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国作家

HD

主演:艾伦·瑞克曼,玛德琳·斯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叛国作家 剧照 NO.1叛国作家 剧照 NO.2叛国作家 剧照 NO.3叛国作家 剧照 NO.4叛国作家 剧照 NO.5叛国作家 剧照 NO.6叛国作家 剧照 NO.13叛国作家 剧照 NO.14叛国作家 剧照 NO.15叛国作家 剧照 NO.16叛国作家 剧照 NO.17叛国作家 剧照 NO.18叛国作家 剧照 NO.19叛国作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叛国作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一位儿童文学作家(玛德琳·斯托 Madeleine Stowe 饰)正在被一位残暴的秘密警察(艾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 饰)审讯。原因就是,她涉嫌在她出版的儿童读物中传达她的政治信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作家折磨得生不如死,而那位秘密警察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折磨她,直到她承认自己的这个罪行。   这是一部极富个性的电影。整部电影在一间狭小的房间中拍摄完成,在这整个过程中,只有作家和秘密警察两个人物。尽管演员阵容看似有点勉强,但仅有的两个演员都是非常有实力的老牌电影人了。整部电影几乎还原了真实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的真相,两位主角的精湛演技也让我们更身临其境的感受了这种压抑的氛围。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无一不被它那种直接而激烈的表达方式和尖锐的想法所震惊。把政府这样丑恶的罪行公诸于世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女作家与谋杀案 第十季2001太空漫游龙虎制霸赌王家族南少林之怒目金刚爸爸来了宝贵的秘密鲜生史SICK'S恕乃抄~内阁情报调査室特务事项専従系事件簿~拾忆长安·明月几时有2黑蝶漫舞我心中的朱丽叶海上传奇预感讯号恶烂狂人脚踏三条船社交网络国务卿女士第二季漫画天使我的穷爸爸亲戚满座夜幕降临一夜狂欢变成黑皮辣妹后和朋友做了魔法少女什么的已经够了啦第一季我们都要好好的疗伤旅程醋海风波加油,网球王子梦境之谜舞国英雄我的城市引狼入室新葫芦兄弟水鬼 2023撞车2004匿名杀手拜托了!不速之客爱上试睡师暮光幻影 日语版

 长篇影评

 1 ) 不许思考

政治惊悚片,政治恐怖片,与1984异曲同工。

儿童文学女作家深夜遭绑架,名曰逮捕。尚未发表的小说《橱柜之国》涉嫌反政府(这个罪名本身是荒谬的。政府是靠收税维持以承担管理社会服务纳税人责任的机构,理应受到监督、批评乃至“反对”。“反政府”不仅非罪,甚至可以说是纳税人的固有权利)。你可以说这是莫须有,但解读权在人家手里,白纸黑字,百口莫辩。作家的职业是写作。然而,写作即思考,思考就是罪。“你被逮捕到这里是因为你持不同意见,你属于思考太多的那一类人。”“必须要通过打击你的肉体去摧毁你的意志。”

思考太多招人嫌。在非政治的社会关系中,思考太多会受到孤立。你的聪明映衬别人蠢笨,你就是异类。一个群体只容得下智力水平相同的人,形成乌合之众。

面对权力,思考太多就是危险的了。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会思考,可是权力又不允许思考。首先是洗脑,让你自觉自愿地不去思考,或者按照权力规定的方向“思考”。洗脑对部分人有效,对部分人无效。于是,第二招:恐吓。再无效,就来最狠的,暴力,直接打击你的肉体,让你的肉体承受痛苦。但这并非目的。目的是要摧毁你的意志,要你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意志。摧毁了肉体而没有摧毁意志,你就成烈士了,成“思考太多”的人的榜样了。

影片的故事不知发生在哪个国家,什么时间。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能发生,都在发生,它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不过是表现形式各显神通罢了。

人性无从改变,个体的力量太过渺小,监督制衡之道恐怕也不容易敌过人的智力。洗脑、控制、压迫,在极权国家固然肆无忌惮、登峰造极,在民主国家也不能杜绝。德国反思电影《浪潮》告诉我们,民主到独裁,仅仅一步之遥!人类要终结不许思考的噩梦似乎有点难。

