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寻味

第8期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间寻味 剧照 NO.1人间寻味 剧照 NO.2人间寻味 剧照 NO.3人间寻味 剧照 NO.4人间寻味 剧照 NO.5人间寻味 剧照 NO.6人间寻味 剧照 NO.13人间寻味 剧照 NO.14人间寻味 剧照 NO.15人间寻味 剧照 NO.16人间寻味 剧照 NO.17人间寻味 剧照 NO.18人间寻味 剧照 NO.19人间寻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在qq空间,朋友圈,qq音乐的原声专辑评论里都发了这段话

好久没推荐好东西了 风味人间: 今年失去了国家宝藏却迎来了风味人间。错过了推荐第一季的机会,第二季我不会再错过了 很清楚记得,在第一季的片头,有这样一个画面:天圆地方间,有一个方方的小院落,院落中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圆桌前,桌子上是一口圆圆的火锅,火锅中又被分成方方的井格。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天圆地方间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和谐与气韵,院落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家人土生土长,薪火相传,血浓于水的亲情,热锅滚水中我们感受到是中华美食相互交融,彼此互补而产生的味道。也就是这样一个场景,我想这就是风味人间吧。 如果说舌尖是一个开创,那么风味人间便是极致,是美食的极致,是纪录片的极致。虽然不是捧一踩一但是舌尖讲章丘铁锅的那一季确实令人汗颜,当时我心想这片大地难道已经没有美食可以讲了么?直到风味人间的播出,让我的疑虑烟消云散,这片大地的美食我真是好几辈子都不可能接触完了。 看着风味人间仿佛置身在风味人间,享受着电影般的质感。他在各个方面都追寻着极致,探寻的极致,味道的极致,技术的极致,故事的极致,生活的极致,制作的极致,摄影的极致。从导演陈晓卿到解说李立宏再到音乐阿鲲,给人的也是两个字:极致。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始终在探寻超越。 第一季的原声我到现在还在循环着。很清楚记得上一年在寝室的时候,一开始只有我在看这个纪录片,后来就变成整个寝室在午饭时刻全寝吃着外卖坐在电脑前,一起看着风味人间。随着片头音乐的响起,总能想起当时的情景,这就是美食与音乐的力量。 大千世界,肴变万千,风味人间,烟火万千。

 2 ) 小小笔记

1.猎蜜 翡翠烧卖+千层油糕 2.六月黄。 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日月轮转,再揉眼时,风景变了,味道还在。 对于家的记忆,被写在劳作的盐田,微凉的海风,灿烂的烟花里,也写在一道道食物中。 3.魔力酱,墨西哥 想去潮汕 印尼沙嗲肉串or闽南沙茶酱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4.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5.吃鸡不见鸡,豆花儿不用豆,鸡豆花儿 烧鸡烤鸭炖鱼 6.没有宴饮的人生,就如同没有旅店的漫漫长路 顺昌灌蛋惊了! 盐和时间,总是乐于充当风味的摆渡人 老苏州制作虾子 乌鱼子! 味道塑造的,还有人们的生活 7.意大利佛罗伦萨茴香萨拉米肠 泰国酸肠 肠衣里的花花世界 有了啤酒酸菜香肠,德国人的快乐就无处遁藏! 曼加利察猪🐷!绵羊猪,有卷毛的! 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平凡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荒井圭一 8.粉条-土豆、淀粉 魔芋剥去外皮,在粗糙石板研磨,加入草木灰营造碱性环境,沉淀,魔芋浆凝成胶状。取中心,再熬煮。魔芋筋 阳荷 在秘鲁,冻干土豆仍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不知道有没有上一季那样的摄制组故事,八集居然就这样播完了,居然已经八个星期了。恋恋不舍意犹未尽。

 3 ) “透镜”:美食纪录片的真正定位

刚看完第一集,出人意料的好。

虽然现在就夸有点为时尚早,但是已有评论中,实在是没有说到点子上的。

一部好的美食纪录片,当然有很多元素值得我们的夸赞,比如摄影、场面调度、剪辑和配音等等,但显然这些略显“技术性”的条件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已经显露无疑。在我高中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时,它给我的感觉当然是惊艳的,无论是它清新的光影色彩,还是饶有深意的配音文案——但是在当下,这些特色显然已经是一部美食纪录片的基本条件了,像我们现在再去看上世纪中叶的《公民凯恩》时,我们很难再获得蒙太奇手法带给我们的震撼了,因为这在现在的电影世界里,早已稀松平常。

