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是时间的沉淀。 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Ricciotto Canudo在1911年发表的一篇论著名称:
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Ricciotto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我们在这说的第七艺术也就是综合艺术------电影。电影是一种现代科技文化,电影由Lumiere兄弟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第一部简单电影镜头,后被定为电影诞生日;在1926年同在法国电视诞生了。电影是大众与视觉文化;是现代大众传播的媒介。电影要求要高于电视,在制作拍摄要求非常严格。 在Ricciotto的第七艺术论里,三种时间艺术里有诗,这个诗是指文学与戏剧。中国人没有这个概念,所以第七艺术论流传到中国马上就走了样,文学,戏剧,绘画,音乐,实际上成了诗,绘画,音乐。苏联的“诗学”POETICA的概念是指艺术的创作方法,主要是诗的范畴的创作方法。 电影是三种空间艺术和三种时间艺术的综合,他是动态的造型。 那三种空间艺术是什么呢:建筑,绘画,雕刻 那三种时间艺术是什么呢:诗,音乐, 舞蹈 Ricciotto提出了动态的造型,他没有提构图。 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 前六种艺术,可以被第七种艺术描述。 尽管如此,西方的电影理论依然不承认卡努多的第七艺术论是电影理论。因为他没有涉及到电影的实质,库里肖夫效应是第一个涉及到电影实质的电影理论。( 部分摘抄)
学生时代喜欢的The Smashing Pumpkins乐队,非常有气质。也非常喜欢乐队的《Tonight, Tonight》MV拍摄手法。看见这部老电影才知道此MV属于借鉴模仿。追溯到这部伟大的电影作品。前所未有的想象力。 《Tonight, Tonight》MV地址:
1902年,在历史上是平静的一年。
这一年,大日不落列颠帝国刚刚结束旷日持久的布尔战争,殖民南非,又马不停蹄地与日本结盟,瞄准俄国和东亚。
大清帝国刚刚从《辛丑条约》的习惯性阵痛中缓过劲来,开始木然接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活。
新疆地震,东北霍乱,台湾鼠疫。天灾和人祸还在对天朝进行夹击。
这一年,卡里尔发明了空调,百老汇第一个剧场开始营业,刚刚成立的皇马也许已经在十岁的弗朗哥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一年,活在自己梦中尽有不测神威的天朝上国在遍体鳞伤之后终于开始慢慢清醒,与西方世界眉来眼去时也少了些许源于无知的鄙夷。
梁启超第一次把马克思介绍给中国;中国人第一次见到汽车,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还与西方合作拍摄了第一部电影《慈禧太后》。 1902年,中国人刚刚开始打量这些新鲜玩意的时候,在电影的发源地法国,魔术师梅里爱已经在尝试用人工布景拍摄电影。他毫不谦虚的自评“这一创造曾给予将要死亡的电影事业以新的生命“。
借助凡尔纳和威尔斯的文字,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使得人类几千年来对月球的想象第一次以如此生动形象具体准确的画面得以呈现,对后世更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梅里爱第一个告诉世界:电影不止能拍工厂大门,火车进站,车水马龙,更可以去拍伊甸园,理想国和昨晚让你百感交集的梦。
短短这十二分钟,启发了一个时代,催化了一批灵感。这才有了弗里茨朗,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彼得杰克逊,詹姆斯卡梅隆们的前赴后继。 天马行空的想象,荒诞不经的情节,轻松幽默的桥段,锦上添花的特效,全部集萃于12分钟。
这部110年前的长篇巨制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部出色的短片。2001,人类漫游太空,1902,人类漫游月球。
人类在此片上映六十余年后真的登上了月球——这个陪伴人类过夜几千年,陪伴我熬夜许多年的伙伴。阿姆斯特朗说:“我向前走了一小步,这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时至今日,男厕所里都还在纪念这件事:“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人们的认识和想象总是如此的冲突。在登月成功后,我们越来越多的认识月球,了解月球,就越来越少的想象月球,于是便越来越具体的描述月球。爱因斯坦却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即便是《卑鄙的我》里的极具想象力的偷窃月球计划中的那颗月球,都已经是写实的月球了。
