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情感航标
情感故事里,常有昭示性质的物件。比如祖传的戒子玉坠,宝奁里的发簪珠链,风月明镜,好像必须劳什子们点头了,方可烛鉴真心,不至于雾失楼阁。
前些日子看电影《怎样做美国锦被》(How to Make an American Quilt),有一处细节,也是这调调,说一只乌鸦,飞过一桩又一桩,后面的女孩跟着跑,它每次停驻,都似有所指,直到,停在某年轻男子身边。而后者,就成了女孩子的未来老公。乌鸦点的人,才叫真命天子,仿佛它脚下,牵连月老红绳丘比特的箭头。换做东方传奇,大概不会选乌鸦作定情鸟,这是我一开始看有点好笑的地方。然而这电影的动人之处,其实大都并无确切的警示,祖母辈的女人们,年轻时候无一不犯过愚鲁的错误,失爱于人,身心痛绝,而她们无一例外坚守自己的感情,并将回忆绣入小儿的嫁妆,一个格子讲一个故事,不依赖对象中的男人,全然是对真情的珍视。错爱之后,也能柔柔韧韧维护一生,再传承下去,这就是爱的教诲了。
艾里克.候麦(Eric Rohmer)执导的《绿光》(Le Rayon Vert)的情感航标更加浪漫些。是太阳落山前的最后一抹碧霞。它的蓝本传说取自凡尔纳的同名小说,倘使谁有幸望见绿光,谁便不执迷,目力清晰,能透过假面与谎言,洞悉真挚感情。原书写段这苏格兰Vielle Légende,十二万分唯美:...C'est que ce rayon a pour vertu de faire que celui qui l'a vu ne plus se tromper dans les choses de sentiments; c'est que son apparition détruit illusions et mensonges;c'est que celui qui a été assez heureux pour l'apercevoir une fois, voit clair son coeur et dans celui des autres. 候麦在电影里,组织一拨老太太和位老先生,通过他们的议论,基本上复制了这种说法。
我和剧中人差不多,对凡尔纳并不太感冒。然而绿光故事,却有其别开生面的地方。女主角的监护人,是一对类乎丁丁历险记的杜邦杜朋的老者,又或者用凡尔纳自己的话,与狄更斯双城记中心有灵犀的二绅士差不多。他们家道殷实,老来守护着坎贝尔小姐,忙忙叨叨便设计着她的如意郎君。这两人同声同气,一唱一和,是相当打趣的。不过伊莲娜.坎贝尔小姐正如所有顺遂貌美的年轻女子,性格上不太乖驯,和老头子们打哈哈,背地里自成想法。她以观测绿光为结婚前提,拖着两老开始了一次原定短暂的旅程。一朵浮云、一座岛、一带山、一影孤帆,都成为他们的阻碍,观测点一而再兜转。而小女生也面临着在老先生钦定的富贵学院男与她偶遇的飘摇艺术男之间取舍。写回路数上的冒险,每一次又必定看不到绿光,故事就不是很好玩了。
相比起来,候麦其实没有这么执着。这个绿光的提法,在电影后半程才出现,女主角德尔芬的游踪心事,也基本上没有点到它。然而我不得不说,与其说候麦是个导演,毋宁说他更像文学家,纪录片一样淡淡流水帐,最后还是牵着某种悬念,德尔芬遇到真爱没有?她会不会看到绿光?候麦在关节处留给观者惊鸿一瞥随即戛然而止,其震撼效果,绝不输死命煽情的大片。
候麦取材的时点,是一年一度的度假季节,所谓la morte saison(空城季)。这时候的巴黎人,倾城出动,度假观光。故事里的德尔芬,恰值感情空窗期,游移不定,应该回守未婚夫,还是另辟恋情。茱莉亚.切尔德在《我的法兰西岁月》(My Life in France)写了一段关于空城季的精彩描述,她去尼古拉连锁店买酒,唯见送货人看店,后者一面还朗朗练习戏剧角色,他旁边的看门人,早二十多年曾在旺多姆广场的高档时装店做裁缝。二人唏嘘拉辛、莫里哀等喜剧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茱莉亚便感叹,你在巴黎,可以同任何人聊文学音乐建筑。候麦部分映证了这点 --如果他不是特别阳春白雪的话,他似乎很随意地就摆在那里一群读过绿光并笃信它的读者,就像他可以从吃素,让德尔芬升华到性格解读上。这些台词中的光华,闲碎地铺落一地,你能感受即使谈一段没有对象的爱情,他也非常镇定。