当技术和手法的创新库已经被雨后春笋般的纪录片耗尽的时候,导演们就只能寻求内容和精神内核上的突破来带给观众新的观影体验。而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风味中国》第二季的头一集真的开了个好头。

其实美食纪录片在内容定位上是一个极大的困难,这是这一题材本身所决定的。所以但凡是一个有想法的导演都会遇到一个困境:单纯的美食展现和美食背后的社会呈现应该以何种方式交融。例如在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中,“糖”或“甜”的讨论就是一个极难操作的选题。

如果单纯谈论糖,那就变成了大千世界全球人民的吃糖录,全篇将会充斥着各种具备甜元素的美食,看完后会发齁,漂亮的镜头会消失它的况味。为什么?因为古往今来,我们喜欢看美食影片,不仅仅喜欢里面曼妙的形容,其实我们还会通过美食来看到某种生活状态、某种社会情绪的投影。就像《饮食男女》里开头老朱师傅行云流水般的操作,让我们泛起感触的是他一身的技艺,凝结在眉间的认真劲,以及他对生活的掌控力,这都与其老年人的身份形成了反差,让我们品尝到了其中的况味。所以,单纯看美食镜头是没意思的。如果我们需要的是这些镜头,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大量的竞品,甚至在一些美食博主的vlog里,那些盖着滤镜的镜头都是极美的。

我们喜欢美食纪录片的原因,是在于“美食”这个载体的多元性:穷人需要她,富人也需要她;沿海有,内陆也有;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她,可往往她也被忽略;我们渴求于珍视她,却常常在生活的重担下草草了事。我们想看到的是美食纪录片,而非美食作家王刚的做菜视频,也非精美且有猫的美食vlog,是我们想借助摄影师的手,导演的眼睛看到那些我们不曾看过的生活。这也是在这一集中,伴随着伊斯坦布尔深夜鹰高飞的镜头,脸上蒙着面粉的小哥看到了“机会”的甜,喜马拉雅山侧的兄弟俩看到了“生计”的甜。看到这些,我们看到了那些普通却发着光亮的生活,看到了因地理而居所不同的人们为了所爱付出的相同的努力。

在这个时候,美食纪录片其实变成了一个竖着美食的旗帜,实际上谈论社会百态,人间珍奇的社会风俗纪录片。这样的尝试是很好的,我们在舌尖第二季、第三季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影子;但是显然的,时至今日,观众们是没法对其满意的。如果我们为了观察生活,为什么不直接去看风俗纪录片,如果为了看糖的历史,为什么不去看历史纪录片,那些品类提供的细节会更多,思考也会更深入。如果美食纪录片总是停留在这样的“第二层境界”中,也就走上了一条越来越窄的路。

在影片中,一直到新哥出场之前,我都在等待,等待着真正触动我的一点,直到苦瓜排骨汤出场。在那一幕里,养家的艰辛,石炉的热汗,工友问起女儿成绩时的尴尬,看到女儿自责的心疼,仿佛都被一碗略带苦味的苦瓜排骨汤融化了。前面浓墨重彩的石炉焗烧猪不过是导演的虚晃一枪,那一刻我有点头皮发麻。是啊,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阶层固化的香港,普通厨师家的孩子再努力,考名校也并非易事,生活当然不是甜的,但是“中国人从中找到了甜味的线索”,我们热爱生活,不就是为了等待那份“回甘”的甜么?苦瓜汤消解了生活的不畅,困难仍在继续,但是新哥却对着夏日里的凉风笑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究竟如何将美食和社会相交融呢?其实,回归到美食本身,用美食带领我们进入思考的最深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甜蜜缥缈录》这一集中,糖作为全篇的线索,从直接吃糖(猎蜜)、吃甜点,到用糖作辅料(咸烧白),一直到最后讲完全不是糖的"回甘"滋味(苦瓜排骨汤),这一层层的思维深入几乎完全由食物本身内涵引导,而并非导演和文案的强行“拉郎配”。

当我们在看美食纪录片时,我们所喜欢的并非是单纯的美食,单纯的世间百态,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一个“透镜”,通过美食的投射,看到一些不曾被仔细观察的社会情绪,一种人们通过吃饭、做饭表达的生活思考。

所以,我认为,“透镜”——才是美食纪录片的真正定位。显然的,在第一集《风味人间》里,他们完成的很好。

 4 ) 《风味人间》在拉丁美洲 ...

