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夫人

HD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彼得·萨斯加德,格蕾塔·葛韦格,比利·克鲁德普,约翰·赫特,理查德·E·格兰特,卡斯珀·菲利普森,贝丝·格兰特,约翰·卡洛·林奇,马克斯·凯塞拉,萨拉·维哈根,海伦·库恩,黛博拉·芬德莱,克里·约翰逊,艾登·奥黑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智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第一夫人 剧照 NO.1第一夫人 剧照 NO.2第一夫人 剧照 NO.3第一夫人 剧照 NO.4第一夫人 剧照 NO.5第一夫人 剧照 NO.6第一夫人 剧照 NO.13第一夫人 剧照 NO.14第一夫人 剧照 NO.15第一夫人 剧照 NO.16第一夫人 剧照 NO.17第一夫人 剧照 NO.18第一夫人 剧照 NO.19第一夫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第一夫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的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3年11月22日遇刺身亡的前四天时间里,发生在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身上的故事。娜塔莉·波特曼将出演杰奎琳,也就是Jackie。据该片的全球联合出品方和制片方熙颐影业透露,对于主创团队选择娜塔莉·波特曼出演杰奎琳·肯尼迪,业界并不感到惊讶。除了她精湛的演技之外,更是在于她独特的知性气质。人间世事神父同志救僵清道夫国语下辈子我再好好过第二季神秘世界历险记3恋爱操控师本德尔:起点诗画中国第二季皮小子斯皮鲁罗瑟福的失败鲨鱼:起点橘子郡男孩第四季好莱坞诈骗女王九龙皇后火芽水晶之恋江湖绝恋牙齿鬼井终结武器新冷血十三鹰娘家的故事2Heart闪耀的瞬间邻家魔女在伊雏菊1966文雀(粤语版)人鼠之间梅林和龙之战春季露营琳达!琳达!琳达!斗牛士编外丈夫偷拍的录像带一个人的冬天暗夜第六感2041星河至尊真命天子白日杀机好汉饶命边缘行者故宫里的大怪兽之莫奈何的谜题缇可冬季篇

 长篇影评

 1 ) 黑暗森林

专门找到了剧本,神父的话非常喜欢

There comes a time in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when one realizes -- there are no answers.

When you come to that horrible, unavoidable realization - you accept it. Or you kill yourself. Or you simply stop searching.

I have lived a blessed life. And yet every night when I climb into bed, turn off the lights, and stare into the dark, I wonder...is this all there is?

And then, when morning comes, we all wake up and make a pot of coffee.

Why do we bother? Because we do. It is just enough for us.

The darkness may never go away.

But it won’t always be this heavy.

 2 ) 你遭遇的不幸,都只是be choosen.

人生的某些意义,根本没有结果。当你明白了那个该死的道理时,你要么接受要么自杀。或者,干脆不再寻找这种所谓的结果。

有时间的话就结果了脑子里那些没完没了的结果吧

没时间就抽时间

---------------------------------------------------------

你遭遇的有些不幸,并不是你的错或者上帝的错。你只是这样地被选择。

童话故事的故事,电影里的小说里的虚拟人物,也许比我们活得更真实。

A first lady must always be ready to package her suitcase.

终于能和你庄重且平静地道别了. Camelot.

 3 ) “演技”毁电影范本

《第一夫人》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电影,我观看这部电影的动机是因为它还获得了去年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剧本奖。但是看完全片,发现这又是一部完全围绕明星打造的演员奖电影,北美媒体喜欢用“明星专属”(star-vehicle)这个词来概括这类电影。区别是,这类电影大概在1980年代大片热潮还没有兴起之前,主要是为商业票房驱动,随着特效技术的突飞猛进,明星票房价值的愈发式微,明星经纪人的地位却越来越重要,近年来这类电影的主要趋势愈来愈指向奥斯卡奖项,由奥斯卡奖的肯定再来反哺电影的票房。

《第一夫人》的导演帕布罗•拉雷恩(Pablo Larrain)来自智利,其人本来比较擅长处理政治化的题材,批判现实主义是他过去作品的主要风格。《第一夫人》是拉雷恩第一部在好莱坞拍摄的英语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完全看不到拉雷恩的任何个人风格,整个剧作的立意彻底就是为了展示扮演第一夫人的女星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约翰•肯尼迪总统从去世到葬礼这段日程,成为了波特曼展示第一夫人起伏不定人生状态的表演背景。从世俗化的角度而言,波特曼的表演代表了她日渐变化的演绎轨迹,她渐渐的摆脱昔日设定的玉女形象,由《黑天鹅》、《爱与黑暗的故事》开始一步步走进那些内心复杂的角色。在《第一夫人》中,波特曼几乎出现在每一个镜头,非常擅长制造时代气氛的拉雷恩用了黑白、彩色以及粗颗粒画质的不同视觉风格来区隔化的打造第一夫人的形象。拉雷恩还不断的用各种超特写镜头,近距离的贴住波特曼的身体与脸庞,表现其最细微的仪态,说话的动作幅度。这种表现的目的性实在太直接明确,与伯格曼在《假面》中的那种特写相比完全是两重境界。拉雷恩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波特曼的演技,那种带有强烈演员工作室-方法论色彩的演技。《假面》的特写镜头却是直接对准了肉体与灵魂的巨大冲突,完全与演员演技无关。

