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一边

HD

主演:黄瀞怡,苏达,森竣,撒基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1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2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3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4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5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6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13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14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15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16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17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18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19山的那一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山的那一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充满正义感的巡山员心岚(小薰饰)对平淡工作感到有志难伸的无力,想离开此地。但曾是盗木山老鼠的阿德(苏达饰)死缠烂打,说服心岚与他的猎人好友都玛斯(撒基努饰)一起上山,寻回之前偷偷藏起来的珍贵桧木。3人在山上意外遇到艺术家派大星(何林骏饰),为了阻止他自杀,只能拖着他往山上爬。他们好不容易爬到了藏桧木的地方,心岚狠下心来取缔阿德非法盗木,而暗中跟着他们的山老鼠也现身想要抢桧木,众人在山上僵持不下,这场旅程要如何顺利落幕呢?吸血怪的诅咒青亲爱神一号2023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雨树之国叱咤风云1994记忆神探第二季尸骨无存堡垒危机2谢丽不洁王牌部队机动部队真爱同心复原行动第三季皇家刺青边山永恒之路虽然1级但以固有技能却是最强的交换学校:阶级分化行进中国第二季阿黛尔此夜唯一演唱会白昼的恶魔内线神女1934校园风云1999魔鬼女大兵霹雳钻乃木坂工事中双鱼陨石昔日英雄异能的艾希斯养育者 第三季马文的战争2010特殊关系绿野仙踪1939魔法老师失踪者之夜诡屋惊魂Dresscode再见东京老爸有招第四季

 长篇影评

 1 ) 回归日常生活

挣扎于这些形而上的问题的人,在别人眼里往往是“逃避的,脆弱的,生性敏感的”。他不仅要面对最大的敌人--自己,还要面对无人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痛楚。他自问:或许灵魂上的寂寞感根本就是一个理论上的迷题,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精神病的,那就太不值得浪费时间了。可是,某个时候我们又很清楚,那是自己最真实的一部分在活动,不容置疑的真实。

怎样对日常生活重新发生兴趣,克服一切皆无意义的感受,是继续活在认人世的出路。

男主角说:他们活的像蔬菜一样。哥哥反问道:你知道蔬菜是如何生长的吗?
男主角反对避孕,坚持不和女朋友发生关系,以至于被人嘲笑。

在还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之前,在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之前,别着急放弃它们。天使尚且羡慕人间的生活。把曾经错过、正在错过、即将错过的日常生活捡起来,好好体验,哪怕上帝造人是个错误,也要亲身体验他老人家究竟错在哪里。

敏感而不脆弱,面对而不逃避。所谓“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

 2 ) 扎努西:卡特里主义者的性灵回归

“古老的世界城市就位于乡土之中,那是一种熄灭了的心灵的空洞容器。在那里经年累月穴居的是一种无历史的人类。人们活着仅是为了糊口,只有一点点节存,一点点财产,但是还得忍受下去。在争夺这个世界的权利和战利品的征服者冲突中,群众惨受蹂躏,但是幸存下来的人以原始的丰饶填满裂隙,忍受继续下去。在高处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永恒更迭,在地处的人们则只能起到,用已经永久克服了一切怀疑的第二信仰的强有力的虔诚来祈祷。”

扎努西的电影从战争的戕害跳跃到信仰的归宿,又把一个选择题抛给观众,在《爱的山的那一边》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徘徊在信仰和生活之间的医学生,在面对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和偏执中踽踽独行。和《生命宛如恶疾》一样,这两部影片在剧情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其中包含的哲学思辨也极其的相似,通过对现代人精神处境的刻画,把很多问题留给观众,如果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或许很多人都会徘徊在不同的焦虑之中。

从二十世纪开始,信仰危机就伴随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然后在《爱在山的那一边》这部电影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年轻人对信仰的追求,祈求上帝的认同。然而就是这份“认同”让他陷入了孤独和虚无之中。我之所以称男主角菲利普为卡特里主义者,是因为他对于灵魂高于肉体这种二元论的笃定。在他的世界里物质和信仰完完全全是两个对立面,在物质世界中,疾病,痛苦,情欲这些事物统统被他摒弃,然而在他渴望的纯信仰世界中,上帝的召唤却迟迟没有到来。

