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看豆瓣的影评,但从来不发表影评,主要觉得自己水平不够。看了这部电影,不发表影评心理憋的慌。以下属个人观点。
上帝造了人。也就既造了希伯来人,也造了埃及人。
上帝造了人。也就赋予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人存在的不同目的。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被赋予的目的不同,荣耀上帝的方式自有不同。电影前半部分仅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世人破坏了平等为名,就展开希伯来人在埃及人的压迫下,期待并迎来拯救者的故事。可是,拯救者摩西就给了希伯来人绝对自由?绝对平等吗?上帝面前的平等和世俗的平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上帝面前的平等是承认人的原罪的平等,信仰即得救的平等,按照被赋予的目的信仰和荣耀上帝的平等,被最后审判的平等。世俗的平等是什么,是财富的平等,地位的平等。我看到《十诫》中更多表现得是世俗的平等,却让信仰为其背书。
上帝爱世人。前提是人对上帝的坚定信仰和荣耀,以及人面向上帝对所行罪、错的真诚忏悔、改正。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完成了其被上帝赋予的目的或者错后真诚忏悔改正都是荣耀上帝。历史上,埃及人对希伯来人的压榨奴役固然可憎,但埃及人却在奴隶制上建设了世界古代文明之一。希伯来人在摩西带领下挣脱了埃及,但希伯来人千年后也在发动战争、奴役别的民族。问题是哪个民族跨越历史长河坚定的信仰和荣耀着上帝?希伯来人完全做到了吗?埃及人完全做到了吗?
我的综合观点是,这部电影以《十诫》之名,以呼唤上帝拯救之名,忽略历史一边倒的批判埃及,已失客观、中立。如果此电影放下信仰基调,仅作为历史电影,评分还可略微上调。否则就是亵渎上帝。
近似主题的电影是米高梅影业1959年上映的《宾虚》,我个人推荐。
电影十诫(1956)是我目前为止看过的最长的电影,每一个画面都像一幅油画。
讲述了希伯来人在摩西的带领下摆脱埃及的奴隶,走向自由的故事。据说是根据《圣经》和其他史事记录改编而来,比较神化(圣经记录也挺神化的),所以说古代起义总是需要一个神奇的借口,就能顺应民意,就能合理化。
希伯来人即使在日复一日的奴隶下,仍信奉他们的“神”,或许这就是在苦难中支撑他们的信仰。当摩西带领他们走向自由后,他们却“吃了邪恶的面包,喝了狂暴的酒,行主眼中为恶之事”,所以自由需要法律的约束,自由不是无节制的狂乱,是有体制的大一统。
至于“反派是不是纯黑”这个问题,我觉得不是。导演明显在扁平化的塑造人物,最大的反派(摩西的兄弟)争夺法老之位能理解,实力不够但使用了最有力且合理的筹码也能理解,没有杀摩西我很意外,身为法老固执己见也实属合理,单纯就围绕“不解放奴隶,那你就是反派”来描绘。实际上有些恶还是摩西造成的,为了那点正义牺牲了母亲和爱人,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
有些人是被选中的。就像摩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依然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这种勇气。从天堂降到了地狱。他体验地狱的生活,要把天堂带给每一个人。
他被选中了,这部电影也被选中了。成为永远的票房冠军。虽然前面有飘,后面有宾虚。但他依然被命运选中。
做事有一种勇气。一种看准就上的决心。
为法老建造一座新城,臣服了埃塞俄比亚,为贫苦百姓打开祭司的粮仓,竖立方尖碑,拯救老妇人。一切都让我眼前一亮。德米尔看准了,就把材料的戏做足。
2
当他穿越沙漠来到了西奈山那里,离神的启示越来越近。还有约书亚向他报喜。 摩西的形象在此一变。那时候的导演对形象特别讲究。在朴素的帐篷中见到自己的兄弟亚纶的时候,形象也都是设计好的。就像是从圣经的文字中走出来的一样。1927年阿贝尔冈斯拍拿破仑,从小时候他的形象就被设计了。他家乡的老人,那种形象都有一种震惊的悲凉。还有18世纪的小学老师,那一看感觉就很符合历史情境。
