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骑士1969

HD

主演:彼得·方达,丹尼斯·霍珀,杰克·尼科尔森,菲尔·斯派特,华伦芬纳蒂,卢克·艾斯丘,卢安娜·安德斯,小罗伯特·沃克,卡门-菲利普斯,迈克尔·帕塔奇,托尼·巴西尔,凯伦·布莱克,Lea Marmer,布里吉特·芳达,贾斯汀·方达,丹·哈格蒂,海伦娜·卡莲诺特兹,卡丽·斯诺格丽丝,Tita Colorado,Antonio Mendoza,Sabrina Scharf,Sandy Brown Wyeth,Robert Ball,Mac Mashourian,Ellie Wood Walke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2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3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4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5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6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3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4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5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6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7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8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9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逍遥骑士196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比利(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饰)和怀特(彼得·方达 Peter Fonda 饰)用一次毒品交易的钱骑着他们的机车上路了,他们的目的地,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在路上,他们经过了离群索居的波西米亚人群落,短暂逗留的数天里目睹了他们自由放浪但也贫穷困苦的生活。在德克萨斯州,他们仅因为行为举止诡异就被警察关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们遇见了律师汉森(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汉森帮助他们逃离了牢狱之灾,他们怂恿汉森同他们一起上路。抵挡不住内心的骚动,汉森同意了。三人来到一个保守的小镇,在那里受尽了居民的白眼。不受欢迎的三人只得露宿荒野,夜里,当地的居民乔装袭击了他们,汉森被打死。比利和怀特虽然震惊,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到达目的地的两人并没有感到喜悦,有的只是无尽的空虚,沮丧的两人打道回府,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个卡车司机和他的双杆猎枪使得他们的行程截然而止。  这是影史上最伟大的公路电影,也是为数众多的公路电影的鼻祖。荣誉的愤怒金箍棒传奇神秘失踪1993王爷到越冬的露易丝过江龙独闯虎穴木兰花陪我一起打游戏性爱大师第一季人生不是梦上海月亮谈天说地话小吃——北京小吃2017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苦中带甜的滋味我那美好残酷的青春不好的好人星尘情缘湄公河巨兽袅袅余音又一村不法正义恐龙卡车第二季英语陆王大汉军魂窈窕淑女1998死亡化学家族的故事二十四周鹡鸰女神第二季四次美国恐怖故事:女巫集会 第三季刺杀宇文护玉熙的电影别惹小孩抉择2023锁爱三生尊贵囚徒功夫之王宣判缉毒英雄多瑙河之波圣女贞德蒙难记商场枪击案总统班底

 长篇影评

 1 ) 我们把事情搞砸了

如果说50年代初美国神话依然在有效运行,只有独立电影隐隐表达了自己的怀疑和忧虑,那么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传统神话则被现实彻底击碎。美国越战的失败直接促使了西部神话的破灭,人们质疑开拓新边疆的正义性,约翰•韦恩这个西部英雄的代表,在主演了支持越战的影片《绿色贝雷帽》后,受到了青年的普遍反对。而水门事件则进一步瓦解了美国的政治神话,弗兰克•卡普拉在电影中一直宣扬的民主、自由和美国梦成了一个笑话。

丹尼斯•霍珀于1969年拍摄的《逍遥骑士》正是美国青年在神话破裂后的一次宣泄。影片中男主角的扮演者彼得•方达是好莱坞老牌明星亨利•方达的儿子,亨利•方达曾主演《青年林肯》、《12怒汉》等代表美国神话的英雄形象,而他的儿子却在《逍遥骑士》中颠覆了父亲所营造的幻象,指出美国其实是一个缺乏理性、同情、宽容与自由的国家。

《逍遥骑士》的故事讲述两个青年通过买卖毒品赚了一笔钱,他们带着钱骑着摩托四处游荡。他们见证了老一辈人的偏见,因为他们的头发太长而不让他们住店,甚至在夜晚袭击他们;同时,也目睹了离开大城市的一群嬉皮士青年在干裂的山坡上播种粮食,似乎是出走的青年人正在这片蛮荒大地上构造一个新的神话。但最终,在一块墓地里与妓女疯狂地享乐之后,彼得•方达抱着自由女神的雕像失声痛哭。当晚,彼得•方达对他的伙伴说:“我们把事情搞砸了。”第二天,他们在路上被人开枪射死,仅仅因为看不惯他们的发型。