《第一夫人》这种高度功利化的美学构成如今已经成为了好莱坞“冲奥”传记片的范例。每年或多或少总会有类似的电影。有些电影甚至还直接因此让演员称帝称后。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就是凭借《万物理论》拿下了奥斯卡影帝。《万物理论》本身是一部极端平庸的电影,本来拍摄活人传记片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又是霍金这样一个奇人,编剧能做的也就是鸡汤励志煽情。而演员之所以会接这个题材,还是因为角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戏剧性。仅仅是残缺的身体,就足够雷德梅尼好好发挥了。于是影片最终变成了一场近乎于演员选秀的综艺节目,影院观众的身份更接近游乐场、马戏团的游客:我们来好好欣赏下雷德梅尼是怎么演活残疾人的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与梦露的一周》将镜头对准了时代偶像、性感炸弹玛丽莲•梦露,但这并非一部完整的历史传记片,它只是选取了梦露的某些人生片段(参考《林肯总统》《乔布斯》《第一夫人》,这种做法是近年好莱坞传记片的一种套路)。影片最重要的趣味、立意是选择一位与梦露气质相差较大、明星气质并不显露的演员米歇尔•威廉姆斯扮演梦露。目的是寻求、捕捉一些反偶像、去魅化、凡俗化的梦露形象。但一切也都仅此而已。仅仅凭借这点创意创造出来的只能是一部平庸的电影。《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花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篇幅,就是为了表现美国电视史上最重要最精彩的访谈之一,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之后接受英国记者福斯特的专访。影片用了近似纪录片的风格,让二位演员竭尽所能的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感。举手投足间,二位演员的表演着实精彩细腻,两个小时下来,观众对演员的表现自然无可挑剔,但仔细回味一下,却觉得可能还不如直接看当年的电视片来得更真实,因为整部电影除此之外一无所有。甚至有些个人风格极端强烈的戛纳系导演在这种奥斯卡机制的助涨下,也会拍出类似的电影。身为同志的格斯•范•桑特那部同志题材的传记片《米尔克》,让西恩•潘二度拿下奥斯卡影帝。很明显,原本作者风格极为强烈的桑特在这部电影中只能退居其后,尽全力配合西恩•潘塑造一个同志政治家的形象。而过去一贯以阳刚直男形象示人的西恩•潘,在此片中也不负众望,塑造了一个并非简单的女性化、柔弱倾向的同志形象。平心而论,《米尔克》是一部水平尚属可以的传记片,但也只是仅此而已,影片的目标还是太明显,让西恩•潘好好过一把戏瘾。这与范•桑特之前执导的《大象》、《迷幻公园》的风格取向有着极大的落差。简单总结,这些电影中的演员都是企图在这类有平庸化倾向的电影中奉献一次伟大的演出。

集这种思路之大成的绝对非迪卡普里奥和斯特里普莫属。今年斯特里普创纪录的第二十次获得了奥斯卡演员奖提名,作为一名演员,如此记录诚然叹为观止,但如果我们细数她近年的一些作品,影片本身质量其实大多乏善可陈。让斯特里普第二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铁娘子:坚固柔情》,根本就是一部和《万物理论》同质的电影,斯特里普的每一个镜头似乎都是在向观众表示驾驭铁娘子这角色的难度之高。斯特里普彻底将电影表演变成了cosplay游戏。迪卡普里奥职业生涯轨迹,因为《泰坦尼克号》的演员奖失意而改变,从此之后他接演的所有电影,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那座奥斯卡小金人。甚至一些大牌导演如斯科塞斯,在他执导的电影中,也会故意设计一些完全没必要的展示所谓演技的戏码,比如《华尔街之狼》中那狼狈不堪的爬行段落。《荒野猎人》是迪卡普里奥这种心态的登峰造极之作,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彻底沦落为华丽刺激惊险的野外生存真人秀的剧场导演。可悲的是,奥斯卡、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还真的买账了。所以今年再次出现《第一夫人》这样的电影毫不意外。

奥斯卡的评奖机制当然是这股歪风的根源所在。作为电影产业的年度考核机制,奥斯卡的评奖总是试图将所有与美学有关的参数指标化、数字化或者说量化。这表现在极端区隔化、精细化的奖项类型设计与定位。对于一件产品来说,考核部门为了考核标准化的数据,必须对生产机构的每个部门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与这种评奖机制形成截然反差的是欧洲三大影展。以最顶级的戛纳电影节为代表,奉行天才论、作者论的戛纳,从来都是将导演放在第一位考量,导演在戛纳的评奖舞台,是唯一真正的明星。戛纳永远是先肯定电影,之后再考虑究竟颁给这电影、这导演什么名称的奖项合适。以至于到今天,全球大部分媒体还是搞不明白评审团大奖(Grand Prize of the Jury)、评审团奖(Jury Prize)和金棕榈奖,作为奖项本身区别到底在哪里?金棕榈奖难道不是评审团评出来的么?戛纳也有演员奖,《花样年华》让梁朝伟获得了戛纳影帝,但走红的却是王家卫。除了影帝自己,没有人会记得去年的戛纳影帝是谁。戛纳也会出现类似《第一夫人》,主角出现在每一个镜头、从头演到尾的情况,达内兄弟的绝大部分电影都是如此,去年肯•洛奇二度问鼎金棕榈成功的《我是布莱克》也是如此。《我的布莱克》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将肯洛奇最热爱的工人阶级塑造的完美无瑕,但观众看完电影,记住的绝不是演员的演技,而是角色传递出来的肯洛奇极端痛恨且批判的全球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恶果。简单总结,对电影构成中的产品属性、艺术属性强调的轻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欧洲影展和奥斯卡机制对演员奖评选的态度取向。欧洲影展先肯定的永远是与导演艺术直接挂钩的电影整体,以能够量化评估为第一考虑的奥斯卡机制会更注重精细化的单项指标考核。