影片的一开头,就把一个隐喻抛给观众,菲利普在暗淡无光的修道院中说“加入我还会回来,那么我就不会再离开。”正如他等待上帝的召唤一样,只有在上帝应允的情况下,他才可以回来。很多人迷失在信仰中,不是因为“不信”而是因为没办法“确定”。当我们经历苦难的时候,能够从信仰和祈祷中得到只是一种期望,这种期望未必能够转化为事实,在很多时刻,信仰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反而会让人陷入一种虚无之中。正是因为这种没法“确定”才让男主去等待这份确定。信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正如菲利普的哥哥所说,每个人的信仰都不相同。

导演扎努西在这里并没有对信仰进行夸张化的处理,而是展示了纯信仰世界的欠缺,比如欲望,爱情,婚姻等等。信仰其实就是纯理性的欲望,需要依靠某种信念来支撑,对于菲利普来说,这种支撑的力量就是上帝。基耶斯洛夫斯基说,选择的自由只是人性脆弱的结果,人性的脆弱无法为自己的伦理抉择提供自足的道德支撑,自由伦理不仅是艰难的,而且是欠缺的自由。即便具有这种艰难,有欠缺的选择自由的人,也无从推开自己的自由选择的道德承负。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这段话,用来阐释这部电影最合适不过。

菲利普是医学院的学生,在面临众多死亡之后,他开始思考生的意义,其实这种思考恰好是自己惧怕死亡的一种表现。这种惧怕是他开始寻求上帝认同的根本原因,医学和宗教向来就是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两种对立,前者是对既定命运的肯定,后者是对既定命运的劝解。菲利普恰好夹在这两者之间。现实的生活对于菲利普来说是逃避自己选择所承受的必要负担,正是这种责难,让他处于自由伦理的茫然之中。在这种茫然中,他忽略了爱别人,而偏执的爱着自己,他的女友,他的家人都被他冷落,这恰好和上帝的旨意相反,或许是讽刺或许是思考。

除了信仰之外,本片还探讨了一个更为现实的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淡和疏离成为水泥世界中的主旋律,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大多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王家卫的多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表达,而这个问题在扎努西的电影中也不难发现。个人的一己之私是疏离和冷漠的根本原因,大多数人打着爱的旗号,其实不过是为了爱自己罢了。扎努西的电影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小处着眼,随着剧情的发展,把小命题逐渐放大,从而形成对整体生命的一种思考。如果说信仰属于哲学的范畴,那么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学的范畴。在日本电影《入殓师》中我们也可以看见类似的思考,关于信仰和生命,关于死亡和超然。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体验和沟通之后,卡特里派主义者菲利普依然回归了生活,“他们活的像蔬菜一样。”“你知道蔬菜是如何生长的吗? ”生命的意义皆如此,根植于泥土,存在于泥土,灵和性的单项选择并不是生命最终的意义,如何让生命在灵和性之间更好的存在才是永恒的主题。

 3 ) 说说这两部电影

年轻人菲利普犹豫不决,面对“上帝”的驱逐(他想进修道院,却至始至终都没有得到上帝的召唤),几乎崩溃,最后在朋友的帮助和自己的醒悟中自救,开始寻找“日常生活的快乐”,爱也在上帝这座大山的阴影之下释放出来,在那一边找到了真爱。
年老的伯格医生有主见而果决,在他身上包围着绝望的虚无,却散发出肯定的光芒,笑中带着悲怆,悲中带着从容,在无望治愈的恶疾中,平静离开人世。

伯格医生给菲利普以及作为观影者的我们的启示,即不是宗教,也不是医学,换句话说,不是选择题,不是令人窒息的非此即彼。不信仰上帝的他对上帝的了解不逊于神父,所发出的置疑也令神父无法回答。但当他肯定的说滨死前夜上帝来过时,他是超越的,超越了海德格尔意义上沉沦的“被抛”者;不是上帝眷顾了他,而是他把握住了上帝。

伯格医生与神父让我想起《鼠疫》里的里厄和帕纳卢,如果伯格医生愿意,我倒是很想把他加上“反抗英雄”的称号。但这个人物明显比人道主义战士里厄更为有趣,虽然在鼠疫的大灾难背景下谈论有趣也许不怎么合适。里厄在危机时极力对抗腐朽的政治,伯格医生只说:“我不是党员。”幽默下隐藏的是无可救药的绝望。《鼠疫》批评“上帝”赞同那让无数生命死亡并消逝的灾难,扎努西借伯格医生之手的批评更为彻底,他说:“(因为上帝)人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被禁止的。”

是的,“生命宛如恶疾”,世界早已不值得救赎。虽然节奏舒缓,这可不是温情脉脉的励志片,还记得伯格医生前妻的丈夫吧,在伯格医生和前妻面前人模狗样,却是诱导菲利普吸毒的畜生。我更愿意相信伯格医生对这一切早已知晓,不过让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而已。