绿光里的巴黎,才是德尔芬小憩的中转站。她不断离开,行程面壁,哭得梨花带雨,然后又返回,因为新的理由再次出发。茫茫然似乎毫无头绪,也尽量避免在陌生追求者前暴露自己。她不像着急把自己嫁掉,更多是难觅知音,以及自怜自伤。这慌心假期的煎熬,一幕幕被拉长,直至,那个关乎绿光的传说,那点早已不寄望的小梦幻。这可能是每个女人一生之中必经的哪怕瞬间考量。德尔芬有点矫,不过也无非现实的重笔。
看那肉乎乎的海滩,人影攒动,所有人跟所有人都共识语言,嬉笑闹嚣。唯独德尔芬一人静静一旁,真个是,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再美的风景,独自凭栏,也不过关河冷落了。而所有人,他们如何遇上所有人?是领悟绿光深碧的灵感,还是纯粹布朗偶然?我的想法,仍倾向后者,估计候麦也是,否则不必如此拉长一个人孤峭的寂寞。寂寞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大多数情感因缘的起点,好像都是没什么起承转合的无序事件,咂摸回味时,才被赋予神谕;而观瞻绿光,你需要如洗澄空、以及一双专注的非色弱眼睛。后者可不可以关照前者,它们哪一个更珍稀呢?廿年回望,当期待也变成昨日传奇,这些关于情感航标的揣测,最终也将归拢于暮色的寂寥。
博文链接:
http://ciyunw.blogbus.com/logs/54860900.html 2 ) floating Delphine
版权说明:本文首发于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公众号,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
是否记得当餐桌上的一位男士把一盘花端到她的面前时的情景?Delphine先是心不在焉地抓起一朵白花(第一下甚至抓空了,第二下才堪堪抓到),但她没有停止抓的动作,于是白花掉落,她又捡到一片粉色的花瓣,把玩一二,重又丢开;当男士即将将盘子端开,她才瞥了一眼,重新拾起她一开始选择的小白花。她将花朵攒在指尖,梳理它的花瓣,又抚于掌心——这期间她一直反覆着那些无用的辩护,正如她反复捡起又丢开花朵——最后她仿佛终于意识到花朵的存在般,把目光游移开对话对象,将小花凑到鼻下,嗅一嗅花香:剪辑点在此刻忽然出现,她冗长又受到偏见的自我辩解戛然而止。
我们总是认为,是对话在主导侯麦的电影;但此刻我们恰恰发现是Delphine的身体语言引发了影像的变动;话语更像是随机浮游在镜头中的飞絮。相信许多喜爱侯麦的观众都有同感,即我们很难说清其影像魅力究竟的所在——他仿佛仅仅是普通地将日常“呈现”出来,但我们又深知这被呈现的一切定然非比寻常。除却人物那些令人心驰的喋喋不休,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反复把影片中不断无意经过的形象一一罗列:闪闪发光的南法海滩、树绿得目眩神迷、女孩熠熠生辉,在她们无限风情的美丽衣衫之中……而任何更进一步的组织似乎都无能为力。这些形象中隐藏的诗学,因依附于具体的物质而并不属于某种形式的抽象;然而它也远非是具体的——尽管分散在电影中一切具体的物质之中。为了阐明这种了无形迹的诗学,在此我们将侯麦的影像称为一种“身体”。
