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最早的长片。他本来是力求拍出法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的,但是由于对国产彩色系统的疑虑,雅克坚持彩色和黑白各拍一遍——虽然工作量变大,但是后来本土电影技术公司的破产证明了他的谨慎是正确的。雅克后来的电影也证明了,当他给自己的声音理念和表演风格着上颜色后,他的作品是堪称伟大的。 后来雅克也对这部片子做了上色和修复,但我仍然非常喜欢这部黑白喜剧片。这部电影的剧作略显粗劣,但其中有许多令我眼前一亮的巧妙设计,让我感觉到喜剧来源于重复的困境和独到的观察。我也喜欢他生动且风格化的表演,正如我对卓别林、基顿等艺术家的爱——当他们不说话,或者语言含混不清时,我能看见话语背后的许多东西,甚至是不属于这个角色的真实。丰富的动作既可以引起注意,又可以引出联想和想象。
因为工作关系,和法国人有一些交集。他们总是不紧不慢的态度,在永远追求更快更强的中国人看来简直不能理解。但塔蒂老早就用《节日》这部电影对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提出了诘问:急什么呢?
《节日》前半段是悠哉的节日狂欢,后半段则是邮递员的大干快上,看似毫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塔蒂从不掩饰他对法国乡野那种无序混乱状态的喜爱,不仅仅因为这是孕育喜剧的绝佳场景,还因为这里头包含着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关系。但混乱必然意味着效率的低下,于是在电影前半段,邮递员在一片杂乱无章中信都没送出去几封。而到了后半段,在“赶超美国”的号召下,邮递员开启了他的极速狂飙。这是电影中最精彩,也最包含了塔蒂个人表达的部分。前一天还在插科打诨但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的邮递员,这一天变成了话都说不上几句的送信机器,最后一跃掉进了水里。
“你再快,世界也不会因此变快”,以代表传统智慧的老奶奶作开场白,最后又以她的话语作为结束场景之一,塔蒂这一安排的深意显而易见。对美国兄弟的嘲讽只是个表面的靶子,塔蒂的反思指向整个现代秩序给人带来的破坏。这种极具前瞻性的思考在他其后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有展现,最后在集大成的《玩乐时间》中达到顶峰。
刚好看完《节日》之后,朋友发给我一篇来自《环球时报》的“雄文”,题目是《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是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唤醒》。想到刚刚电影最后,那个可爱的小孩欢快地追着卖艺人货车上的旋转木马,把送信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不禁哀叹,作为总是被闹钟唤醒的中国人,我们还能享受节日的快乐吗?
【也许是一份电影蓝图】 《节日》有一种乐天又憨傻的气质。于洛先生的前身弗朗索瓦是个长手长脚头脑简单的人,拥有过人的运动天赋和身体协调能力,很像塔蒂本人。村民则是淳朴而天真的,喜欢恶作剧,他们笑话弗朗索瓦笨拙而低效的邮递工作,事实上是没有任何恶意的。村庄的名字叫Follainville,不知是不是塔蒂有意为之:fol是愚蠢,疯狂的词根,ville则是村庄的词根。 这部处女作显得粗糙、稚嫩,却已大致涵盖塔蒂后来影片中探讨的话题,比如技术革新给生活带来的麻烦、对法国传统乡村的留恋与回归、标准化和机械化抹杀人性、以一种日常的喜剧视角看待生活……也显露出塔蒂日后影片的诸多风格特点:不给特写、大量全景镜头、淡化剧情逻辑、利用场面调度制造视觉笑料、以声音引导注意力、强调音效淡化台词…… 邮差弗朗索瓦透过大棚的缝隙偷看了一场免费电影,一部表现美国邮政高效率办公的科教片,里面骑着摩托车甚至开着飞机送信的美国邮递员让弗朗索瓦看傻了眼。美国的高科技也让村民们大开眼界,他们无情地嘲笑弗朗索瓦的低效。在几个年轻人的怂恿下,弗朗索瓦打算模仿美国人的高效率办公,他使骑自行车送信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杂耍,送信之路则变成一场冒险之旅。人们往往是未见其人,信已到达。虽然成功提高了送信的效率,但也闹出不少笑话和麻烦。 表面上是对美国高效办公的模仿,影片的内核,则是对美国化的批判,这一主题也出现在塔蒂后来的作品中,甚至从后三部电影的双语标题中就能看出来。新事物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与威胁,不可避免地与法国对美国的争论联系在了一起,它表现在《我的舅舅》中俗气的现代建筑中(连同日式花园在内),《玩乐时间》中蜂拥而入的美国游客中,《交通》中的多功能露营车中。 