优雅的形象,也能在沙草中捡婴儿摩西中看到。庄严的布景,每个人的服化道如此贴切而又多彩。法老的服装也是那么贴切。
这片前几个月出差看了一半,后去忙别的事就给忘了,今天接着把下半部看完。我也只有在出差的时候会看这类电影,因为酒店的电视似乎只有一些经典老片,新片基本都要收费。
上世纪中期好莱坞特热衷拍史诗电影,全都是大手笔大投入,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砸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堆出来的作品不论什么时候来看都不会过时,经典就是经典。我特别喜欢这种布景,从小就很感兴趣。就像我最爱玩的街机横版游戏《红龙》一样,充满了神话、精灵、剑与魔法,特别对胃口,即使表现出来的特效,现在看来非常的廉价,但就觉得特别对味。
关于出埃及记和上西奈山受十戒以及约柜的传说听闻不少,之前主要是看书,再看电影有画面辅助一下,会更生动形象。拍摄手法是舞台剧的形式,可能和现在的电影风格很不一样,矛盾的时候不会有很激烈的冲突,有种延迟不同步的感觉,但不影响传说的精彩。
印象中上西奈山是去了两次,电影中只表现了一次,摩西拿了石碑下来,人们恣意妄为没有执行神的旨意,让神失望了。也是在说即便已经成为自由民也还是要受律法约束,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自由,总是需要去制定统一的标准才能保证一个集体能够有序地运转下去,团体越大越是要制定清楚,并且严格执行。
电影最后演到过约旦河的情节就结束了,摩西已经带领以色列人结束了荒漠40年的流浪,到达神允诺之地,完成使命。一本书里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叫靠一种玛纳的东西来作为食物,具体是个什么玩意儿也搞不懂。可惜约柜的部分没有篇幅去表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失落的约柜》,当消遣读物,有对约柜进行非常详细的表述:一个金子造的小柜子里放了十诫的石板、手杖、金罐和前面说的玛纳,在柜子上面各有两个基路伯天使,神就在两个天使之间。约柜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神秘作用这本书里面都有说,比如可以击杀亵渎之人。
不错的电影,可以看看。
史诗级巨作,场景台词演技摄影无一不考究。
西席·地密尔翻拍自己1923年同名无声电影,大获成功。气势恢弘,排山倒海的人群和壮丽多样的特效十分超前,尤以摩西劈开红海的场景最为震撼。尽管做了不少细节改编,但总体情节与《圣经》中的记载一致。美中不足的是,舞台剧的调度风格限制了演员的表演发挥,也未能充分利用电影语言的优势。(8.3/10)
地米尔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匠人导演,不过,每看一部他的片子就会觉得他又完成了一次壮举
去过意大利后再看,才明白人生来平等,争取自由的意义重大,教会和信仰的力量是推动当时科技,艺术,哲学的基石
大部分场景是棚内搭景拍摄,许多外景戏明显可看出蓝幕抠图合成的痕迹,只有摩西独自步行穿越沙漠等少数几场戏是外拍实景。神迹的显现多是用动画绘制的效果,例如木杖变蛇、阻挡追兵的火柱、写十诫的神之光柱,当时的特效技术还不足以乱真,不过也很用心地在定机镜头里把动画和实景过渡连接起来,至少做到不突兀。分开红海是用巨大水箱倾倒水流倒放来实现,投影替换到抠出的蓝幕背景里。
人们大声地嬉戏着无节制的吃喝,像一群呆人一样,他们脱去衣物,邪恶像波浪翻涌的大海,海水掩盖了一切,将邪恶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们狂暴与醉酒,成了罪恶的仆人,失去了神性,追求肉体的快乐,通奸 淫乱 不洁 拜偶像 暴力 虚荣 发怒,他们犯下一切邪恶的罪行,亚伦知道他为他们带来耻辱1.变成蛇2.河流血3.冰与火4.三天黑5.死干冰.这片让我对宗教起了强烈的兴趣,被吸引是因为它颜色非常鲜艳,用马克思观点看是阶级间压迫的矛盾,用神力来逼退法老未免不太现实,茶水姑娘成了监工的包养情人,分红海真的太浪漫了看的我好激动.
