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

HD

主演:埃兹拉·米勒,李起弘,奥莉薇·瑟尔比,比利·克鲁德普,迈克尔·安格拉诺,莫伊塞斯·阿里亚斯,泰伊·谢里丹,卡兰·麦克奥利菲,约翰尼·西蒙斯,尼可拉斯·博朗,杰克·基默,詹姆斯·弗兰切威勒,托马斯·曼,尼尔森·埃利斯,布莱特·达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2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3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4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5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6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3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4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5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6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7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8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9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斯坦福监狱实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中,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试验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结果许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夜未了情丛林历险记野蛮生长夏季无风驱魔人前传2004W的悲剧失眠你是我的心跳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倾听你心拳击手的救赎狂放节拍第一季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第六季盐与火生死大营救立春黄金大劫案寻找非洲女王:恩津加大小姐和看门犬门徒2016苦乐村官新万圣节2悲惨世界(国语版)年少轻狂2016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馆我就死而无憾 真人版月尘我盛大的意大利同志婚礼未择之路星际探索丝路:奇妙声音之旅财神到粤语小家大事浪漫一生骆驼复仇记凶间疑影边境杀手娱乐之王(国语版)西游记之天蓬元帅我父亲的房子飞来福女法医手记之最后真相

 长篇影评

 1 ) 谁来帮扭曲的人性买单?

“试验”这两个词,美其名曰都是带有不确定性的过程,又朝着确定性的方向而去,当方向开始逆转,试验也就宣告失败了。
这部监狱试验,挑选来自斯坦福的高材生们,按照掷硬币的方式,成为狱警和囚犯两派,开始为期两周的“试验”,说实话,电影从头至尾也没有交代试验的目的(只说要去除人格,女性化?),前期研究,设计参数,同事提到的变量设置,以及期望的结果。从观者而言,仿佛就是为了观察而试验,这个不清不楚的初衷,还未带我们细细揣摩,就被简单粗暴的叫代号,关禁闭,体罚所冲击,观感上的好奇转化为厌恶和恐惧,这里的恐惧不是对电影本身的恐惧,而是对于接下来囚犯收到的对待的恐惧。
果不其然,殴打,不让睡觉,百分百的服从,及到最终的各种肮脏词汇的使用和各种动作的极度侮辱,有人开始崩溃,有人尝试反抗,但大多数人选择服从,眼神变得盲目,动作变成机器,连本可争取的假释权利也可有可无。这时候的“试验”,剧本中叫失控,实际上叫不知所以,人性的走向开始变味,狱警大多乐在其中,而囚犯则各种苦逼,即使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囚犯也开始相信自己就是罪有因得。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只是随机的掷硬币,但为何感觉选人都恰到好处,可惜的是,没机会讲狱警和囚犯抹去记忆,交换位置,看看是不是还是这样的匹配。但我相信,差别不大。
社会不就是这样,当你处于既得利益集体之外,各种忿忿不平,各种流言蜚语,各种低潮热讽;可当你为既得利益者时,又是感叹舆论的不公,非利益者的粗鲁和无理,及其咎由自取,好自为知。这个“试验”其实有点浪费,人性的扭曲都是外在环境的影响使然,谁生来知道礼义廉耻,连大小便都无法估计,哪有能力考虑这个;谁又生来喜欢豪取强夺,不是后天的不足才不得已而为之。
再深一步,是否必须在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必须面对,有人会想到马列的共产,人人平等,可从未见成功,倒是资本主义的利益至上,凭本事吃饭(没有100%)造成了短暂的表象繁荣。那怎么办,也许是社会的范畴太大了,当一个个小区域不再联合,各自为政,是否可以找到一些平衡,可小小的监狱,不也是让人性不再纯粹。
怎么办?当然“试验”本身不能告诉我们,现实也没有教会我们,当今的社会,谁不曾困扰和烦恼,一切钱与非钱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性的发展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显然参数很多,而变量更是巨多,永远不会有绝对的结果。
所以,办法本身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大的内心,当你的内心可以做到不为外界环境所影响,那参数为零,变量为零,你便可预知结果,但是这是最好的办法么。对我显然不是,人生的乐趣不是有一半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么,这就引申出又一个话题,敢于承受不确定性,所以还是一个平衡。锻炼强大内心的同时愿意承受各种结局。
当然,我并没有“试验”认证这样的我能否不让人性扭曲,毕竟要达到所谓的内心强大,承受结局还有太多的路需要修炼。
也许某天,拍一部“魔都生存试验”,再来验证。此处就不表了…