现在的人们即使是在想象月球上发生的事,也不愿意再去多想象月球。
相较之下,我更愿意从碎瓜脱胎于此片的MV《Tonight,tonight》中回味一下这些可笑又可贵的想象。
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人类在荧幕上的第一次登月,是怎样一头扎进月亮的右眼的。
(微信:cxtrouble)
翻出影史第一部科幻片,乔治·梅里埃奉上了《月球旅行记》,月球那经典的曲奇脸上,一枚炮弹正中右眼,于是海报上出现了月球或惊恐或哀伤或怒目圆睁的表情,这想象一度让影迷欢欣鼓舞,梅里埃也成了造梦大师,当然,登月这个梦他也是从前人那里借来的。
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其中一位的儒勒·凡尔纳,响当当的《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环游地球八十天》都是他智慧的结晶,这想象力还真是上天入地海里游,汪洋恣肆。他在1965年连载过一本《从地球到月球》,想出了发射炮弹去往月球的主意。
后来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炮弹的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想象,在1901年发表了一部《最早登上月球的人》,主人公乘坐炮弹飞行器到了月球,并开始了在月球的冒险,还与月球人发生了争斗。
很显然,梅里埃1902年推出的本片无疑从前面两位幻想家的作品中汲取了灵感。六位探险者有幸坐进炮弹舱,随着点火发射,月球的脸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清晰,形象地将月球拟人化。月球表面沟壑丛生,乱石一片,不时冒出一些浓烟、火焰,看来十分危险。
六位探险者旅途劳累,于是席地而睡,就在他们睡觉的时候,天空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先是一颗彗星拖着长尾划过,再是七八颗星星居然从正中打开了一扇窗,七八颗脑袋伸了出来,好奇地观察着睡梦中的探险者,接着有两位女子托着一颗星星,一位女子坐在月钩上,还有一位老人从带有环的星球里面探出头来。可以猜测,他们都是外星生命,从没见过地球人,所以前来看个热闹。热闹还没看够,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围观的人只好作罢,六位探险者也从睡梦中冻醒,继续前行。
到得下一处,遍地是蘑菇,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其中一人(这个人应该是六人中的头儿,因为凡事都是他打头阵)仿佛在说,这蘑菇好大啊,于是撑开自己的伞,发现蘑菇比伞还大,然而奇怪的是,他的伞一下子也变成了一只蘑菇,并且越长越高。正当六人惊叹这变化时,从蘑菇后面钻出一个模样怪异的人,手脚并用,六人都很害怕,头儿试探性拿一伞打去,结果月球人化成了一缕烟,消失了,正当六人惊魂未定之时,又有一个月球人从蘑菇后面出来,头儿照样一伞打去,月球人照样烟遁不见,头儿带领大家想要离开,这时一大群的月球人出现了,于是六人被逮进了月宫。
月球王坐在宝座上,侍女在侧,六人被反手缚住,到了月球王的面前,月球王不知说了什么,恐是要对六人行刑,这时头儿情绪激昂,用力挣脱了束缚,直接将月球王从宝座上举起,扔到了地面,化作了青烟。
杀了月球王的六人向悬崖边的炮弹舱跑去,月球人紧追,头儿断后,又干掉了几缕青烟,当其余五人都进了炮弹舱后,头儿拽着炮弹舱的绳子,将炮弹舱拽离了月球,落入地球的海里面。
整个月球探险宣告结束,确实是纯靠想象,没什么科学依据,但这个梦能够从文字或者脑中的画面转变成亲眼所见的画面,就难能可贵了,简直可以称之为奇迹,梅里埃就让这个奇迹发生了。
然而现实往往会扼杀想象,1969年阿波罗11号真的登月了,于是中国人脑中的嫦娥玉兔吴刚月桂树什么的都成了泡影,梅里埃银幕上的月球人就真的化成了青烟,因为月球表面寸草不生,更别说人了,连鬼都没有。
所以,我认为科学那一套没必要谁都知道,就像人都有秘密一样,保留一些神秘感难道不好吗?就让我对月球多一些瑰丽的想象吧,至于真相是什么,我不屑去知道,我有我的畅想,就够了。
看过air迷幻上色版后重标:两个版本各具特色 自然 无音乐及黑白或许还更好些 否则总好似染上现代平设的条条框框似的 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真人科幻 大场面一点不缺 幽默点也刚刚好 月宫神奇或凶险的描绘同样不坏 最印象深刻的超长炮射向逐渐清晰(并变出脸庞)的月球 收尾的征服雕像不喜欢 倒是那时代风情
2000年在云大科学楼看过未修复前的录像带版,当时已经惊为天人,刚接受了一些艺术片教育后,就哀叹100年来,电影丝毫没有进步嘛。2015年初,在Moma百老汇的五周年生日,就着默片现场配乐再看彩色修复版,就只单纯当作影史奇观而不再做过多联想哀叹了。
精彩有趣,淡入淡出,史上第一位把特效运用到电影里的人~看过《Hugo》再看《月球旅行记》的彩色修复版,才知道把如此珍贵的影像保留下来是多么不易。MoMA首映了修复的纪录片,赞!和一大堆电影界的学者坐一起看。。。还有钢琴配乐的朗诵版!极赞!
