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

HD中字

主演:凯尔·杜拉,加里·洛克伍德,威廉姆·西尔维斯特,丹尼尔·里希特,雷纳德·洛塞特,罗伯特·比提,肖恩·沙利文,艾德·毕肖普,格伦·贝克,艾伦·吉福德,安·吉利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 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3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4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5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6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7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8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192001太空漫游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2001太空漫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花了四年时间制作的充满哲学命题的鸿篇巨制。一块大黑石树立在史前人类的面前,他们刚刚开始认识工具,进入到进化的里程碑。同样的黑石还在宇宙多处出现,它们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寓意。  现在的时间是2001年,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冬眠的三名宇航员,大卫船长(凯尔·杜拉 Keir Dullea饰)、富兰克飞行员(加里·洛克伍德 Gary Lockwood饰),还有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令到富兰克和三名冬眠人员相继丧命,剩下波曼和这台电脑作战。  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大卫一气之下关掉主脑系统,HAL彻底失效。现在,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穿越瑰异壮观的星门,大卫仿佛去到一个奇特的时空,那里有人类无尽的生死轮回和宇宙的终极知识……美女公寓蓝色的花漫威616我的部下遥人君粗点心战争美味关系2001逃出立法院梦想边缘神偷军团小不列颠第三季异世界四重奏淘气农女我的盖世英雄绝地战将1994提防小手粤语荣誉谋杀我的家乡好美第二季东京猫猫MONSTERS:一百三情飞龙侍极古城会小菊的秋天威猛乐队 Wham!FirstClass共犯2013安娜贝尔(粤语版)百家拳之关门弟子猎恶游戏泰语周日晚上左右达摩祖师莉露莉露妖精莉露 妖精之门后备空姐企鹅家族第六季绯闻女孩第二季2022看不见的女人清洁工第二季身为人母二-二六兵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前夜女继承人功夫兔与菜包狗第二季猎毒之闪电突击大汉十三将2烽火边城