个人最欣赏的台词“不过是空间旅行的燃料”,说的是生命。为此伯格医生借用契诃夫的故事来为自己饱满丰盈的生命画上句号。波德莱尔《恶之花》末篇一首题为“旅行”的诗歌里有这么一句,“啊,死亡,老船长,时间到了,快起航”,献给我喜爱的伯格医生。

 4 ) 生于安乐 死于安乐

《生命宛如恶疾》(2000)

《爱在山的那一边》(2002)

在陶街淘到的这张DVD,封面绝不吸引,只是碟套上“波兰电影大师扎努西经典作品”这行小字很诱人,于是买下。波兰的电影只看过奇士劳斯基的,非常喜欢。其他的,好像都没听说过。见这张DVD上录有两部电影,好也长长见识,不好看也不算浪费。

上面的两张电影海报很棒,这DVD的设计就太过......了

放入DVD,自动放出《爱在山的那一边》这部。电影很合我这回的口味。人活到这个时候就这样,宛如整部电影的味道。此刻遇到这部电影,可说巧合,或天意。

看来这部已不辜负“经典”二字,就迫不及待地看了另一部,《生命宛如恶疾》。不但很合我的口味,情节更是如我刚刚经历的,大象自得病到英年早逝这四年时间的事。这不是巧合,是天意了。

相同的电影片段可能有这两部电影各自的三分之一,做在同一张DVD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只看一部,真是很可惜的。一起,才算完整体会导演的意图,也就知道这两部电影是值得珍藏的了。

印象中波兰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许正是如此,波兰人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真义。生于安乐,死于安乐。这个谁人不想?就让那些有违此道的规矩见鬼去吧。

2010.10.17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ee72b20a

 5 ) 一一二二

宗教和医学,都是为了生命的把戏,一个是让你看淡失去,一个是极力挽留存在。
关乎选择,在科学与唯心之间。
喜欢这样一菜两吃的做法,同时剪辑的是《生命宛如致命恶疾》,是以老医生垂死的视角切入。
同类的还有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与《父辈的旗帜》,一次事件,两个角度。

 6 ) 信仰之难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对门徒们说道:“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纷争。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纷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抛开耶稣话语本身的含义,基督教的历程还真在“纷争”二字。从罗马的异端到中世纪的正统,从神权政治到宗教裁判所。当中世纪的神权和王权之争还没有缓和,马丁•路德就在教堂贴出了《有关赎罪卷论辩之邀请》,揭起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基督教内部的纷争又开始了。

    直到近代,王权和神权分离,民族国家兴起,宗教才步入个人信仰的领域。正是因为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教会才发现基督耶稣的新娘这个职位越来越不容易当,个人也越来越确信凭借着自身信仰亦会得救赎。但是,路德所引发的信仰问题并没有使得信仰本身简单化,个人真的是拿本《圣经》就可以上天堂?基督教神权也没有因此就远离政治领域,反而使得现代国家和个人在此类问题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纠结。
 
    导演扎比西在2002年拍摄了《爱在山的那一边》,在我看来,亦反映出现代西方社会在宗教信仰进入个人领域,个人面对“信仰”的难题。扎比西来自波兰,他的这部电影延续道德焦虑电影一贯探讨的主题。医学院的学生菲利普在修道院和医学院的选择中两难。他有不理解却宽容他的哥哥和一直等待他选择的女友,他的徘徊也为他们带来了不少困扰。哥哥不想菲利普把人生在犹疑中白白耗费,而女友汉卡则希望自己等待菲利普的时间不要太长。菲利普自身的困惑是,他一直坚持信仰,却始终无法得到上帝的回应,所以他不断在教堂和学院中穿梭寻找,试图能够得到上帝的召唤。

    电影开始时,菲利普在幽暗未明的房屋中对修士说:“如果我再回来,那我就不会离开。”随后,他走出修道院,在灿烂阳光中,渡河回家。影片的开端寓意明显,虽身在修道院,菲利普的信仰仍是昏然混沌,因为《创世纪》中记载: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所以修道院的房屋几乎不见一丝光亮,画面借光影明暗来表示上帝尚未给菲利普以召唤。而菲利普的离开倒不是因为“不信”,他是要去“确信”,去等待上帝给他启示的那天。

