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2018

HD

主演:弗拉德·伊凡诺夫,苏珊娜·伍艾斯特,伊夫林·多布斯,比约恩·弗赖贝格,尤莉·贾卡比,朱迪特·巴多斯,列文特·莫尔纳,乌尔斯·瑞恩,莫妮卡·巴尔赛,马尔桑·恰尼克,桑德尔·泽绍特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法国语言: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日暮2018 剧照 NO.1日暮2018 剧照 NO.2日暮2018 剧照 NO.3日暮2018 剧照 NO.4日暮2018 剧照 NO.5日暮2018 剧照 NO.6日暮2018 剧照 NO.13日暮2018 剧照 NO.14日暮2018 剧照 NO.15日暮2018 剧照 NO.16日暮2018 剧照 NO.17日暮2018 剧照 NO.18日暮2018 剧照 NO.19日暮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日暮201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得奖首作《索尔之子》以破格观点呈现纳粹集中营的人间地狱后,拉斯洛·奈迈施将深焦镜头再推前,凝视一战的世道崩塌。神秘孤女爱丽丝来到布达佩斯,欲在亡父创立的帽子名店求职竟被拒门外,由此开展一趟追寻兄长恶魔幽灵之旅,重回过去,揭开家族的隐藏真相。延续前作风格,长镜紧随爱 丽丝穿梭暗黑时空,聚焦局限观点、狭窄视角,如梦魇般朦胧影像的压迫感袭人而来;以家族老店残留的微光,斜照文明的殒落。我的亲亲老板宝贝暮光幻影 日语版22/7冒牌货蝎子之灭杀行动大闹布达佩斯哆啦A梦:新·大雄的宇宙开拓史扎克的时尚帝国爱情公寓春天不是读书天鲜肉老师谋杀论文球手们 第五季强力侦察队无间游戏A子计划朝圣2017西小河的夏天京美的世界史蒂文斯小姐维多利亚号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从海底出击虚构安娜无忧面包店第二部赌神3之少年赌神国语反恐特战队:清盘行动取眼杀人案战地之狼老人2022惊天刺杀毒品走私奇招咖啡公社马拉松双飞燕淮上人家飙风战警盖世英雄O女与妖为邻白宫沦陷全美超模大赛第六季金燕子

 长篇影评

 1 ) 电影节产品还是模拟游戏?

