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镜

第7集

主演:白镜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白镜 剧照 NO.1白镜 剧照 NO.2白镜 剧照 NO.3白镜 剧照 NO.4白镜 剧照 NO.5白镜 剧照 NO.6白镜 剧照 NO.13白镜 剧照 NO.14白镜 剧照 NO.15白镜 剧照 NO.16白镜 剧照 NO.17白镜 剧照 NO.18白镜 剧照 NO.19白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白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纪录片区特别栏目——《白镜》上线了。在节目里,我们将向大家推荐与一切好玩的事物相关的优秀纪录片,无论是赛博朋克、SCP基金会、克苏鲁,还是游戏、电影、番剧,亦或者生活中的奇闻趣事,大家喜欢的美食萌宠,只要足够有趣,就都在们的选材范围之内。我们把这些题材与经典的纪录片结合起来,做成了知识含量超高的短视频。希望在为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能提供有关这些题材的背景知识~深度多特蒙德第一季勇者义彦与被引导的七人打雀英雄传最后的迪斯科1998性、毒品和摇滚乐第一季21世纪家族验收测试星际迷航无敌浩克(原声版)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罢工1925发现女巫第一季野雀2014混录磁带乌龙天师鬼打鬼摸金之诡棺伏军远方的声音犯罪现场清理员 第一季乐队男孩起跳我是真的爱你满城尽带黄金甲茶馆神秘伊甸第二季誓不低头(国语版)金搏虎孤军英雄散户大战华尔街:GameStop传奇未来的呼叫助产士 第一季老鼠街血亲2018金沟情仇记杰茜驾到第五季铁马骝II之街头杀手粤语呼叫班德拉斯恐怖报纸伙头福星命定天劫椅子触礁2020毒枭潜艇逃命仰望半月的夜空

 长篇影评

 1 ) 假作真时真亦假,安能辨我是虚实?

身为一个从第一季开始便拜倒在《黑镜》石榴裙下的脑残粉,我不得不说,导演编剧,你们的心理学与哲学功底实在深厚。看完圣诞特别篇后我现在真的好激动,该集水平重返第一季巅峰水准!最爱这种考验智商的剧了。
本集看似高潮迭起,让人目不暇接,实则围绕【真实(real)】【意识(consciousness)】 【交流(contact)】三大主题展开,上述关键词都在剧中被两大男主反复提及。

第一小节:社交导师逃之夭夭
交流:
片中的熟练掌握心理学知识的“社交导师”,实则是眼下泡学(PUA)、恋爱学导师的进化版,导师进化成了直接透过指导对象的“智能眼”指点迷津。小屏幕内的一群正在观摩学习的男屌丝暗示观众,需要导师的人不在少数,生意红火。反讽现实:眼下的男性越来越习惯躲在一块块“黑镜”后面,越来越不敢走出大门认识活生生的心仪女生。
意识:
直接通过“智能眼”看到对方所能看到的一切、好指点对方怎么做,仔细一想有种导师灵魂附体卢瑟男的感觉,导师的意识与卢瑟男的意识共处一体。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帮助卢瑟男勾搭妹子的,其实是导师的意识;待妹子到手后,导师不可能一辈子代替他与妹子交流,接下来该怎么办?而且当他们共处一体时,究竟谁是意识主体,谁是片中反复提到的“意识副本”呢?
意识是心理学里的一块非常重要且前沿的领域,也是至今尚未被明确定义的概念。意识的载体,即人脑,是宇宙中已知最复杂的事物,人类对它的研究还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因此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眼下科学界最前沿的学科,今年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均为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我们习惯认为,我即意识,意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眼下也有研究及学说认为,意识是一个集合体,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的“不同想法在脑中互相斗争”的感觉,其实便是如此。我不是其中某个特定的想法,而是所有想法都是我,它们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我。
从这个观点来说,无论是导师还是卢瑟男的意识,都没有主次之分,他们可以共存一体并行不悖。
杀害了卢瑟男的美女的想法,让我想起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电影《V字仇杀队》。导演此处暗暗表达了对言论自由的渴望,对政府管控的不满,观众们想必也都笑而不语。
真实:
这里也牵扯出对“真实”的探讨。对妹子来说,在导师指点想的卢瑟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假的。可是我们看到的永远只能是脸,没法钻进对方的脑袋,怎能一探虚实?所谓“人心隔肚皮”“人心不可测”,以及小说《三体2》里的“面壁者”,说的就是这回事吧。