伟大的电影魔术师梅里爱!“乐队指挥机位”固定镜头的无穷魅力~
Time, time, time...
这是部大片
值得敬佩。修复后的彩色版,一帧帧胶片上色,可爱的想象力,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暗喻了当时的时代变化。科幻片的开山之作,叠影、淡入淡出等手法,加上大量的特效,都为电影手法开创了先河。戛纳修复版的BGM真是魔性。
电影让梅里爱破产,电影让卢米埃尔至死都在谴责他的“剽窃”行为,电影让他的晚年只剩下了一个小小的玩具糖果铺,他留给电影的却是一座座宝藏。人们逐渐忘记了乔治·梅里爱,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不顾一切的奔向电影的世界吗?还是那把大火早已燃尽了他对电影的热爱?
凡尔纳科幻小说改编。特技大师梅里爱,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导演,发明了慢镜头、快镜头、叠印、二次曝光、场面转换。完全脱离实际的幻想世界,对戏剧式表演的实录,永远中景,摄影机不动于乐队指挥的位置。假定性。表现美学的源头。
一百多年前……梅里爱发明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特效……
看的是2011戛纳彩色完整修复版。史上第一部科幻片,确立幻想电影与现实主义/纪录片(卢米埃尔兄弟开创)的分野。梅里爱出身魔术师,也是第一个运用特效和尝试将电影彩色化的导演。尽管仍受限于舞台剧式的固定中景段落镜头,但淡入淡出与叠化转场首次引入电影语言。现在看仍然令人拍案叫绝。(9.0/10)
1902年,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乔治·梅里爱作品,14分钟,彩色修复版。以现在的眼光看,就像一出小学生幼稚舞台闹剧。但放在110年前,这就是比《泰坦尼克号》还动人,比《黑客帝国》还酷炫,比《阿凡达》还震撼的视觉盛宴啊。网友评论:一百多年前……梅里爱发明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特效……
向形式主义电影的源头致以史的敬意。
我一直认为想象力是革新进步的原力,而梅里爱之于电影就是最伟大的想象力。
梅里爱还是挺有些真趣的,110年前的小短片就能充满奇思妙想,现在看来虽然粗糙,却很带劲,而在当时,就更能让人体会到技术革新的激动与震撼了。一群老男老女群魔乱舞,有趣,有趣啊。
登上月球的科学家其实是一群戴尖帽的霍格沃茨魔法师,而月球则跟骷髅岛没什么两样,只是你在上面找不到金刚。Georges Méliès作为电影特技之父和最早的制片厂创建人,同时也应该被尊为cult片领域的开山鼻祖。
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意义极其深远,如此丰富的想象力着实让人惊叹与佩服,短短12分钟,已经阐释出电影的多种可能性。★★★★
看的是戛纳彩色修复版,很有创意。其实胶片背后的故事可以再拍一部片!
Méliès的这部作品引入了很多电影元素,布景、灯光、服装、演员、剧本……这部片子相当于七十年代的人看大白鲨,八十年代看回到未来,九十年代看侏罗纪公园,二十一世纪看加勒比海盗。
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19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