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家人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2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3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4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5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6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3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4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5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6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7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8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19我们一家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偶然在Netflix看到

It reminds of the toughness I’ve been through when I finally accept myself as a gay. Not to mention the possible coming out to my family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No one could be helpful until you fully recognize yourself. I , myself, as a gay in China, is not mentally ill.

Hope we could achieve the right to love whoever he/she is, and always fight for our own welfare.

Being gay but not being normal.

 2 ) 无题

看完之后心情复杂。首先我对故事主人公的妈妈怎么都好感不起来。整个影片中她给我的感觉相当聒噪,说个不停,满满的控制欲,一直要让身边的人怎样怎样,然后最后理由就是为了你的缘故。但是有一说一,她的本性应该还算是好的。在儿子向她出柜,以及后面的代孕生子的过程中,她虽然不太理解,但也没有极力去反对,再后来她儿子的伴侣来他家的时候,她还为他着想,让他早点来一起吃饭,其实我觉得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其次故事based in 成都,我觉得应该算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了,但是作为一个同志,还是会觉得过得很窒息,我自己想想也很烦恼。最后体会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主人公这么富裕,出柜过程还是会有这么多的烦恼,看来有钱也不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诶。最后的最后,自己还是得好好努力诶🤣,想拥有自己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给父母的伤害最小化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3 ) “一家人”里面有谁

父母有一点贯穿全片的,就是在讨论孩子长大了如何面对她们自己,她们的两个爸爸。母亲担忧“以后小孩长大后如果问起我妈妈呢?你要怎么回答?”儿子说:“虽然她们没有妈妈,但她们有两个爸爸啊。”母亲喃喃到“这可不行啊,我还是觉得你们这个家庭不健全……”

就我所知,中国的古代历史中,就算有好男色的的同性行为,也会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到了现在,老一辈的人也总是渴望家里有一个男丁来延续香火(家里是有没有皇位要继承,有什么非得继承的?超人基因么?)。那么,自私点说是为了家里人的愿望,往好里说,是为了拥有有家庭的幸福,同性恋的家庭,为何就得遮着掩着?编造出谎言说“她妈妈走了。”“她妈妈去世了。”“她妈妈忙。”

不,她有妈妈,只不过她妈只不过是帮了一个忙,让我们两个男人有能力享受抚养孩子的幸福!然后就离开了。

一家人,这个定义好模糊。说到这个词,总是慈祥的妈妈,严厉的爸爸,可爱的孩子?已经缺一不可了?不能再挤进别人了?我们都深知,不是,可我们不敢违背普遍的大众家庭的组成方法。中国是一个特别严重的人情社会,家族社会,地域社会。不管做什么事,总会被人拿来家长里短,成为谈资,加以耻笑。“我孩子那么乖,我没想到他会成这样子啊!”母亲的疑问,是她自己冒出来的么?不,他的孩子是谈资,是荣耀,如果这个美好的东西被玷污了一点点,在他人眼里就不名一文了。所以,深知这种事的导演选择了逃离。

可,一家人这种观念还是把他扯了回来。他在最后说我现在知道了,有些东西比正确更重要,例如,家人的观念。

我的心在那时缩了一下。他是在美国20年的人,为何家人的目光还比自己更重要。总说环境会改变人,可刻在骨子里的宗族观念,为何没有被抹平,反而浮起来到了表面。我一直以为风筝断了线就不会再回头了,可是,逆着风,它还是飘落在主人身边;落叶并不趁着秋风飞开,而是回到根部。唏嘘,却又无奈。

回到家里,家人说着“我理解。”可是到了晚上,却又暗自落泪,互相fight。不,你们没有理解,你们只是被迫接受,你们只是把希望投到了后一辈中。互相试探,始终说不出心里话。看到有人落泪,就无限自责。那张笑着的全家福,包含着多少忍耐。

一家人里面到底有谁,我觉得,只是一群互相喜欢,互相帮助的人,终有一天,一家人会离开,组成更多的“一家人”,旧的关系,就此别过,互不愧疚。也许还会有一起一起养的小动物。无关性别,无关年龄,无关他人喜好,什么东西都可以说出来,坦坦荡荡。


给我自己,一个胆小鬼,一个想要努力逃离的人,却深知自己已经被锁住了。


另,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两个爸爸》(泰国的电影),儿子被其母亲认领回去,在生母和养父间,他以为没有了“两个爸爸”这种奇怪的标志,他会更快乐,可其实,并没有。孩子并不会介意他的家庭是爸爸妈妈,还是父亲爸爸,亦或者是母亲妈妈,他/她需要的只不过是爱。其他的为何无法接受,无法理解?