 长篇影评

 1 ) 我看过的最棒的电影

    第三遍看《2001太空漫游》,心潮澎湃,许久不能平静。原来想等寒假看完《悲剧的诞生》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再来写《2001》的读后感的,但是电影带给我的许多的思考,如果我不写出来,我一定无法安然入睡。想到的东西不写出来,是很难受的。
    对于这部《2001太空漫游》,用我能使用的最华丽的词句来形容她的伟大,都是不为过的。我要写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也许你没看懂,那就跟着我来理解这部伟大的电影吧;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把这部电影归于科幻片,我不认为是恰当的,更应该是一部带有批判科学性质的哲学电影。
   开头一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禁让我想到,电影的主题是否和尼采的思想有所联系呢,这也使我对整部电影用尼采的思想来解释。
   电影的开头从古代的人猿开始,也就是进化之中早期的人类。就把猿人看成是人类吧!人类虽然收到野兽的袭击,和同类争夺仅有的水源。但是人类还是和周围的动物和谐地相处。一件事情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无意中人类掌握了使用工具(也就是最原始的科学在这里诞生了),从此人类走向另一条道路,开始杀生吃肉,为了获得利益不惜杀死同类,人类走向的正是科学、理性的道路。
   沿着这条路,人类一直走到了21世纪,科学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甚至能进行星球间的旅行!物质文明看上去如此的美丽,看看那巨大的航天器,就像《蓝色多瑙河》一样优美,人类的杰作!
   可是人类获得幸福了吗?人类的内心是否依然空虚?科学的理性,人类俨然成了科学的奴隶,人的身上看不到生命的光辉,有的只是机械的思考。
   科学是拉近了人的距离,还是更远了?主人公通过视频电话与女儿沟通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是科学带给我们的便利还是从我们夺走了什么?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食物,变成了一包包吸管吸食的饮料,享受食物的乐趣也被剥夺了。
   这是一个对科学、理性无比信仰的时代,人类是在为科学服务,而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类对电脑的信任甚至超过了人类,甚至人的生命都由计算机来控制,讽刺的这台计算机的名字就叫HELL。这也为后来发生的事打下了伏笔。
   人不是完美的,他所设计出来机器可能是完美的吗?HELL表示这台9000型的计算机有完美的记录,错误只有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两位驾驶员表示出了对HELL的怀疑,立即遭到了HELL的惩罚,计算机代表的现代科学,关心的只是理性(任务的成败),而不是人类本身。
   主人公打败了计算机。就像尼采说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小孩。人类还是会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狮子,进化到当初出生时那最纯真的形态,一个轮回。
   后来一段穿越时空的抽象画面,就好象人类发展的道路。开始的直线,图形,正是人类所处的科学世纪,虽然华丽,但是人类的内心却无比的恐惧,心灵受到扭曲。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科学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轮回中的狮子的环节。
   随后我们看到的不是宇宙,而是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一滴红色在黑暗中散开。他的形状是否像极了天文望远镜里的宇宙景观呢?谁有知道我们的宇宙又是不是另一个世界的一个微小的部分,在另一个世界只是水里那红色的一滴颜料呢?
   人类进化的道路进行着,却已经不是先前抽象的图形了,我们看到山脉,各种各样的山脉,道路异常险阻。蓝色,绿色,黄色,红色,色彩越来越明亮,似乎光明就在眼前……我们终于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人类终于对自身有了更深的认识,脱掉科学的外衣,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终其一生,人类终于还是完成了这个轮回,虽然身体已经老去,心灵却还原到那最纯洁的婴儿时期。
   到此人类完成了这个伟大的轮回!
   这也就是为什么插曲要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有最后的婴儿所暗示的含义,表示人类完成了精神上的进化。
   至于那块黑色的石碑,我的理解是代表科学和理性。他来来到人间,使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也同样背叛人类,让人的灵魂空虚。
   看完这部电影,信仰科学的你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对科学信仰进行重新思考,哪怕是一点点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来看当今时代的科学。

 2 ) 电影好坏与是否看懂没关系

  个人愚见,这就是把本可以一个小时内说完的故事硬生生地拖成两个半小时,就像拉拉面一样,总共就这么点料,越拉越长,越长越细。

  也许导演会说,这就是我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宇宙的宏大与广袤,人类的渺小和无知,就要以这样的“慢”和”静“来体现,我才不管你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喜欢,我就是要这样拍——这的确是大师才有的特权。当然,在那个年代,这部电影的特效确实会让人觉得震撼与牛逼,因为在那之前谁都没有看过这样的画面,所以每一个关于飞船、太空、星球、黑石的镜头通通都给慢镜头,慢到无以复加,心里的潜台词是:好好看着吧,让你们开开眼。于是留下绝对足够的时间和黑屏让人们去慢慢消化、思考、睡觉和上厕所。

  电影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没看懂的同学可以去百度百科或参考热门影评,上面叙述的很详尽。本人也是在两种方法的结合下才”看懂“这部电影。在豁然开朗的同时,觉得这部电影——说得不好听一点——故弄玄虚。导演、编剧很狡猾,将所有能给故事情节发展提供线索的细节全部剔除,段落之间掐头去尾,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保证绝大部分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在第一次看的时候绝对看不懂——他们的目的便达到了——如果你第一遍就能看懂,反而证明了他们的失败。他们就是要让你看不懂,让你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智商受到了侮辱,于是你便开始思考,开始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把原著也找来看。看后惊觉:原来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各种赞叹与贴标签:宏伟,神秘,绚烂,宗教,哲学,尼采,宇宙,终极奥义,人类归宿……看看,光是这些词,就多么的有寓意,多么的充满智慧,多么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而我始终偏执的认为,一部要靠原著和影评才能看懂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我不知道当年那些坐在电影院里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有何感想,反正当我看到前后两次相加长达五分钟的黑屏、绚丽玄幻迷乱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类似嗑药后幻觉以及利用反色营造出瑰丽山河森林冰川的长达九分半钟的时空穿越的画面,听到伴随这些镜头和每次黑石出现都会有的近乎于噪音的尖锐刺耳的配乐、以及宇航员每次戴上头罩都会出现的共计长达十四分钟的沉重呼吸声时,我有了轻微的身体不适感。我看到有评论说,这也是导演想让观众体验到的,他就是想要这种效果。对此我只能说:好吧,老库,你赢了。