在《青年林肯》和《12怒汉》中,亨利•方达通过理性和法律排除了他人的偏见,拯救了无辜人的性命;而在《逍遥骑士》中,彼得•方达和丹尼斯•霍珀只因为自己的发型与众不同就被人开枪打死。青年人曾试图在信仰破灭后寻找新的神话,面对那群撒种开荒的嬉皮士,彼得•方达曾相信:“他们一定会成功。”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做无用功,因为酸性的土壤永远长不出粮食。导演还曾暗示这两个骑士是新时代的西部英雄,他们来到一个小镇上修摩托,前景是一个年老的牛仔正在给他的马上鞍,后景则是彼得•方达他们在给摩托换轮胎。然而他们依然把事情搞砸了,因为他们走的这条路既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他们既不能回归传统的家庭,也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神话、乌托邦,所以他们只能死在路上。

 2 ) 2010,没有一夜情……

又过年,其实我挺烦过年的,过年就意味着很多不起眼儿的小事儿堆到一块变成一件耸人听闻的大事儿。比如我缺爱的表现平时可能就一两个人过问一下,一到过年就变成一卡车的人轮流质问。这是几年前的表现。这两年我观察了一下,这种质问越来越少了,开始我觉得他们习惯了,后来有一瞬间我发觉这是比质问更可怕的一件事儿。

家里聚餐的时候,我姑父不停的念叨着:“你觉得没什么,关键是别人都觉得有什么。”本来我是打算趁机求当国土局局长的姑父指点我这等闲散人员怎么能中一头奖彩票儿。后来全被这句话搅乱了,甚至这句话在我脑袋里盘旋了好几天,我开始想,别人到底会这么想呢?

直到,直到鸭子和李白脸又拉着我去嫖妓。过年有几件事是不能缺的,家庭聚餐,哥们儿喝酒,哥们儿嫖妓。前两件事都能应付,唯独嫖妓这件事儿心有余力不足。当然我不是说不能抬起问题,含蓄点说我的意思是说,我似乎是个心理主导生理的人,对于头一次走的门口,我羞涩的抬不起头来。所以我可以发个惨绝人寰的毒誓的对未来的媳妇说,“我一夜情的几率为零”不过婚外恋的几率应该不会太低。

按摩的时候,姑娘问我和另外两个是不是一起的。我回答是,姑娘又说那你怎么不和他们一样找个小姐?我问姑娘,“那你为什么不和他们一样当个小姐?”姑娘答:“我还将来还结婚呢!”我说我也得结婚啊!姑娘惊讶的看着我“你还没结婚呢?”我立马就宕机了。后来我问姑娘,要是结婚以后你老公也找小姐怎么办?“姑娘答:“男人就是这样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我没回答。姑娘掐着我的脖子,疼得我龇牙咧嘴,我怕嘴里出来的任何一个词汇都会激怒这个姑娘,成为替代她老公的牺牲品。夜半三点,鸭子留宿了。因为他妈打电话说:“十二点之前回不来,就别他妈的回来了!”李白脸开车送我回家,忽然说:“没劲,太没劲了,以后……”我不记得丫说以后什么什么什么的事儿了,以后……,对我来说有点遥远。其实,一腔蛋白质射出之前,很多人从没想过,那是你为数不多的爱。当然,鸭子除外,上更多数量的姑娘对丫来说是类似集邮似的唯一乐趣。我和李白脸半路饿了,路边儿捡了个新疆人的烤串儿店,每人各要一串烤腰子。后来我俩后来一致决定以后再也不去那家店了,腰子烤的外边焦炭,里面血丝,不是给人吃的。

由NO,这就是主流生活。

特别特别喜欢的电影我很难写的出来,因为太喜欢了,反而每次写都觉得不够完美,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写出来的都是对垃圾片儿的恶言恶语。《Easy Rider》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在堕落片儿中,Peter Fonda的演绎几乎是完美无暇。大麻,嬉皮意识,都通过两个主角毫不保留的表现出来。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两个主角不过是一个人的两种不同表现,一个睿智内敛,一个粗旷张扬。两个角色在酒精和毒品的侵染下却成为一体。

信仰,欲望,痛苦,欢乐,孤独,生存,死亡,疑问,在最后十六分钟的时候画面通过一个夹缝给出影片高潮。shut up!什么都的多余的……短短四分钟的蒙太奇,不断敲响的工业化钟声,每一下都如同一声枪响,狠狠地,无情地,带走你一生。何勇没疯的时候曾经唱:“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1969年,在Woodstock音乐节的背景下, Peter Fonda给出的疑问甚至超越Woodstock本身。Peter Fonda的人物代表宿命。DennisHopper却代表叛逆,人生就是如此纵横交错在一起。一条路上,两种人生。可是,梦想最终会被现实扼杀,不是么?有些悲观,事实上,确实如此。

