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维希

正片

主演:Yassine,Salihine,Julie,Sokolowski,大卫德瓦厄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哈德维希 剧照 NO.1哈德维希 剧照 NO.2哈德维希 剧照 NO.3哈德维希 剧照 NO.4哈德维希 剧照 NO.5哈德维希 剧照 NO.6哈德维希 剧照 NO.13哈德维希 剧照 NO.14哈德维希 剧照 NO.15哈德维希 剧照 NO.16哈德维希 剧照 NO.17哈德维希 剧照 NO.18哈德维希 剧照 NO.19哈德维希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哈德维希》简评

       狂热的信仰追随者在寻找信仰中挣扎,仿佛信仰离自己很远。而最后的自杀式汽车炸弹却又震醒了观众。究竟是信仰初衷变了,还是信仰者的心思意念变了,很难去理清,但客观的一面却时刻提醒我们,这些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威胁。

 2 ) 一部反叙事却起到了反作用的电影

电影用了反-叙事原则,故意淡化情节和戏剧性。这种是慢电影的一个分支,可以称为监控录像(surveillance camera),使电影看上去更纪实性且贴近生活。导演们相信,人的大脑可以自动拼贴故事情节,而剪辑主导的电影会干扰观众思考更深远的东西。

超验风格的特征,正如保罗•施拉德的书《电影中的超验风格》中写道的,电影有诸多日常生活的场景并延迟剪辑(delayed edit)。其次,静态(stasis)画面的出现。比如人物的特写,建筑的静态场景。第三,出乎意料的结尾。引导观众脱离日常现实,预备进入超验状态。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灵魂虚空的姑娘渴望与上帝同在,而她经常感受不到心之所慕。她主动受苦,寻求在受难刺激中来获得存在时,发现上帝并没有按她所想惊心动魄地出现,于是她进入了伊斯兰教的路径,以自我行动和自我毁灭的倾向加入组织。最终,组织毁灭的行动招致她的精神崩溃,她决心抛弃上帝和自己的生命,在她投水自杀的关键时刻,全然他者(wholly other)以一个卑贱的泥工匠形象救赎了她。以肉身可见的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最后的关键行动。

本片作为慢电影的分支,带着超验风格的痕迹出现。但是并非特别优秀。第一,慢电影的静态(stasis)各有美学风格,前有布列松的东正教美学和德莱叶的肖像浅焦,德莱叶是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后有导演借用黑色电影的形式,多以光线的不同运用来呈现,这是美学形式。而本片不具备影像的美学,在真实与无聊的界限中来回游荡,更多的是无聊。如果是慢运动(slow motion),也会呈现无聊之感,比如塔可夫斯基的推拉摇移,节奏之慢令人发指,但是最终观众看到的却是诗意。画面和静态帧随便一截就是美轮美奂,光线明暗和场面调度更不用说了。

本片淡化叙事却起到了反作用,显得有些无聊。超验风格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幕,它起到的心理现象学,应当是让观众在种种焦虑中最终得以在静态画面中沉思。施拉德说的一句话是,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en nothing happens ?You think about something when nothing happens.

而这部电影最后的静态画面并没有作用到观众。有些莫名其妙,甚至怀疑导演是不是倒叙,实际上没有倒叙。导演并没有在前期做够铺垫。让观众产生了一种,前面一个小时的等候是不值得的念头。

至于最后拯救少女的泥工匠,导演选角的时候会考虑到要让观众猜不到,但必须在意料之内。因此,泥工匠这个角色身上的精神气必须要有静默的气质,然而这个演员身上体现不出拯救的意味,只有犯人的质感,让观众产生了一种悬疑片观感,怀疑是不是马上又有一颗炸弹埋在修道院,产生了随时会引爆的猜想。这是选角的失败。

最后,在读到宝琳•凯尔的影评,发现她评论布鲁诺•杜蒙的作品,说到他的电影犹如ppt,或静态的照片影集,观众被迫坐在那里观看,也不能随时翻页。言外之意,当导演没有了解观众的心理活动,或没有调度好电影节奏和心理时间,那么本来应该解放思想的慢电影,就会变成另一种和叙事电影本质一样的——消极操纵的电影。

 3 ) 剧情解析(仅供参考)