我依旧认为,自己快乐最重要。纵使,原生家庭为此得负伤。也许,我仅仅只是自私,但我不能退步。

 4 ) 真我人生

意外在网络上了解到《虚你人生》导演吴皓的新作《全家福》,一部简短精悍的私影像,充满自我审视和自我剖析。虽然只有短短四十分钟,但实际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年,影片伊始导演对其性取向还有些遮遮掩掩,结束时他和 Eric 的两个小孩已是学步儿童。

这不是一篇严肃影评,因此决定明了地分为两部分,先举例我想探讨的几个问题:

1. 摄影机在场时,导演家人的反应显然是被多重 mediated 的,毕竟这是摄影机对私人领域的窥探。影片 credit list 上写着两名摄像,当持摄影机的人是吴皓时,摄影机在场对他的家人有什么影响?是更敢于表达当下的真实想法还是试图压抑第一反应、掩饰过甚的情绪?而当持摄影机的人不是吴皓时,家人呈现出的反应会不会有所不同?人对被摄这一事实的反应相差甚大,如何保证捕捉到的情感不被稀释,又或者这种真实是无法达成的?再进一步说,拍摄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吴皓带着伴侣和孩子见家人的紧张心情?

2. 聚餐。“除了食物,一家人无法沟通。” 吴皓拍饭桌拍得很真实,爷爷的九十岁生日宴大家道贺的喜庆,非常中国;早饭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家里的整洁度,引发了父母争吵,体现了日常的生活状态;爷爷宴请导演的工作伙伴,强把人家当做未来孙媳,不想让老人失望时女助理露出的微笑;有了 Eric 和两个孩子加入的聚餐,长辈硬要往孩子嘴里塞食物,这也是很典型的中式饭桌场景。家庭饭桌在普遍意义上被赋予温馨和睦的意义,但实际上更像是一种粉饰太平。生活轨迹截然不同的一家人,在特殊场合、时日必须聚在一起,且要营造出一种合家欢气氛,摄影机久置能曝光大家不同程度的尴尬,众生百态耐人寻味(当然不否认也许会有人感到由衷的快乐)。

3. 导演自白。看得出导演在这部片子里是放置了很多私人感情,他不仅充当旁白,也是串联全篇的故事线和情感线的核心角色。就私人影像中的自白而言,解释说明性还是情感宣泄性更重要呢?让观众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导演的心境更重要,还是将观众湮没在情感洪流中、忘却思考尽情共情更重要呢?达到平衡是成功还是失败,还是无功无过?

4. 采访熟人。观察到导演惯用的小招数,在采访中途黑屏圈入,正好卡在较情绪化的台词上。拍摄时,家人同时面对着导演和摄像机,既要对摄像机镜头坦白,即是对影像和影像创作本身坦白,也要对自己的亲属(即导演本人)坦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理想状态下)最真实的想法。播放时,他们则如此不加掩饰地将自己暴露在观众面前,更像一种自白:He/she is speaking to you, from the deepest of his/her heart.

进而旗帜鲜明地表达我的两个观点,不喜勿喷。

1. 我不赞同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不行的这一观点。人们对赋予受精过程浪漫意义乐此不疲,因为孩子大多诞生于男女性爱过程。但坦白说,除了受精的那一刻双方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就十月怀胎、现代医学辅助下风险较低的生产、哺乳期等等“后续工作”而言,女性承受的压力(和疼痛)远大于男性,在这些过程中双方付出不平等,如何纯粹从感性的角度来理解生育和育儿?这明明是一个很物质、很现实的过程,更别提之后的教育和成长。作为 queer,我更愿意成长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这会使我显得更正常、活得更轻松。成长的过程中,我无数次白日做梦、幻想自己是 Judith Butler 和 Wendy Brown 的孩子,一对有经济基础、开放思想,能从小指导我读福柯、各种政治理论又鼓励我去做自己的 lesbian parents(当然这是我的幻想,她们有可能对孩子很严厉,不过参考 Issac -- 去了 Wesleyan 读音乐 -- 应该不会太强硬吧~),我更 prefer 在这样“不正常”的家庭而不是“正常”的异性恋家庭中长大。私以为孩子必须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停留在受精时刻分析问题,没有从孩子的需求上出发。既然从孩子的需求角度上进行思考和作出相应调整是不现实的(就孩子需求我举个例子:一个有艺术天赋的小孩生在双亲都是医生的家庭是多么不幸啊,TA 的家庭非常不利于其成长为真实的自己啊!但我们无法做到给这个孩子分配艺术家家长对吧~),我们至少能尽量避免盲目给建议和下判断(必须要有一父一母)。讲真,如果不是血缘关系,因性格和价值观的差异,大多数家长和孩子可能连朋友也做不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是各种头衔的家人都齐全,而是充满爱啊~

