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主题是漂泊,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是被裹挟被掌控 的命运。己身飘零无所依,即使路上有过那么几丝温情,也都因为自身太过弱小而匆匆失去。最后仍旧孑然一身,又不得不怀着美好的愿景向前奔赴。这是许鞍华的第三部作品,主演是风华正茂的发哥和脸蛋圆圆的红姑,未来的影视巨星在当时都嫩得掐出水来,不过演技嘛……的确和之后没法比hhh。
这部电影的观感和《疯劫》一样,都是题材十分吸引人,但是故事没有延展开,逻辑情节也未周密到把故事说圆。不过比起疯劫好一些。比如胡越和沈青的感情戏份前期可以再加一些,这样可以让胡越此后为她放弃去美国的更加的合理。他俩和立君的三角恋也是有些鸡肋,草草展开匆匆结束,对整个情节没有什么大的作用。
唐人街老大的那条线也是有些混乱,并没有充分的展开,胡越为他办事总共就杀了一个人(还不是他开的枪),大部分时间都在摸鱼。如果加一段胡越和伙伴杀人做任务的快剪,增加他办事的危险性,是不是更能体现命运的戏谑?明明是想去美国正当挣钱过生活的,但却阴差阳错在菲律宾不得己杀人越货。接上最后的结局,明明努力为老大做了那么些事,却还是逃不过沦为棋子的命运,更有悲壮感和孤寂感。
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啦~
一部香港電影居然拍出了第三世界電影才有的獨特氛圍和壓抑感,真是不可思議。選擇用明星演出,卻不彰顯明顯特質,而是用大多用中、遠景來讓角色與環境融合,演員的表演也都極為到位,少有的80年代初的不浮誇演出。劇本的設定讓每場戲都精準的達到該有的訊息,雖然較略顯理性和劇情推進作用,但又藉由許多抒情的場景給捕足。整體的鏡頭設定、表演調度、劇情的設定都十分精采和緊湊,做到了藝術與商業兼備的效果。才30出頭的許鞍華在當時就能做的如此到位,真是展現驚人的導演天份。
胡越來到香港的第一個夜晚,立青到難民營外與胡越相見,一網之隔,便是兩個世界。難民營是越南的小縮影,營內人未能遠離兇暴暗殺。後來在菲律賓,胡越為了尋找沈青,來到當地的唐人街。胡越在夜總會的房內與鍾先生談判。鏡頭放在房外,鍾先生和胡越的上半身出現在窗框內。胡越即使來到菲律賓,一樣還是被困在狹小的空間內。胡越成為了鍾先生手下的第一個晚上,由羅烈所飾演的角色把他帶到住處。胡越聽到屋外傳來歌聲,他站在窗邊,雙手抓著窗花,看著坐在樓下街旁的歌者。羅烈告訴他,那歌者是男人來的,每天都會來唐人街唱歌,找他的男朋友。鏡頭從屋外拍攝,此刻的胡越像極一個囚徒。許鞍華以簡樸易明的電影語言告訴觀眾,不管胡越去到哪裡,他都是一個被困著的囚徒。
而影片裡時常有畫面是,鏡頭在動,人物在動。這樣的手法展現出人物不斷處於一個奔波的狀態,相對就是,他們始終不安。胡越為了讓自己和沈青離開菲律賓到美國,他只能聽從於鍾先生,不斷進行殺戮。他在越南的時候早就是與死亡作鬥爭,在戰爭裡,不是他死,就是對方亡。但我們現今何嘗不也是身處在一個人吃人的社會。鏡子裡的倒影不是真實的自己,胡越親手將鏡子打得破碎,不再讓虛幻存在,試圖親手掌控自己的命運。但他的命運先是受國家命運所左右,後來卻受控制著他的假身份的人所操控。
流離一直是許鞍華作品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越南三部曲」裡更是如此,這一點我們將會在稍後談到。但我認為除此之外,尋找亦是本片裡一個很重要也是很關鍵的情節。胡越離開越南來到香港是為了尋找生活,在菲律賓尋找沈青;唐人街街頭唱歌的易服者尋找他的男友,胡越和香港人願意犯險也只為尋找出路。每個人都在尋找,皆因他們每一個人都不想失去原本可以屬於他們的東西。影片以泊岸始,以離岸終,就如《許鞍華 • 電影四十》裡的一些作者所說般,許多的香港電影其實就是在拍一段段的旅程,而許鞍華更是關注人物角色的流離狀態。在《胡越的故事》裡,開始和結局其實就是對應男主角的人生,他就像那隻小船,不斷漂浮,並無定處,不知道自己可以歸於何處。
