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谜踪

HD中字

主演:约翰·赵,米切尔·拉,黛博拉·梅辛,约瑟夫·李,萨拉·米博·孙,亚历克丝·杰恩·高,刘玥辰,刘卡雅,多米尼克·霍夫曼,西尔维亚·米纳西安,梅丽莎·迪斯尼,康纳·麦克雷斯,科林·伍德尔,约瑟夫·约翰·谢尔勒,阿什丽·艾德纳,考特尼·劳伦·卡明斯,托马斯·巴布萨卡,朱莉·内桑森,罗伊·阿布拉姆森,盖奇·比尔托福,肖恩·奥布赖恩,瑞克·萨拉比亚,布拉德·阿布瑞尔,加布里埃尔·D·安吉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网络谜踪 剧照 NO.1网络谜踪 剧照 NO.2网络谜踪 剧照 NO.3网络谜踪 剧照 NO.4网络谜踪 剧照 NO.5网络谜踪 剧照 NO.6网络谜踪 剧照 NO.13网络谜踪 剧照 NO.14网络谜踪 剧照 NO.15网络谜踪 剧照 NO.16网络谜踪 剧照 NO.17网络谜踪 剧照 NO.18网络谜踪 剧照 NO.19网络谜踪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编剧一定是pokemon死忠

当时真凶说自己最喜欢的pokemon是Kecleon,也就是变色龙,变色龙特性为变色,是所有pokemon中的唯一属性。变色属性是在接触对手后,自己的属性变为和对方一样,也就是早早就暗示了他说家里人得了癌症,是接触女主后,把女主自己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

女主最喜欢的是Uxie,除了女主自己说的可以抹去记忆,它还是三圣姑内耐久最高的,双防达到了130,要不能在无水且受伤的情况下熬过两天呢~

 2 ) 变成数据或动物,你选哪一个?

《解除好友2:暗网》《网络谜踪》:两部都是用屏幕表达的电影。就这一形式,我个人觉得算不上新颖,只能说有趣。这种形式缺点很明显,放弃了电影镜头之美,表面上是求创新——完全用电脑屏幕作为电影屏幕,但其实是由立体转变为平面,转变为纯信息。不过这么多人喜欢,肯定是有其表达优势的,也很明显,这种“窥屏”式的表达,极大拉近了导演和观众的距离。两点,伪记录片形式和伪监控镜头,以及电脑及社交屏幕是现代人熟悉,且密不可分的东西。至于故事本身,我们看过的还不够多吗?

如果有很多这类电影陆续出现,你会不会失去新鲜感了?

电影里面有一点提到了,个人面对周围生活和网络(公众媒体)的分裂性,如果电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是非常精彩的。没有网络之前,一个人,大概可以分成内心和现实,现在可以分成内心、现实和网络(公众媒体)。有个典型,想必大家都知道或者遇到过——键盘侠。

网络极大地方便信息传播以后,也带来了一个新的一面,极大同化和统一了信息,独立意识将越来越少,绝大部分人只会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而失去了人性。我并不是说,人都不是人了,只是作为生产力的人将不是人,这一点又和资本主义有点相似了,终究只是少部分富裕起来。

有没有感觉到一点,好像越来越不要思考了,媒体总会告诉你。正过来说,反过来说,或者两者都用。想想这一年来,各种炮轰、洗白的事件。绝大部分总是跟着这股浪潮,喧嚣来,喧嚣去,平息,然后又被新的浪潮左右,如此循环,时间就这么一点点过去了。偶尔有点人生的美好时刻,仿佛也是媒体告诉你的,比如“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才是最幸福的”,“人生少不了什么的什么的”,“你一生真必须做的什么什么”。就不区分性别了,我是推崇平等的,如果区别性别肯定会有人吵起来。你们想想那种公众号吧。

不知不觉中,一生就被媒体左右了。连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不努力都没法好好活了。

还有,本是平等,本应同心的男性和女性,何时站在了对立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难道不是资本在作祟吗?你的努力和奋斗被别人偷走了,得到一点点多余的,反而变成了那部分人的仁慈和恩赐?你越努力越奋斗,被偷走的就越多。然后你没有钱消费了,他们就越鼓吹消费,分化你们这一部分人,始终给极少一部分人甜头,把所有的一切归结于你的无能,而不是他们的虚伪、贪婪、肮脏、卑鄙的看不见的大手。

剩余劳动价值,你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这个词了?

