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某时

HD中字

主演:伊德里斯·艾尔巴,Carole Karemera,Pamela Nomvete,奥里斯·厄休罗,弗雷泽·杰姆斯,Abby Mukiibi Nkaaga,Cleophas Kabasita,诺亚·艾默里奇,德博拉·温格,Peninah Abatoni,Ashani Alles,Hope Azeda,Théogène Barasa,Dan Barlow,Johannes Bausch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四月某时 剧照 NO.1四月某时 剧照 NO.2四月某时 剧照 NO.3四月某时 剧照 NO.4四月某时 剧照 NO.5四月某时 剧照 NO.6四月某时 剧照 NO.13四月某时 剧照 NO.14四月某时 剧照 NO.15四月某时 剧照 NO.16四月某时 剧照 NO.17四月某时 剧照 NO.18四月某时 剧照 NO.19四月某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四月某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描写西方世界没有参与调停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悲惨影片,加入了柏林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是为期11天的电影节中两部关于此暴行的影片之一。与特里乔治的《卢旺达饭店》关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题材,拉乌尔佩克却以不同的途径展示了内战的创伤。这两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门》可看出南非电影的升温。 浓笔重彩描绘出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四月的某时》,比起同一题材的展映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绝对的震慑力。    这部由美国和卢旺达联合制作的影片,是第一部关于大约80万图西人和胡图族人遭到种族灭绝的主要影片,在卢旺达当地拍摄,并动用了大批当地居民作为临时演员。    出生在海地的导演和人权积极分子拉乌尔-佩克(Raoul Peck)说,启用仍然对那场灾难记忆犹新的卢旺达人当临时演员,可能有助于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内心的恐惧。佩克强忍住泪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电影讲述了1994年4月,一名胡图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杀的混乱里与图西族妻子和两个儿子失散的故事,10后当他与遇见他的兄弟泽维尔时,才获悉他们的命运。而身为记者的泽维尔正在坦桑尼亚Arusha的卢旺达国际法庭受审,罪名是通过电台广播煽动流血事件。影片中也提到了作为美国国务院官员的德博拉-温格(Debra Winger),努力说服当时的总统比尔-克林顿采取行动。    另一部在本周初上映的同样题材的影片《卢旺达酒店》(Hotel Rwanda)参加了柏林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佩克说他有意识地决定,要比《卢旺达酒店》描绘更多栩栩如生的暴力场面。他说:“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把影片拍得尽可能真实残酷,又不会让观众掉头而去。我需要观众,我需要他们看完整部电影,走完这次恐怖之旅。这场有计划的种族屠杀发生的时候周围没有摄影机。”    佩克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在卢旺达和坦桑尼亚进行调查,影片剧本中的部分内容来自审理团听证会的副本。他说,一些出演影片的卢旺达人声称他们不能演凶手,只能演受害者,因为10年前的悲剧仍然深入人心,椎心刺骨。佩克说,拍摄期间由5位专家组成的心理学家小组一天24小时都要驻守在片场。    在片中扮演一名图西族受害者的比利时女演员卡罗尔-卡雷梅拉(Carole Karemera)说,电影的制作过程对许多身受其害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治疗。她说:“经受了痛苦,你才会有羞耻心,才会安静下来。现在我们试着谈论这件事,也开始再次相信其余的人类。”镜花缘之决战女儿国恶梦小姐甘地传国语梦幻公馆奇幻实验室冰封启示录火线警告前传:萨姆的堕落倩女幽魂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第一季NCT 127: The Lost Boys合约情侣哎呀好身材 第二季恶猎家族斯洛博恩岛第一季重案组女警 第三季完全救赎处女的烦恼孤岛鲨魂花瓣舞向着胜利前进心跳砰砰响绝不放过你王牌大律师2糖果白鸽岛老爸有招第三季谜域之噬魂岭老夫子1976爱情维修站信号 2323山海绝伦强军花样青春草根王风云际会闯江湖我的徒步之旅柏林,柏林:狂奔的爱一日赴死人偶新娘玩偶之家百分百啱Feel