 2 ) 听Zimbardo讲电影背后的故事

非常意外的去了APA 2015年会,非常意外的选了一个展厅和一群心理教授大牛们看了这场电影,关键是Zimbardo本人居然在放映结束来了! 简直是大发!人生真是处处意料外啊,连我这种懒人都当场打算回来就写篇影记记录下:)

本人并非心理学专业也曾经听说过斯坦福监狱实验,同行的心理同学更是公认这简直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现在拍成了电影可以非常直观的真切感受Lucifer effect。

我还能记得几个Zimbardo提到的关于电影拍摄的小趣闻:

1. 这场电影投资并不高,但是导演编剧们非常认真的去了当时做实验的斯坦福心理楼地下室进行了尺寸测量后搭景,逼真程度让Zimbardo本人都非常认可,感觉不到区别,电影剧本本身也和现实基本相符

2. 因为投资的不高,电影省略了一些内容,比如当时由真正的警察逮捕了学生后带到了派出所进行了拍照笔录等一系列真实的收监犯人前标准流程以营造他们是prisoner的真实感

3. 电影里面的那个老头现实中是Zimbardo的同事,其实二人年龄相仿,当时对Zimbardo也不是一种质疑的态度只是学术讨论的态度。Zimbardo很傲娇的说不明白为什么导演要这样拍好像是长者对年轻人hhh

4. 真实试验的终止原因:和电影一致有个神父对prisoner说你们需要lawer让你们出去,其中一个prisoner让父母联系了职业是public defender的表亲,那个表亲来了之后真的按照对待prisoner的标准流程走了一遍询问问题之类的。。(虽然这些学生并不是真实的prisoner)最后说星期一自己会再回来询问问题,自己并不是lawer无法让这个学生出狱,这个学生当场就崩溃痛哭,Zimbardo意识到这个实验已经走的太过了便终止了实验。
其实当时这些参与的学生只要说自己放弃不做实验了要quit,他们就真的可以quit,可是大部分人真的陷入太深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所以尽管这个实验有很多不靠谱的影响因素,结果还是真的很令人震撼。

就像Zimbardo问的,你觉得他是一个good Zimbardo 还是bad Zimbardo?

