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探案集

第06集

主演:奈杰尔·斯托克,彼得·库欣,道格拉斯·威尔默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4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福尔摩斯探案集 剧照 NO.1福尔摩斯探案集 剧照 NO.2福尔摩斯探案集 剧照 NO.3福尔摩斯探案集 剧照 NO.4福尔摩斯探案集 剧照 NO.5福尔摩斯探案集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1968年版《巴斯克维尔的猎犬》观后笔记

这是Peter Cushing第二次演《猎犬》,状态不佳。1959年电影版里顾盼神飞的锐气已经消释殆尽,相貌也变得苍老憔悴。所幸本集电视剧总体质量并不低。

BBC的电视剧制作部门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以他们的财务标准来说,拍摄这个故事已经严重超支),几乎做到了全程实景拍摄;通过强调(潜在)受害者的反应,电视剧间接而有力表现了猎犬的恐怖,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恐惧,也省去了勉强制作特效的麻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情节而言,在我看过的几个版本的《猎犬》影视改编作品中,这集电视剧应该算是最忠于原著的,很多台词几乎一字未改,人物设置也基本保持原状。主要改编在于删除了Stapleton在伦敦戏耍众人、自称福尔摩斯的情节;加上了华生夜间跟丢了外出的Barrymore,结果在Baskerville庄园的围栏之内被猎犬追击的情节。后一处改编不太合理,因为华生告诉Henry,自己躲进大宅之后,紧追不舍的猎犬还在木门上留下了抓痕。鉴于本剧此前表现过华生确认围栏上了锁,猎犬又是如何进入庄园的呢?难道是碰巧因为Barrymore外出给Selden送东西而混了进来?这个解释未免太牵强了。

我最喜欢的一处细节改编是福尔摩斯并不是像在原著里那样直接告诉华生嫌疑人就是Stapleton——他还没来得及说,Selden就被误认目标的猎犬害死了,于是福尔摩斯告诉华生,(在这种人迹罕至的鬼地方)第一个出现查看死者的一定就是凶手,可以等他自己现身。这处推理是对原著的有力补充。

由于Nigel Stock的气场和1959年版《猎犬》中扮演华生的Andre Morell完全不同,所以这版里福尔摩斯和华生的互动也跟1959年版差异很大,基本又回到了1939年版的老路上,即福尔摩斯在两人的关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华生是忠心的助手,无非就是Nigel Stock版华生比Nigel Bruce版性格更温和——前者虽然也因为福尔摩斯骗了自己而不高兴,但是几秒后就被哄好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Peter Cushing在这版电视剧(不限于《猎犬》这集)里对福尔摩斯的塑造有点问题,毫无波西米亚式的放浪不羁,太像严守中产阶级行为及价值标准的好丈夫、好父亲。比如在《蓝宝石案》一集里,华生送他圣诞礼物,福尔摩斯回答说,我很感动,但是因为我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所以没有礼物回赠你。问题是,Cushing的表演本身跟这句台词是不匹配的,他塑造的形象太温和、友好了,以至于我完全不能相信这是一个会漠视习俗、让朋友不高兴的人。相对来说,Peter Cushing在1959年版《猎犬》里的人物塑造更有棱角一些:比如问完证人之后扭头就走,完全不跟人寒暄。

 2 ) 1964年版《福尔摩斯》观后笔记

E01 《斑点带子》 推荐指数:2/5

实话实说这集的编剧让我很疑惑,几处对原著的修改不是意义不明就是反而改糟了。

我看不出明确意图的改编有:Julia的房间原来在Helen和继父房间的中间,现在改成继父的房间在中间;电视剧里加了个疯疯癫癫的Stoke Moran的女管家,Helen把她支开的借口是让她“去见自己的姐妹”,然后女管家似乎饶有深意地附和:“去见自己的姐妹”——我看到这里还以为她跟Helen的继父合谋,暗示Helen马上就要跟她的姐妹Julia一样被害死,结果后续情节证明女管家只是老糊涂了胡说八道而已……

改糟了的地方有:原著里姐妹俩的母亲是回到英国遇到交通意外去世,电视版变成在印度的时候已经身故——既然如此,以继父心狠手辣的程度,他完全可以在天高皇帝远的印度就害死姐妹俩,何必把她们带回英国再下手?还有就是原著里福尔摩斯和华生是在椅子上发现了继父的尸体,大概就是他站在椅子上被蛇咬了,然后跌下来死了;电视剧里却改成他的尸体横卧在房间另一端的写字台前的地面上,我实在无法理解他死前是怎么去到那个位置的。

我对这集最大的不满倒是跟编剧无关,而是跟导演有关:我真的没想到他能把福尔摩斯把蛇抽回Helen继父房间的那场戏拍摄得如此反高潮。进入Helen的房间之后,福尔摩斯并没有像原著里一样熄灯,似乎只等待了一两分钟就开始反复抽打墙面,两秒钟后继父就惨叫着死了。整段情节没有足够的情绪渲染、铺垫,也没有任何人物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能体现出局势的千钧一发——一切活动都极其快速地发生在看似十分明亮安全的环境之中,于是观众便感受不到任何紧张和危险。说真的,在Sidney Paget的插画已经提供了那么好的构图与意境的基础上,导演还能拍成这个德行,我真是深感迷惑……

Paget的插图,注意环境光和整体氛围

环境光被拍得这么亮,还点什么火柴……

另外,这集的时间线似乎表示电视版的华生要比原著里老一些,因为他说自己1874年可能在印度见过Helen的父亲。

在这集当中,有两个细节是编剧为塑造福尔摩斯的性格而添加的:一处是Helen说自己鼓起勇气来找福尔摩斯帮忙,他反问说:为什么,我很可怕(alarming)吗?第二处是华生在Stoke Moran建议Helen先跟他们回伦敦,不要留在这里冒险,福尔摩斯则问她到底还想不想知道姐姐被杀的真相,鼓励她留下。

由于我目前只看了一集,暂时无法评价两位主演表现如何,不过直观感受是Nigel Stock似乎还是跟Douglas Wilmer更搭一些,至少比他跟Peter Cushing的组合更自然。

E02 《显贵的主顾》 推荐指数:0/5

这集的原著故事本身很糟,我都不想说情节中有多少bug,因为它的情节本身就是由bug构成的。我没想通翻拍者在原著素材尚且十分充足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想要改编这个故事——在我看来,要把它改编成一个合情合理且有推理元素的故事,无异于对原著推倒重来,工作量太大,对编剧的要求很高。而本集的编剧显然也没有另起炉灶的打算,于是剧情发展就跟原著一样无稽且无聊,看得我昏昏欲睡。

本集唯一有些意思的地方是对男爵和他死心塌地的未婚妻之间关系的刻画。在电视剧中,男爵对未婚妻的心理控制不仅仅是通过甜言蜜语实现的,而也是通过精神和行动上的暴力,使未婚妻缺乏安全感、无底线地依赖信任对方。看来上世纪60年代的编剧已经深谙PUA的精髓,给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大家可以引以为戒。