 2 ) 一些观后笔记

如何在两小时的现实时间内让观众感到过了很久,就像警察一直想让作家感受的那样。最重要的,是让观众丢失时间感。影片处理时间的方式,最主要的是通过“分段”。通过黑幕+淡入淡出的方式过渡场景,通过不同折磨方式之间的时间隔断,让观众感到两场戏之间的时间间隔。但就观影效果来看,影片的时间处理效果并不好,给观众的感觉不是如一层层梦境一般,而是一种好像导演自己都没理清楚的感觉。

另一个方面,是角色的动作逻辑不清。举例来说,当我们从头到尾看到警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探测“真相”,影片从未给观众展示作家有政治行为的可能。这对于观众来说,有些无法理解警察为何一点没有改变。当然也许导演想表达的就是当局认定有罪你就“不得不”有罪。但是这种国家机器的威压感没有刻画出来。最后影片深入到“衣柜”之中,警察的身份更加变得更加暧昧奇怪。他到底是不是衣柜里那个男人?然后作家开始面对镜头,用一个直视镜头的特写倾泻自己压抑了几十年的愤怒。但这样多的愤恨好像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因为警察很可能只是通过演戏将作家引入内心深处,进而说出真话。当然你可以说她那是对国家机器,政府的反抗宣言,但在影片中,本该作为政府代表的警察身份太模糊暧昧了。

再者,我认为要用电影去展现审讯,长镜头是最好的选择。丢失时间感的方式不只有不做记号地跃迁,还可以让人深刻地体验一段时间从而忘记了整体时间的长度。导演用了太多的“心理镜头”去展现作家的心理世界,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审讯的时空连续性,也破坏了本该高度紧张,激烈交锋的审讯戏的那条紧绷的弦。这也是为什么在审讯过程中,我会感觉节奏有些不对,甚至是节奏混乱。

 3 ) 加害与受害

(这篇写的时候没啥思路 搞得太鸡血了…)


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的尼科尔剧本选拔赛(The Nicholl Fellowships in Screenwriting program),多年来甄选出了包括《永不妥协》的编剧Susannah Grant在内的多位优秀人才。1989年,在美国学习电影的印度女留学生Radha Bharadwaj以毕业剧本《衣橱之国》拔得头筹,两年后她自费将之改编成了真正的电影,它也是第一部在好莱坞主流体制内发行的印度导演作品。全片只有Alan Rickman和Madeleine Stowe两位演员,所有情节均发生在一间超现实气息浓厚的密室内。负责布景的教科书级大师石冈瑛子,先用铺天盖地的黑白蓝色块扰乱了空间,再用古典的石柱与工业的铁门模糊了时间,只余下一桌一椅的场地空旷而不单调,由此给了摄影机运动丰富的可能性——过度平和至冷漠的表象尽管不似她的代表作《吸血惊情四百年》、《入侵脑细胞》那样墨浓彩重,却仍散发着寒冷刺骨的虐待狂意味。

 

影片讲述了某位童话作家因涉嫌发表反动言论遭到逮捕,拷问围绕着她尚未出版的《衣橱之国》展开。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常常被母亲锁在衣橱里的小女孩,只能和由衣服们变成的小动物为伴,其中有只大公鸡会在母亲下班时打鸣报警,大家随之恢复原状,因此母亲从未发现过他们的秘密。审讯官指控作家的理由出离恐怖;在他看来,妈妈象征政府,小女孩象征反动派,大公鸡象征渗入政府内部的反动派,整个故事是一则煽动民众颠覆政权的寓言。为了逼迫作家在认罪书上签字,审讯官掀开她的衣服检查她是否来了月经,将滚烫的烙铁贴上她的肌肤……这位恶魔动用各种极具欺骗性的手段(Alan Rickman为这部分情节贡献了史诗级的表演,以至任何文字描述都是对他的亵渎),一而再地骗取作家的信任,又再而三地在她燃起希望的刹那给她当头一棒。



