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战2017

HD

主演:郭富城,赵丽颖,张翰,任达华,张蓝心,朱一龙,于晓光,刘玥心,奚美娟,寇振海,由立平,安亚平,孙耀威,曹操,李滨,涂黎曼,艾如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密战2017 剧照 NO.1密战2017 剧照 NO.2密战2017 剧照 NO.3密战2017 剧照 NO.4密战2017 剧照 NO.5密战2017 剧照 NO.6密战2017 剧照 NO.13密战2017 剧照 NO.14密战2017 剧照 NO.15密战2017 剧照 NO.16密战2017 剧照 NO.17密战2017 剧照 NO.18密战2017 剧照 NO.19密战2017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被一群事业有成的男人团团围住,这感觉真是糟透了

任何男女之间的苟且,或是男人利用权力对女性压迫事件中,有一类人接收的怒火可能比当事人还多:那就是知道一切却默不作声甚至默默纵容的女性。就如同帮西门庆约潘金莲的王婆,李小璐事件中的马苏,以及,Meryl Streep。

尽管梅姨说了八百万遍『韦恩斯坦性骚扰的事情我真不知道』,但依然逃不过自由心证——你们俩认识这么久了,蒙谁呢?一开始沉默后来加入抗议,这墙头草往哪边倒都讨不了好。于是四面八方的哼切呸,从twitter到街头海报,都在骂梅姨太虚伪。

然而一码归一码。即使『She Knows』,这部Meryl Streep和Tom Hanks主演,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The Post》也绝对不该被错过。反正我看到最后还是被套路得流下了眼泪……真燃啊。

电影的背景是真实历史事件:某个不怕死的记者从五角大楼偷出了一堆机密文件,显示美国政府早八百年就知道越战是打不赢的。从父亲和亡夫的手里接过《华盛顿邮报》,却一直没什么话语权的Kay(梅姨演的),以及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的总编Ben(Tom Hanks演的)得到了这些文件,于是就是那个经典问题,to be or not to be,到底要不要发表出来呢?

不过比起面上的剧情,我印象最深倒是一个重复出现的画面:被一群男人团团围住的Kay。不要误会,这不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些男人成天缠着Kay不放,其实就是觉得她不配拥有手上的一切。

Kay是她爸爸的女儿,是她丈夫的妻子,也是《华盛顿邮报》的老板。但如果没有前两个身份,她根本轮不到后一个身份。这跟现在网上看见哪个女生事业有成,不是猜有个好爹就是猜嫁了个有钱人一样(说嫁还是客气的,还有张嘴就说一定睡了谁的)。

这样的画面一再重复,想忽视都不行。第一次是Kay去华尔街和投资人开会,整个大会议室就她一个女的,想说话都插不上嘴;第二次是在讨论要不要出版机密文件,几个人把她团团围住,但自己吵自己的,没觉得她该参与进来;第三次是她去法庭,门外的书记员都是女的,而一开门的法官和工作人员全是男的。最后一次是走出法庭,男人们走大门接受媒体访问,而她却走了侧门,迎接她的都是满目仰慕,被她鼓舞的年轻女孩们。

大家都能理解开学第一天,去新公司报道,或是独自在异国生活的不易。但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作为在场唯一的女性,那种尴尬和艰难呢。

连Facebook那位大名鼎鼎的女高管Sheryl Sandberg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开会的时候发现找不到女厕所,一问才知道因为女的太少,所以干脆砍得只剩一个。她去上厕所的路上心里很是难受,因为这不是现状而已,更代表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扼杀。

从无到有的抗争,虽然极其困难,但样子总是鼓舞人心的。女人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总有人觉得『你们不是什么都有了吗还想咋样』。这导致每一次尝试都容易被漠视。

就像Kay不是不会说话,她在家开派对致辞的时候非常自信得体,没有别的,就是练得多了。但这么简单的道理,那群男人就是不明白也不打算让她尝试。

电影里的男一号Ben,在和Kay在一起的时候都非常没大没小,时常有种『内行指导外行』的优越感。还好Ben有个好老婆,一语点醒梦中人。

『她真勇敢』。这是Ben老婆知道他们决定出版后的评价。

好胜心爆棚的Ben就不乐意了:『难道我不勇敢?』

你丢了这个工作还能找下一个,但她呢?一直被人说不行不行,现在又做了这件完全没好处的事情,还可能失去很多……我觉得她很勇敢。

这个在前半段一直以贤妻良母身份出现,不打扰老公工作,轻手轻脚去数人头给报社同事做三明治的好老婆,在客人们离开后总算放下了女主人的身份,摊开工作台开始做自己的雕塑。聪明,体贴,有才华,如果愿意仔细观察一下的话,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角色,每一个都是会发光的。