如果我们再就表演美学本身来探讨的话,会发现方法论的表演方式也对出现《第一夫人》这种演员表演压倒一切的局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由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转换而来的纽约演员工作室方法论系统,按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解释,其实是另一个版本的美国梦实践方式:如何以改变自己的方式融入新的环境中去。斯坦尼体系的精髓,其实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的总结基本到位,由外而内,由内而外,说的是外在的环境或者事件对演员产生了压迫,演员随之要调动各种个人生活中与之类似的情感记忆,再将这种记忆通过外在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融入环境中去,于是形成一个S-A-S'的类似刺激-反应模式的链条。如果我们再作横向比较的话,与之截然对立、欧洲演员理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布列松的人模理论。布列松强烈反对演员、表演这个概念,他的名言是,“向你的模特说:‘不要演另一个人,也不要演自己。不要演任何人。’”布列松是将角色内心生活的解释权全部交给了观众。

希区柯克曾经对方法派的演员表达过强烈的反感,他与保罗•纽曼合作《冲破铁幕》的时候,发现纽曼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让自己的身体作细微的抽搐,这其实是典型的方法派表演,细微抽搐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情感记忆,这是一个将角色情感内在化的过程,当这个过程完成之后,他便可以成功的作戏剧化的演出。说白了,这是一种类型化的演出,因为调动起来的永远是类似的经验。它提供的是一种让观众相对可信,演员可复制可永续操作的表演模式、表演维度。演员如斯特里普成为了天下一切角色无所不能演的表演机器。而这种可复制、可批量化生产、同时有极大可能获得学院肯定的表演模式,导致了类似《第一夫人》、《万物理论》这类忽视剧本整体创作、只顾为演员提供演技发挥空间的电影频频出现。我们之所以会厌烦类似的演出,就是因为类型化的东西,总会有令人厌倦的时刻。而一旦当这些电影抽空了剧本,只剩下了演员这种表演方式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恐怕只有空洞无味。

最后再聊一个非常极端化、无比诡异的有关奥斯卡演员奖的例子。奥斯卡有肯定平庸电影中“优秀”表演的积习,但同样也存在否定伟大电影中“平庸”表演的状况。这方面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末代皇帝》。贝托鲁奇这部史诗巨作,当年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在内等九项大奖的提名,并且这些提名最终都变成实质的奖项。从提名来看,这部电影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肯定,唯独遗漏的便是演员奖。如果说学院评委对《泰坦尼克号》中迪卡普里奥表演的否定,是因为角色本身比较简单浅白,尚属情理之中,但《末代皇帝》作为一部绝对建立在个人表演基础之上的历史传记片,演员的表演被全面忽略,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具体原因恐怕还是评奖机制造成的,因为演员奖的评选都是由演员评委来投票的,或多或少东方主义的情绪,造成了演员评委对这些东方演员表演的认知障碍。但如果从肯定电影整体价值的角度切入,这部电影中演员的表演绝不可以被忽略。

 4 ) Jackie, JFK and the 60S

文/洛城蓝猫 (微博weibo.com/lazycatlovemovie)
原文链接; http://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47150689422141

想多说几句关于电影《Jackie》。 因为看过本片,估计很多人会跟我一样,忍不住又对肯尼迪感兴趣,把所有关于他的电影和与他被刺有关的内容搜出来看看。这次看了《Jackie》后,也许是影片的拍摄手法,首次将刺杀的画面重新拍摄,而不是用的那个全世界都看过的模糊现场视频,而且拍得还很血腥,再加上那特别震撼的配乐,就莫名产生了恐怖片的效果。然而影片并没有任何关于总统被刺原因或调查的内容,只是展示Jackie经历的恐惧、悲伤和无奈。但作为观众,很显然看完后不得不再度对这段历史感兴趣。

今年颁奖季太多电影发生在美国的60年代,于是让我重新关注起这个神秘、动荡又充满变革的时期。这个年代的电影好莱坞拍了好多,乐此不疲,主要原因是确实太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发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对现今依然有重要影响。同时,因为当时通讯技术尚未发达,很多神秘的谜团都是到后来才逐渐被解开,而在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也刚好在现在成为了最有权最有势的一拨人,拥有了可以重新回顾并审视他们父辈当年经历的能力。