《显贵的主顾》原著故事对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塑造都不怎么样,电视剧编剧似乎也无意弥补挽回,只是添加了两个跟福尔摩斯有关的细节:1、指出福尔摩斯是故意遇袭——但是后续情节又没有点明他这样做是为了麻痹男爵,叙事缺乏呼应;2、福尔摩斯跟妓女商量一起去男爵家,又不想告诉华生,就让她躲进自己的卧室,妓女问他:“你不在乎名誉吗?”福尔摩斯问:“什么意思?”妓女说:“算了。”这个细节勉强能视为对福尔摩斯“波西米亚式生活态度”的刻画——漠视中产阶级的道德观。

就这部电视剧的前两集来说,福尔摩斯的形象塑造很单薄,观众几乎可以将他视为任意的私家侦探,因为他缺乏明确的个人特点或者过人之处。我的初步印象是:这位福尔摩斯并不是我们后来经常看到的那种过度关注自我、喜欢炫耀自己智力的虚荣者,而是言语不多的实干者——不过截至电视剧第二集,他的实干才能尚未得到多少展现,绝对称不上是侦探中的侦探。相对来说,华生的形象更鲜明一些,编剧为他设计的主要人物特征是对印度、军旅话题特感兴趣,每次提到这些就变成话痨,不过智力水平也没有低到会沦为丑角,算得上是忠诚可靠的伙伴。

E03 《魔鬼之足》 推荐指数:4/5

看完第一二集之后,我几乎要对这部电视剧感到绝望了,没想到这集的编剧水平突飞猛进,细节处理和叙事节奏甚至明显优于原著,然而片尾的编剧署名仍跟前一集一样,简直不可思议。不过本集的评论音轨倒是道出了原委:

扮演福尔摩斯的Douglas Wilmer说,由于本集剧本基础太差,只够拍20分钟,他不得不自行重写一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本集的剧本质量与前两集截然不同。听完评论音轨,我不得不感叹Wilmer老爷子真乃特立独行之人。比如主持人问他为何与某导演合不来,他回答:那人缺乏才能。又问他如何看待大量观众因为此片向他索取照片和签名,他回答:浪费时间。总之,他的说话风格与我们常见的温和健谈的老人截然不同,简直是“人狠话不多”的终极典型——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他塑造的福尔摩斯跟二十一世纪的观众熟悉的那个自恋而唠叨的福尔摩斯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本集在康沃尔实地拍摄,加上铜管乐的烘托,冷冽萧疏的气氛被营造得非常到位。片中对原著故事有几处合理的改编、补充:1、将原著中由福尔摩斯口述的跟踪探险家的过程完整拍摄了出来,以行动即演员的肢体语言而不是言辞表现福尔摩斯的工作方式和思路,凸显了电视媒介的优势。2、补充了福尔摩斯和华生根据第二名死者室内油灯的余温、最大燃烧时长、当地日出的时间,乃至死者的穿着等判断油灯燃烧时间的情节(这段戏颇有柯南·道尔原著的韵味,考虑到Wilmer本人并不是"福迷”——他在评论音轨中表示自己只熟悉签约要演的几个故事,对其他原著故事并未钻研过,剧本重写也是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草草而就,我只能说这位老爷子真神奇)。值得一提的是,在案情讨论过程中,福尔摩斯并未居高临下地嘲笑或“训示”华生,而是就事论事地启发他,没有任何自负或者过分情绪化的表现。3、原著中两人以身试毒时,华生比福尔摩斯清醒,于是在关键时刻救了他,电视剧版增加了一个解释性细节:福尔摩斯作为试验的监督,坐得离油灯较近,而华生坐在相对安全的窗边,所以受毒药影响较小。

这段试毒戏中福尔摩斯的表情真的太魔性了,足以去做表情包

主持人和Wilmer还在评论音轨中讨论了第二名死者的死亡。其实这场戏问题多多,但是靠着演员的出色表演撑了过去:首先是BBC的室内景搭建粗糙,死者挣扎开门造成整面“墙”都在晃动,非常可笑;其次是死者既然想要开门逃走,为何后来大家又是在书桌前而不是门边找到了他的尸体?片中,演员用肢体语言解释了这个问题: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似乎想要熄灯,只是还没能做到就中毒而死,于是尸体就倒在了书桌前的椅子上:

评论音轨吐槽了一把这面晃动的“墙”

《魔鬼之足》的剧本质量哪怕是跟后续其他版本的福尔摩斯改编电视剧相比也毫不逊色,值得一看。

E04 《铜山毛榉》 推荐指数:4/5

这集的编剧质量又是出乎意料的高。我觉得《铜山毛榉》的原著是一个高开低走的故事,女主Violet被雇主Rucastle先生要求剪发、后来又发现另一绺相似头发的情节非常有趣,但是悬念到了她闯入密室、发现里面有人就基本结束了,而雇主明知Violet发现秘密,却任由她外出也不太合理;而且福尔摩斯与其说是整件事(我甚至不知道能否将其称为案件)的解决者,还不如说是旁观者,并未采取多少行动。而BBC这版电视剧的编剧对情节的改编不仅合理,还同时优化了女主和福尔摩斯两人的形象,简直让我拍案叫绝。

首先说女主:在电视剧中,女主智商非常高,通过雇主来信的措辞就推断出Alice并非他与现在的妻子所生。福尔摩斯对此非常赞赏,不过当女主表示自己为了挣钱仍准备去铜山毛榉庄园工作的时候,他马上流露出了失望的表情,给他后来主动帮助女主谋求其他职位埋下了伏笔。

瞬间变脸

原著中女主在铜山毛榉住了几周,闯入密室之后才联系福尔摩斯前去调查(如前所述,这里的逻辑问题在于雇主Rucastle先生此时理应高度怀疑她,将她控制起来,而不是任由她外出寻求帮助);到了电视剧中,女主迅速根据另一绺头发和雇主的一系列异常举动判定事有蹊跷,没几天就设法联系上了福尔摩斯(她初来乍到,说自己需要去镇上购置物件不容易引起雇主怀疑);后来又在福尔摩斯的授意下找到了Alice可能被软禁的地点——这处改动也提高了福尔摩斯在此事中的参与度。最后,女主还想出了合理的办法把管家太太关进了地窖,方便福尔摩斯和华生进入搜查(原著只提到了结果,电视剧则展开表现了方法和过程)。等到一切水落石出,福尔摩斯和华生提出带女主回伦敦,她却慷概地表示愿意在铜山毛榉多留几天,因为Rucastle先生受了重伤,他的妻子可能无暇照顾孩子,她要善始善终,完成家庭教师的工作。