我最喜欢的设定,就是Kay整个的行为轨迹和心路历程,都没有一点金手指的痕迹。不像国内很多影视剧,女主身边一定要有N个集哆啦A梦和潘驴邓小闲于一身的男人,帮她搞定一切。

这部电影不是《Hidden Figures》(三个黑人女性进入美国NASA航天局的故事),Kay也不是个斗士。但她有自己的坚持,且决不妥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站出来抗争的,只是当有事发生的时候,不要默不作声,暗暗吃闷亏就好。从这个角度看,Kay的人设和梅姨还真是有种对比的讽刺啊……

更何况有时候要不要站出来,也是个难题。因为有些就是日常的小事,比起鸡尾酒和葡萄酒,我更喜欢喝啤酒,但每次只要同桌有男的,服务员总是会把啤酒给他们而不是我(Bud Light之前还以这个主题拍过广告);以及之前公司聚在吧台吃饭或是下午茶的时候,一结束男同事就默默飘走了,女同事就很自觉地收拾东西和擦桌子。

就是麻烦在这里。这样的事情,你要上纲上线,人家觉得你有点毛病。可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每次都let it go,谁知道最后会走去哪里?昨天在一个群里看见阿里招人,最后四个大字『只招男生』。有人接着就问,为什么只招男生啊?

发招聘的人说,不知道啊。

所以这事就这么结了。在现实中似乎只有闹大和没事两种选择,所有憋屈的中等事件和不太对劲的小事都无路可走,最后只能站在原地。

(本文首发在订阅号Pinkgal上,一个在消费主义和奋斗逼之间的第三种生活方式)

 2 ) 他们以后都会赢,因为我们害怕了

随着每天整块的时间越来越少,能一口气看完一部电影的机会也就难上加难,今天终于爽了一部电影。《华盛顿邮报》,喜欢!炒鸡喜欢! 虽然我希望它能得奥斯卡,更希望能引进中国(我忘了到底引进没有)。虽然我也知道它基本不可能得奖(斯皮尔伯格没提名导演)。但是,很喜欢!!!

斯皮尔伯格还是以一部冲奥片一部商业片的进度活跃在每一年的视线中。有人说他的电影越来越没有风格,我倒是觉得,是因为大量的人在沿用学习他开创的电影风格和叙事手法,从而显得他日益平淡。看过《邮报》你会明白,大佬还是那个大佬!就像汪峰评价结实姐,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标准,什么是“好”,这就是! 叙事紧凑到一开始的前十五分钟非常容易跟不上节奏,一旦你紧跟上思路会马上进入状态,跟着汉克斯让人毫无抵抗力的嗓音和低头就有的双下巴一起颤动起你的心脏。 影帝影后的细微举止,表情,就会带着我理所当然的跟着他们的情绪。梅姨不小心碰倒的椅子,汉克斯每一次闯进家门后的状态,拿到关键文件的眼神(包括借助前半部分对梅姨俯视的拍摄),都将人物的性格散播出来,都贯穿着不断叠起厚度的情绪,并在最后溢出。

不仅仅影帝影后出色,每一个配角都在群戏中让整个环境气氛都刚刚好。一个印象深刻的绝佳情节,也是高潮前重要的地方。本拿到文件后将重要成员聚集家中整理文件,镜头的连贯和在人群中的穿梭,每一个演员的表现都被不刻意的捕捉(甚至拿柠檬水的可爱小姑娘)。以及后面几方重要势力在分机电话中劝说梅姨的时候,对每个人的镜头剪切,在汉克斯身边环绕的一周,在梅姨头顶的拍摄。只能说,如果你注意到会惊喜,没注意到会看的很享受。

看到最后,在法官判决意见出现的时候会莫名戳中激动亢奋的心和一丢丢莫名的泪点。布莱克法官这样说:“开国元勋们给予媒体自由所必要的保护措施,为了让媒体在我们民主体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非统治者。”