这部电影恐怕不是基督徒很难会看懂,影片最后是之前的倒叙,女主角在地铁中已经被恐怖分子炸死。一个清新的人、一个处女、一个对财富并不贪恋的在圣经说:“她是有福的”。而那位被判入狱的男人不能说是耶稣的缩影,但他的经历隐喻了耶稣当时的经历,工匠、被世人误会、用爱去救人...
总之看这部影片一定要用单纯的心去看,而那位工匠最后大家看到了,其实是那个修女误会了他,而女主角想自杀的时候却是那个男的拉了他一把,其实他们什么都没有去做,而很多人认为女主角也渴望被爱,这样的说法至少对了一半,具体来说是她渴望被耶稣去爱。
影片最后女主角死在了地铁里,这说明了两点:1 女主角已经没有什么可做的了,他已经成了义人,就像彼得、保罗、施洗约翰一样,他们都去了天国。2 往往恐怖分子都是阿拉伯信伊斯兰的圣战者,而这种举动并不代表他忠诚于信仰,而是完全违背了神对人爱的初衷。虽然伊斯兰和基督教都信一个神,但他们完全是做两个事情。这样也更加说明真正的爱和口头的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性。

我希望基督徒都要看看这部电影,非常的不错,意义深刻。

 4 ) 海德维琪的介绍

有关神秘主义抒情诗人海德维琪的介绍,可见于《低地国家文学史》第17-22页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42674/

 5 ) 生硬的美感

杜蒙导演在片中拍摄一种敬畏感,一种人类逐渐失去了的东西,同时也在探讨着“神”的“显性”与“隐性”。喜欢杜蒙导演冷静、坚硬的语言,有着一种生硬的美感,不需要那些多余的温软的照顾,用直接的方式阐释意义。由此联想到了章明导演,同样喜欢,他是国内少有的具备这种思维以及表达能力的人。

 6 ) 53

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不是已经由《哈德维希》预示出来了吗?一个信仰基督的少女被伊斯兰教洗脑,然后在一辆地铁上引爆自杀性爆炸。危害难道仅仅是那些涌入欧洲的难民?或已在欧洲大陆扎根的移民?《哈德维希》展示了另一种更加恐怖的潜在危险——土生土长的欧洲人。

虽然布鲁诺•杜蒙此片的用意是探讨信仰的现代形态,这是男孩的形象展示出来的:泥瓦匠,救其自溺却蒙入狱,俨然是基督的现代化身。然而,试图从中引申出对宗教恐怖主义的探讨不是没有意义的。

一方面是发生在这片大陆上的信仰缺失,使得人的行为带上了更大的冒险性。片中的女孩因为在基督教信仰中寻找不到终极的意义(那是已经变质的替代品),从而被男孩蛊惑入伊斯兰的信仰团伙(作为一种更为激进的信仰形态),走上了恐怖主义行径。

我们是否需要去考察伊斯兰极端信仰在欧洲大陆上的蔓延。此次巴黎的恐怖袭击已经证明了恐怖主义扎根于欧洲土壤的现状。据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爆炸行为的数名恐怖分子系巴黎土生土长的移民后代,而不是据很多人推测的随着叙利亚难民而涌入欧洲的极端分子。说明恐怖主义已经内化,而紧接着的下一步便是对欧洲人的驯化。

我们如何防止电影中恐怖行径的发生?布鲁诺•杜蒙没有给我们答案,这是欧洲人自己,以及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我们需要思考的。

 短评

女主太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人物的范儿啦~~~圆润还是圆润,没戴发带的时候很美很美~~~寄托懵懂的世界观于对宗教的狂热与执念,如果够聪明,本身就是危险的选择。这对平庸的人是慰藉,随遇而安,随心所愿,随随便便~~~~一辈子就那么过了。

5分钟前
  • 小小农
  • 还行

影像似乎难以准确传达导演意图及宗教情怀。但,最后时刻女主角的好戏相当精彩。设置的倒叙有点考验观影者的投入程度。

6分钟前
  • 阿喆_Aloysha
  • 还行

镜头好美,姑娘好白,信仰好虔诚,沟通好障碍;大爱此片结尾,希望之光一闪而逝;小小缺憾,基督少女的心路转变,有点突然。一念之差,造业无限。

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只有杜蒙能如此清澈地将两个看似如此触不可及的对立面并置在一起。

9分钟前
  • TWY
  • 推荐

第72分钟,云层褪去,光洒下来照到Hadewijch与穆斯林的脸上,随后她便皈依到伊斯兰教。如此的“见光”时刻在此前所有Dumont电影里都存在,成为全片为数不多的情节,然而摄影机又必然继续捕捉到云层聚集、光再度消失,见光不过是一场幻觉。