仿佛某种暗示早已形成,在侯麦的电影中,摄影机十分注意去捕捉人物繁琐的肢体动作。女孩们的身体语言是如此丰富且特殊,许多时候都有惊人的事发生:当她们吃东西的时候,有时吃的手势甚至超过了吃东西本身(她们会掰碎饼干,或者持续地咬一个早已吃完的红色果实残余在茎上的一点果肉);而当Delphine沿着一条绿荫小道散步,她会伸出手,像枝蔓一样抚摸周围的一切!事实是,在摄影机温柔耐心的等待下,女性身体的边界消失了:一方面,身体不断地向环境物延伸;另一方面,环境物被赋予某种“身体性”,它们好像被某具敏感的肉身纳入感知的范围一般,一个梅洛-庞蒂式的“知觉场”[1]。身体是没有界限的,它生成路边的花草、长椅,它甚至生成我们最重视的对话。影片中有一组奇异的镜头,Delphine回到巴黎后,与偶遇的女伴坐在街头露天咖啡馆闲谈,告诉她自己正在寻觅下一个地方。女伴含混地批评了一下巴黎的天气:她看向天空,做了一个相应的手势,« La... »(“这…”)——有趣的是,这只是闲谈中缺乏明确意向的一句应对之辞,在对话中如此不重要,然而一直坚守着人物的摄影机却在此时顺从着她的手和眼,即刻转向了巴黎云层密布的天空。这是我们将之称为某种“身体”的原因:侯麦的摄影机和人物之间是没有距离的,是切身的,日常性的影像构成人物本身,宛如一具“身体”——对于《绿光》而言,它最终构成的是一种“寻觅”和“游荡”的状态——影片中游荡的不仅仅是Delphine这个人物,是影像-物质流像一具身体一样在寻觅、游荡,因此实际上是影片中的物质流成为了另一位寻觅不休的Delphine。
我们都知道侯麦如何对待他的人物。在他所钟爱的各色“道德故事”中,人物却从未被道德判断。《绿光》中,侯麦无疑塑造了一个在现实中有些可悲的女孩,她如此孤单,却没有人爱她,然而这一切都是她自己矫揉敏感的性情所致……但侯麦通过影像,把这种“可悲”还原成了她内心流过的无数细微情感与可共情的意向,还原成“身体”——一种前价值的物质流。某种电影艺术在这里产生:影片中的所有人都轻视Delphine,但唯独在侯麦影像面前的观众无法做到这一点(只要不是心肠冷漠的观众),我们在影像中已经成为她寻寻觅觅的身体。类似的女性形象在侯麦的作品中并不罕见,无论是“放浪形骸”的女收藏家海蒂,还是带着一种乡愿的优雅的慕德,又或是《秋天的故事》中的女人们,她们似乎都带有易遭轻视的普遍印象;而当侯麦总是将“道德”还原成中立的情感与动机,这又与先前的普遍印象形成反差,使角色轻盈得像一句诗。我们很难客观地记住人物有哪些微妙的社会性道德过失,而是在她们丰富的、无限的形象中迷失。尽管她们是如此神秘,大部分时间我们实际上并不完全了解她们的想法;但当她们柔软的手随意地整理着头发或是滑落肩头的衣领,我们立即就能领会她们的情绪和动机——这就是身体性的共情。在这一层面上,侯麦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仿佛是某种对他所钟爱的康德的道德观的诠释,“善的意志是唯一的善”,他是如此擅长通过其影像的切身性,将人物的真实从某种“不道德”的桎梏中自由地释解出来。
[1]“此精神之所以能够通达诸物之真理,只因这身体就好像是黏附于诸物之中的。”《探索知觉的世界:空间》梅洛-庞蒂
3 ) 那些读到我心里去的台词——《绿光》
他们从来都不会爱上我,只是追求我一阵子,我知道那不是爱情,因为我知道一个男人到底想从我身上得到什么,而且我还知道这并不合算。当一个男人盯你看的时候,你就明白了,这样不好,只是虚情假意的东西,而这就是他想要的,但对我来说白费心机。并没有一个男人真正看过你。当一个人认真看你的时候,我想出去,走近他,然后把自己交出去。
4 ) 侯麦偏爱摩羯女子
我原本对星座不感冒,因为《绿光》居然对此开始发生兴趣。
彻头彻尾完全讲摩羯座女子的电影,主演Marie Rivière本身也和剧中人一样是摩羯座,影片里头甚至还有两处煞有其事地谈及了星座与人性格命运的联系。
侯麦一贯擅长洞察人心,厉害到故事与现实叫人难分真假。
听说,原来他的创作源头之一就是与别人的谈话,特别是和他电影的主创人员,他的演员们之间的交流,然后在这许许多多的互动之中,结合他自己的想法,才写出一幕幕剧情。《绿光》本片编剧之列中也包含有Marie Rivière的大名。
看了《绿光》,就是惊奇于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如此相似的人生,莫非真的性格决定命运,而星座研究是史上最强大的统计学成果?