科技不断发展下去,人总有一天变成了信息,生活在机器中。那么,如果有那一天的到来,我宁愿做个动物活在大自然中。

 3 ) 《网络谜踪》有哪些精彩的细节和伏笔?

注意,我这篇回答会牵涉到剧透。

开始前插播一个刚发现的,和剧情无关。 去翻了Margot的饰演者Michelle La的ins,原来她已经结婚了呀。看起来像十几岁呢哈哈。

重点翻译下:我在LA长大,我学的是生物化学,曾经作为一个科学家给政府工作。已婚,团购了表演课学了一年,离职,开始演艺生涯,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人生真的不可预测。

这样再看她在电影里的打扮,跟我当时得知《我不是药神》里黄毛演员已经30多岁的心情一模一样。

接下来是正文了,这是分割线。

我主要分享一些聊天记录所暗藏的细节。

去quora看了下外国网友对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他们发现了一个我们不容易发现的细节。

PS:直接把他回答的截图发上来,这个操作应该合规吧....

注意看这张合照后方的标语

以下内容我是对Quora上Sade Glo回答节选部分的翻译:

在电影最开头,我们看到Margot高中第一天和爸爸的合照,在他们后方,你可以看到学校的标语“Home of the Catfish” 在电影的结尾,我们得知:Margot被catfished了

这个Catfish有鲶鱼的意思,也指代那些在网上使用假身份行骗的人。

Home of the Catfish 鲶鱼之家?还是骗子之家?

结果却是Margot被这样的人给骗了。


10月30日我的知乎更新,对原答案也做了一些增补。

1、第一次作答时,对于margot聊天记录里的Det.Poscone一头雾水,后来发现了:Det.Poscone应该就是继Vick警探被捕后负责这个Case的警探。

David的电脑界面截图,17年6月份,也就是距离5月11日过去了半个多月

通过视频旁露出的邮箱界面可以看到P警探给David邮箱发了这个视频,大致意思就是凶杀组提供vick的认罪视频给了警探,然后David签了保密协议后得到了这份视频,这个应该是作为David起诉的材料了。(有些是自己猜的,也许有误)

结尾处Margot电脑聊天记录截图

P警探和M妹应该也是时常联系吧,19年也在询问M妹一切是否都好。

David打开Pam的邮箱界面截图

2、Pam妈妈和Issac妈妈的关系非常好。

Pam去世后Issac妈还十分同情父女,让儿子多和M妹一起玩,也会第一时间给David发慰问邮件。

上图是妈妈Pam邮箱里的一些邮件,这个Blankensmith就是Issac家的姓氏了,这个发件人也是他妈妈,在问Pam要不要一起报普拉提的课程,应该是以前生活里会一起做运动的朋友了。

Margot注册脸书的截图

3、Margot是2001年4月13日的生日,也等于说最后结尾19年,她刚刚满了18岁。生日第二天Toyota就通知M妹可以提车啦。

结尾处Margot电脑里聊天记录截图 your car is ready to be picked up.

4、M妹和生物小组Abby是小学同学,Abby很早熟,小学4年级就已经可以和同学“科普”如何生小孩了。

Margot 小学四年级 和同学在实时聊天室里的聊天记录截图


10月29日我的知乎更新

David同事的设定,电影里和David交际最多的同事叫Michael。

Michael就是这个左上框里的Mike

David边和弟弟聊天,边给他找食谱,电脑界面闪过的和Michael的聊天记录

看到这个和Michael的聊天界面,得知Michael已婚,同性婚姻。

Michael看到新闻后给David发的慰问邮件也是“David,我和我的丈夫...”

