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感觉挺真实的,有日常生活的那种感觉,但是总觉得有点男权思想在里面,看男女主感情线有种“我这么忙你能不能不要再作了”的感觉,女主完全在这个过程里没有体会到男主工作上的问题,情侣之间发生了矛盾男主也没有改变任何,就哭着说我从来不觉得我会失去你,然后喝醉了在公园睡了一夜?就和好了,感觉这个问题不解决下次还会因为同样的事情吵架啊,不太懂,女主不喜欢男主没事就喝酒不照顾他人感受(比如在饭桌上别人讲祝酒词他在吃吃喝喝,不经过女主同意带一堆人回来玩在女主上了一天班很累的情况下),但是女主会去包容男主,反观男主因为女主“偷偷”上了避孕环就生气了不理女主,而且女主都上环半年了,男主才第一次知道,也是够不关心了,男主半夜闹脾气出门,女主还去追,不知道是怎么拿工作忙去洗白的,女主也是跟男主一样是医生,难道女主很轻松吗?做手术这种精密度要求高,一站站几个小时的工作难道比跑急症更轻松?他们感觉互相不关注对方工作的,就和好的挺突然的,不是要离婚吗?
关于生活我们有什么可说?它疲惫匆忙,模棱两可,缺乏解释。在交替的清醒与混沌中人们奋力向前,在交替的混沌与清醒中,人们忽然长大。
影片已在彼得堡上映超过两个月,在同期问世的俄罗斯本土电影之中一直保持着上佳的口碑。拍摄取景于伏尔加河上游的雅罗斯拉夫尔。为了尽可能贴切地描摹急救医生的日常,导演组在拍摄准备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跟拍现实中急救医生的工作实况,记录他们的看诊过程,采访听取他们对医疗改革的意见,观摩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在写实的基础上,叙事和镜头都没有过多矫饰,画面也并不回避那些突兀的色彩与失调的凌乱,恰切真实如每日大小细碎,具象而又不显庸常。
导演赫列布尼科夫说,这不是一部关于道德选择的电影。细想,主人公确乎没有跳脱现实牵制自主选择的机会可言,影片所反映的更多是重大生活危机的显现和它的阶段性克服。角色的职业设定也颇具深意:对于身为急救医生的奥列格而言,他的首要职责便是随时随地为人解除危机,而这个不断化解危机的过程本身又是他对于自身生活潜在问题的习惯性逃避。奥列格的尽责、耐心、熟练与果敢在工作中总能淋漓尽致地体现,由于恪守原则他亦不惮于公然与体制对抗(甚至不是对抗,而是直接无视和拒绝)。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在工作之外散漫嗜酒,自我中心,将妻子卡佳的包容视为理所当然,甚至在妻子出于改变现状的尝试提出离婚后,他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消极被动,既固执地不肯接受分离,又迟迟未做出任何实质的改变。然而我们却难以彻底谴责他麻木懦弱,毕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被高强度工作消耗大半之后,我们可能也常常发觉,无法在剩余的空隙里真正思考什么,只是逃避取舍,既害怕失去,又消极等待着事态自发的转机。
如果从卡佳的角度看这场“危机”,其实她最初是无意离婚的吧。她只是因长期积压的不满与不安想要与丈夫谈谈,而手机输入法的自动联想像是意外的驱力,向她呈现出某种危险却又暗藏着诱惑的走向。于是她在一念之间选择以"离婚"代替"谈话",内心的诉求或许只是想看看奥列格会对此如何反应,看他是否会意识到长久以来的问题,是否做出改变。她没想过失去他,尽管几经起伏后差一点就彻底放弃了。还好,是差一点。