2. 关于出柜和阶级差异。这个问题最核心的点在于,有太多成年人尚未实现经济和人格独立,甚至没有实现独立的目标且不愿为此牺牲部分既得利益。一方面想着父母给买房买车,一方面想着父母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比如性取向,这是极难的。虽说阶级差异大于性取向差异,但故事是多样的,人生是多样的,就 LGBTQ+ 群体内部,有工薪阶层自我努力拿到奖学金出国定居的故事,也有留在国内不断努力斗争的故事。自怨自艾、一味抱怨大环境不好,却不去付出行动、完善自我、不断成长,就算环境好了照样是扶不起的阿斗。出柜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但前提是,如何做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如果不去努力达成这个目标,那就算是方方面面都“正常”的人也是 be shamed of。在这点上我很佩服导演,他努力活成了一个令人敬仰的人。

回到电影本身,“It’s all about being in a family.” 我很好奇,随着大家族的减少、核心家庭增多,出柜这一话题会走向何方。(对我来说,让三代近亲知晓我的性取向比跟我爸妈坦白更让我恐惧,毕竟我跟其中大多数人从没有过私密的、有深度的交谈。)

 5 ) 一点发散

还未看,只是就截图中的只言片语发表一些碎碎念。

个人的关注点在“讨厌自己身为中国人”这句。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就与在科大塑造的进步思想水火不容?(也不知是不是巧合但的确很有意思,自己一个在科大的同学挤破脑袋想要出国,而一清一北两个同学都选择了本校直博)虽然我自己也日常恐婚恐育,也长久地因为某些长辈有意无意的阴阳怪气而痛苦,但我并不会对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感到生气。要决裂吗,要抗争吗?又或者是相安无事,甚至再努努力,再交流交流,最终或许能达成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理解?长辈也不是不讲理的人,他们只是还不能跟上这个思想和科技都日新月异的时代。难道只有我们自己需要理解,需要迁就,他们就不需要被照顾和关怀?

小L同学在这方面让我格外惊讶,她自己八九成不会婚育的一个人,却总是疏导我说婚育也并不都是坏处,不要想得太难;她自己在家受的委屈是我的千倍万倍,但她的point仍是尽可能顺长辈的心愿,自己时常做做弄弄子,再多多看开。

我欣赏她的态度,自己心里什么都懂,能调节自己使情绪不受他人影响,但还是保留一份血缘亲情,面子上不做太绝。(所以这家伙明明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派,但为啥行事和劝人却越来越苏格拉底风呢?)

比起一言不合就逃往大洋彼岸,还要拍部纪录片彰显自己的“进步思想”顺便拉踩所有“封建落后”的家人,也不知是我还太保守,还是你境界也不过如此呢。

 6 ) 真实中国家庭写照

1. But a son of Chinese family can never run from his past. At least not from his parents.

中国孩子的真实写照,说脱离家庭,哪是那么容易的,从小到大,家庭观念太重了。

2. When we were young, the trut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thing else. Now as you get older, you feel that what’s important is not just truth, but also there are other things that are as important. For example, other people’s feelings.

有时候出柜不光是想活出自己,也是因为顶不住被催婚的压力。出柜其实会父母带来了很大伤害,因为社会文化就是如此,他们就是会活在别人的眼光下,所以父母会不知所措,自己进了柜子。

并不是出了柜,这个事情就解决了。

作为中国孩子,出柜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是一个家庭的事,我们很难以一个个体存在。

 短评

导演被国内某热搜被推到风口浪尖,被大家作为讨伐的对象,也亲眼见证了这部片子的分数在一天之内拉下了8分。为了自己的主观态度或跟风去无脑抨击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甚至还成立所谓的“狙击组”去有组织的攻击,这不是自由,而是一场暴力(参考1月6日的🇺🇸)。说回电影,DV+采访的镜头非常真实,真诚。成都的闲逸的生活状态加上轻松的音乐和诙谐的川音,让这部电影中讨论家庭与传统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缓和了许多,这部片子看着舒服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里面的所有人的相互包容与理解。我们摆脱不了东方社会语境和中国式的家庭关系与羁绊,但当我们换位思考能够理解到他人的用心,矛盾终究会化解。这是一部记录万千家庭的一种可能性的片子,他需要被看见,也值得被看见。