更可怕的是他几乎知晓有关作家私生活的一切,不断嘲笑她的性冷淡,从而逼她一再回顾自己最惨痛的记忆:原来《衣橱之国》竟是源自她儿时屡次在衣橱中被母亲的情人性侵的不幸遭遇——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小女孩唯有依靠幻想会飞的奶牛和绿翼的猫来逃避绝望的现实。但“你可以击垮我的肉体,却不能摧毁我的意志”,气急败坏的审讯官最终将她锁进柜子,重演她童年的噩梦——在极度的痛苦中,她开始怀疑他其实就是那个曾在儿时侵犯她的人。可即便如此,这位成长于黑暗衣橱的英雄仍然拒绝屈服,哪怕胜利的代价是头顶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步入刑场……

 

尽管情节与气质均和《1984》十分相似,《衣橱之国》却没有特定的意识形态批判对象,因此也可以认为它是在批判男性对女性的虐待,或者说是虐待本身。电影并没有解释作家是否有意图颠覆政府,甚至没有解释审讯官的种种举动是否意味着他真的是她母亲的情人、抑或只是为了摧垮她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不过所有观众都能认同无论真相究竟为何(它很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审讯官都代表了极致的恶。与之相对,从头至尾都没有产生分毫动摇的作家意味着极致的善——在许多观众看来,她那革命先烈般的坚强毫无真实感,美则美矣,却是败笔。然而笔者以为,《衣橱之国》在实质上是一部情境剧,他和她并不是通常戏剧中那类性格丰满的角色,而是分别象征着人性的正反面,他们之所以将善与恶都发挥到了极致,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善”与“恶”,这一点在审讯开始时就已注定,到了作家终结时也没有改变。

 

当然,影片并不是要简单地展现善恶二元对立,而是要将复杂的“人”置于严刑审讯这一极端情境中,探讨“恶”的源起。作家曾质问审讯官:“为什么别人都在工厂和办公室里好好工作,你却在这里做着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令从头至尾都没有显露出分毫人性的审讯官也陷入了迷惘,或许他真的也曾坐在那张椅子上接受酷刑,却在酷刑结束时心甘情愿地签下了名字、诚心诚意地认下了罪过,最终自告奋勇地成为了一颗残忍嗜血的螺丝钉?或许他真的如自己所声称的那样,曾是一位爱好弹钢琴的大学教授?这倒是解释了他那斯文败类气质的来源。

 

可以看出,审讯官从头至尾都发自内心地相信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安全,他被很彻底地洗了脑,从来没有考虑过他的信条本身即是不正义的。高高在上的审讯官其实远比备受折磨的女作家脆弱,因为他没有能力辨别对错,就此沦为了“极致的恶”。这才是影片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当一个狂热地坚信着自己无比正确的人,生活在一个《衣橱之国》这样的高压时代,他很容易便会成为片中这位审讯官。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从审讯桌的一端到另一端并没有那么难,善与恶的距离也没有那么宽,成千上万的人在无意识间就可以完成从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转换,你我大概也不能例外。面对与己无关的罪恶人们很容易就能作为旁观者大声控诉,但当那汹涌的黑色浪潮波及到自身,大多数人却又都会迫不及待地同流合污,浩劫过去后,忏悔要远远比审判困难。

 

这样看来,影片所给出的答案未免过于理想主义,毕竟作家这等强者在俗世间寥寥无几;但莫要忘记,她并非是实角色,而是极致的善。可以料想,作家之所以在签字与死亡之间选择了后者,并不单单是要维护清白,这更是一份宣言,宣告着她永远也不会让自己降格成刽子手,她要以奔入死神的怀抱证明世上并非只有欺凌与虐待。一袭白衣的女作家代表着每个人心中的善良与勇敢,它或许缺乏自信,或许气势微弱,不过只要它尚还驻留,便说明光亮仍然存在,友好的大公鸡与会飞的奶牛仍然与你为伴。你还活着,你的所在也是一小片世界,只要你的光芒未熄灭,世界便不黑暗。

 

原载于《看电影》

 4 ) 审讯者与作家

1.从立意到内容,都太像1984第三章了,奥维尔是不是给英国人留下了一点心理阴影?

