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工坊

HD中字

主演:玛琳娜·佛伊丝,马蒂厄·卢奇,弗洛里安·博让,Doudou Masta,Mélissa Guilbert,Warda Rammach,Julien Souve,Issam Talbi,Olivier Thouret,Charlie Barde,Marie Tarabella,Youcef Agal,Marianne Esposito,Thibaut Hernandez,Axel Caillet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编剧工坊 剧照 NO.1编剧工坊 剧照 NO.2编剧工坊 剧照 NO.3编剧工坊 剧照 NO.4编剧工坊 剧照 NO.5编剧工坊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编剧工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东来到法国南部的拉西奥塔小镇,参加一个暑期编剧工坊,他们将在知名作家奥莉维亚的帮助下写出一本犯罪悬疑小说。过程中需要大家去回忆感受小镇的工业历史,在这个跨种族的团队中,聪明且勇于发言的安东经常发表充满争议的言论,并与其他学员起冲突,和大家格格不入,奥莉维亚不得不将他赶出工作坊。奥莉维亚对于安东的暴力倾向既警觉又着迷,她该如何面对这个濒临崩解的集体创作,又该如何面对自己?  电影在悬疑的氛围下,一来一往的辩论、逐渐升温的冲突,精彩反映了当代法国年轻人对于这个复杂社会的观点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影片入围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劳伦·冈泰再度与《每分钟120击》导演罗宾·坎皮略合作编剧,在拍摄地征选背景相异的非职业演员,将每个演员本身的个性注入角色中,以多台摄影机写实捕捉他们的演出。台湾散步-人文篇飞虎队谍战福团·费斯特:好运旺旺来最后之子魔法学院第四季金池族春夏事件簿小绿和小蓝第二季内马尔:完美乱局爆炸头田中五等分的新娘 第二季死刑钟馗捉妖记广场童心动物王国2023尸降虚无飘渺夏日纯情没有过不去的年京城81号2(国语版)努努老大的小偷小摸手机癌患者血色星期一2六欲天暗夜呢喃死神假期1934耍酷的笨蛋非常保镖挚爱(粤语)倩女幽魂香港奇案战少女摇滚少女!!活力棉花糖!!梦想改造家 第三季快乐星球 第一部我为喜剧生第一季亚洲食谈段友出征爱的狂怒明末风云直面脂肪影子美女

 长篇影评

 1 ) 面对创作,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人生也是

编剧workshop,通过讨论共同完成一本小说。在团队中成长最快的男生,用学到的方法书写自己的故事,但团队需要的是妥协,和丰富的细节且政治正确。方法可以传授而思想却只能自己领悟。

说实话我很怀疑导演在现场所说的主旨是创作故事帮助年轻人找到人生的意义。正相反我看到的是女老师在家访里说想帮你真难,而男生说我不需要你的帮助。女老师对着电话里的朋友反思自己在写作里太主观了,而朋友一语中的,创作者都是这样的。女老师通过workshop 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新项目,而能够自由书写的才是创作,不禁要站在男生的角度发问这种训练的价值又何在。

男生面对杀人的幻想和最终书写的杀人动机,帮助他完成了自我探索的道路,结尾这个心智早熟的孩子没有去参军,爱海就和海为伴吧。

 2 ) 剧本与生活

剧本和生活的关系很矛盾。

一方面,剧本的逻辑比生活更严谨,更准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始、转折、高潮,结尾等等都可以因素化,因为是设计过的,每个起承转合都需要有它的理由,而生活的逻辑往往无迹可寻(起码在表面上如此),它可以是重复的,单调的,没有原因的,不到我们本人掌控,事件的线索归属自然,换句话说,生活属于偶然,而剧本是必然。

但是,另一方面,无序的生活又要比剧本的严谨更为真实,除了因为剧本是取舍的结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被剧本所服务的对象,也就是电影所决定的,因为要讲求表现力,似乎是一句废话:电影不能照抄生活,否则太实,就显得笨拙,追求光影魅力意味着剧本上的人物一定不可以是生活上标准化的人。

用前段时间看的《别来敲门》做一个例子,这部电影有一个人物是律师,他在电影里负责替一家电影公司追回在拍摄过程中出走的明星霍华德•史本斯,这个追逐的过程作为辅线其实并不太重要,但有意思的是,维姆.文德斯并没有因此简化这个人物,而是用一种剧本上常用的方法让这个并不重要的角色在短暂的出场时间里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怎么做到的?很简单,让剧本区别于生活,让这个律师不像一个律师,去除掉生活的印象以一个杀手的模板去写他,所以这个人物才显得有趣,电影才变得好看。