然而60年代的很多大事都离不开肯尼迪家族。从JFK本人,枪杀他的人、到他的弟弟、他的情妇梦露,再到当时监听他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再到如今JFK的妻子,所有跟他有关的角度都被拍成了电影。这些电影包括,1991年奥利佛斯通的《JFK》、2013年从刺杀当日周围人角度出发的《Parkland》、关于JFK弟弟被刺杀的《Bobby》、,还有2011年推出的电视剧《肯尼迪家族》(The Kennedys),当然还有很多关于刺杀肯尼迪的各类电影、纪录片。不过如果没记错的话,今年的《Jackie》是第一次如此清晰近距离地展示了刺杀的血腥场景。是的,观众甚至清晰看到肯尼迪的头被打破,脑浆和脑盖溅出,而Jackie则还试图用手去把爆开的那部分头皮合上。我们也是首次看到Jackie站在镜子前,一边哭一边洗掉她头发与脸上的血和脑浆。但她拒绝换掉那个被血染红的粉色套装,并就这样一边抽泣着参加了副总统约翰逊的就职宣誓。



整个影片人们都能深刻感受到Jackie的悲伤。但影片其实没有仔细地讲述Jackie的生平和她的其他遭遇。当然,眼看着丈夫头部被打爆已经是够悲剧了,但如果仔细去研究她的生平,发现这个女人真的是“悲剧女王”。自从与肯尼迪相识以来,悲剧就没停止过,身边不断有人死掉。当然,也可以说是肯尼迪家族太悲剧,而牵扯到了她。怪不得她在肯尼迪死后说,当初真的不应该嫁给肯尼迪。虽然她在丈夫死后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但我同意,她其实对这段婚姻充满了后悔,只是一直在逼着自己忍耐下去、演下去而已。甚至影片中所有回忆片段都没有任何关于夫妻二人感情的描述,可以说这就是活在媒体上的一段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又或者从未真的存在过。但最讽刺的是,他们被认为是美国领导人里最养眼的一对,是明星版的总统和第一夫人。

让我们看看Jackie为作总统夫人究竟经历了哪些悲剧:

---Jackie与肯尼迪有五个孩子,但只有两个活下来。一个流产,一个胎死宫内,还有一个早产,出生后两天去世。怀孕过程中最可能的三种婴儿死亡方式都让她赶上了。

---肯尼迪的风流韵事始终没断过,梦露更是电话都打到白宫威胁要上位的顽固小三。Jackie显然都知道,却一直忍耐,并因为肯尼迪始终没有与她离婚,她也不想闹事,就安安静静地作她的第一夫人。这就跟我朝古代的皇后一样,懒得跟小三、小四、小五一般见识。

---肯尼迪反战的宗旨,对古巴危机和越战的温和态度和处理方式让一些保守派不满,激怒了很多人,也让Jackie感受到压力

---小三梦露突然去世,作为好莱坞明星,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关键是没人相信她是自杀,总统与总统夫人也成为八卦的中心

---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却在同一年,丈夫也被刺杀,还是在她身边,然后几天内就要卷铺盖被迫离开白宫。

---丈夫死后她最信任的支柱、肯尼迪的弟弟Bobby(罗伯肯尼迪)也在竞选中被刺杀。

---她为保护孩子决定离开美国,嫁给了希腊船只富豪,也因此饱受诟病

---好不容易觉得可以重新生活了,二婚不到五年,船商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养子不幸飞机失事,船商受到巨大打击而病倒,隔年去世,第二段婚姻才长达六年

---更悲催的是,这船商死前居然签署了离婚协议,也因为之前有婚前协议,Jackie拿不到他的遗产,只得到了一笔千万元的settlement。

---多年后,她的儿子在39岁时也因飞机失事去世。

哈利路亚,人生简直就在不断地奔丧中度过,难怪衣橱里一堆黑色Chanel 。



所以再回头看娜塔莉波特曼在《Jackie》里的演出,那整部影片弥漫的悲伤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样一个女人,内心承受能力得多大啊。特别是如果留意,就算她在丈夫生前,在电视上介绍白宫的重新装修时,虽然满脸笑容,却依然透着一丝丝无奈和凄凉,几乎没有看到她真正快乐过。然而她却一直没有在世人面前展示出来,永远保持着那份优雅和高贵的气质。Jackie才是真正的奥斯卡影后啊。

回头再来说,关于肯尼迪被刺。《Jackie》里没有提到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因为她本人其实对此并不是很上心,反而给丈夫弄个体面的葬礼才是那几天她最关心的事。因为Jackie曾表示,就算找到凶手也挽回不了肯尼迪,而她很清楚丈夫之前得罪了很多人,有仇人并不奇怪,对她来说,更重要的是在丈夫死后,维护他的尊严、成就和事迹。这也是为何在新总统要求她不要找媒体的情况下,她还是单独约见了片中出现的《Life》杂志记者,并形容肯尼迪政权就像是亚瑟王的王宫(camelot),代表着变革和勇气。自此之后,人们都用camelot来形容肯尼迪王朝。