美洲的两大美食宝地,毫无疑问就是墨西哥和秘鲁。食物丰富多样,吃法千奇百怪,有很强的印第安文明的印记。

在美洲这片大陆上,诞生过相当多的印第安伟大文明,其中有三个影响极大,被称为“美洲三大古文明”,一个叫印加文明诞生于秘鲁。另外两个,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都繁荣于墨西哥。这两个国家的土著印第安人培育出了世界级的主粮:秘鲁的土豆和墨西哥的玉米,这两种作物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亿万百姓家里餐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味人间》第一季已经造访了秘鲁。而墨西哥这片奇幻的土地,敞开怀抱迎接华夏饕客。

墨西哥的玉米杆,三个我那么高

我是科先生,长居墨西哥城已经五年了。当年用了一年半时间背包环游美洲十六个国家,吃遍诸国,只有墨西哥和秘鲁的菜系给我深刻的印象。两国食材奇特有趣,做法多样,全国从南到北遍布地方特色菜品。不像巴西、阿根廷等国料理单一,除了烤肉还是烤肉,虽然好吃但是太单一了。

鲜嫩的仙人掌片,墨西哥常见的蔬菜

龙神柱的花,干旱区域人民的美食

玉米蘑菇Huitlacoche,故意把病害黑粉菌引种到玉米上产生的“黑暗食材”

各种干湿辣椒,辣椒原产地的墨西哥不愧为“辣椒王国”

墨西哥美食享誉世界,根植源远流长的土著文明。耳熟能详的墨西哥菜有塔可饼Taco,卷饼Burrito,法西塔Fajita等,不过墨西哥菜远远不止如此,天南地北的68个少数民族让墨西哥美食百花齐放。

玉米汤Pozole,曾经使用人肉制作,后面替换成味道类似的猪肉

绿南瓜籽鸡肉卷

精致菜肴的典范Chiles en nogada

先占坑 ~ ,我参与了《风味》第二季墨西哥的调研拍摄,会随着节目播出继续写背后详细的故事。

在墨西哥已经探索了五年,我依然还在深入挖掘。你可以在以下平台跟随我的脚步,实时了解墨西哥的文化和生活。

 5 ) 食物带来的幸福感,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

2020年的开端,着实有些凄惨。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各行各业被迫停摆。人们戴上口罩,减少出行。

前些天全球巨星的慈善演唱会,也呼吁大家待在家里——Together At Home。

这种情形下,出去下个馆子受到了诸多限制,短期内也无法去旅行。好在影像可以带我们走得更远。云逛故宫、云赏樱、云看演唱会之后,《风味人间》第二季开播了,带我们到地球的另一端“云逛吃”,开启一段人文与美食的盛宴。

美食纪录片从来都不缺观众。微距的特写放大了食物原本的色彩,升格镜头又还原了原材料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所谓的深夜禁片,真是每次都看得我口水直流。

《风味人间》的几位“大厨”,也保证了这道“菜品”的完美呈现。陈晓卿总导演、李立宏配音解说、阿琨配乐,这个铁三角组合拍摄的《风味人间》第一季,在豆瓣拿下了9.1的高分。这回原班人马重聚,第二季也自然配得上期待。听到李立宏老师熟悉的声音,就知道,还是那个味儿。

这一季的第1集,叫“甜蜜缥缈录”,像是给这有点苦涩的2020年的一位调和剂。

高甜预警!以下内容糖分超标。

甜味促使多巴胺分泌,会给人带来幸福愉悦的感觉。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这种温暖的味道。

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昌泰尔族,为了采集崖蜜,要面对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蜜蜂。用最原始的藤梯爬上几百米的悬崖,单靠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操作割下蜂巢。这一系列超高难度的操作的猎蜜,甚至可能让人付出生命;