或许有些时候民意是洪水猛兽,理性的选择不该被民意绑架,就像法国大革命的悲惨。但真相到达人民之前,媒体是唯一途径。如果想要理性的管理民意,而阻止了媒体对人民报道真相(甚至权利干预法律),水门事件后的尼克松会笑笑对你说,一层层的隐瞒迟早会一层层的撕开,直到什么都不剩。

我们的媒体人们,我们愿意传播真相的人们,如果我们闭嘴一次,也许就是最后一次,他们以后都会赢,因为我们怕了。

 3 ) 言论自由不是权利

能不能出一个保护不同意见的法或者制度? ——Zhongxun Xi,Year 1984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前十条修正案于1789年9月25日提出,1791年12月15日批准,被称为"权利法案"。

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吗?才不是。它是一种机制,允许权势低微的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能使的个体的内在驱动暴露在社会的动态平衡中,找到和平解决的办法。

那么言论自由保护谁呢? 保护对制度的信心。

与此片如出一辙的《总体班底》里, 尼克松的大业死在俩记者手里。 水门事件曝光了,他是被弹劾了,但是美国的社会制度被保护并延续了——当然,不幸的是甚至美国制度中的弊端和顽症都被保留了(之后的哪一任总统不出问题,或者没有侵略他国的?)。但是这就是言论自由的目的,允许社会公信力不破产。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弊端和问题,受统治的人,只有信任社会制度可以自我修正,才能心甘情愿地遵照游戏规则继续行事,当社会信任破产的时候,连那些希望遵守游戏规则的人都要自危。

谈谈关于影片

这部影片算是斯皮尔伯格第二次走进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是解救非洲掠夺来的黑奴的《断锁怒潮》,至今他对高法的银幕呈现方式一成不变,用Tiffen柔光的大镜片对着最高法院,满满的崇拜和欣赏,近乎一种宗教。他这么肉麻并不无道理,因为美国的高法在这些原则问题上,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新闻出版是服务于被统治对象的,不是统治者“

关于影片有没必要非要把女性走向英雄之路渲染的这么用力,是不是过于政治化了,我只能说,还没有到令人反感的程度。

反正梅姨的表演把我感动哭了,不是来自于什么巧妙台词的逻辑反转,也不是影像的魅力,就是一个人,在那个瞬间把她的脆弱暴露给你,让你觉得,她就是我,我就是她。

P.S.

《总统班底》中记者的原型 Bob Woodward 有大师班课程,想干掉总统的调查写作者可以看看,不是广告,没收钱。

 4 )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该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取材于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即水门事件发生前不久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华盛顿邮报》内部核心人员在事件前后面临的挑战是影片的切入点。《华盛顿邮报》是由梅姨的父亲一手创办的,之后她的丈夫负责报社运营,丈夫过世后梅姨接管。然而,在这个白人男性主宰一切的时代,虽然身为发行人,但她却遭到忽略和轻视,她并不被真正认可,董事会成员将她看作一个无足轻重的虚设。 影片并没有将梅姨塑造成一成不变的形象,而是极度关注其转变过程。从一开始,她便不断争取、试图在男性霸权主导下的场合里有一席之地,观众能明显地感受到她的无力感。在最后,她勇敢无畏地发声。为这位求女权的女性致敬。

影片另一位关键的人物则是汤姆·汉克斯出演的报社执行主编本·布莱德利。与梅姨相比,本的形象较为偏平固定,但并没有削弱其把真相放在第一,有职业操守,彻夜工作,为新闻事业奉献自我,并始终为捍卫新闻自由而努力的魅力。 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电影,光是有技术不够,有好的导演和演员也还不够,它更需要一个社会土壤。感慨的是,人家的媒体和记者在冒最高的风险,不惜与最高权力机构为敌,为的是还公众一个真相。在想到最近的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不禁会想,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又在做些什么?现在的媒体只要能搞大新闻有利益,就胡七胡八的带节奏,还管你事实真相是什么!“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在女老板义无反顾决定发行的那一刻,泪目。“开国元勋给予媒体自由的保护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媒体在保护民主政体中的作用, 媒体是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也说得好。

电影,仅仅能作为公民意识觉醒的工具,而无法成为我们改变现实的力量。记者和新闻,都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对观众和读者进行客观合理地呈现。而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大有人在,很多黑暗面仍然被压在水底下,我们所了解的事实也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还是相信会越来越好。