这就是剧本和生活的矛盾之处,虽然剧本的逻辑比生活更严谨,但是剧本往往又要比生活更为抽象,更不讲规矩,换言之也就是要比生活更不严谨,要像生活的底子,却不是生活的料子。而这种矛盾在不自然之间就会露出一条缝隙,它是可能性,是真实生活和虚构剧本,也是生活盲区和全知全觉的剧本之间的一条边界,也是一种对抗。或许,众多作家型导演正是在这种对抗之间形成了他们各自的电影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摸索判断并处理这个矛盾的能力也正是一部电影作品优秀或平庸的重要评测标准之一。

说来是缘分,在看这部《编剧工坊》之前,我分别看了像《你的电影我的生活》、《赤足天使》、《别来敲门》等与这个命题都很相关的东西,但是后者都是边角料般的谈及,直到这部《编剧工坊》,这个命题才完全的在我心里清晰了起来。/《赤足天使》里有这么一句台词:真想过上电影剧本般的生活啊,那太简单了,容易多了,不用自己选择,事出必有因,一切都有对应的结果,而生活则常常使我六神无主。

关于这部《编剧工坊》,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部社会题材电影,甚至有政治批评的意味。按照他们的看法,编剧工坊只是一个舞台,而在此交锋中所延伸出的有如难民问题、种族歧视、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心理和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督等问题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点。包括最后从群像落点于具体的“问题少年”,让我们看到:正是社会上许多个体都被忽视,缺乏沟通,互相间失去理解,才导致了今天诸多问题的发生。所以,按照这个方向,导演拍摄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讲述“法国的迷惘“”这一命题。而假如我们以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的话,那么也就不难解释,众多短评里对它的非议了."拍的过于散漫,编剧能力不足, 要说的东西混淆交杂.... "

可是我却觉得,这并非一部讨论社会议题的电影。相反,它是一部文学性十足的作品,它讨论的就是“剧本和生活”。而这个基调,从影片初始,老师与同学们第一次在编剧课堂上的对话便奠定了。是的,讲述二者之间的矛盾,界限何在,如何取舍...等等问题才是导演真正要表达的,而中间出现的一系列社会性议题只不过是一个漫长的铺垫,是表达时需要用到的一种材料罢了,它并非电影的重心。

我们可以看到,从一开始,他们就在讨论剧本的开头,而直到电影的结束,这个开头还没有被工坊上的众人所写出来。他们迟迟无法动笔,囿于争论之间的原因正正是因为这只是一个导演提供给观众看到的讨论剧本与生活之间的种种关系的切口。导演想诉说的问题也就在争论本身,而不在于争论的材料。

他们定了剧本的开头会出现一具漂浮在海水上的尸体,然后有人说这是被黑帮追杀,有人说这样写太血腥,这其实不符合日常的真实生活,我们不是要做一部动作片,而有人又说生活本身就如此血腥,剧本比起生活甚至要更无聊一点,这样写也没有什么值得顾忌的。又有人开始讨论死者的原因,凶手的动机,并且从这些论述之中不停地回到生活的例子去对比,各位都希望凭此撕扯出一个最为合理的理由,希望他们的这个剧本是最贴近生活的,同时又是最具有戏剧特征及魅力的。换言之,他们想要的,是攻破剧本与生活之间的矛盾,这直接导致到了电影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讨论仍旧停留在此,而这也反应了导演对于这一命题的立场。

还有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导演拍摄了问题少年所拥有的三个选择:到海边,射杀编剧老师/自杀/对着月亮开枪,把枪扔到大海。这三个选择依次在电影里以可能性的方式发生着。这么拍的用意何在呢?同样也是为了“剧本与生活”的命题服务。仔细点看,问题少年有可能所做出的这三个选择其实是扎根于同一个原因的,也就是说他是成为杀人者,自杀者,生还者基于的都是同一个理由。这代表了什么?这是在回应电影伊始众人关于剧本开头的讨论。

导演是在说明,生活比起剧本,就是更没有逻辑可言的。它是偶然的,一团乱麻的,人在生活中做出的选择,有多少是出于主动,有多少是基于被动,其实并没有人能看的清,而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剧本的人物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去创造呢?为什么就非得要点对点地讲求逻辑呢?线性的逻辑在生活无序的变化之下可是不成立的呀。

生活不同于剧本,讨论剧本,设置人物时都得清楚清楚,而现实是,包括我们自己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会做些什么。导演以这个视觉让我们看到了基于同样一个“常年受人忽视,受人冷嘲热讽而遭受巨大漫长的社会打击”的病变原因,而心里孤独压抑的问题少年,他即可以成为杀人者,是剧本开头那具被创造在海边的尸体的缔造者,也可以是尸体本身,导演用一整个电影就是为了演化这个讨论中的开头,争论不是尚未停止吗?大家不是都因为恪守写作定律及生活常识而迟迟不能开展故事吗?导演便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拆开这一点,这才是电影里编剧工坊里那个无法开头的剧本的存在意义。事实上,导演最后给出答案就是,他们在编剧工坊上的各种争论,摇摆不定,其实用一个不变的理由就能演化出他们各自想要的不同的面目了,而这个理由也同样可以是别的理由,剧本与生活的界限本来就不应该成为剧本变化的阻碍。