说真的,看着这个由上世纪60年代的编剧塑造的女性形象,我觉得现在的国产“大女主”都是渣渣。这个角色也完全不带玛丽苏特征:要说容貌,只是中等;要说勇敢无畏,其实她在铜山毛榉孤身探查真相时也吓得手足无措,只是同情心和好奇心终究占了上风。说到这里,我也想顺便提一下这版电视剧对福尔摩斯的塑造。在我看来,涉及福尔摩斯的影视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以福尔摩斯为中心(即以塑造这个人物的个性、习惯、人际关系等等为主),一类主要以案件为中心(福尔摩斯只是功能性主角,作用就是破案),这版电视剧似乎属于第二种类型。

再来说说这一集对福尔摩斯的塑造:在原著中,福尔摩斯在女主Violet前往铜山毛榉之后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只是消极地等待消息。在电视剧中他却干了不少事:他安排华生前往萨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查询Alice母亲的遗嘱内容,确定Alice的父亲有没有伤害女儿的动机;还通过美国的侦探核验Alice是不是如她父亲所说身在美国。等得到了女主的消息赶到铜山毛榉附近,福尔摩斯又提出不能贸然根据Alice被“囚禁”就判定她的父亲意图伤害她——因为还要设法排除Rucastle先生是为了保护女儿免受其他人(比如窗外窥视男子)的伤害而将她藏起来的可能,思维方式比原著中更加缜密。而女主和福尔摩斯讨论并排除后一种可能的过程也很有趣,同样体现了编剧对原著的补充:福尔摩斯的理由跟原著一样(从Alice同父异母弟弟的残忍行为判断Rucastle先生心理可能有问题),女主的理由则是编剧新创作的——她发现Rucastle先生沉迷股票投机,很可能为了钱伤害女儿。

这集最有意思的一点是,由于女主和福尔摩斯的思维和行动方式都很合拍,华生一直觉得福尔摩斯对她有意思,甚至很想撮合他们。到了剧末,当福尔摩斯把女主单独叫走谈话并说自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华生迅速脑补福尔摩斯求婚成功,于是愉快地祝贺了他。结果福尔摩斯说: 她可能在职场上(指福尔摩斯推荐她去某学校担任校长,她答应了)大有作为——假如她能避开婚姻陷阱的话。我个人觉得这个结尾要比原著的结尾有意思多了。

反婚老能手福尔摩斯

看到这里,我一方面因为华生的八卦之心深受伤害而差点笑死,一方面又很佩服这版福尔摩斯(及背后的编剧)对女性的尊重:他们并不认为家庭就是女性的唯一归宿和价值体现场所,她们一样有权利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我之前写过,BBC60年代版的福尔摩斯电视剧有时在观念方面十分先进,就《铜山毛榉》而言,这点体现于明确的女权主义思想:除了上文已经提到过的女主形象的塑造和福尔摩斯对她的欣赏、尊重;原著中形象模糊的Rucastle夫人也没有被塑造成恶毒的继母,相反,她还曾劝说丈夫放过Alice;管家太太也在Alice逃脱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这点倒和原著差别不大)。总之,电视剧《铜山毛榉》当中的女性形象和以福尔摩斯为代表的男性对女性的态度已经与原作里大不相同,更深地受到了编剧所处时代的影响,也更能打动我这类二十一世纪的观者。

E05 《红发会》 推荐指数:3/5

我很犹豫是不是要给这集打及格分,因为原著故事毕竟是柯南·道尔的得意之作,但是其情节也确实不足以撑起50分钟的剧情,所以编剧必须增加一些内容。从本集的情节来看,我很难判断编剧是锦上添花居多,还是无谓注水居多,直观感受是故事线变得很杂乱而缺乏重点。

原著最有趣之处就是诡异而有趣的“红发会”,电视剧的叙事却并不是直接从这里开始。电视剧始于某银行老板家被盗,一些金银器、现金和重要单证被偷走,反派John Clay正是通过这个途径知道了银行存有大量拿破仑金币。其实这种不同于原著的背景交代倒是并无问题,因为按照原著的说法,银行近来金币储量大增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银行没有加强安保措施倒是不合理了。问题是,电视剧在这个新的情节引入部分花费了大量笔墨,比如介绍Clay是一个每次作案都要留下“陶制小丑烟斗”(大概是为了对应英语Clay的意思)纪念物的自负罪犯,警察为了寻找销赃场所排查到了红发当铺老板的铺子,顺便发现他最近收到了一张假钞——警察继而认为也是Clay的“杰作”。说真的,看到这里,我已经快忘了电视剧跟“红发会”有什么关系了。

等到Clay像原著里一样变换身份上门应征当铺伙计,引出“红发会”等事,电视剧又拍了好些当铺里的日常活动:老板对帮佣小女孩唠叨说自己和她父亲关系如何,新来的伙计如何死宅;Clay骗小女孩说了自己在地下室里冲洗照片,要用酸液十分危险,所以她千万不能进去;Clay装模做样给老板和小女孩拍照……

以上新加入的人物和细节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加以表现,一股脑儿地演出来只会造成叙事琐碎无力、主次不分。

对此,扮演福尔摩斯的Douglas Wilmer在他的自传《Stage Whispers》里也曾提及:这集剧本的初稿里出现的有名有性的人物居然多达十四人,令人晕头转向,全片还以银行家和情妇的床戏“香艳”开场,又改变了Clay的人设,总之就是跟原著八竿子也打不着。Wilmer看完剧本勃然大怒,打电话要求制作方大改,否则他就罢演。不过从这集的成品质量来看,编剧的后续修改也不怎么样,实在对不起原著的优越基础。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Clay得知金币藏在银行的途径与原著不同,电视剧的另一些(极少量的)合理化改编有:1、福尔摩斯提醒当铺老板不要告诉伙计曾来贝克街咨询“红发会”的事情。2、警察在Clay动手前设法把当铺老板带走,避免需要在当铺里实施抓捕的时候节外生枝。除此之外,我真的看不出编剧还干了什么。

本集的评论音轨也和剧情一样无聊到爆炸,两位嘉宾(配角演员)全程处于没话找话的尴尬状态——毕竟两人扮演的角色都几乎没有跟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对手戏,于是嘉宾只能说说扮演华生的演员要比扮演福尔摩斯的演员有名,甚至还问主持人Wilmer当年究竟主要是电视剧演员还是舞台剧演员。不过他们的说法也让我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Wilmer确实缺乏明星气质(更别说他的外表泯然众人),表演风格也比较收敛,绝对不属于那种往那一站就能吸引观众视线的演员。所以不论他对柯南·道尔的原著理解有多么深刻(甚至能亲自改写出很好的剧本),观众恐怕也很难对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他可能确实演出了一个破案高效、感情淡漠的侦探,但我相信绝大部分观众希望看到的都是举世无双的侦探。