塔蒂的电影没有明显的剧情逻辑,因为塔蒂的作品来源于观察而非虚构。他发掘日常生活细节中的喜剧因素,这些元素构成了影片的基本单位,所以有人会说,看塔蒂的电影,即使中间打了瞌睡,也能跟上情节。塔蒂的观察被其诗性美学的想象力调和与组织,正如评论家戴夫•希基所指出:“塔蒂认为,我们所有的人,一直生活在一个我们称之为世界的复杂艺术品内,也许只有另一件艺术品才能教会我们欣赏眼前所见之物。” 【差点成为法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当时法国还没有国产彩色电影,制片人奥莱恩认为可以通过还处于试验阶段的“汤姆森彩色”技术,使《节日》成为法国第一部彩色剧情片。汤姆森彩色是一种复杂的手工艺发明,相较于大片厂的色彩技术,它提供一种小作坊式的替代性方案,或许能够成为法国对特艺彩色的回应。于是塔蒂开始了他有趣大胆的设想:“或许能找到一个黑暗的小村庄的广场,我已经决定居民们都穿黑色,就像过礼拜日,这样所有的颜色就几乎消失了。……人们带着自己的家伙来到露天广场,突然间广场充满了颜色。颜色是在他们打开大拖斗――那些装着摸彩的东西和旋转木马的拖斗――的时候出现的。于是‘节日’就从颜色里得到了它的重要意义。节日一结束,拖斗又打开了,颜色回到了马车里。狂欢节的卡车继续开动,将村庄的颜色带走,让它处于黑色和白色中,外带一点褐色。” 塔蒂知道自己在冒险,于是调用了两台摄影机进行拍摄,一台是彩色的,另一台为了安全起见,用了黑白胶片。他在彩色中设置电影布景,把村里的很多房屋大门都涂成深灰色,让大部分村民穿上深色外套。不过这个想法在20年之后的《玩乐时间》中才完美呈现出来。因为影片的彩色胶片还未洗印,汤姆森彩色公司就破产了。 和卓别林一样,塔蒂也喜欢反复调整自己的旧作,用他的话说就是“修改家庭作业”。筹备《玩乐时间》的间隙,塔蒂在1964年重新剪辑了《节日》,重新制作了音轨,并用模板为一些杂散的视觉细节上了色。他甚至重返圣塞韦尔,拍了一些新增角色的素材,该角色是一位为法国国庆日活动进行速写的年轻画家。塔蒂非常精妙的将新素材整合到影片中,看起来天衣无缝。在接下来的三十余年中,大家看到的都是这个版本的《节日》。塔蒂将他这种修订才华延伸到了他其他的作品中:《于洛先生的假期》首映20多年后,他又加入了一个揶揄《大白鲨》的小笑料;《交通》上映很久之后,他又插入了一个关于加油站派送复古石膏模型的漫画式桥段。 《节日》未采用的彩色胶片保存了下来,1995年在塔蒂的女儿索菲塔·蒂斯切夫的主持下进行了修复。索菲是塔蒂的第二个孩子,也是他唯一的女儿,她还是一位专业电影剪辑师。她一定与父亲的色彩观点一致,在其父逝世五年后,她重新回到《节日》的彩色负片,希望能在摄影师弗朗索瓦·爱德的帮助下,重构一个彩色的版本。在与爱德耗时七年时间终于克服了技术问题之后,她决定删掉画家的角色,转而致力于修复最初的版本。“法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在迟到近半个世纪后终于上映。 【取悦观众与评论家不可兼得】 《节日》制作完成后,塔蒂却找不到发行商,于是只能重操旧业,演起了哑剧。沮丧之余,他还写了一个关于失意魔术师的剧本,这个剧本在2010年由西维亚·乔迈制作成了动画片《魔术师》。 第二年塔蒂出售了《节日》的南美版权,收回部分资金后,塔蒂重新录制了英文配音版,1949年初在英国上映,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出口转内销”的《节日》终于在法国得以发行,并于1949年7月2日在圣塞韦尔小镇举办了热闹的首映式,村民们竖起一座弗朗索瓦的雕像,镇长宣布塔蒂获得“荣誉邮递员”称号并颁发了“金钥匙”。随后,《节日》的票房节节攀升,收入超过成本十倍,在威尼斯和戛纳电影节都获得了重要奖项。塔蒂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终于赢得了国际声誉,此时他已经整整四十二岁。 然而,在评论界,《节日》并没能得到太多盛誉。人们在肯定他的哑剧表演功底的同时,也对他的导演水平提出了质疑,特别是针对台词和叙事的问题。塔蒂本人似乎也对《节日》持保留意见,曾有多家投资商邀请他拍摄邮差弗朗索瓦的续集,都被他拒绝了。他表示:“我没必要告诉大家,弗朗索瓦去了巴黎,升了官,或者结了婚。在《节日》里,我已经把弗朗索瓦的故事讲完了,他不会继续往前走了。”在宣布这一决定之前,新的角色已经慢慢在塔蒂头脑里产生,那是一个长手长脚身体前倾,嘴叼烟斗,手拿雨伞,彬彬有礼而滑稽可笑的家伙。于是,于洛先生诞生了。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雅克·塔蒂导演自己演主角的处女作,原片是当时试图拍摄黑白和彩色,后来1995年利用计算机把原片恢复彩色成功!