 5 ) 【华盛顿邮报】—重燃斗争之火

迷乱而疯狂的时代希求各方面的变革,而时代中的政治与战争同样吸引着迫切的表达。当下,电影中的平凡英雄们需要再次被加粗被放大,以最突出的姿态与强权对抗,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英雄塑造也在越发成熟,《华盛顿邮报》(The Post, 2017)中的英雄们足以重燃斗争之火。

斯皮尔伯格作品早期的英雄是在缺乏节制的单一的受难再造中树立的,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中纳粹的暴行展示,还是《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中枪林弹雨的真实可怖,斯皮尔伯格都把这种受难呈现摆在最中心的位置,当然,他的调度能力宣告了胜利,然而他的英雄们却不得不因这种缺乏节制让拯救受困于苦难之海面,而观众也只能跟着漂浮于上。然而《华盛顿邮报》的开场戏自由地冲破了这一束缚:开场仍然是那个如《拯救大兵瑞恩》般枪林弹雨的噩梦,而我们感受真实与士兵共情只用了三分钟,这是背景交代,也是全片人物挣扎与矛盾的情感出发点,然后故事才真正开始,一个不再是单一地呈现苦难赢得表面共情的故事。

上述斯皮尔伯格早期电影中宏大的叙事感在他近年的创作中慢慢蒸发,他不再在叙事处理上着重突出伟大以及怎样创造时代感,怎样才能让大多数的观众共情(《辛德勒的名单》结尾处处理及台词的煽情),直到《林肯》(Lincoln, 2012),这种用宏大呈现宏大的感觉才彻底消失殆尽。同样的,《华盛顿邮报》中事件里人物间的周旋以及内心的挣扎过程成为真正的第一主角,将一切无需放大的情节减到最少(如看上去最重要的法庭戏省略不拍,要是以前的他可能就大拍特拍了)。他对事件多方面的梳理以及对细节的展现牢固地支撑起了他的英雄们,而也正因冷静地关注与理性地聚焦,其电影质感才更贴近于真实,事件与人物背后托出的斗争精神才更显得可信,对女性主义和新闻自由的赞美才能在那些煽情时刻实实在在地让人振奋不已!

电影可以是斗争的武器,但终究也是视听表达,它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决定我们通过导演创作所能触及到的深浅程度。除了上述提到的视点的拓展与叙事方向的转变,它的优秀还在于它极具人物意识的运镜。电影的运镜简直像是在和人物同呼吸,时而脆弱时而温和:拍斯特里普床边自白时,推镜缓慢到几乎发现不了,摄影机像在倾听,也像是凯瑟琳内心思绪的缓慢递进。而绝大部分时间,镜头都在表面看似沉稳实则内里极具胁迫性地聚焦:如镜头时常轻微晃动,一如平静中焦虑的人;再如斯特里普多人电话时镜头俯拍环绕一周,就像电话那头各方言语在空气中飘散包围了她。它就像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本身一样,满怀专注地穿梭于多个场景和人物内心的双重战场,在本质上,它又如承载着作战精神本身般自由游移于不愿停歇的剧本之间。

“Let’s go. Let’s do it.” 斯皮尔伯格以强大的执行能力与其恰当的呈现形式,透过揭露政治黑暗事件的过程,探讨了政府与媒体间的复杂关系,在对抗之中还原了将自由权利解放于权力的必然,也成功地树立了一位由犹疑到勇敢的女性形象。是的,在当下的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出现就是这么迫切而必要。(文/奥利)

金草莓评审团评分】(已看成员)

奥利★★★★★ 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 嘟嘟熊之父★★★★★ Terence_W_Yang★★★★ Caligari★★★★ 杨清宇★★★★ 字母君★★★★ 鲛人河★★★ (首次发表于金草莓头目Terence的公众号:LifeCinematic)

 6 ) 《华盛顿邮报》中对新闻自由进行了哪些探讨?