2010,鸭子说,想二婚。李白脸说,想买房。我,我想能够一夜情……


--------------------------------------------------------

整理A片儿和电影的时候,发现了一新建文本.txt。就是这个了,想起来年初的时候先写了内容,却总也没法想个名字。后来就混入了很多新建文本.txt中。只能随便写个名字凑数了。

忘了看了多少次这部片儿了,第一次看就列入了《一生最爱之一》。我想我潜意识中很想做个Peter Fonda演绎的角色,脱了裤子上床,穿上裤子抬腿儿走人。不过剧中人的选择并非逃避,而是寻找主流生活之外的其他答案。

看到这个,才意识到2010几乎要过去了。

2010,鸭子没二婚,李白脸没买房,我,我没一夜情。

2011,我,我想一夜情……

 3 ) 自由的命运

影片是形式主义的,即故事并没有太多的剧情,而是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一个主题:传统保守对自由的畏惧与迫害。以当今主流电影的形式来看,这部电影比较原始和概念化,没有足够清晰完整的剧情,存在生硬的画面切换。倾向于艺术电影,有很多导演天马行空的地方,找不到合理的剧情和情绪铺垫。但作为那个时代对电影艺术的探索者,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作为公路片的先驱,其保留的大量美国风格镜头,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大部分都是音乐和汽车配合,简单质朴。

两位主人公在影片结尾双双毙命,这样的设计在如今是很不讨喜的,有一种自由的苦涩的感觉。但主人公的性格还是很有趣味:一个安静而富有哲学感,一个活泼而有点傻,他们对自由世界抱有期待,对陌生人亲切友好,希望拿着贩毒赚的钱去佛罗里达实现自由退休的生活,但他们必须进行一个东西部大迁移。两个人算是比较心大的类型,所以步入异派阵地而毫无警觉,所以最后被莫名其妙的打死。第一位旅客代表脱离城市的自由派,有点共产主义的感觉,他和一群年轻人想要靠集体农场打造一个自由的天堂。(我同天看的《将来的事》竟然也有类似桥段,真的是一个巧合);第二位旅客是位叛逆并为自由声援的律师,由尼克尔森饰演,尼克尔森说过他只扮演有点反叛性格的人物真的是所言不虚。这位律师惨遭闷棍而死,相当悲剧。

“这里曾经是个好国家”,导演借律师之口表达了很多信息:人们口中的自由只是一种概念,其本身毫无自由可言,即使这样还不承认自己是不自由的,并且排斥真正自由的人,必要时进行肉体消灭。这段的确不是耸人听闻,我们在向往美国的同时,有很多美国人也在向往共产主义。哪里有什么天堂?可以说影片的基调已经相当悲观了。集体农庄看似自由,但没有可持续性,他们只不过是一群瘾君子对现实的逃避,他们所憧憬的未来也仅仅是印第安部落的社会模型,据我所知弱肉强食是免不了的,民主的自由生活无法在一个原始的部落长久存在。卢梭说过民主不适合人类,还是很有总结的意味的。

说说那段意象混乱的片段剪辑,两位嫖客和两个妓女分享了一片毒品后,展开了极其哥特风的迷幻时刻:混乱的媾和,难以抑制的情绪释放,宗教意象的深刻影响,家庭的悲惨关系,如此种种。导演这段通过毒品后的本性暴露,展现了脆弱的人类性格,每个人背后都有复杂的经历,我们对这些人不再是冷淡的陌生人,而是更加接近其内心深处的方式了解他们,没有理性的加工,只有感性上的宣泄,虽然是极其碎片化的。没有主题,风格化明显。

自由的命运,从来不是上帝赐予的,即使尽力争取也不能尽善尽美。每个人物都有过痛苦的过去,在遍体鳞伤中靠希望撑下去。能自由快乐的度过一生,真的是莫大的福分。

 4 ) 逍遥骑士——一对“自由”而又没有出路的可怜人

  这是独属于美国垮掉的一代年轻人的电影,恐怕除了美国,再也没有国家能够拍出包含这么多元素的电影了:公路、嬉皮、摇滚、毒品、性,还有关乎于梦想。


  “垮掉的一代”最早是在二战后出现的一个基本的文学流派,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力是强大而又深远的。“垮掉派”文人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的性爱和毒品等),他们也是美国知识阶级中权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战者。而出现于六十年代的嬉皮士们继承了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作法,以吸毒、性自由、怪异发型服饰来强调个人主义自由以此向主流社会反抗。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处于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当中:谋杀丛生、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社会动乱、民主危机”的年代。