Vick警探公众发布结果后David打开邮件,Michael发来的慰问信


以下是原答案:

针对结尾的几处细节

刚刚一口气看完,结尾很喜欢,于是仔细看了父女俩的对话。

Margot和爸爸的聊天记录截图

仔细看了结尾父女俩的对话。

1、时间线是19年的4月,也就是将近两年后。(有可能有偏差,我是看到和钢琴老师最后聊天是在4月)

2、Margot在申请大学的钢琴专业。

3、父女之间不用说,关系肯定比以前要亲近很多了,那句mom would be too让我瞬间泪目。

4、分享几个我仔细看才感受到的小细节:

Margot重新捡起了钢琴,David一如既往还是把钱放在台子上,然后会开玩笑“别忘了拿,我把Shahinian老师的电话设置成了快速拨号哦”,然后Margot哈哈哈说之前从没听过这个笑话,表示老爸你很会玩梗嘛哈哈(老爸可爱

喜欢这样的互动~

我特别喜欢这个打字中的细节,特别真实,而且就仿佛David当时的样子就在我脑海里,谢谢苹果电脑的精湛演技XD

再说说这几个对话框

除了和爸爸的,第二个就是Isaac的,那个Margot小时最好的朋友,失踪后爸爸追问过的但说其实不是很熟,和她玩有原因是因为他的妈妈很同情他们的那个男孩子Isaac(好长前缀哈哈,看来两年后了关系还是很不错哦~~,约了周末见面。

还是和Peter叔叔关系很好,约了明天见~

那个趁火打劫蹭热度演技一流的生物小组爱逼Abby同学,两年了还在约Margot,M妹昨日回绝了她:“爱逼,我不想和你玩。”(给M妹点赞

然后就是S老师,没有头像,哈哈,在问老师她的推荐信是不是OK,M妹应该是继续向S老师学弹琴,肯定是S老师的得意门生吧,S老师应该帮她写了推荐信之类的给大学吧~(不太清楚国外推荐信的程序,但差不多应该是这样吧,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哈~

那个DET POSCONE暂时还没搞懂是啥。(这条已更新,也谢谢@千堆雪 @Elaine的分享^^)

然后那个Derek(就下巴打断的那个)看来也是和M有联系(也许一直都是骚扰?),肯定是说了很不好的话,M叫他闭嘴。(看D的ins名称后缀是6969就可以猜到这小男孩满脑子是啥了。

另外说到这个Derek Ellis,应该是他的妈妈Evelyn Ellis吧,有给David在第一时间发送了慰问邮件,第一句就是“all things aside....其他的先不说,请节哀顺变吧”——这之类的意思。怎么去理解这个家长的态度,大家的想法应该会有些不同。

最后一个就是TOYATA啦 小妹妹要有新车啦。


最后再附上这个图

这张温馨的合照是M妹回到学校照的~19年在申请学校,但是我看之前爱逼在17年事发后和爸爸视频说她想明年进伯克利,估计M妹妹重读了一年?(或者是其他情况

 4 ) 累死剪辑和后期的一部电影

#Searching

感谢Kate姐的赠票😄

这是今年在影院里看到的最惊喜的电影!从剧本到影片节奏都足够扎实和惊艳。这才只是这位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导演也是usc的^_^)

影片从头到尾呈现的都是屏幕(电脑手机等)的影像。拍了十三天(真的)后期十三年(并不。。)

就这么几个屏幕被导演玩的在剧情上不停的合理反转 各种地方都在埋线 到最后真相出来的时候惊艳之余也觉合情合理 前期埋的各类笑点也相当有趣

询问了导演 这个片有做中文版 觉得国内会爆😄

对john cho在映后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他觉得电影对他来说是面镜子 一直以来他觉得自己是个吸血鬼一样在镜子上找不到自己的投影 所幸他在这部电影上看到了自己(亚裔)的故事。

强推!