借由《索尔之子》名声大噪的导演拉斯洛·奈迈施在第一次执导电影时,就捧回了戛纳评审团大奖的桂冠,又在颁奖季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收入囊中。可当三年以后,这位被戛纳捧红的新人带着自己趁热打铁,野心蓬勃的新作,试图重回棕榈海滩的时候,法国人却犹豫了。争议四起,流言纷纷,奈迈施最终和已被媒体谨慎期待的《日暮》亮相威尼斯。丽都岛的观众们发现,这部降临在1913年布达佩斯的电影,从剧作结构、浅焦摄影、主观视角、沉浸式美学、历史叙事上都几乎和前作的方法论一脉相承:好像将摄影机置身于二战的惨绝人寰已经不够,奈迈施要在时间中继续回溯,直到世道崩塌的一战前夕。可是这一次,电影差强人意的口碑却证明一切似乎都不再奏效。 《日暮》对准一个身世神秘的少女,她远道异国而来,出现在由亡父创立的帽商店应聘遭拒,却意外得知了家族数十年前的灭门惨案,不由卷入一场由腐朽贪婪的贵族,疯癫的车夫,衣衫褴褛的伯爵夫人,狂热的反叛分子共同画就的“黄昏”卷轴。这座她阔别已久的城市,如今被过去的阴影和现世的疯癫所纠缠,正在为不久以后的战火纷飞举行“最后的晚餐”。然而,笔者的质疑恰恰要从这里开始:这乍一听上去为了重现历史而生的黄金设定,真的将我们置身于历史当中了吗?它怀着多大的好奇心和诉说欲进入这段往事?除了一个盛大的布景和诗意的噱头,观众还在原尺寸复刻的城市模型中看到了什么? 事实是,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如果说焦距是导演为观众裁定视点,以便划清什么是“可观看的”,什么是“观看的禁地”的话,奈迈施的浅焦摄影则是导演独裁的极致:除了主角的运动我们什么也看不清,也不被要求去理解,我们像集中营的囚犯,被摄影机拖在地上前行,等着被导演实施火化或枪决——在这里面,导演并不屑于给观众思考的时间,更无从谈起在其中呼吸和沉浸。奈迈施的狡黠就在于他“制造”了一个主角作为观看的起点,但我们并不完全共享她的视线,多数时候她的运动霸占了画框,似乎这样我们的观看便有了意义,而日暮中的欧洲却模糊在焦距之外,它们是幻影,是奇观,是玩偶公仔,是操纵情绪的昆虫嗡鸣声,却唯独不是事件,不是人物,更不是历史。 为数不多的深焦镜头,却是角色在景框中消失的瞬间,在这些时刻,我们终于被返还了眼睛,看清了身体在其间穿行的空间和情景,在观看权再次被剥夺的倒计时里贪婪地呼吸,同时感到错愕:跟随主角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不是去体验和留下印象,而是正好相反,被她屏蔽观看的权力?于是我们仅剩的目的便是等待导演向我们滚出下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你有一个哥哥”“被送往奥地利的姑娘们凶多吉少”“他们要来洗劫帽子店”),下一个不知所云的人物,下一个“禁止入内”的地方:这正是奈迈施十四年前执导的短片《耐心》中所做的——我们漫无目的地跟随一个忙活着的女人,接着“咔”的一声被扼住喉咙(或者只是导演这样认为),这是一名集中营里的女秘书。这便是电影的“作者性”,它被减少到了一个冲击值(shock value),好像我们跟随一个长镜头就是为了挨它这一巴掌... 在集中营电影《索尔之子》中导演狡猾地给浅焦长镜提供了堂而皇之的借口:“我们最好不要抬眼观察和驻足凝视,也不要试图理清楚不幸为什么会发生,因为谁有权力说自己猎奇的目光不是在消费这场浩劫呢?如果对其理性推演就意味着野蛮和伪善的话,我们不如直接将观众丢进泥泞之中。” 