因为对比电影,生活是不讲究的,不讲究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讲究。如上述所说,基于同样一个理由,我们就可以延伸出三个甚至无数个不同发展和结局的剧本。如果为了一定要以生活常识为基准去想清楚剧本里的那具尸体的由来,把生活的真实全部接驾过来以确保剧本的合理性才能动笔,那就成了创作的笑柄了。而编剧工坊的老师和同学正正是受制于这一点,一直要求合理,却不知道剧本的合理和生活的合理有时候恰好是相反的。

在导演眼中,其实问题少年就是众人在编剧工坊所谈论的剧本里一直探讨的人,然后导演用了各种政治意味浓厚的材料让这个人丰富起来,那来源于生活,但也只是生活的表面,没有人因为看了YouTube上恐怖分子砍杀无辜者头颅的视频就去照做,但生活上平平无奇的人也可以“突然”做出过激行为成为杀害编剧工坊全体人员的犯人,在这个人物上往深挖,挖出他内心的孤独(也正是问题少年在电影最后的独白),而这种看似不成立的逻辑其实就是真实生活里的一个个活生生个体的真实心理,如此一来,导演通过生活取到了剧本里这个人物的合理化动机,然后再选择不为他的行为所负责,只让观众看到他几种行为的可能性。这时,导演也就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了剧本的逻辑性,戏剧性和来源生活的无序以及立意的深度。

所以,我认为,导演的真实意图就是文章开头我所说的关于“剧本与生活”的讨论,而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的感受就如同文章开头所写的一样。那是通过《编剧工坊》,我所理清的一些思绪。而本片的导演劳伦.冈泰也正正是抓住了在文章开头我提及到的在探讨剧本与生活时会见到的那条缝隙---可能性之后才让这部作品以这个面向诞生的。换言之,这部电影就是他在他的生活中处理剧本与他生活的边界问题时而得到的礼物。

 3 ) 种族歧视,极右,暴力,情欲

文:金恒立


对割席分坐这件事,我一直觉得犹疑。

也许更潇洒、或更端方一些的人都可以率然说出“子非吾友”,但当我想这么说的时候,总至少会自疑只是一时口快,或出于某种恐惧。

上周三,做了一场放映,是法国导演劳伦·冈泰(Laurent Cantet)入围第70届戛纳“一种关注”首奖的作品《编剧工坊》(L'Atelier)。

冈泰不能算是一个创作力旺盛且持续的导演。

他最好的作品《课室风云》(Entre les murs,又译《墙壁之间》)是他才华的巅峰,但金棕榈加身之后的十年内,他前后三部作品都在现实主义与悬疑惊悚元素两种常常互搏的创作取向之间兜转,也一直都在三大主竞赛的门外徘徊。《编剧工坊》使他重返戛纳,也让他的创作重新回到了法国。

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课室风云》中那兼具空间感与细腻度的群戏调度。在十名角色之间以一种自然流畅的节奏剪切镜头,精准表达微妙冲突的同时不带动多余的情绪,能做到这一点的导演并不太多,冈泰是其中的一个。

捕捉在表演边界上的,稍纵即逝的温柔、羞愤、恐惧和遗憾,这样的才华对于敏感人情变化的观者是会一直有吸引力的,其可深入的田野其实也极其丰富广大,并且并不必然与课堂上孩子们的肤色、出生地、阶级地位或性别相关。

冈泰前作《课室风云》海报

当然,选取不同背景的非职业演员,创作明显带有群体指涉的角色确实是冈泰的意图。无论是住在巴黎20区的白人女孩与前座华人男孩的互动(美丽城?),还是阿拉伯裔青年与来自巴黎的女作家达成的有限默契,或是安托万这样的白人小镇青年事实上与其他人更深的隔阂,也的确征示出某种当下真实的社会、甚至是国家地缘政治的状况。

这样看的话,回到法国的冈泰呈现的图景令人悲观:如果说九年前,时间还能为不同群体保证彼此终究可以达到某种微妙平衡,在九年后,向月亮开枪的少年只能在其他人的敌意中远赴海洋,而冲突也从一个语词阴错阳差的误会,升级成了在具体历史中,由前代积累至今的敌意。

然而,大而无当的感伤依然只是一个陷阱,“国家象征”与“国民性”的命题,同样,只是不该出现在艺术评论中的意识形态幻影。放映时我不太愿意用符号式的套路去拆解作品,而会更相信直面人与人的亲近和疏离,会更接近谈论“政治”的本心。