 3 ) 本片根本不算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首先,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甚至不可以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除了发生的事件结果和角色对得上以外,过程根本是进行了颠倒时间点的艺术处理。
其次,本片故意抹去了一些实验的关键细节然后加上了许多政治正确的动议,故意用自己的方式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做主观判断,并为惊悚片的娱乐效应服务。
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们知道前因,我们知道后果。但过程是怎样的?你我都不知晓,但逻辑是不可改变的。很多朋友也因此对本片提出相同的疑问:
1.为什么囚犯不反抗。
这只是实验,囚犯和看守都知道。电影里“约翰韦恩”的看守第一天就让囚犯们很不好过,使得他们爆发了反抗。可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是“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第一监室的囚犯就把门锁起来,辱骂看守。看守没有办法只能加班,并在监视者没看到的情况下使用灭火器。当3个看守守护9个犯人的时候,守卫感受到了压力。所以,他们提议建立一个特殊囚牢,让不参与闹事的囚犯获得更好的待遇,更好的食物,但是被这些囚犯拒绝。”
所以,可以看到囚犯不只是反抗,而且还异常团结,从而给守卫巨大的压力。因为守卫的人数远少于囚犯,所以守卫开始“提出使用武力”。这个逻辑显然更符合人性。很多历史上的游行演变的大屠杀都是因为擦枪走火,某个警察过于恐惧就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从而导致恐惧心理蔓延的群起开枪。
2.为什么守卫和囚犯都这么快就进入角色
这个问题到电影结束,电影都没给出个好理由,所有人都嘴上说着“不能再这样了,我太恨自己了”一方面又好像这是上帝的旨意,必须执行。可事实是
“斯坦福实验由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资助,获得了”palo alto“警局的全力合作。所有囚犯都是被警员直接从家中带走,完全走完逮捕程序的。从手铐、警车、头套到宣誓、录指纹、拍照。完全走完一整套司法程序以后送入斯坦福监狱。”
“金巴多要求守卫,必须给囚犯一种受困的感觉,一种恐惧感,创造一种权威感,让他们体会到他们的一切属于我们,属于体制,你,我,他们没有任何个人隐私。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要剥夺他们的独立自主,最终把他们引向无力感。就是这样,在这期间我们有一切权力而他们毫无权利。”
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有 一个深层次的动因,也就是守卫自己也是体制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受到金巴多的管制。正如很多极权政府的鹰犬,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他们殴打孕妇和儿童,推倒老人的房屋,都只是被更大的不安全感驱使,但电影丝毫不提此处。
3.金巴多到底是不是有病
本片把金巴多描绘成了一个邪恶科学家,在最后一刻幡然醒悟,终止了邪恶实验。斯坦福实验的原定期限是7-14天,也就是2周。但最后只有6天就终止了。“超过50个共同观察实验的人里只有金巴多的女友后来成为他老婆的克里斯蒂娜提出了道德质疑“。而金巴多直接停止了实验。金巴多实际上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在观察人的一切反应,而他注意到了,这50多个人的反应。面对不公平和很明显的道德困境,大多数人都没有提出异议。
电影对金巴多的描绘非常肤浅,就像弗兰肯斯坦,他想要控制什么他控制不了的东西。
而我认为这只是实验本身的瑕疵。他就是简单的想用模拟的方式,玩角色扮演游戏,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的真实的结果。
事实是,他任由受试者之间发生直接关系,同时告诉他们自己在监视他们,很多人的行为可能被夸大,就像如今真人秀里的那些。受试者很容易互相影响,群体效应和身份认同会促使他们迅速激化矛盾。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狭小环境内。你可以试试想想以下情景:一群人把电梯挤得满满的,这时候,电梯坏了。修电梯的人说堵在路上,大家都站个3小时没法动,这时候,你(一个大胖子)放个屁,你看看会不会有人情绪失控往死里打你,其他人会不会帮手。
”约翰韦恩“昵称的看守就说”他希望发生什么事,他把自己一直想扮演的约翰韦恩的角色融入在了他扮演的守卫角色里,他想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会不会有人阻止他,可结果没有一个人想阻止他。“问题是,这到底是因为他拥有无上权力造成的,还是他自己有妄想症?
电影最后,很明显映射了关塔纳摩虐囚事件。守卫要求囚犯做出性行为姿势。这是因为本片是根据金巴多的书《路西法效应》拍摄的(而不是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是金巴多个人结合了实验与关塔纳摩虐囚事件写的书。他本人也是虐囚事件律师顾问团的一员。他认为,关塔纳摩虐囚的林迪和斯坦福实验里的囚犯一样,都是好人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变成了坏人。所以,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是《死亡实验》的主旨,却因为主观情绪故意弱化了人们的心理描写合理性,而且还不像《死亡实验》直接避谈了系统、极权、规范化消除个性化对人性的残害,而只是把金巴多一个人拎出来作为替罪羊,让观众看完极其不适与绝望。