马来西亚世界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巴瑶族的人们,面对蜇人的水母,也要潜入海底找寻最鲜美的海胆

甜的食物来之不易,自然馈赠的甜食带来的快乐,也写在了人们的脸上。

偏远地区的部族还在用原生态的方式获取食材,而城市人的餐桌上,甜味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菜品。

国人饮食文化中,南北方的口味差异,经常引起针对某一食物的甜咸之争。甜粽还是咸粽?豆腐脑应该是加糖还是加卤?处在中间地区的扬州,便将两种口味混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美食。

翡翠烧麦,薄薄的面皮里透出青菜的绿色,馅料是甜和咸的完美调和。青菜挤出水分,撒上白糖,再加入盐、猪油扮成馅儿,顶上撒火腿沫,精致诱人。

另一道扬州名吃,看起来并不出众,却只有经验老道的师傅才做得出来。充分发酵揉制的面团,内里包裹白糖和猪板油丁,蒸出的油糕足足有64层!

甜味与不同食材的融合,在中国各地的菜系里,也形成新的滋味。

川菜辣,其实也嗜甜。常见于餐桌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都是甜味与辣的交融形成的鱼香口、荔枝口。

甜是菜品中的调味剂,而甜品则是把这种味道发挥到极致的体现。伊斯坦布尔以甜点闻名于世,巴克拉瓦则是这城市中甜点上的明珠。

这道世界闻名的甜点制作难度之高,入门的头七年,可能你都只能擀面皮。要把面皮擀成0.1毫米的厚度,吹弹可破。还要通过对温度、酸度、水和时间精准把握,熬制糖浆。

漫长和学习过程和精细的烹饪过程,最终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巴克拉瓦。

中国人常说“苦尽甘来”,于食物是一种新的味觉体验,于生活又是一种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采集食材的艰辛,烹饪菜品的辛苦,甜品学徒的漫漫修行路,哪样不是先苦后甜呢。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什么样的肤色语言,收获甜味带来的幸福感,人们对美食和幸福的向往都是相同的。

第1集的故事带我们尝遍了世界的甜,第2集“螃蟹横行记”则将最肥美的应季食材送到了面前。

橘色的螃蟹,金黄色的蟹膏,光是这一帧帧画面,就把我馋的不行。

感谢世界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这位美食带上人们的餐桌,也谢谢这期节目,拓宽了吃货如我的螃蟹食谱。

中国人的吃蟹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而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品种则是大闸蟹——清蒸大闸蟹、蟹粉小笼包、螃蟹炒年糕,这些常见于菜谱的菜品,都是螃蟹这种水中至鲜食材的精彩演绎。

吃蟹讲究时机。

远在北极圈内的挪威,人们在极夜的季节里,冒着风雨出海捕蟹,海水温度、洋流走向,都影响着捕蟹的收成。

意大利人威尼斯,人们找到刚颓壳的螃蟹,抓住蟹壳变硬前的几小时,牛奶浸泡,裹面粉炸制,做成外焦里嫩的炸软壳蟹。

广东台州,躲过了暴雨和飓风的青蟹,一千只里能产出四五只极为珍贵的黄油蟹。蟹肉与黄油融为一体的螃蟹,蟹壳到蟹脚,一口都不能错过。

面对螃蟹这种对节气要求极高的食材,世界各地的厨师们,也将螃蟹烹饪成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菜品。

美国人豪放直率,将整块蓝蟹的肉取出,与面包糠、欧芹、蛋黄酱混合,烤制成肉感十足的蟹肉球,四个就有一公斤那么重。

日本人追求极致,将螃蟹重新拆解,从壳中剔出,蟹柳、蟹黄、蟹籽再配上调味料,呈现一道极为精致的生食料理。

中国人则最重视家庭,最好的食材总要与家人一同分享。

花岙盐场的老夫妇,一辈子在盐场辛劳,即便儿女都搬走了,他们也守着这里。用海岛上收获的海盐、螃蟹腌制一道炝蟹。

春节家人团聚,一起备菜、聊天,老人为儿孙准备的炝蟹,成为春节晚餐上的重头戏。

螃蟹横行于世界,这小小的螃蟹,串联起世界各地的人们吃螃蟹的故事。无论是养蟹人、专做螃蟹的厨师,都因为这道食材在自己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而螃蟹衍生出的菜品与故事,也成为他们与家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这一季的《风味人间》延续了第一季的内核,带我们去到世界上更远的地方,探寻食物的来源和演变。上一季以自然界的变化为切入点探寻美食,这一季就将目光聚集到更具体的食材之上。这两集之后,这一季还会看到酱料、鸡肉、根茎等等食材在世界各地的美食故事。

