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

更新至第08集

主演:陈辰,林宝军,赵东元,汪品先,蒲慕明,庞博,徐志胜,呼兰,张骏,张佳伟,唐骋,薛来,徐晔,林鹰谷,谈汪,刘博洋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未来中国 剧照 NO.1未来中国 剧照 NO.2未来中国 剧照 NO.3未来中国 剧照 NO.4未来中国 剧照 NO.5未来中国 剧照 NO.6未来中国 剧照 NO.13未来中国 剧照 NO.14未来中国 剧照 NO.15未来中国 剧照 NO.16未来中国 剧照 NO.17未来中国 剧照 NO.18未来中国 剧照 NO.19未来中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我们仰望星空,我们脚踏实地

前不久,也就是在2022年3月18日,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刊登了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观察并计算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看过《未来中国》的小伙伴对这个词应该不陌生,快速射电暴是一种天文现象,能在极短的时间显示出和太阳一整天释放的能量同等的亮度。对于它的起源和产生机制在天文学界一直是个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也曾表示,对快速射电暴的研究对物理学和天文学都会产生革命性影响,而如今被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它的起源。

当然,在这次重大天文发现中,FAST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国天眼,也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喀斯特洼坑,主要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之所以它的样子像一口大锅,是因为球面镜的镜型达到高精度定位。科学青年团成员张佳伟也在节目中进行了实地考察,看到了射电望远镜是如何运作的。他说到,FAST之所以建得这么大,是为了汇聚穿越这几亿光年来到地球那一点点微弱而信号。足以可见这一点点的信息,对于天文研究员来之不易,但也有可能对宇宙探索有突破性的进展。

每一项科学研究的诞生,都离不开背后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而“天眼之父”南仁东正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科学家!二十年磨一剑,从天眼的选址、论证、立项到建设,攻克了多少难题,才将想法变成实际,可惜还没见证中国天眼的“高光时刻”,他就病逝了。在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的讲述中,南仁东老师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不仅预判了天眼对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而且他对于人才的留用不拘泥于一时,他对南老师是有感激之情,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南仁东老师成就了更好的他。

中国天眼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数据,增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到了人眼看不到的距离,而宇宙的奥秘仍然是一个深远的课题。茫茫之中,我们是渺小的存在,但人类是充满想象力的生物,总是会好奇地球之外是什么样的风景?有没有其他的生命存在,我们又是否能实现星际旅行?这一切的一切,推动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去领悟生命的意义。

星河灿烂,微光亦然,世间万物皆可盼!

 2 ) 徐志胜:这一次,真正做了一回“脑性男”

一抹幽默的“逗号”刘海,一口极具辨识度的山东口音,素有“脱口秀花瓶”之称的徐志胜凭借天赋与实力,在《脱口秀大会4》中一路冲出重围,成为这季节目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新人黑马之一。在台前,他是能够持续爆梗的脱口秀演员;在幕后,他也是一名从985大学毕业的材料学硕士生,是一名实打实的材料人。这一次,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脱口秀的方式在《未来中国》的节目中带来一场有梗有内涵的科学竞演。 “女娲居然是材料学家” 作为应届毕业生,徐志胜在之前分享过自己找工作的困难,这一次他终于靠“材料”接到活了。《未来中国》第二期的主题是材料,在徐志胜的讲述中,女娲娘娘造人用的泥是羟基磷灰石,补天炼的五色石是玻璃,是现代焊接材料的天花板。还有“李白是史上最浪漫的理工男”、“牛顿沉迷于「点石成金」的江湖骗术”,各种金句频出,爆梗不断,引得在场的嘉宾忍俊不禁。他把那些化学中专业名词通俗化,用故事的形式让观众了解其实际用途、对材料有所认知。在传递欢乐的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科学往往就是曲径通幽,弯路上的风景造就了材料学上的突破。这句话映照着每一位材料人、研究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对科学的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乐观的心态。

除了徐志胜生动形象的演讲,在这场竞演中,其他四位硬核青年也展现出精彩的表现。薛来的原子力显微镜,林鹰谷的菌丝体材料,谈汪的液体金属,徐晔的3D生物打印材料技术,结合外景探访和棚内实验,生动形象地将材料的魅力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从实际出发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国家愈加之强盛、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发展。