 长篇影评

 1 )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看《四月的某时》有感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该事件立即在卢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在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卢旺达全国八分之一的人口消失。

电影《四月的某时》的主人公就是目睹的这场噩的一个胡图军官,奥斯丁。胡图族反对所有图西人和支持图西人的人。奥斯丁由于取了一位图西妻子而列在被屠杀的名单上。持续一百天的屠杀将主人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个夺走,儿子,女儿和妻子还有他的好友则维尔。他在经过重重障碍后终于逃生。他弟弟是专为胡图人鼓动宣传的广播员,在意大利逃亡两年后抓住被审。整个电影讲述了奥斯丁在屠杀中的经历。美国和联合国的态度商讨和奥斯汀在十年后的被审三条主线中穿插。战争中的恐惧焦躁,失去亲人的伤痛和绝望,尸横遍野的惨忍和充满血腥的悲状,以及国际世界的忽视和逃避演绎了二十世纪这惨绝人寰的一大悲剧!令人发指,令人心寒!

看完整个电影,我们不禁会感到民族冲突间的惨忍,屠杀生灵的无边悲痛,战乱纷争中血肉亲情的伟大,面对真实的责任和勇气,人道声援的渺小以及世界博弈的残酷和无情!事后对人心灵的无边创伤,和社会的混乱破坏无不让人感到悲悯和哀伤!这难道就是马克思揭露的原始积累共有的野蛮血腥?!还是他们历史文化里未被发现的固有症结?是他们民族的不可避免的纷争还是文化信仰脆弱的感性显现?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我们身边的时事琐事繁芜的在我们身边张开,像雾一样遮盖了十多年前的卢旺达,我们纠结在金融危机的恐慌,身边世俗的极度紧张和惊喜之中,还有多少会注意血污,愚昧和那梦魇般的死亡气息。

那么,这些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一个旁观者,我们只是这台没有演员只有观众的戏剧中额外的中立者。我们可以伸出手指指出罪孽者,但我们可以分辨这到底是野蛮的欺压还是愤怒的抵抗呢,我们知道自从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平均身高较高为由,让占人口少数的图西人(约15-18%) 统治占人口多数 (约 85%) 的胡图人,因而埋下日后种族屠杀的原因。太多了,当我们面对历史这鲜亮又苍白的事实面前,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显得似乎太渺小和无能为力!愚昧,凶暴,惨忍,怯懦,无情这些带着虚荣的如同尼古丁燃烧的袅袅青烟笼络着追求’“正义”的异端暴徒!而对于局外的我们何以背负这历史因袭的重负?我们只有醒悟,为历史创造的灾难,荒唐和罪恶哀悼!醒悟和警觉!

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同时生灵,同是源于一个祖先,同类动物之间还不曾厮杀可我们尊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会犯如此毁灭性的错误呢?

现在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这场大屠杀,在这一百天里,一百万多条生命就消失在这地球上,为它留下一个永远也抹不掉的伤疤,可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引起了这场人性的大爆发,种族之间这野蛮血腥的冲突和残杀呢!

我们也许会试问那些拿着弯刀的士兵在残杀屠宰那些无辜的小孩,妇女和历尽恐慌的男人时人性的良知和人最基本的同情心去哪了?那些裤兜还揣着子弹和炸药的上尉在强奸那些懦弱,凄凉的少女,母亲时他们起码的尊重和羞辱感滚到哪里去了?一堆堆未寒的尸骨,一片片留有无数人喷溅的鲜红血泊,不堪入目的家园,混乱狼藉的难民灾区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死寂阴霾的空气将人类至善的美丽吞没的无影无踪!