是的,确实如此,可是奈迈施的处理不啻于脱下一件伪善的外衣,又穿上了另一件。索尔埋葬儿子的执念在集中营无情的秩序中本就稍欠说服力,而在牵涉到越来越多的牺牲者,付上越来越高昂的代价后,这种坚持已然演变为一场近乎不可理喻的行为艺术。索尔对犹太同胞的无视,对逃出集中营的漠然,对难民的利用,又和缺乏人性的纳粹军官有何区别呢?这时我们终于恍然,导演为了把长镜头的坚持得淋漓尽致,为了继续“让观众置身于历史中”,不惜破坏他同胞们用心良苦的计划,以便空洞的承诺足以无限延宕下去。如果无节制的观看是用目光剥削了受难者的话,这样对人物的漠然和冷酷,只是从外表规避了良心的谴责,而背地里用一套电影的诡辩术又一次消费了这场浩劫。 而这样的借口离开集中营便不复存在了,奈迈施空洞的表达欲露出了马脚,《日暮》只剩下一个诡计去除伪装之后单薄的骨架。这个故事之所以被语焉不详的人充斥,只因为长镜头要继续下去,奈迈施要继续霸占我们的时间。莱特小姐有充分的理由去观看,但她却只是神秘莫测地降临在一个场所,被含糊其辞的人搭讪,激起偏执至无稽的好奇心,被一架正好为她而来的马车接走。 她被全城知晓秘密的人愚弄,正像观众被导演愚弄,华丽的服装和摄影掩盖不住导演的“偷懒”和影像的无能:他没有让电影的时长“名副其实”,尤莉·贾卡比僵尸般的表演也没有向我们透露她的内心,而是让电影彻底变成一场由虚假的美,和臆想的错乱堆积而成的游戏,镜头看似跟角色亦步亦趋,却和现实始终保有一步之遥。一旦跟随这个虚拟主角(Non-Player Character)进入叙事之后,观众便失去了“体验”的选择,而沦为“体验”的猎物,任由她把一个又一个关卡丢向我们,之间只有编排,无需调度。谁会对一款伪装成艺术的奥斯维辛体验游戏说不呢?从欧洲到美国,评委会们对它夹道欢迎,于是制作公司满怀热忱地推出了第二款,这一次一棒打醒了所有人。 我们确实该思考近年来越发自我标榜的 “历史沉浸感”究竟是什么,它通常和长镜头直接对应。《日暮》中的微观叙事只是一个人造的舞台,在奈迈施的一声令下一个预设的终点凭空出现,他在其间设置的障碍令终点不断延迟,而人物在封闭的圆环中障碍赛跑时看见的风景,被他叫做“历史”。与其说它描摹旧欧洲的日暮时分,不如它无意中捕捉到了失魂导演的黄昏:灵感像一轮残阳一样奄奄一息,从他本就贫瘠的弹药库里落下去了。 与之相反的则是贝拉塔尔的电影。同样是匈牙利人的长镜头,同样讲述一个逐渐衰落逝去的时代(《撒旦探戈》),观众没有被直接暴露在混乱之中,而是先被安置到了一片牛棚,一间黑暗的房间,一个雨夜,一条垃圾和落叶横飞的街道上——“混乱”在真实的时空中逐渐打开了自己,因为历史作为坚实的客体已经先设地、不容置疑地身在其中,而人物只需要用他们的动作去经历它。和奈迈施相反,塔尔给我们时间,他的长镜头中每秒钟都是真实的,为人所体验的,是人的身体同社会机器碰撞的过程。正是这样个体化的时间,而不是长镜头本身,具有“沉浸感”的魔法。而奈迈施的电影里充斥着时间的折叠,人物从帽商店走到街道上的路程经过了排演和计算,成了一场抽象的走秀,历史也只是外部的装置艺术。观众在时间的错乱中感到眩晕,因为这里面没有情感,只有量子化的信息洪流。《日暮》只能是为不愿动脑的观众们准备的,踩上它,便像《天方夜谭》的飞毯,不再需要质疑和思考。 这样善于瞒天过海的诡计走向了什么呢?电影的结束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满目疮痍,滂沱大雨,一镜到底的摄影机穿过一战的战壕,最终来到了主角的面前。她眼神空洞,面容僵硬,微微的喘息试图说服观众她处在前所未有,实则纯属虚构的危险之中。是的,无需劳烦介绍,正是《1917》。