还记得僵局有了转机的那个早上,奥列格在小区长椅请求卡佳说,可不可以暂时先不要决定任何事,两个人不再争吵贬损,都冷静下来,哪怕只是暂时。之后的小型聚会,二人在一首关于夏季海滩恋情的流行歌助推下爱火重燃,厨房云雨后奥列格提议要个孩子,卡佳却告诉他自己半年前已经上了避孕环。气氛急转直下,奥列格分外气恼,却什么都没有问。
沟通缺乏所致的隐患就像口腔深处暗自生长的阻生齿,你觉察不到它的存在,直到有天突然疼痛发炎。
也许卡佳同样愧疚自责。也许在家庭关键决策的缺席中,奥列格终于觉察到自己对这段关系真实的需要。也许他终于能够正视长久以来的逃避,尽管当时心中一定还掺杂着愤怒。又也许,上述一切猜测的转折和突变根本不曾存在,只是两人间的牵绊还一如既往地牢固,以至于在他们真正下定决心分离的瞬间,才发现根本无法与对方分别。短暂复现的欲求无法救回一段濒于坍塌的关系,真正的依恋与歌词中虚幻的浪漫图景无关,只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实感的需要。
"我失去你了吗?"奥列格问。卡佳忍住眼泪摇头,抱着他说自己会一直在他身边,哪儿也不去了。
关于生活我们有什么可说?它疲惫匆忙,模棱两可,缺乏解释。在交替的清醒与混沌中我们奋力向前,在交替的混沌与清醒中,我们忽然长大。
冲着俄罗斯美女主角,也要打四星。
俄罗斯女人大概是这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了吧,没有之一。
她们是最靠北的白人。身材高挑,脑袋精致小巧,九头身?
关于离婚,女人和男人是不一样的。男人可以在离婚后依然想与前妻发生关系,而女人却一旦做了决定,就断然拒绝一切肉体接触。影片中,两口子正在闹离婚,女医生就不给男主角看胸部了。
原来世界上所有的男性都一个德行,结了婚就再也没有必要掩盖低情商的事实了。
不仅低情商,还恋母。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以为所有国家的医生收入都很高,没想到俄罗斯的这两个医生就很一般。租来的公寓,还很小。工作压力大。庞大医疗体系中的个人,不管男主还是女主,其实都觉得未来根本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男主酗酒,女主放节孕环。
离婚的原因,说的很清楚了。女主认为自己耗费了一切能量,只为两个人的生活过得好一点,而男主却像个死人一样根本没有看到这种努力。
这种努力有用吗?
应该有用。但是努力的方向错了。
新来的主管尽力向大家解释的一个事实,可能全体急诊室医务工作者都没理解。他的主旨是:在目前这个出诊率如此之高的现状下,急诊部门应该采用20原则,不增加现有急诊人员工作负荷,尽可能把病人输送给下一个环节,就是说以前的出诊部门把过多的人力、车辆、药品耗费在了出诊的环节上,效果还不一定好,病人该死还是死。而且造成整个部门士气低落。出诊医生他们太把自己当上帝了,而没有把自己当作整个医疗系统上的第一个小小环节。新主管的想法是,以后尽可能的把医疗责任都推给这套系统。把出诊医生们解放出来。
可是以奥列格为首的这帮人不领情啊,他认为医生就是医生,只要遇到病人,就该在当时所拥有的医护设备条件下尽可能做到最好,浪费时间,劳累无比也在所不惜。结果就是,他投入了太多的个人感情个人抱负在里面,哪儿还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关心自己的卡佳呢?