E06 《格兰其庄园》 跳过

本集原拷贝损毁一半,DVD版前半段是主演Wilmer朗读柯南·道尔的原著(而非电视剧剧本),后半段是电视剧保存下来的部分。我没耐心看这种形式的“修复版”,所以跳过本集,留待硬核“福迷”补充。

E07 《六座拿破仑》 推荐指数:3.5/5

本集剧本写得不错,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塑造也很活泼生动,甚至称得上是本系列迄今为止人物形象最可爱的一集。但是正如主演Wilmer所说,BBC没有好好为这个系列做剧本统筹,编剧人数过多造成各集剧本风格各异。就《六座拿破仑》而言,喜剧性成了最为突出的要素,跟前几集基调不一。

本集开头的贝克街生活场景就很有意思,福尔摩斯抓着肉排啃了一半放在华生拿来的信件上,还随手用餐刀拆信。

拍到第七集,这个系列才终于为主角赋予了一些有趣的个性特点。

顺便说一句,这版电视剧经常表现福尔摩斯以各种随意的姿势吃饭——甚至当着顾客的面吃饭——或许是想通过这个细节反映他的“波西米亚作风”?在这集当中,福尔摩斯也明显表现出了Wilmer经常强调的“不讨喜”性格——嘴上对Lestrade还算客气,实际上经常很不友好。不过这版福尔摩斯的“自我中心”跟后来若干版人物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

为了加强喜剧性,编剧给拿破仑塑像的所有者都加了一些滑稽的戏份,我觉得对那位崇拜拿破仑的医生的塑造和福尔摩斯等人的反应是神来之笔,差点笑死我。但是后面的类似人物刻画就有点自我重复且无聊了——这也就是我觉得本集的总体质量略低于《铜山毛榉》和《魔鬼之足》的原因。

编剧为这个医生加了一大段戏,包括如何以神逻辑“推理”砸碎拿破仑像的人是谁,如何模仿拿破仑,总之就是从各种角度表现了他对拿破仑的疯狂崇拜,非常好笑,吐血推荐这段。

这是紧接着上面那张图的一场戏:崇拜拿破仑的医生让福尔摩斯等三人差点憋笑到内伤,于是华生一回到贝克街就戴上福尔摩斯的猎鹿帽模仿起了拿破仑的标准造型,福尔摩斯则大笑着拍了拍他的头。Wilmer和Stock之间的互动非常轻松自然,跟Cushing和Stock之间的拘谨气氛完全不同。

后来华生在参观塑像作坊时乱摸,被迫买下了一座塑像的情节也是编剧新加的。不过,为了这场搞笑的戏,编剧其实破坏了原著的逻辑——在柯南·道尔笔下,福尔摩斯和华生是私下和作坊老板谈话,并且要求他不把谈话内容外传,以免凶犯的亲戚得到消息;而在电视剧中,福尔摩斯和华生是一边观看塑像制造流程,一边跟老板谈话,谈话内容完全不对在场众多员工保密,显得福尔摩斯后来对老板说的不要走漏风声云云十分多余。

从情节的前后呼应来说,本集对原著的改编比较成功,比如在片头就指出福尔摩斯曾经试图找回波吉亚黑珍珠,但是失败了;在福尔摩斯和华生参观塑像作坊的时候就点明Beppo的被捕和拿破仑像的完成是同一天,及时把破案线索提供给观众,等等。将拿破仑像的卖家从原著中的两人简化为一人也可以节省拍摄场景且不影响剧情。

本集的独特片尾字幕背景也符合它的喜剧基调——福尔摩斯胡乱翻看报纸,华生则饶有兴致而笨拙地拼接着稀碎的拿破仑像。我重看了前几集的结尾:第一、二集一样,是同样的伦敦街景,第三、四、五集结尾分别是动态或静态的本集场景,而本集结尾则是第一次戏谑地表现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日常生活。

E08 《歪唇男人》 推荐指数:1/5

原著留给我的最大疑问是为啥乞丐看到妻子之后不是直接跑路,而是重新化妆留在原地,毕竟福尔摩斯也说过鸦片馆有专门的弃尸通道,那他们肯定也有用于紧急逃生的后门吧。不过假如乞丐跑路了,构成故事核心的身份梗也就无法抛出,所以读者对此不能过分纠结。至于为什么乞丐不能在妻子把警察带来之前直接把另一重身份的衣服交给鸦片馆老板处理就更不能深究了。

我对电视剧这集打分很低的原因在于编剧自作聪明,把原著的优点改没了,还弄出了许多bug。

原著始于华生去鸦片馆找人,意外遇到了“卧底”的福尔摩斯,于是引出了一段针对疑似凶杀案的倒叙:在故事的开篇,福尔摩斯的乔装本身和行为目的就都构成了悬念。而电视剧却使用了平板的顺叙:全片始于乞丐跟警察起摩擦,后来他妻子进城正好看到丈夫“消失”,于是警方怀疑乞丐是凶手等等……由于对他妻子和警察为何判定乞丐有杀人嫌疑的过程刻画不细致,不能制造紧张气氛,对福尔摩斯为何怀疑事情另有隐情的原因也解释不足,剧情整体相当无聊。

最令我不可思议的改编是:福尔摩斯在跟着警察光明正大地查看过鸦片馆之后,告诉华生说自己要再去暗访;因为他很久不回来,华生就直接闯进鸦片馆找人——注意,在电视剧中,鸦片馆老板之前是见过华生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华生这样做,究竟算是要“拯救”福尔摩斯,还是要去暴露他的行踪?更令我无语的是,华生在和乔装的福尔摩斯会面后,福尔摩斯还直接说出了原著里的台词,大意是你现在不会以为我除了可卡因还沾上鸦片了吧。这句话在原著里并无问题,因为华生不知道福尔摩斯为什么会出现在鸦片馆,而电视剧里的华生明知他去查案,福尔摩斯再说这话就显得毫无道理。

BBC的这版电视剧总体质量粗糙,穿帮镜头不少,这集也出了一个大bug:福尔摩斯彻夜抽烟沉思,镜头一转天亮了,他抽的烟斗也变了

华生睡前,福尔摩斯沉思时抽的是曲柄烟斗——

几小时后就变成了直柄烟斗。你一定要说福尔摩斯出门住在客户家里还带了俩烟斗我也没话说。

E09 《绿宝石王冠》 推荐指数:3/5

本集无功无过,相信很多人看它主要是冲着JB版华生的扮演者David Burke,他在此扮演的是罪犯。跟大部分观众不同,我对影视剧中的各版福尔摩斯倒没有明显偏好,只是一直最喜欢Burke扮演的华生。

电视剧《绿宝石王冠》将原著中由银行家口述的案发当晚的一连串事件改成直接演出,点出了几个人物的潜在犯罪动机,气氛营造较为到位。神秘皇室人员向银行家交付王冠的地点从原著中的办公室改到他家也更合理,显得此人为了避免丑闻而行事低调。