  “嬉皮士”就是片中这两个年轻人怀特和比利,他们追求着在当时那个年代看来独特的发型和服饰:一个后背印有美国国旗的皮衣和头盔,另一个穿着嬉皮流苏皮衣,披着长发,二人骑着哈雷戴维森穿梭在公路上。途中遇到过和善的波西米亚人群落,也遇到过有共鸣的年轻人,也遭过主流社会人群的排挤。

  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律师乔治,就像影片中所说,身披“nice man”的外衣,西装革履,内心却痛苦无比,用酗酒来排解心中痛苦。最后正是这些相同点让他们三个走在一起一筒踏上寻找乌托邦的旅程。乔治死前对比利说的一句话:“他们不是害怕你,而是害怕你身上所代表的含义——自由,而他们会用杀戳和作恶来证明他们的自由。”于是他们最后都死了,把生命留在了寻找自由的路上。

  对,主流社会将他们杀死在寻找自由梦想的道路上。杀死他们之前还用残酷的方式惩罚了这对嬉皮士。影片中以“未经允许参加游行”罪逮捕,这是对号称自由平等精神的美国极大的讽刺和嘲弄;三人在镇上一个小饭馆,忍受了警长等语言上的奚落和鄙视,而年轻姑娘对他们的喜爱更让警长等年轻人的愤慨更上一层楼,公然表示绝不让他们越过州界。于是,当夜他们被袭击了,乔治死于棍棒之下。不久之后,比利和怀特也死于陌生人的枪下。仅因为看不惯他们发型的与众不同。


  正是这垮掉的一代,这绝望的嬉皮士们,因为年轻,才敢于上路寻找自由。因为迷茫,才去寻找活着的答案。正是因为绝望痛苦,才找寻逃避、精神麻痹的方法。而最后他们也明白了,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酸性的土壤长不出来粮食。于是他们谢幕退场了,退出这个混沌而又麻木不仁的世界,留下一连串的谜题鞭打敲击那些虚伪、自欺欺人的人们。

 5 ) 一年前写的美学作业

  影片简介
        今天,让我们回到60年代末的好莱坞。假设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你手头已经有了40万美元的预算。那么,用这笔钱,你能拍出一部多少票房的电影?提醒一下,那时的好莱坞正面临著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1960年的年产量只有151部,七大影业债台高筑,裁员/并购不断,到1968年,来自电视台的收入已占好莱坞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面临艺术枯竭和经济停滞的双重威胁,区区40万美元,究竟能有何作为?     
        夸张点,把这个数字乘以10,得到400万美元,是不是不可思议?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400万美元,连那部影片的票房零头都不到--它的实际数字,是2500万美元!!     那部影片,叫做《逍遥骑士》。     
        1969年,《逍遥骑士》横空出世。这是一部充满惶惑,否定,叛逆和悲剧的存在主义式公路电影,就像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所描写的一样,……我与之交往的人只是那些疯狂的人,他们为疯狂而生活,为疯狂而交谈,也疯狂地寻求得到拯救;他们渴望同时拥有一切东西。这些人从不抱怨,出语惊人,总是燃烧、燃烧、燃烧,就像传说中那些闪著蓝色幽光的罗马蜡烛一样……影片中两个留著长发,奇装异服,带著毒品,骑著巨型摩托四处游荡的主人公,最后也像蓝色烛光一样骤然熄灭。在参加完一场公墓上吸毒者的聚会之后,向弗罗里达州进发途中,被一个路过的卡车司机莫名其妙的开枪打死。     《逍遥骑士》不仅是60年代美国垮掉运动的经典符号之一,更是开创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分水岭。《逍遥骑士》的成功,在当时如同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好莱坞。各大公司和制片商纷纷请来顾问研究这一现象及对策,发现这一时期48%的观众是16岁-24岁的年轻人。调查的结果竟使好莱坞几乎在一夜之间淘汰了整整一代编剧,导演及行政管理人员,而换上了新一代的年轻制作者,利用年轻人与现存社会的矛盾,把革命制造成容易脱手的完美商品。     
         而从根本上说,《逍遥骑士》这部没有明星的低成本影片(片中的三位主角,丹尼斯·霍普(身兼导演),彼得·方达,杰克·尼科尔森,当时还都是无名小卒),是60年代B级片影响下的产物.     本片导演更荣获1969年坎城影展【最佳导演新人奖】。