关于肯尼迪被刺后的调查,最值得重温的当然还是1991年奥利弗斯通的《JKF》,汇集了凯文科斯特纳 、茜茜斯派塞克、汤米·李·琼斯、加里奥德曼 、凯文贝肯、唐纳德萨瑟兰等一众优秀演员。这些人当年还很年轻,但汤米·李·琼斯、唐纳德萨瑟兰、凯文贝肯已经展示出了相当出色的演技。

影片长达三个多小时,推翻了当年判定的Lee Harvey Oswald是杀害肯尼迪唯一凶手的定论,认为Oswald只是替罪羊,而以副总统约翰逊(因肯尼迪之死立刻成为了总统)为手的美国政府才是杀害肯尼迪的真正凶手,其中涉及FBI、CIA和达拉斯警局、德州政府的串通配合,是一场策划已久的惊天阴谋。

当时,这个电影虽然讲的很详细,各种疑点都摆出,并做了论证,还有多个证人,但因为针对的是美国总统约翰逊,涉及的“高层”人物太多,还是有很多人反对,成为当年争议最强的影片。也因此,它虽然入围多项奥斯卡,却在最佳影片上输给了当年一部低成本恐怖片。这部恐怖片就是《沉默的羔羊》。

个人觉得,并不是《JFK》配不上最佳影片,而是“政治上说不过去”。讲述美国总统被杀与指责美国总统是凶手还是两回事,肯尼迪可能是杀害梦露的凶手但至今也没人敢拍这样一部电影还拿奥斯卡最佳影片。就算有太多人同意影片里的推测,影片还是无法得到最高荣誉,因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就算关注真实发生的事件,却往往需要事件有明确的结局和证据支持,不能只是推测。所以《JFK》归根到底,变成了一部政治惊悚片,却始终没人敢说它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算里面用了很多纪录片的手法和新闻内容。

不过,又过去25年了,不断有新的证据出来证实《JFK》中的推测,也因此这部电影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最靠近事实真相的一部。很多此事件相关人士都已过世,有的“意外”死亡,有的病逝,但也有不少在死前说出了真相。比如一些FBI当年参与本案的调查人员。甚至有人直接肯定了当年副总统约翰逊有参与,也同样肯定了《JFK》中的猜测,有其他FBI、CIA及政府人士配合。肯尼迪虽然在国际上得罪了很多人,但最终还是因伤害到了美国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石油财团、想靠战争发财的人)而被干掉。这个就不重复了。详情见: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254645-1.shtml

不过也正如《JFK》和《Jackie》表达出的内容,肯尼迪不是一个人所杀,他的敌人有很多,会想杀他的人很多,只是有的有特权可以轻易逃脱而已。与《JFK》类似的文字分析这个总结写得满详细:http://archives.cnd.org/HXWK/author/LIAO-Kang/cm0612c-2.gb.html

至于《Bobby》,2006年那部群星电影拍得不咋地,大部分人物都是虚构的,但确实反映出了罗伯肯尼迪在当年的美国有多受欢迎,他同时也确实做出了不少变革,为停止越战、为种族斗争做出了努力。今年颁奖季的《Loving》里那对黑白配夫妻从一开始不被法律接受婚姻,到最终合法,也是Bobby在背后做出的贡献之一。


另外一部关于肯尼迪被刺的电影《Parkland》也值得一看,讲述的是肯尼迪被刺杀当日及之后三天内,群众、医院医护人员、特工及嫌疑犯家属等人经历的一切。特别是可以看到当时肯尼迪死后从医院运回华盛顿过程的一些细节。他其实在中枪时已经死亡,但还是在医院里被抢救了很久。特工们更是手忙脚乱,临时找棺材,运上空军一号时也要临时把座位拆下来,甚至要砸坏墙才能把棺材放入,因为他们完全没这个心理准备会发生这样的事,而且总不能把总统与行李箱放在一起。影片也首次描述了那个拍摄下肯尼迪被刺过程的路人所遭遇的一切。当时摄影机才被使用不久,还没有很多人有,甚至连放映设备都很少,跑了好几个地方才能看到。这也是为何当年这类刺杀可以发生,换今时今日就算政府自己搞刺杀,有警察和特工配合,也会有很多百姓拍摄下各种细节,很快就发微博、推特、youtube了,远不可能如此容易就隐藏真相,至少真的要有人为此挺身而出主动作替罪羊。


言外之意,新任总统被刺的可能性很低,除非他真是搞砸了,得罪了比他还厉害的人。不过川普不一定会得罪大人物、大财团,因为他显然不是肯尼迪和他弟弟那种可以给美国带来变革的人,没有变革就不会拉仇恨。他也就是能每天在推特上跟百姓打打嘴炮而已。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今年关于60年代美国的奥斯卡热门还包括《Hidden Figures》和《Loving》。其他曾在颁奖季中受到关注的以美国60年代为背景的电影包括2014年的《Selma》,2011年的《J. Edgar》,2011年《The Help》、1979年《 Apocalypse Now》,1986年《
Platoon》等。

对了,还有《X战警》前传,因为JFK被刺杀时疑点之一就是那个magic bullet,如果真是一个枪手开了三枪很难解释怎么一个子弹造成了七个伤口,只有万磁王出手才能办到了 ^_^。


期待更多关于美国60年代的电影陆续出来。。。。It’s a fascinating time, so many conflicts, so many lies, so many dirty secrets,.