拍摄场景上的限制造成了一些逻辑不清之处:原著里Mary和罪犯是隔窗传递王冠,罪犯站的那条路不属于银行家的院子范围,而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公用道路,可能这也造成了警方没有去检查(并破坏)那里的足迹。而BBC可能无法还原原著中的冬季雪景,所以罪犯和Arthur的脚印并没有留在雪地上(电视剧中没有下雪),而是留在了院子里的湿润沙堆上。但是这样福尔摩斯理论上就难以判断这些脚印到底是前一天晚上罪犯留下的,还是后一天警察或其他人留下的,推理的严密性打了一些折扣。另外,我也不清楚为什么电视剧中的福尔摩斯没有像原著中那样明确指出王冠的硬度很高,一个人很难掰碎,所以破坏它的人肯定不止Arthur一个。

另一些让我难以理解的改编是:案发第二天,罪犯前来银行家处。这一举动意义何在?岂不有自投罗网的危险?其次,电视剧中Mary并不是隔着窗户把王冠给罪犯的,他在她偷出王冠的时候已在室内,那么问题就来了:电视剧中Arthur是亲眼看到Mary下楼并盗取王冠的,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给罪犯开窗,让他进屋,那么他是什么时候进来的?此外,假如罪犯曾通过窗户进入并再次爬出,以院子里道路的泥泞程度,银行家和警方为什么没有在屋子里发现他留下足迹——这种足迹理应明显不同于光脚出入的Arthur吧?

而编剧自行加入的一条“证据”也让我觉得莫名其妙。按照原著,福尔摩斯确定罪犯的身份主要是依靠脚印。而编剧还加上了“血迹”——福尔摩斯在罪犯和Arthur貌似争夺王冠的地点发现了血迹,让华生去看看Arthur手上有没有伤,然后就确定受伤的是罪犯。然而,在没有DNA对比的时代,确定罪犯手上有伤也不足以揭示此人的身份。况且假如Arthur碰巧也划伤了手,福尔摩斯还准备怎么查下去?

我在上一集发现了一个道具穿帮的问题(烟斗),这集的bug更大了。《绿宝石王冠》里的贝克街221B的装修都跟《铜山毛榉》不同。大家注意看壁炉右边的墙面,《铜山毛榉》一集里那里挂着几幅画,下方是空的,放着一张椅子:

注意右侧墙面

到了《绿宝石王冠》,墙上已经有了两排书架,下方还有一张矮柜:

右侧墙面大变样

此事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贝克街的房东或者住户热爱装修;第二,BBC太不讲究了……

E10 《布鲁斯帕廷顿计划》 跳过

本集原拷贝损毁一半,DVD版前半段是现存部分,后半段只剩下音频,视频部分播放的是电视剧剧本文字(但是和演员实际表演的内容并不严格对应)和剧照。我没耐心看这种形式的“修复版”,所以跳过本集,留待硬核“福迷”补充。

E11 《米尔沃顿》 推荐指数:3/5

这集的打分让我觉得很为难,因为改编确实较为忠于原著的大框架,但是一些新增添的细节就价值观而言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与剧情走向无关):编剧对原著中出现的两名被勒索女性进行了细致刻画,可她们的新形象都让我觉得一言难尽:

首先是福尔摩斯的委托人某小姐。原著中福尔摩斯表示她早年曾给其他男人写过无伤大雅的情书,但是落到现在的未婚夫手里会造成麻烦。电视剧版里这位小姐的人设则无比“劲爆”。面对华生的两个问题:这些信是很久之前写的吗?是认识你未婚夫之前写的吗?她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最绝的是,小姐自称她在信里很“学生气地”从女仆看的小说(按照我的理解那是介于爱情小说和色情小说之间的读物)里抄写了一些片段。福尔摩斯说,实在不行你跟未婚夫解释解释。小姐说,不行啊,我给未婚夫的信写的也是同一套。看到这里,我差点吐血。这哪是原著中的纯情姑娘啊,分分钟变成(不一定是无师自通地)套路男子的PUA大师——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于连在《红与黑》里使用同样的手段套路元帅夫人还要靠情场老手指点呢。于是这位小姐跟米尔沃顿的关系就从原著中的无辜少女面对犯罪大师,变成了骗婚专家大战讹诈之王?那么福尔摩斯又何苦出手?毕竟两人中任何一人落败都算是造福社会了吧?况且这位小姐对福尔摩斯的态度还一直很恶劣。

其次是最后杀死米尔沃顿的那位贵妇。电视剧编剧为她写的背景故事让我实在无法同情她。电视剧中的她是外交大臣的妻子,在写给情夫的信中无意透露了外交秘密,导致了局部战争。丈夫认为自己的部门里有人泄密,主动引咎辞职——到此他还深信妻子对自己的爱和忠诚,而贵妇则仍然不敢向他坦白真相。于是丈夫在收到米尔沃顿送来的证据之后绝望自杀。说真的,但凡这个贵妇对丈夫有足够的尊重(不说爱意),都应该对丈夫道出真相,因为这起敲诈案涉及的已经不只是两人的婚姻,还有丈夫的政治前途和名誉,乃至国际问题。但凡她有一点担当,都应该主动承担责任,让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丈夫想办法去处理米尔沃顿的事情。总之我不知道编剧把她写成这样,是不是为了呼应原著里她说的“我给我丈夫系鞋带也不配”。

再说说福尔摩斯和华生。原著里福尔摩斯为了套取情报跟一个女仆订婚,电视剧中假装恋爱的福尔摩斯表现异常笨拙,面对女仆手足无措。或许电视剧是想借此表现福尔摩斯对爱情既无兴趣也无经验,或许还兼有搞笑的意图,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福尔摩斯“演技”拙劣,实际上贬低了福尔摩斯的职业技能。

尴尬到可笑的“吻戏”

另外,可能也是为了增加喜剧性,本剧中的华生在给入室盗窃的福尔摩斯望风时紧张地咬起了手帕,考虑到华生是军人出身,我不能不认为这种塑造也是给角色抹黑。

紧张到咬手帕,这到底是前军医还是少女……原著里写得很清楚,华生面对这次冒险丝毫不觉得害怕,只觉得刺激。

此外,本集里贝克街221B的内部装修又又又变了。壁炉上铺上了一块布;右边的墙面上不仅有书架,还挂上了一把刀和一个动物头部装饰物;书架下方的柜子又没了,重新放上了椅子;而本来放在书架下方柜子上的灯具被移动到了靠墙的柜子上。BBC到底在搞什么啊。

注意看壁炉和右边墙面,并和上集截图对比——甚至连书架支撑物的颜色都变了

注意看窗边柜子上的灯具,并和上集截图对比

E12 《退休颜料商》 推荐指数:3/5

这集基本是按照本就比较平庸的原著演了一遍,只有几处小改动:把原著中由福尔摩斯倒叙的他趁着颜料商离开进房查案的部分由演员演了出来并按照原本的时间顺叙插入了情节;加入了“发电报提供信息”的牧师住在颜料商妻子姐妹附近的信息,使福尔摩斯敦促他前往显得更为合理。此外就完全没有值得一说的细节了。