13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和小神说的一样,马马虎虎,不看也罢

15分钟前
  • 大灰狼
  • 还行

无字幕,按照标准,我却看懂了。三次跑入基督墓地,平静、哭泣、嚎啕。信奉基督的女子转而进入了一会儿穆斯林的世界,宗教的迷茫,亵渎的负罪感,道德的快速转换,她无力招架。结局:入水自杀;上帝化身成男子,将她救起;她哭了。不是布列松附体,也不是冰冷的无法观看,有些戏十分精彩。为杜蒙正名。

16分钟前
  • 希尼莫
  • 推荐

如同王宫般的家,誓愿侍奉耶稣的少女,阿拉伯裔的少年、伊斯兰信仰及其斗争。信仰(宗教)、族裔、暴力-死亡-爱。寻找逝去神之爱的女孩。

21分钟前
  • xīn
  • 还行

其实也许冥冥之中神还是存在的吧。主线之一要说的是一种爱,但是你感受不到的时候却又十分不确定,主线之二就是青春期萌动少年的困惑与烦恼

2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节制与错觉。隐忍内敛的拍摄手法凸显作者功底 处处看得出布列松的影子,然而后段刻意创造的错觉却让人摸不着头脑,结尾的拯救一场也显略敷衍

28分钟前
  • 肥皂侠
  • 还行

主人公深深怀念她远去的爱人耶稣,绝望中甚至追随极端分子的脚步,这并非因为政治理念,而是一个绝望女人对爱的最后一次无奈的挽回,她孤注一掷,可爱人仍渐行渐远。她献出生命,上帝却在意外中降临——在片尾男子的眼睛里。

33分钟前
  • 骨先生
  • 推荐

冬天来了,上帝在笼子里,未知的母亲,我没有任何悲伤的理由。讲了一个学神学的平胸且从不穿内衣的青春期珐国少女和看演出时候要泡自己的阿拉伯少男由于信仰种族遭遇不同产生的对爱情生活和宗教的彷徨是吗,是我就看懂了,不是我就摔了去睡觉

34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还行

看這種深奧且宗教的片子,簡直在折磨自己,還是過兩年再看。

39分钟前
  • Vesper
  • 还行

哈德维希·塞琳拥有着一种中世纪的圣女激情。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将耶稣变成她“爱欲”的对象,她的虔诚是对于信仰的终极亵渎。在《哈德维希》中,不是信仰和极端主义,宗教和世俗,异教之间的冲突,以及欧洲的难民危机被杜蒙形而上化为几种神学的差异:上帝来源于爱欲,世间生机的恩典,或是(极端的)行动,最终响应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特效爆炸,直接炸毁了杜蒙式的空镜头,以及她的伊斯兰信仰- 爱情。哈德维希/塞琳在影片中进行着一个环形叙事,也是原罪之环。而在这个神圣的,关于悔改的祈祷镜头之中,一个脚手架出现在了右侧,作为杜蒙对于信仰本身的反论:结构/建筑的当代性隐喻让信仰激情不可能或无法在当下成立。正因如此,《哈》才不是一部福音电影,而上帝的拯救不如一个裸体的怪人,而他的故事则在杜蒙接下来的影片得到延续。

4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note:很喜歡Yassine那頭安全帽,大大圓圓的看起來特別扎眼,好像不管他做了什麼粗野的舉動,都顯得乖順和無罪。

44分钟前
  • esaurimento
  • 推荐

到底是要宣扬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反宗教者看完表示反感,即便电影本身还不错。还有女主角的头发老让人觉得有一礼拜没洗了。

48分钟前
  • 莉莉周
  • 较差

早知道又是这样一个人的纠结就表看了

50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宗教题材,明显各种没有处理好,女主的情绪经常写的让我无法理解。很多地方都过于假了,就像结尾的那一坨爆炸假烟。最后那段念的过了吧,哭这么伤心,但演技真的让人捉急。整部片不成立的地方太多。Hadewijch d'Anvers的故事还有诗歌我都不熟,2者连接部分无法多言。

53分钟前
  • 安獭獭
  • 很差

f235b4547 字幕:http://shooter.cn/xml/sub/160/160122.xml 哦宗教!无共鸣...

58分钟前
  • 一杯渺小
  • 还行

这是杜蒙头一回用配乐?导演访谈里两个点很有趣:1、“别跟我谈布列松”,2、人们还在纠结911。好吧尽管结尾简直就是[穆谢特]翻版好么(再加上巴赫……)。杜蒙以前的片儿很肉,几年不拍片忽然皈依了似得这么道学……视听上多用两极镜头(大全景切长焦近景),而且机位摆得特有个性。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