讲述戒律与民主的依存关系,同时阐述了民主与百姓素质高低并无关联的观点。虽然各样都平淡,但以彼时用影像还原文字的技术手段来看,又都有加分。只可惜过分渲染虚无的力量,却也是对民主的误读。何时人们不再需要信仰,那便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正儿八经的宗教史诗,一切都很考究,可以当做教科书的
出埃及记……我们在电影中找寻神迹抑或是我们是该埋在圣山下没有觉悟的人?
剧情 演员的演技 导演的拍摄能力都很好
十诫戒的是人类最丑陋的姿态
电影海报是骗人的,里面全彩、乱编,加《埃及艳后》(1963)美术风格,观赏性很强。摩西和约书亚一出场就卷入狗血三角恋,非常吸引人,也以此把摩西和法老的矛盾描写得很个人化、很俗、很肥皂剧。很好看。
无论是场面、编剧、演员,所有都是一级棒!我只想说这部50年代的电影制作的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奢华的王宫,宏大的场景,排山倒海的人群。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拍摄技巧,都是那个时代首屈一指的,我很难想象摩西分开大海的场面是怎么拍的,太震撼了。PS:三个半小时一点也不闷
在《圣经》里,拉美西斯二世下令杀死新生儿,摩西被他妹妹收养。电影里,摩西爱上了纳菲尔塔利、为拉美西斯王子所不容,拉美西斯王子后来娶了纳菲尔塔利,历史上,纳菲尔塔利是拉姆西斯二世的正房夫人,说明他是拉美西斯二世,但是他跟摩西应该是舅甥关系,而非影片中的兄弟关系。 我真的很晕。
本片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列为政府收藏作品,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影史经典之作
以當代最頂尖之製作水準,場面浩大,特技精彩,實屬罕見。特別是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埃及王乘車追擊,神跡顯現,紅海海水分隔一場大戲,至今仍為觀眾所津津樂道!
重新看過與時機當好。可見中世紀基督神學家與伊斯蘭訓教士的重要貢獻 否則不難理解為何猶太與希臘 羅馬 羅馬化的埃及會有施言之不可調和的矛盾。 <聖經>神話學內容豐富度遠矮於後幾者 這還未算上北歐 伊朗 印度的史詩 造致如斯與宣揚無名無形之神關係極大 此質性是不斷解構猶太民族與世界主義化的根本
宗教外衣下的民族主义!如果上帝是众神之神,是万民之神,那他也是埃及人的神,为何只保护希伯来人?不依从不相信就残酷处死,这是比暴君还残暴的暴君了!不服从就去死,没想到基督教是这样的教义和神,显然佛教更慈悲了!对比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种族气质,果然宗教就是民族主义的衍生物。4小时电影看完居然被法老圈粉,明显人物塑造更有血有肉更丰满啊。
1.给出埃及加上了时代错置的现代自由平等意义,果然是美国人;2.十诫的分条是新教式的,果然还是美国人;3.摩西到中段以后就变成呆板的deus ex machina执行者,反倒是反派法老夫妇塑造得有血有肉。
13810 - 一个数字控影迷的片名首字为「一 ~ 十」的特别观影计划完成:《一夜狂欢》《二楼传来的歌声》《三生计》《四次》《五月碧云天》《六楼的女人》《七次机会》《八美图》《九香》《十诫》。—— 作为无宗教信仰的观众,在无剧透的情况下观影,听完开场白后,还以为电影讲述的一段真实发生的历史,结果却是改编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曾经看过的梦工厂动画电影《埃及王子》刚好让我对这段神话故事有些了解,不过《埃及王子》末尾点到即止的「十诫」其由来倒是因为本片才得以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