《胡越的故事》我在港台(指香港电台——编者注)时已经提出过,要去美国取景,又要拍上好几集,张敏仪说一句“有没搞错,港台哪里有钱去美国呀”,于是就没拍。但是这个故事我记得很清楚,在提议拍《疯劫》时,同时提过这个题材,不过老板一听到要去美国唐人街取景,就说害怕,因为投资第一部戏,规模要小,而且那时很少人出国拍戏,所以唯有暂时放下。
拍完《撞到正》 后,有人找我拍戏,我找了张坚庭写剧本。张坚庭听我讲了好多故事,他又讲了些故事,但大家都没感觉,直到我讲这个故事他就有感觉,于是我们便继续去做,但是老板说不去美国唐人街行不行,改为到东南亚唐人街拍摄,我接受了。老板和菲律宾当地有生意来往,熟悉当地情况,所以叫我们到当地唐人街视察一下,我奇怪地问,菲律宾有唐人街吗?他说有,当然有啦!于是就出发去菲律宾。
人人都赞张坚庭的剧本好。缪骞人说看完剧本才决定接不接戏,一看完就即刻答应,但是我一直都觉得剧本不太好,我想原因是我和张坚庭谈不拢,我和他不在一个沟通层面,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太顺畅。我好苦恼,因为那时我同张坚庭是好友,他很撑我,但写出来的剧本不合我意思。拍到一半,我说死了死了,前面那些情节我还可以勉强搞定,拍到菲律宾的戏份,我觉得行不通,但又不敢改刷本,因为我不晓得改剧本,根本不知从何改起。
我在金马奖颁奖礼碰到火鸡(钟志文),他看过剧本之后说这个剧本有问题,龙其是菲律宾那些戏,叫我尽快找个人来改写,因为我马上就要去菲律宾拍摄。可以找谁改呢? 我毫无头绪,试过问Joyce,她看过剧本,但是没答应,说她正忙,加上我和Joyce关系不大好,因为她总是不准时交剧本,搞得我好烦。结果,仍然是没人帮我改剧本。
忽然我想起自己在理发店看过邱网健的剧本《大决斗》,是他帮张彻写的;剧本同那套戏我都看过,觉得那个剧本好过那套戏,因为剧本很有时代感,但搬到银幕上,这份时代感就尽失。刚巧在金马奖颁奖礼又遇见邱刚健。我问焦姣要他的电话,然后打电话请他帮我改一改那个剧本。我说我觉得那个剧本很有问题,但不晓得修改,或者他可讲给我听怎么改,然后我叫张坚庭再写…他立刻由台湾飞来,看完剧本之后很认真地同我讲,这个剧本不差,但他可以帮我改一改,几天内就可以完稿。于是,他由菲律宾一段开始重写,而我就要同张坚庭交代,好尴尬!
我感到整件事对张坚庭好伤,他努力写剧本,然后我叫人从头写过,我只可以同他讲,解释我根本拍不下去,即使香港的部分有很多场,我拍了都剪去不用。他后来也明白,他说我要拍好,便一定要做到我要的,没办法!结果我同张坚庭商量,他署名编剧,邱刚健署名剧本审阅还是剧本顾问之类的。其实由菲律宾开始是邱刚健写的,但那些情节完全是我和张坚庭聊出来的,有些场景只有细节,如人妖那场,邱刚健将之扩大成一场戏。邱刚健的剧本很合意,但是最后我没钱拍,因为他写得很长,同时很复杂。本来菲律宾的戏只占一半,他越改越长,变成四分之三,最少三分之二。我们逼着在原本时间内拍完所有菲律宾的戏,所以拍得比较粗。至于周润发,我在电视合时已经想跟他合作,很欣赏他,可惜,未想到好的故事。后来想到越南难民,觉得他最适合这角色,跟他说时他很兴奋。
缪骞人本来的角色由郑裕玲演,但是价钱谈不拢。钟楚红的角色原先属意陈玉莲,但是她死都不省,说不肯同发仔一起在银幕前现身说法,于是只好找新人,找到钟楚红,人人赞好,所以便决定了。我比较喜欢陈玉莲,因为我觉得她的样子惨苦些,而钟楚红的样子太福气了。
我打算这部戏可以像B级片那样拍。B级片即是类型片,其实那时我不太清楚类型片为何物,印象中就是小时候所看的枪战片,不太像真的,就是假假的,总之有情节就可以,就是情节动人,不用场景真实,否则《胡越的故事》后面的枪战、巷战,可以搞到很大动静!好像好菜坞电影,好菜坞电影大都是类型片,但是我只想拍便宜些的。
如果你接触过越南难民,你就知道他们匪夷所思的经历原来千真万确,所以我可以夸张一点,又可以很写实。菲律宾又是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我去那里第一次做资料搜集,发觉可以将他们党派的情节放进电影中去,可以将听来的传闻流言、不知真假的东西都放进去。其实去菲律宾好过去美国,因为香港人比较热悉美国,但是哪个知道菲律宾发生什么事,尤其是菲律宾唐人街?