第二小节:吊炸天男主的真实职业
交流:
此处开始提及“屏蔽(block)”概念,自此以后反复提及。“屏蔽(block)”正是“交流(contact)”的反义词,该智能功能的运用暗讽人类的沟通能力下降,一言不合便彻底无视代之冷战。人类创造了高科技,但在使用高科技的过程中,人类正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像机器。
意识:
接受治疗的美女被提取出了“意识副本”,最终“意识副本”被乖乖驯服,成为她肉身内所谓“意识主体”的无条件服务/奴役对象。
我注意到一个关键点:意识副本刚被提取出来时,它认为自己就是意识本身。让人不得不思考:意识是无限可分的吗?像细胞分裂一样,每一个分离出来的副本完全等同于最初的那个意识,到后来便没有了所谓的始与终。
此处还涉及到人类有史以来争论不休的“灵与肉”的二元论。离开了肉体,我们还是不是我?当叫嚣着“我就是我”的副本看到躺在卧室床上的自己的躯体时,连它自己也被吓到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意识能被复制,并被安置在另一个与自己外形条件完全不同的人身上……我们怎么能证明自己是正牌的我?
真实:
已乖乖投降的意识副本摇身一变而成为智能管家,且安排好承载着意识主体的“我”的每日行程。没有人比它更适合,因为它最了解“我”的一切需求。展望现实中人工智能的极致,莫过于此?
这样一来,“我”的生活变会完美无瑕,从起床时间、室内温度、每天和谁一起活动,度过“有意义(meaningful)”的一天。想想有些可悲,有些虚无。被安排好的生活,又谈何真实,谈何自由意志?
在意识副本在驯服的过程中,当它被无所事事地一连度过五天、X个月的时间,它最终无法忍受快歇嘶底里求工作(job)。
"Job"一词也是贯穿全剧始终的关键词。
例如开篇第一个故事里的第一次对白里:
-"It's a job, not a jail."
-"Often one and the same thing."
导演和编剧通过这第二小节传达出他的观点:
人,总得找些什么事情做,总得去寻找“意义”,他无法忍受独自一人关禁闭般的生活,那样会使他彻底崩溃,陷入虚无。唯有通过日复一日的劳作,我们才能把自己的生活填满。
意识副本的工作,就是打理好意识主体的日常所需;
意识主体的工作,就是过好意识副本安排好的生活。

第三小节:沉默男主首开金口——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交流:
痴情男主被绿茶女票block得至死方休,喜当爹若干年才终于发现自己被戴了绿帽。
此处block的时间长度远超第一小节社交导师被他老婆block的一小时,深刻反映出冷暴力对人心的伤害。
为什么就不能冷静下来好好沟通,动不动就闹分手、喊离婚?
编剧是在暗讽这一点吧。
意识&真实:
此节彻底把对意识的探讨推向高潮,拍出了《盗梦空间》的感觉。
牛逼男主从沉默男主的意识副本里套出了话,作为最严厉的惩罚,沉默男主的意识副本被永远困在了小屋里,那永远砸不完的收音机,象征着永无止境的重复与虚无,我们人类,就像那永远在推石头的西西弗斯。
该处终于把全集关键道具“水晶球”给亮了出来。
(笔者的直觉最近又变强了,本集片头水晶球甫一亮相,我就知道它是重要线索,肯定会再次出现。强大的潜意识真的越用越灵!)
而我们,到底又生活在哪一层里的水晶球呢?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喜欢真实,真不一定就是善和美的。真实,更多的时候,是残忍。