贝克街221B的内景又变了。我已经习惯了。

注意右边墙面

E13 《弗朗西斯女士失踪案》 推荐指数:3/5

这集的情况与上集一样,基本就是中规中矩地翻拍原著,唯一添加的细节是略微加强了女仆及其未婚夫的嫌疑。我看原著的时候有一点不太理解,为什么正式下葬需要死亡证明,却没人核验棺材里的尸体是否符合死亡证?那么调换尸体简直轻而易举。此外,不论是在原著,还是在电视剧里,失踪的女主都被置于老妇尸体的上方,而不是放在特制的夹层之内,那么专门定制棺材还有什么意义呢?罪犯完全可以把两人面对面塞进一副普通的棺材嘛。既然要杀人灭口,难道还管她舒不舒服、挤不挤?考虑到电视剧没有修正原著的明显问题,我觉得主创太偷懒了。

这集里华生的部分表现仍然十分可笑。很多人说Nigel Stock扮演的华生不像Nigel Bruce那么萌蠢,我完全不同意,我觉得他俩的演法经常是一个路子的。


小结

断断续续看完了1964年版福尔摩斯电视剧(跳过了残损的两集),感觉总体质量一般。剧情要么是完全照搬原著,连其中的问题也不修正,要么是自作聪明,把原著的优点改没了。在原作基础上改善了故事情节的只有《魔鬼之足》和《铜山毛榉》两集,推荐观看。

除了华生的萌蠢,两位主角的性格特征没有得到明晰刻画。Wilmer的演技比较收敛,平庸的剧本也拖累了他的表演。何况他既没有过人的外形条件也没有特殊的明星气质(我怀疑BBC选他演福尔摩斯是不是因为他上半张脸是低配版的Rathbone),所以他扮演的福尔摩斯无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只能说他和Stock的互动比较默契自然,远胜后一季Cushing和Stock的互动——有人说1959年Hammer版《猎犬》选气场强大的Andre Morell演华生是个错误,但是Cushing和Morell的组合总好过Cushing和Stock吧。

如Wilmer多次表示的,当时的BBC对连续剧(各集剧情连续的电视剧)和单元剧(主角不变,每集讲一个独立故事的电视剧)的态度截然不同,不太在乎《福尔摩斯》这样的单元剧,所以整个系列制作质量较低。我前段时间正好看了BBC在1958年制作的著名连续剧《Quatermass and the Pit》,其编导、表演质量之高,现在看来也不落伍,与之相比,1964年版福尔摩斯电视剧的制作实在太寒酸了。对后世的观众而言,它的史料价值可能大于娱乐价值或者艺术价值。

 3 ) 关于福尔摩斯

歇洛克·福尔摩斯是一位具有敏锐双眼和智慧大脑的侦探。他的同伴华生是一名十分幽默的医生。剧情以华生的口吻叙述福尔摩斯探案的过程,将大侦探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一层层紧张的推理以及案情一步步深入中,我们欣赏了福尔摩斯先生大胆高超的破案手段,与华生先生内心富有戏剧变化的情绪和苏格兰场警察傻乎乎的形象产生了鲜明对比,让故事变得丰富多彩。福尔摩斯是一位专心致志的人,当华生发现并追问福尔摩斯为什么不知道哥白尼的“日心说”时。他说,“这与我何干?”这句话出乎大家的预料。原来他认为大脑是一个有限量的房间,要把东西有选择性地按条理装进去。即使自己知道了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也要尽量把它忘掉。福尔摩斯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与众不同,一次,福尔摩斯知道凶手时,没有按常规方法让警察全城搜捕逃犯,而是神秘地拿着箱子和手铐装着要出去的样子,让车夫帮他提箱子,只听“咔嚓”一声。凶手被抓住了,他就是那个车夫。其实每篇案件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人们对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不平等的社会等问题。

 4 ) 1968年版《蓝宝石案》观后笔记

这集对原著的改编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福尔摩斯和伯爵夫人的互动、华生对嫌疑人霍纳的救助,以及最关键的——福尔摩斯对帽子主人身份的推理,这点尤其值得一提,所以放到最后说。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改编,比如福尔摩斯邀请华生一起去听阿德勒的演唱会、福尔摩斯亲自记录罪犯的自白并让他签字画押留作证据等等,在此不做讨论。

在本集开始,伯爵夫人亲自到贝克街找福尔摩斯破案,被他拒绝。虽然伯爵夫人的极度傲慢让福尔摩斯背过身去狂翻白眼,但他表面上的态度一直很好,反复解释自己不接案子的理由,甚至在伯爵夫人最后愤而离去的时候还想挽回一下双方的关系——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版本的福尔摩斯性格非常温和,或多或少带有演员本人的印记。与此呼应的是,本片结尾,福尔摩斯又亲自带着发现了蓝宝石的门警(这位演员后来在Granada版的《蓝宝石案》中又版演了Henry Baker,和这个故事缘分不浅)去伯爵夫人那里归还宝石、索取赏金。

“我不爽,但我文明地拒绝顾客”

伯爵夫人冲出贝克街的会客厅时将华生撞倒在楼梯口。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把华生塑造得萌蠢笨拙的手法,比如这集后面还有华生记错人名、走错方向等等。

把华生直接塑造成丑角真的OK吗???

我一直觉得Peter Cushing和电视剧版华生的演员Nigel Stock之间毫无搭档应有的化学反应。顺便说一下,有些观众觉得Hammer版《猎犬》里扮演华生的André Morell气场太强,与大部分华生的形象截然不同,我倒觉得André Morell跟气质内敛的Cushing版福尔摩斯恰好能互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Hammer版《猎犬》里的一个有趣的原创细节:福尔摩斯一击打开了亨利爵士肩膀上的毒蜘蛛之后,华生马上说:“交给我吧”,言下之意就是他觉得自己比福尔摩斯更适合处理这种棘手局面,言语自信、态度冷静。

回到BBC版《蓝宝石案》:虽然我不喜欢这个系列对华生的塑造,但是这一集本身对华生这个角色还是很友好的,不仅展示了他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见下文),还展示了他作为医生的仁心仁术。电视剧增加了嫌疑人霍纳被看押后自杀未遂,警察局请华生去救人的情节。华生在观察了霍纳的行为和听取他的陈述之后,判定他不是真正的罪犯,主动伸出援手——这段情节可能是本系列电视剧中华生的少数高光时刻。

福尔摩斯根据门警送来的帽子推理其主人身份是《蓝宝石案》原著中的核心部分,在这版电视剧中,这段戏也占了很大篇幅,而且编剧还在原著的基础上设计了内容更丰富的对话,甚至安排了一处讽刺意味浓厚的反转。