2.1991年的电影,AR已经在剧院正式历练接近二十年,那段在审讯者和被审讯者之间无缝切换的戏有惊到我,舞台感太强了,那种他能用表演同时来发泄、治愈和包容不安全感的感觉。AR早期接电影蛮挑的,很好奇为什么他接了这一部,虽然我知道他一直对政治很关心。他本人曾表示不赞成文艺作品的审查制度:“谁能有权利决定我能看什么东西?”

3. 审讯一共分为心理恐吓、肉体折磨和在最弱点上摧毁意志三个阶段。最终是为了让你承认自己的软弱,无助,无价值,然后签下谎言。但我看到后面有点分不清这是审讯、bdsm还是心理治疗,因为AR太色气了,而且每次审讯者认为作家要屈服的时候,镜头给出的画面反而是女主身着白衣走出阳光灿烂的通道,接受解渴的圣水,类似一种解脱。她发现自己更强大,而他发现自己无法达到目的。又或者这三者本来就有相通的地方。

4. 女主拥有一个伤痛孤独的童年,只能在想象中让别的什么东西——绿色飞猫来带自己逃离衣橱,于是她成为了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后来她碰到了另一个更恐怖黑暗的衣橱,童年学会的办法似乎依然管用。

这其中有女性主义的视角。当男性与女性同时出现,我们也许会迷惑,但当只有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同时出现时,一切就变得精巧而可分析。无论是审讯者试图通过暴力来知道她是否有月经;还是那句“XX%穿黑色内衣的都是衣橱碧池”;还是最后审讯者想要通过再现作家童年被性侵的场景来击溃她的内心防线,我想这些基于身体的、带有明显性意味的手段都是专门用在女性身上的,她一直在被凝视、被把玩、被审判,时而是女童,时而是荡妇,时而是烈女。审判者显然认为这会引起最本能的恐惧,继而导致作家屈服。so dull and arrogant, as always.

5. 作家很坚强,很愤怒,但我想是想象力,是“故事”让她坚持到了最后——尽管最后她的结局可能是变成了一个双眼空洞,毫无头脑的人,就像那个物理学家。

写作不是今天才成为一种反抗。人们想要表达的时候,就算只能把草稿写在树叶上,就算要翻越过黑暗的阿尔卑斯山和阿克隆河,就算要被拔光牙齿扒掉舌头,也是会说的。也会继续吹口哨。

5. 审讯者在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作家的态度转变很有意思,这是1984里不曾出现的。他的审讯三部曲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研究出来的,他说他原本是大学教授,喜欢弹钢琴,但俨然已经变成了没有心智的恶魔。AR怎么老演这种角色......还演得这么好。

6. 我对AR的滤镜有这————么厚,只要是他的作品统统满分。

 5 ) 弹幕体影评实验| 女s男m电影《closet land》

AR,性感之神【确认】 正装/腰细腿长/提高腰线/松松垮垮的白衬衫/背带(摄像也太懂了总给背后镜头)

绕着柱子走来走去的时候好像一条游动的蛇哦

发尾卷起来是什么可爱纯洁小天使造型

一边说“这是我第一支烟”一边吐烟圈

拙劣的精神sm看得本hentai想搞他

台词无意义全程看画面 / 谁看了画面不高呼镜头语言NB

本质是情色版《1984》

“英吉利有善口技者”

吃了番茄和大蒜再亲女孩子算什么好汉(振声)/女孩子还没反应呢自己先被恶心吐了(笑)

自己拷打自己的场面要是被上级看见了不会面临职场性骚扰吗?

奇怪的审讯工具增加了.jpg

这表述能力不搞语C&文爱亏了

他在地上爬行的时候我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微笑)

绅士应该学会用漱口水才对

女主那一踢太激动人心了,我没看错!是女S男m!