  一部电影,平平淡淡,中规中矩,无太多槽点也无甚亮点,我就会给三星。以这个标准来看,《2001太空漫游》有超前的思想和对后世科幻电影无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加一星;故事性差,节奏无底线的拖沓,不符现代大多数人的观影习惯,减一星;给了我极不好的观影体验,减一星。(这里不谈画面和特效,对于四十几年前的电影,纠结这些是没有意义的。)

  我看到有一条短评说,这部电影要看五遍才会发现其牛逼之处。昨晚我看了第一遍,看完后实在困得不行,睡了。今天看了影评和百度百科后,又快进着看了一遍。

  嗯,就这样。

 3 ) 最伟大导演拍摄的最伟大影片

我开始照着Sol Stein的书学习写小说的时候,Sol说了,写作最难的在于要"show the story"(展现故事),而不是"tell the story"(讲故事),也就是说,要让文字产生画面感,那是要下真功夫的。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语文课上学过的老舍先生那篇描写写夏天热的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老师的评论,老师说,老舍牛啊,厉害啊,为什么?因为写了半天热,愣没一个热字儿!

与文字的缺乏画面感想反,我想电影艺术比较难于表达的并不是影像,而是感觉、情绪和概念。

摄像机,归根究底其实就是把照相机照出来的一张张照片连起来播放,开始没声音,后来加上了对话、背景音乐,今后说不定还能加上气味——比如迪斯尼的4D电影中,画面里下雨,观众身上就被拨水——这些都是对影像这种艺术形式的延伸。所以说,用电影来展现故事,那是根本,电影本来就是把一个个的细节呈现在观众眼前,"show the story"是本分。

所以呢,相对于文学艺术,电影"show the story"容易,但是要表达一种感觉,进而要阐述一种世界观与哲学理念,那却是相当不容易的。能把后两者做好的,个人认为,那就是这种影像艺术中具有真功夫的大师。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下面回到A Space Odyssey 2001。我为什么觉得库布里克厉害,就是因为老库不仅完美的阐述了人与宇宙,可知与未知这样的一种关系和概念(这一部分的概念想必老库有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更厉害的是,他还用影像的艺术精确表达出了他对这种概念延展部分的模糊感觉。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我上面说的究竟什么意思。

A Space Odyssey 2001,我认为主体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秩序的颠倒;最后,宇宙的真理。

贯穿这三部分的是那块莫名其妙的黑色石碑。我开始看这部电影也觉得这个东西比较玄,这块“无中生有”的石碑究竟想表达什么理念呢?后来偶然读了一本书,叫作《月影》,里面也有一个类似的东西,只不过《月影》中是球体,不是方方正正的石碑。这个东西,可以理解为神对人的智慧启迪,比如上帝显灵托梦,比如佛教说的“棒喝”之类,也可以理解为“基因突变”,人突然变聪明了,类人猿突然就学会了使用工具变成了人(参考近期《国家地理》杂志,里面刚好有一个人类寻源的专题,谈到了这个基因突变的问题,不过这又扯远了)。不管什么原因,每次这个东西的出现,都代表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至于如何理解,宗教也好,科学也好,甚至像《月影》中的随机无目的论也好,这就看个人愿意如何理解了,有无限解说可能。

