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莫名的~~
12月的下午很冷,有细细的雨,可能是太细的缘故,看上去像雾。在宿舍里一口气看了三部电影,《那时花开》是最后一部。看之前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看后既然也没有任何的感觉。只是关掉电脑的一霎那,那个点烟的镜头突然闪过,一下子那么多那么多的记忆突然涌来,应接不暇,莫名的失落紧紧地抓住我。其实影片的情节已无关紧要,甚至于我固执的认为,我们就该在戏落幕的那一刻就把影片的故事忘掉。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情绪,每个人都可以从电影中读出你自己的青春岁月,就算是一种纪念吧。只是就像影片中亦真亦幻的感觉一样,回忆已经不真实了。“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请继续看,谢谢”这就是高晓松要说的吗,或者是我像对自己说的呢,或者你也有同感呢,我不知道。
2 ) 光影魔术手
这款软件是很多人气之星的制胜法宝。
岁月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可以把一切ps的朦胧美好宛若幻境。
多年后重新翻出这部片子来看,在图书馆满座的时候,我看电影,遭人白目无数。
终于看懂了,我想是的。
幻境和现实能否并存,毕业那天他们一起失恋失业,约定永不相见。
可是,如今已经被证明的六度原理,我们之间不用几层就可以兜兜转转再相见。
在这年年扩张的北五环六环或者会七环到河北的城市里,我们,终究还是难逃命运。
欢子的大学只有他们俩,其余的人都是一概忽略的塑料模特,那年的周迅和朴树恋爱,一个在北师大退学的满脸痘痘的男人,和一个靠自己出位的江浙女孩,以及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夏雨。
高乐,高举,有什么分别,能够呼吸的就不能够放在身旁。
与其说他们因为毕业而分别,不如说,是迟早会来的现实压力,他们开始要生活,要琐碎。
欢子一直试图找回的,是那种失去不再来的青春,差两个月才十九岁的欢子。
而高举高乐不过是她的时间机,带她回到过去。
这部电影是爱情还是友情,是生活还是梦境,它只是一种青春的表达。
青春难以抓住,难以具象的表达,如同这部片子。
十年后的朴树在名声大振和刘璇对唱,他的妻子来现场,主持人试图制造气氛,让朴树说些肉麻的话,朴树这些年真的变了很多,从当年的愤青到如今的已经可以商业化,只是他低头不语,好不买账,只说,我们好好过,云云,看缘分了。
不会多爱,也会珍惜。
她的妻子,看着台词唱着野花
于是那些朴树生命中的野花们纵然曾经灿烂美好,也只是过去。
十年后的夏雨和袁泉两个人分分合合,高圆圆介入其中,多角恋情扑朔迷离。
看到刘星,仿佛昨日夏雨。
十年后的周迅,一连多部电影卖座,被人说脾气臭,和男模好过,和李亚鹏好了分了,有了李大齐,有了事业。
他们都好吗
他们在哪里啊,幸运的是我,曾陪他们开放。
只是偶尔念及,生活仍然要继续
到底欢子和高举死了没有呢,高晓松不是冯小刚,不懂得黑色幽默的来个买到假的毒药。
或者他也不是李碧华,写一个如烟多年后寻找十二少的传说。
喜庆的乡下,娇羞的欢子和傻气的高举,那是梦还是现实呢
那是青春的故事,青春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情,他会慢慢流逝。
鲁豫有约里面,高晓松,叶蓓说起大学生活。
有句话在我的签名档里很久很久
我觉得足够表达我所有的情愫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它已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抚慰。那是一个白衣胜雪的年代,四周充满了才思和风情、骠悍和温暖。你们让我快乐,也让我难过,让我放歌,也让我沉默,别怪我。
在这现实的杆秤上,我们努力去平衡
谁也不必责怪谁,青春作伴,老来各散。
3 ) 青春是个虚词
这个片子要趁年轻看。
可以想象,如果我早几年看到它,一定会三呼万岁,五星力荐。可是上研后,内忧外患之下,对“青春”这样的字眼十分过敏,审美疲劳,就好像每次治病都用青霉素,不会犯错,不会要命,但生理和心理都有微微不爽的抗药性。我已经有点烦躁,把青春当成一罐万能的理由。
所以,其实我很想装酷,甩个三星。
但是,里面很多很棒的细节,我很爱,比如开头的默片和布置在田野里的床和房间。
“青春”大抵就是一种自残自愈的病吧,年轻的时候,趋之若鹜,过了一个年纪,嗤之以鼻。小时候,天天想着从机器猫的口袋里淘宝,长大了,这些把戏都成了笑柄,还嫌不高级。
我就是不太清楚,青春它到底是真实存在的一条路,还只是一块无人接近过的路牌,那些所谓的青春的伤疤和痛楚,到底是一扇必须打破的窗子,还只是一朵遮瑕的窗花。
青春啊,它到底是个实体,还是个虚词?