模糊性背后总是一片虚无,而虚无总是紧随着一种较庸俗的诗意而来。

种族歧视,极右倾向,对奥利维亚的情欲。

安托万的疏离是渐进的。

大家在路上聊天时,他脱离了队伍,原因是他对作家奥利维亚的仰慕。第一场讨论戏的第一个镜头中他看向对面的眼神,以及之后他在两人之间几次过肩镜头中呈现的状态,都做出了暗示。

相比之下,种族歧视问题最初的出现像是一个玩笑,直到安托万对阿拉伯裔女孩玛莉卡的挑衅将气氛变得紧张了些。

他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吗?还是说,他的挑衅只是(孩子气地)出于之前没能吸引到作家注意的恼火,以及对玛莉卡被夸奖(倾听)的妒忌呢?似乎,他身上的愤愤不平更多来自孤独?

同样,我们可以大概称之为“极右”倾向的东西,在安托万身上是伴随着他独自入水的画面展现的。这当然不意味着他对极右宣教的关注是参与工坊讨论之后起的,但可以说,导演在突出这和他的孤独之间的联系。

又及,我们很难不注意到赤裸上身的安托万俯视电脑屏幕时画面中的情色意味,只是我们分不清楚情色是指向屏幕中的女作家,还是女作家在谈论的暴力,或者其实并不能将两者分开。

因为极端政治倾向往往不是人理智选择的结果,而是情欲的宣泄。

于是就下一次讨论中,安托万的宣泄失去了控制,他的攻击性遭遇了真正的敌意。他的确越界,也因此真正与群体疏离了。

于是他被推向了与奥利维亚之间的联系。后者似乎也被他身上的攻击性吸引了。只是在树下的又一次讨论中,安托万口不择言,粗野又惊人坦诚地将这种攻击性指向了奥利维亚。

很难说是不是他的坦诚彻底激怒了奥利维亚,或者,是因为,与他攻击性中的情色意味相对,奥利维亚对安托万的好奇(恐惧)与她的创作焦虑相关,并不是情色的。

但更明确和重要的是,其实无论是创作者对小说人物的道德焦虑,还是恶意(比如谋杀者)的动机问题,或者是安托万身上的唯我、激愤与道德感的缺失,这种种危险,在法国文学传统中都并不新鲜。

纪德和加缪之后,太多的法语作者沉陷其中,“奥利维亚”只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这绝不是因为软弱或者智识的缺陷,虽然旁观的我们很容易下这样的结论。

有趣的是,我们会发现,导演冈泰与联合编剧罗宾·坎皮略(Robin Campillo)的创作往往会与非职业演员的选拔和培训同时进行。这样的创作方式与片中“工坊”的集体创作有类似性。

奥利维亚的焦虑和恐惧会是导演的投射吗?导演在采访中说,影片故事的原型是1999年的一次真实的工作坊,当时他就创作了一份剧本大纲,那么18年后,吸引他回到这个故事的,除了现实政治的变化,会不会还有同样的焦虑和恐惧呢?

这当然是不会有答案的问题了,就像奥利维亚的存在感也消失在了月夜中。影片的最后十分钟变成了安托万的独角戏。

影片的后半段有些拖沓,导演甚至还自作聪明地跟观众开了一个“对镜说话”的拙劣玩笑。但幸而,关键的,在奥利维亚居所的对话戏保持了水准。我们能在两位演员的脸上找到几乎每一次情感变化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立场依然只是水面的波纹而已。真正在水下发生的,是奥利维亚的恐惧,随着她越来越清晰的看到安托万精神陷入的困境,生长,盖过了创作焦虑、道德关怀与某种情感期待。

或许可以这样说,安托万的一切困境都生自孤独,而他的孤独来自他可能的敏慧,或仅仅是来自他的性格、肤色加上一点点某事某地情绪的巧合,或者说,来自另一些人对孤独的恐惧。相对地,安托万的故事结束于彻底的疏离。他最后的目光指向他的过去,而非未来。这是放逐还是新生呢?

或许还可以这样说,从孤独到疏离,像一个循环,而《编剧工坊》最重要的表达,便是为这个循环的节点提供了又一次细腻生动的解说。

而解说这个循环,或许就是我们克服这个循环的开始,无论你是安托万,还是奥利维亚。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4 ) 在写影评的时候我更能理解安托万了

前面就像白开水,直到学生们第一次吵架才开始变得有意思,不懂这里面的政治和历史,只是觉得前面有些拖沓,还以为就是单纯讲创作的故事。 为什么我觉得安托万才是最正常那一个,他很聪明,很敏感,看得太明白,所以与众人格格不入。他对老师说,你写书时没有感情,你没有体会人物的感受。他觉得这样的表达很虚伪,不纯粹。老师对他而言,不只是成功阶级,老师是一个活得愉快富足自洽的人,是他想要的状态,他内心是有充沛的爱,情感,和欲望的,但他觉得现实环境无法满足他,没有人懂他。无法释放的能量在他内心积累,变成了无声的愤怒和暴力。他只是想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 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思维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要给写作限制一个底线,他们给自己限制了一个正确,把安托万视为异类,这就很可笑。在她看来,安托万是有问题的,是不正确的,她一直说想帮助安托万,但是她并没有试图理解,而是想纠正,况且,她也真的无法理解安托万,这正是安托万觉得无聊和愤怒的原因,所有人都像那个女老师。