第二部分,具象的故事是人与飞船电脑争夺控制权,内里隐含的,我个人理解是一种秩序的重新组合。那个空中小姐走着走着船舱就倒过来的经典镜头正是对这种秩序颠倒的象征。前一部分的人使用工具,并发生技术变革上的革命;而发展到一定程度,突破了量变的极限从而演变为质变,工具开始征服人脑。

最后一部分,我个人的理解,电影讲得是宇宙的真理。问题是,人类作为宇宙中的卑微一员,连自己依存的地球还没完全弄明白,哪里达到了理解宇宙真理的程度!所以这一部分对这个概念的阐述,不是从四四六六讲清楚的角度出发,而是用一种可能,一种感觉,一种猜测的方式去试图解释,解释的目的在于启发性,而不是答案。不管是那个超长的“进入黑洞”镜头,还是后来宇航员进入另一个空间看见自己的未来,包括最后的生命循环,都可能是所谓真理的一种表现,又可能什么都不是。

第一与第二部分逻辑体系明确,人的进化,秩序的颠覆,人与宇宙的关系等等这样艰涩的抽象概念,我觉得老库用电影,用这种具象的视觉艺术讲述得无比清晰明了,条理通顺,画面干净,多处使用几何构图;然后到了最后一部分,更把这种概念可能的外延这样更加抽象的东西表现了出来,而且,这种表现与教书育人还不同,并不是在自己完全明白清楚的基础上,如同老师教学生那样我有一桶水,我给你讲解一碗水那样表现出来;他的伟大正在与在面对这种自己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上,精确准确的表明了自己理解的部分,同时也展现了对不可知的敬畏,模糊的恰到好处,引人回味。

所以如果让我评个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导演,最厉害的电影,那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是拍摄了《2001太空之旅》的库布里克。因为他不仅能够用具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而且还勇于站在一个几乎危险的高度来表达对这种抽象哲学概念的分阶段理解与猜测,这简直就是电影界的爱因斯坦或者霍金。

 4 ) 毁灭还是重生

第四遍观摩《2001太空漫游》,依旧折服在库布里克伟大的哲思面前,仿佛来自宇宙虚无的凝视,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我们面对未知的恐惧,甚至于直面神明的谦卑,又如接触到了更高维度的思想而久久不能缓和。在这种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伟大思想面前,任何解读都是徒劳,我只能尽量写下自己的感受以抒发内心的敬佩。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莎士比亚的哲学命题,库布里克在此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毁灭还是重生"的哲学命题。毁灭是一个物种进化到极限而必然迎来的灭绝,人类已经进化到了这个临界点上,而是否能够跳过必然的毁灭迎来重生,是库布里克在电影里探讨的关键。他以绝对的宇宙客观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以抽象于生理科学的角度,高度概括了人类进化的本质;以冰冷乃至冷酷的口吻,回答了人类将何去何从的终极问题。

进化到底是什么,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现代科学只是从生理的层面探究进化的本质,它符合生物学规律,可以解释物质层面上的变化,但是更高层面的呢?高于物质之上的精神变化该如何解释?所有生物都会根据环境变化而逐渐适应出更加完美的生理结构,但是为什么只有人类具有思想,人类的思想从何处而来呢?库布里克将其归结于一种顿悟,一种启迪,一种神谕。更高纬度的存在如同神明一般开拓人类的思想,跨过生理上不可逾越的鸿沟,实现真正的进化。黑石就是这种高纬度思想在我们世界的具象化存在形式,那是深邃无边的黑暗,犹如宇宙真理一样无穷无尽,指引着人类思想上的飞跃。