 4 ) 三部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影片大致对比

一、简述 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的剧情片已知有三部,2001年德国拍摄的「Das Experiment」,2010年美国翻拍的「The Experiment」,以及2015年美国再次拍摄的「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可以归为一类,两部影片的剧本都是根据意大利作家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改编的,后者还是翻拍自前者;而2015美国版则是根据实验策划人Philip Zimbardo的著作改编,因此也成为三部作品中最接近事实的一部。         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TSPE 年份        2001         2010          2015 剧本改编自  Mario Giordano小说   Mario Giordano小说   Philip Zimbardo著作 还原事实度     中           中           高 二、Das Experiment和The Experiment(改编自Mario Giordano小说) 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对于实验发生的年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以及实验中后期的部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在小说版本中,实验发生在当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是社会人,实验中后期「看守」和「囚犯」之间发生了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造成了人员伤亡。而根据Philip Zimbardo的著作,实验发生在1971年,实验的对象是大学生,实验中后期没有发生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虽然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但是在细节上也有很多分歧。2010美国版对于实验过程的描写没有涉及到实验策划者,实验策划者除了实验一开始的讲解之外,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也没有介入到实验中去。而2001德国版对于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少量介入实验,在后段,实验策划者也成为了实验牺牲品,受到了「看守」的暴力对待。(另:2015美国版也对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较多地介入实验。) 此外,由于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因此影片中有大量戏剧化元素,包括加入女主线的描述(2010德国版是女主的救援,2010美国版是男主对女主的记忆闪回),包括男主角与「看守」的矛盾冲突(2001德国版是男主为了取得新闻素材刻意激化矛盾,2010美国版则刻画了黑人「看守」Barris的心理阴影),包括「囚犯」中弱势成员的死亡对于推进矛盾的影响(2001德国版是杂货摊摊主,2010美国版是漫画家)。 三、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自Philip Zimbardo著作) 2015美国版没有特别突出的主角或者说有多个突出的主角,而所有实验参与者则更趋向于「心理正常」和「行为正常」。这一点尤其重要。根据相关资料(如维基百科等),不管实验过程本身是否科学,历史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大致就是:正常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不自觉的作恶。在没有「囚犯」刻意激化矛盾下,在自身没有心理阴影下,「看守」在权威的诱惑下会不自觉的作恶,这才是实验真正的结论。(根据Mario Giordano小说改编的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则弱化了这一结论。) 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2015美国版虽然在对实验过程的描写中最大程度的呈现了实验结论,却在最后的采访片段中做了削弱:一位较疯狂的「看守」承认,自己心中也有个小实验,想知道「囚犯」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因此刻意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这一点强调了「看守」实施凌辱的主观动机,弱化了实验的客观结论。而事实上,根据所查的实验资料和结论,「看守」实施凌辱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导致,而非刻意为之。 此外,2015美国版还抛出了另外一个人性议题,也就是最后的采访过程那位较疯狂的「看守」所说的:正常人究竟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2015美国版中,「囚犯」在绝大多数时间对于「看守」的凌辱都是默默承受的,即使有人崩溃,也没有将矛头强烈地对准「看守」。相信看过这个版本的观众都对此不太理解,相反觉得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囚犯」的集体反抗似乎更可信一些。但事实上,结合实验报告,2015美国版对实验中双方行为的描写更加真实。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规则下,正常人对于看似不人道的凌辱,大多采取的是纵容和忍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导致「看守」凌辱升级的另一个原因。 四、总结: 总体来说,2015美国版更接近真实,「看守」的凌辱和「囚犯」的忍受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更让人觉得压抑,最终也没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因此对人性的拷问也更加深刻。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在实验过程中描写了「囚犯」或「看守」某些偏激行为的主观动机,让人觉得情有可原,最后「囚犯」的集体反抗也为观众压抑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从而弱化了实验本身对人性的拷问。另外,2010美国版对实验本身的抨击性最强,比如实验策划者在看见暴力事件后也不终止实验,以及男主角声称要起诉实验策划者等(2010德国版其次,2015美国版洗得最白)。 从影片角度来说,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由于加强了人物的刻画和戏剧冲突描写,影片的感染力更强,视觉冲击也更强,尤其是2001德国版的剧情推进(包括多线推进),从抛开实验事实的角度来看,还是很有说服力且很震撼的,比如连实验策划团队成员也被实施暴力等。在剧情上,2010美国版的剧情稍显薄弱,女主的闪回也完全成了鸡肋。不过,个人认为,2010美国版中Adrien Brody和Forest Whitaker的演技还是不错的,片头也很意味深长。 最后贴一下三部影片的相关评分,在观众心目中,2001德国版评价更高,而在影评人看来,2015美国版口碑更好,至于2010美国版似乎无人问津。 Das Experiment (2001) IMDB: 7.8 Metacritic: 60 (影评人) / 7.5 (用户) Rotten Tomatoes: 72% (影评人) / 88% (用户) The Experiment (2010) IMDB: 6.4 Metacritic: NA (影评人) / NA (用户) Rotten Tomatoes: NA (影评人) / 49% (用户)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15) IMDB: 6.9 Metacritic: 67 (影评人) / 8.1 (用户) Rotten Tomatoes: 83% (影评人) / 77% (用户)

 5 ) 我原本以为自己会是个善良的人,直到我进了监狱……

乍看名字,已经感受了一股浓厚的监狱风云味儿和工科男茶余饭后戏谑观影的视感。没关系,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免不了要被人或深或浅地吐槽还原不到位,有时候甚至是一个伟大事件的改编,可能也会因为电影名字的山炮,而落得山寨之名。