这也许会让我们联想到七十年前南京那篇土地上承载的悲惨和哀伤!同时屠杀,一个是种族间的,一个是民族间的,我们 不可能没有人性的将惨状相比,但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人类在开创文明的同时却付出了多少的代价!纵观人类的文明史,有多少是通过残忍的掠夺欺压甚至是屠杀所得。罗马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下持续过一段伟大的繁荣,可当他的铁偙驰骋在别的土壤上时,我们是否也看到那利剑下一条条有血有肉的生命!也许你怀疑这是这是历史的必然,有进有退,是达尔文所谓的“丛林法则”?

只能说人类的欲望将这个本来简单的世界变得复杂多样,纷争多样的文明在方便生活的同时却制造出了更多的灾难和困扰,自然,世界越来越露出狰狞的面孔,如果不是人类为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和内心永不满足的欲望作祟。我想我们将会看到更和谐的社会!况且我们老子也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自二战以后恶劣的自然环境,资源的稀缺贫乏,无不是人类的自食其果!社会在进步,经济再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那些生活在便利文明的人,却总在为其更野蛮的“向上”忙的焦头烂额,精气百衰,例如80年代有些家庭焦脆了一辈子才看到一套像样的家宅,这还不止,有了房子还要有商品牌的车,在追逐这些文明的便利的同时只有常年累月的心力交瘁,繁忙力争,哪还有心思去考虑自然的环境,上气不接下气的说:甭提了,我连住哪还不知道呢!更甭提去留下心思去欣赏上帝带给我们那么多原始的美,当然这并不是个人的原因,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累计的意识和社会体制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绝对不可能实现个人离开社会的纷争!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积累的欲望使我们摆脱不了这种“向上”的引力!试想,今天如果还有谁像梭罗守着瓦尔登湖过上与世隔绝与自然相容的日子,人们肯定会像苏菲的世界里将艾伯特上校认为是精神不正常的疯子!

可难道我们真的没有丝毫责任吗?没错,我们总是对着朋友怨天载道,身不由己,物欲流横的世界很残酷很黑暗!满嘴屁话的骂这讽那,还傻里傻气的拌着苦脸卖笑,我很无辜,我很无奈!可他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反正是大众的罪孽,又不是我一个人,这个社会你不狠点只能吃亏潦倒!没办法!哎!甚至还吐着什么渺茫的希望,如果没那么多贪官就好了,如果没那么多的杀戮就好了,如果人们的文明点就好了,如果……集体太大,以至我们怎么也无法找出罪魁祸首!

可一旦轮到他身上,那几张泛着铜臭的钞票就足以让他点头哈腰,让他干出那么多不是的“如果”,欲望的都市,欲望的刽子手,都被他美化成所谓的积极向上!

不!其实我们就是其中活生生的一员,是世界开创的人,也是世界的开创者!你能改变的至少还有你自己!你做因为大家也这么做,你犯错因为大家都犯错误,如果顺着这个无边循环的线路,我们只能得到更多的报复!,自己身体的报复,他人的报复,自然的报复,最后只能你死我伤!和谐也只是我们口中传出的幻影和泡沫!人是一切的尺度,对于你的世界其实就是你眼中的世界,能改变自己就能改变你的世界!我们修身养性,挫其锋芒,顺道而持,终会功成天下!

纵观我们着位欲望横生的“婊子女神”!牵引出了多少损失和伤痕。战争!瘟疫!雪灾!经济泡沫!破裂的家庭,流离失所的难民!这次100完人的惨死仅仅是其中不起眼的沙粒!还有如此多的报复向我们更猛烈的侵袭!竟都败在了她虚拟耀眼的光环底下!而且是如此的一败涂地!

这次屠杀如果不是图西人对权力的欲望,如果不是胡图人对统治的欲望,不是对资源侵占的欲望!结果又会怎样呢?

