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queathing posterity 3 shorts and 1 feature, Jean Vigo died of tuberculosis in 1934, aged merely 29, and L’ATALANTE is the feature, a groundbreaking early sound film that wipes the floor with its Hollywood counterpart, not least for its blending of location and studio shooting.
Jean (Dasté), captain of the titular canal barge, gets hitched with a village girl Juliette (Parlo), and their marital life on the barge, together with the seasoned second-in-commander Jules (Simon) and a cabin boy (Lefebvre), is anything but tranquil. Vigo and his scenarists single out Juliette’s vanity, a provincial girl who is mad keen to visit Paris, and Jean’s jealousy, a macho husband who gets easily flustered when his pretty wife catches the attention of other men (Margaritis is a terribly agile peddler who , as the sticking point. But 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absence only makes their hearts grow fonder.
Striking overhead shots, extreme close-ups mobilized on a dime, slanted camera angles, those astonishing technique (Boris Kaufman is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already manifested in his first short À PROPOS DE NICE (1930), an unconventional travelogue with pure magickal touche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poetic sensibility and misty ambience to underlie Vigo’s distinguished sensuality, notably the montage of the two separated lovebirds longing for each other’s caress in their beds is both bold and alluring, and L’ATALANTE is such a candidly sexy film, aestheticizing sexuality in a dreamlike, irresistible fashion that its romantic aroma surpasses everything else. Not to mention Vigo’s poetic inspiration of seeing the ones you love by immersing your head in water, and Vigo has already tried those impressive underwater scenes in his second short TARIS (1931), a wonderful swimming tutorial taught by French champion Jean Taris.
The acting is uniformly naturalistic and convincing, Parlo is a dry-eyed heroine, facing adversity with expressive sternness, on top of Juliette’s country girl unsophistication and affable subtlety; Dasté demonstrates a very different aspect from his comical turn in Vigo’s ZERO FOR CONDUCT (1933), a rumbustious rebellion carried off by a bunch of recalcitrant school kids, here, his Jean has an earthy, mulish quality which is rather disarming; however we ought to bow amazement to Simon’s droll, tremendously entertaining turn as the scruffy, gobbing-prone Jules. Under a drastic makeover to appear much older than he is, Simon’s Jules is a rough diamond who totally defies one’s preconception, he is not a secondary character but a veritable protagonist, shown warts and all. Jules’ avuncular bond with Juliette is pregnant with the tricky discretion between an unmarried man and a married woman, and it is also up to him to fulfill Vigo’s fanciful mission to bring the pair together.
Vigo’s magnus opus bickers as refulgently as ever, alas, it also painfully reminds us the warmed-over “what if” question pertaining to how the landscape of world cinema could’ve been forever advanced by his poetic disposition and directorial flair. Hardly a singular loss can be felt more poignantly than this one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seventh art.
referential entries: Helmut Käutner’s UNDER THE BRIDGES (1946, 7.1/10); Jean Renoir’s TONI (1935, 7.3/10).
Title: L’Atalante
Year: 1934
Country: France
Language: French, Russian
Genre: Comedy, Drama, Romance
Director: Jean Vigo
Screenwriters: Jean Vigo, Albert Riéra, Jean Guinée
Music: Maurice Jaubert
Cinematography: Boris Kaufman
Editing: Louis Chavance
Cast:
Michel Simon
Dita Parlo
Jean Dasté
Gilles Margaritis
Louis Lefebvre
Raphaël Diligent
Maurice Gilles
Rating: 8.4/10
如何将一部简单的或通俗的故事拍得出彩,那么,去看让·维果的《亚特兰大号》就是了。
让·维果,作为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导演,29岁时拍摄一生唯一的长片《亚特兰大号》时患重病,但依然凭着热情坚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电影,让人动容。
最终,时间给了我们答案,《亚特兰大号》流传影史,更是直抵了一代代人的内心的柔软。1946年,14岁的特吕弗爱上了这部电影,他如此写道:「当我走进电影院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让.维果是谁。我一下子就狂热地喜欢上了他的作品。」
在今天看来,它依然担得起「诗意现实主义」佳作的美名,它如此的奇妙,像老友一样,会让人时不时想起。
这部1934年的影片,是浪漫影片的经典,它讲述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爱情故事,却通过鲜活的人物刻画和人物心境的精准把控,以及偏写实又生动的场景描绘和诗意化的表达,让整个影片显得脱俗风趣,诗意朦胧!