有意思,即使摩羯座的人是那么地对自我失望,在人群中沉默不安,认为全世界也没人会真正能够关爱自己——仍然有侯麦无声耐心地关注着,并且加以细细地描画,这真是让人受宠若惊。
故事说的是花都小秘Delphine临度假前被人放了鸽子,单身的她找不到旅伴又恐惧孤独地一个人上路,遂与女友一同返乡度假,朋友的家人平凡随和,不知怎的却让Delphine感觉自己愈加孤立怪异,朋友想帮助她找男伴也没能成功,于是悻悻地返回巴黎。
孤单的她又挂念起分手2年的男友,于是又想到去前男友的山中故居,但孤身一人游故地的感觉尤其凄凉,当日就逃回了巴黎。
长长的假期仍没有结束,Delphine第三次出发来到海边,她听到老人们谈论起稀有的绿光,记在心里。年轻的Delphine在海边也没有摆脱孤独,偶遇一瑞典女子,有两个男生上来搭讪,她又再次逃开。
终于假期将尽,在返家的车站因为手中书而结识一位陌生男子,对他有好感的Delphine与其结伴去海边,终于在他的陪伴下见到了绿光。
就是这么一个有点琐碎,絮絮叨叨的片子,结尾真是鼓舞人心,但是前半部的线索和细节对同是摩羯座的我来说真切到可怕。
比方她念念不忘分手的未婚夫,回顾以往尽怪罪自己不够好,每每接到他电话时,流露那种宁静、陶醉于柔情的口气
而好朋友怨她老是不快乐,却又不出去找人,她自怨自艾地说“没人会看上我”,接着又为自己找理由说“我心里还有他”
在乡下,孩子问她“你没有男朋友吗”,她不自在地撒谎说“我当然有阿,我有很多”
路上怪模样的男子对她说“您很美”,她一点没有欣喜,反而像受了侮辱一样怒诉对方
……
看《绿光》时,我们也会觉得Delphine其实是个不错的女孩子,但是她有种奇异的悲观和不自信情愫——天地苍茫无人境地会让她想哭,艳阳高照包围在乐呵呵的度假人群中她依旧不快乐,甚至像是身穿盔甲般完全隔离在欢乐的人海之外;朋友的家人关注她令她浑身不自在,可与瑞典女孩一起时一旦被冷落她就越加一言不发,最后干脆逃走;总是认为自己不好不美,别人夸她也觉得不可信,但即使这样仍然对男人很挑剔。
直到最后,我们发现,如果有异性不那么咄咄逼人焦距在她身上,而是与她分享共同爱好或其他身外物,温柔地相待倒是能让她放松了下来。
我很喜欢绿光所代表的——作者没有说遇到绿光你就能找到幸福,他说的是绿光会让你“读懂自己”——读懂自己,认识自己,也理解周遭的人们,这才是一个人获取幸福的唯一途径。
--------------------------------------------------------------------------
最后,也想谈谈与《绿光》同处“喜剧与箴言”系列的电影《飞行员的妻子》。
同样由Marie Rivière主演,如果说《绿光》充满着关爱,那么《飞行员的妻子》则完全是揭露了摩羯女子的另一面劣根性。
Anne爱上有妇之夫的飞行员,恋爱过后,飞行员竟一去不回,Anne遂与比她年轻的Francois交往。一天,飞行员再次出现,被Francois撞见,于是展开一场跟踪游戏。
Anne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显得如此无私,即便对方曾不告而别有负于她,她依旧对他难舍难分。他清晨来临打搅她睡眠,也会令她觉得如置梦幻。
而面对自己不喜欢又勉强在一起的人时,摩羯女顿时会变得很可恶——那个Francois就是爱她而她不爱的人,Anne的态度就截然相反了。Francois无论外貌、职业都远不及飞行员,充其量是Anne空窗期的替代品(摩羯女是有点物质加势利的)。但是Francois是真正对Anne好的人:Anne家的水管坏了,他当成自己的事一样奔忙,Anne却还嫌他一直来打搅自己(真是冷酷无情)。Francois为能跟Anne多见面,甚至想把工作辞掉,Anne对此坚决反对,其实她是不想多跟Francois在一起,同时也不愿意担责任(挺自私的阿)。后来Francois真的生气了,Anne又虚假就为自己辩护,外加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
我觉得这其实也是摩羯座经常孤独无助的原因,明明很理性地看待世界,但是又顽固地坚持内心感受,既可以卑贱到任人宰割,也可以残忍到冷面对待关爱……真的,我们根本做不到左右逢源,甚至没办法说服自己忘掉该忘掉的,去爱值得爱的,所以还是孤单地一根筋下去活得比较心安。
5 ) “莴苣是一个朋友,口味清淡”
Delphine, 取自拉丁文Delphina,原意为“来自德尔菲神庙的女人”。德尔菲神庙以女祭司皮提亚的预言而闻名于世。在一种迷狂状态中,皮提亚被阿波罗神附体并说出其神谕/预言,昭示城邦或个人的命运。
女主的经历就是一个等待命运、听见预言并实现预言的故事。海边的扑克牌是一个征兆,同一天,她听到了关于绿光的预言,一个关于太阳的预言——如果太阳沉落时的最后一道光影是绿色的,你就会认清自己的命运并做出决断。这一切,暗合了Delphine这个名字的原意,而太阳的绿光则对应着太阳神阿波罗的预言。