最后老师面对采访时冠冕堂皇地给写作加了那么多光环,在安托万看来,老师很虚假,他很愤怒。在他看来,写作对老师来说是工具,对自己来说是表达生命本身。他对老师说,你是吸血鬼,吸食别人的故事用来赚钱,因为老师一直在揣测,而没有共情,所以老师在第一次被怼之后,也有了反省,所以找安托万帮忙。老师面对安托万的两次质疑,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她其实是很无力的,因为再探索下去,她就空了,她看不到安托万所说的更深的那一层,她感觉到自己很迷茫,在摇晃,所以她只能靠标榜自己的正确,来保持稳定。

最后安托万对大家读的那段话,其实很真诚的把自己袒露了出来,但是大家非常鄙夷和无语。这情形像不像一个抑郁症患者,终于鼓起勇气与别人连接,倾诉自己的心理,但是大家只会说你别想那么多,你要快乐一点,你怎么还是不听我们的,我们对你很失望?安托万在对牛弹琴。其实安托万才是内心最有爱的那一个,只是他的爱太充沛了,不是别人想要的。

不可否认安托万是有点偏激,但他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冲着月亮开了三枪,没有伤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当他只是表达,而不再在意别人是否要听,是否听懂的时候,他就放下了,不再寻找别人的认同,也就不再对别人充满期待,不期待就不失望,不失望就不会愤怒。他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他乘上了远行的船,而不再去和限制他的环境较劲。世界那么大,他总能找到自己的精彩,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的,他的心里还是充满爱和希望。

 5 ) 即使无聊,也要感到幸福

01《编剧工坊》( 《L’atelier》)

这是一部法语电影。作家Olivia来到法国南部小镇La Ciotat举办一个暑期写作工坊,跟一群年轻人探讨如何写作,这个暑期工坊的目标是,项目结束时他们共同完成并出版一本推理小说。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在他们虚构这部小说时,他们有谈论到罢工、移民、种族主义、恐怖主义等。男主角Antoine时常会发表一些激进言论,导致大家对他比较排斥。电影的结尾,Antoine在深夜拿着枪去Olivia家,把枪对准她,逼她开车到海边。他们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坐了一会儿,Antoine对Olivia说,你可以走了。Olivia走后,Antoine对着月亮开了三枪,然后把枪扔进了海里。第二天,他回到工坊,给大家念了他写的一段文字:

是的,一个人可以因为无聊去杀人,就是想试试。他可以仅仅因为无聊开枪,仅仅为了找点事情做。他本可以告诉警察,他开枪是因为那人是阿拉伯人,或者犹太人,或者同性恋,这样人们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解释。

而对他来说,被害人是谁一点也不重要,他甚至可能一枪打爆自己的头,这样人们也能明白。他们会说他没有未来,没有朋友。

但他两者都没有做,他太懦弱,他什么也没做。

所以他百无聊赖的等待着,但在等什么?

他在城里闲逛,什么也不做,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就像人们说的“杀时间”。但事实上,是这座城镇在杀他。

总是同样的路线。有时候,为了消遣无聊,他会绕很远的路,但这也没有用。他熟悉所有的大街小巷,他曾独自走过无数次,总是一个人,总是同样的风景,总是无法避开那个造船厂,那吊车被保护得像博物馆里的一件艺术品,甚至像座教堂。

那种怀旧并不属于他,他根本不在乎那个造船厂,那些工人,那些多年前建造的超大型油轮,这些都不是他的故事。

有时候他会遇见认识的人,然后假装开心。可他认识这镇上所有的居民,一心只想避开他们。他感觉周围所有人都在对他笑,那些人都宣称爱他,要帮助他,跟他说话像对待一只小动物,一只需要被驯服的小动物。

最后他必须明白,即使无聊,即使朋友对他来说犹如陌生人,即使没有未来,没有朋友,没有工作,他也要感到幸福。

02 那个在西雅图偷飞机的年轻人

2018年10月10日,29岁的地勤人员Richard Russell在西雅图塔科马机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偷了一架Q400客机,飞上了天空。没有驾驶证的他驾驶着飞机,在天空中做了很多惊险的动作。75分钟后,飞机在一个小岛上坠毁。

新闻报道里说,Richard在西雅图机场做地勤工作,引导飞机起飞、进场,装卸、搬运行李等。他有一个与他结婚七年的妻子,家庭幸福。朋友们也都评价他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他曾经抱怨过机场的工作环境恶劣,但却又很开心这份工作可以让他享受航空公司的福利到处旅行。

他在空中时,与塔台有如下对话:

Rcih:我知道有很多人关心我,他们如果知道我做了这样的事一定会很失望的。我想向他们每一个人道歉,我只是一个坏掉的人,我猜是不知道哪里有几颗螺丝松了吧。以前我没意识到,刚刚才弄明白。

...