 2 ) 主人有罪,惩罚副本

我觉得挺好看的,但还是有几个漏洞,当然想圆也圆得上,但还是得说。
那个zed-eyes那么牛,直接看犯罪现场不就完了,还要什么口供?现在不是提倡重物证吗?
数字副本看起来没有人权,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靠副本的口供定罪是怎么回事?定的还不是副本犯的罪。后来又给副本上了酷刑,可犯罪的不是罪犯吗?这不是恨一个人就扎个稻草人然后拿针戳吗?

 3 ) 科技之下是人性

<Black mirror>这一以贯之的高质量制作水平,真心值得数年累月的等待!

内置智能眼现场实时直传和屏蔽功能之强大,意识副本的利用的背后对于“人性”的重新思考,小人物Harry的故事结局,Joe的故事结局,Matthew自己故事的结局……继续对于编剧的脑洞膜拜三炷香,还有那黑科技的执着,还有那种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界限模糊。

看完第一遍,翻过头来看第二遍,看到Matthew跟Joe讲解约会现场指导的那一段,忽然觉得炫技之外,似乎另有深意。

现在,我来调整一下影片顺序,辅助阐述我当时的想法。

26min的时候,Matthew对Joe说的那段对于屏蔽的感慨:
”她屏蔽了我。
你被屏蔽过么?
那会把人逼疯的。
一旦按下那个按钮,就完了。你被屏蔽了。
你无法听到他们,或是对他们说话。
他们听不到你,也无法对你说话。
每次你看到他们时,只能看到,一团虚影。
我们都内置了智能眼,对吧。
Oh,shit.
这就是进步的代价吧。“

倒回去,9min50s,Matthew的那段约会心理理论:
”这个策论总的说来,
就是有意把你真正有兴趣的那个排除在外。
一方面,你不会显得粘人。
大部分情况下,他们还都会参与进来。
人们渴望被人注意,
不喜欢被排除在外,会觉得没有存在感。
……
人都想被倾听。
所以90%的调情都是听人说话。
或者装出一副你在听的样子。
重点是让他们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他们让你想要忽略其他的事。
只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

全片的要点只是在讲意识副本运用和智能眼的屏蔽么?
可能不是。
正所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多建立在相互关注的基础上。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与相互之间的关注度密不可分。
从恋爱的角度来看,喜欢一个人自然会去关注一个人。不喜欢的时候,别说厌恶,连搭理都懒得搭理吧。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需求,就是被关注的需求。
也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是这个圣诞SP的主旨。
意识副本的驯服,不就是监狱里”关小黑屋“的训教方法么?
智能眼的屏蔽,不就是夫妻间的”冷战“么?
我们所以为的那些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谁说不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我想这也是黑镜的一种讲故事的逻辑。
与距离我们还有几十年、几百年之遥的未来科技不同,那蕴含的对人性讨论,与时间无关,始终与我们息息相关,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抓住我们的心。
只要我们还是活生生的人,只要在我们的大脑中还有自我意识,只要我们还能感觉到感觉。
从人的本性来讲,再怎么炫的科技脑洞,也跟不上人类好奇心膨胀的速度。但对于人性的讨论,纵观千年历史,也未尝停止过分秒,满足人类分毫。