 2 ) 谁说《索尔之子》导演的新片砸了?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已然进行到后半程,终于如愿以偿得见了匈牙利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新作《日暮》。这部从戛纳前夕就被很多人传言“失手”的作品,真的如坊间所言拍砸了吗?我看并不尽然。

电影《日暮》剧组亮相威尼斯电影节

顶着贝拉·塔尔弟子的光环,拉斯洛·奈迈施导演注定备受瞩目,其诞生于三年前的长片处女作《索尔之子》也绝对没有让任何人失望。

处女作《索尔之子》曾横扫颁奖季

全片手持浅焦跟拍镜头,阴沉昏暗的色调,提炼普里莫·莱维笔下复杂的道德观,让笔者当时在影院第一排观看的时候差点冲出去大吐特吐,也让拉斯洛·奈迈施从戛纳一直拿奖拿到奥斯卡,可谓一时风光无量。

拉斯洛·奈迈施导演

今年上半年,当所有人都期待拉斯洛·奈迈施的新作在戛纳的表现时,却意外传出了因质量问题被拒,随后转战威尼斯。事后,奈迈施和戛纳双方都没有正面回应,打了太极便“哈哈”过去了(见下文采访部分)。

但也因为这个原因,引起更多人的好奇,真的有差到要被拒绝么?也许只是导演出于其他考虑所做的调整。无论背后纠葛如何,拉斯洛·奈迈施的这部新作《日暮》已经足以说明逐渐形成的大师气象,即便贝拉·塔尔退休,匈牙利电影也还是后继有人。

这一次,奈迈施的目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毕竟祖国奥匈帝国曾经是一战的主角。对于导演而言,探讨起战争、集体和个人命运也更加得心应手。

从《索尔之子》开始,奈迈斯就显示出掌控宏大主题的能力,从历史镜头前走出来的人物,用生命来讲述时代;而这一次的《日暮》依然没有让我失望。

影片《日暮》始于这样一个故事。20岁的艾瑞斯阔别家乡多年后,因为父母双亡,第一次回到布达佩斯,等待她回来的只有父母留下的女帽设计作坊,和哥哥刺杀了伯爵后逃逸的谣传。

然而,八月炮火前的一战硝烟即将一触即发,艾瑞斯在寻找哥哥的过程中,面对宏伟帝国摇摇欲坠的坍塌,眼前只有迷失和不安。

和《索尔之子》相似的是,《日暮》的叙事连贯性同样是不重要的。镜头一直跟随着艾瑞斯深邃的视角,小心翼翼的重遇这个“阔别已久”的城市。

被肢解的伯爵,穿着丧服的夫人,神经质的车夫,光脚的王子,无政府主义者的聚会,堕落的贵族…..全片几乎没有完整连贯的台词让人摸清叙事线索,所有对话都是在低沉的耳语中进行,好像每个说话者都掌握着一个秘密。

在短短几天内,奈迈施以其标志性的长镜头,像在梦游中穿过城市。褪色的布达佩斯街景,用人物视角的机位打造出一种焦虑不安的主观拟像,充斥折大量的面部镜头特写,而跟拍镜头一直固定在人物头部位置,以水平视角悄然代入艾瑞斯的内心。

影片中,艾瑞斯就像一个时代的游魂,徘徊在日暮下布达佩斯的迷雾中。这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和虚幻感,似乎让人抓住了已逝时光折射回来的一瞥消亡,看似真实存在却又如此触不可及。

三十五毫米摄影机让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充满着油画质地般的美感。奈迈施将布达佩斯战争前夜的恐怖,隐藏在这些无限美丽的画面背后。

想必,导演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不安的氛围。颓废的贵族阶层沉溺于阴谋,城市平民充斥着不满和暴力;而这些笼中困兽式的冲突,在世界大战面前都显得那么可笑。

影片所植入的宏观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印证着拉斯洛·奈迈施的无奈。到底是什么将我们带到这场时代的硝烟中,直至一切化为灰烬。

影片结尾处,战争的硝烟在模糊中弥漫开来。所有对战争的恐惧,对旧秩序坍塌的预言,都透过日暮中的烟雾和镜面,折射到布达佩斯那家优雅的帽子商店里。

拉 斯 洛 · 奈 迈 施 导 演 专 访 来源于Screen International

Q:在《索尔之子》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之后,创作《日暮》有什么样的新挑战吗?

A:对于我来说,下一部作品永远都会是挑战。拍完《索尔之子》之后,认识的制作人都催我赶紧开始下一部作品拍摄,千万别拖,趁着热度。因为第一部电影在全球都挺成功的,所以相对来说,也是有特别大的一个压力。而且我自己真的一直都很想拍一部关于20世纪初的电影。这个执念一直在引领我继续创作,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因为过于投入反而忘了压力。

Q:《索尔之子》的成功和匈牙利电影基金会的努力,让我们看到匈牙利电影似乎正在经历一次小小的复兴。你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对安迪·瓦伊纳(基金掌门人)看法如何?