被踢到蛋蛋疼到站不起来还在嘴硬,受虐狂本质无疑

发现自己开始重复女主台词的时候那个装腔作势绝了(疼到站不起来的审讯员对踢他蛋蛋的女作家“你生病了吗?你有什么我应该了解的生理问题吗”

这哪里是恶政隐啊这是色情隐喻

【最后半小时开始强行讲政治落入俗套和下乘,你们一群搞艺术的不要评论不懂的东西可以吗?】

【看到结尾的国际大赦组织我懂了,恰烂钱嘛,不寒碜】

 6 ) 直面·谎言

不知道是《叛国作家》让我一再想起可能受之影响的《枕头人》还是后者已经成功刷新了我的文艺审美观,怀揣着“讲故事者的唯一责任就是讲一个故事”这一信念,我观看这部对观众有强烈诉求的影片时从一开始便自动后退至旁观者席位,眼光中也比以往多添了加倍小心的审视,生怕一不留神被魅惑了似的。作为政治片,既然光明正大地讲求“文以载道”,那么“文”在其次,“道”则是首要,我们也尤其该首先对这“道”的伦理正确性有一番清醒地分辨。要知道当中那些有远见的,可以成为《M就是凶手》;反之,难保不是一部《意志的胜利》。

以上是泛泛而论,具体到《叛国作家》,她的表达意图其实直白明了得很。无论是”You can break my body, but you cannot break my mind”这句气贯长虹的抵抗宣言,或者沉默等于同谋的主旨皆是直接出自作家台词,而结尾处打出甘地的名言也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扣题”、“升华”的作用,总之这部影片三观端正得挑不出错。事实上,片中单线性的封闭回路叙事就是很难让人下手挑“刺儿”——人物是可控的,观点是预设的,走岔路是一时的,结局是注定的,从审讯伊始,主角哪怕经历再恐怖的折磨都会越挫越勇,最后成为圣洁的女神融入一片光明,承担起表达反暴政/反集权主题的任务。影片的首场和终场里,作家皆身着宛如祭司装扮的洁白长裙,正仿佛从一种纯洁走向另一种纯洁的绝佳象征。

由躲进想象世界以逃避残酷现实的小作家到意志力全面爆发的人权主义战士,女主角的成长和转变自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叛国作家》本名《Closet Land》,既指向作家笔下的同名童话故事,同时亦随之构成对片中大环境的隐喻,涉及审讯室乃至极权统治下的无名国家。作家童年时,实体的“衣橱”是她噩梦与幻想的双重源头,而长大成人的作家被送入审讯室后,儿时的黑色记忆再次被唤起,但在这抽象的“衣橱”里遭遇更强大的、更深度的国家权力对身体和意志的压迫,幻想已然无济于事,长着翅膀的奶牛和小猫一个个地化作了尖牙利齿的怪物。作家在权力面前几近屈服,然而就在对审讯者讲出童年阴影后,她发现眼前的审讯者正是幼年时衣橱里的男人……于是对作家而言,恐惧在直面中得以消解,她坦然选择了良知的命运;对于观众而言,两个“衣橱”融为一体,隐喻义浮现于现实。在“衣橱”之内,女孩与母亲,母亲与漠视的大众,大众与受害者的意义最终联结成了影片的话语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导演兼编剧Radha Bharadwaj将作为权力对立面的上述群体限定为知识分子(作家、教授、记者等),多多少少显现了某种精英立场。这不免让人想起《枕头人》的一句台词“我们喜欢处决作家。弱智者我们可以随便哪天处决。我们会处决。但是,处决一个作家,那是一个信号……”,两相映衬,颇为有趣。(好吧,我承认我就是找借口回味一下《枕头人》……)