黑镜的逻辑我是表示敬佩的。
科技之下是人性。

 4 ) 片子设定的几个问题

1、意识副本:从片子表现上来看,这个基本就是个“复制灵魂”,除了没有身体以外,和本人没有任何区别,而且是个可存储的程序。那么它就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能够思考,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抽取前与人类本体保持同步)。那么人类该如何对待这个副本呢?如果真能实现这个功能,那独立出来的副本就是一个独立的智能个体,应该享有对应的权利,绝不可能像片子中那样被惨无人道的对待。片子中对其的虐待,反而证明了人类是认可其为独立存在的智能个体,就像你不会为了惩罚一个视频播放器去无限循环快速播放还珠格格一样。
另外关于副本的记忆本片设定也是有问题的。在植入期间,副本是与人类本体一切大脑认知信息同步的,所以片子设定成副本不知道有副本植入这一事项是不合理的,改为其知道有副本植入,但不知道自己才是副本才比较合理,否则那个女子躺在病床上的同时,脑中的副本就会产生为什么要做手术的疑问。而且这样的话,副本刚被抽离的时候,也不用调教师那么费力的解释了。
最后关于副本的用途。其实这个问题本质就是问如果人类获得了永生,会做什么?片子中是用于智能家居和犯罪调查。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我觉得明显应该先用于科研、学术以及哲学等方面(就像超体中女主所说“敬知识”),配合片中1分钟1千年的时间比例,那科技得发展成什么样啊?关于时间比例这一概念可以参考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文《未来游戏的设想》http://bbs.a9vg.com/thread-1614583-1-1.html

2、电子眼。片中的设定具有联网功能,而且有邀请别人共享的功能,还有屏蔽功能,安装是不是强制的没有说,但普及率很高而且是不可摘除的,否则那个爸爸早就摘了。其实只要具有联网功能,就算没有共享功能也会有人黑进去的,而且参照前段时间爆出的监控门,基本可以肯定,政//府一定会全面监控,比1984更全面控制的时代来临啦!最后,屏蔽功能虽然映射现实中某些人对某些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功能过于霸道,这点很多人都说过了,不再细说,这种功能即使技术上可以实现,现实中也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更别提什么法律支持了。