8/24 limited release

8/31 正式上映

 5 ) 二刷注意到的15个细节

严重剧透。未观影者慎入。

仅凭记忆,可能有出入,希望大家补充纠正。

不完全按时间顺序。

~~~~~~~~~~~~~手动分割一下~~~~~~~~~~~~~

1. David 第一次跟 Peter 打电话时有好几个伏笔:桌上的大麻,被 David 打断的提问(Peter 想说 Margot 需要聊一下妈妈),还有挂断电话前 Peter 家的门铃响了(Margot 找他拿大麻)

2. 一个脑洞:Peter 做 Kimchi Gumbo 是不是为了做给 Margot 吃?因为 David 找到的菜谱标题是 Margot/Pam’s favourite kimchi gumbo(这里忘了具体写的是 Margot 还是 Pam… 求小天使指正

3. Margot 的 gmail 的安全邮箱是妈妈的邮箱,密码是 Margot 的名字加生日,所以 David 才能一路重置密码。又一次体现了 Margot 对妈妈的思念

4. Detective Vick 的“演技”真的爆棚,第一通电话就态度自然地要求 David 告诉他所有已知信息,之后 David 开始挨个联系 Margot 的 FB 好友,她也自然地要求“一切新进展都要通知我”并且“把那个文件 share 给我”,充分做到了知己知彼

5. Vick 的儿子 Robert 跟 Margot 也是 FB 好友,所以 David 挨个打电话时应该也有问过他,但电影好像没展示他是如何应对的(很可能是 Vick 包办了

6. Vick 的 Facebook banner(“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母爱相比”),以及曾帮儿子掩盖骗钱真相的故事,暗示了她会为儿子付出一切不择手段(这个其实很明示hhh

7. David 半夜找到那个湖然后把 Vick 叫起来的时候,Vick 一边披头散发往外冲一边安抚被惊起的儿子 Robert;后来 David 打了人,Vick 在电话里发火时,Robert 又被惊动进门来,她又好声好气地安抚。可见 Robert 很关心这个事件,而且极度依赖妈妈

8. Vick 发现 David 在湖边报了警时有一些慌乱,因为这一步在她的计划外。她原本是想将 Margot 的事件伪装成离家出走,车被找到之后她才不得不寻找替罪羊

9. Vick 在车被打捞出来后,在电视上呼吁大家帮助搜寻 Margot,并叉掉了两个区域(尸体实际所在地),用的理由是“地形复杂、专业人员已搜索完毕”。这里我很疑惑有没有真的搜查过,毕竟这是涉及大量人力的事情,Vick 不可能一手遮天

10. David 打开 Margot 的 Youcast 页面,刚打开直播几秒,fish_n_chip 就进来了,并很快退了出去,说明 Robert 一直在关注这个网站和 Margot 的账号

11. David 在电话核实那个吸大麻的 Derak 的不在场证明时,在 Bieber concert 下面加了一行(confirmed),应该是找其他人确认过。之后页面上滑后停住的第一行好像是一个妹子,她的不在场证明也是 Justin Bieber concert,不知道跟 Derak 有没有关系

12. David 买的偷录摄像头是黑色的小方块形状,逼问 Peter 的时候其中一个滚到了茶几底下,从另两个角度的镜头中其实可以看到茶几下地毯上躺着个摄像头w (话说我记得这个摄像头原本是放在厨房的橱柜里,也不知道是怎么一路滚到了客厅茶几下…

13. David 对人脸的记忆力真是厉害啊,殡仪馆那张女孩捧花的照片,换我肯定是直接把页面关掉了…这里 David 其实是先觉得照片有点脸熟,在 Margot 与其他人的合影中找了一会儿,才想到 fish_n_chip 的

14. David 第二次在 Google 搜索 Vick 的结果有点失真…照理说 Margot 的事情闹这么大,Vick 的名字也应该满大街都是,排在最前面的应该是一堆新闻才对

15. Vick 其实没有主动说过她是 assigned 的,是 David 感谢 assigned 的是她,她才顺着话说希望 no case to assign 云云。当然这也是她有意误导的结果

~~~~~~~~~~~~~~~~~

目前就记得这些,个人记忆不一定准确,希望大家多多纠正或补充~

 6 ) 席卷进信息时代的屏幕生活,人与媒介互为延伸

近期最热门的片,应该就是这部由“韩国周杰伦”约翰·赵主演的“伪纪录桌面电影”——《网络迷踪(Searching)》。

豆瓣上几万人评至8.8分,烂番茄保持住 93% 新鲜度,全球飙高的票房成绩与讨论热度,都无一例外的指向:它不仅是目前最好的“伪纪录桌面电影”,还很有可能就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Searching”这一行为显然在不断地组构成整部电影。电影以每个人都熟悉至极的开机、拨号连接上网作为开篇。我们虽然不知道开场的这系列操作由谁控制,但却能够迅速地被这个敏捷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所吸引,在几分钟内亲自目睹了大卫·金的家族构成和生活的全部范围。