《胡越的故事》 在构思时是很压抑的戏,感觉好像无颜色的纪录片,但是后来看中的场景色彩又很丰富,所以就很混杂,变成没有一个特别的样子,我希望至少有个一致的调子,但我估计区丁平(美术指导)认为这套戏没颜色,要加一点上去,所以整个戏变成好多颜色,但我觉得无关紧要。黄仲标(摄影)帮了我很大忙。基本上个个摄影都帮了我,至少好合作。这套戏不是阿标的专长,他比较擅长静态及靓的电影,而《胡越的故事》基本上是不漂亮的电影。
《胡越的故事》不是一部演技戏,我头三部电影都不是演员戏。《倾城之恋》才是演员戏,所以我拍得不好。头三部电影都是用情节、悬疑、趣味,一路推进剧情,演员发挥的机会不大。《倾城之恋》则完全靠演员的节奏,同他们对角色的掌握,我驾驭不了,觉得好闷。
在头三部电影中,演员只是剧情之下一个被动元素,有个情节,他们的关系反而不大要紧,差不多都是被人追杀。演员只要选得适合,由他们自然地演,做些恰如其分的动作,就可以了。讲到选演员,我总是很后悔。《疯劫》里赵雅芝的角色,其实我一直都想找林青霞演,但她不肯。第二套没遗憾。《胡越的故事》则想找陈玉莲做,但是她也可能做得不及现在的好,不知道啦。
《胡越的故事》题材和人物都好,但是我拍戏时遇到太多事,中间又临时改剧本,心理上有很多起起落落,和太多人事的挫折,我也觉得很抱歉,又要同人道歉……搞到很烦,很累。
剪接时基本上是刪减。后面部分拍得很长。前面就拍了四十五分钟,剪到只剩下二十分钟。后面拍了七十分钟,结尾都剪掉。本来是胡越出海到巴丹岛,被一个杀手发现并杀死他,但其他人认为不好,嫌太长,所以便在出海一段完结。我拍完戏后,发觉前面同后面的调子不统一,所以我在剪接时,将前面好多戏剪去。后面有些地方也拍得不太好,如动作不够灿烂。
我对《胡越的故事》的感觉好像《阿金》,拍到后段,不理那么多,剪完算数,总之不是大难看就算了。我自己又不好,喜欢试一些不受控制的有挑战的情況,到搞不成时,又喊打喊杀…...我不喜欢万事俱备,喜欢说去就去,搏一搏,到时演员提供一些灵感,现场又有一些,或者最后才剪好整部戏。结果有时奏效有时不奏效,行就阿弥陀佛,不行就大吵大闹,早知准备好些云云,但其实我知道自己不会准备得好。
访问于1996年5月
越南难民问题曾经困扰了香港超过30年。90年代我还在商台听过“北漏洞拉”的宣传语。影视中也多有此类题材,甚至盖过了内地逃港的题材。
南越的华侨众多,很多都在西贡,统一前即使打仗生活也还不错。最高时人口超过150万。75年后越南排华,我一位老师也是那时候回归祖国的,当时政府对他们很优待,祖屋、田地什么的都有划分。如今越南只有80多万华人。
整个剧情有点赶,周润发与钟楚红的感情线没多少铺垫,来得太突然,却又太轰烈。倒是缪骞人和周润发的笔友之交发乎情止乎礼义很真实,笔友,80年代很流行的,乡下的中学生都热衷,90年代依然有,当然也有了CALL友、电话交友,2000年前后开始了网友时代,写邮件交流也很流行,哈,曾经交过一位读美术的网友,到最后都没有见过面,最终无疾而终。但笔友真的是能带给人精神动力的,所以周润发的笔友线很合情合理。
唐人街生涯还不够黑帮片,当然那时候香港也还没有黑帮片,只是学好莱坞黑帮片的初段。
九江双蒸酒。罗烈爱喝。是不是编剧张坚庭喜欢喝,把它加到了罗烈身上?
