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欧洲大多数国家敞开心怀、乐观拥抱LGBT题材的电影,印象中俄罗斯较少此类题材的佳作。或许是因他们普遍对这种亚文化的抗拒和厌恶态度所致,于是这种禁忌的话题总是用暗度陈仓的方式在俄罗斯影片里呈现,去年看过一部叫做《哗众之人》就是如此。这部入围去年全景单元的《酸世代》终于以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大胆直露地描绘这个群体在当下的生活状态。导演亚历山大·戈尔奇林(Aleksandr Gorchilin)曾出演过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门徒》和《盛夏》,也许是90后导演的关系,这部导演处女作的视听风格和节奏感令人血脉喷张,前后两处超现实的画面剪辑和音乐处理相当出色。炫酷的MV手法从坟墓场景无缝过渡至舞池,震惊地将悲伤与狂欢两种极端的情绪氛围统摄起来,而后面在男主角梦中出现死去朋友在荒地裸奔,以及马桶上婴儿蹦迪的情景更是令人咋舌的亮点。
不过影片中两位男主角之间的感情并不完全是叙事重点,故事核心应该是父亲的缺席而引发青年人心态与价值观的倾斜。尽管片名叫做“酸世代”,但在我看来“无父的世代”更能契合影片的核心。剧中有三位父亲,有出场现身的,也有不见踪影的,但对子女而言都是不存在的。这三位父亲的形象才是理解这群年青人陷入迷惘与自毁的关键。男一号的父亲一早就失踪,完全不顾家庭和子女教育,无法给予孩子父爱,导致男主角母亲的情感危机。男二号的父母已离异,父亲是商人大老板,只顾生意和金钱却不管儿子的死活。最后一位更奇葩的是男一号女朋友的父亲,对女儿管教无方,只听老婆的话唯唯诺诺,每次出事爱用暴力解决。这三个父亲的形象各具代表性,却不约而同地带有不负责任、专制强悍,甚至是暴力的特性,这些形象的刻画无疑带有政治上的隐喻。父母只给与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却疏忽教育和情感上的关注,直到孩子死去也不知道他们喜爱的人和事物,产生出极其残酷的现实讽刺意味。
关于“酸”的隐喻更令人浮想联翩,前后三次出现,分别具有不断递进深化的意义。第一次是由同性恋艺术家展示,用强酸腐蚀父亲做的雕塑,而成为自己的新作品,有与父辈价值观决裂的暗示。第二次是在纵欲狂欢派对后,男二号用一强瓶酸自毁,灼伤而无法言语的嘴巴隐喻着心中无法诉说的愤恨,以及消极对抗社会的心态。第三次出现是在高潮段落,男一号将强酸倒入婴儿洗礼的圣水,则暗含着宗教信仰缺失的态度。剧本里通过酸的隐喻,速写出俄罗斯千禧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是物质充裕的一代,却也是精神空虚的一代,他们义无反顾地自戕自毁,荒废青春,一心想摆脱父辈的影响,却不知已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不好看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症结。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以为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把所有根源归结到父母身上,自暴自弃,做出各种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他们自我欺骗,没有想过生活的目标,一切都虚无。还会将自身的疑虑转移成伤害施加到他人。献给天下父母不如说是献给自己的。
俄罗斯高配版小时代吧。另外,我看的版本字幕怕不是湾湾制作,全程“不要了啦”、“不好的啦”、“你怎么这样啦”。大毛影界一届不如一届啊。
俄罗斯疼痛青春文艺片,父母缺席,同性文化,最后把强酸偷倒进洗礼的圣水里真的好躁动。
扭曲的亲情、不伦的爱情、擅变的友情构成一尊惨白的雕像,在强酸腐蚀下,剥离了药丸和音乐之后,造就了被破坏的“艺术品”。这是后苏联青年找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不覺得好或好看,但也並不想嫌棄。到底割包皮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