 5 ) 我已不再爱你,但我要维护你的尊严

刚刚看完《第一夫人》,个人认为,是比较出色的传记电影之一。实话实说,传记电影并不是很好拍摄的,因为很少有人的一生能用短短几个小时说尽,说的太多了,就容易草草带过,说的太少却有没讲清楚的嫌疑。

本片取材于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据百度资料查找,美国历史上共有20位总统遭遇过刺杀,其中有4位总统遇刺身亡,对于逝者,我们往往能记住他们所做的伟大贡献,但是,关于他们之后的事情,我们却了解得很少。比如片中提到的林肯遇刺后,其妻因生活窘迫,不得不卖掉家具维持生活,估计也是很多人想不到的。而在本片,则着重描写了肯尼迪遇刺后,其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心理历程及为其操办葬礼的种种。

总所周知,肯尼迪夫妇虽然是众人眼中最般配的夫妻,但是两个人的感情早已生裂痕,最著名的美国艳星玛丽莲梦露据传就是肯尼迪总统的情人,甚至还将威胁电话打进了白宫,而肯尼迪夫妻一生孕育的5个子女中,2个流产,1个只活了39个小时,不能不说,在经历过这些之后,双方的感情也只剩下了表面的维持了,在纪录片中,当肯尼迪夫妇同时出现在镜头中时,双方没有亲吻,没有拥抱,甚至眼神都是短短的交汇,很容易想到,双方也不过是维持表面上的礼貌罢了。在杰奎琳在与神父的对话中,也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没有了爱情,但是杰奎琳在丈夫的葬礼上的举动却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维护死者的尊严,在公众面前,她只是一直在强调丈夫是一个好父亲,好总统,却闭口不谈双方的私事恩怨,在筹办葬礼时,她为丈夫选墓地的镜头一直无法让人忘记。国葬那天,她从白宫步行到教堂时,下意识往人群中看了一眼,以及所有人印象最深刻的带着儿女跪倒在丈夫棺椁前的种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部影片中有两大亮点真的不容忽视,一个是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扮演历史人物,形似仅仅是表面上的,更重要的是神似,在片中,常常能看到娜塔莉的微表情,比如副总统就职仪式上一瞬间的黯然神伤,在洗掉一身血时压抑着流泪的样子,还有在走出白宫是,看到新任总统夫妇兴奋的布置新居时,强忍着离开的样子。在本片中,并没有什么特别悲伤泪流成河的镜头,娜塔莉很完美的扮演了一个失去丈夫的第一夫人。以前曾经读过一本卡特夫人写的自传,在书中,这位同样的第一夫人说出了和杰奎琳类似的话,作为第一夫人,虽然不是什么政治头衔,却是一项政治任务。

本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配乐,时而低沉时而缓慢的音乐贯穿全片,为本片增色不少,不出意外,今年的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应该是到手了。

 6 ) 历史与政治背后的女人,娜塔莉·波特曼演活传记人物

讲杰奎琳·肯尼迪和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影视作品很多,《第一夫人》是什么样?

不管你是电影迷、政治/历史迷、还是言情剧爱好者,都会在其中找到触及你心灵的地方,因为——它并不是一部普通的、平铺直叙的传记片。不止如此,片中几乎没有一分钟是传统的传记风格。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只是这个地球上最著名的女人在丈夫遇害、她条件反射地爬上后车盖捧起他喷出的脑组织——之后的故事,让我们难以自拔地窥探着她在几天内所经历的一切。


除了电影情节,我们还看到娜塔莉·波特曼当之无愧的影后级表演,毫不逊色于她2010年的奥斯卡获奖作品《黑天鹅》,她饰演的杰奎琳·肯尼迪又是一个实力角色,完全值得再捧回一尊小金人。
她有“杰姬”经典的形象、气若游丝的声音、严格挺拔的仪态,却没有丝毫刻意模仿的痕迹。而整个事件的重头戏,也就是“杰姬”在悲剧发生后所迅速炼成的钢铁般的坚毅,她不仅要面对个人的惊恐、悲痛,还身处在公众、媒体无孔不入的窥视中。我们看到娜塔莉波特曼炉火纯青的演技,把每个细微的情绪都展现得恰到好处。


本片是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追捕聂鲁达》)的第一部英语长片,他用他特有的想象与推断,展现了这个魅力十足的传奇女性所遭遇到的种种来自政治、家庭、悲痛、以及自我认知的冲突。


在电影里的一段闪回中,杰奎琳在丈夫约翰·肯尼迪(卡斯帕·菲利普森 饰)遇刺的两年前,在白宫参与了一次电视片录制,我们看到这位白宫女主人满怀热情地讲述着对于白宫的艺术品和装饰的保护,却不太愿意让摄像机(或任何人)离这些艺术品太近。这些细微的情感无不体现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中,而舒缓的配乐则把我们带会了那个真实、美好、生气勃勃的年代。