有了这种并不高的期待值,所以,我看完以后就被捅到了。卧槽,原来是一部恐怖片……

以前也有过此实验事件改编的电影,叫《死亡实验》,主演Adrien Brody的颜值要比本片的高出半个吴彦祖,剧情大同小异,颜控可以搜前者来看。

虽然输了人,但阵地守住了。本片在还原事件的真实度上,貌似下足了功夫,从实验参与者的发型胡型上可以看出猫王的神采,从实验研究人员的穿衣打扮上,可以瞥见漫步华尔街时,宽松的西装和皮鞋磕地板声音响彻天际的复古感。

身穿笔挺帅气的卡其制服,胸前挂着口哨,戴着深色Ray—Ben(雷朋)太阳镜,腰里别着警棍和手铐,狱警们的装扮绝对可以乱真。不过这些人没有受过任何专门的职业训练,对如何做监狱看守员,他们只是从电视、报刊杂志上见过。在前一天,津巴多教授以管理者的身份对9名看守们做出如下要求:所作所为尽可能贴近真实,但不能使用暴力维持监狱秩序。具体负责实验者也进行了交代,狱警的职责就是“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

但是,刚刚过了第一天,狱警们便实施了第一次类惩罚:一位囚犯床铺整理得不合格,狱警用犀利的言辞进行喷骂,监狱里立刻开始弥漫紧张气氛。随后,某房间的囚犯把自己关在牢房中,不愿意接受这种霸道的管制。面对反抗,狱警们毫不让步,居然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有些还被关了数小时禁闭。这一切开始超出了囚犯的承受极限,有些开始失声痛哭。不过这一切来得太快了!到底是真戏假作,还是确实真的精神崩溃?甚至连津巴博士多也没了主意。最终,实验组只好决定让痛哭的“囚犯”退出实验。

监狱里虽没有正面冲突(应该说是囚犯们不敢吧),但紧张气氛依旧。狱警们的惩罚措施越来越别出心裁。他们开始强迫囚犯玩跳山羊,这对于只穿囚服而没有穿内衣的囚犯来说不啻一种侮辱。此外,他们还有的强迫囚犯背着两名狱友做俯卧撑……津巴多听到后,信心也有些动摇了,但仍想将实验进行下去。直到他发现看守们又玩出新的花样,强迫两个“囚犯”模仿动物交配。这大大超出了津巴多容忍的极限,监控屏幕前的他被这一幕幕惊呆了,侮辱和暴力已经达到无可复加的地步!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过程中,津巴多博士目睹了令人震惊的情形: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第一位堕落天使,被赶出天堂。

津巴多教授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开始时,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就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狱警与囚犯。作为权势者和管教者的狱警,通过管理囚犯的职责,取得了限制囚犯的自由,掌握了处置囚犯举止行为的特殊意志,使囚犯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

他们发现,通过强制原则,会高度、有效地完成自己所担任角色的任务,包括公开地惩罚违反规定的行为。例如,在实验中一位“狱警”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作为无权势者的囚犯面对权势者所建立的监狱与狱规(可以延伸至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囚犯们只能“回应”——这种“回应”只能有两种选择:反抗或是顺从。前者,带来的是惩罚;后者导致的是自主性和尊严的丧失。就在试验的第三天,“囚犯”们竟然开始相信“狱警”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且无法改变现状。

我们生存的社会中,也真的是存在着太多的强制原则,这些强制原则牵扯的不仅仅是行动回报的问题(就好像实验中的囚犯们到后来一致地答应愿意全部放弃每天15美元的报酬以换取自由一样),而更多是我们代入社会角色岗位的仪式感实在太强了,强得可以让我们不自觉地放弃了我们作为个体所拥有的基本尊严和权利。比如,我们生来是穷逼,就一辈子把马云当爸爸;我们面对生活当中的任何一道坎,真的只有“反抗”或者“顺从”两种选择么?

路西法原来最受上帝宠爱,但最后还是堕落了。神话的存在意义,就是作为人类的一部自拍神器,首先描绘出自己丑陋的轮廓,然后用各种滤镜特效和马赛克来一一修饰吧。

我们真的不能入戏太深。

 6 ) Dear human

 短评

不知道是电影时长过短限制了导演的发挥,还是导演自身的问题,导致剧情上缺乏过度,最重要的演员情绪和性格的前后转折太快,通篇下来的感觉就是说服力不够。当然了,最后不得不给这场傻逼实验的操作者送上一句最诚挚的“fuck you, motherfucker!”