Rich:可我想知道那条逆戟鲸的位置,你知道,就是那条背着宝宝的逆戟鲸。我想去看看那家伙。(一条逆戟鲸妈妈背着幼崽尸体在海中游荡了1600多公里,17天后,终于放手,选择了告别。)

Rich:我有点头晕,哥们,旁边的景色过得好快,我要好好看看这些风景,享受这一刻的宁静。一切都很美,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就更美了。

Rich:我刚刚绕着雷尼尔山飞了一小圈,很美,我想剩下来的油还够让我飞到奥林匹克山区看看。

Rich:我不知道该怎么降落,其实我本来就没打算降落。

某一天的上班路上,我突然想到了“死亡”这个话题。像思考午餐想吃什么一样稀松平常般,我在想,如果不是因为家人,我是否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重要吗?当时我正走在林荫大道上,早晨的天气还算舒服,我听着歌,既没有开心,也没有难过,只是平常得坦然。

L’atelier的导演Laurent Cantet说,这部电影想反映当下法国年轻人生活无聊空虚,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迷茫。电影的结尾,在一艘巨大的驶离小镇的油轮上,Antoine和同事边说笑,边收线缆。最后的镜头是,Antoine倚着栏杆,独自望着大海和小镇,夕阳的景色很美。

关于Richard,他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温暖的是,美国人给了他一个称号,叫“space cowboy”。

前两天,看理想有一篇推文,介绍黑泽明的《生之欲》,有一段台词如下:

享受人生是人类的义务

人必须对生命有贪恋

说贪念是败德已不合潮流

享受人生的贪恋是美德

愿多一点美好吧。

 6 ) 富人有罪,杀人无理!无所事事往往是犯罪的前兆

大部分电影,都希望在片尾给人指出方向,通过主人公的顿悟,以及选择之后的结果,让观众看到导演所希望表达的主题,所倡导的价值,所追求的精神。但有的电影,不是来解决问题的,它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相当尖锐,往往无解,一时半会儿,仅靠个人的智慧无法得出结论。

比如法国著名导演劳伦·冈泰 (Laurent Cantet)的新作——《编剧工坊》。

劳伦·冈泰在2008年时,配借《课室风云》,以黑马姿态拿下金棕榈奖。

这是法国籍导演,于20年之后,再度拿下金棕榈,可谓意义重大。但在拿奖之后,劳伦·冈泰陷入了创作低谷。

这次的《编剧工坊》在形式上其实有《课室风云》的影子。两部影片都利用大段的台词制造了文学文本和现实行为的双重空间,一边是人物围绕文学性的讨论,一边是这群人现实的具体行为,

一开始,看似是角色自身的现实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性表达,而最终,我们发现,是文学性的建构反过来影响了人物的最终行为。这有点弗朗索瓦·欧容《登堂入室》的感觉,读者和作者,虚拟和现实的相互侵占,改变了存在的最终形态。这也是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就《编剧工坊》来说,到底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角色,男主角的杀人动机到底是因为编造的故事而成,还是他原本就有动机,而写成了带有杀人动机的故事。《编剧工坊》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一栋海边小屋,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奥利维亚作为指导者,教授一群暂时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学习编剧写作。

这个编剧工坊有点像政府出面组织的再就业机构。参加这次编剧培训的年轻人来自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肤色和政治倾向,性格各异,目的不同。

其中,有极右政治观点倾向的男孩安托万最为引人瞩目,故事也以他为“视角”而缓缓展开。

作家带着学徒,一开始就把这次的故事定向了凶杀和惊悚,他们认为这样的故事较为有可读性,不至于过度枯燥。大部分学徒认为,凶杀是来自过去的,有着清晰的动机,是邪恶的化身;而安托万却对此大为不认同,

他首先提出,凶杀很可能是种族主义者;然后他认为,结合当地的港口特色,他认为凶案的关键和动机是那群因港口而富裕起来的上层人士;最后,他更为大胆的提出,凶杀干脆就是一位没有杀人动机的人。为此,他用极为夸张,暴力崇拜的方式写出了故事的开头,一场令人震惊的掠杀经过,这场杀人,毫无动机,只为快感。

很多同伴对此深恶痛绝,认为他是为了炫耀写作技巧,而且触碰了道德的底线。不过,细腻的笔触打动了奥利维亚,她希望安托万能成为她新小说的创意点,于是两人越走越近。安托万对来⾃更上层社会的奥利维亚的迷恋与窥视欲逐渐失去控制,