高考完的暑假,我唱《那些花儿》,以为我们那群人就是歌词里的花儿,而我会变成最忧伤的歌唱者。现在,我很想变得优雅,变得深刻,同时在不出卖太多底线的条件下,变得很有钱。于是,我不能太喜欢“青春”,因为青春有瘾,青春是伤,它有最充分的解释力,也是最不必要的妄想症。所以我要学会远离它,远离它浑身沾满的疑问、疯癫和冒险,再也不起誓言。
青春应该很贪婪,但青春的人不生贪念。
4 ) 十三随手及英文翻译的水平
挺对我口味的。周迅那个时候还有婴儿肥,跟夏雨说话的时候轻拍他脸的时候在周日被朴树抱住的时候让我想起她。俯拍脸的时候长发的时候及在海边的时候有舒淇的感觉,但是短发的时候又是舒淇学不来的。
朴树很帅。夏雨没辜负他的戏份。
拍得比想象中好,原来这片子还不到十年,总感觉是90年代的东西。节奏、叙事都不紧不慢啊,打电话、长衫拜访双秀园、山东农民企业家、有求必应卡这类村上春树的设定很喜欢啊,比较喜欢浪漫片里插点无厘头的东西,誓言、录影、周六电影的情节设定很具体也适当,避免了落入青春片纯感觉派意识流(我指着宝岛台湾)的窠臼。塑料人指代的是除了他们三个之外其他人都不重要对吧。周迅和夏雨在电影院里看经典爱情片的那段剪辑也很美啊。人的社会联系调查的把戏有点过?结局稍显……扭捏?总之是部有趣的电影,不逼仄不冗长。
我比较好奇的一点是高晓松学过戏剧吗?或者只是受到了那个年代先锋戏剧的影响?在海边那段那个一直朗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台词的男人把我惊到了一下。
片子的英文字幕绝对是一个大惊喜。欢子的英文译名是Mirth,高举是Atlas。周迅说“他叫高举,虽然他什么也举不起来,但是他就是喜欢别人叫他高举”,英文字幕里就写着Atlas的名字,惊了一下。后来周迅问他:“是你自己改名叫高乐的吗?”那个高乐的英文翻译叫做Baccus,又惊了一下,多么不张扬的精妙。电影那段结束的时候说“生活是无法被歌唱的,但我们要歌唱了。请继续看,谢谢!”英文字幕里面写:“...Let's sing like there is no tomorrow...Merci!”就笑出来了。夏雨跟田震说他妈给自己背上刻了勤劳致富四个字,在英文字幕里面,是“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田震说:“你勤劳,那我得改叫劳模了。别拿我耍着玩。”字幕是:“If you are Li An, then I'm Bill Gates. Don't bullshit with me.”在新生会上夏雨对朴树说“那哥们写了xx首歌,还有英文的!”在字幕里写成"and even in Greek!"又把我惊到了。
没有一直盯着字幕,都是不经意看到的。各位有兴趣可以仔细对着字幕看一遍吧。
不算评论啊两年半没写过评论了,随手摘了两段台词:
-----------------------------------
“欢子,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工作关系。”
“那你为什么让我吻你?”
“哪天?”
“在海边。”
“那天我觉得太美了,大海也那么美,夕阳也那么美,还有海鸥。”
“好多海鸥。”
“我觉得我们那么做没有错。”
“行……多好的大海,多好的海鸥,还有酒……(笑,起身)反正不是为了我。”
欢子大喊:“那条船是来接我的!”
“我们就这样在一起了吗。”
“是啊。”
“不分开了吗。”
“那样会更快乐吗。”
结尾抱在一起那会夏雨问“结了婚你会快乐吗”周迅说会的时候心里长出一口气啊。为什么最后是周迅死了,留下朴树跟夏雨搞基呢?最后,片尾曲不太搭吧!
5 ) 高晓松的女朋友自杀
欢子死了。高举没有。在吃药那段明显看到周迅嘴里的药,而夏雨没有。
为什么?