红姑是真的美。《碧水寒山夺命金》看的投影当年,但只记得刘松仁,还有雨雨雨,对红姑真没多少印象。
但我还是选缪骞人。
个人觉得比《投奔怒海》好看。文艺性则是《投》强。
许鞍华第三弹,25岁的周润发,20岁的钟楚红,22岁的缪骞人。胡越写给立君的信,永远是彼端的生活。
越南三部曲,从越南到香港到菲律宾,难民+黑帮,投奔怒海雏形。监制泰迪罗宾,导演许鞍华,副导关锦鹏,编剧张坚庭,摄影黄仲标,美指区丁平,动指程小东,再加上发哥为首的众主演,日后牛逼了一群人。王颖老婆缪骞人那时比尚且稚嫩的红姑有韵味
从越南到香港再到菲律宾,一路漂泊。 周润发、缪骞人、钟楚红,那时都年轻
我到了唐人街,不过是菲律宾的,不是美国的。我想不管我在哪情况都差不多,因为我没有身份。
故事告诉我们无良的菲律宾华侨····哈哈
在这个世界 有一点欢乐 有一点悲伤 谁也无法逃开
看的粤语录像带版。
我真的是看不了这样逻辑未成熟的早前港片了
之前似乎又写错一个评论,这部才是红姑的处女作。。。
电影讲一对难民情侣从香港流落到菲律宾“唐人街”却依然无法自己掌握命运的悲剧故事,并获得了首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这是周润发与钟楚红合作的第一部电影,这时候他们俩都未成名,银幕上周与钟十分登对,此后一连合作七部电影。尽管他们一生阴差阳错并没能凑到一起,但也因为这部戏结缘,成为银幕外最好的朋友,现在回首看两个人第一次合作的电影,别有味道。
红姑那时还青涩,够不上缪骞人的韵味。喜欢泰迪罗宾《这是爱》,自《教父》后,水箱藏枪,一用再用。幕后班底亮瞎眼了。
“为了个女人你连美国都不去了吗?!”……很遗憾,观感不佳。想要引入所谓大时代背景,可受限于历史视角以及港影戏说感过重而显得浮皮潦草;小故事的部分,无论是三角恋情还是动作惊悚,都没有表现出较成熟的导演水准。特别是后者。看在发哥红姑(可她演的并不好)风华正茂的面子上,勉强进三。
新浪潮片就是香港左翼青年们用他们的英式教育下的头脑解读政治和世界,越南也好中国内地也好,都是他们以为的样子。画质真需要修复了。
这部片,缪骞人真是美啊。许导本不想拍成drama,想拍类型片,而旅馆里两女一男那场好drama
★★★☆
★★★☆ 雖無越戰畫面,卻滿是戰後的創傷,是漂泊,是亡命,是渴望,是無望,雖然最終還是套了一個黑幫片的殼,不過骨子裡始終是對混亂時代下小人物命運的關注。
许导总是擅长把传奇性的故事拍得文学性,嗯,也就是寡淡平实。红姑这时还看着不像红姑,而发哥的上唇已经有波折,不作狠相的演一个狠人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男演员身上似乎都自带浪子气质,周润发、梁家辉、梁朝伟...即使是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张国荣,也能演来不羁放纵的阿飞;而受政治、文化、地缘等因素影响的香港影人处理这种题材来的确有着先天优势,这一点内地第六代曾试图模仿过,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绝大部分都走上了不中不洋的道路。
还不错
人命比纸薄,縱使沒有《投奔怒海》來得大氣,但真的好悲情。PS:鍾楚紅差點沒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