如果奥列格理解了新主管,就应了那句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可是他太想做自己了,做不到就走向反面,酗酒无所事事。
女主最终认识到,男主实在是没办法了,如果没有了她,男主可能会死的。像个出诊医生一样,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在卡着她,还是选择了病人。以后的困难,那就只好以后再说了。
亚太电影大奖评审团大奖, 奥列格快30岁了,是一名医护,每一个繁重的轮班后,他都喜欢痛饮一场。他太太凯特雅也是个医生,在医院急诊室工作,但是她对奥列格的耐心已经快磨没了,所以有一天,她宣布要离婚,不过他们还得一起合住在这个狭小的公寓里,直到奥列格找到房子。他还发现他的工作出现了很大变化,让他的生活变得更艰难…… 导演鲍里斯·赫列勃尼科夫是俄罗斯当代电影界最有趣的导演之一,在这部忠实展现特定环境的影片中,证实了他的能力。尽管运用了一定的夸张手法,他还是在描述主角的困境和情感时,体现了仁慈与理解。影片使用精准的导演手法,勾勒出一段正经历“心律失常”的关系,正如奥列格在救护车中施救的病人所经历的一样。
这是一部讲述当代年轻两性在工作重压之下,所经历磕磕绊绊的情感。它有着两个叙事路径,一个是男主作为急诊医生逐渐加压的工作,另一方面则伴随着工作压力加重,两人的两性关系起伏。 逐渐加压的工作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不曾想到救护车所载的急诊医生的工作状态,是如此的紧绷与关键,如同救火般去扑灭一处处急救之火。 电影片头首先展现的急救场景,相比之后几场急诊,甚至于有些轻松幽默,一妇人为了能住进医院,坚持认为自己有病,而男主也以毒攻毒,使用剃头假条例加塑料子弹得以脱身,前往下一处救助。 在此之后的急诊,不再出现类似的桥段,心脏病病发的中年女人、呼吸困难的老妇人、未及时赶到而去世的老人、像大型谋杀现场打群架头破血流的年轻人、被高压电灼伤到没有呼吸的小女孩,每一场可谓是逐步升高的波浪。 从急诊医生的视角看到一幕幕生死线上挣扎的普通人,而这正是男主工作的日常。试想普通人经历一次便如临深渊,而这些经历都加重在男主身上,于是乎我们从中得知他每日所面对的,而逐渐原谅了他的性格缺陷及其酗酒问题。 急需诊断的情感之病危 如同危症一样,男女主角的爱情也出现生死考验。相较于工作中所面对的急症,男主在此却无从下手,甚至置气般的应对。
在篇首两人前往女方父母家中,男主的表现简直像个孩童,无视长辈在场疯狂酗酒,当我们看到女主仍为其袒护,说明两人的情况并不至于离婚,而在此之后,工作的压力碾压着男主的内心,使其疲于应对。至于一次次的波折之后,双方不断的争吵与和解。 这部电影所描绘到的年轻人情感状态在杨德昌《海边的一天》《恐怖分子》中也都出现过,相对于杨,问题的尖锐化解了不少,直至转至正面,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如此吧。
亚太电影大奖评审团大奖, 奥列格快30岁了,是一名医护,每一个繁重的轮班后,他都喜欢痛饮一场。他太太凯特雅也是个医生,在医院急诊室工作,但是她对奥列格的耐心已经快磨没了,所以有一天,她宣布要离婚,不过他们还得一起合住在这个狭小的公寓里,直到奥列格找到房子。他还发现他的工作出现了很大变化,让他的生活变得更艰难…… 导演鲍里斯·赫列勃尼科夫是俄罗斯当代电影界最有趣的导演之一,在这部忠实展现特定环境的影片中,证实了他的能力。尽管运用了一定的夸张手法,他还是在描述主角的困境和情感时,体现了仁慈与理解……
三星给“养之心累,弃之心疼”的粘人奶狗男主角。
感谢结局是温暖的,认真的压力山大更需要有个出口,可能是事儿也可能是人,有就行。男女主都很可爱加分了,原本曲风不是我的菜的歌儿配着电影画面一不小心也能单曲循环了。
没想到这么好,几乎可以5星。官僚主义的运作在哪国都一样,总有拍脑门子的高官、一刀切的教条式管理,管来管去,唯一不管的是人命。活在这样局促的体制里,男主从婚姻到职业,从心理到情感,都暴走失常、分崩离析。最后,还是那份曾被他漠视、忽略、心不在焉的生活和伴侣支撑了他,成了他的心灵归所。
沟通缺乏所致的隐患就像暗自生长的阻生齿。你觉察不到它的存在,直到有天突然疼痛发炎。
击败《无爱可诉》横扫俄罗斯尼卡奖最佳影片导演剧本男主女主。男人的怯懦,女人的不安,共同构筑成压抑的家庭牢笼,同时又和混乱迂腐的社会体制形成互文,如果说无爱可诉是艺术设计的绝望,那么心律失常是真实而感的丧气,生活根本不是「没有过不去的坎」而是「过了一个坎还有一个坎」
7分。前半部分看似闲散的铺垫显得有些找不到点,而男主隐藏的性格和情绪在影片后半部分才渐渐显露开始变得精彩,结尾颇有张力。有时候生活中绕弯子才是正途。两个主要角色戏很足。沟通的重要性,对于爱、需要爱、以及渴求理解的表达。09/22/2017
Khlebnikov用很有趣的镜头语言微观切入当代俄罗斯医疗系统、社会体制、探讨工作生活压力下的relationship。达内兄弟式的冷静克制,写实同时又独特的古怪和可爱,男主沉默尽职却低情商的性格,与女主间好笑的冲突细节,忍不住的委屈哭泣..一场生活阶段中困惑和难关中无不有的‘心律失常’)身高差神萌!