年轻的乡下女孩朱丽叶,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她没有像其他姑娘们那样留在村里,而是嫁给了亚特兰大号的船长让。
他们新婚后热情浓烈,久处不厌。哪怕只是一起追赶嬉闹,或是背靠着背荡着玩就很欢乐。
一天,她对他说, 「在水中睁大眼睛,能看见所爱之人的脸庞。」他便试着去体验,把头扎入水中,可什么也看不见。她又说,那是因为他看得不够诚心,总有一天他可以看见。他半信半疑,但很快又沉浸在幸福的愉悦中了...
就这样,生活在继续,他们一直在水上漂泊,朱丽叶想上岸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
她在无聊中,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小东西:一个是大副朱尔斯大叔那间像陈列馆一样,放了很多奇怪小玩意的房间。另一个是收音机里所描绘的巴黎盛况。
可惜,她的新发现,都被吃醋的丈夫让粗暴地打断了。这让他们之间产生了不愉快。
后来,他又没有如她愿带她在巴黎上岸,她已经不满意了。可他们又在另一处上岸去酒馆玩闹时,「魔术师」小贩与朱丽叶调情,结果把让给惹火了,她也很不开心。
终于,她没有抵挡住对繁华的想象与诱惑,偷偷在夜晚独自上了岸。他也没有克制住对她的气愤,选择了不闻不问,执拗地开着船继续前行。
朱丽叶贪恋巴黎这个新奇的城市,尽情地体验着五光十色的新事物......可巴黎也不尽是光鲜和美丽,历经「繁华」后,她发现心里有个地方是空的,恐惧也悄悄袭来,她忍不住想念他。
如果说,吃醋是人的本能,那么,失去后才更懂得珍惜的意义。分开后的他们,虽然身体在不同的地方,可灵魂却在梦中相会,散发着纯真与忧伤。
让也后悔极了,整个人都失去失了光彩。他疯狂的想她。于是,他跳进了海里去寻找她的脸庞。不知道是情到深处,还是什么,总之,他真的看到了日思夜想的她。她穿着白裙,像个天使,脸上绽放着迷人的笑容......
最后,那个平常邋遢胡闹的朱尔斯大叔,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他上岸去寻找朱丽叶,竟神奇般找到了。这对恋人终于相逢,他们凝视着对方,停顿了片刻后,深情相拥扑倒在了地上......
从热烈缠绵到关系变淡,再到分歧而产生不满,直至分开后的思念...让·维果细腻呈现了这对小夫妻微妙的情感变化,但最让人动容的则是,他们对待感情是那么真诚而热烈。
实际上,他们很平凡也都不完美。男人有点粗暴,在爱中会因冲动而不自觉干傻事,女人有点小虚荣,对生活的幻想太多却控制不了自己。
亚特兰大号犹如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结界,小船虽破却也温暖有爱,岸上多姿多彩却又冷漠凶险。可以说,当他们在经历了世界的繁华和复杂后,才明白心中深藏的爱意最值得守护。
影片中关于他们爱情的处理,有两处极其梦幻灵动,赋予了他们爱情中浪漫神圣的意境。
水下看见爱人的叠印和相思不眠夜梦中相会的蒙太奇,美得让人难忘!有网友评价说:雾中的寻找、水中的认定、梦中的呼唤,法国人真是抵死的浪漫。
当然,看过影片的人大抵都忘不了米切尔·西芒扮演的朱尔斯大叔吧。那是个有趣的家伙,他外表邋遢粗犷,为人有点疯癫甚至是爱胡闹,但又具有纯净柔情的一面,还是个猫奴。
但让人最喜欢的是,他轻松愉悦地面对生活,所散发的旺盛生命力和豁达。他非常擅长自娱自乐,比如,摆弄唱盘与手风琴。比如,他还会希腊罗马式风格摔跤,自己和自己摔,喜感中透着孤独,如同他洒脱不羁的面目下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忧伤。
此外,片中还有一些美妙隽永的瞬间:晨雾中的前行的船,带过的水中和岸上的风景;船中无处不在且多次出来抢镜头的猫咪;大副那个宝藏般的房间,以及各种新奇的小物件所引发的回忆和想象...