《风味人间》的可贵,不光在于带领我们品味世界各地的饮食,更在于食物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放大了食物带来的幸福感。自然的馈赠在人们的智慧作用下,演变成不同的菜品与文化,才是最精彩的风味。

 6 ) 最“欲”国产神作回归,它让你把持不住!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booka

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友记》有这样一场戏。 莫妮卡一边吃着蛋糕,一边发出酥酥麻麻的娇声。 坐在一旁的瑞秋白了一眼,“天啦撸,干脆去开房吧。” 莫妮卡充耳不闻,继续沉醉,“我一定会让这个蛋糕好好爽爽。” 此时,菲比送出一道送命题: “如果你必须放弃一样的话,食物还是性爱?” 莫妮卡不假思索,“性爱!” 乔伊左右为难,“我不知道,这太难取舍了。食物,性爱,性爱,食物…天啊!我都想要。我要坐在面包上的妞儿!”

换做你,你会放弃什么呢? 如果你犹豫不定,不如先看一下我今天推荐的这部纪录片。 它一定会勾出你食欲,让你丧失立场,瞬间叛变。

《风味人间》 第二季

*流量预警,请打开WiFi* 01 大千世界,滋味江湖。 为一种味道,人类置身险境,舍命一搏。 >>>中国,台湾 在现代化捕鱼技术盛行的当下,对海洋生态破坏最小的镖鱼法已经江河日下。 以海为生、固守传统镖鱼法的一对父子在汹涌澎湃的大海守候多日。 他们手握镖枪,只为一种深海美味, 旗鱼。 旗鱼生性凶猛,壮硕有力。 它的最快速度达到60km/h,是游泳速度最快的鱼类之一。

身为镖手,儿子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之下,站在船头,迎着风浪,瞭望着波澜起伏的海面。 老爸听从儿子的指挥,操作船舵,调整方向、船速。

旗鱼浮上水面的短暂瞬间正是抛出镖枪的最佳时机。 逆浪镖鱼,讲究的就是把握时机、提高准度。 在上天的眷顾下,技艺精湛的儿子魄力地投掷出一镖。 他成功了!他叉中了一条旗鱼。 收获的喜悦,抹平了父子俩之前的遗憾和不快。 即将失传的镖鱼法,在这一刻,也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

>>>马来西亚,塔塔甘岛 岛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后一个海上民族,巴瑶族。 这个民族几乎终生不会踏上陆地,吃喝都来自海洋。 17岁的卡特哈兰,村里水性最好的人。 他经常潜入海底,寻找一种新鲜的海味。

白棘三列海胆。 因为富含游离氨基酸的缘故,它的海胆黄鲜甜浓郁、肥美新鲜。

为了寻找海胆,卡特哈兰不仅要锻炼憋气的功力,更需要躲避水母的骚扰。 水母,又叫海黄蜂。 它释放的毒液,轻则灼伤皮肤,重则打乱人的呼吸节奏,导致麻痹致死。 每一次潜水,都是冒一次险。 但是,在美味面前,他心甘情愿。

>>>尼泊尔,米亚格迪 59岁的泰克,部族里仅存不多的蜂蜜猎人。 他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族人一起猎蜜。 算一下,现在的他已经有42年的工龄了。

泰克猎蜜的方法,延续着最原始的方法。 在没有保护之下,他顺着藤梯攀爬在两百米的绝壁悬崖。 攀爬的过程必须十分谨慎,一不小心就葬身崖底。

他一边攀爬,一边要烟雾驱赶蜜蜂。 烟熏的过程中,更要控制好火把,以防引燃藤梯。

顺利到达蜂窝的位置之后,他要开始高难度、最危险的一波操作了。 用细绳连接藤梯; 把同伴递过来的竹竿钉进岩石缝隙,自己借助竹竿慢慢靠近峭壁;

