不是要纡尊降贵让普通人都去理解,不被理解的艺术作品就不是好作品?艺术是不是要向商业妥协?这些我说不好,不是我熟悉的领域。
      讲讲作品与评论家之间的关系,吉尔曼是个好的读者,也是个不错的评论家,对于文学和艺术有着自己独到(其实也挺大众的)的理解。评论家不需要有创作好作品的能力,比如美食评论家不需要会做一手好菜,他只需要分辨好坏的能力(←梁指导原话),去赞赏好的作品,批判不好的作品,帮助带动整个领域形成良好的风气(←梁指导真爱粉无误)。作品好不好,各人评判标准确有不同,但是好的作品和不够好的作品之间确实有金线(金线老师的失误就在于他自己定了金线,然后把自己划到了金线之上。一个人不可以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你在不在金线之上是要让别人来评判的),当然个人喜不喜欢这个作品和这个作品本身好不好之间没有多大关系。

       综上,法国佬都太他妈热爱文学艺术了!法国的文艺氛围简直太他妈好了!(╯‵□′)╯︵┻━┻

 2 ) “数学至少永远不会叫人失望”

        首先,必须要肯定一下电影名称的中文翻译,登堂入室,四平八稳的四个字里蕴含巨大的容量,可以装下狗血的师生伦理,可以装下同性之间的暧昧闪烁,可以装下每个人不可告人的窥私欲,也可以装下艺术创作同生活之间的纠缠。

        观影之后,我也能够明白为什么豆瓣上那么多人会喜欢它,在一个以探讨文艺为主流的网站上,很久没有人发现这样一部能如此精巧地深入艺术本身而又结合一些禁忌要素的电影作品。

        而且很凑巧的是,它有着并不讨人厌的画外音,有着中国文化中枪的情节,有着镜头间巧妙的转接,在吉尔曼老师突然出现在故事现场时,还会有观看舞台剧那般的虚幻感。


        “待续”

        你是那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吉尔曼老师,曾经也有着对于文学艺术的追逐,但是因为天分不资而只好放弃,最终在一群小孩子之中抱怨着这一代孩子的垮掉,如同每一个热爱艺术的失意者那样。
        而整部影片就是那个时常露出狡黠笑容的克劳德,他可能有一个再无趣不过的家庭环境,而他能做的也就是窥视,进入,而后演绎一个一个的故事。在你这个吉尔曼老师面前推波助澜,戛然而止。
        每一个“待续”都是一片毒药,等待着在下一段文字中寻找解药。如此简单古老的“一千零一夜”手法,却牵引着人类走了整个文明。


        “不,一切必须要在这个房间内发生”

        克劳德说出的这番话,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得以有了寓言般的解释。
        艺术创作者就是这般,坐在一个角落,这个角落可以是公园里的一个长椅,可以是教室中的最后一排,可以是黑暗卧室中的一块暗角,也可以是吉尔曼老师口中的针孔摄像机,你可以端详着眼前开阔一片,却没有人会留意到你的存在。你要做的,就是从中选择一个房间,静静窥视,然后登堂入室。
        当然啦,还有一个偷窥者,那就是屏幕前的你。


        “数学至少永远不会叫人失望”

        这是克劳德随口说出的一句话。
        或许,艺术就是砸在你头上的那本厚厚的陈旧的精装《长夜行》,人性最终从黑暗中走出,对你进行末日的审判。
        最终,你失去一切,终于摘掉那对厚厚的镜片,从艺术中脱离而出,回到那张长椅上开始一无所有的生活。只是,当那个狡黠的克劳德再次出现在你面前时,你的眼睛中又会泛起光芒,艺术就是这暗无天日里的海洛因。
        会有腾空而起的惊喜,也会有堕入深渊的失落,你很可能只是那个因天资不足放弃创作道路的爱好者。当然选择的权利在你的手中,可以选择回去温习你的数学,因为“数学至少永远不会叫人失望”。

-End-

 3 ) 心智相投的恋人

法国片《登堂入室》在中国影迷中间红了好一阵。这部片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让大家嗨翻了天,一一找出来剖析解读。最惨的是作家冯唐,主人公拿着一本《冯唐作品》对这种现代艺术大加批判,这一幕让许多中国观众乐不可支。孰料这很可能只是字幕翻译者的同音恶搞,冯老师没干过艺术这一行,纯属无辜躺枪。

