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受设备限制,可以影像粗糙,可以没有彩色,但是无论如何我接受不了演员大部分都像傻逼似的,尤其是祖和那个搭档开车的样子,完全就是脑残。说到这也得归功于编剧和导演,垃圾片子。
唯一作用也不过就是所谓的让人看了能够了解一点点当时的背景,但这不够给它高分的理由。
剧情拖沓、表演生硬,浪费时间。
#TheGardenCinema# #CelebratingFilmNoir# 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以发车为节点,前半以塑造人物和环境为主,而后半段悬疑惊悚感超强的主题内核。
电影的开场就充满荒蛮感,以被捆住的蟑螂作为定场镜头也预示着几个人的结局。前半段铺垫很有必要,也没有显得过于冗长,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发展都可以算作为后来的转变和对照做铺垫,尤其是人物关系的变化(这里有几个角色需要放在缺点讨论)。后半段张力主要来自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和镜头与剪辑的运用,尤其是镜头。
镜头运用的太棒了,特写镜头用于构建紧张感,踩油门的脚,时速表,瓶中倒出的硝酸甘油(这场戏太精彩了,交叉剪辑特写镜头,敲着门的手指,弹着烟盒的双手,嚼着雪茄烟的嘴,直至引爆后目光聚集到那山坡滑落的一块石头)都让观众屏住呼吸把视线聚焦在这种随时可以夺走生命的事物上。最多的特写镜头还是车轮,不论是刚出发时那缓缓转动的车轮,还是轧断烂木头的车轮,亦或者在石油中夺去男配一条腿的车轮,在特写镜头下都有一种无法阻挡的强大压迫感。
片中也多次出现交叉剪辑,两辆车之间的交叉剪辑帮助角色间加强羁绊,油管中喷出的油和男主努力把车子拽出油湖增加紧张感,最后更有跳舞和货车蛇皮走位也是预警告诉我们事情不会这么结束。
缺点:前半段两个人物塑造的比较失败。1. 很多镜头来阐述原四号司机多桀骜不驯,结果面都没露就下线了,最后也只是跳舞露了一面,意义较弱。2.女主的意义过于工具人,只用于衬出男主的男性气魄。结局反传统选择的方式过于反智,我可以接受男主洋溢着微笑,也可以理解资本家对车动了手脚,无法理解蛇皮走位。
解锁新影院
人类着实是奇妙的物种,当涉及自身利益时,他显现出的那种排他性的疯狂真的令人齿冷,而一旦事不关己,又能真心地呈现出惩恶扬善般的热血,这么精分的状态,恐怕连人类自己都很容易迷失吧?!对于人性深刻的解读,才令这部电影有着强大的警示力度与看过后的深刻反思。面临险境与欲望,人们可以由相互竞争猜忌的不屑到沆瀣一气般的志同道合,也能够做出为达目的牺牲他人,达成所愿后却真切地希望自己的恶行没有真正伤及无辜。英雄与懦夫只一念之差,人性的轮回瞬间切换,极致的快乐也许带来的就是最后的疯狂,这样的乐极生悲,在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每个人都会以为自己会是例外,所以当他笃定地吹响了胜利的号角时,却丝毫不知那只是对世人最后的告别。非常棒的电影,真实的场景,触目惊心的氛围,虽然有2个多小时,却丝毫不觉得沉闷,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不甘。
本来想写随便写个短评,结果越写越多索性写一篇长评吧。其实整部影片很难不让人想到PTA的《血色将至》,或者说更像是《血色将至》的母篇。也是这个原因,我一直期待着看他们几人之间的那种细腻微妙的绞杀关系,尽管到后来发现导演并不像PTA那样希望深入地探讨人与人间的关系(这么说好像不太合理毕竟这部比血色早了60年)但是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也同样精彩。
从开始马里奥对吉奥的讨好甚至我认为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再到上路后的不信任再到失望进而开始羞辱吉奥,一起经历了最后的难关之后(也是吉奥在这趟旅程中唯一发挥作用的地方)反倒面对将死的他产生更多的是一种悲情与怜悯。看了很多评论都觉得前半段有些冗长,其实个人认为前半小时也相当精彩。从暗示命运的开头,到每个人物精彩的出场以及人物关系的铺垫和所处环境的刻画,相对于后半部分所展示的更多的视听技巧是以悬疑性为主,前半段每段的镜头语言都极富设计感也非常高效,把在小镇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刻画的非常真实,送货四人的的人设在前半小时就已经完全立住了。整部电影每个段落的划分明确,层层走向深渊,硝酸甘油的设计简直是整部影片的灵魂,几乎所有悬疑感惊悚感都围绕着它展开,非常庆幸自己能在影院看到这部片子,班巴炸石头以及倒车桥段几乎能感觉到全影院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当危机解除后才能听到大家的长叹一口气,我相信在电脑前看效果绝对会大打折扣。