这些统统交给你们自己去观看和感受,我相信你们也能在其中感受到让·维果对电影的热情。
总之,《亚特兰大号》是一部热情洋溢而又撼人心灵的影片,它富有人情味和柔软的诗意,以及炙热浓烈的情感。
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闷在水里看爱人的话,那么不妨一看吧!
当朱丽叶与让举办完婚礼后,她穿着白色婚纱在傍晚昏暗的日光下游走于丈夫让的“亚特兰大号”甲板上,白色的婚纱在一片深色之中显得异常突兀,格格不入。船上的生活是艰苦和无聊的,就像婚姻生活一样,所以这个突兀的画面已经暗示了观众,这是一个讲述婚姻生活的故事,船上狭小的空间如同牢笼般让人不适,如同婚姻般让人束缚。
他们起初在船上的日子还不错,就像所有新婚夫妻一样打情骂俏,你侬我侬。鲁莽的老水手朱尔斯对朱丽叶颇有意见,因为他觉得朱丽叶不会干活,从来不给发动机加油,两人整天不是接吻就是吵架……然而没过多久,朱丽叶就穿上了围裙,这是一个典型的已婚妇女形象,她清洗船上堆积成山的脏床单,被每晚扰人的发动机声和行船时的指挥声折磨的无法入睡。甜蜜章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转变为了厌倦,直到收音机里传出的一句“这就是巴黎”,让朱丽叶在平淡的船上(婚后)生活中点燃了对新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这是一种对激情的向往。影片花了不少篇幅表现了朱丽叶与朱尔斯的互动,从最开始在缝纫机上的互动,到朱丽叶将自己缝制的裙子给朱尔斯试穿,再到朱尔斯给朱丽叶介绍自己从各个国家淘来的宝物。这是朱丽叶在逐渐褪去激情的婚姻生活中第一次重拾激情和好奇心,但得到的却是丈夫的醋意和愤怒。在运河边的小酒馆里,朱丽叶在丈夫的面前和油腔滑调又滑稽可爱的魔术师跳舞,魔术师不断向朱丽叶勾勒巴黎的模样,使得朱丽叶对巴黎的向往,或者说对船外(婚姻之外)世界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她并不是要背叛丈夫,她只是如孩童般对世界,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渴望。她偷偷离开了“亚特兰大号”和醋意正浓的让,去往心驰神往的巴黎,可当她真正踏上巴黎的街道后,面对的却是梦想的幻灭。插队买车票的乘客,被抢走的钱包,众人对小偷的殴打,她没有遇到一件美好的事情,没有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这就是巴黎,这就是船外的世界,不平淡,却充满惊吓。她不属于这里,她只是一个来自小地方,嫁给船长的单纯女人,她应付不了巴黎复杂的局面。思念朱丽叶的让郁郁寡欢,离别才会想念,朱丽叶曾说在水里睁开眼睛看见的人就是自己的真爱。此刻让跳入河中游弋,眼前出现了朱丽叶微笑的脸庞,这是一个浪漫至极的又悲伤至极的画面。甜蜜,平淡,嫉妒,离别,思念,这些专属于爱情的元素在他们的生活里一一展现,最后是回归与相守。朱尔斯这个之前一直言行莽撞的老汉在看见让的抑郁后,变成了一个温柔浪漫的汉子,他像逗小孩一样逗让开心,他用留声机放音乐给让听,他独自游走在巴黎街头找回了朱丽叶,让有情人回归爱情,他曾经烦透了这对新婚男女,可面对一个因爱情而心碎的男人时,任何一个注视者同样也会为之心碎。
1934年,法国,让·维果导演,迪塔·帕尔洛主演。