本文关键词:公路片 垮掉的一代 嬉皮士 音乐 好莱坞的新时代
  
  个人对影片的解析
       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社会的所有物质的、精神上的探求和实践,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要使我们人类从一个阶段的自由走向新的,更高一个阶段的自由。但什么是自由?学院派的观点如哈耶克说:“自由就是强制的不存在,是对人类文明的状态的或者说是过程的描述”。无厘头的说法如:“有一天你觉的特孤独、特无聊、特无奈、特感伤,想做一切事情又懒得做一切事情,没有人给你电话或是来看望你,你也不想跟任何人联系……那么恭喜你,你获得自由了”。
       鲍伯·迪伦在他那首著名的摇滚歌曲《答案在风中飘》里唱道:“一座山能存在多久,在它被冲刷入海之前,人们能够存活多少年,在他获得自由以前”。对自由的向往和探究,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究目的,披头士、猫王、毕加索、达利、凯鲁亚克、金斯伯格、福柯、崔健……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列出一大摞。在电影里,《野性骑手》、《四百击》、《搏击俱乐部》、《我心狂野》等等都在向我们的心灵发问:自由,你到底在哪里?
        1969年,我记得那一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1970年颁发)是《午夜牛郎》,但若论对后世电影工业的影响,则不得不提由丹尼斯·霍普和彼得·方达主演的《逍遥骑士》。这部讲述美国60年代嬉皮士生活的电影是好莱坞“公路片”的始祖,不仅影响了维姆·文德斯等一大批电影导演,更引导了无数在迷惘中挣扎的年轻人的心灵。影片上映后,片中最著名的道具——哈雷摩托更是声名鹊起,吸引了全世界前卫青年的目光。
        我们的“逍遥骑士”是两个打扮得酷酷的嬉皮士,披散的长发、怪异的服装、锃亮的高把摩托车,怀特和比利两位“逍遥骑士”就以这样的形象在《寻找美国》的歌声中穿越了南部未拓的荒原,进行了一场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长征。他们是毒品贩子,又是在夜幕的星空下大谈自由和外星人的哲学家;他们是嫖客,又是在“自由公社”里颇受欢迎的纯洁青年;他们是善良的“假行僧”,又是受人们厌恶与诟病的“社会败类”……这就是60年代的美国,战争与博爱同在,虚幻与现实互相抵触,精神与物质正在进行无休止的博弈。
        整部影片就是怀特和比利的一段公路之旅,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令我想起了凯鲁亚克的那部著名小说《在路上》,又令我想起了崔健在《假行僧》中的唱词:“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却不知我是谁”。影片开始于一场毒品交易,二人狠赚了一笔,将钱藏在摩托车的油箱里就踏上了旅程。导演没有交代他们的职业、家庭和一切有关于他们的背景,路上的风景是证明他们存在的证据,“上路”是他们唯一的目的和意义。电影一半篇幅都在拍摄他们沿途的“路况”和风景,并且铺满了动人的乡村音乐和摇滚乐。总之,这部电影足够的公路,足够的摇滚,足够的乡村,足够的迷惘,足够的垮掉……
        影片的前半部分,二人的口上说的目的是去新奥尔良参加“四月斋”的游行,但到了之后,却被莫名其妙地抓进监狱,幸得由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律师出手相救。这也是个玩世不恭的主,放着好好的有头有脸的职业不做,偏要跟我们的主人公一起做嬉皮士,后来被一个小镇的人趁黑给乱棍打死。至此,二人大概也觉得人生无常,遂拿着律师留下的钱一起去嫖妓,带姑娘们到墓地嗑药、鬼混(这时导演的镜头好像也是嗑药之后拍出来的,经典啊!)。待二人再次上路,迎接他们的是毫无来由的死亡:一个看他们不顺眼的卡车司机向他们每人身上开了一枪,影片在《寻找美国》的歌声中结束。
        怀特和比利为什么要“上路”?他们是愤青还是隐士?米沃什在发出“召唤什么东西,召唤什么人?”的问题之后说:“全能的上帝,盲目地穿过羊毛般的烟霾的地平线,朝向那永为话语所遮蔽的不可企及的小山谷,我们两人在那儿裸体跪着,被一个虚化的春天所净化……”看来,全能的上帝尚且盲目,更何况我们普通人。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中所描述的理由则相对简单:我只喜欢这一类人,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象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影片中有一段深夜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律师说:“这个国家以前是个好国家,我不明白是哪里出了错”。比利道:“人人有鸡了,就这么回事,我们甚至进不了一家二流旅馆”。律师接着说:“他们害怕的不是你,而是你所代表的东西”。比利不解:“我们代表的只是人人都需要有个性的发型”。律师道:“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自由,这就是症结。律师又说:“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真正的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被在市场上买卖时,所以别告诉人们你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和做恶来证明你错了”……恕我引用这一大段的对话,但它们实在是太精彩了,三人在大麻的催生下谈这一段话,也需要我们在陷入幻境之时才能够理解。只是这是律师的最后一次高谈阔论,几个小时后他就死得不明不白。
        人们再一次用杀戮和做恶来宣布我们错了。清醒的人死于非命,而昏噩的人始终掌握着话语权,他们用虚假的道德审判将我们一次次逼上绝路,于是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始终“在路上”。这就是答案。影片中除了律师,还有一大批逃避现世的虚假的逃逸者——同时,他们又是最勇敢的探求者——这是对60年代西方“嬉皮运动”最生动的写照。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源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传统信仰的缺失。那时,年轻人的迷惘和其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摇滚乐的催化下,年轻人开始融合在这个矛盾中,并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一种完全自发而纯粹精神性的运动:嬉皮运动。
        为了躲避现实世界中的“不利局面”,嬉皮们通常会逃往荒野地带,以便享受自然带来的“愉悦”、“深入”观察生活并尽享“自由之爱”。这些嬉皮们的生活聚集地被称作“公社”。“公社”就是人们分享财富、住所、共同劳动(或根本不劳动)的社区。他们居住的地方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房屋或帐篷,在辛勤耕作一天之后他们会在那里“栖身”。影片中,导演(也就是扮演大胡子比利那位)用大量篇幅描绘了这一场景。这里的建筑打扮得就像一个剧院,到处是“装置艺术品”和美国的星条旗,孩子们在自由地玩乐,大人都是快乐得一塌糊涂的喜剧演员。间或,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种子,渴望着最简单的饮食。导演用一个平移镜头依次展现了20多个嬉皮士的“光辉形象”,他们大都眼神深邃,留着马恩、卡斯特罗式的大胡子。他们既是满腹经伦的哲学家,又是逃避世俗的隐逸者。
       《逍遥骑士》的伟大之处除了它代表着公路片、嬉皮电影和摇滚电影,它还是第一个用毒品镜头强烈地刺激我们神经的电影。在60年代,嬉皮运动、摇滚和大麻的关系如同亲兄弟般亲密。就像在奥立弗·斯通的电影《大门》里,大门乐队在演出的时候,观众扔上来的大麻卷烟几乎埋掉了脚面!