右脚操作刀具,一点一点地割蜜。 左脚则站在藤梯,支撑着身体。

醇厚香甜的喜马拉雅蜂蜜,对食客来说,是一种绝世美味。 对泰克一家来说,这是全家最大的一笔收入。 不过,泰克从来不会为了赚钱,而去贪念蜂蜜。 为了确保来年有蜜可采,每一个蜂巢,他只取一半。 这是对灵神的敬畏,对天赐的感恩。

02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为了这份甜,不同的地域、不同饮食文化,纷纷对它施了魔法。 人类用多样百变的技艺,将甜创造出万千姿态。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巴克拉瓦,土耳其国民的最爱,土耳其甜点的王者。 红茶的苦配上它的甜,就是一种爱情的味道。

巴克拉瓦的制作方法,难度高,工序复杂。 十几张面皮同时擀压。 每一张面皮的厚度不超过0.1毫米

撒上奶酪、核桃、杏仁、开心果碎,上下叠加20层面皮。 切段、摆好造型之后,放入烤箱焙烤起酥。 别着急,这只是巴克拉瓦的准备阶段。

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熬糖。 将白砂糖倒入热水里,不断搅拌,让其溶化。 挤上柠檬汁,促进水解,让糖液黏度变低。 在温度、酸度、水、时间的巧妙撮合下,糖液的比例达到完美。

当巴克拉瓦烤好之后,最后一个步骤来了。 把调好的糖液浇淋在巴克拉瓦的身上。 这一瞬,沉睡的它终于被唤醒。 浓郁香气,扑面而来。

>>>中国,扬州 关于中国人的口味喜好,自古就有南甜北咸的说法,扬州就是两者的分界线。 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扬州双绝不得不提。 第一道,翡翠烧麦。 把时蔬剁碎去汁水,撒上一层白糖。 加入食盐、猪油,为馅料增添油香。

把拌好的馅料放进面皮,团成斗状。 咸鲜的火腿末妆点其上,放锅里蒸。

蒸熟的翡翠烧麦,薄皮如一层纱,色泽如碧绿翡翠。 轻咬一口,碧玉溶浆,甜中带咸,咸不压甜。

另一道,千层油糕。 把擀好的面撒满糖,再散上猪板油丁,一次次擀、卷把糖、油层层包裹。 在高温水蒸气的包围下,糖和猪油充满溶解,油糕也不断蓬松。

菱形方块、半透明、芙蓉色、惊人的64层。 浅尝一口,绵软甜腻,回味无常。

>>>中国,青城山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麻、辣、鲜、香”的川菜走出国门,遍布全球。 哪个地方没有一家川菜馆,它就称不上国际化。 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夫妻肺片、鱼香肉丝、粉蒸肉… 这些川味家常菜都司空见惯了。 今天就再说一道菜,把甜发挥到极致,让人哈喇流一地的—— 甜烧白

把烫净猪皮的猪肉煮至八分熟。 用精湛的刀工把猪肉切连刀薄片。 每隔一层肉片就嵌入一片红糖,再将其放在碗中。

把熬煮好的红糖糖油洒在表层,再把半熟的糖油糯米倒在猪肉上。 放入笼屉里蒸,让猪肉享受3D立体高温SPA。

完美的烧甜白,油脂丰盈,猪肉片晶莹剔透。 李碧华形容,“它丰腴肥美,就是杨贵妃般的丰满美人。”

03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从古至今,人类对鲜的追求,总是孜孜不倦。 如果在鲜味食材里做个评比,蟹是无可争议的水中至鲜。 梁实秋,这样评蟹, “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 不偏不倚,甚是一枚吃货评价啊。