在世界各地电影制作者都以滑稽片为主要题材创作时,法国电影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样式,电影有滑稽的桥段,但影片的诗意现实主义已经远远超出滑稽片的范畴,换句话说,从《亚特兰大号》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电影滑稽片之后的发展。
让·维果29岁去世,留下三个半小时左右的影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胡波何其相似。胡波同样29岁离开人世,留下三个半小时的《大象席地而坐》。相似的不仅是去世和留下影像的时间,甚至制作电影的过程都出奇雷同。
《亚特兰大号》拍摄剪辑完成样片后,制片方和发行方极为不满意,而此时让·维果已经病入膏肓,制片公司重新将影片剪辑,我们无法得知病重的让·维果是否同意这次剪辑。《大象席地而坐》样片同样遭受到了制片方的唾弃,现在我们看到导演去世后剪辑版本,我们同样无法得知胡波是否同意。
船,封闭空间,单调乏味的生活;巴黎,开放空间,丰富多彩的城市,亦隐喻着女主角的梦想。
法国人的爱情套路,几十年前就有了吧——接吻和吵架,一上来就是阴郁的结婚仪式,男女爱情被丢到一趟永远在航行,停靠巴黎,不知驶向何方的驳船上。猫咪,文身,留声机的细节都很棒,大副的温柔与危险,堆积古董和回忆的的小屋,骂骂咧咧的粗犷形象,其实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了。然鹅,修复得不好。
奥塔·埃索里亚尼心中的挚爱,电影事业的开始。此片重叠着让维果的悲剧和传奇。诗意现实主义影片。本片出色的是音乐的使用,声画关系(不过白天黑夜的时间稍有些乱)。老水手的形象写得很到位,而船长夫妇有些单薄。据说让维果的语言乱且不成熟是因为他是业余的而不是科班或者学徒制出来的电影
让·维果的英年遗作,写实未走向底层苦难展示,而是诗意地展现工人的乐观与浪漫。亚特兰大号犹如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结界,蛰居是拥挤破落但温暖友爱,上岸是新奇纷繁却冷漠凶险,朱尔斯的即兴发挥将粗粝邋遢、癫狂纯真的大副演活了。水下看见爱人的叠印、心灵在梦中相会的蒙太奇在当时可谓很先锋了。
也许灵魂是液态的,它存储在身体之中,因生活与身体外壳的摩擦而动荡、颤抖,并时刻有可能渗透到生活之中。真实属于对这一种摩擦的描述,而诗意则正来自于这一种颤抖。
亚特兰大号的漂泊就像生活、婚姻,巴黎是不存在的完美世界。在船上想靠岸,到了城市又不安。女人说爱人在水里,失落的男人最后跳进海里寻找,也是跳近了自己内心深处。男人平庸,女人有小虚荣,大家都不完美,他做她的船长,她做他的帆,才是真的安稳。分开的人辗转难眠那段剪辑的不错
第二遍听的是英文评论音轨,详情见我的长影评!1.让·维果唯一长片,诗意现实主义经典。2.维果坚持实景拍摄,寒冷与压力最终导致他的病故。3.神奇的房间,肚脐抽雪茄,转唱盘与手风琴。4.水中看到心爱的人,天使般的叠影。5.交叉剪辑的梦中自摸实为独特至极的情欲场景,兀想及[砂之女]。(9.0/10)
重看@中华艺术宫;甲板Vs舱内,水上Vs陆地,乡村Vs城市,空间的拓展,时间的绵延;雾中风景一段最具诗意现实主义特征,自然光线下的水上风情真美,比起城市的淡漠、孤苦、凶险,亚特兰大号是温暖归宿的象征;回归那段蒙太奇真好;不乏幽默,兼具自省,哎,早逝的天才。
1. 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關於欲望、妒忌和相思,女人抵擋不了繁華的誘惑,男人抗拒不了嫉恨的折磨,賭氣宣告著一種懲戒,卻無形中營造一種被動處境;2. 你潛入水中,睜著雙眼,就會看到你的心愛自人;3.霧霾,行船,男人意念的撫摸,鏡頭的切換,意境杳杳。