猿猴本来的生活环境中既有猎食者的威胁还有同类的争夺,但是在接触了黑石之后便懂得了把动物骨头当做武器,从而征服了猎物以及没有"开化"的同类。这就是思想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猿猴在思想层面具备了进化成人的基本条件,这是人类的黎明,是生命的赞歌。在欢呼雀跃中,它将骨头高高地抛向天空,伴随着宏伟激昂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库布里克创造了影史上最伟大的蒙太奇——抛起的骨头突然变成了宇宙飞船。一个简单的画面切换,却跳过了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跳出了物质的局限,思想的局限,以高度符号化的概括揭示了进化的本质:工具的使用。骨头是工具,宇宙飞船依然是工具,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就是通过不断的利用工具,创造工具,最终达到服务自身的目的。但是,库布里克对于这种工具的使用持矛盾的态度,黑石在赋予人类这种思想的同时也给予了人类自我毁灭的手段。工具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是杀戮的武器。猿猴用骨头自相残杀,数百万年后的飞船我们仔细看可以看出其实是一种导弹发射装置,这是可以摧毁人类自己的武器,纵使时代变化,杀戮从来没有变化。工具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利己的助手,对于他人来说则是致命的武器,工具本身具有的这二重属性也指向人类终将葬身于自己手中的命运。

片名如果直译过来就是《2001太空奥德赛之旅》。奥德赛之旅代表着人为了追寻自己的目标,经过艰苦的旅程,同自然做斗争,最终主宰自己的命运,歌颂了人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人定胜天的伟大。人类一直追求着宇宙奥秘,以自己的能力改造自然。在电影中,猿猴将骨头抛向天空代表了人类永远追求"上升"的愿望,不仅仅是身体的上升,更是思想的上升。在百万年以后,人类已经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却因黑石的再次出现而进一步向上,深入宇宙更深处,探寻终极奥秘,这就是太空奥德赛之旅。在神话奥德赛中,奥德修斯面对的是独眼巨人,而哈儿9000的形象正是一个只有一个亮灯的"独眼"人工智能,他们乘坐的宇宙飞船就是奥德赛之旅的帆船,他们也就踏上了寻找黑石的奥德赛之旅。讽刺的是,这次人类需要战胜的不是自然,而是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黑石给予人类思想,而人类给予工具思想,人类似乎可以充当上帝的角色。但是,人工智能归根结底也是人类的工具,同样具有工具的二重属性,在具有了思想之后,加快了自我觉醒,人类企图接近上帝,殊不知飞得太高就会碰到太阳,哈儿9000的背叛再次证明了人类使用工具最终会被工具反噬的真理。

每次黑石出现,库布里克都制造了人,黑石,天,星球连为一线的构图,将天人合一的意境通过影像表达得淋漓尽致,宛如庄严肃穆的神迹,令人叹为观止。在到达木星时,黑石出现,这时飞船,巨大的黑石,木星再次连为一线,在宇宙的奇观面前,人类的科技显得如此的渺小。通过黑石大卫穿越了一片高度抽象化的时空,库布里克用尽了一切可能的颜色来展现这种奇观,实际上是一种由抽象到具体,由思维到存在的影像凝练,大卫经历了又一次思想的飞跃,而观众则在惊叹中目睹了这个过程。最后大卫到达了一个古典风格的房间,这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是一个更高纬度的空间,大卫在这里瞬间经历了他的一生,最终化为星孩,被送回地球,俯瞰众生。库布里克对这一段的解释是大卫被更高纬度生物所捕获,关在"笼子"里研究,就像人类抓捕动物一样,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布置认为会舒适的环境。在研究完以后大卫被转化成一种超级存在送回地球。

借助背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涵,黑石就如同查拉图斯特拉一样,给予人类思想上的启迪,而电影的主题也与尼采的超人学说相一致。尼采认为人类只是由猿猴进化为"超人"的过渡状态,要么进一步成为"超人",要么退一步毁于虚无。尼采认为必须要建立新的道德标准以拯救堕落的人类,库布里克同样通过工具的反噬性揭示人类的"动物性",从猿猴时代以来一直未变,从骨头到飞船到人工智能,人类从来都是以毁灭为目的而利用工具,这种病态的悖论是无法自己解决的,只有进化为更高的存在,才能避免自我毁灭的命运,获得重生。

大卫在历经寻找宇宙终极奥秘的奥德赛之旅后,战胜了工具的反噬,获得了又一次飞跃性的神谕,在再次响起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进化为了"超人",上帝已死,人类终将取代上帝!