最近被许多朋友安利美国电影《华盛顿邮报》,讲述了该报纸一干人冒着极大风险,报道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不为人知的黑幕。

今时今日,无论是《华盛顿邮报》,还是《华商报》,都难逃被信息革命逼入历史墙角的命运,从欧洲到美国,从西方到东方,报社关门,报纸停刊甚至都算不得人咬狗的新闻了。

时代演进,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媒介代替旧媒体的趋势无法悖逆,但新闻媒体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不会消解,报纸停刊了,twitter,微博出现了。假如有一天他们也消失了,必然会有其他的信息传播载体出现。

归根结底,信息交流以及基于信息的新闻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现代人精神需求的一方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必然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道理恐怕没有人会不同意,除非是在希特勒时代。而更为复杂庞大的社会团体,政党,负责一国一地的政府,犯错的机率恐怕比个人会高很多。

所以,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媒体作为监督政府权力的作用都不同程度被承认,虽然在不同的时空节点,加之权力顶点的认知差异,对这一作用的承认程度时高时低。

问题在于,即便是政党或者政府知道媒体的监督从根本上利于统治和管理,但涉及具体的利益时,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关系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一样,存在局部的利益诉求差异,进而形成对抗。

即便是在标榜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民主自由的美国,自由的得来也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电影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为了追寻真相,将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黑幕曝光,他们不惜冒着与这个国家的管理者,以及美利坚合众国最有权势的人为敌的风险。

电影说保护出版自由最有力的做法就是出版,这个判断的逻辑在于在新闻自由和强权利益的博弈中,你进一步,他便退一步,你退一步,他便进一步。如若不坚守阵地,不战斗,不勇敢的说不,那必然会被不断拉低底线。

被监督者天然不想被监督,所以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来抗衡监督者,例如新闻审查,例如威逼利诱,尼克松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威胁是赤裸裸的,如果报道越战新闻时媒体屈服,权力得胜,那么水门事件的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

所以,无论东西,追寻新闻自由的道路都是充满荆棘的。他们若干年前筚路蓝缕穿越重重荆棘,才得来了现在相对宽阔的话语空间,而我们的新闻领域,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一样,还在实现诸如衣食无忧等更多天赋权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现在做的多一点,以后的路就好走一点;我们多做一点,我们的儿孙就少做一点。

当今,媒体环境一片肃杀,作为维系媒体职能的记者,被困于经济窘迫和理想幻灭双重重压之中,逃离成为常态。他们放下理想,为了亏欠的理想以外的自己营营于现实社会的“正途”,闭口不谈自己曾经是一个记者。也有一些人,力图寻找另一条道路,成为律师,学者,甚至商人,以图殊途同归,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

一个社会,总有人试图走上权力的顶端,享受万人为其俯仰的荣耀;有人期待富可敌国,创造物质,享受物质;但总有一些人有宽广的胸怀,悲悯的心地,力图以促进社会进步作为生命价值实现的具体注脚。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以及华商报的记者,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以记者为具体职业,履行新闻监督职责,或多或少促进社会进步,甚至是推迟黑暗来临。

这样的人,始终存在,并将一直存在。即便此时金星低垂。

 短评

作为一个媒体人 真的是 热泪盈眶。

9分钟前
  • Jus
  • 力荐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片子的政治诉求大于艺术追求,但最后还是看得我热泪盈眶,尤其是最后下令印报纸的那一刻。是老套,是形式化,但还是有本事戳中我的内心。媒体人们为了他们的信念,为了公众的利益,不惜一切与政府对抗,新闻自由的理想是不朽的!续集是要接着拍水门事件么?

12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高潮电话戏——镜头旋转推移、多人多视角的蒙太奇剪辑、配乐来得凝重悬疑、密闭空间的布景、灯光故意打得昏暗微弱,再加上台词是最针锋相对的辩论,观众的心已被吊起,这时,镜头对准梅姨的脸开始推进:眼中泪水通透、表情迟疑不定、声音微微颤抖。这强大的感染力,正是斯皮尔伯格标志性的存在。

14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初稿”。看到最后还是会感动,有点热血。这样的电影跟《聚焦》一样,让人尊重新闻这个行业,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条女性崛起的暗线,应该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这其实也是个爱国主旋律,让美国人更以他们的国家骄傲。斯皮还是稳的,节奏感紧张感俱佳。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大失所望:故事立不住,调度混乱,政治说教味太浓。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稍显刻意。梅姨的这个角色,成长故事实在编不圆,本以为最后要来一出“国王的演讲”,结果记者都围上去采访纽约时报了——这就很尴尬了。

19分钟前
  • MuyBien
  • 较差

辨识这个片子优点在于做两次区分,第一次,区分“绝对”伦理价值和政治正确(主旋律),这是两回事;第二次,同样是对历史的虚构和夸张,区分为什么斯皮尔伯格这部是睿智且高明的,而韩国《出租车》则庸俗走向另一种恶。大多数人会混淆这两点,而这也就是本片为之不易的厉害所在。