顺着自然的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类克制自己过于强烈的欲望。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顺从,多一份爱心,也许才能在自然和宇宙中长存!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2 ) “媒体称之为部落斗争,而非种族灭绝”。

看的第三部关于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电影,个人认为是最真实的,导演启用了亲历屠杀事件的群众演员,很多人仍对十几年前的惨案心有余悸。运用了多线叙事,兄弟之间、老师和学生、父女之间、夫妻之间,面临着多重生死考验,很难想象直面自己亲人被杀害那一刻,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情。男主人公很理性,也很负责任,这些确保他在屠杀中可以幸存,也不忽略他是胡图族,军人身份,但是子女和妻子牺牲所遗留的愧疚和思念,是要伴随他一辈子的。看这部电影时,正值四月中旬,他的妻子是4月12日被杀害的,联想到我们现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感到庆幸的同时,也应该知道和平是用战争和无数人的牺牲换来的。

影片中出现的白人角色,包括维和部队、美国政府、法庭审判员,他们的冷漠在卢旺达悲剧环境下,显得愈发刺眼。

看过南方人物周刊对目前和平年代下,一位生活在基加利的年轻人的采访,他说到:“有些东西我们太容易抛到脑后了,这样不好。我要是失掉了某一部分的记忆,忘记了曾经自以为终身无法抹去的事情,那么我还是我吗?”

年轻人还没有释怀,不过也不是坏事,既不沉湎过去、又不抛弃过去的年轻人,有他们在,卢旺达还是有未来的。

 3 ) 当个人被群体吞噬,人性也就消失

       在看过《卢旺达饭店》后,我才看了这部《四月的某时》。相比《卢》讲的是一个酒店经理的英勇壮举,《四》更多呈现了大屠杀的真实画面。在大屠杀中,胡图族的屠夫们,挥舞着砍刀(有趣的是两部电影中都提到砍刀是从中国购买的)砍向手无寸铁的同胞,已经完全丧失了人性。
       在此就我所看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谈谈关于“群体”在大屠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一章中,勒庞有如下观点:群体是冲动的、易变的、急躁的;群体易受暗示并轻信;群体的情绪夸张和单纯;群体专横、偏执、保守。以上几乎都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得到印证。
       “它(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他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髓神经的影响。在这个方面,群体跟原始人很相似。······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或许这是群体冲动、兴奋的内在原因,除此之外,勒庞也有谈到实质性的原因。比起个人,群体在数量上的巨大力量使其感到自己势不可挡。个人在群体中时,会将自己融入群体,将群体的力量当作自己的力量。一个人不可能杀光“叛国者”、“蟑螂”,而对于无数手持砍刀的胡图族民兵而言,阻碍会被轻易摧毁。
        群体具有共同的感情倾向,暗示会在传播中进入每个个体,并被当作被群体接受接受而接受。群体以形象来思维,而形象是毫无逻辑的,进而会诞生更多好糊逻辑的形象。事件在群体中的传播因此会产生很多曲解,进而更容易得到群体的信任。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广播媒介完全被极端主义者利用,煽动群体。群体本就容易受到暗示,何况是这样一个急躁的群体受到了赤裸裸地煽动。
        群体中的个人已经不会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事情,从众心理让他们变得和原始人一样。这样一来,群体的情绪也变得简单而夸张,完全不会怀疑,从而陷入极端。“心生厌恶或有反对意见,如果发生在孤立的个人身上不会有什么力量,若是群体中的个人,就会立即变成勃然大怒。” 每一个手持砍刀的胡图族人,在大屠杀开始后已经不会去思考这场屠杀的意义,他们被夸张的群体情绪所驱使而施暴。群体的狂暴更会因为个人责任感的消失而强化,得知自己不会被惩罚会使群体中的个人得到一种附加的力量,即使平时软弱的人也会变得疯狂。
        “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 与其说大屠杀中个人人性缺失,不如说是群体中个人的原始本性得到了释放。道德约束的消失让人听从本性而为所欲为。
        不仅仅是卢旺达大屠杀,历史上所有灭绝人性的屠杀都是“群体”的罪过。但怎样才能向“群体”问罪呢?这是人性的悲哀和可笑之处。
        