结语:
     据说“逍遥骑士”的出现就像“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在万籁俱寂中从石头里面蹦了出来,也巧了这只叛逆的猴子也正适合这帮所谓“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的宗旨,总是反叛传统就是胜利。唯一缺憾的是他们没有孙悟空上天入地的本领,这就导致了在他们身上烙下了一些“消极悲观的”标签:消沉,迷茫,堕落,自毁。。。种种种种。他们在逆向地抗争,旅行或者沉醉于毒药,摇滚或者离奇的死亡。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随时都可能死在路上。影片在拍摄最后一段时很荒诞的表现了他们的死,卡车上一个人试枪,像打鸟一样打死了一个,另一个追上前去也被打死。比之前“尼科尔森”被打死更加无动于衷的镜头,很冷酷地说着这一切,无声无语地说着。
   2012.6.12

 6 ) 伊甸园或者乌托邦

  一九七六年,美国文学史家莫里斯·迪克斯坦在回顾刚刚过去的六十年代时写道:“所谓长大成人就是第一次产生一种无法弥补和无法挽救的感觉;我们认识到,每走一条路,就一定有许多其他的路未走,许多路永远也不会有人去走。成年的甘苦糅杂的才识总是不同于青年的冲动的激情;但是经验之路并不一定以徒劳和挫折告终,正像青年的憧憬不一定由于天真和希望一样。”(莫里斯·迪克斯坦著,《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这是典型的美国六十年代的青春狂想曲。
  他认为,宗教思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世的悲剧性宗教思想,一类是入世的乌托邦式宗教思想。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甚至整个美国文化,在他看来,就是在后一种倾向下产生的。在六十年代,美国人“迷恋秘术,推崇东方宗教术士和静思功夫,以及通过吸毒、多态性行为或快速疗法而获得短暂的涅磐”,而这正是“乌托邦式的宗教转变成世俗人文主义的词句”所形成的结果。在这种信仰中,人们相信可以通过改进感官的享受取得道德与精神的胜利。
  在这里,后一种倾向与两个层面相连:曾经的伊甸园与未来的乌托邦。伊甸园指向的是救赎,是前一种倾向中那种出世的渴望,正因为入世太深,所以想要回去;而乌托邦是前瞻式的,是想把当下打破,建立一个人间的天国,所以要前往。
  《逍遥骑士》仿佛这段议论的一个绝妙脚注。
  很容易可以在电影中辨认出六十年代美国的影子:吸毒、群交、摇滚、狂欢节、嬉皮士……两个骑着哈雷的家伙一路南下,一条条线索顺序展开,一个悸动中的美国在反反复复的摇滚声中破土而出。而他们居然谈论自由、救赎、存在与虚无这些最为艰深的哲学与宗教命题。联系迪克斯坦的论断,这种入世的癫狂指向的是一个更高的层面:那种乌托邦式的宗教倾向。这里面有宗教的信仰问题,也有世俗的政治诉求,按我的说法:曾经的伊甸园与未来的乌托邦。另一方面,《逍遥骑士》又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最典型的例子,作为公路片的始祖,它的主要卖点一开始就设置在沿路的风景上,观众通过消费风景获得快感)。它与当下的意识形态共谋,安于现世。可以说,它本身的形式天然排斥这种追求。而这其实是整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悖论,也就是迪克斯坦提到的在“乌托邦式的宗教转变成世俗人文主义的词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是当下世界和曾经的伊甸园与未来的乌托邦之间的张力:我们既回不去伊甸园,也到不了乌托邦。
  结尾处那一长串彼此交错的镜头集中体现了电影这种双重言说的性质。在我看来,这是全片主旨性的一幕。