A:我总是把他比作工作室的头儿,20世纪50年代盛行这样具有强执行力的人物,比如像路易斯·梅耶。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吧,但现在基金会的引导下,至少还是有创作自由和拍摄动力。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新形式的工作室和工作室负责人制。

《索尔之子》

Q:“帽子”这个元素在《日暮》中非常突出,主角是一位女帽设计师。为什么设置这个重要元素?

A: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帽子,无论富穷。这些非常个人化的私人物品有时候会传递出精细微妙的生活信息,包括它们主人的品味、地位、财富、文化等等。这个由代码和符号组成的分层世界,非常有趣。

Q:《日暮》在威尼斯首映,《索尔之子》是在戛纳。哪个电影节对你影响更大?

A:几十年来,很多电影人都会从一个电影节转到另一个电影节,没有谁会觉得有多大问题。能来到威尼斯其实挺高兴的,我曾经在这里拍了第一部短片。事实证明,这部电影在威尼斯上映是特别合适的;威尼斯这个地方,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世纪之交的年代感。

Q:《日暮》这部电影是不是受了约瑟夫·罗特的小说,或者F·W·茂瑙的影响?

A:约瑟夫·罗特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确实对我影响特别大。卡夫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影响,还有就是阿图尔·施尼茨勒。这是一个非常梦幻的时期,文学和电影,旧风格的打破,新世界的形成。茂瑙的《日出》就像一个时代的重音。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对我影响也特别大,即使到现在过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很有时代意义,充满创意。

茂瑙《日出》

Q:《索尔之子》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提供了一个了解二战和集中营的侧面,《日暮》会不会有类似的效果?

A:世界大战结束前的布达佩斯,现在看来似乎是另一个世界。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这些都非常遥远的,但同时它又存在于每个人的记忆中。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让观众沉浸在一个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的世界里。在《日暮》这部电影中,一直存在一个“在特定的社会中,如何选择自身命运“的疑问。我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也处在某种文明的十字路口。

Q:《浩劫》的导演克洛德·朗兹曼最近去世了,《索尔之子》拍完之后你跟他联系过吗?

A:有,我和他经常联系。他的生命这么长,一定有很多特别的经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不仅是电影,而且同是电影人,我们有一种更本质的方式相互理解。我甚至有一种感觉,应该继承他开创的传统。对我来说,他能看我的电影、并欣赏我的电影,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电影《浩劫》导演克洛德·朗兹曼已于今年7月5日去世

Q: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拍摄计划?

A:还不确定,但下一个项目是一部英语电影。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半部好片

《日暮》延续了《索尔之子》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模式。浅焦摄影,内聚焦的叙事手法。摄影机跟随着人物重回历史现场,记录惊心动魄的黑暗旅程。

如果说《索尔之子》因为“集中营”话题天然具有增强观影强度的效用,那么《日暮》由于失去重大话题的加持,观众注意力时常处于涣散状态。再加上语焉不详的表达方式,观众很难被引导到女主的神秘家事上,产生共鸣。

观众是被动的。要求记下女主视角看到的见闻,分析并拼凑家族秘史。女主在寻访事情真相的同时,观众也在揭秘。一开始是重新夺回帽店的动机,然后转换到寻找兄长。在一系列令人惊惧的旅途后,事情仍然处于不可知状态。

虽然这种反类型的模式有可取之处,增进了观众对人物状态的体验,但同时也导致了观众的疲累。太多细密、隐藏的信息,太多不可解的谜题。导演似乎在进行一种自说自话,甚少顾忌观众的存在。

如果说《索尔之子》创造了一种反“空间-影像”式的体验,观众被拒绝带入集中营地狱般的环境中,隔着一段距离看见它(模糊的暗影);那么在《日暮》中,拉斯洛本应建构的是空间-影像,帮助观众对女主角产生共情,带入到历史现场。

因为主题和效用的转变,手法便需要重新构想。突出表现的是人物处身的环境,设计情境,而不是直接让观众在人物脸上读出她惊惧又忧虑的复杂心理。外聚焦,而不是内聚焦。

《索尔之子》对背景进行虚假,但通过声响突出了环境,而不是主角;《日暮》真的模糊掉环境,突出的是女主角,但电影不是心理分析小说,工具不是文字,而是影像。

 4 ) 日暮

同学一句评论最触动我:

“《日暮》这部片具体xxxx讲了啥?