4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电影尽可能还原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对超越道德底线为恶的批判极为隐晦。越来越近的镜头,把失控与暴力渲染得真实而冷酷。年轻演员撑起整部电影,近景特写克制而自然,反而是津巴多教授的扮演比较失败。实验结果我解读为“恶是社会性的纵容”,而不是自发,教授个人主导的因素不该被忽略。

5分钟前
  • JuneYale
  • 推荐

绝大多人本来都一样,成长的过程中,被外界这么对待和期待,就会慢慢变成那个样子了。

8分钟前
  • 小岩井
  • 力荐

I'm damaged...

12分钟前
  • 莎拉
  • 力荐

缺乏可信度,也没把“入戏太深”的转变交代清楚,不过这卡司……太美好了 : >几乎集结了美国好莱坞年轻一代各种型的演技派。

17分钟前
  • Jin
  • 推荐

还不够狠

18分钟前
  • max
  • 还行

真实还原斯坦福监狱实验,相比美版的《死亡实验》中囚徒的暴力反抗,这部中的反抗也许更真实,长时间的驯化后,囚徒变得越来越乖,甚至忘记了身处实验

21分钟前
  • 稍息立正
  • 力荐

做这个实验和拍这部电影都是闲得蛋疼,意义何在?

26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著名的人性转恶试验,验证了罪恶传染、跨过临界点的“路西法效应”。最让人震惊的不是试验对象的被同化,而是观测者自身同情心的丧失,纵容甚至歇斯底里的推动恶的发生。PS好羡慕这个同志导演啊,可以把一堆小鲜肉拉来虐了又虐~(没错我也黑化了!!!)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同一主题的《死亡实验》拍的更为浓厚 对比这部就是小清新 4年前记得看《死亡实验》时还会感叹 人性原来可以这个样子 4年后 再看这些 心里虽有愤怒 恢复平静也很快 显然是已然接受了人性本恶的事实 - 所幸你我没有参与到那场实验之中。所悲,你我仍要借助社会生存。而社会角色同样不由你我而定。

34分钟前
  • 名号怎么就违规
  • 还行

一时不能接受我风骚诱人的Miller演受气包 好气

39分钟前
  • t0psh1t
  • 还行

短短六天的实验,可以理解到历史上很多群体性反智运动,战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参与者。没有处于极端的环境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44分钟前
  • zenzenzen
  • 还行

这种题材最尴尬了,不如纪录片的真实性,又不如剧情片的戏剧化,卡在中间了……

46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我知道生活中你是一個好人,但我還是對你心懷芥蒂,因爲我知道你會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

50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这世间,才是地狱。最丑恶的部分藏在最难以眼观的地方——人心。所谓人性本恶,其实也不过如此。每一个人都做着令人作呕的自私的角色,然后,使这个世界看起来规范了,但是,毕竟人性本恶,最肮脏的就是人心。于是这个世界成为了令人痛苦却无法挣脱的炼狱。从生到死,罪恶都是本能,善良才是一种选择。

55分钟前
  • Entrop1e
  • 还行

三部里最接近实验本身,白描手法展现路西法六天内创造地狱。学术外衣掩盖禽兽本质。而观众里又有多少人在观影过程中牢记这只是一次实验,而不是各自代入警囚身份而产生类似情绪体验?丨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60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还原度颇高,和真实实验非常相似。时刻谨记:保持一定的疏离感,不要被周围环境同化。

1小时前
  • 丁卯
  • 推荐

谁说和平年代不可能产生极权主义?谁说一个平时挺好的人不能瞬间变坏?这部电影可以比照另一部电影《浪潮》去看,再推荐一本书《路西法效应》。作者就是电影里的原型教授。

1小时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1.9看的其实。社会心理学家对人性的一个审问。但其实说是“实验”,根本没有控制变量和什么参数,不如说是模拟。而且,决定身份的只是一枚硬币而已。人会被环境影响到何等恶劣的形状。服饰是身份符号象征,用编号而非姓名称呼进一步剥夺独特性,必须有人说“监狱解散”而不是“实验结束”才能让受试理解。某狱卒真是个人物,十分有创意了可以说——“我自己也在做实验”。我一直希望女老师报警结果还是没有。

1小时前
  • 空竹大师
  • 力荐

当phill说this experiment is over 的时候,犯人们为什么不冲上去群殴狱警?

1小时前
  • 杳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