在原著中,福尔摩斯判断帽子的主人是知识分子的理由是帽子很大,说明戴帽子的人脑容量大,所以此人很聪明。根据现代医学,上述说法并不成立,所以编剧也安排剧中的华生指出了这点,不过编剧又马上借用原作中的另一个细节把福尔摩斯的推理圆了回来:帽子上的细灰表示此人是个坐书斋的,再联系到他曾经经济状况良好、富有远见,那么他还仍然很有可能是知识分子。

至于本该收到鹅的“Henry Baker太太”,原著中的福尔摩斯直截了当地根据帽子上的“H.B.”缩写判定她就是帽主人的妻子,而电视剧中的华生则进一步追问他“Henry Baker太太”有没有可能是名字缩写为“H.B.”者的母亲,福尔摩斯解释说:假如母亲还能吃得动鹅,并且和儿子住在一起,那她肯定不会眼看着儿子戴着脏兮兮的帽子四处乱跑,何况“H.B.”本人人到中年,与老母同住的可能性不大,所以“Henry Baker太太”多半还是他的妻子。

到此为止,电视剧为福尔摩斯的推理而编织的逻辑链条显然要比原著更严密,但是后续剧情显示,他的推理仍然远远称不上万无一失。在原著中,应广告而登门的Henry Baker完美地印证了福尔摩斯的推理内容,进一步巩固了福尔摩斯的神探形象;到了电视剧中,帽子的主人却名叫Harold Baker,“Henry Baker太太”则是他已故兄弟的遗孀,他送鹅给她是表示慰问。对此,剧中的福尔摩斯露出了罕见的吃瘪表情,而这个表情或许也属于在屏幕之外将福尔摩斯奉为神明的你我。

推理失败之后

我觉得这个细节改编很有深意,并不仅仅是对本片主角的揶揄那么简单:在柯南·道尔的众多故事中,逻辑链条通常是确定的、排他的,“H.B.”和“Henry Baker太太”之间的关系必然是落魄的丈夫和心灰意冷的妻子,然而现实生活却是存在着无限可能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在你我的世界里,“H.B.”和“Henry Baker太太”的关系可能无限复杂,甚至可能与逻辑没有任何关系——比如“H.B.”在酒馆里误把别人要送给“Henry Baker太太”的鹅当成自己的鹅拿走了,等等。面对这种偶然性,纵然你我有福尔摩斯般的观察力和智力也无法做任何有效推理,但是这种偶发事件在生活中难道不常见吗?

在我看来,BBC版电视剧的编剧通过这个细节表现的是现代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迷信逻辑的乐观主义态度的质疑。一些记录片和Stephen Fry等资深福学爱好者都曾指出,福尔摩斯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在十九世纪末的欧美世界广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的出现给了身处变化剧烈的工业化社会的前现代大众一种稳定的感觉,让他们相信理性和逻辑能给混乱的世界带来秩序,能为一切看似迷乱的现象找到解释。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人(包括现代作家、读者)却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现实生活就其本质而言正是纷繁复杂、充满非理性因素的,构成它的并不总是柯南·道尔笔下那些明晰的因果关系。举例来说,瑞士著名作家迪伦马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写了一部著名的反侦探小说《诺言》——主要情节是犯罪分子在落网之前意外死亡,于是神探再也无从验证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最终精神崩溃——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看似荒诞的作品的副标题正是《侦探小说的挽歌》,很显然,迪伦马特完全无意承继柯南·道尔等人的衣钵,继续宣扬理性与逻辑的胜利,而是要借着侦探小说的外壳写一个关于现代社会的寓言故事,告诉读者真实生活远比神探必然能破案或者神偷必然能脱身的那个理想中的前现代世界复杂得多。而BBC1968年版《蓝宝石案》的编剧似乎也表露出了类似的意识,没有把福尔摩斯塑造成算无遗策的全知全能者。

我以前对友邻提过,虽然BBC六十年代版福尔摩斯电视剧的总体制作较为简陋,但是他们的一些编剧很有想法,显然经常思考原著里的情节漏洞,改编后的推理过程有时也比原著更严谨。跟问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Granada版电视剧(至少是前几季)相比,BBC六十年代版对原著的态度似乎具批判性、更具现代意识,并不觉得原著是神圣不可更动的,这种差异可能也体现了两批改编者的不同自我定位。

 5 ) 1968年版《博斯科姆比溪谷迷案》观后笔记

(鉴于网上关于BC版、JB版福尔摩斯电视剧的介绍、点评都已汗牛充栋,唯有PC颇受冷落,本人斗胆拟将BBC1968年版福尔摩斯剧集逐集评介一遍——至于什么时候能完成这项工作只能问老天爷了。)

原著中,《博斯科姆比溪谷迷案》不算最有趣味的故事,从案件本身到叙事手法都比较单调呆板。唯有小说开始福尔摩斯在车站要求华生上车占座等细节贴近生活,读来细腻有味。此外,老福在车上对验尸官及华生心理定势的剖析也很精妙,表现了他一贯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由于原著情节乏善可陈,戏剧改编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但是BBC的编剧倒真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将这个案子的侦破过程拍摄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跟Granada版一样,BBC 1968年版电视剧也常在片头交代主要涉案人物或案发过程,帮助观众理解福尔摩斯推理的事实依据,本集亦早早交待了死者、嫌犯及他们的矛盾。原著中,《博斯科姆比溪谷迷案》发生在华生婚后,但在电视剧里他显然还住在贝克街,所以他与福尔摩斯对案件的讨论就从火车车厢里提前到了早饭桌上。在贝克街家中,这位福尔摩斯耐性极好、斯文有礼,每次吃早饭都会一边拿着小勺不急不慢地对付放在精致瓷杯中的蒸蛋(这个细节在不同单集中反复出现),一边看报或者阅读案件资料,倒比表情生动、经常自顾自说话的华生克制了许多,有点“食不言寝不语”的温润君子的意思。带有Peter Cushing印记的老福常在剧中抿口浅笑,对华生胡诌澳洲响马名号如此,对女招待大闹酒馆也是如此。面对他人智力或性格上的缺陷,他因感同身受而不急不恼,体现了熟知世情的通达宽和,一点不像只有理智而缺乏感情的思维机器,也没有自负自恋的高傲——可能这也算是Cushing版福尔摩斯的一大特点。除了推理之时,他的性格与行为上没有一点棱角,最大的情绪波动也只是不耐烦。