坐在被迫害者对面的,一个外表混蛋内心痛楚(或者柔软、虚弱等)的审讯者几乎是同类题材作品的标配。看罢《叛国作家》,我终于记准了男主角这张脸和艾伦•瑞克曼的名字(脸盲伤不起==),并且忍不住意淫他出演舞台剧的风采。本片中,一人分饰多角这一设计让观众大饱眼福之余,更直观地剥落出了洋葱一样多重的秘密警察:残忍的暴力执法者、冷酷的国家机器零件、喜欢音乐的大学教授、变态的恋童癖、某种程度的受害者、一个心痛不已渴望留住“爱人”的可怜人,很难分清哪一层才是这个男人最真实的面貌,但林林总总又俱是真实。临近片尾,审讯者哀求作家在早已准备好的供状上签名,说那只是一纸“谎言”。他承认了表象,漠视了实质,非主观故意地纵容了权力对个体的控制和压迫,理性能力的丧失使他在作家面前沦为失败者(最后一个镜头中穿过通道迎向光明的只有作家一人)。而反观之,这是否也暗示着人类在极权之路上更广泛的失败和危机?毕竟,祛魅之后,神圣天国并非一个糟糕现世必然的许诺。

审讯之初,作家反复辩解自己不懂政治,可警察关于俾斯麦语录的提问却证明她没有那么“无知”。作家说谎了吗?我认为没有,此时的她尚未到“意识自觉”的时候。作家说儿童是天真无辜的,警察则说天真的儿童是意识形态绝佳的灌输对象,像幻灯片一样插入的静止画面上一个个孩子的脸以外被遮住的部分显露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儿童和枪、儿童和标语、儿童和希特勒。此处导演直接介入叙述,模糊了影片和真实世界的边界,展示了艺术虚构所不能抵达的真正的恐怖。

片尾字幕打出来自国际特赦组织1990年度报告的引言:Today,over half the world’s governments continue to use torture against their own citizens.本片上映于1991年,而就在前天,美国参议院公布了中情局缩略版酷刑报告。从多家媒体的报道来看,对此事关注的焦点并不在报告内容,而在两党斗争以及美国国家战略的难题。当然,对此谁也没有资格批判什么,因为虚伪和冷漠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两难处境,纵使再卑劣不堪,事实终究是事实。

如果神明存在,我仍然愿意相信。既然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一闪而过的灵光乍现,我想最后还是直接模仿她,引用先贤的话献上我的一片敬意吧:

“For I can see that
in the midst of death life persist,
in the midst of untruth truth persist,
in the midst of darkness light persist”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短评

一个房间、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个人、一个深刻的politically problem以及一个坚定的信念,足以把我震撼了。

7分钟前
  • 侧耳倾听
  • 力荐

无数片断重复无数遍,终于大致搞清楚了plot,但还是在看imdb讨论时惭愧得要撞墙,这个审讯者不是被审讯者儿时的actual abuser么?从头到底保持清醒来着,但可能全部精力都用在听出单词上,没能注意单词组成的句子含义。经过很长时间的模糊回忆,我猜这剧讲的是,政治压迫可能会带来不想要的结果,i.e. 人家本来自己一点不政治,被你这么一搞反而给搞出政治觉悟来了,好好一儿童文学作家,原本只是有点童年阴影,遇事只会躲在幻想里假装没看见,经过各种肉体精神折磨,硬给折腾成反抗政府暴力统治的烈士,汗啊。

8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牛得一X啊啊啊啊啊!!!一个屋子两个演员两把椅子一张桌 桌上摆着手提箱里头是番茄大蒜还有一保温杯的汤……太难忘了!通过这片子我对AR的演技有了更深的认识 里程碑式的认识。

13分钟前
  • 💈喝点中药💈
  • 力荐

《叛国作家》“因我发现:在死亡之中永存生命;在虚假之中永存真理;在黑暗之中永存光明。“甘地(等了一年的全五星佳片!莫须有需要罪名吗?不需要!只要击垮你的意志,让你签字投降。这等戏码还在上演,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击垮敌人的意志!虽然敌人有时也是另一个被击垮过的受害人。)