被生活放逐却有不甘被生活主宰,被情感控制却又滋生爱的光彩。干燥的故事拍出湿润的氛围。不好看的故事,但是好看的电影。
非常生活化。摄影太好。想念俄罗斯。
错过前十多分钟不过不妨碍打满分。男主的性格很喜欢,沉默寡言情商低,但是认真对待病人,医术高明。特立独行几乎每次都被投诉,中间的医改算是狠狠地吐槽了一下官方的僵化和自私。这么重要的岗位因为一刀切的改革间接或者直接害死病危的人,照进现实。还有永远堵车,俄罗斯只会酗酒斗殴的窝囊废男人。
女主到底是结婚了还是养了一条人形哈士奇呢?!男主工作时干练娴熟,一见老婆就一副“跪舔+鬼畜”的奇怪样子是什么鬼?女主看老公的眼神实在复杂,看着自己的宠物的那种复杂!~
很多问题都没解决,男主工作制度的问题,还有两个人的矛盾…然后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
男主可爱爆了。
非常生活化关于小人物的俄罗斯电影,讲述生与死,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和解。俄罗斯人真的很有魅力,自然光永远这么冷清文艺。
见惯生死却也逃不过日常琐碎带来的厌倦。剧情一次次过于重复,最大的亮点是女人说“我已经安装节育器六个月了”,两个人就坐在厨房里,但彼此之间隔绝有多远?
2018年俄罗斯国家尼卡电影奖的最佳影片获得者,平静写实、导表具佳,值得一看!40多岁的导演,掌控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协调与共鸣老辣,常有闪光笔触。没给满分,因其格局小了些。
原来老毛子在俄罗斯时代不仅上天能拍太空救援,天际行者,奇幻能拍他是龙,魔幻现实能拍危楼愚夫,恐怖能拍无声言证,内涵能拍利维坦,反思能拍烈日灼人,翻拍能出12怒汉,科幻能拍切尔诺贝利禁区。这么丧而暖的北欧范也游刃有余啊。
意外地喜欢这部片子。俄罗斯的影片久违了。从不同角度满足了我对这个重新陌生国家的想象,写实的城市生活,写实的急救医生生活,写实的性生活。对他们的居住环境有点惊呆了,两个外科医生,竟然生活在如此逼仄的公寓,小小的一室户,甚至没有客厅,厨房ML那一幕,真是分分钟再现格列佛游记。
#tiff17 很好看 看介绍以为会因为反抗官僚而变成沉重的社会题材 但人物的love life做了很好的平衡 again 生活就是这样 高潮完就要分床睡
讷言敏行比妞矮半头的Олег,温柔起来像隆河的星夜。坚持做正确的事比穿着羊绒衫讲不过脑子的话难得多。用“心律失常”来比喻伴侣关系,大概是指虽同心难同力,步调错拍、互相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