故事很简单,对话充满了日常感,平常的对话之下是暗流涌动的不平心绪,戏剧般的孤独。她说,“我不难过……我无聊透顶”,然而再多的话语和絮叨,也不及她扭动双手、摆弄头发和摇晃身姿所传达的信息丰富。日子一天天翻过,伴随着绿色背景。孤独、快乐和无聊交织在一起,在海边绿植的哭泣中达到高潮。我从一开始就不自觉代入,一种焦虑的心绪缓缓升起。她在巴黎的街头散步,我试图回忆这是哪里的小公园;她和朋友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琐事和心思,我则想着餐馆附近是否有曾路过的地铁站:一个大大的“Metro”标志。她在四人场景中焦躁不安地想要逃离,而我的灵魂早已脱体。
我喜欢里面的絮絮叨叨,喜欢里面的沉默,喜欢虚构中微小的起承转合,喜欢那一直缺场的绿光。我一直在记忆中搜寻巴黎那些似是而非的场景,企图逃避那些无所适从的动作,直到在一座不起眼的车站,在不知名的海边,看见了安心的日落。
“莴苣是一个朋友,口味清淡。”
6 ) 《绿光》:一个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的故事
夏天和长假一起来临的时候,所有人都有了出游计划,原本也有计划的戴尔芬因为同伴的突然失约,导致计划泡汤,假期一天天临近,眼看着身边的亲人好友都在为出游做着准备,而此时被剩下的戴尔芬,愈发的心烦意乱起来......
这是《绿光》的开篇,是一个我们生活中,很经常遇到的情况。这个开篇,让我想当然的以为这会是一部讲述旅途中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的电影,看到最后却发现,这是一个关于女孩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的故事。
戴尔芬是这个故事里的女孩,她矛盾又纠结,想融入又不愿融入,想追寻自己的内心,又难以忍受追寻路上的痛苦,在这么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物身上,看到了很多我自身的影子。
开篇的插曲只为引出戴尔芬真实的内心,如果没有这个插曲,也许她就一直这么过着,不会有什么问题,而有了这个插曲,能打乱她的节奏,让她不得不面对这一切。面对真相也许一开始会逃避,会否定,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和旁人的点醒,她总有一天会真正认识自我,同时也不得不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与挣扎,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她才会真正接受自我。这个过程被浓缩进了九十分钟的故事里,这个故事就是《绿光》。
一、否定自我
戴尔芬与好友们的下午茶聚会上,面对好友给自己的定义,戴尔芬一面极力解释,一面又觉得很受伤,她不承认自己的孤单,也不承认上一段恋情已经过去的事实,更加不承认自己的格格不入,她一面说着朋友掌控过多话语权,自己没机会表达导致没人了解自己,可当好友停下来让她说的时候,她又很难具体说出什么,到最后,只能自己一个人坐在角落哭泣。这里的眼泪,可能是戴尔芬因为好友的不理解,可能是因为假期没着落,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搞不懂自己。
这一幕拍的很好,四个女孩的服饰,一黑一白,一红一绿,对比强烈,性格鲜明,好友的咄咄逼人看的人恼火,戴尔芬的矛盾纠结又看的人着急。
二、认识自我
在乡下别墅度假的时候,戴尔芬与同桌其他人关于素食主义的讨论,是电影进行到此处,戴尔芬话说的最多的一次,关于自己为何不吃肉,为何吃素菜,她的理解,她的心里,这是她第一次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些话看上去是说给餐桌上其他人听的,更像是说给戴尔芬自己听的,这一次讨论让她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与上一幕的极力反对相比,这里的戴尔芬终于看到了好友眼中的自己。
三、痛苦迷茫
认识自我后的戴尔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迷茫,于是在一群人的出游中,我们看到独自走开,无法承受孤单哭泣的她;也看到一会儿去山里,一会儿又要回巴黎的她;还看到那个尝试与陌生人结伴,与男人搭讪,最后又因为厌恶跑开的她.......