片中配乐师麦卡·利维(《皮囊之下》)创作的背景音乐使人从谋杀的气氛中放松神经,如痴如醉地沉入这个瞬间失衡的世界,让我们感受这种被千万只眼睛监视的生活,感受杰奎琳内心无所不在、几乎无法承受的精神压力。


热爱历史题材的观众还会看到,片中有近乎真实的谋杀、医院、林登·约翰逊在达拉斯临危受命宣誓就职时离开达拉斯的航班等场景。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1963年的11月22日,杰奎琳前一秒还穿着她标志性的粉色毛呢套装并戴着同款礼帽,而随后那上面就溅上了她丈夫的血肉;在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突变、痛哭和压力过后,杰奎琳在淋浴中痛哭,她洗去了身上丈夫的血迹,可却无法将这件事从心中抹去。
身穿粉红套装和深蓝皮鞋的杰奎琳·肯尼迪已经深深印在了美国人民


而正是从此开始,这个柔弱的女子才真正变成了第一夫人。她行动起来,安抚她两个幼小的孩子,拒绝林登·约翰逊要她尽快搬离白宫的企图,组织在华盛顿街头进行一次追悼游行活动,堪比亚伯拉罕·林肯遇刺时的规模。当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杰克·瓦伦蒂(马克斯·凯塞拉 饰)对她提出异议时,她十分果敢的处理也令人起敬。她并不是仅仅靠伏特加、镇静药、和死忠“好闺蜜”、时任白宫社交秘书南希·塔克曼(格蕾塔·葛韦格 饰)才能走出阴霾,虽然他们确实有所帮助——帮助她走出来的,是她对自己的认识,是她再也不要做别人游戏里的一枚棋子的决心。
(片场照)“罗伯特·肯尼迪”和“杰姬”在拍摄葬礼戏

1963年的葬礼照片

片中,杰奎琳的好友、同时也是她的小叔子的罗伯特·肯尼迪(由彼得·萨斯加德实力出演)担心肯尼迪家族会从此被民众当做“美好的那些人”而忘记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因此需要这位肯尼迪夫人的帮助,而后者也迅速成长起来。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杰奎琳在接受一位不知名记者(比利·克鲁德普 饰)的采访前,这位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遗孀提出,保留对刊登文章的编辑权,并要记者把记下来的手稿念给她,“以免我对我的本意表述不当。”杰奎琳本来是个毫不掩饰的吸烟人士,但却酷酷地宣称:“我不抽烟。”当被问到她与约翰·肯尼迪在车上的最后几分钟都说了些什么时,她打断说,“想都别想我会让你出版这个。”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杰姬”的伤痛,导演拉雷恩与编剧诺亚·奥本海姆一起,用了大量笔墨来展现一些虚构情节,比如在片中,杰奎琳私下与一位天主教神父(约翰·赫特 饰)对话时,她对后者说了一些关于他们夫妻的私密问题,后来两人也没有讨论出结果,这一段就是完全虚构的——但肯尼迪家族的后人对此应该可以容忍吧(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杰姬”在片中不止一次提到当时大热的百老汇音乐剧《卡米洛特》,并对理查德·伯顿演的亚瑟王的唱段“一闪即逝便是卡米洛特”情有独钟(当年的媒体报道,在肯尼迪遇刺后,杰奎琳和家人每晚睡前都会听1960年首演版《卡米洛特》的录音,尤其是肯尼迪生前最爱的终曲部分)——她真的相信这句话吗?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电影里的“杰姬”让我们所有人都信了。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女人,而这部情感强烈的电影作品,同样不容置疑。


在这位惊恐、伤痛的娜塔莉·波特曼横空出世之后,拉雷恩的这部电影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今年最佳之一,让我们难以指摘,无法忘怀。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短评

一部非常私人的电影,并不像其他颁奖季热门片一样有太多的社会热点或政治诉求,而是一切从人出发,从本能的情感出发,也是这个剧本非常非常精良的原因,因为热点谁都会抓,诉求谁都有,情感不是谁都能写。希望以上回答了你们的问题。留给导演的拍摄难度确实很大,表演空间也很大,大家都好棒。

8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没有预告,没有剧情介绍,以为是传记却颠覆了人们普遍的期待。从一次采访说起,穿插甜美和悲痛的,不愿触及的回忆,记叙了总统丈夫刺杀后自己的心理,时常听到观众的抽泣。首映场结束后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Nathalie演得超神!红毯也美!