就情节来说,BBC版的改动力度较Granada版大。为了给小说中冗长的车厢对话(案情讨论)增加可看性和幽默感,编剧特意在车厢中另加了一名乘客,并让他被福尔摩斯的演绎法吓得落荒而逃。福尔摩斯通过华生剃须情况判定他卧室窗口朝向的情节也根据电视剧设定得到了改编:既然华生并未搬出贝克街,福尔摩斯能得出的结论也就成了华生改换了房内家具格局及梳妆镜的摆放方向。我个人觉得这种新解不大符合华生单身男人的身份,倒不如索性舍弃。一些在原著中通过报道和讨论透露的信息都转变成了更适合以电视形式表现的由福尔摩斯、华生和探员亲临的庭审过程。福尔摩斯的敏锐也通过Cushing的细致表演得到展现。不过跟对福尔摩斯的精细塑造相比,华生的刻画实在有点问题。他始终傻头傻脑,甚至在法庭里都不忘胡闹,亏得Cushing版福尔摩斯脾气好,只对他轻斥一声,若换了JB版肯定拂袖而去。

跟原著一样,电视剧也着力表现了福尔摩斯如何实地寻找“消失”的斗篷和凶器的过程,只是华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近乎小丑,过于儿戏。为了避免他妨碍自己,福尔摩斯甚至将他轻轻推开了一次,实在没有合作伙伴的默契。(我始终认为,哪个版本的老福较好都可讨论,但是JB版中总能与主角交相辉映的华生堪称史上最佳。)BBC电视剧中这段福尔摩斯现场勘查的表演最能体现演员功力,在无配乐也无对话的情况下,Cushing只通过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便清晰传达了福尔摩斯的整个思维过程,令人叫绝。

为了充实相对匮乏的原著故事,BBC添加了如下细节:门房莫兰也成了嫌疑人;特纳不是在故事结束时才匆匆出场忏悔,而是在剧情中间出现;福尔摩斯通过问讯小麦卡锡得知他父亲在澳洲当过车夫,又通过巧妙套话知道了小麦卡锡不肯向警方透露的父子争执原因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改编还属全剧结尾从波澜不惊的特纳自首变成了他对福尔摩斯的智力挑战。从合作到对峙,戏剧冲突陡增。值得一提的是,福尔摩斯最终揭开特纳身份的一段,电视剧大胆采用了钢笔素描的动画形式,突出了粗犷诡谲的气氛,即便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表现手法都深具实验性,令人佩服。可惜紧随其后的特纳死亡场面过于舞台化,反而有失严肃。

 6 ) 1968年版《四签名》观后笔记

距离我开PC版福尔摩斯电视剧笔记坑已经过了将近十年,今天终于填坑了。

《四签名》绝对不能算这个系列中优秀的一集,我甚至不推荐观看,因为它在情节展开方面就像赶火车,人物塑造也偏离了原著,而且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更有趣或者更讨人喜欢的人设。

首先说一下原著里难以自圆其说的一处:肖托尔家的大儿子是通过测量房屋高度发现房顶密室的,但是野蛮人却是通过房顶的天窗进入密室的,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大儿子花了几年时间都没有发现家里有一扇天窗通向了未知的空间?假如我是影视改编者兴许会改成大儿子就是通过观察天窗而发现了密室。

这集因为要把整个故事压缩在50分钟内,所以对很多情节的处理都很简略,包括梅丽如何叙述父亲的消失、托比如何找到了正确的线索、福尔摩斯如何在找“晨光”号的过程中试错、财宝的由来……经过多处高度简化,整个故事的异域背景和神秘感都消失殆尽,显得干瘪无聊。而且由于BBC没钱,很多对于气氛渲染很重要的戏份都拍得很糟:比如原著中肖托尔家的小儿子让人在剧院门口接梅丽,增加了故事的悬疑性,电视剧可能为了减少场景,把接梅丽的地点变成了她雇主的家里。比如托比领着福尔摩斯和华生在空无一人的小路上嗅闻嫌疑人的气味,显得非常虚假。当然,最失败的影视化处理应该是河上追击一段:电视剧不仅将夜戏改成了白天,行船路线也选在了荒僻的小河上,“晨光”号还寒酸得不得了,于是整段戏毫无紧张感可言。更糟的是,还把华生拍成了傻子:福尔摩斯叫他低头躲避毒镖,他完全不理会,让我说什么好!

相对于无聊的情节,我觉得本集人物塑造的问题更大一些。华生的智商在整个系列中经常上下波动(每集编剧不同),所以这集里他显得比较萌蠢我尚可接受——可以用他坠入爱河解释。但是梅丽和肖托尔家小儿子的塑造也都很奇怪就说不过去了。电视剧中的梅丽一开始就没有对父亲的神秘失踪表现出足够的悲伤,最后甚至显得有点市侩——知道华生对自己的好感就利用他,让我看得非常不舒服。小儿子比原作中更自负一些,电视剧还引导观众觉得他、梅丽和华生构成了三角关系,简直莫名其妙、格调低下。有这点时间不如去丰富一下案情,这集的编剧真的不行。

 短评

推理启蒙小说

7分钟前
  • 玛卡巴卡
  • 力荐

赞啊~

9分钟前
  • Was?
  • 力荐

侦探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14分钟前
  • 还行

我喜欢看呀

15分钟前
  • 豆友207755253
  • 力荐

只看完两集,但这绝对是最登对的福尔摩斯与华生之一。与JB版的挥洒写意不同,这一版胜在写实,剧情和对白都自带一股质朴,对福尔摩斯故事不太熟悉的观众会感觉很舒服。

18分钟前
  • 林间影话
  • 推荐

又看了一遍 yyds

23分钟前
  • 多放点香菜
  • 力荐

还是好看的,就是以现在的情节来说这部剧慢了点,演员把那种神经质演得很真

25分钟前
  • 109
  • 力荐

最符合原著没有之一,男主美帅美帅的~没有基情只有温情,花生也是萌萌哒😊

26分钟前
  • 橙紫·魔
  • 力荐

豆瓣能有这个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把这当成了Jeremy Brett版的条目

28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国语版配音的夏洛克太性感了

31分钟前
  • 徐小沅
  • 力荐

神作

36分钟前
  • 任染
  • 力荐

就算过了一百年,经典还是经典。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说的就是这个

40分钟前
  • 飞蜥跳跳
  • 力荐

不用多说,这部电视剧拍得很好,福尔摩斯演的很到位~~~

41分钟前
  • 大舌头
  • 力荐

《福尔摩斯探案集》之《皇冠宝石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7411u7iS

44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我心中的福尔摩斯。

45分钟前
  • 巳注销
  • 推荐

真的很赞~

48分钟前
  • 火腿曼
  • 力荐

大概是福尔摩斯改编里最符合原著的剧集了 神作不解释 Jeremy Paul真是唇红齿白又mean又cute

51分钟前
  • 一只新西瓜
  • 力荐

棒。

55分钟前
  • +∞
  • 推荐

第一季DW福和NS华更配,但DW福总体平平淡淡;第二季的PC福风度翩翩,脾气很好,气质优雅,但华生又刻意装傻。整部剧还是比较适合铁杆福迷。

58分钟前
  • 只要人知耐岁寒
  • 力荐

忘了啥时候看的了,反正比卷福那部好看!

59分钟前
  • mom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