 4 ) 四月某时,后殖民时代的人性崩塌

  《四月某时》讲述了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在雨季的非洲大地上,胡图族的极端主义者开始三个月的屠杀,近百万图西人和部分胡图人血流成河,丧命于疯狂屠刀之下。影片通过胡图族前军官一家的遭遇,对这段屠杀的历史和十年后的审视进行了描述。

  这部电影比同背景题材的《卢旺达酒店》描绘了更完整的过程,以及更多的暴力场面。这部电影没有英雄主义,没有选择着眼人性之光辉,而将普通人在人性崩塌和暴虐面前,那种内心的无力和恐惧展现出来,更真实细腻的还原了当年如人间地狱的现实。导演Raoul Peck曾说:“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认为难得有机会发生这种情况,各种族人们间的关系和冲突顷刻间全部爆发,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了现实。” 这部电影记录了当时难以想象的现实之恶。

片头用字幕交代了种族屠杀的历史背景。图西人和胡图人一直冲突不断,这场骇人听闻的屠杀,就发生在内战和平协定即将签署的时候。胡图族极端主义者发起政变,以击落总统飞机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大屠杀。屠杀的对象如克林顿在电视演讲中陈述的,“不论老人、病人、老人、小孩都会被杀,因为他们的身份证上写着他们是图西人,或者他们的父母是图西人,或者他们长得像图西人,或者站在图西人这一边的,不支持胡图人的胡图人也要被杀。“

  这场屠杀的根源之一,正是当初欧洲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为了控制当地政局,人为制造的种族仇恨。当西方的媒体将之看作一场事不关己的内战和政变的时候,上校说的话也足够打脸,“谢谢法国朋友的支持。”他介绍他们的武器,“阿尔巴尼亚产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以色列的散弹枪,捷克产的手榴弹,美国的M-16来复枪,埃及运来的枪的弹药,以及中国产的弯刀。”这些来自看似毫无关联的各国的武器,在未来的100天,将带走1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八分之一的卢旺达人,也是几乎1/5000的世界人口。

有比较才更深的觉得美剧《Sense8》的观念美好得只存在理想世界,去掉国家、种族、信仰、阶级、性别、性向之分,我们不过是人类,只是人类。只是在现实中,当真正灭绝人性的灾难发生的时候,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态度又是如何呢?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什么?不是人,不是人权,是政治立场。

  “没有政治立场干预。”美国人讲:“这是卢旺达人在杀卢旺达人。”

  卢旺达人呢?他们身份证上写的不是卢旺达人,而是种族。电影中父亲是胡图族,母亲是图西族的小男孩问父亲:“我是什么种族的人?”父亲说他是胡图人。纵然如此,极端主义者们也像踩一只蚂蚁一样,称呼他们为蟑螂,毫无怜悯的杀虐他们。

  胡图族极端主义的领袖在电话里有恃无恐,“联合国的报道都言过其实,那里面有些问题。我们要保护我们的人命,这是很正常的。”他嘲讽的说卢旺达没有石油,也没有钻石,很清楚另一块大陆的人不过会隔岸观火,因为没有利益动机驱使他们前来。

  电影贯穿1994年屠杀开始前的风雨欲来到战争结束,时间在1994年和2004年来回穿梭。在2004年平静的审判席上,罪犯有律师为之辩护,他们享有人权,讨论自己的自由。而1994年4月,任何一句对枪口的犹疑和反抗,都会立即迎来一声枪响。

  2004年,女幸存者控诉被告席上的前政府官员,指责他辜负了民众的委托,默许和鼓励了暴行的发生,她说,“一个领导杀人的人,他也是杀人犯。”同样,在对男主弟弟泽维尔的审判上,律师也辩称记者拥有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他并未真正杀过人。