11分钟前
  • kissの樱
  • 力荐

剧本入选过黑名单,但挺不好拍,集中刻画肯尼迪遇刺后四天内第一夫人的情绪状态,她的美丽优雅,她的脆弱无助,她与媒体报道中截然不同的真实面。乱序剪辑,还原许多经典服装、历史事件,包括总统被爆头的惊心时刻。虽然娜塔莉是我最爱的演员,但我觉得这次她演得过于刻意了,尤其是一口别扭的口音

1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奥奖三提都很硬,波特曼至少应该拿一个威尼斯啊…影片有个极其漂亮的心理结构,没有硬去建构冲突却在写人物上面颇有新意。音乐不错就是灌得太满招人烦。剧作细腻地描绘了敏感时期的各色人物反应,并触及到了所谓历史与记忆,大众媒体等等命题,观点非常清晰。作为传记片水准在[至暗][铁娘子][国王]之上

1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事件型传记片,拉进与演员的距离,增加情感的感染力。这种片太捧演员了。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要影后了啊,我发现镜头的压迫感即将被用滥。记者的那段剧情,就是在提醒观众,关于肯尼迪或任何历史人物的一切,不过都只是个故事。「历史」就是人类说给自己、关于自己的一个故事。

26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如果能再极端一点就更好了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跟《追捕聂鲁达》灵气逼人的后半段相比,《第一夫人》就像简单粗暴的人物放大镜。拉雷恩用各种手法毫无节制的给娜塔莉·波特曼加特写,其它人都充当了虚焦人肉布景。奥斯卡影后如果靠这种外挂再拿小金人,对其他演员毫无公平可言。整部电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匠气”。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失去一个人就失去了一种生活,一个自己。想介绍《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Lee和Jackie认识认识。

4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她最后终于明白,她所期望的盛大游行和葬礼并不属于肯尼迪,所有的阴霾也不会永远属于美国,她的悲伤只属于她自己。约翰逊夫人劝她脱下沾血的礼服她恍若未闻,孩子问她穿礼服是不是过生日她无言以对。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却被上帝选中经历丧夫丧子之痛,摘不下戒指的手指如同她憔悴困窘的人生。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3.5 波特曼的表演很精彩,经受住了超近特写的考验,冲这点值得看。剧本还获了奖,这点不太明白,因为感觉这片子的短板正是剧本的单薄,很多填充时间的嫌疑,实锤很少,除了主角之外都鲜有刻画。这样看来拉雷恩的炫技和花式剪辑虽然又弄出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但好歹也算是挽救了剧本吧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娜塔莉小姐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作的表演,除了表情夸张、走路像一只雏鸡之外,还把杰奎琳变成了一个大舌头——那些说口音学得像的,不会自己上youtube找一找吗?

51分钟前
  • viennavirus
  • 较差

观感并不是那么好,音乐做得中规中矩而且煽得略廉价。遇刺现场和葬礼交叉叙述那段不错,直接爆头还是很震撼的。娜塔莉-波特曼有很多戏点,苦情戏居多,有场面对镜头羞涩和假装微笑的戏让人印象深刻,表现颇工巧,演的痕迹略重。

52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这片在趣味上简直可怕。各种小巧思(以杰奎琳介绍白宫为剧情主线)各种大背景,最后展现出的竟没有一个可以让观众共情的活生生的人。没有母亲没有妻子甚至没有第一夫人,只有“奥斯卡最佳女主”。为了演绎而演绎,是我最不能忍的取向。

56分钟前
  • 小斑
  • 较差

@balmes 剧本难度挺大的,完成度还不错。波特曼一定又花大力气去研究人物,从口音到那股讨厌到极致的自私虚荣太像了几乎让我重历了看jackie传记时的恶心感(也是借记者好好吐了一通槽吧)。相比之下其他角色过于单薄全无交互碰撞的火花,本该是一场扯皮大戏却沦落成演技欣赏的行为艺术颇可惜啊。

58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这样的题材拍成这个样子真是不容易,很久没看过让人这么舒服的传记片了。Natalie Portman演得真心好,第一夫人的文雅与坚强、睿智与幽默,还有她的脆弱与伤感都被演绎的恰到好处;即便大量的特写镜头,也分分钟让人相信荧幕上这个女人就是Jackie。

59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只能说娜塔莉演太好,让我更讨厌杰奎琳了。一个呼之欲出的控制狂:事无巨细的把控,朝向一个荣耀的目标,亲笔审核修改记者文章的每句表述,向历史争讨所谓正确的名分:一场著名的人生,一场著名的死亡,历史上一个短暂闪耀的时刻。不否认她丧夫之痛的真实,只是这悲痛一直与不朽和伟大的执念纠缠不清。

1小时前
  • 匡轶歌
  • 还行

讨厌煽情,不喜欢过度美化。娜塔莉很努力地模仿了很多小表情,格蕾塔几乎没什么戏但只要她出现就很难不 pay attention to her Frances Ha face🙄

1小时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英文片名为Jackie,不是《第一夫人》,甚至不是《杰奎琳》,而是《杰姬》——这个传奇女人的昵称。这是一部很私人的电影,拉雷恩的近镜头聚焦这位前第一夫人在丧夫后的悲伤与坚定、脆弱与强大,娜塔莉波特曼与她的容颜并不相像,却将声线与肢体模仿得惊人传神,这不只是一部传记,更像一曲挽歌。

1小时前
  • 逆光海豚
  • 力荐

3.5 南美的导演貌似都有这么种神叨叨的感觉,配乐奇怪到居然能产生观影不适感,面部镜头特写的压迫感强到甚至有一种一直在侵犯角色的感觉,好在片子整体不错,footage和特效交错很有味道。全片差不多是娜塔莉波特曼一个人的演技撑了起来,奥斯卡影后奖项有看头!

1小时前
  • davekoz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