在我看来送油的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类对于资本原罪贪婪的探索。开车在前面的鲁奇和班巴身上都有着美好的品质,比如有勇气够义气,面对危险毫不畏惧并能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他们,对美好生活有着期待。开头鲁奇与吉奥在酒馆产生的矛盾本以为会为后面埋下伏笔,其实鲁奇并没有记恨吉奥或是背叛自己的朋友,反而在危机化解后紧紧抱在了一起。也因此,如此美好的品质在通往贪婪的道路上必然会走向注定的毁灭。男主更像是在追求资本的大多数人,为了资本可以抛弃自己的爱情,朋友甚至去伤害他们,在追求资本的道路上不断迷失自我,最为经典的二人全身浸满石油的场景象征着人类已经完全的异化。尽管如此心中始终存留着一丝人性一丝温情,结果最后在象征着暴富资本的石油大火前还是倒下了。影片只在最后使用了唯一的配乐-蓝色多瑙河,(一定程度上甚至区分开来了老片相对嘈杂的配乐,更加适合我们现代观众的审美去观看,也说明了什么时候极简主义都不会出错)。在暴富后,尽管得知其他三人已死,但谁会关心他们三个呢?伴随着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卡车和人们都跳起了舞,酒吧中,正中央的杯子上放了一杯水,在周围人的曼妙舞姿中,显得岌岌可危,我们几乎能预见到那种失衡失控的感觉。
战后年代的绝望沼泽中孕育的黑色经典。前半段营造了人间炼狱的景象,充满各种燥热不安,痛苦焦虑,放大了人的各种本能,所有冲突都一触即发。这才让看起来荒谬的运送之旅,像是通往天堂的唯一路径。跟着悬疑的节奏,仿佛空气被一点点抽走,直到最后的令人窒息,油田的画面极为摄人心魄。
不读简介就看电影,开始以为是劳苦革命片,然后是赏金任务片,再然后是兄弟义气片,两个配角死后成了紧张的悬疑片,主角送货成功我以为是主旋律英雄片,人们庆祝时英雄得意忘形车祸死掉我才知道原来是黑色幽默片。断腿老配角一定是洗点加了机敏减了胆识,前后差距让人掉眼镜。
危险作业生存指南,蔑视恐惧和深陷恐惧都是即将玩完的症状···铺垫也太长了点吧,五零年代能有这样的特效和场面实属不易,确能让人手心湿润呼吸急促,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满卡车的硝化甘油
《恐惧的代价》所呈现的两种影像机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类型思维之下对于巴赞的反讽,并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正如同在影片中,他令真实性与社会问题建立在完全架空的南美小镇之中,而这些群像般的非叙事性逐渐被一个相当简单的事件,却又被强烈的黑色宿命氛围与各种喜剧桥段作为支撑。克鲁佐营造了一个徳勒兹《时间-影像》的反面,时间-影像的危机被古老的运动-影像代替。从电影语言来看,是蒙太奇与特写镜头不断入侵,逐渐成为揭示关键时刻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平行蒙太奇与“最后一分钟死亡”完全回到了格里菲斯的时代,但影片似乎在此之前就早已完全凝结于Jo布满机油而濒临死亡的面孔之中,令《蓝色多瑙河》的炫技不过是机械降神的伪英雄主义,当它出现在影片的封面,即是对于作者反动性的消解。
惊悚公路片!记得看过彩色版的翻拍版但找不到那个片子了。。。据说是《超级玛丽》主角名字的来源???
有趣的是,相比于长年在美国工作的希区柯克而言,克鲁佐或许才是真正对芬奇、诺兰以及当代美剧等商业类型作品产生直接作用的导演――影片不以社会文化的、精神分析的抑或影像自持的元素取胜,而单纯凭借玩弄叙事来营造悬疑感:公路片框架下的"闯关游戏",险象环生的种种细节巧合,渐近加速的平行剪辑,无不以渲染故事、操控感官为目的.然而正因其太过执着于"讲述",故事反而只剩贫瘠的枝干,失去了刺激之后的余味:电影没有显现为声画形式,而是仅仅成为了具有更强视觉烘托能力的惊险小说――攫住我们的乃是"恐惧的概念",并非恐惧本身;对电影媒介的误解即由此发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一路纠缠着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工业.
