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在“自杀圣地”偶遇的人彼此相识,开启了一段相互救赎的故事。
这部片子的人物塑造能力让人万分惊讶,这四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有着完全不同的自杀动机。大哥是外向表演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事业的失败。二哥是怀疑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认同感和焦虑。大姐是忧郁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无助和绝望。二姐是享乐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失恋和存在感。
影片中都通过各种手法表现了每个人性格的不同方面,四个人的性格都相当立体、丰满,有层次。其中大姐的性格塑造尤为突出。
影片中两个场景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当四个人缔结好情人节后自杀的契约之后,四个人并排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朝阳慢慢点亮了二哥的脸庞,二哥对大家说:“嘿,伙计们看”。刺目的阳光从地平线上直射过来,将四个人的影子剪到了那副图画之中。那一刻,心中有了一种被震撼的感觉。是啊,人生还有什么事情比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还要更让人幸福的呢?
第二个场景是二姐的儿子突发心脏病的那几场戏,演员把各种情绪都分层 地表现了出来。从在家发现儿子发病时的惊慌、害怕。到儿子开始做手术时在外等候时的害怕孤独、期望解脱、担心儿子死后的未来生活。到后来的自我独白和自我救赎。
尤其是那句“我罗列了自杀的理由和活着的理由。但没有一条原因是我不爱我的儿子。”长久的压抑生活已经让她不爱儿子了。但诡异的是她在自杀的时候竟然忽略了儿子的存在,儿子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这与她当初放弃一切照顾儿子的初衷有着多么大的冲突啊。
现实给了她一个结实的牢笼,但漫长生活让她丧失了牢笼之外的一切,她没有社交,没有朋友、没有依靠、甚至没有工作。当她发现只有儿子一个朋友的时候,却跟这个白痴没有任何思想交流。她想挣脱出去,却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竟然对外界产生了恐惧。
这种生活太让人绝望了。
影片人物每个都很精彩,但故事却相对松散。四个人在相遇之前的故事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但影片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逐个介绍,割裂了四个人的整体感。让人心生遗憾。
这是一部对人物心理把握极其卓越的电影,但讲述和结构阻碍了它成为一部伟大的影片。
不出意料,是部庸片,本来今天的心情抑郁到想自杀,看完这么一个矫情的心灵鸡汤反而轻松多了。依旧像原著一样分了四个人物的章节,书中大段大段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到了电影里变得节奏散乱,很难让人感觉到叙事张力,人物从头到尾也差不多都是在原地踏步,编剧太把原著当回事儿了。★★
一如看之前料想的那样,看完出奇的沉重。
180518,很有魅力的开头,故事讲偏了。后面就沦为无聊商业片。
三星半
最屎的结果:最后没有一个人死。。。
又好笑又温暖。
生硬。不是每部小说都可以改变成好电影。(布鲁斯南和丹泽华盛顿可以并列成为最讨厌的男明星了…)伊莫琴为什么穿什么衣服都很好看(^O^)喜欢
i am tired of keeping want to change but dont know how.....
“你们最终都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我不行。因为我无论做什么,变什么,都什么都不会改变!”………………英式悲喜剧本来是碟好菜,但可惜这4个人真的没一个演出像要自杀的感觉……
【65】不看还以为英伦的黑色幽默都能给五星呢。
略失望 还是去看书吧
大概一年前左右就看过书了,当时就觉得应该出个电影,现在终于出了。不过还是觉得电影的走向应该再跌宕起伏一点。
典型的好题材烂剧本 导演非得要细化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弱化剧情线 也就别怪大家打低分。但故事真的好好啊 谁没有个困苦时候呢 小粉生硬的那个5秒钟理论却是真心受教了 也许真的是在自己困难的生活里仍有活的欲望 才以至于对最后莫名其妙的煽情鸡汤那么感触 人生啊 还是走下去才知道它的好。
诡异又现实,神经质又温暖,英式喜剧与日系清新在治疗创伤后遗症上所发挥的效用是完全不同的,于是有时服用英式,有时日系,都来一点就不错了。此片应该在四月反复播映,这样四月就不再是残忍的季节,如果多5秒。小粉投海时又听到Daughter的Youth,这段可单独剪出个MV。Rosa Pike出镜瞬间仍有激凌感
剧本的想法非常好,故事设置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开头就变得有趣。这样的电影有两条路,一条是趣味性,布满笑点;另外一条就是说教,感慨人生。影片无疑选择了后一条差一点的路走了下去,遍布生活的感慨压力,人性的欺骗救赎,最后生生成了一锅没炖明白的心灵鸡汤。
托妮·克莱特演得最好。
和“Самоубийцы-2012”差不多,略狗血,但不烂。
其实我觉得蛮不错的
超喜欢英国人这种圣诞电影,情人节电影,落落魄魄、刻刻薄薄熬成一锅好鸡汤,人间充满爱。当然演员帅。
Fake as fuck, but I don't hate it. It's nice to have friend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