一切过往复杂的情感和事件,都被有效地罗列、打包、丢出。

接着,女儿失踪了。

在意识到女儿真的失踪了之后,大卫·金在报警之时也迅速地搜索警察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发起他自己的调查。

他进入了女儿的笔记本电脑,从Gmail到Facebook、Instagram和YouCast,开始搜寻她的秘密。

同时,在Twitter上,案件慢慢变成了病毒式的传播,#FindMargot和#DadDidIt的话题页面下聚集了网上的“吸血虫”们。

在层层递进的浏览器窗口和凌乱的桌面之间,故事开启了不断的翻转。

其实,单论《网络迷踪》的故事本身,虽然写的环环相扣,却也并不能产出多大的能量。毕竟,它依旧是一个在框架内靠不断反转而写就的类型片故事,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高中生女儿突然离奇失踪,爸爸靠网络抽丝剥茧地发现女儿的秘密,并最终拯救了她。

换言之,这是个《消失的爱人》的“社交网络”版,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拥有丰富的戏剧张力,再在内核中放置入家庭情感、网络社交关系、舆论暴力等,主题上也就是陈词滥调地呈现一下这个信息时代隐秘的暴力与宣泄的途径。

所以,纠结剧情的bug与否,其实是一种无谓。让这部电影受到巨大关注的可谈之处,更在于整部片子都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进行呈现。

这个形式,在结合故事之后展现出了导演与剪辑出人意料的、堪称神奇的才华,最终获得了炸裂的效果。当然,这一形式并非生来就能被运用地如此纯熟,它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期。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生来便以一种快速率计算的方式而存在。以往耸人听闻的事件,现在不过是偶尔划过的某个下一秒便会忘怀的手机页面;人类情感与心理的表达,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平台上的电子信息。

许多导演目前都在试图尝试将这一影响融入进电影的叙事中,比如哈内克的《快乐结局》、徐冰的《蜻蜓之眼》等,但他们都缺少掌握网络运行逻辑的基础知识,也缺乏相应的剪辑组织能力,甚至连屏幕界面本身看起来更可信都做不到。

而《弹窗惊魂》、《解除好友》、《解除好友2:暗网》等“伪纪录桌面电影”的出生,则将这个创想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它们将画面确定在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从而尝试渗透进入观众“现实生活”。“搜索”这一人物行为,将故事与形式更好地融为一体,在噱头中保有了一定的叙事基本标准和连贯力。这类新媒体介入下的前沿数字惊悚片,每一部都自带话题。

同类之一/《解除好友2:暗网》

但同时,这类电影也一直无法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似乎一直囿于“伪纪录片”所创造出的“伪劣真实感”而止步不前——毕竟,现在的观众早已不再是上个世纪看《女巫布莱尔》时期会误以为真的观众,更不是在电影之初看到《火车进站》就会吓地满电影院乱跑的人。

观看模式的迅速转变,已经让人们对“虚拟-真实”与“真实-虚拟”的临界点了如指掌,对这些影片的形式,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倘若麦克卢汉地下有知,估计会扩写《理解媒介》:曾经,媒介技术不仅延伸人体,赋予人体力量,也瘫痪被延伸的肢体,增益变成截除、中枢神经阻塞感知。而如今,人体走上了开始逐步成为媒介延伸的道路,冷、热媒介已经彻底变成无数纷飞的碎片,在交融共生中得以整合。

人与媒介进行交互的这一行为,已经迈入崭新的纪元。

那么,在一个已经没人会在下载完一部“伪纪录片”后,还能将自我投入进“伪劣真实”的情境中去的时代,一部电影要如何完成把观众拐带进它的“超链接”之中的使命,并将“信息生活”的命题进行包装呢?