这种爱、欲、憎、崇拜交加的复杂情绪,最终难以预料的转变为了没有来由的仇恨,导致影⽚的后半段突然转调,打上了悬疑惊悚的类型元素。

观众也分不清,安托万采用暴力的真正缘由到底是什么,是否杀人,真的可以无动机,或者,动机,仅仅是为了去证明无动机。

影片发力的地方来自,大家编剧的故事越来越血腥,暴力,因此对现实照成了影响,通过剪辑和场景调度的处理,有时候观众甚至无法看出究竟画面是来自现实还是编剧故事的幻想。

的确,《编剧工坊》有着和《课室风云》非常相似的剧情结构,不过《编剧工坊》所触碰的现实范围更加广阔,且更贴近欧洲社会当下的情况。比如移民问题带来的种族、宗教问题。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黑人移民和伊斯兰教移民常常成为讨论的中心,编剧故事中被杀害的弱势群体,

或者整好相反,是暴力的施加者,暴力的来源。对此,双方争执激烈,甚至不惜大动干戈。

不光是移民问题带来的文化冲突,还有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迷茫无措。问题一开始看似很小,来参加编剧工坊的年轻人有的只是为了在这里混时间,有的知道自己不会成为 一个作家,还有的人甚至对作家奥利维亚培训他们的目的产生质疑,认为那是上层白人的一种傲慢。

安托万对此看得更加透彻,他阅读了奥利维亚的小说作品,因为家人的缘故,和极右实力保持着关系,并且思想上深受其影响。但令观众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常常独处的他,独自坐在岸边发呆,总是喜欢一个人走在后面跟着大队伍,他表现出的疏离感让我们看到了欧洲青年的一种空乏症候。

上升通道已经关闭的欧洲社会⾥,安于现状可能就是这群失去⽅向的年轻⼈最好的归宿。劳伦·冈泰提到他拍摄《编剧⼯坊》的初衷:

我试图用这部电影展示当代法国⻘年对于未来的迷茫,对多元社会的⽆所适从,与他们悲观的⽣活态度。 正是因为这种态度,才导致极右思潮能够被轻易地植⼊他们的思想。

影片中,安托万和奥利维亚,安托万与同伴之间,还有奥利维亚和学徒们的关系,其实是劳伦·冈泰⽤男⼥间性与爱的占有欲,以及人物不同阶层的差距来影射殖⺠者⼼态和对“⼊侵”⾏为的态度,

历史就这样无声的隐藏在电影背后,为人物内心的真实动机背书,产生引力。本来是以当地的造船⼯⼚为舞台进行集体创作,结果最终讨论却引发了工人罢工、贫富差距、种族暴动,欧洲移民、极右思潮、经济衰退等社会痛点,犯罪小说是拙劣廉价的以瓢画葫,但社会问题却一个比一个尖锐,最终引发了主角人物不可预料的恐怖行径。

的确如劳伦·冈泰所说,

“我的电影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表现复杂的世界中个人的处境和感受,探究个体如何看待真实的世界。”

最终,我们看到了欧洲年轻人的普遍心态,为什么暴力频发,极端思潮在年轻人中地位举足轻重,也许就是因为阶层板状化,导致了年轻人的无所事事,毫无希望。片尾,我们看到安托万依然投身了当地少有的职业之一,出海捕鱼,

他看上去重获新生,但影片最后几秒他眼神中的空洞,依然让人看到了潜在的危机所在。更可怕的是,似乎没有人给这些迷茫的青年人指出方向,指点迷津。人人忙于自保,却忘了“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短评

被电子游戏,混淆交杂的现代语言,社交网络不断侵犯的文学是否还可以在宁静的海岸线上被心平气和地教授?

7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推荐

当代社会的撕裂源于人们对秩序趋于一致的理解和对压迫迥然不同的判断,是一场迷茫的冷漠个体与清醒的狂热集体之间的对抗。与哈内克类似,劳伦冈泰亦接受无解的现实,将问题归还问题,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能把一整个法国的政治社会问题浓缩到一张桌子周围也是够精炼,人物的个体性也没有被吞没。

1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活在中产家庭,日子休闲无压力,电子游戏世界消耗光阴,孤独中寻求精神刺激;文学创作?突然发现这是心境释放的手法,构思中幻想杀戮,沉迷至不能自拔——当代法国年青人的精神颓废。