刚接触现代文明的他们第一反应是惊讶,也是盼望的对象,但是后来放弃了这些而恢复原来自己拥有的而有人情味的制度.
雅克·塔蒂的作品里流露出对物质文明的讽刺和危害的一惯性主张,把宴会上的情节有所简陋,但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可以轻松享受这部作品。
塔蒂喜剧的幽默总是不求捧腹止于莞尔,且总在细微处闪现,稍不留意便极容易错过。本片前半段像是一直在为后面做铺垫,到后半段方始发力,“美国风格”的送信段落足以使人开怀。其实,片中邮差送信方式的变化何尝不是塔蒂喜剧手法上的变化,前面采用的是纯正的塔蒂法式幽默,后面采用的好莱坞式的搞笑。
塔蒂能把电影拍出动画片的感觉真是妙人
神奇自行车!
搞笑技术属于习得技艺,是不可能忘的,从《节日》到《玩乐时间》,塔蒂不是忘记、而是拒绝了那种世俗的搞笑技术,塔蒂不想做伟大的丑角,而想做伟大的现代喜剧“发现家”。
餐馆主提前挪花防旗杆落,斗鸡眼锤子总歪左,小孩互相抱着往邮筒投信,美国的直升机先进送信,自行车打电话,切肉把鞋子包裹切了
【资料馆塔蒂展3/6】自行车桥段过于基顿!字幕过于灾难,敲的极不准翻译还很简略。此外开头写“此次放映为彩色版”,但其实还是黑白版,所以台本会不会是彩色版的?
@法国文化中心,DVD
如果不拍成彩色片该多好
人生不需要蛋逼和目标
塔蒂的长片处女作,穿着小衣服、骑着自行车的瘦高男人很有趣,前后的对比
于洛前传1:乡间邮差
依然觉得节奏和连接很不爽,片子比较粗糙。看的彩色版,效果也不行。只是笑点有不少,展现出很好的想象力。
邮递员塔蒂是堂吉柯德式的严肃和滑稽,悲哀和喜剧的综合体。区别于卓别林的田园牧歌人道主义关怀。单车表演一段,完全媲美于基顿的《福尔摩斯二世》中那一段无人摩托车驾驶。和《play time》的结尾一样,塔蒂将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同时对电影放映的情节植入,也是相互呼应。
早期的塔蒂还没有那种装置艺术的冰冷精美和动作僵硬仿佛机器的人物,只有对市井生活充满热情的观察和纯粹的欢乐。
其实挺好,不过还不是Tati的杰作...
雅克塔蒂的乡村邮差受刺激之后的效率美国化以及比他后来的那些经典电影说了更多的法国话……那台名副其实的“自行车”上怀疑骑着一个隐形人!
看塔蒂让人心情好上一整天!<3
对眼工人,串房,变形单车,看了段“美国邮差”电影又在马戏团的调教后开始“美国式”的速度送信,甩邮包,急刹车,跟在货车后当个人工作室,骑车超过专业人士,高喊"速度速度",最后坠河;还是和老奶奶一起坐悠闲的马车回城有意思,暖暖的阳光,谐趣的配乐,很多的桥段都被后来的片子模仿致敬。
塔蒂第一部长片,可惜看的黑白版,看不出法国乡间明丽的色彩和国庆日的红白蓝国旗。巡展会来去几日,外来思潮不断冲击着本土秩序。卖蠢的滑稽戏不算高明,倒是反现代性寓于乐不简单,高喊速度速度,可“如果是好消息,等等又有什么关系” 。
#重看#《邮差学校》丰富延长版本,一辆自行车作为全片最重要的道具,制造出无数笑点,可见塔蒂天才的想象;声音繁复重叠,远近高低,宛如一出声部齐全的交响乐,空间感十足;牵羊老太如每一幕的报幕者,对全片的“散文诗”结构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对美式文化倾销全球的幽默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