 5 ) 电影和小说互释的几点

  1、小说和电影是同时进行的,事实上,小说比电影晚了几个月才完成。这部电影并非改编自剧本(库布里克对剧本的严格要求和他较真的牛劲儿曾把小说作者克拉克搞得有点不耐烦,但是克拉克得感谢库布里克,没有他的锱铢必较和耐烦劲儿,克拉克的《2001》绝对坐不上硬科幻小说第一把交椅的位子,事实上,看一看克拉克的后续三部《2010》、《2061》、《3001》就会发现,这四部小说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像在下楼梯一样,一部不如一部,最后一部基本上已经沦落为一部十分平庸的二流科幻小说了)。
  2、黑石板不是上帝,是暗喻引导进化的外部力量,这一点,库布里克是忠于小说原意的。电影和小说总的来说,还是在进行同一内容的叙事,只是由于影像和文字表达方式本身的差别才导致小说和电影都在某些地方难以理解。说回来,电影和小说都是把人类放在大尺度时间和大尺度空间以及超越人类想象的外力作用下来探看人类的渺小,文明的被动,以及在人类明白自己的处境之后会怎样反应,这一点让这部电影超越了其他大部分科幻电影,但实际上并没有超越那些优秀的科幻小说(克拉克的《2001》之所以如此著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科学理论基础十分扎实,他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考其实并不比其他科幻大家走得更远)。其实,在小说中,黑石板不是黑色,而是透明的,并且变幻出无数几何形状和色彩,这种变幻的目的就在于吸引猿人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这种引导一直贯穿黑石板的整个意义。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或者也有其他一些原因的作用,库布里克将透明石板换成了黑石板,这和原著小说中“飞向土星”而电影由于特技不能实现土星效果而只好飞向木星一样,没有什么神秘不可解的地方。(有趣的是,克拉克也许意识到库布里克对他的意义,所以在后几部太空漫游中,也把石板改成了黑色,也让大卫飞向了木星而不是土星)。
  3、楼主说的这个问题,下面有人说有不同的解释,其实没有,那个在大房间里老死的人就是大卫。(《2010威震太阳神》这部电影确实可以作为辅助材料来帮助大家理解,但是这部电影居然在N年之后把特技做到如此平庸的地步,实在让人叹气)
  4、电影最后的迷幻画面,借助小说内容可以理解:小说中说,黑石板在大卫靠近的时候,展开一个高维度缺口,大卫就是掉进这个缺口里,对于这个技术成分,我不是工科,不太理解,但是感觉大约就是进入了虫洞之类的地方,也有时间旅行或者至少近光速旅行的成分吧,这些在小说中有大段描写,很迷幻,也很不知所云。所以对于电影中的迷幻画面不用太纠结,库布里克可能也是在尽自己所能来表现实际上无法通过影像表现的超维度旅行的场景,那么,影像让人无法理解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完电影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去看一下小说,两者其实互为补充,但毫无疑问都是杰作。