18分钟前
  • yes girl
  • 力荐

一切无关紧要,被玛德琳的音容笑貌所倾倒。不过黑暗的颜色下一切挣扎都是无济于事

21分钟前
  • 丁一
  • 力荐

其实吧可脑补成变相SM片,尤其施虐方还是Alan……91年的片各种舞台背景(真像舞台剧)显得很后现代的赶脚~也许和1984某些赶脚有点像,然后关于化浓妆的那个v怪客里面也有类似桥段,不知有什么特别的隐喻象征~另Alan一人分饰两种音色那个太绝了,肿么做到的。。。。

26分钟前
  • 缈沨
  • 推荐

看的时候觉得很重口原来不是错觉阿…AR身材真好

29分钟前
  • 程慕
  • 力荐

以反复的背景音“我在哪”开始,几何地砖、倒三角桌、罗马柱、闇蓝的墙壁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全部场景。在逼仄的空间中,反乌托邦中的极权主义与思想控制被类比为SM(控制与反控制),两位演员饰演了其中两个最基本的群体:施暴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受害者哪怕被铁链束缚也不放弃自由呼吸的权利。

34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政府用谎言击碎一群人,却永远击不倒另一群人1984即视感,门是隐喻关住了绝望留下了黑暗。

38分钟前
  • 突尼斯丁
  • 力荐

你蜷曲在臆想的避风港里,冷眼看着周遭的不公,以为离自己很远。但你不曾想过自己也会被卷入其中,去接受体制的审讯,而那时再也没人能站出来为你说话,就像尼莫拉牧师的忏悔:"Als sie mich holten, gab es keinen mehr, der protestieren konnte"

40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不太明白为什么评分如此之高。。那么,话剧和电影的区别是?这货真的不是江姐转世?立意倒挺崇高,而且AR教授不容易,都快折腾成精神分裂了。

45分钟前
  • 年逝
  • 推荐

整整90分钟都是在一个屋子里,演员一共两个人,可电影也可话剧。Alan Rickman的演技和整个人的张力,我眼睛真都不舍得转开。内容不必说了,关于政治,请对号入座。

48分钟前
  • [ e c h o ]
  • 力荐

题材这么严肃的片子怎么可以找这么性感的反派,他一个眼神我就痉挛倒地差点拨120了,感觉前半部分就是一场行云流水的精神SM,后面真刑具亮出来了才有了些正题的感觉。。实话说本子微有些弱,但AR演得太加分了,不过听说导演嫌他演得太混账了。。。

53分钟前
  • 柴斯卡
  • 推荐

这么漂亮的姑娘,这么帅的叔叔…你们不能做点别的吗?太可惜了…/扼腕

57分钟前
  • 子 夫
  • 力荐

in the midist of death life persists, in the midst of untruth truth persists,in the midst of darkness light persists

1小时前
  • su
  • 力荐

自始至終憤怒與壓抑的氛圍,強烈的衝突,戲劇化的情緒使得全片充滿了情感張力。諷刺的是,女作家原本反虐待兒童的信息傳達本無政治意味,在事件發生後反而可以環環緊扣用政治事實來解讀,這種先罪後證令人寒毛倒立。p.s. Alan Rickman實在是太能演了。

1小时前
  • 熊類爆弾
  • 推荐

让人窒息的魅力。

1小时前
  • 刷刷
  • 力荐

为两位主演绝佳的演技、为导演绝佳的构想、为配乐绝佳的配合给五星。You can break my body, but you cannot break my mind.PS:叛国作家这个翻译给人很大的误导啊……

1小时前
  • Chris没有tina
  • 力荐

只有我们体悟到有些东西比生命还要珍贵的时候,我们才获得了真正的生命,永恒的生命。

1小时前
  • 司马良木
  • 力荐

两位主角异常美貌,场景封闭,小道具不断……抱歉这么严肃的剧我当BDSM的porn在看,咳。镜头和蒙太奇这些电影语言一方面了拓展了剧场的表现维度,另一方面也限制、引导了观众的视角。跟「洗脑」主题的呼应得倒挺有趣。祸起文字狱,但真正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我们是否已屈从于谎言而不自知。

1小时前
  • 小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