《登堂入室》可供玩味的地方当然不止于此。通过恰到好处的剪辑,整部片子的结构层层嵌套又步步推进,显得别具匠心。剧情的核心是一本日记:小男生克劳德是日记的写作者,也是日记中故事的叙述者;老师是它的读者,也是角色之一,但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入戏,不能自拔,以至于宁愿以身犯险,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故事走向,成了另一个撰写者。一个关于纯文学写作的故事,虽然和偷窥有关却毫无情色之处,仅仅只是经由巧妙的电影语言,就让观众目不暇接,全然找不到尿点。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怎么回事,不光是《登堂入室》,去年另两部最受瞩目的法国电影也都用了这种“戏中戏”的叙事技巧。一部是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另一部是九十岁高龄的阿伦·雷乃新作《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这两部影片冷峻的表面下,透出厚古薄今的感伤气息,“戏中戏”的频繁运用加重了这种色彩。而《登堂入室》里的戏中戏只是不断地把悬念推进,再推进,让戏剧矛盾一步步走向高峰。它的质地并不冷峻,更不感伤;欧容再怎么变,黑色幽默、知识分子趣味和颠覆性的性别观念一直都在那里。

欧容是著名的同志导演,他早期的作品里,不论短片还是长片,即使不是直接涉及同性恋,也看得出明显受酷儿理论影响。对酷儿理论的支持者来说,不仅性取向不是问题,连性别也不是。比如那部著名导演法斯宾德撰写的舞台剧剧本《干柴烈火》,在他去世后被欧容拍成电影,里边总共只有四个人物,就包含了男同性恋、双性恋、女性异性恋,以及一位变性人。当然,法斯宾德本身也是众所周知的同志。

最近这几年,欧容似乎有意尝试拍各种题材,质量也就良莠不齐。《登堂入室》既博取影评人的普遍赞誉,又让欧容的影迷找回了他早期的感觉,算是一次成功的强势回归。它深化了《干柴烈火》的戏剧感,也承续着《失魂家族》里面讽刺中产家庭和谐表面的主题——上一次兼具这两点的欧容电影还是十年前的《八美图》呢。而“一家人都爱上闯入者”这样的设定,灵感很难说不是来自帕索里尼的《定理》,何况欧容还在片子里借角色之口提到了帕氏,算得上对这位前辈有意的致敬。巧得很,帕索里尼又是一位公开的同性恋者。

如果从同性情感这个角度去解读《登堂入室》,将变得更有意思。片中没有明确的同性恋者,日记里的拉斐尔情不自禁地亲了克劳德,那也许可以归为青春期的迷茫和不确定。但是结局猝然降临时,有没有让你顿悟呢?原来克劳德费尽心力地重重布局,消除了横亘在他和老师之间的两大障碍——老师的身份和妻子,只为了最终跟老师结伴。

老师对克劳德的同性欲望最开始是被压抑的。当他第一次直面克劳德的文学挑逗时,愣了一下后反问道:“你以为我会喜欢看到一对男孩亲嘴?”看似义正辞严,却回避了正面答复。另一次对老师同性欲望的刻画,是妻子和他的一段对话:

“自从你辅导他写作开始,我们就再没做过爱了。”

“是吗?”(还是用反问来逃避)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很多老师都会爱上自己的学生。”

“可克劳德是男孩。珍娜,我喜欢女人!”(并没有强调自己不喜欢男人)

“可是随着你年龄增长,也许会发展出别的欲望来。”

“他才16岁。”(到这里几乎是默认了,慌乱中拿年龄作挡箭牌)

这欲望藏得多么深!老师和妻子貌合神离,她那些堆砌着各种费解名词的现代艺术在他看来就是“变态加狗屎”,只有自己的学生克劳德跟他在心智上是若合符契的,他们的对话火花四射,从文学创作观的碰撞一直可以深入人性的幽暗面。所以,这两个人物走到一起,就算有什么超出了文学以外的追求,对观众来说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4 ) 整理一下其中提到的文学作品

Note: 第二遍看的时候就专注一些细节啦所以慢慢补全

老师超喜欢Flaubert 这所中学就叫Lycee Gustave Flaubert
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啊!!!