《网络迷踪》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先让我们回忆一下文章最开头提到的,电影开篇那个不知道是谁的手控制出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

之后,电影还提供了一些男主角的行为细节,诸如在得知女儿不上钢琴课的时候去翻找聊天记录、在报案的时候去查失踪人口的比例和警察的信息……这些恐怕都不是编剧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而作,因为这些都不会是人物在那个情境下在第一时间应该做出的反应(连基本的迟疑、呆滞都没有),倒像是更需要观众得知的信息。

随着剧情发展,电影在后半段还不断地将第三人称新闻片段进行介入。真凶范围的逐步确定,视角不断地进行轮转,以上种种这些都将《网络迷踪》影片的构成逻辑显得更为确切——

它绝不是要将屏幕这一媒介单纯作为呈现的形式,以朴素的方式提供所谓的“廉价真实感”来让观众做出“相信”的反应。它不期待大家在这一层面上的投入。

它的选择是进行彻底地类型化,把观众编织进“类似游戏”的抽丝剥茧式情节节奏里,让观众在虚拟世界的“下载与观看”这一行为中,继续被庞杂的信息所暗中影响,从而驱动自己“编织快感”。而这恰就是最后一层,由观众亲自完成的“searching”。

这部电影比之前的“伪纪录桌面电影”都要有所突破的地方,也就在于这此。

在某几个时刻,《网络迷踪》在影像调度、时空线处理和视角转变等处理上,是天才的

比如,电影的结尾,女儿在等待考试结果前,选择了上网搜索父亲当时拯救自己的一系列新闻,这不仅是对父爱的一次“searching”,同时也把之前的第三人称新闻镜头的切入,引作成这个时刻发生的事。全片的叙事线索在片尾处,突然被分裂成了两个时空,混淆了之前所有时空关系

同时,时空线索的处理也不需要人物出镜进行说明。每次电脑桌面的转变、系统(windows或苹果)等瞬间发生的界面变化,观众都能迅速地体察到。观众只要通过自己观察每次鼠标的挪动、网页的切换,就能在心中重构出人物的表情、心理等属性。

这在以往任何的类型片里,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做复杂的镜头段落设计。传统意义上,类型片的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分别拍摄的许多镜头按照这一构思组接起来,配合剪辑来完成建、解构。

但在《网络迷踪》中的某几个时刻,传统的机制被不断地打破,创造出一种姑且可以被称作“searching”的方式,将角色的潜意识和观众的潜意识不断地换位,从而产生一种变相的错觉。

此外,之前绝大部分“伪纪录片”无法摆脱的问题,就是只能给如今经验丰富的观众提供“虚伪真实”,缺乏创造“高级真实”的能力。在镜头处理上,“伪纪录”形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叙事限制——观众对镜头的信任看似必须达到高度信任,获取信息的空间又仅限于镜头之内,从而使得对叙事进行质疑的维度被彻底消灭。

但实际上,在《网络迷踪》中,观众根本不需要信任里面的任何一个镜头。因为这部电影选择以复杂的快感来取代伪劣的真实,在抛弃“同步”之后,它达成了影像在另一个维度上的真实重塑与形式创新,不再继续困在“伪纪录片”的桎梏里来施舍观众“现实”。

正如前面所言,人体开始成为媒介的延伸,我们的四肢、大脑的主体性已经逐渐地被媒介进行偷换。

曾经,这一创想在电影界中只存在于影片的文本内容上(如《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黑镜》、《解除好友:暗网》等),而《网络迷踪》则选择书写隐喻于影片构成形式的外壳之中。

可以说,这是一种最新态的“伪纪录片”,因为它让观众产生“共感”的方式,不再是通过朴素的“同步(real time)”,而是从一种变相的错觉里生出来。观众在大部分时间都被电影打破并重组了这种感受,而电影也由此摆脱了施舍的行径,选择以一种“随人物摇摆”的方式示人。

这,也许就是未来此类影片在“电影感”上的一个重要走向。

 短评

评价名不符实…《暗网》先入为主,这部就一点也不惊艳了。

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这个剧本和这个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真正要亚裔在好莱坞获得尊重应该是靠searching这种硬实力,而不是crazy rich asian的stereotypes.

5分钟前
  • Sammy
  • 推荐

为杰伦疯狂打call!

8分钟前
  • 惨绿
  • 推荐

不用说最亲近的父母了,随便让最好的朋友随便看一下我在豆瓣上发的东西,他们都会what's the fuck!