    现代社会的信仰之难,在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因信称义”凭借的是自己“良心”来确证信仰,获得上帝的救赎。当信仰成为“私人事务”,个人的良心又如何来确认呢?若人们都根据自身的良心来判断,未必会有唯一的结论,势必带来现实判断的冲突,这正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天生的不同。

    在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心”,也都是从此出发来为人处世。菲利普的哥哥是个攀岩教练,他靠此获得资金来维持自己自愿者的事业。菲利普的女友一直为爱等待,她也坚守着二人世界中的良心。如果要在影片中给“良心”排个序的话,菲利普的良心无疑居于最高点,甚至到了反复折磨自己身体和精神的程度。菲利普的哥哥居于其次,只是凭自己随性的本能来尽可能的实现俗世中的善行,所以他会告诉汉卡别去想什么钱、计划之类的东西,把握住现在的生活就对了。他还劝汉卡别再等菲利普,人生苦短,为何不活在当下?汉卡则是做到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目的也很单纯,不过是要和所爱的人在一起生活而已。当得知菲利普仍旧无法决定留下还是离开时,汉卡也面临了自身欲望的冲突,但身体的欲望还是无法突破内心的坚持,汉卡在试图和他人出轨之时制止了自己的行动。

    多元化的社会带给我们不同的社会观念和人生态度,人们可以选择没有信仰,但是他仍旧可以做一个好公民。不过,对于是做一个天国的子民还是现实国家的公民,这两者的要求和准则显然不是同一个等级序列的,这也造成了菲利普和他亲友之间的疏离。哥哥觉得菲利普眼界太高,想做这个世界中追求金钱以外的事情,这是在他自己能力之上的。这不过是他推己及人的想法,用耶稣的话来讲就是:“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所以他认为菲利普的生活不算生活,还丢掉了生活中所有的东西。但他和汉卡都觉得菲利普想把生活活到最好并不是件坏事,而汉卡正是因为菲利普有这种高尚追求才对他心生爱慕。

    对于菲利普而言,沐浴在神性之光下的生活,它必定高于俗世,从而指导他现有的生活,不会迷失。这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中,信仰归入个人和政治面向大众后带来的一大病痛。普罗大众仅成为合法公民,安份于生存之道即可,他们追求的善是在普通生活中力所能及的或者点到即止的。而“合法”亦即最低限度的道德,所以追求整全的生活很可能会因为亲人的不理解而远离亲人,亦可能因为爱人的无法亲近而伤害爱人。

    现代社会的信仰之难,还在于个人的体验如何证明上帝的召唤?影片中菲利普的身份是医学院的学生。西方医学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就成为系统的科学,人的身体不再神圣,化解为一个又一个的医学名词。菲利普在医学院的行为表现出神学和科学的对垒。作为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会告诉年长的医生自己感受不到灵魂。他还无法接受死亡,看见尸体会极端不适。医学救治肌体,一个人则可以凭自己意志选择是否接受死亡;神学救赎灵魂,它探讨人是否真的有自由意志。医学试图延续现时的生命,神学则劝谕死后得拯救。这悖反的两极集中在菲利普身上,学医的他居然服下了迷幻药,试图通过干扰神经来得到接近上帝的体验。嬉皮士早就用过这个招术,堂而皇之的名义下行性乱之实。菲利普也是如此,没能看见主的荣光,反而掉下性的炼狱。这是否在说,用科学来解释甚至替换神学,是最荒诞的一件事情呢?毕竟一个是我们了解自然的手段,一个是我们试图到达的目的,本末倒置的后果早已注定。

    菲利普在电影开始时不久对女友说过,这一切都是罪。他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因为自从离开了伊甸园,人都是罪人,做的都是违反其本性的事情,都是恶。只有在信仰中得到恩典后,寻回本性才能自由,所做之事才能称为善。扎比西的电影中,菲利普最后看似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去自然中感受,在老医生去世时的皈依中领悟,最终和家人女友和谐共处。电影用菲利普和女友在高山上幸福结合的镜头结束,暗喻在“基督之爱”和“尘世之爱”之间,菲利普找到了他所要的交集。不过,把“信仰之难”问题的模糊化处理并不表明它就能如此的被解决。可以肯定的仅仅是,扎比西不是在给出答案,他所作的只是要符合他自己的良心。

 短评

3.5 是《生命宛如恶疾》的补充,两部电影形成了一个人群事件的两个视角,《生》是导演战后一代的老人,这片子则是新生代的年轻人,也许是相比讲述自己一代没有那么自如,这片略显逊色一点。不过两片一起看,才是一个整体。