我还挺喜欢的 但没到“推荐”的程度 也可能是青春期的缘故观影的时候把自己代入角色了 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 男主在窗边抽烟滴下来的液体把烟浇灭的时候 “你知道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吗?事实上我们没有问题” 可能就是什么都足够了所以太闲了吧 我该给手机充电了(果然年轻导演晃镜头都是挑衅的味
准确地说是“无父的世代”更契合影片的核心。剧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三位父亲形象才是准确理解年青人迷惘与自毁的关键,父亲的形象有某种政治上的隐喻。影片的节奏感与处理人物线索大胆果断,前后两处超现实的画面剪辑和音乐处理相当出色。关于“酸”的隐喻更是令人浮想联翩,速写出俄罗斯千禧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69th Berlinale# 全景。主题是“我们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简直白瞎了影片还算不错的视听……拿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创作(用他父亲做的社会主义雕塑,如少先队员,浸过稀释的酸,成为自己的畅销作品)说事儿也是徒有其表。拍出这部关于“无父的一代”新人类的导演却是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好学生,这事儿也蛮反讽的。
女主那么漂亮,居然演员表里连名字都没有。
俄式中产的“无处安放”青春片。视听上有一些可爱的地方,比如两人在墓地面对座座坟墓下一个镜头就置身于舞池中面对纵情的男男女女;再比如最后在田野中已经自杀的朋友像堕入莫比乌斯环一般无尽地裸奔,马桶婴儿蹦迪是神来之笔。总体还是徒有其表,硫酸侵蚀革命领袖、打翻受洗的圣水、父母与子女各自为营、青少年性行为,牵涉的太多又都指向不明。
作為片商,自己一直很喜歡wide發的片子,這部俄羅斯出品的acid也不例外。導演用後現代觀眾易懂的語法,帶出蘇聯瓦解後30年來新世代的迷惘;有一種俄羅斯「厭」世代或「垮」世代的劇情寓意。略欠缺緊湊性,用電音撐場變成新導演們慣用的手段。
自恋的导演往往容易犯幼稚病,但是最后的教堂崩坏还蛮出色,有点跳脱哈们屯的意味
战斗民族的青春也那么疯狂啊~~小女孩太漂亮了~~最后推翻水盆证明还是有善心的~
完全超出预期。把青春片拍成这样就离谱,悲凉荒诞绝望冷漠,彼得去找莎夏那会莫名流泪。关于父亲缺位、关于青年感情,声音画面绝佳。开头自杀太有力,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一个青年对另一个要跳楼的青年说想跳就跳吧;彼得灌酸,莎夏对彼得说不清的感情,莎夏和艾琳娜和母亲的冲突;彼得最后的洗礼也很厉害,唾弃撒旦遇到基督,只是他的撒旦和基督都是莎夏,莎夏好似也被洗礼,撤回将犯下的罪,一个人出来吹起初见的音,只是原来似有若无的感情也就这样被洗去,回归原初的纯净和苍白。写完发现,这是什么一切没有意义鬼结局啊,后劲太大了吧,怎么可以这么荒诞虐心啊?
片尾原来是献给所有父母。到后半部分渐入佳境。
有点意识流,不算太懂。三分之二处的全裸床戏像是真的。见血了,男的说是我的,因为他刚割过包皮;女的说是我的,因为这是她的第一次。
这电影的海报真好
“除了给iPhone充电 我们还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Кислота意为化学物质强酸 硫酸 如果讲KIDS是90年代墨西哥式野蛮成长 那Кислота算是千禧年代的迷茫 什么梦想未来都被烈性酸一点一点腐蚀掉 这么丧的成长电影总是怎么看都不嫌多
感觉这是个三角恋的故事,喝酸小哥喜欢跳楼小哥,割包皮小哥喜欢喝酸小哥,跳舞小女孩喜欢割包皮小哥,雕塑小哥被抛弃然后和喝酸小哥一起放弃之前的生活,回归长辈的老路。割包皮小哥的妈妈痛失丈夫,便控制儿子。总之大家纷纷求而不得,去伤害喜欢自己的人。结尾居然是献给父母?卧槽。。。献给硫酸还差不多。。。唯一的知识点:酸比水的浓度高,请注酸入水,反之会溅出来伤到自己 —— 来自初中化学老师的叮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