8分钟前
  • ddrrnn123
  • 推荐

蛮感动的。最后虽然没有跟爷爷坦白,但Eric出现在全家福的那刻还是很暖心。当前环境下,“代孕零容忍”需要一个地域前提,而“骗婚零容忍”才具普适性呢。这对恋人已经做到不欺骗,不伤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某些人的一颗星又有什么意义呢?anyway, being a parent依然不是我想要体验的,我也并不觉得是任何缺憾。

11分钟前
  • Ejour
  • 力荐

再一次切实体会到四川的包容性,剪辑指导:王男袱。

12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真是一秒钟入戏,全程四川方言,让我想起这些年来跟父母的出柜,过程几乎一模一样。纪录片把性少数的核心话题再次升级,从“出柜”到“代孕”以及“同志伴侣关系”,这是直击传统家庭的根本所在,母亲从一开始的反对到后面的接受,以及始终不愿意告诉爷爷,是这种根深蒂固观念的真实写照,也通过母亲的角色把“爱变成控制”,“委屈变为成全”,淋漓尽致的展现,父辈角色代表的正统权威感,大家庭之间的情感疏离,晚辈对家庭意义的反思,都一一进行了展现。但对于“代孕”和"同志伴侣"话题的插入,是缺乏深度思考的,如何面对家庭成员,未来孩子询问母亲等等,都出现了隔代矛盾和创作留白。总之算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作品

15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怎么这么好笑啊! [我觉得说实话就好了。] [说死了噶?] [说实话!]

18分钟前
  • Tenderrrrr
  • 推荐

的确很难指望一部短片能承载严肃甚至沉重的议题,撷取生活横截面一段,以冰山一角的方式隐现中国式大家庭内部诸多无法绕过的问题,世代累计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特性使然的行为/思考方式,即使大家都那么努力地谅解,隔阂的沟壑仍是很难消融。这部纪录短片的目的当然不是贪图终极性地解决问题,而是在一步步艰难的试探中拓展到各自能抵达的认知边界,有这些不畏艰难的努力,就很勇敢。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太爱你了,我只有尊重你的选择」,导演母亲的话似曾相识,这才记起来四年前春节离家母亲也是对我说得这一句话。从《虚拟人生》(那时还叫《欲望共和国》)就开始记住这个导演,当时毫无犹豫地选择去引进那部影片,没想到今天看到这个影片,似是故人来。我和导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一个宽容的家庭,虽然他们表面上说「你们搞电影的都没什么前途,但我太爱你了,我只有尊重你的选择」,但多数人并没有这样幸运,更多的人是在家庭的控制中被禁锢。

2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说实话,真是gay背了锅。不是所有的gay都是这么有钱的。大多数的99%的都是普通人。代y动辄上百万。都没有那个财力。而想一些有钱的家族,夫妻双方都是很有资本,而且那才是代y的主题,资本家要孩子一要要4个5个都是代y。有钱了谁会自己生孩子。。。代y在我国是违法的。但是资本很强大。看评论区那么多无脑评论。。。。什么南q女q的。资本才是最大的敌人。普通的底层人根本接触不到。连自己都是996吃不上饭。怎么能再照顾一个孩子。

27分钟前
  • 以吻杀我
  • 力荐

相比喜宴,更当代,更不那么台式。看完之后对出柜的恐惧也突然少了几分(但一想到自己太穷,又怕了)

32分钟前
  • 笋笋
  • 推荐

中国式包容,结尾只能就这样轻轻包裹在一张全家福合照里了。对于从小单亲家庭长大的观者而言,并不能太感同身受片中那么庞大热闹的一个大家庭氛围。但依然同样相信的是:努力赚钱,好好活着。

34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每个人都有爱上任何人的权利,但没有伤害任何人的权利。抵制代孕。

37分钟前
  • Judgement
  • 很差

我不能忍受这样一种叙事:女性的面目是模糊的,只是出卖自己器官的代孕工具。一对gay绕过这个血淋淋的话题,开始烦心……烦个屁,中国男人的父母最渴望的就是传宗接代了,孩子是gay他们才不觉得是生身大问题呢,愿不愿意找个子宫生个下一代才是问题。别唬人了。(而且他妈妈最开始还不支持代孕,是他自己执意要代。可笑可恨。)