9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我想找一条生活之道。」以为答案在极限,这个心情完全懂。极限是群体发展的希望,却往往是个体生命的终结,结果越是追求天堂就越是掉进地狱。试过了地狱的滋味想珍惜日常生活,又可以为日常生活牺牲多少呢?这部结尾课堂上Filip是主动走下来的

14分钟前
  • water
  • 推荐

一直探寻内心与精神上的问题,同时有兄长、女友、医生朋友和牧师帮助,要不然年轻人探寻自我价值的道路能持续多久。谈及本身才是根源。

16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该片没什么好说的。5

20分钟前
  • 软柔暖
  • 还行

看完时刚好凌晨零点~~

25分钟前
  • vivi
  • 力荐

实在看不下去

26分钟前
  • 惧色
  • 还行

舍不得丢掉上一部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的多余镜头就如此这般的拼凑出了这部电影,看过的最温柔的扎努西也是时间点上最接近现在的也是最烂的!老了就都平庸了吗?老了就都和解了吗?和解是宽容,宽容当然是褒义词,和解是认怂,认怂是端正态度,和解是否定从前,否定是为了平安顺利向前进,和解是认命,好奇心被自我认知彻底堵死,有趣无趣两生花,和解是泯然众人,大抵如此

30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较差

等待上帝的召唤,幻想体验,放弃享乐,提炼痛苦。真高端,可以拿来装的

32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推荐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姊妹篇,对生的困惑、追问、体验和领悟。两部影片两个视角,形成一个整体阐述了对于生与死的一次哲学思考。

33分钟前
  • 公子小七
  • 推荐

个人对这部稍微感动一点……

36分钟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推荐

有些很经典的台词。

41分钟前
  • 推荐

感觉是很老的电影,原来是2002年的。探讨的东西很严肃很圣大,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很草率的就结束了探讨。感觉看到了自己,很有启发。也明白了在道德层面,宗教或是其他(比如我自己给的种种原则)是个双刃剑,他会让人产生强大罪恶感和沮丧感。里面有几句对话有启发。

42分钟前
  • 老白纸
  • 推荐

必定将《生命宛如致命恶疾》和《爱在山的那一边》放在一起写观感。《生命》写死。一位正在死亡的死亡医生。遭遇衰老、绝症、希望、死亡的过程。期间,他认识了两位年轻正在爱着的男女(《爱》的男女主)。期间,他给了病临死亡的儿子和无以为靠的母亲足够的安定。《爱》写生。不是生产的生。是生命的生,是爱的生,是男孩即将成年,面对责任,面对社会,面对爱人,如何迈出有知的一步的生。期间,他们认识了一位睿智幽默的老医生。他们经历了自我的问白,感情的分开,独面的痛苦,老人的死亡的过程。最后,老人死去,男女生来,热爱平常,“最重要的还是日常生活”。

43分钟前
  • 假驴
  • 还行

视角从濒临死亡的大夫转换为医学院的年轻学生,他说:“我这几天经历了地狱般的痛苦,才明白最重要的使我们现在的生活”。他哥哥说,如果你想生活,好好过眼前的日子。

46分钟前
  • 47
  • 力荐

想到了生命宛如恶疾(基本忘了)看到老人把钥匙给男主,房间里的风铃的时候记忆里的东西被唤醒了,那一部男主开刀好像比较犹豫,像是这部的前传。这部比较light但也蒙上了沉重的色彩,波兰电影的观感,雄厚的音乐,寻找自我,好像梦一样,山的意象

50分钟前
  • Vivre Sa Vie
  • 还行

看過"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之後看這個﹐有點感動。

53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让我们讨论敏感、脆弱、风雨飘摇的船以及令我们头破血流的石头,并且不认为它是狭小的原地打圈的话题。

55分钟前
  • 懒画眉
  • 推荐

一场死亡比任何钝痛都更能带来一次新生,在成长后认清的现实面前,年轻时的瑰丽绮梦与生死爱恨都恍若云烟…抛开那些文绉绉的话,电影更像男孩到男人,迷茫信徒到普通人的转变。扎努西大概认为脚踏实地为社会奉献价值是年轻人的事,虔敬追随则是年老者甚至人身后的事。不过,极端偏执的青春梦中总会有一些回味无穷的身影,比如残疾音乐家,哥哥,老医生…

58分钟前
  • Onceinaredmoon
  • 推荐

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1小时前
  • duanjf
  • 推荐

很有趣的构想,和生命宛若恶疾共用许多场景。上一部先入为主,这部剪辑稍显突兀。

1小时前
  • Ahtoh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