1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三星半。感谢google,感谢facebook,感谢twitter,感谢gmail,感谢youtube,感谢youcast,而我一个都上不了

18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Bieber concert (confirmed)

21分钟前
  • R
  • 推荐

形式绝赞!媒体狂欢和换女号两段最惊悚带劲,网络时代的可怖之处由此表露无遗,但故事整体落后当下的网络文化非常多,想想《黑镜》都拍到哪了,这才哪到哪。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Amazing! 剧本写得太好了,千回百转。几乎没有实景拍摄,但节奏感超强。这种拍摄方式真的太省成本了。

27分钟前
  • 香槟塔
  • 力荐

还是得瘦,从前置摄像头里看,才会好看。

3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看似牢不可破的密码,跳转几次邮箱就可破译;看似无比相熟的女儿,连吸食大麻都未曾知。本来代表身份的头像,竟是无需版权的图库模特;本来孤立寡言的女孩,却在直播软件里袒露心扉。最亲近的女儿却比密码还难破译,最沉默的女孩却比模特还健谈。面前提供海量信息的屏幕,当你在凝视它,它也在吞食你。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全程通过一个桌面,把案件的悬疑性带到那么强的地步,佩服!有个细节很赞:当爸爸首次听说汤不热,搜索的是Tumbler,谷歌推荐的是Tumblr。嗯,细致的推理逻辑可见一斑(请点赞)~

37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看到结尾回想起一个细节,妈妈电脑里保存的班级电话簿,上面有真凶的联系方式来着,备注写着:家长在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玛格。

40分钟前
  • 马什么梅?
  • 力荐

非常新颖的表现形式,整个故事都在电脑屏幕上完成,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多处反转出人意料,想起前面的铺垫又觉得顺理成章,悬疑的氛围持续到结束。影片中各式social media玩得极溜,导演说想要通过影片表达网络有时候也不全是negative的。五个主创拍片十三天却在电脑前剪了两年!

42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不要随随便便就死掉,不然马上会有人变成你最好的朋友。

44分钟前
  • 曾良君
  • 推荐

男主要感谢谷歌,要是他用的是某度,不但找不到女儿,还会被广告骗2万块。

4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从头到尾都是电子屏幕这个设定太酷了!导演在形式主义上做到了完美。一个父亲在女儿失踪后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各种峰回路转都暗藏铺垫、合情合理,还有亲情的对比反思。是不是今年最好的悬疑片不好说,但绝对够原创、够新颖~~~感谢互联网救命之恩!!!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9.6/10 不带脑子这片子可能会让你震到。仅仅是几台屏幕,外景也没多少;硬是被导演玩的反转再反转,从节奏掌握到剧情漏洞都不漏全部给弄好了。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帅脸享眼福,还要纠结啥深度呢? PS:影片真火了绝对又有人又要说自己早就猜到Boss,显聪明打低分鸡蛋里挑骨头的。

51分钟前
  • Seok97
  • 力荐

确实是重新解读电影语言,节奏快且充满代入感,我们每一天不就是这样过吗。给剪辑师加鸡腿!故事本身讲得也好,情感和悬疑结合完美,铺垫好家庭背景之后所有发展都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换一个老爸能火眼金睛至此可能会显刻意。题外话:John真是英俊啊我从进剧院第一眼看到他开始就不会呼吸了妈呀

53分钟前
  • roobs
  • 力荐

为什么两个尖脸生出一位饼脸。

57分钟前
  • 六十六个猴
  • 推荐

其实抛去形式的话,故事本身还是比较狗血的,反转说服力也欠缺。但因为坚持把所有的镜头都用各种电子荧屏展示,除了电脑页面还有电视新闻、监控录像等等,有种奇异的满足窥探欲的感觉。整部电影就好像在网上找到一个都市传说之后拼命谷歌了两小时看遍各大论坛各种留言的感觉。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篇,把形式拿捏的还是得当,甚至有些太老练了。不过这部电影和亚洲首富连看会令人思考,一部是疯狂拿自己的肤色洗脑,一部是完全隐去亚裔背景,完全两个极端啊

6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