原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9298/?post=ok#last

 6 ) 转:《2001太空漫游》的幕后花絮

http://www.m1905.com/film/61183/feature/

【库布里克的太空情结】   在完成《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之后,斯坦利・库布里克对外太空生命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决定拍摄一部意味深长的科幻片。在哥伦比亚公司职员罗杰・卡拉斯(Roger Caras)的建议下,库布里克找到亚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联手创作剧本。尽管库布里克认为克拉克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但他庆幸找对了合作伙伴,后来克拉克与伊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和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 Heinlein)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   在酝酿初期,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将本片戏称为“太阳系开拓史”(How the Solar System Was Won),与1962年史诗片《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的片名如出一辙,而且打算和该片一样也分章节拍摄。经过反复斟酌,克拉克决定改编自己在195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哨兵》(The Sentinel),以此作为影片故事的起点。另外,库布里克和克拉克曾想先完成不受剧本局限的小说,然后再加以改编,不过在实际运作中,剧本需要与小说同步完成,最终,小说在影片上映后不久出版,而作者署名只有亚瑟・克拉克。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曾在其著作《宇宙的联系》(The Cosmic Connection)中忆起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最好的描绘外星人,库布里克出于方便起见希望由演员扮演外星人,可萨根认为外星人与地球人毫无相似之处,如果打造出类人外星人,那么影片的基本要素就已经失实了,他建议影片在情节中暗示出地外文明,而不是去清晰描绘。萨根后来出席了首映式,他非常欣喜的看到自己对影片有所帮助,他说有很多苏联科学家都认为《2001太空漫游》是他们看过最棒的美国片。   1965年2月22日,米高梅公司宣称正在筹备库布里克的科幻新片,片名暂定为“Journey Beyond the Stars”。后来接受采访时,库布里克将影片比作一次“太空漫游”。4月,影片正式定名为“2001太空漫游”。克拉克一直保留着创作期间的日记,1972年,克拉克出版了《The Lost Worlds of 2001》一书,书中讲述了《2001太空漫游》的幕后故事,其中就摘录了他当时的日记。克拉克在日记中透露,在1965年初敲定影片投资方时,他和库布里克仍没确定鲍曼在穿越“星际之门”之后的故事情节。按照最初的情节设计,太空船的宇航员们将全部幸存下来,1965年10月3日,库布里克和克拉克决定让鲍曼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并回归至婴儿期。另外,电脑哈尔的原名为“雅典娜”,具有女性声音和面貌。有传言称,哈尔名字“HAL”中每个字母都在IBM之前是一种刻意设计,但克拉拉坦言HAL其实是“Heuristically programmed ALgorithmic computer”或“Heuristic ALgorithmic computer”的缩写。 【独具匠心的拍摄】   影片于1965年12月29日在英国谢伯顿制片厂开拍,制片方之所以会选择那里,是因为该制片厂可以容纳和拍摄月球上第谷环形山的挖掘场景(尺寸为60‘x 120’x 60‘)。从1966年开始,剧组转道位于博海姆伍德的米高梅英国制片厂,以便拍摄大规模的特效场景。   制片方本打算像《西部开拓史》一样用三个银幕宽度的新艺拉玛系统拍摄本片,但摄影效果总监道格拉斯・特鲁姆布(Douglas Trumbull)认为影片画面会因此变形,于是改用Super Panavision 70摄影机拍摄。库布里克于1968年3月开始剪辑,影片最初的拍摄预算为600万美元,但最终超支450万,而且拍摄周期也延误了16个月。   由于影片摄影指导杰弗里・安斯沃思(Geoffrey Unsworth)不愿使用复杂的洗印特效,所有片中的特效画面全部在摄影机前拍摄完成。因为当时广泛采用的静态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动态画面无法打造出库布里克想要的真实效果,所以本片开创了前投影视觉特效技术,片中人猿学会使用工具场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场景都是这种特效技术的杰作。在本片问世后,这种技术开始普遍应用,直到90年代才逐渐被绿屏系统取代。   前投影技术需要使用一部单独的投影机,并在摄影机前方45度放置一面单面镜,与摄影机呈90度角的投影机将背景画面投向单面镜,单面镜再将影像反射给演员和回射反射材料制成的背景幕,摄影机于是将演员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并纳入镜中,在这过程中,演员不会受到影响,因为镜面反射的光线很弱,远远暗于现场光线,而与此同时,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画面又能清晰显现在摄影机中。   为拍摄辽阔的非洲画面,影片剧组需要高达40英尺的背景幕,这种尺寸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当然需要规格最大的投影机,可当时现有的大型投影机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画面颗粒感过重,于是剧组和米高梅的特效总监汤姆・霍华德(Tom Howard)共同设计出一款使用8 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灯的投影机。   片中太空之旅的画面也都在摄影机前拍摄完成,“发现一号”太空船模型沿着一条轨道移动,并与摄影机相连,在拍摄第一遍时,模型处在黑暗之中以掩盖星空,之后模型和胶片都回到起点,在有光线的条件下拍摄第二遍,第三遍时,动态影像被投射在模型窗口上,从而显现出飞船内部画面。   飞船内部有一台用于产生人工重力的巨型离心机,这台机器足有30吨重,由Vickers-Armstrong Engineering Group建造,耗资高达75万美元。在以往的科幻片中,太空中的漂浮效果和飞船内的失重效果是最让剧组技师头疼的难题,不过本片剧组灵机一动,想到把演员悬吊在天花板上,将摄影机置于宇航员脚下垂直仰拍,这样既可以隐藏吊线,又能打造出非常真实可信的漂浮场景。 【关于上映及影响】   本片于1968年4月2日在华盛顿的上城剧院(Uptown Theater)首映,在4月6日广泛上映之前,库布里克又删减掉了19分钟画面。影片最初上映时采用了6声道磁性立体声和70mm格式,图像高宽比为2.21:1。影评人对这部影史经典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有人盛赞它是科幻片的里程碑和终极作品,有人抱怨它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本片曾荣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执导、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三项提名并赢得最佳视觉特效奖。在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电影百年百部佳片”榜单中,本片名列第22位。   《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很多专业影评人、业余作家和科幻片影迷都在努力分析和阐释影片含义和意图。库布里克拒绝解释影片故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鼓励观众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他在1968年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时说:“你可以自由的思考影片的哲学含义和寓意,这种思索足以说明影片能在较深层面成功抓住观众,但我不想作出注解,因为这样会让观众变得被动,从而失去自己的主见。”   由于库布里克聘请了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克・I・奥德威(Frederick I。 Ordway)任技术顾问,所以与其他科幻片相比,《2001太空漫游》格外真实,如寂静无声的太空、太空和飞船中的微重力状态、转轮内外的人工重力和失重场景等等。米高梅曾如此宣传本片:“《2001太空漫游》中的一切都将会在今后30年中成为现实。”尽管制片方有些夸大其词,而且影片不乏疏失之处,但其中的很多预言终究得以应验,如电脑的大量普及、平板显示器、运用航天科技制造的玻璃座舱、声控电脑、电话号码位数增多、电脑在人机对抗棋局中成功打败人类等等。