 5 ) 探秘《黑镜》:拉黑一部分

科幻剧《黑镜》一路拍来,到现在拍到第三季了,集集都拍出了新意。该系列有个一以贯之的编剧逻辑:在未来,黑科技如何反噬社会?所以,无论各集的情节、人物如何千变万化,或者每集要展示的何种黑科技——是可复制的意识,还是类似于「Google Glass」的智能眼——整个系列能保持住同等的水准和腔调,不会发生变味。
传统意义的科幻片,通常可归为猎奇性质的奇观片,内核依然是传统故事,只是披上了一层科幻外衣,向观众兜售的是想象力和未来世界的奇观,为观众开拓眼界,例如《阿凡达》、《星球大战》均是如此。再或者在科幻的外衣下塞点心灵鸡汤的私货,比如最近的大热片《星际穿越》便是打的父女情感牌。
《黑镜》不一样,除了部分展现了科幻奇观,它更多的是令观众产生道德恐慌。跟传统的科幻片相比,它更近似于道德讽喻片。凡是有道德讽喻意味的文艺作品,作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教化大众的使命和意识,借敷衍离奇的故事以劝谕和警醒世人,以达到平易风俗的目的。
这种道德讽喻的文艺作品古已有之,非常普遍,在中国古代白话文小说中尤其常见。
例如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标题便已光明正大地表明了态度。
例如《金瓶梅》,书中的西门庆“酒色财气”样样不缺,手眼通天称霸一方,但终究还是落得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尤其是后四十回,作者兰陵笑笑生写得尤其延绵悲凉,其道德讽喻、劝诫世人的意味非常明显。
更不必说千古奇书《红楼梦》。书中写尽了荣华富贵,偌大一个荣国府、一个宁国府,繁华兴盛极尽奢靡,最后也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对世俗的警醒韵味,和《金瓶梅》异曲同工。
《黑镜》表现道德讽喻的方式,不如白话文小说那样鲜明直白,它更加隐蔽,但更残酷,刀刀见肉血淋淋的残酷。当我们探寻《黑镜》故事的魅力来源,一方面固然是编导们瑰丽的想象力奇观,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它给观众造成了道德恐慌。编导故意放大和渲染了科技和人的对立,故意让科技和哲学产生不等对的错位。正是这种错位令我们感到道德恐慌。
幽默也是一种错位,它是二重逻辑的错位。「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换为虚无的感情」,康德如是说。人们利用一重逻辑引起了期待,顺滑过度到二重逻辑时让期待落空,令人哑然失笑,这就是幽默。《黑镜》编剧前提中的错位,不属于「幽默式」的二重逻辑错位,而是在一重逻辑下的扭曲错位。在一重逻辑下,编导们故意拔高科技的发展、贬低人文哲学的进化,造成了科技和人文的错位。
这种错位,给人的感觉是恐怖和残酷。就像一个人双腿并行,假如一条腿变长,一条腿锯短,我们将会看到一个畸形的怪胎。一个人的脸,两边大小不一,差别明显,我们会觉得他丑陋无比。丑陋和畸形,都是源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恐惧。
同样,科技发展到想象的尽头,而道德律令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两者产生的强烈反差,令人心生恐怖。犹如我们在马戏团里围观的象人时,在心里留下久久挥之不去的震撼。所以《黑镜》系列的大设定,其实是:拉黑人文、放大科技,造个怪胎吓死你。
在《黑镜:圣诞特别篇》中有两个基础设定,都是未经道德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率先赋予实施的黑科技:一是意识提取,规避了副本意识的「主体」问题,二是智能眼使用,规避了人类对智能眼使用的法律法规。只有人为故意忽视这两个问题,忽略道德和法律的限定,让黑科技自由生长,形成的故事张力和强烈反差才能令观众不寒而栗,继而引发观众的思考,以表达出编导的道德讽喻。
当然,《黑镜》给观众造成的恐惧和观看马戏团里的怪胎感到的不寒而栗,本质还是同一种恐慌。从这个意义上说,《黑镜》讲述的故事就是另一种供我们猎奇的怪胎,一种不会在正常社会中发生的怪胎。
最后,不得不向《黑镜》的编导致敬。你们不仅想出了高超的设定,还把故事讲得高潮起伏,余味不绝。有创意不难,难在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在这方面《黑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典范。用故事卖创意,你行吗?

 6 ) Lonely Christmas--Merry Christmas

同学们曾经讨论过,最令人悲哀的就是一个人的圣诞节,两位男主的结局,几近永恒的寂寞,几乎不忍看。

随着剧情发展,谜题一层层解开,无力解开的悲剧。

他通过科技为屌丝男创造约会女生的机会,他错了吗?他为科技公司工作,折磨被复制的灵魂,即使道德上让我们无法接受,但作为工作来说,他错了吗?他为警方诱导出供词来为自己脱罪,他错了吗?如果他没错,为什么他最终是这个结局?

他在发现女友怀孕但是不想要的时候,激动的反对,他错了吗?他被block之后用尽全力恢复关系,几近乞求,他错了吗?多少年后,他最终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而自己的努力也都因为女友的爸爸化为泡影,他错了吗?如果他没错,为什么他最终是这样的结局?

两位主角的每一反应,每一个应对都是合情合理的,他们真的活该得到这样的悲剧结局吗?

还是什么错了?科技错了?这个世界错了?还是人类错了?

--------------------------
block这个功能是在残忍,即使所有矛盾源自误会,block使得这样的误会永远都无法解开了。坏的总好过什么都没有。不敢想象被所有人block之后他会怎样的活下去。

用cookie复制一个自己来为自己管理生活,只要认为那个她是假的,是不存在的,就能放心折磨她,用时间,用空洞磨掉她的性情,逼得她疯狂。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个意识存在,而且这个意识还是克隆自一个母体的,这个人是否就可以被随意摆弄,无视人权?这个人究竟能不能算是一个人?