早逝的让维果唯一长片,法国式的浪漫,迷雾般的爱情,用一艘驳船与繁华堕落的巴黎之间的纠葛表现他的无政府意识,撸猫老船员非常的喜感了,爱人的船上靓影联想到新桥恋人和泰坦尼克号。北影节资料馆修复版。
有些镜头拍的是很漂亮,其他没看出来什么。不解之下学习各种影评,诗意来诗意去,越发的不懂了
船长角色的设置很丰富。船舱(被毁,产生心痛的感觉)。果然是导演离经叛道的风格,纹身断手奇异的装饰都是cool。所说的诗意,大概是融情与景上,用艺术的手法来解决矛盾。但主要还在于一个情字,对于纤细所有都带有情感,有着小孩顽皮稚气的表现。
航行版“公路片”,朦胧的爱情,那个年代的人和景、物都有种特别的气质,纯。侵入水中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手滑黑胶时同音的“手风琴”;群猫;老船长有型又有些滑稽(耳钉和背带牛仔水手装,凌乱发型变寸头);分开后的“床戏”;坠水后的幻想;
诗意现实主义杰作,让维果唯一一部长片,人物立体情感自然,至今看来亦亲切无比。喜欢朱尔斯大叔,平日里疯癫调皮令人快乐,关键时刻又能识大体挽危局。曾拍出过《尼斯印象》《操行零分》的维果29岁便英年早逝,如果他能活到新浪潮,继续发扬现实或超现实禀赋,影坛不知又会是怎一番景象…扼腕长叹
你说睁着眼睛就能在水里看到喜欢的人,所以你走了之后我一头扎进湖里只为看到你。分别后两人分别的自慰意象真美,大副肩膀上的小猫很有戏。SIFF天山电影院。
很浪漫,一看就是年轻人的作品,在水中看到爱人的场景充满诗意,拥抱可以一直到倒在地上,说实在的里面每个男性角色都比男主角好,暴力,大男子主义,还是个醋坛子,最后还是老水手把老婆找了回来,真不知道女主角爱他哪一点。
1.电影11'04''的亲亲,是观影记忆中最甜蜜的一吻。2.在水里睁开眼睛,你就能看到心爱之人的脸。3.似乎所有男人都对女主充满调情的欲望,像是男主因爱情和控制欲而扭曲过的视角。4.船上生活简朴单调邋遢,是男人更习惯的生活方式,而女孩需要生活中游一些新奇浪漫的部分。所以她会为朱尔特大叔的奇异小屋吸引,也目眩于巴黎的魔术和展示橱窗。5.失而复得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了。6.让·维果是天才。
驳船破败又狭小的空间之外,有两处奇观点亮了女主角的好奇心,一是大副那充满奇怪小玩意的屋子,二是巴黎浪漫欢闹的小酒馆,可惜这两次都被吃醋的丈夫粗暴地打断了,这才有了妻子的出走。最后的大团圆的结局,既是对剧中可爱人物的嘉许,也是风格的需要。其实这片不算诗意现实主义,而是纯粹的浪漫派。
《水形物语》算什么嘛。@资料馆
7/10。驳船内无处不在的猫、废旧留声机和瓶子里的断臂,象征共产主义者的贫瘠现实,岸上资本主义世界的浮华借小贩的箱子得以具象化,新娘被滑稽的小贩吸引却发现失业人群、抢包儿童这些资本主义弊病;新郎跳下河寻找妻子幻影,彼此思念、彻夜难眠抚摸胸口的精巧蒙太奇,都展现了受困于爱情的两个灵魂。
让·维果的遗作并不如想象般晦涩难懂、野心勃勃,它简单直接、脚踏实地,仅仅展示了一段不安定的婚姻生活。如果不去看看《亚特兰大号》,很难相信为何有如此多的人因此爱上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包括十四岁的特吕弗),重病的让·维果把一切奉献给了这部诗意弥漫的电影,创造了一些足够隽永的瞬间:晨雾中的驳船、宝藏般的房间以及上蹿下跳的猫咪等等,其中最迷人的,当属船长在冰冷的河水下看见所爱之人时,无助而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