提到的作家但是没有具体作品的:
拉封丹 La Fontain "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典范"
福楼拜提了N次
陀思妥耶夫斯基 讲怎么写小人物
契诃夫
狄更斯
芭芭拉 卡特兰 英国写浪漫小说的
托尔斯泰 老师的妻子说老师特别喜欢他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 (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
万里长城建造时(短篇) 卡夫卡 (好像是这个记不太清了...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一千零一夜
长夜行 (法)路易・费迪南・赛利纳
安娜卡列宁娜 托尔斯泰
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揣在口袋里神马的lol


【多说一句~本来以为中国元素真突兀啊可是看起来连中国黑都如此和谐XDD 】

第二次“形容词”的作业
La Fontain 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典范
“你们也将学习如何写作 表达自己的观点 讲述故事”

第一次单独辅导

第二次单独辅导
-parody "你强化了这些人物特征 好引读者发笑"
-realism "你好像在透过隐藏的摄像头或钥匙孔偷窥他们"
-"渲染了当时的场景"
-“写你看到的VS你加工的”(转机!
-Beaucoup present? "rester dans la maison"
-Pour qui?
 “要暴露一个人的弱点很容易 带着高人一等的心态 自然就会挖苦你的角色”
  “无声无息接近你的人物” (Flaubert!

 5 ) 小心别把自己陷进去

看完之后只想说,这俩都是疯子,文学创作的痴迷人!!

吉尔曼的文学创作梦被克劳德再次唤醒,遇到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他怎么能够放弃了,为了克劳德能够继续待在那位被偷窥者身边,他不惜违背校规偷了数学卷子!他也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克劳德!

克劳德创作这位出色的学生,他要亲自观察事物才能继续创作!他盯上了那位数学成绩很差的男同学,给他辅导数学,就这样顺理成章的住进了这个家!这给了更加便利的机会让他发挥他的创作能力,其实也是偷窥这个家庭的每件事!

吉尔曼和他的妻子每天都在读着克劳德创作,他们想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隐私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看着看着不知道里面是这个家庭真实发生的还是克劳德自己创作的?他和男同学母亲发生关系,男同学的死是他的另一种假设,真实确是他被赶出来这个家!那位男同学告了吉尔德,他被撤职,这些是克劳德的创作还是……?

欲望总是难以满足,窥视欲怎么能抵挡呢!