“以青春之名,燃科学之光” 《未来中国》目前已经更新两集,每一集都有一个科学主题,邀请相关专业的前沿科学家,以及五位智商超群的有志青年,通过主题演讲竞演的方式进行思想的碰撞,以圆桌会议的形式讨论中国科技力量,有内容,有情怀,比起单一宣教的科普,以一种更加年轻化、浓缩化的方式输出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有看点,有知识,是真的想让大家看懂且学到的中国前沿科学思想秀。

 3 ) 认识海洋,也是在寻找未来

在《未来中国》第三期,鬼谷(唐骋)所带来的影片中,向大家展示了海底世界中的神奇生物。19世纪,人们草率地认为下沉至海洋越深的地方,生物就越少。到了如今,深海勘测器已经能达到万里下的深海,那里有无数巨型蠕虫组成的海底森林、灼热硫化物构成的海景奇观。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在这片漆黑的深海地带,还有多少未知的生物和海底奇观,等待我们去发现。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多少?71%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有多少?10% 其实,我们对深海的了解所知甚少。黑暗的环境、层层递进的水压以及极地的温度,不仅仅对人体产生巨大威胁,在设备和技术上都有极高的要求,还有很多无法预测的危险加大了探索的难度。由此可见,深海勘探今为止一直是个难题,那我们为什么仍然要坚持海洋探索?我们都知道,陆地上的资源正在不断消耗和枯竭,科学家没有停止探索新的能源,而海洋中蕴含着大量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还有海底存活了上亿年的微生物,都值得我们研究思考。海洋,对于人类的存亡来说,是未来的希望。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深海勘测设备为了触及更深的海底领域,也在不断地进化和演变。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上天,我们已经能到达火星、月球表面,下海,我们也已经深入海底万里。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达到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并且还带回了海沟底部的岩石、海水、生物等珍贵样品,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起到很大的帮助。《未来中国》复旦大学脑科学硕士张佳伟在分享中国载人器历程时介绍了在“奋斗者“潜水器所搭载的材料和技术,钛合金Ti62A和数字水声通讯系统,更好地维护深潜器稳定运行和通信,而且是国产研发的,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

还有北大金融硕士林鹰谷带来的仿生机器鱼,也曾下过深海,顺利完成勘探工作。浙大李铁风教授团队研制出的仿生软体鱼,仿照了深海狮子鱼的形象和结构,在2019年底,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并且能够自主驱动。未来,很有可能在深海探测作业、环境观察和深海生物科考上都将有它的身影,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探索更广阔的海洋深处。

现代研究表明,生命的起源来自于海洋,大海深处还有很多未知的谜团等待我们解开,或许存在着人类最初的奥秘。科技还在进步,还有更多人在为深海事业而奋斗,相信正在不久我们能抵达更深的海底。引用《未来中国》提到的,也是刻在探索二号科考船上的一句话:“深海本没有路,我们就是路”。

 4 ) 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无限的海洋

说起海洋科学,就不得不提到“网红院士”汪品先。82岁时9天3次深潜南海,发现了深水珊瑚林;85岁时在互联网做起海洋科普,成为B站“百大UP主”;耄耋之年依然骑自行车上班,坚持与时间赛跑。如今,86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在《未来中国》讲起了自己和海洋科学的故事。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5倍,但人类只探索到了海洋的5%。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早在四十年前汪品先院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78年汪院士参加中国石油科技代表团到西方各国参考学习,看到别的国家都在搞深海,他就知道了海洋的关键其实在深海。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对海洋一腔热血的汪院士等了40年才得以圆梦深海,这可能也是汪院士在耄耋之年还坚持与时间赛跑的原因之一。看到汪院士坚持了四十年才实现了自己的深潜梦,不免让人感慨人这一生能有几个四十年?又有多少人能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节目里,汪院士看到科学青年张佳伟实地参观“深海勇士”号,回忆起了自己首次深潜的经历,“深海老顽童”秒变“专业UP主”,热心地为青年们展开了讲解。海底冷泉是如何产生的,看起来十分肥美的“帝王蟹”为什么不能吃,以及深潜工作都是如何进行的......老先生讲起这些,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仿佛第一次深潜就是昨天的事。他在网上做科普也是这样,无论是有关海底生物的海洋知识,还是有关人类发展的海洋文明,他总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最有趣的海底故事,让人有种跟他去过海底的感觉。