17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还行

虽然看到了问题选取了焦点,但电影表达干瘪,叙述冗余。片中的讨论戏里那些话题点及冲突放置得刻意而生硬,而那个突兀的结局走向看似聪明实则欠缺斟酌。

18分钟前
  • 奥利
  • 较差

網路時代的現狀、關於存在虛無的辯證。年輕人該怎麼面對後歐盟時代的現況問題,這次康鐵很棒 w.金馬 日新imax廳

23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推荐

非常老练成熟的编剧,把青少年犯罪倾向、种族主义、心理学与行为意识投射的桥段融合成一出嘴炮剧本打磨+悬疑惊悚题材的青少年成长剧情片。结尾写的那段故事直接说出了孤僻少年的心声。那些极端话语和危险行为不是没由来的。那些嘲笑他的青少年与利用他的小说家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种族主义者。

28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白左带领一群移民后裔小屁孩讨论欧洲问题,原住民小屁孩成为右派异类。拍得挺无聊的。

29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较差

由分歧生产的《编剧工坊》显然也是生产分歧的工厂。每个年轻人喋喋不休各抒己见的思想于两小时的争论中根本无法凝聚为成熟的剧本,更不可能因此拍出有趣的电影。这部探讨恐怖主义、移民等多项议题犹如联合国应急会谈一样的作品将自身眼界尚且滞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已然都大航海时代了为何还要闭门造车呢!?所幸作者意识到了问题,但似乎时间不够了。

31分钟前
  • Muto
  • 较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工作使人快乐…年轻人怕被否定,极力寻找社会认同,而病态的社会不会给予年轻人任何选择,要么服从要么被孤立。用对话来集中展示空虚,无聊,孤独,缺乏认同感,文化焦虑,就业困难等等问题还是挺有趣的,但是结尾念稿解释动机感觉多余

33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意外地好看,一个在不停思考、感到孤独、日渐陷入麻木但又不甘于此的年轻的灵魂。非常当下非常时代背景的故事…但放大来说又还是回到了自我认知,内部世界与外部环境的相互挤压。少年读着原本的遗书,他原先带着杀意,这个杀意是一种已经无所谓的放弃但这杀意并不是真的想夺取谁的性命而是“做些什么”

35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圣战组织者有一把枪,Antoine也有一把枪。前者扫向了人群,后者在海边往月亮开了三响。

39分钟前
  • ZAC
  • 推荐

B/人物关系、心理以及多重影像的构建都展现出大巧若拙的干脆爽利之气,虚假和谐的社会裂口潜藏于摄影机角度变换的细微处。工坊作为体制内多方角力的“虚构”场所在看似多元的语境下步步谨小慎微走向对话失效。教条化的“世界”规则束缚了思考的可能,而知识分子自身也没有勇气面对枪声的虚空。

4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我和女主一样,从始至终都未曾进入过男主的内心。

49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还行

在一个后工业小镇废墟中展开的多元文化主义群戏是欧洲危机的样本,最终的结果是,言论自由被证伪,欢迎来到《编剧工坊》,这里,逐渐生成的剧作思路可以成为叙事的动机与主要结构,在最后一刻,犯罪行为却被“荒诞”取代,如同影片第一幕,在荒原行走的游戏角色对着太阳射击,安托万不是极右翼的恐慌,只是古典进步主义者—新左翼间的沟壑被某个极端的个体放大。

51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人们太经常需要找一个理由,一个让在自己的逻辑能自圆其说的逻辑链,受过的教育不过是更加复杂的逻辑链,我们无限趋近于真相而永远无法得知真相,这个过程让人着迷又让人窒息。

52分钟前
  • forfaen
  • 推荐

一个师生在写作中试探和对抗的故事,网罗了法国各种社会现象。原以为女教师和学生之间会有点暧昧,想不到居然是纯粹的杀机。最后学生关于杀人动机的解释很精彩,一下把现实又推回给了文学创作。——所以,坎皮略是怎么做到一边拍“120击”一边和冈泰写出这剧本的?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Antoine随着耳机中的音乐摇摆,观众却听不到他耳中的音乐;他将游戏玩到结尾,却操纵着将死的杰洛特一次次将弩箭射向太阳。躁郁与暴力在他的血液里流窜,似乎随时都会涌上高点、支配全身,他口无遮拦、肆意表达,他是一个异类,一个独自冲锋陷阵的法师,一个无人可进的禁区。

5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出彩之处在于利用“悬崖”和“海”组成的landscape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空虚,同处地中海沿岸的安东尼奥尼就以此见长。但抛开让每个人集合但是又保持距离的桌面空间外,电影却对文学、社交媒体这些空间开拓不足,悬疑推进干涩,感受不到一点致命气息,徒留戾气。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还行

腹肌还未练好,思想尚未建构,以为自己是首次入海的游轮,却只能纵身跃入浅湾。幻想是无理由屠戮的圣战英雄,现实是在饭桌上被父亲责怪的沉默少年。在游戏里对着太阳射弩,在现实中朝着月亮鸣枪,媒介可以迅速塑造人格,文字可以尽情释放杀机。上代工人被没落的船厂抛弃,这代青年却被迅疾的时代遗忘。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