 6 ) 浅析登堂入室中各类元素

剧透线


~~~~~~~~~~~~~~~~~~~~~~~~~~~~~~~~~~~~~~~~~~~~~~~~~~~~~~~~~~~~~~~~~~~~~~~~~~~~~~~~~~~~~~~~~~~~~~~~~~~~~~~~~~~~~~~~~~~~~~~~~~~~~~~~~~~~~~~~~~~~~~~~~~~~~~~~~~~~~~~



片中元素很多 在这里对片中部分元素发表个人的一点看法:





1.恋父:影片刚开始就交代了克劳德的家庭情况,母亲出走,父亲冷漠且残废。父爱的缺失势必造成他对于年长男士的关注。影片里重点刻画了老师吉尔曼和拉斐尔的父亲。在克劳德第二次去拉斐尔的家里的时候,他幻想着拉斐尔父亲在浴室打肥皂的情景。这应该是青春期男孩子对性的冲动,加之家庭影响,也是对年长男子的企图亲近的心理。而这一定更是在他的老师身上找到了依托。老师欣羡他的才华,他却以此为借口要挟老师。与其说是克劳德的邪恶,不如说是他的对年长父亲任性的心理。他与老师在完成一次交换,他满足他的文学创作热忱和偷窥的心理,他获得他特别的关注和慰藉。

2.恋母:对于母爱也同样匮乏的克劳德来说,中产阶级家庭中充满女性气息的女人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成熟女性的气息无一不刺激着克劳德的荷尔蒙。男性对于女性的依赖和爱慕其实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3.师生:师生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很暧昧的状态。因为他们都熟知并且热爱着同一件事,因此他们也更能够探寻和了解彼此内心的寂寞。也更容易擦出火花。可以成为知己,若稍加升华便容易成为恋人。影片中吉尔曼对文学方面郁郁不得志,又人到中年难免对梦想会心灰意冷。因此克劳德的出现点亮了他心中沉寂已久对文学创作的热望。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的寄予厚望,并深深沉迷于克劳德的文学天赋中。片中两次在黑板前讨论人物走向的描写,便向我们传达了由吉尔曼在写作中对克劳德的带领到他对克劳德才华的敬仰的一个转变;与此同时,克劳德也对老师也在逐步掌控,由掌控他的好奇心到掌控他整个生活。

4.中产阶级:本片对中产阶级着墨较多,于是老生常谈的又要开始关于中产阶级的讨论。克劳德由于自身家庭的不完整也不止一次的对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感到好奇。他们的焦虑,不安,在现实与理想生活边缘徘徊。吉尔曼和拉斐尔的家庭都是不折不扣的中产阶级,表面安然平淡,但内则貌合神离。中产家庭作为西方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时常处于悬空状态,因此造就了他们压抑的生活状态。而寡淡的生活更是激起他们偷窥欲的温床。影片正式开始,吉尔曼便与夫人都遇到了事业的转折。吉尔曼开始担任了中学的法语老师,在一堆乏味的日记中注意到了克劳德;而他夫人的艺术馆可能即将遭遇被关闭的危险。而开篇不久后,随着克劳德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拉斐尔夫妇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拉菲尔先生企图脱离不尊重他的上司独立发展,而妻子计划已久的改装房屋的设想也可能因此而流产。克劳德的出现让两个家庭隐藏的矛盾不断被激化。

5.校服:从影片开始的序幕里就开始强调学校在新的学期要求学生穿统一校服的,很显然吉尔曼对此并不赞同,他在一群鼓掌的老师中吃面包,在随后与校长的谈话中声称校服的改革是场悲剧。校方所强调的是校服对孩子们的平等,而吉尔曼则认为校服让孩子们变成了一群绵羊。将学生的特点包裹在一样的皮囊中。而他却也看不清这皮囊之下克劳德带给他的人性的邪恶。

6.文学,数学:个人认为影片中提到的文学与数学是虚与实,感性与理性的的两个入口。克劳德以辅导数学为由从一个理性的真实世界将我们带入了感性的文学创作的虚拟世界。当克劳德说出数学至少永远不会让我失望时,他企图放弃故事,回到理性真实世界来。

7.艺术馆:艺术馆象征着吉尔曼夫妇的婚姻,之前一直都是惨淡经营,却在同一天发生了转折。他们彼此都试图摆脱失败,却都无力的迎来了最终的毁灭。

8.同性之吻:在导演的《八美图》中也有过突如其来的同性之吻。本片中拉斐尔对克劳德的那一吻许是青春期的懵懂。拉斐尔是很无害且普通的男孩,他身处温馨美满的家庭,对父母都很依赖。而克劳德的强势闯入则让拉斐尔感到了好朋友带来的欢悦。而克劳德对自己可怜身世的强调和当众念作文被同学们起哄的一切微妙情感杂糅在一起,产生的无法言状的情感。

9.中国:撇开中法两国尴尬的外交关系不谈,在本片中的中国形象几乎都是美好的。在拉斐尔父亲的心中,中国是彼此尊重并且充满无穷机遇的国度。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们选择搬到中国;而在吉尔曼妻子的艺术馆里,上海的云朵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因此中国在成为了一群中产阶级心中的乌托邦。幻想可以逃离不如意的现实生活。

 短评

难道片尾才是真爱?

7分钟前
  • 于哈哈
  • 力荐

吾爱吾师,所以栖之。外表羞涩的少年终于利用人性的好奇开出了宿主的果。文学不是文学,现实不是现实。一段师生关系就像被文学现实两只手轮番玩弄的魔方,直到停在同一颜色,观众才恍然大悟自始至终坠入彀中的是谁。间急流淌的配乐步步惊心,导演神勇!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为了追更我们什么都干得出来