41分钟前
  • 豆瓣网友
  • 很差

导演特别真诚,袒露的刚刚好,挺理解阿姨的想法,真的是想不通,想不通, 想不通,可想不通也慢慢接受,一步一步妥协,最后跟儿子聊到谁的家庭更幸福时她很自然的吐槽一句儿子跟Eric以后也会有磕磕碰碰。控制欲那么强的妈妈,一步一步逼自己妥协,这种自我挣扎真的特别辛苦,妈妈的爱很感人。all in 还是 part of,不同的年纪会有不同的看法,像导演末尾讲的,人生坚信的重点会变,慢慢照顾他人的感受会比所谓的真实更值得追求。以前我想象爱情,总以为是要对方做了某件感动我的事会让我感受到爱情;现在真实的体会是反的,是自己为对方做了某件事让自己体会到爱情。妈妈想不通困扰两三年,儿子困扰多少年呢。做自己久了,就自然会温柔,忍不住开始照顾那些容忍自己做自己的别人。意外Netflix配了英法德意西5种语言的配音。

43分钟前
  • 姜小白
  • 力荐

我爸也跟我说过差不多的话,大概意思是“我不想和你讨论你喜欢男生这件事情,也不想见你的朋友,我已经这么老了,很多观点都固化了,你要问我真能不能接受,其实我接受不了,但没办法,我很爱你,所以就不得不接受。”

44分钟前
  • 阳sir
  • 力荐

感觉导演转行去做纪录片就是为了能讲出这样一个故事。大变活人(变出一个男朋友再变两个小孩)的苦涩却用这样的方式讲出来,真是基佬当久了就什么都释怀了。大概是中国特色的love simon,好喜欢这一大家子人,眼睛里都是爱。私心希望导演可以做成一个7up这种对于生命历程持续追踪的系列。欲望共和国的side project,王男柎还搭桥上了网飞,王女士非常棒了!

45分钟前
  • 鴍諌🌈
  • 力荐

这是中国的同志群体较好的归宿吧,但是很难想象没有“逃”到国外去的人,在中国要面对多少质疑与撕扯。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在爷爷看见艾瑞克之后那份心照不宣的默许。

49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对我来说是恐怖片,恐怖程度绝对不比电影里吴皓对于春节的描述的差。首先是上层建筑已经如此优秀的两个美籍华人,他们所经历的实际上是很多同志难以逾越的鸿沟,再加上他们所做的一切对更多同志来说也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我接受任何意义上的同志的爱情,但是我本人不接受同志代孕生子,实际上我无法理解一个孩子生下来就被决定没有母亲,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这是牺牲别人来实现他的私欲。当然生活里不公平的事情有很多,但是有些不公平是可以避免的。回到电影本身,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拍得一般,无法得到我的更多感情上的共鸣和支持,哪怕单单是没有能够说服我,我看这片子之前和之后没有发生任何情感上面的变化,甚至变得更厌恶同志情侣代孕生子。我想这对我来说是这纪录片不够成功的重要指标。但是主角的经历实际上是很勇敢的。

53分钟前
  • STATION
  • 还行

“在中国的家庭,爱意味着负担” 直到最后,都没有让爷爷知道,那纪录片播出后呢?最破涕为笑的是老妈埋怨的那句:你拍电影有什么出息,你拍的只是纪录片。太真切了,哈哈。作为纪录短片形式,必然包容不了太多内容,但也就是这行云流水的带过,能传达的好像也只能这么多了…“重要的不是真相,还有其他事情、其他人的感受也很重要”

5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片子拍得有点随便了,一小段生活的私人记录。我以为同性伴侣在上一辈面前遇到的困难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不还是生孩子这亘古不变的话题。同性只是增加了一个小小的麻烦,只要有了孩子,伴侣是男是女是生是死又有何重要。只要是在中国,生孩子可能是对任何的家庭压迫都行之有效的妥协方式吧。打完这段话觉得自己有些偏激了,可这确实是我二十多年来所见所闻的真实所想。这部纪录片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片中的情侣两人是受过良好教育,如今在美国生活的高级知识分子,有良好的经济收入和不错的社会地位;而他们的大家庭显然相对开放明事理,且都怀抱着善意去理解并接受这个关系。这样的家庭环境尚且要为出柜和生孩子这些事情焦头烂额至此,若是普通抑或再封建些的家庭,完全不敢想…真的,很害怕,这样的道德伦理下面,想完全遵从自己太难了。

1小时前
  • 某个春日
  • 还行

这已经是中国式出柜最美好的场面了。没有人怒骂变态没有人歇斯底里没有人绝食自杀,大家还愿意悲伤着表达爱。

1小时前
  • 死缠烂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