通过一个人的眼睛看到所有他能看到的东西,然后一群专家帮他约会。这样的约会究竟还有没有意义。这样的约会究竟根本就是实现欲望的直白血腥方式,还是一个帮助不会和女孩子交往的男生的有效办法?那么泡学又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

--------------------------
黑镜总能带来大量思考。只是这个过于悲伤的结局冲淡了圣诞的气氛。在一群人的狂欢中一个人孤单。

MERRY CHRISTMAS

 短评

感觉这是个细节上漏洞百出的故事,但是不去较真故事的细节本身,这片子依旧很强大。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男主真可怜:1) 明明是女主NTR还要一往情深许多年2) 明明是愤怒过头失手打死了爷爷还要被抓3) 小女孩是挺可怜的可是大雪天往外跑太没常识4) 最可怜的是副本啊!要在虚拟空间蹲几千年招谁惹谁了!

6分钟前
  • 丁丁虫
  • 推荐

一分钟一千年的囚禁,和所有人对你视而不见的自由,与之相比,死刑是多么仁慈。

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what a cookie

1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小小的未来乌托邦格局,串并联三个小故事,交集点连接智能科技与伦理道德,思考迸射火花。单身汉勾女有方,不料强中自有强中手,藉由信息化网络,个人隐私被窥视无余。第二则,被机器奴役的人性,彰显残酷的一面,捎带沉重的科幻迷思。终篇泪泣,在一语不合即拉黑,动辄叫嚷果取关的时代,发人警醒。

1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奴役自己到底算不算罪恶。如果算的话,我每天奴役自己去上班岂不是罪大恶极=。=

1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也许在未来屏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方式了。不受意识控制的意识被复制后如同克隆人一样得不到像自然人的认可和对待,当缸中之脑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可怕还是可悲?分分钟想起1984里的茱莉亚,神经漫游者的视觉切换,当然还有低光速黑洞。

18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拉黑请谨慎!

2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高科技屏蔽的带来的其实是生活品质的丧失,意识副本折磨尤为变态。

24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

可怜的副本,到底关你毛事?!

2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能不能设定为拉黑自己?我比较需要这个功能

28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力荐

英剧《黑镜》其实算是科幻恐怖片,里边各种黑科技让人脊背发凉头冒冷汗。圣诞特辑里出现这个,屏蔽某人,听不到看不见对方,对方也看不到听不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这种科技太凶残没人性

32分钟前
  • zhang 2nd
  • 力荐

一分钟一千年,这惩罚有点过了吧。怎么看男二都很惨啊,被戴绿帽子还这么痴情,每年都去看望还送礼物。何况他女朋友的父亲也不是什么好人吧,人家找上门来就好好说啊,拿刀是几个意思。这一家人也是有意思,出轨了承认就好了,直接屏蔽一个解释也没有,还把信全都毁掉是几个意思。

36分钟前
  • 云薇薇儿
  • 力荐

永生不死地重复和被所有人屏蔽忽视,哪种更恐怖?特别篇内涵深度不减,技巧更上一筹,三个故事巧妙糅合一起,大赞!

40分钟前
  • 无趣
  • 力荐

比死亡更恐怖的是受困的永生,依然是媒体时代的反科学主义寓言,点子不算太新,但圣诞雪天小屋对谈的氛围和几个故事的连缀做得很好。

44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神奇而可怕,窒息却迷人。

4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话说第一次见亚洲人给白人戴绿帽这种设定

51分钟前
  • Anubis
  • 推荐

太赞,神剧依然神,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令人不寒而栗,科技的奴役、控制,是人在作茧自缚,比《盗梦空间》更有实际意义,副本抽离、屏蔽刑法这个事情太毒了,想一想就害怕,三个故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把所有主角都套牢钉死。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语》已乏善可陈,玩创意还是《黑镜》第一。

5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没有血缘关系的 孩子是怎么被屏蔽的?

57分钟前
  • 全泰壹
  • 还行

摔收音机,西西弗斯神来之笔

58分钟前
  • 无鬼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