帝王蟹的腿肉丰实饱满,可以生吃。 用它做的蟹腿刺身,可以保留原初的鲜味。

吃蟹,最不失原味的做法就是蒸。 美国马里兰的蓝蟹在蒸吃的同时,又添加了别样的味道。 黑胡椒等调味料的加入,让它咸香辛辣。

除了吃蟹肉,威尼斯的油炸软壳蟹十分特殊。 把刚蜕完壳的艾氏滨蟹,裹上牛奶、面粉,直接油炸。 外表酥脆,内里松软。

无论外国人吃蟹的种类有多少花样,论吃蟹艺术,还是中国第一。 往上数2000年,周朝就有了做蟹的配方。 把蟹肉用盐腌制,叫,蟹胥。 如今,佤族人还在延续着这种古老的吃法。

美食家评价小野二郎的寿司,“极简的纯粹”。 宁波炝蟹,是“品蟹界”的极简、纯粹。 选膏肥肉厚的母蟹,只用海盐、水腌制。 没有花里胡哨的搭配,就能让蟹膏像果冻一般Q弹。

更惊艳的是,把炝蟹冰冻一下。 低温下的红膏停留在每一块蟹肉之上。 在冰霜将化未化之际,轻咬一口,余味无穷。

现在国人最常吃螃蟹,非大闸蟹莫属。 吃大闸蟹,是一件体力活儿、精细活儿。 蟹八件上手,嚼、吸、夹、舔、掏、啜,不把每粒蟹肉吃干净,就不算真正吃大闸蟹。 梁实秋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讲述自己童年吃大闸蟹的趣事。

“慢条斯理,细吹细打,一点蟹肉都不能糟蹋,食毕要把破碎的蟹壳放在戥子上称一下,看谁的一份儿分量轻,表示吃得最干净,有奖。 我心粗气浮,没有耐心,蟹的小腿部分总是弃而不食,肚子部分囫囵略咬而已。 每次食毕,母亲教我们到后院采择艾尖一大把,搓碎了洗手,去腥气。”

俗话说,“七尖八团。七月里吃尖脐(雄),八月里吃团脐(雌)。” 殊不知,6月的大闸蟹有一种别样的鲜味。 它壳薄黄多,蟹黄呈半流质,十分诱人。 因此,人们把它叫做,六月黄

04 北欧到美洲,神秘海洋到内陆深山,街边粥铺到婚庆宴席… 从《舌尖上的中国》一路走来的陈晓卿,把《风味人间》的视野放眼于全球,不再局限于中华美食。 它纪录了不同的种族、地域的饮食文化,它见证着不同肤色人种对食物的同一种热爱。 一日三餐、昼夜轮回、四季更迭。 整个人类史也是美食的进化、传承史。

“地球上不缺的是钢筋水泥的都市,缺的是人间烟火。 微风过处,偶尔飘落几片秋天的叶子,空气里弥漫着酸笋的味道,这是迷人的人间烟火气息。” 《风味人间》用食物的美好,诠释“至味在人间”的主题,为我们找到了一片人间烟火。 它让志在减肥的我们瞬间破功,让熬夜看剧的我们哈喇子直流。 对此,陈晓卿安慰我们这些吃货,

“年轻人不用怕,每天消耗多,消化系统开工时间足够。更重要的是,被身体吸收的油脂,科学证明,往往会转化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东西,它有助于保持心情的愉悦。 素食党一般都比较严肃,适合思考人生。而吃肉党,注定一事无成,每天就像我一样,傻乐傻乐的。”

吃,神圣不可侵犯! 蔡澜说,“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可以吃得不奢侈。银行中多一个零和少一个零,根本上和几个人大吃大喝无关。” 作为饮食男女,我们为吃而欢乐,为味道而沉醉。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我会像《海鸥食堂》里的姐姐一样, 吃一堆好吃的,叫上喜欢的人。

文/booka

 短评

陈晓卿料到第一集就讲甜食,咸党肯定会喊腻。竟然搬出苦瓜压轴,实在是高!话说开拍前我还投过简历,石沉大海(是我不配

6分钟前
  • Crassula
  • 力荐

“熟悉的味道”:不管相隔千万里,食物能体现人类作为共同体的默契。画面里有风味,音乐里有人间。

8分钟前
  • [未注销]
  • 力荐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为一部下饭纪录片它可太厉害了,看它能多吃两碗饭。肉片在筷尖颤动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口腔内融化,印象里千颂伊爱吃的酱油螃蟹,蟹黄、酱油拌上米饭……我的妈呀谁还要减肥啊!过足了口腹之欲再说吧!