谈及自己和老伴捐出个人积蓄用于海洋科学时,汪院士说自己和老伴当初留学时连袜子都是公家给的,全身都是公家的东西,所以从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是为公家做事的。国家培养了我,我也应当回报国家,老先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态度做科学,才能够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一心潜在深海,才能够不断在深海研究中取得突破。而获奖无数的汪院士在被问到有什么愿望时,86岁的他仍旧希望自己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无限的海洋,继续为海洋科学做出贡献。

“人的生命价值,到世界上来一趟,多做事情是一辈子,少做事情也是一辈子。”老先生践行着这样的人生价值观还在续写着他和海洋的故事。一起期待“老人与海”不断展开新的篇章!

 5 ) 从看星星到造星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以往总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难以理解,但是这档节目很有意思,它的口号是“以青春之名,燃科学之光,节目邀请了顶尖的科学家以“科学榜样”的身份从实验室走到台前分享科学经历,同时,几个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进行科学演讲,讲述科学故事,与科学榜样一起探讨当下、畅想未来中国。第一期讲的是北斗导航系统,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定位系统。目前世界上有四个导航系统,欧盟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美国的GPS和中国的北斗BDS,原来我们说的GPS是美国的导航,而且目前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已经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开放使用后用户已超过二十亿。

第一期嘉宾是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他介绍了我国北斗作为全球第四个导航系统,并不比其他的差,甚至更加精准,功能更多。未来青年说中,薛来分享青岛港无人码头对未来海运贸易的影响,张佳伟“外卖配送实验”引出无人机配送高精度定位和空中航线规划,庞博从古人的北斗定位讲到到今天的北斗定位,请大家记住“GPS信号弱”一语双关,李响用“你是我的BDS”土味情话畅想一场太空婚礼,刘博洋通过计算复原古代“过洋牵星板”并测试其定位精度误差并不大,看见他计算的数学公式太厉害了。

林总说北斗系统是国之重器,他们的压力很大,看到他说北斗人对北斗的感情比自己生命都重要,太感动了,正是他们的付出才让中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强,让中国更有底气屹立于世界之中。节目最后,林总分享北斗发射后他写的诗,还有用“湛卢”形容北斗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称霸世界,大国格局直接拉满。既然北斗回答的是时空问题,我在哪,你在哪,怎么到你那去,现在是什么时间……那么林总提问:人类的未来在哪里?陷入思考……

 6 ) 科学的进步 科技的温度

说到“脑科学”,也许有些陌生,但是“脑疾病”应该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接触,在节目中蒲慕明院士也提到,跟大脑相关的疾病占了将近30%,有很多神经性疾病一旦患上那个,就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效果,就比如阿尔茨海默症,至今没有找到病因和有效治疗的方法。脑疾病的研究,也是中国脑计划的一部分,科学家们在了解我们的大脑的规律,也在利用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来满足一些紧迫的社会需求。

在第五期的竞演中,科学青年薛来提到了一个词,让我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向善科技”,他在讲上海交大团队在做的软体机器手时用到这个名词。软体机器手,相较于市面上普遍应用的机器手,它拥有触觉功能,会更趋近于人真正的手,让残障人士恢复肢体健全的同时能再次重回手心相握的温暖,非常感人的一项发明。在我看来科技向善,顾名思义,是为了造福人类而存在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应该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有更好的发展,更具社会价值和意义。

同理,还有徐晔医生介绍的一款闭环脑机接口神经刺激器,由浙大二附院神经外科张建民和朱君明教授的团队自主研发的,在治疗癫痫上有了重大突破。别看小小的一个脑机接口,它能让一个月能发作二十次以上癫痫的孩子能正常的走路甚至骑车,要知道,很多我们平时正常不过的行为,对身患顽疾的他们来说是望尘莫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正在快速生长。这也是科技发展想要的效果,提供每个人最大限度选择的权利,是希望,也是未来。