  怀特和比利带着妓院里的姑娘前往墓地,吸毒后四人抱在一起鬼混。接下来出现的镜头仿佛从四人心里面跑出来的梦魇,镜头在不同的场景间快速切换,其间伴随着呓语般暧昧不清的呢喃。
  贯穿始终的是一个少女在墓地中作的祷词,讲的内容大概是人如何堕落,又如何寻求拯救,其中的宗教意蕴昭然若揭。这里对原罪的阐释直接指向作为背景的施工声。在此之前,两个主人公穿过一片工地前往墓地。来自工地的施工声暗示着人的堕落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联系:后者对人性的戕害一如工业文明把自己嵌进自然的身体之中,一如墓地路边那只惨死在城市中的野狗。影片一直致力于揭示这点。两个主角在路上遇到的天主教家庭与嬉皮士团体承载着对这个主题的言说:一种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而公路片本身脱离城市的冲动更说明了这一点(哈雷摩托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则是上述悖论的典型例证)。女性的裸体在这里是救赎的象征,她们的姿势是耶稣受难的姿势,同时又像圣母玛丽亚的样子。两个妓女的声音一直在言说死亡,另一边那个少女一开始的祈祷文就谈到耶稣的复活,两者联系在一起看,很容易可以看出救赎的主题。在这里,堕落与救赎指向的是伊甸园。那个曾经的乐土早已因为我们的罪孽不复存在,而救赎的的希望存在于回望伊甸园这种方式中。
  除此之外,在宗教的主题之外还有一个政治诉求的声音。怀特衣服背后的星条旗与紧抱自由女神像的姿态说出了这点。联系前文露宿中的闲谈,那段律师与比利关于自由的说法,很容易可以看出这种诉求:
    “这个国家以前是个好国家,我不明白是哪里出了错。”
    “人人有鸡了,就这么回事,我们甚至进不了一家二流旅馆。”
    “他们害怕的不是你,而是你所代表的东西。”
    “我们代表的只是人人都需要有个性的发型。”
    “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真正的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被在市场上买卖时,所以别告诉人们你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和做恶来证明你错了。”
    在这里,当下的政治被认为是坏的,而电影开出的药方不是亦步亦趋的改革,而是一种大同世界的构想(以自给自足的嬉皮士社区为典型代表),对社会正义的诉求表现为一种乌托邦主义,与寻找个人真谛结合起来。
   在这一长串镜头里,开头与结尾是同一个镜头:阳光斜四十五度照下来。这道阳光后面,是曾经的伊甸园还是未来的乌托邦?

 

 短评

真正意义上美式公路片的鼻祖,从西到东的旅程注定是美国精神的一根反骨,美国梦的破碎。1969象征着一个乌托邦幻象的倒塌,自由注定不可企及。看嬉皮士年代的尾巴反思美国六十年代,其中包含的怅然与空虚是新世纪后的回顾无法感受与重现的。Hopper自导给自演带来很大自由空间,活了人物。各种插入、跳切、毫无章法的越轴和每次场景变化时的快速反复切,片子的剪辑与60年代精神一样自由不羁。(Billy与Wyatt名字分别取自美国西部法外之徒Billy the Kid和Wyatt Earp。

4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他们不是害怕你,而是害怕你所代表的东西——自由”

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想起一个演员朋友,哈雷党,喜欢雪茄咖啡和大海,梦想着61岁开画展。解救五条腿的流浪狗,陪伴漂泊在车墩横店。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当代唐璜,不过他独自漂泊在路上,没被名利牵挂,姑且是自由的。