——情节对应什么不重要,重要的不是逻辑,而是这种视角受限的感觉。”

可是我不懂,我想要知道所有的信息啊?

——难道你平常生活中能知道所有的信息吗?”

一时间我语塞,我突然又一次地发现,我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周遭的世界,然而我却连自己的生活也不懂。

我盲目乐观而过于自信,即便现在不懂,也相信只要沿着目前路径之指引必定能抵达最终的胜利。可是随着世界进一步显露,揭示出的却是无序与混乱的原风景。

我无法掌控自己全部的生活,甚至无法知晓自己的身体,又何况整个社会,哪怕另一个别人!

+电影↑

+镜头:晃动的表达;特写、近景、远景,既有代入感,又有疏离感(第三人称)。第一人称视角,

+历史背景:法国“美好时代”,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奥匈帝国最后的辉煌。日暮!

- 并非爆米花大片,也不是最激进的拍摄形式,可能我试图用好莱坞逻辑套文艺片,用哲学要求电影(

 5 ) 时代洪流裹挟之下的命运之选

《索尔之子》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日暮》,前一个小时看得我一头雾水,拍摄手法跟《索尔之子》太像了,但正是如此反倒吸引我更专注地看下去,结果竟然比《索尔之子》更能触动我。
故事讲了一位身世不明的女孩儿来到一战前的布达佩斯,寻找已故父母留下的女帽店,遭遇挫折后踏上了揭开自己身世之谜的旅程。不断有人告诉她离开,她也在各种选择之间摇摆、彷徨、不知所措。导演在题记中说这是欧洲堕入血腥的黑暗之前的最后时刻,因此,女孩儿也不得不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做出自己的命运之选。
1.导演风格太鲜明了,几乎跟《索尔之子》一模一样的浅焦镜头,手持跟拍,镜头绝大部分时候在主角的特写和主观视角之间交替,很少看得清环境(但如果出现都很惊艳),所以沉浸式体验很强烈,观众也跟女主角一样焦虑、迷茫、惊惶又急于找出答案,女主角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中,观众也同样在选择和思考(所以观看过程很费力):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命运。
2.正如《索尔之子》中的男主执念地寻找一位拉比,《日暮》中的女主也执念地寻找未曾谋面甚至此前一直没听说过的哥哥,哥哥在女帽店老板和上层社会口中是杀戮狂,是恶魔,但对过往几乎一无所知的女主却很难做出判断,每个人对她都欲言又止,她就非要一探究竟,可眼见也未必为实,她因此陷入了极度矛盾纠结之中。最后女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找到哥哥并“取而代之”。
3.影片的结局,一开始我理解为导演为女主做出了选择,但回过头来看,也许导演只是一种记录和呈现,他对女帽店及公爵夫人、公主等旧制度的最后一缕残阳给予的批判中尚留有一丝温情,对哥哥等无政府主义者的血腥暴力也不加保留地进行了展现。一直摇摆不定的女主最终到底是做出了选择还是被迫走上了一条道路,需要观众自己做出解答了。

 6 ) 小年夜的“精神按摩”

寻找兄长到成为兄长,是选择对可控牺牲的默认?还是投身摔进下一次失控的轮回漩涡中?