联想到高晓松的女朋友自杀那个已发事实,应该是这样的——这个故事影射,或者暗喻了高晓松自己的一段故事,在他自己的故事里,他女朋友也死了,而应该和她一起死的高晓松却选择了逃避。于是,高晓松还活着,于是,才有了这部电影。
悲哀。
《那时花开》号称是一部表现主义电影,而事实上的确如此。它的叙事完全是非线性的构架,通篇真实和不真实交错,记忆和理想在这里重叠,象征着青春如歌,年华水逝;而斑斓的色彩又隐喻青春灿烂的忧愁。正因为如此,电影在国家电影局尘封三年,理由是“电影语言不可理解”,而高晓松流动的青春回忆使得这部影片在晦涩中显现出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
6 ) 散记
一边看着《那时花开》。刚看着开头,就有了沧桑 的感觉。
我一直说我不相信友情,也不相信爱情。但是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至少还有希望。即使有误会,即使有出卖,即使我不相信。
但是我总会幻想,有这样一个人,淡淡的,给我安全感。
我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有个哥哥问过我,你有爱你的爸爸妈妈,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为什么你还那么没有安全感。
我也不知道。我总觉得世界上没了我又如何?总不过是少了个人,却影响不了这个世界。
说不清楚是什么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总不是一刻的改变吧,总觉得很悲哀。但是自己是否纯真过呢》慢慢的,就这么过来了。
接着看《那时花开》。想想很好笑,就这样呆着,说不定我也会像欢子一样,找一个陌生的电话打过去,说着不着边际的话。
然后会与那个人见面吗?我想,不会吧。
煎熬,悲哀。那样的颓废,很奇怪的感觉。
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爱情。没有见过面,真的会爱上谁吗?
——他会来的,会来的。
——《三个郁闷的家伙》陪了本,我现在改行开出租了。
一个女孩和两个男孩的故事,等于三个人的寂寞。
影片里出现了生日。我的生日也快到了。
影片依然没有头绪,我继续写我的东西。
不想说什么了。把两个人绑在一起,就真的能在一起吗?
海边,潮起潮落,恶作剧,却很美好。
想写一个新的广播剧,因为有了灵感。
可惜写不出什么东西。提笔的时候思绪总是很乱。
柜子里还有一瓶酒。我只喝白酒,因为啤酒喝不醉人,还没醉就饱了。
——那条船是来接我的。
——你美吗?你寂寞吗?你还想他们吗?
是的,我还想他们。
我的大学,也有很多事情是值得用笔写下来的。可惜了,想写的时候,总是波澜不惊的时候。没有了当时那种刻骨铭心。
我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就这样想到什么,就都用键盘敲出来。
欢子很美好,可我不。
给我一个在一起的理由。给我一个在一起的机会。
为什么要认识那么多人,为什么认识以后又要假装不认识。对着镜头,笑的眼泪都出来。然后大家都假装很快乐。
欢子,有多少青春可供挥霍。
我,又有多少青春值得珍惜?
很多。很多的爱,一瞬间就没有了。或者自己也没有发现吧。
很多誓言,算不得数的。
——你为什么永远都没实话呢?
——我们三个人在一起,挺快乐的。
不想再写了。不知所云的东西,打发的居然是看电影的无聊。
——我爱你。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
仅此而已。
女生楼,不让男生进。
呃...
那些花儿。。。是注定烙印这青春的痕迹
啦啦啦,開呢
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一。
不知所云
2012.8.18刚上大学时候看了好多遍那时花开,总看不懂还总喜欢看,刚才顺手点进去又看了一遍,被触动了神经,才感觉到过去很多年再回头看以前时光的那种。。。。。。
很真的电影,没装
加油
看得要懂不懂 和青春一样迷茫。
对着照片开枪,却杀不死回忆。带着面具跳舞,却找不到舞伴。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换个身份入局。欣赏爱情的唯一方式,是将过往录成影像留存。那些岁月已经随风而去,执着等待的只有一个天真的孩子。那些花儿已经远如隔世,留在这里的只有一双炽热的眼睛。五天用来相爱,一天用来背叛,一天等待死亡。三人行必有我失。真想不到高晓松曾经是如此先锋,如此大胆。以默片开场,无处不在的塑料模特将生活的坚硬,化为一种梦幻的柔软,于是双秀园1号便以应许之地的姿态降临,中间穿插着出租车舞台剧,以及深海与鱼缸贯穿的狂想。车站的假面舞会是全篇最棒的一段,玩具火车突然变大,恍然间同学老师跟随列车轰然远走,只留下迷茫的少年独舞,还来不及弄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各自奔天涯。青春是一根火柴,点燃就是结束。八零后再也回不去的绝版青春。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我的下铺已经很久没有人睡了。
小Z那年你戴着墨镜在深夜里对我说的话,在近巨鹿的那条小弄堂里,被她们揉皱了,揉皱了,随风掉进影像无底的盒子里。
周迅空有一身灵气却为了各种人情债演的多是烂片,高晓松玩了一把形式主义但本质还是空洞乏力。OST还行,朴树那首片尾曲《那些花儿》不用说了比电影经典太多。浪费夏雨朴树周迅的青春怒放~~
青春真令人讨厌
做作的片子
朴树真萌
曾经能背下剧本
平凡之路
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