  然而手上没有沾到鲜血,就能等同于在战争中没有作恶吗?除了那些指挥、组织者,那些杀戮者,还有那些煽动、鼓励、默许、语言伤害、不作为的,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恶吗?正是权力的默许,广播的煽动,旁观的冷漠,鼓舞着平民的狂热,让邪恶的火焰烧得更旺了。

  电影中,配枪的士兵和手持弯刀木棍的平民闯入天主教女子学校,老师试图唤起屠杀者的怜悯之心,让领头者想想自己的女儿,结果引来更可怕的兽行,他提起枪扫射满屋的女孩,不管是胡图人还是图西人,没有一个落下。他说,“我女儿可不是叛国者。”冷血得令人不寒而栗。然而更令人害怕的是,借爱国之名行恶,这不仅仅只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

  这也是一部没有英雄的电影,男主角没有光环,没有好运气,甚至维和部队的军人都没有一点英雄气概。在平民毫无反抗之力的屠杀里,男主角几乎失去一切,他的图西族妻子和三个孩子,在他看不到的地方从此生死两隔,而他甚至不知道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他最好的朋友,也同样是军人,被广播指控为叛国者,被路边暴徒在身后一枪结束生命。他弟弟是当时安全的极端主义者,十年后在国际法庭接受指控。十年后他终于要去面对的伤口,它们依然锥心刺骨。

  在电影中能清楚感受普通人对身边暴行的无力和恐惧。因为实在太残忍,残忍到连极端分子泽维尔都在尸堆中涕泗横流。而目睹并经历了这些残暴的人,又怎么可能心平气和的选择原谅?

  几年前我在东南亚一个国家博物馆看到一个视频,那是经历内战的老兵的采访。头发花白的老华人脸上肌肉颤抖,说,“我不会原谅,因为我见到了太多死亡。”时至今日,一些国家的种族歧视依旧存在。那张脸也一直在我脑海里,提醒我昨天历史仍染着鲜血,而今日和平的难得和脆弱。罪恶带来的仇恨和伤痕不会被遗忘,也不该被遗忘。因为忘记会带来对生命的漠视,会使人性的肆意更加无视责任。没有意义的宽恕,没有反思,只会令魔鬼重回人间。

  在国际法庭和民间的审判庭上,有人站出来作证,纵然那意味着内心再次被撕裂,至少让人知道公义和良知即使迟到,但仍被人所希望。

 5 ) 为什么美国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干预

这里其实有个背景,不过影片中一带而过,不清楚的观众注意不到: 影片中美国决策者在讨论的时候提到“光屁股的男孩”,这是指《黑鹰坠落》里,被索马里叛军打死的美军士兵(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在摩加迪沙被剥光了衣服游街。这些画面被CNN播出后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美国人抗议为什么要派他们的子弟兵去一个没有一点美国利益的国家送死而且被羞辱。克林顿被迫撤回了在索马里的美国联合国维和部队。后果之一就是这几年索马里海盗猖獗。 另一个后果就是在之后的卢旺达屠杀时,克林顿政府害怕再重蹈索马里覆辙,犹犹豫豫不敢派兵。 之后克林顿卸任后专程到卢旺达对当时美国的不作为表示了道歉。 不过积极的后果也有:波黑战争时,北约果断绕过联合国,积极采取行动,大大降低了种族屠杀的规模

 6 ) 卢旺达泪流满面

奥斯丁在天空不断流泪的四月回忆起1994年的四月,一场腥风血雨的屠杀,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1994年的四月,80万的图西人和部分胡图人丧命于胡图极端政权的屠刀之下。
奥斯丁在这场战争中是一个很特殊的角度。他是胡图军人,但是妻子却是图西人。而弟弟泽维尔却奉行极端民族主义,并因在RTLM电台里煽动战争遭国际法庭起诉。兄弟之间不同的政治立场,夫妻不同的民族身份,给这场战争带来了戏剧性的张力。从双方慢慢释出见面的讯息开始,奥斯丁回忆起大屠杀的第一天,他把妻儿托付给弟弟。可是亲人至今生死未卜。他需要许多的力量才能主动对弟弟对话,听听他不敢接受的被隐藏10年的秘密。
其实,我们也需要很多力量才能直视人性的阴暗。当统治他人,强奸他人视听的意志膨胀到极点,会有什么不理智的黑暗面暴露于世。谨记。


in the end,
we will remember
not the words of our enemies,
but the silence of our friends.