14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最后一排是最好的位置,你能看到所有人,所有人看不到你。

19分钟前
  • Urkel Grue
  • 推荐

可供解读的角度太多了。电影或文学的偷窥心理,虚拟与现实,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并达成参与式的创作。结尾还以《后窗》的画面收尾,一个窗户一个世界,进入一个世界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好像看过的一场场电影,读过的一本本书。克劳德,老师,以及观众,层层递进式的偷窥。很有趣的电影,文本上的乐趣。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伟大的文学作品莫不是窥私欲的产物,后人将其置之圣殿,却忘了它们其实诞生于幽暗而非堂皇。我们以为窥探能带来上帝视角的满足,安全的刺激,却从未意识到自己早已深陷其中,并将为此付出代价。少年窥探同学,老师窥探少年,我们窥探剧中人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被导演静静窥探着。

27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如坠《黑暗面》人性黑洞,如临《美国丽人》欲望深渊,如入《不良教育》现实与虚境的戏中戏,如迷《妙笔生花》笔下生辉的人生,如闻《香水》胴体的味道,如陷《天使的性》欲乱情迷,如进《空房间》胆战心惊,如醉《时时刻刻》流缓的音乐,如痴《朗读者》交织的深情……虚实相融,越乱越欢,2013目前最佳

3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中国元素冯唐黑,无敌艾伦中产黑,年下骚年更腹黑,后窗调教待续黑

3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非常好看的欧容电影,观影体验极佳,特别喜欢前半段通过现实对文学的介入来影响现实,但后半段现实与虚构的重叠没能像《池畔谋杀案》那样让我完全陷入和晕眩,如上吊自杀那样的桥段若能玩得更放肆一点或许会更好,同时忘年恋又处理得稍草率突兀。最后结局一幕倒是很棒。配乐大赞。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用荒谬的方式讲了一个平凡的故事。后窗式的窥视和悬疑,在嘲笑他人生活的时候又自顾不暇。但除去花哨的叙事手法,中产阶级又被无情的刨坟了,刨出来的都不知道想干嘛

4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故事其实一般,但讲述得实在精彩,不仅将故事张力无限放大,还有种扑面而来的章回小说的阅读感,现实和故事的相互介入令人着迷。开头和结尾构图的呼应挺有用意,就好像那些快速闪动的证件照片,你不禁想按下暂停指着眼前的一幅说:不如就从这个故事开始吧

46分钟前
  • 推荐

我我我这个电影看的太爽了好么!!!xavier dolan和我之间就隔了一个很nice的阿姨!!然后电影本身也帅爆了!!里面内个小正太应该未成年吧可是演的也太有诱惑力了Orz 魅力直逼那些修炼n年的大叔啊。。。当然ozon的片儿结尾都是怪怪的让人不太舒服,但是片子真心好看哟!!强!烈!推!荐!

48分钟前
  • やま
  • 力荐

偷窥和入侵仅有一线之隔,前者是与生俱来的原罪,后者是欲望吞蚀理性的苦艾草。任何一场看似旁观的游戏,都将陷入泥沼无法自拔。如果不能成为你,就让你成为我。影片将偷窥的艺术感用到最大化,中国娃娃、情色展览、藏在自知之明下的文学探险,谁决定了这一切的终章,愈想愈毛骨悚然。

49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这样的电影最能体现出法国电影的魅力,有形而上的对文学与道德的争论,又有恰到好处的悬疑剧情。当然这么混乱的关系也只有在法国能发生。还有作为名导大片少不了的同性元素和中国元素。PS:为什么最近看的欧美电影,结尾都要去中国?!

53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登堂入室》完全就是一门写作课,故事简单却讲得很高级,曲径通幽扣人心弦,真实与虚构自由交叉接驳,自然洗练,文学爱好者、职业编剧都可以看一看。看得很兴奋,又回到当初看《游泳池》《沙之下》《失魂家族》《弥留时光》《挑逗性谋杀》那种感觉了。开春遇到的第一部五星级西片。

5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刚开始以为是Gay片,后来发现有恋母情节,之后出现师生情,后面又出现婚外情,105分钟的片子,你这都凑齐了,实在不容易,扣你一星因为最后没有在一起[偷笑]

1小时前
  • Ne-Yo
  • 推荐

小变态,老不休

1小时前
  • 黄青蕉
  • 推荐

中国元素太多了!!!

1小时前
  • 奥特曼
  • 力荐

实而虚之,虚而实之。窥视旁听,登堂入室;片中男主,片外你我,莫不在偷窥之中,获得满足。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配乐很the hours,片尾很rear window。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