13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风味人间》第二集讲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套路上:挪威的渔民下了好几次网都只蟹未收,忧心忡忡去更远的地方捕蟹;马里兰的徒弟做出来的蟹肉太老了,过不了师傅的关;韩国的老妈带着女儿做酱蟹要传承这个300年的手艺;宁波的母亲过年用海盐腌蟹等儿女回乡;还有佤族的父亲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去山涧里摸蟹。每个食事的最后都是上全家福对着镜头说我的菜棒棒哒。文怕重复,陈晓卿你却重复了三遍了,你看看人家《人生一串》和《水果传》啊

18分钟前
  • 午餐·暖照
  • 还行

其实很多苦的食物里也会有甜味,苦瓜就是一种。广东人喜欢把苦瓜叫做凉瓜,炎炎夏日来一碗凉瓜排骨汤,口舌生津,清热消暑。

20分钟前
  • 若初
  • 力荐

第一集就这么胖么!今日糖分收入过量,我的教练在提刀来的路上。

22分钟前
  • picnic
  • 力荐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记,颗粒苍穹传,鸡肉风味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风味人间2》的8大主题都深得我心!本美食爱好者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期!

26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晚上一个人看得饿到落泪。感觉没吃过这些东西这辈子白活了。

2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三更半夜不要看,不然越看越饿,看完又自己弄了点夜宵,真的很耽误我减肥。

30分钟前
  • WIKI魏
  • 力荐

严重审美疲劳了吧,解说词尤其疲劳,该换个风格了。

32分钟前
  • 流马
  • 还行

光看小哥哥我就血糖飙升了!

35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看到土耳其的果仁蜜饼,立刻激动起来。前年去到土耳其,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道甜点,酥香胜过千层拿破仑!!

38分钟前
  • 灼灼裴质
  • 力荐

吃是人生一大快事。坐标北方,婆家江苏,看这个纪录片有种嫁对人了的感觉,, 哈哈哈哈哈哈 (旅游一定要去广东、土耳其!)

40分钟前
  • 小白新之助
  • 力荐

陈晓卿做的所有美食类纪录片中文案最差的一部,镜语和人物主体及食物的融合再细腻,文案不能唤醒感官,旁白仿佛三流高考作文,放任辞藻砌出高墙,观众肚里的馋虫也就叫不出声了。隔靴搔痒的勾人之处在于痒处确知,需恃机而挠,美食类纪录片的文案恰好就需起到制造痒处的作用。至于不知老蔡老沈又或者某位路人甲,这回做作摆出学究气的假斯文,却灭了美食的鲜活气,真没意思极了。

44分钟前
  • Δεερ
  • 较差

陈晓卿出品,必属佳品。每次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敢看一集,但看着看着总会觉得手里的炸鸡、烤串、冒菜、炒米线顿时就不香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甜蜜缥缈录、酱料四海谈、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每一集的名字都起得很有意境,和每一道菜肴都衬得相得益彰。真正的把美食纪录片拍成了一件艺术品,看人间烟火、看万物蓬勃、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风味选得好、菜做得也棒、文案写得也很传神,第7集《香肠万象集》里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适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人们匆匆小聚、再会。」也有另一段这样讲的:「古老的地方总是时光交错,而人们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开始新的一页。」

47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酷爱甜食哈哈哈,这一期节目简直深得我心,那些神仙甜食,再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太吸引人了。

50分钟前
  • Hangain
  • 力荐

来了!最懂吃的人,他又出手了!

52分钟前
  • 小艮
  • 力荐

陈晓卿坐镇果然不同凡响。《风味人间 第二季》的立意,已经开始寻找五味的起源了。以动作片的思路拍美食片,看得非常过瘾。个中高手,都是江湖中人。

56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这个真的不能饿的时候看,会想撞墙的!大晚上的不能看啊,那些个显微摄影的镜头简直就是折磨死个人啊!

6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延续了第一季在美食之上的文化和暖意。各地采风是基本操作,微观和慢镜是对食物的基本尊重,神仙级的文案,加之如此纯正的旁白,顺带就蹿出了听者的口水。人是大地的主人,又是肠胃的奴隶,更是深夜的毒者。9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