对抉择的思索终为一纸空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之间存有差距,有时它就像一根受潮的火柴,在阴冷的大背景下,失去了光与热的效用。而有时,它如同一颗渺小星火,微风拂过,即可燎原。

时机差异造就了结局的不同,在没有合理的解释下,人们称其为命运。

 短评

鬼一样的视角贴着女主,带领观众闯入正值日暮的布达佩斯,支离破碎的信息收了一路,却未必拼得出全貌的黑暗。权力、暴力与金钱的倾轧,精神的失常,人性的扭曲与冷漠,现世的粉饰与麻木,上流阶层的虚伪与摇摇欲坠,底层社会的过火与力不从心,又或者是男权社会下女性对身份的认知、利用甚至玩弄,很多未知对错的解读都可以钓出来,但这恍恍惚惚的一路,哪怕风光再好,很多人也会丧失追随的兴致。@北影节,资料馆

9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出来赶紧上pornhub搜索了一下hat fetish啥没找到我就困惑了…服化道摄影调度这么好女主这么美,奈迈施可以给我讲讲戏吗妹懂,心疼哥哥得紧。

12分钟前
  • 咯咯精
  • 较差

奥匈帝国日暮之时,奢华精品帽店背后的龌龊光脚之宴;二世祖失踪大哥漂浮多瑙河上,焚烧的家族之名变成了革命口号,只允许男性进入的阴谋密室必导向无差别暴力屠戮;直到庞大腐朽的体制彻底崩坏,全程瞎溜达的历史看客才在一场必败的战争中当上了小医护兵……就像《鲸鱼马戏团》的通俗化翻拍,当然比贝拉塔尔的功力要差几个段位;结尾过于直白刻意的问题也跟导演前作《索尔之子》类似

1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实在看不懂想表达什么

19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很差

这样算是以subjective的角度浸入历史嘛?我真觉得这个概念特别好,而且浅焦镜头也非常搭配这个概念,问题是这个主角她自己主观上没有浸入那段历史啊,她更像是一个游魂(索尔之子也有这个问题)游离于事件之外,那这样的话岂不是花了那么大功夫想要immersive的效果就被自己的人物消解了呢?

21分钟前
  • 还行

旧世界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自毁?游魂般的主观视角,给了我们一次管中窥豹的机会。查到导演学电影之前学的是国际关系和历史,一点都不惊讶。高潮的夜戏跟拍长镜简直看跪了

2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视听美术杰出,但拍成电影大可不必。在历史的假面里“假装乱走”,揭开裙摆,却是一群毫无感情的打卡机器。在这个网游《布达佩斯1913》里,女主是全服最大的NPC,其他NPC都要掐表卡点等着她、围着她转,而观众成了最不明所以的玩家。所有NPC都要完成的任务:知晓女主的家庭秘密,并憋着不告诉她,同她一起猜哑迷。最后还客串了一把隔壁的好莱坞同款《1917》。走马观花游乐园之后,来了个匈牙利花木兰传奇,“战场回音”确实是没想到呢!年度最烂电影节流通货之一。

24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视线来自卡夫卡,女主是K,“审判”的未完成部分,是黄昏带来的浩劫,微观是沙屑,于轰然倒塌的沉寂中飘荡不散,并将随着硝烟持续恐惧下去,直到探寻的终点,那将是“城堡”毁灭后的“我”。

2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那变焦用得,真销魂

32分钟前
  • 猫猫
  • 推荐

服化道摄影声音场面调度都很精致,长镜头深得老师真传,然而故事全程WTF(但由于走向实在是太怪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复古时装秀+解谜AVG,先不吐槽野心过头不明觉厉的剧本(又是政治腐败又是色情交易又是革命的,对历史的影射也有几分空中楼阁),奈迈施的视听三板斧一离开极端环境就立刻露了马脚。《索尔之子》那套搬进这个侦探小说式的故事中来瞬间水土不服,形式与内容相割裂,从主角到店老板,甚至随便一个女仆车夫,所有人说话都只说半句,每句台词都有种在玩游戏,向NPC接任务的既视感……难怪这群人物显得如此神经质。浅焦跟拍更是诡异,前半段女主角没有遭遇任何危机,甚至完全游离于事件外,一个人悠闲逛街有什么好“体验”的啊…?她那股执拗劲儿也因此显得毫无必要。女主角不仅长得像艾玛沃森,连表演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36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表面迷局,除主角外人人都知晓答案,只能由导演将他们封口。