科技是有温度的,它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和数字,它是为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而存在的,这也是这期《未来中国》想传递的内容。“脑科学”本身就是最贴近我们的研究领域,正如蒲慕明院士所说大脑是我们内在的宇宙,充满着未知和想象,我们掌握好它,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科研是理性的,但节目告诉我们科研人是感性的,他们有情怀有理想,就像蒲慕明院士他身上背负着是发展中国脑计划的使命,他带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奋不顾身投入科研当中,只是想让更多人享受科技的进步。

 短评

好久不看节目 也是去年知道的北斗 节目结构清晰 不足以引起热议的是 这些高科技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本身很难引起大众关注 需要故事去介绍 然而他们的研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甚至至关重要 听前辈们的讲述 说不上来的感触 会是怎样的艰难 才能获得这样的成绩 节目很像反向的开讲了 刚刚看 没看完 只是记录一下感受 符合要求 把握方向 前辈榜样 精神引领 前沿技术 普及科学 多样传承 寓教于乐

6分钟前
  • ^_^
  • 推荐

因为工作关系看了材料学那期!真的好棒,有趣的基础科学,点亮大家对科学的惊叹好几次我都在“哇”!推荐

8分钟前
  • 桃桃乌龙茶儿
  • 力荐

能学到很多东西

12分钟前
  • 欢喜
  • 力荐

大概因为疫情,停摆了一段时间,7月份终于看到了更新。//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平行时空”,科普书还没开始看,先看了科普视频,挺有意思的引导。

17分钟前
  • xwherself
  • 推荐

这档节目真的不能没有这些有梗又有才的脱口秀演员!呼兰来的次数不多,但每次都很好笑,说的内容又通俗易懂,很形象很生动,爱了爱了!

18分钟前
  • V叉叉無所畏懼
  • 推荐

一口气看完四期,我只恨怎么没有早点看到这宝藏综艺。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几个科学家,不仅仅是在科学上的贡献,每个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匠人精神,我都深受鼓舞和感动。

23分钟前
  • 古灵精
  • 推荐

青年科普向,每期请的大佬都很牛。

27分钟前
  • Miss想想
  • 推荐

非常优秀,前辈有精神,青年有追求,中国有未来!!!

29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在一众娱乐节目中,确实需要一些科普节目,看了之后才知道我国科研探索有多厉害,希望更多旳人关注科学、讨论科学。

30分钟前
  • 青瓷
  • 推荐

喜欢这种,感觉又涨知识了呢

32分钟前
  • 阿布
  • 力荐

有科普,有故事,有探索,有情怀。

37分钟前
  • 辰知然
  • 推荐

原来我们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涨知识了!这么一说的话,作为一个南方人确实爱出汗,疫情那么严重我还是很健康,是不是说明我免疫力还可以。

40分钟前
  • 芊芊
  • 力荐

增长了一点认知,蠢蠢欲动,一觉醒来应该就好了,,,

42分钟前
  • 零贱穷
  • 力荐

ppp那期看了~

45分钟前
  • Crazy Wen
  • 推荐

感觉这档节目很真诚。每位青年都很用心地在做讲演,每位科学家都讲述的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林总谈及的北斗发射经历和南仁东先生的事迹都很让人动容。这节目真的有把传递科学精神刻进DNA里。

48分钟前
  • 楚夕
  • 推荐

等了好久这节目终于更新。第六期延续前几期脑洞大开的优良传统,再次被刷新了对科学的认知!用基因鉴别曹操血缘、从基因角度思考北方人的搞笑天赋、人是否还在演化......充满趣味及思考价值。

50分钟前
  • Annie
  • 推荐

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未来的力量

55分钟前
  • 九爷家的凛遥
  • 推荐

每期的主题都不错,喜欢看科学家和科学青年交流的环节,不过现场看科学青年演讲是不是有压力啊,老师不在明显氛围轻松了很多。

60分钟前
  • 夏天结束了吗
  • 推荐

德育重在信仰,科学重在怀疑。

1小时前
  • 天然呆小竹子
  • 还行

不足在于有些演讲有点儿尬,但是大佬们的科普还是好棒

1小时前
  • Bzdggsmmz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