最终
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
但不会忘记朋友的冷漠
     --------Martin Luther King,Jr.
马丁.路德.金的这句话在电影片头的出现迷惑了我。这句话的解析重点应该是在后半句,朋友的冷漠。在这场战争里,谁态度冷漠。从里头穿插的美国国务院官员的对话和比尔.克林顿的发言,不难看出,Raoul Peck认为冷漠的是美国当初没有参与维和的态度,是联合国中立的态度。于是我开始期待他把镜头重心摆在美国人在这场战争里的姿态。可是,最终看到的,却是战争过程里的血腥。马丁.路德.金还说我们会淡忘敌人的言行。可是图西人就这样遗忘了1994年的那一场屠杀了吗?我想,民族的仇恨很容易深植血脉中,难以遗忘,更不敢遗忘。所以,片头引用的这句话,有点欠思考。
片头简单的用字幕交代了种族屠杀的缘由,也算是一个时代背景。Raoul Peck认为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的卢旺达,胡图人,图西人,特瓦人和平相处。1916年比利时从德国手中接受卢旺达的控制权,建立了一个残酷的种族阶级和剥削型的霸权,图西人继而凌驾于胡图人之上,并对多数胡图人感到厌恶。1959年,统治权又移交到胡图人手上,但由于种族冲突,胡图人对图西人展开了隔绝性的空前的大屠杀,于是图西人和持中立态度的胡图人被迫流亡……从这些字里,也算是对屠杀的一个简单的分析,这种屠杀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极端呈现,可是民族主义的由来,Raoul Peck归咎于殖民者的阶级化的统治结果。在镜头里,许多毫无人性的虐杀场面,恰恰是Raoul Peck忘记的人性的黑暗。
《sometimes in April》里是不是记录了战争的本质,我觉得太过隐晦。但从片中大量的血腥场面屠杀镜头,可以知道Raoul Peck非常渴望重现一场战争的残酷和伤害。打破制式的操作方式里,战争与英雄的纠葛,在《sometimes in April》中从一开始就没有出现具体的英雄,甚至重心都没有具体的人物。这样操作的好处是,我们顺着Raoul Peck关注的焦点乖乖的聚焦在一场战争悲剧本身。在这点上,给我们的冲击算是成功了。特别是当藏身林地的图西人从泥泞里,脏污中走出来,那无声的冷暴力啊,这种桥段总是被不厌其烦的使用,而观众也百看不厌。

 短评

大屠杀开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没有政治理由去干涉为由选择沉默和逃避,胡图族极端军领袖有恃无恐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这里没有黄金没有石油,也没有钻石,没有你们美国人需要的任何东西,这是我们的战争。”——这场大屠杀是整个世界的耻辱,也是当今国际维和组织所能起到的效果最黑色的讽刺。

3分钟前
  • © 自由过客
  • 力荐

Basically a more sober version of Rwanda hotel. 导演说过 电影需要观众 一个屠杀的题材不能拍的太绝 我在看的时候一直:????