20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太四平八稳了,估计学院又不会给好脸色,但确实是“慕尼黑”之后最好的斯皮尔伯格。原本以为会是“聚焦”一样的群戏电影,结果拍得主次分明,帝后之间的飙戏托起了整个主题——捍卫出版自由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版它!一想到毒瘤又要稳提了就感到好...绝...望...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年度最佳,语无伦次:致敬70年代再度觉醒的女性主义,致敬守护良知的真正的新闻人,致敬新闻自由,致敬新闻专业主义,致敬报业的黄金年代。致敬这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27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力荐

三位好莱坞的大神联手,大家的状态竟然都很松弛,特别是汤姆·汉克斯,即使他们并没有卯足了劲儿,但你还是不得不惊叹梅姨的表演和老斯的导演功力,群戏的调度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就算故事再套路,你该被燃到的地方还是会燃。老斯太厉害了,那些拿刻意做作当风格的新人导演看了会不会想死?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斯特里普在电话的这端通过一系列微妙的表情与眼神对Graham夫人内心转变的诠释,是今年银幕上最具有魔力的表演,梅姨在这部侧重女性角色的强有力戏剧中的表演是无可置疑的成就,而斯皮尔格匠气的技艺作为有效的载体对这部节奏紧凑的电影创作团队中各部门的才能有着最大化的呈现。

30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33分钟前
  • 粉色林宝
  • 推荐

梅姨确定刑事责任只有她和发行人以后,转身面对一屋子的男人插着手声音颤抖的说my decision stands的时候;她走出法庭被身边的女性簇拥着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一定程度下,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自由。看完这部回顾美国曾经的伟大的电影,有必要以审视的态度看看自己的国家。

34分钟前
  • 李阿斗
  • 力荐

与其说在新闻自由主题里嵌入女权诉求,不如说是借职场语境的女性主义实现了更具层次的“《聚焦》精神”表达。历史性背景也强化了媒体与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炉火纯青的镜语与自然饱满的意识输出都和众妖艳贱货划清界限,艺术附庸政治的大氛围下,斯导总能用这样的作品站出来纠正你们:是政治需要艺术。

3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捍衛新聞自由對Bradlee來說是理想是信仰,所以自始至終堅定熱忱,而Graham夫人態度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背後還有無數的權衡及各种力量的博弈.電影的魅力讓從事新聞工作變得令人無比神往,也感謝了所有那些讓美國精神永葆吸引力的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PS:法院前梅姨走過一排行注目禮的職場女性那一幕真讓人開心

37分钟前
  • Iris
  • 力荐

无聊至极。斯皮尔伯格真是我的 arch enemy,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厌恶的。看着汤姆汉克斯和梅姨 pretentious 的表演,那副真相在手,我们有义务向公众告知真相,并由真相激发公众道德责任的精英感,令人作呕。以及 The Post 和 The Times 的犹太高层左倾行为,像极了一战后期的德国,搞得我都 anti-semitic

38分钟前
  • S/Z
  • 较差

教科书级别的史匹堡演员调度课,看得太爽了。几次运镜,几场室内戏,那个多人电话戏... 简直了。不过还是有些踩错点或用力过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对手女助理的戏或者最后走出法院穿过一群嬉皮女性的镜头。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在原属纸媒的传播权力转移至社交网络的后真相时代,仍然宣扬新闻专业主义,在多层意义中对现实中truth进行再定义和再确认,意义大。女性主义的运用,又在保持戏剧性之时避免了对历史的误读和夸大,一贯有的美国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反感也被削弱不少。没错好挑,一切都刚刚好。

43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怀疑编剧在Trump当选之夜就已经动笔了,否则怎么会这么快地弄一个既讲新闻自由,又插入赞扬强大女性的电影呢?虽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样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显,但实在是非常佩服自由派依靠电影煽动情绪的能力,准确踩点毫不马虎,就算不了解当时事件也完全不影响被感动。就是NYT略躺枪了…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拍摄工整的历史题材电影,老导演、老演员均不失水准。可惜欠些新意,事件过程还是多于人物及思想的开掘。

5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每个媒体人和新闻学子必须要看又千万别看的电影。“这个国家的人民无法让总统一人独大,独掌国家,我想不通总统竟然将揭露真相与叛国划等号,这给我一种感觉:破坏某个执政政府或某个个人声誉是在叛国。这等于是说,我就是国家。”

5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