四、接受自我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戴尔芬是什么开始接受自我的?一开始以为是她听到其他旅客们在谈论绿光的时候,后来仔细想想,应该是她从临时组成的四人队伍里跑开的时候,对于爱情,她始终都在等待,等待所谓的一见钟情,所谓的浪漫奇妙,说是幻想也好,不现实也好,总之不是那种目的明确,有今天没明天的露水情缘,这从来都不是她追寻与等待的,但追寻心之所想这条路走得太辛苦,也太孤独,她承受不住这份痛苦和孤独,所以她妥协了,她试着改变自己,融入别人的节奏,可真正身处其中后,看着眼前陌生男女的打情骂俏,她真实感到的只有厌恶,于是她跑开了,跑开那一刻的戴尔芬,才真正接受了自己。当她真正接受自己后,所有的相遇与浪漫都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看完四季的故事后,我觉得侯麦是一个比女人更懂女人的男人。他把女人那些难以言说的无名思绪看的太透了,在《绿光》里,带领观众看着戴尔芬一路走来,从否认自我,到认识自我,到痛苦迷茫,到最后的那一抹绿光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了接受自我后的喜悦,这个过程太暖心,太阳落下地平线的瞬间,出现在天边的那道绿光,其实就是人心中苦苦追寻的东西。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部如此温暖的电影。
小津一生都在嫁女,伍迪艾伦从未停止过话唠,而侯麦却一直在坚守着旅途中的邂逅迷失中的寻找自我。摩羯座真是一个令人生厌的星座,渴望情调却没有情调,自以为很高贵,其实却苦逼而无趣。
侯麦又来一针见血#因为敏感所产生的顾影自怜和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很多外来因素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获得高质量的爱情却又不能忍受孤独、害怕受到伤害,“等待总比梦想被摧毁要好” 我很讨厌抱有这样心理的人,改变不能靠所谓的绿光,要靠自己的理智和努力
可以又名《少年摩羯座之烦恼》? 她和我 和很多人一样 喜欢游离 令人厌烦 给别人一种”我不喜欢你不想靠近你“的错觉 treat ourselves as outsiders and never pretend like we can ever fit in. 不过侯麦(以及所有这样)能在人群中注意到摩羯的沉默不安和忍耐,对摩羯(或者就说我)来说 挺可怕。
我的第一部候麦,相见甚晚,却也为还有24部可看而暗自欣喜。表演自然透彻,让一个本不令人喜爱的女子上升到了精神象征意义的层面,对理想主义的谵妄做出了赞颂。冷静、残酷却又充满温度。鸡汤必须熬到这个火候才配得上叫鸡汤,其他的味精水们可去自行了断了。
好得令人发指。每个人都问Delphine:“你怎么孤零零的?”“你怎么不开心?”“你到底在想什么?”其实Delphine在想什么再清楚不过了不是吗?“我马上要回巴黎,但现在不太想回了。”她不愿迁就,她要等,这就是答案。侯麦大概真的是很喜欢信念和奇迹,所以六年后又拍了《冬天的故事》。
侯麦的片就像温开水一样舒服得很,但又能在喝到最后的时候尝到沉淀的下来的甜。关键是我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喜剧与箴言”之绿光女主与侯麦塑造的大多数女性角色完全不同:她宁缺毋滥,单纯又敏感,理性又渴望拥有;她总是那么伤感,但不会因为孤独屈从于身体。在她最终遇到那个合适的人时,她却让“绿光”替自己决定——绿光浮现时,不是你真的能看懂自己和身边的人,而是在那一刻,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永远不合时宜,经常独自哭泣,无法享受人人享受的欢愉,和这世界简直毫不匹配。你觉得她那么讨厌,可你难道不曾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候是她吗。这电影捕捉了那么多现实的碎片,但现实和电影唯一的差别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能不能在某一刻出现那么一个人,看到那么一束光。