 短评

哲学命题的最佳叙事,形式上和贝拉塔尔的做作法相反,对细节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细节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杨德昌如果拍科幻题材就是这个样,一定会将无数理性问题荒诞化升至哲学角度去建构世界。

8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9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变本加厉,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1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既为举世公认之经典,必有高深奥妙之内涵。若觉难以理解,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对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事物极端排斥已属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诋毁和谩骂只会将无知与庸俗进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哗众取宠,名为鄙视随波逐流,实则借机标新立异,以此彰显自己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实乃跳梁小丑,贻笑大方。

15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18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TMD终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开四遍,有一种在看剧集的错觉。太容易睡着的电影了。对于电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说过了,留在今天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课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觉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没有特效没有cg vfx的时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钟的windows 98屏保画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镜头,感觉后世的科技广告和电音届,独立音乐界,到今天还在模仿这样的拍法。表妹问,这是什么电影?为什么半天都没人说话没人动。我们说: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们在装逼。

20分钟前
  • Luna
  • 推荐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22分钟前
  • 地富反坏右
  • 力荐

那奄奄一息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27分钟前
  • 充蜜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时,人与电脑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与电脑的互相信赖、配合与默契,不只让人觉得萌萌的,还很温暖安全。即使它选择自我牺牲,你亦尊重。

31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现在这个年代没人敢如此玩观众了。

32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33分钟前
  • Kuba
  • 力荐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36分钟前
  • btr
  • 推荐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37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时间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39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理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43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惊天动地

44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45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威。

5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