5分钟前
  • Hesperia
  • 推荐

这是全人类的耻辱。

10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结尾男主被囚犯挚友质问炫耀良心的那段对话,简直就是对同题材《卢旺达饭店》的暴击。还是黑人自己最清楚那场种族屠杀发生时的情绪波动,喜欢它无蓄势无节奏彼此屠戮的拍法,残暴到假装云淡风轻。一众黎民遭殃的事,刽子手该死,XX该死,看客也该死,没有谁能够逃脱指责。

14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这部完全是西方视角的卢旺达内战,比同类型的《卢旺达饭店》境界差多了。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根源之一是欧洲(卢旺达是比利时)殖民非洲时的分化策略。冷战之后的西方重返非洲是带着有条件的西方价值观而来的,中国如今在非洲拥有巨大利益,如何扩大和保存自己的影响力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7分钟前
  • 仰望星空
  • 还行

片头从非洲大地图聚焦到卢旺达,一个不放大地图都看不到的小国为不看身份证都分不太清的种族认同(以前其实是阶级区别吧)血流成河亲人反目。纯黑人角度叙事比硬要让白人当主角的非洲题材片有诚意。Idris初主演,饱经磨难好男人!演妻子的演员是图西族幸存者。

2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迄今关于卢旺达的电影都不能令人满意,只有被害者视角,完全缺乏暴民视角,好像他们不是人似的,好像电台一煽动就能掀起屠杀似的,可是不弄清暴民的个体经验和组织机制,又怎么称得上反思?

25分钟前
  • whig
  • 还行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卢旺达大屠杀」的知识普及与背景介绍更加客观,也更加深入不过真正的历史解读与评价是电影无法给予的,纯黑人视角的叙事也流于一种非黑即白。

27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比《卢旺达饭店》感觉更接近底层受害人民。毕竟,他们大部分并未如前者中的人物般衣着光鲜。记住,那是1994年,最不发达的非洲,现在都有60%的人在贫困线以下,也可能是最不发达的小国卢旺达。为死去的人默哀。

29分钟前
  • bleakwood
  • 推荐

描写1994年卢旺达发生的灭绝人性的种族大屠杀,100 天内一百多万人被屠杀,震惊之余,我们不尽要想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仇恨。愿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愿悲剧不再发生。

30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静静的述说四月的某时。平淡,真实,不失细节。没有加重笔墨宣扬种族矛盾,也没有刻意着重描写历史仇恨。就这样冷静而客观的讲述着那年那月发生的一切,让你身临其境……

32分钟前
  • L.L
  • 力荐

所谓的“法不责众”,真是多么恐怖。

33分钟前
  • MilkC★WOO
  • 力荐

994年4月6日:卢旺达爆发大规模部族仇杀,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干涉卢旺达,结果80万人被屠杀,200多万流亡海外。本片不血腥,只是静静讲述着那一场四月的屠杀,为过去的正的将要的流血提醒,提醒不要淡忘,不要因为淡忘而越来越冷漠的人性。

38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片名是讲述卢旺达大屠杀三部片子中,取得最好的,且以四月的雨为引子,首尾呼应。雨季来临,记忆湿润,十几年间,对那个问题的终极追问,始终不敢面对。一束花,一个新生命的即将诞生,是对未来和平的美好期许。

43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胡图和图西,who is the good guy?这是美帝的一贯思维。

46分钟前
  • 阿斯莫代
  • 推荐

卢旺达控制人口有绝招!胡图族屠夫最家喻户晓的弯刀原来是Made In China,跟幸存者的梁子算结上了

47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不需要渲染,没有不同。不管你是谁,不论你在哪儿。那只是四月的某一天。

49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新保守主义者对克林顿的粉丝们一针见血:“反战运动”就是“我不想知道这场战争运动”

51分钟前
  • 盛世美颜小师傅
  • 力荐

大时代背景与个体命运遭际的结合,将这段耻辱血腥的历史以较为完美的姿态展现在银幕上。但整体比卢旺达饭店略差一些。

52分钟前
  • 一叶知萩
  • 推荐

儿子问爸爸:您是胡图人,妈妈是图西人,那我是什么人?爸爸:依据传统你是胡图人,但我希望有一天你只说是卢旺达人......这个孩子再也没有机会自豪的说他是卢旺达人了。因为他和其他800000人一起死于1994年4月的卢旺达种族屠杀。可是人祸中间还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3分钟前
  • Mercur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