据说是最早把“交通悬疑片”做到了一个高度,不过千万不要把这部影片当成悬疑惊悚片看,否则会失望的。准确说,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黑色电影,电影心理刻画很精彩,结尾的意外虽然有点突兀,但确实是最好的结局,符合黑色电影的精神,蒙太奇配上《蓝色多瑙河》的音乐把那场悬崖翻车拍得美极了
黑白片看得我好兴奋,尤其是修复版的,画面好有质感啊!扣一星是因为:1、个人觉得那个拐弯的桥段实在拍得太费胶卷了,根本没必要往后倒那么多;2、第一辆车你能稍微透露下是怎么爆的么,不至于连片废铁都没了吧;3、要女主干嘛呢?被欺负么……种种比较不好解释的部分。
“不要冒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获得戛纳金棕榈和柏林金熊,还以为多沉闷,没想到是类似《洞》那样的缓缓紧张、如履薄冰…去程的压力和紧张、回来的释然和放松,悬殊的心态继续酿成悲剧。“如果我一定要死,我希望自己仪表堂堂”
一小时起的公路历险实景豪华紧张得百爪挠心,择友线贯穿始终也是一波三折,男主浪子一搭上老江湖立马踢开胖子室友和倒贴女友,胖子开车时和美国硬汉迅速建立友谊而且证明自己也是条硬汉,老江湖却临危变狗熊甚至弃友不顾,牵出男主的种种薄情和人情味,人心炎凉,命运难料。
剪辑节奏与景别变化的教科书。所谓冗长的铺垫个人纬度反而是亮点,这正是古早经典的独有魅力,不急不缓地交代环境特征与人物面貌。而景别的使用以及叙事手法现今看来压根没有过时,或者说甚至没有过时:足以说明当下电影进步空间之小。石油是魔鬼的浴汤,这一主题亘古不变。即使被生命的温度所感化,空留皮囊终将驶向自我毁灭。
前一个小时的背景人物介绍和铺垫稍嫌过长,但之后则迎来令人感到窒息的一个半小时。克鲁佐对悬念的把玩太厉害,53年的电影在今天看起来仍然如此惊悚好看。其实我更喜欢《乌鸦》的故事,但这一部又的确更精彩。PS:片名直译该是《恐惧的酬劳》。
【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首刷留给大银幕,没有被剧透所以全程心脏吊到嗓子眼一般的紧张揪心,情绪始终被电影所左右。剧作太强大,高潮迭起险象环生。剪辑和音效无比高超。角色形象生动鲜明,深刻表达人性的善与丑。结尾更添讽刺与荒诞,回味无穷。唯一不解是前车的结局没有交代清楚
太他妈的精彩了好么!全场几百人一起窒息,一起尖叫的感觉真不赖!两辆自爆卡车的死亡之路,四个老司机的绝命之旅。然鹅这个故事还是告诉了人们两个永恒却质朴的真理: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2.乐极可是要生悲的。
亨利-乔治.克鲁佐(法) :《曼侬》金狮、《恐惧的代价》金熊+金棕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夜》金熊、《红色沙漠》金狮、《放大》金棕榈;罗伯特.奥特曼(美) :《陆军野战医院》金棕榈、《水牛比尔和印第安人》金熊、《人生交叉点》金狮。电影史上只有以上三人获得过欧洲三大电影节三项大奖。
今年北影节第一场,谢谢赛人推荐。慢速版《狂暴之路》,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完美范例。1953年就能把爆炸和惊险场面拍到如此逼真,实在惊人。以“一根绳上的蚂蚱”开始,连场的动作戏都既有执行的实在感又有物性想象力,第一流的观影享受。为钱搏命的赌徒心态带来强人所难的道德困境,第一辆车爆炸时缜密经营,最为令人难忘。片名好像应该译成《恐惧的报酬》吧。
前半段入戏很慢,看完整部才知道是预示了这些人的不归路。困死在小镇还是冲出去,横竖都是死,命运掌握在付得起2000美元的人的手里。开车途中非常惊险,我总是想起《速度与激情》,我完全没感觉的,却在这二十码三十码的换挡中冒了冷汗。牛逼。
1.先后获得1953戛纳金棕榈与柏林金熊,此后单片只能参加一个A类电影节。2.克鲁佐的悬念设置与气氛营造极佳,后半程令人胆颤心惊紧张不已,可惜开头人物交代与铺垫部分过长。3.以小孩玩5只拴在绳上的蟑螂起首,命运缩影。4.蓝色多瑙河之舞,个体乐极生悲vs集体否极泰来。5.栅栏后什么也没有。(8.5/10)
“你负责开车,我负责吓个半死”。这种奇妙的关系,也是导演和观众的较量丫。152分钟的DC修复版,开场飞机降落小城一幕有被惊艳到。大转弯和炸巨石的紧张感也完美。对比了下剧照,掉进石油坑的修复效果,更加有粘稠和窒息感。路弯路直,人物性格的深化和转变,也带出“什么都没有”的命运归宿。
挺过略显冗长沉闷的铺垫便是一路惊心,实打实拍出来的高难度实景场面配上准确的节奏和剪辑,看的人无比震颤,技术大帝克鲁佐;恐惧之旅中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变化在技术的推动下好生精彩,法国二人组入石油坑中着混身黝黑真是完美的总结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