39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很差

非常精致,然而真是难懂,像做了一场梦。一战前夕匈牙利女性的成长,见证了混乱的时代:由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国家的革命之路。视听很美,夜景如[索尔之子]拍得美极了。然而这支离破碎毫无章法的叙事,感觉是放弃和观众交流了。隐喻很多,对普通观众可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拍得不赖。忒长,一个半时候后失去耐心。延续《索尔之子》的风格和叙事模式,但缺乏类似“集中营”的话题加持,再加上语焉不详的表现形式,观众很难被引导到女主的神秘家事,产生共鸣。

49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没想到如此彻底的延续了《索尔之子》那一套,但并不那么凑效了,尤其是浅焦跟拍和画外声音设计,尽管剧本构思从出发点上来说是没问题的。观影体验更像游戏了,但同时角色和观众之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无法调和的距离和隔阂,与形式完全背道而驰,只剩景观展示式的空壳概念。不认为加入配乐是正确的决定。35mm影像质感特别棒,夜戏摄影尤其突出。

5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南方商城友谊影城2厅,近8.2分1,较之前作索尔之子,导演在日暮中学者般的镜头美学更向通俗化靠拢,但140分钟的时间仍旧略显冗长,但一战前夕的美好时代还原确实让我无比沉醉,一袭盛夏的长裙,一朵羽扇的帽沿,哒哒哒的马蹄声,和日落后点亮岁月的灯火,都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时代印证2,冠冕堂皇门面下龌蹉肮脏的三十年帽子老店,如同腐朽陈尸臭的帝国巨轮,伴随开篇舒伯特死神与少女的旋律,走到了被注定毁灭与推翻的边际。就像新时代不再需要浮华夸张华而不实的大帽,叛乱之火点燃的秘密只能由最后通向战争之路的大雨所浇灭3,这不是一部寻求真相的悬疑,是我们对一百年遗忘记忆的挽歌4,本片作曲家László Melis于2018年去世

53分钟前
  • 余啸
  • 推荐

一个目的明确的匈牙利女子在幽幽的《日暮》中寻找着欧洲人共同的身份,然而紧贴历史的摄影机实际上是在拒绝观众再次进入他们的历史。任何以历史主义之名的考据考证于此都是荒唐而又无效的过度解读,戴着唯物史“冠” 的奈迈施最终将民族历史拍成了一个美得令人窒息的迷。我们随着漩涡一样的剧情越陷越深,直至跟着女主角一同来到记忆的尽头抑或初始:她用自身的道统、美学和眼界设计了一顶包罗万象宛如时光机的帽子,带领我们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精致、华丽、昏黄色的梦。

58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带着家族姓氏闯进帽店,带着冒名身份闯进皇宫,带着男子装扮闯进驿站,她是重回布达佩斯的游魂,试图寻找历史的一点真相。车夫疯疯癫癫胡言乱语,门童吞吞吐吐闪烁其词,勋爵莽莽撞撞百般阻挠,关于兄长与过往,也只揣测到皮毛。每个人都要有一顶毡帽,那是帝国最后的荣光。欧洲风华正茂,却面容枯槁。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2.5;始终跟拍的长镜契如游荡在历史和人群中的女主,以幽灵般的视角审视、参与、串联彼时迷雾重重的在场事件,这些“真相”对身处其中的人自然是私语般不可互相传达,总体而言镜头语言依旧是契合作者表达的,但其冗长与暧昧语义的确让人不耐。昏黄色调正是日暮帝国的写照,欧陆文明辉煌夕照的最后时刻,昨日的世界行将崩朽。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胶片放映的画质让电影异常精美,但恕我直言,内容真的太晦涩了。

1小时前
  • 饮歌
  • 还行

2.5 / 太失望,引用一句短评:“想要拥抱大海,最后却抓得一手泡沫。”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