1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气氛很棒,特别是行走在公路上的时候,还有一些和女孩有关的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很故弄玄虚。尼科尔森那个时候还很帅,但是他的表演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了。虽然他们的行为有些荒诞,但是内心其实却很纯真,而且想要的也不过是自由而已,并没有妨碍到别人,但那个时代的人们却无法理解他们。

16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1.新好莱坞分水岭,"垮掉的一代"标志性符号,存在主义式"在路上",摩托公路片鼻祖,经典buddy film。2.高速重复对切转场,突兀闪回与墓地嗑药主观蒙太奇,先锋而酣畅,祈祷与朋克/耶稣和妓女并置,荒诞,痛苦与迷茫尽显。3.直视太阳的摄影机,是否感到了自由的眩晕?4.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8.8/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嬉皮公路片太烦了

21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他们不断地和你谈论个体自由,可一旦见到真正自由的个体他们就变得恐惧",废旧立新,蔑视一切,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丹尼斯·霍普用大胆的,反传统的,甚至是半业余的方式鼓捣出了一部牛逼的公路片:直摄太阳,毫无预兆的剪辑,他无视规则,于是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规则。

2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骑士的交接,嬉皮的呐喊。看来丹尼斯霍珀也是中了雷乃式乱剪的毒,但这种剪辑在前半部并不有效,长段的金曲串烧也是比较容易审美疲劳的,好在杰克·尼科尔森成功拯救了整部电影,在他出现以后似乎整部片才找到自己的意义。

26分钟前
  • TWY
  • 还行

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

31分钟前
  • 她还没有死
  • 力荐

我不谈政治,不议宗教,不看风光,不听音乐,不嚼那些关于自由存在与否的探讨,甚至可以不懂剧情,我只看老嬉皮,透过鼓噪而迷幻的画面去试着感受我们不能经历的60年代风情,那一群群善良又风骚的男男女女们,他们播种他们吸毒他们群交,还要记得,这一年,我们有woodstock,注定载入史册。

3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所谓自由,曾经引领了全新的一代人

3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直到尼科尔森进入故事,这部散漫的电影才终于获得了向心力。现在再来回看这部所谓的公路片鼻祖,68一代年轻人的许多设想都被证明是天真的乌托邦。自由不是被世俗社会所绞杀,而是坠落于自身的虚无。无论嬉皮士多么致力于瓦解一切,美国这个政体从未被质疑,大西部的自然盛景成为了新的宗教。

4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尼科尔森在片中的自由宣言,真是一语中的,大多数人爱自由,都是嘴上的自由。对于真正的自由,他们避之唯恐不及。恰如叶公好龙,雕龙画壁,寤寐思之。一旦真龙至,抱头鼠窜之。片尾墓地嗑药,可称神来之笔。

43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他们不是怕你,他们是怕你代表的东西。”“他们眼里我们是需要剪头发的人”“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自由怎么了,就该自由啊”“对,这就是问题所在,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是案板上的一坨肉时。所以别告诉别人他们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来证明你错了”——此片台词

44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典型嬉皮士公路片,从头到尾都在路上。一路扯淡、吸大麻,看得很舒心。结尾让人怅然。杰克·尼科尔森浑身是戏,比主角更出彩。“不要告诉别人他们不自由,他们会用杀戮和作恶证明你错了。当他们见到自由的人,他们会害怕,会变得危险”这几句台词让我难忘。真有摩托骑士来看片

4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犹如注入一剂兴奋剂般畅快淋漓,摇滚乐拉扯着灵魂沸腾。让我们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哈雷、吸毒群交、摇滚、嬉皮士、自由、宗教...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元素应有尽有,如同在一场激烈的暴雨中狂奔,那是青春,不顾一切的日子。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结尾单独加1星。被轰掉的车轮子,燃烧起来的机器。有什么东西,飞向了太空。拍法并不特别,大段大段的MV画面、行旅风光和散文电影,说灵魂洗涤太夸张,但很清楚为什么那个年代看到这种电影会觉得身上着火。自由多可贵啊,不激荡放浪一把,真的会感觉没有活过。

5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嬉皮,摇滚,60年代的气息,很郁闷的结局。喜欢一句影评:“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

54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推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俩哥们身兼导演编剧制片主演,捣鼓出一部私人化自由抒情诗,共鸣了许多骚情青年。谁说这不是个好结局?在尚年轻的时候,一个死于对未来的期盼,一个死于满足后的惆怅,他们所错过的只不过是生命的持续下滑期。

55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这部电影简直了,我想我能理解当时观众对它的狂热。越到后面越迷幻又迷茫。杰克尼克尔森也太棒了吧。看过这个让我悲伤地觉得,自己从未经历过青春。虽然上路了也未必有答案,但去他妈的答案。。。

5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