看了难受。这是一种需要警惕的生活态度。
一个敏感的女人来来去去,只是在等待爱情。侯麦真沉得住,所有的情绪都压在最后一分钟,当绿光真的出现,所有的压抑都一扫而空,爱情可以萌生,承诺可以相信,拥抱可以温暖。镜头干净利落,全片絮絮叨叨的对白传出一种生活本来的气息,可这又是一个那么童话式的期待,真是心戚戚焉。
1.他不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去哪儿都是无聊的,日子怎么过都是无聊的;2.内心敏感、脆弱,想要融入大家,却又只能扮演聆听的角色。看着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总觉得自己的沉默会扫了大家的兴致,只想躲开;3.对爱情怀抱着天真浪漫的期待,不敢也不想轻易开始,对的人或许会出现吧?!4.女主即本人。
看罢《绿光》,几乎要怀疑自己看的与他人看的是不是同一部电影了。一切都过于平实琐碎。这类生活流纪录片式的电影,偶有美感和动人之处也不过是源于观众对异域、对他人凡俗生活点滴的猎奇和窥探心理在作祟,无关乎影片的风格内容与主题。今后还是让我离侯麦的电影远一些吧。
原来素食者果然容易纠结和性冷淡。
侯麦就是把女人、爱情看得太透了,才让大家在这个神经质又脆弱、过分相信命运的女人身上找到太多自己的影子,她在荧幕里或许让人厌烦觉得可笑,但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何尝不是这样,有自己的坚持和见解,想要的东西看似明确却又其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当然最后的结局很浪漫。
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妹子不会钓凯子。一个素食主义失恋妇女的抑郁假期——但妹子啊你已经失恋了两年多了好不好——风景不错,还有科普夕阳的折射散射现象,要讲的道理也挺诗意:孤独总好过幻灭。可俺是有多讨厌这种文艺妹子玩忧郁啊!!最后那个男的是变态杀手就好了!!
侯麦代表作,1986威尼斯金狮奖。1.简约质朴的话唠生活流,剖析女性孤独感与对纯真爱情的寻觅。2.镜头不动或慢移,拍对话以对准一人的近景或特写为主,段落镜头,配乐仅[美国夏日]提琴曲。3.实景自然光,服装色彩搭配赏心悦目,蓝白红,涌动的绿意。4.花朵是充满诗意的,它是一幅画。5.绿底的黑红桃。(9.0/10)
8.3 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在生活中无所适从,很难结交朋友,人家都告诉我要改变,可是他们不明白这并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这只是我的本性,只是每个人具备了不同的属性罢了,在生活之外的其他层面,我获得了比任何人都更多的快乐。
侯麦和伍迪·艾伦的爱情观有相似之处——运气 & 发达国家领先的不是美好,而是烦恼。当有一天埃及人民变得像中国人民一样富裕,就会发现有些问题不但比推翻独裁者还要难,而且带来的麻烦一点都不少 & 典型的豆瓣女主角,旅游,吃素,平胸,孤独~
我宁可看到她一直也没戏剧般的碰上一个合适的人 然后等着导演给出一个解决办法
2012-08-13 初看;人家女文秘在候车室读《白痴》,我们只有刷微博聊QQ摇一摇,所以巴黎有绿光,我们只有失恋33。2019-5-19重看3.5;在选择与世界和解之前,我们选择相信绿光的存在。「绿光」是继续行走的力量,是薄暮里的微光,我们都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绿光;喜欢那些偶然出现的牌,像是预示着超验的走向,却始终牢牢胶着现实的因素,那些无助与困惑就是真实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