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在他的电影里,有你能看到的真实,也有你想象不到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不同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所刻意营造的真实,你会对贾樟柯的真实所感染,你能感到这是你曾经生活的一部分。你可以说这是时代的印记,也可以解读这是贾樟柯的记忆,它是真实的,真实的让你忽视了它曾经的存在。如果你看过科长的电影,这部纪录片能让你更好的接近电影背后的“贾樟柯”,了解那个真正的汾阳小子!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太短了눈_눈
《汾阳小子贾樟柯》
于此传记片,我只想谈一谈感觉,自由的谈一些感觉。
“所以我也很感谢摄影机 生命的珍贵在里面,在人海里面,要注意每一张面孔,你就会注意到每一个有尊严的人。”“荧幕”和“感觉”,摄影机拍摄出来的现实对于贾樟柯来说好像是,像是一辈子要去追求的东西。
家乡对于贾樟柯的意义又是什么?“以前的很多家很多户 都是没有墙没有门的,现在有很多墙很多门”就像他说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远了,那种“感觉”变淡了,或者说是变化了。贾樟柯又谈到童年的回忆,儿时伙伴,不上学变成小偷,并且不是个别现象,喜欢印度电影流浪者,明显可见家乡和童年对贾樟柯的影响,那个年代浓缩的东西,那个年代留下的印记,就是在后来贾樟柯的电影里面了。
另外是流行音乐了,我听了好感动,那时的流行音乐像是把每个人的心门都打开了,然后冲着世界随便的呐喊。不再是只有这种《咱们工人有力量》,还有《月亮代表我的心》呢,用贾樟柯的话来说这是“从我们到了我”!我看到片子里电台在放的音乐,也要跟着摇摆起来,有一种强劲又细腻的吸引人的力量,让人无法自拔,我相信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才是真正的为之着迷吧,他的电影是一种释放,是一种自由,一种生的力量,一种来之不易的可以呼吸的痛快吧。
后来成长的记忆,家乡的房子,这些不能掌控的客观存在,却是他记忆中永恒的,这些人的记忆不会消失,而那些庞大的房子和建筑说消失就消失了,是一种很大的悲痛吧?所以他对故乡的留恋,只能用拍电影来定格了。
另外,就是新旧时代变换交接的极大冲突感。无措和无力。但我想到,看贾樟柯以前的作品就好像是看到真实,不虚假的虚幻的,就是真实,但这股真实的劲儿又是中国人,或者说是当时中国人身上独特的散发出来的气息。但为什么我们现在很难很难在中国电影里看到真实,很难再看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的东西,多的都是一些包裹着的,或者是被什么东西裹挟了的,谁也说不出话来了。看到贾樟柯,我就很羡慕,我觉得那是很真的东西。我们可能,很少有机会了。所以我觉得之前的人,他们的秘密可以说给很多人听,而我们的秘密好似永远只能是自己的秘密,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一代承接下来的孤独是不亚于他们的,而且这种孤独感坚而有力,不像是他们能用流行音乐就能消解了的。
你看贾樟柯的电影,也是在说这些,像《站台》就是一种彻底的释放,有年轻人,一群年轻人,有火车,还有放肆的呼喊吧。贾樟柯讲到全球化,其实不论哪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是无比迷茫的,差不多都是不同形式下的颓靡和孤单。孤独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毕竟每个人是每个人,每个人不是其他人。
讲到父亲和城墙,能看到贾樟柯对外界的渴望,不过他说“当我在山西生活23年的时候,我对我的家乡并不理解。因为我没有参照,我并不理解我的故乡,不理解我们过去的生活方法,大概等我离开故乡,离开故乡的时间长了,我在遥远的北京,在巴黎,在纽约,我才开始理解我的家乡,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我的父母,同学,我真正的理解我的故乡正是因为我离开了它”。人从那么小的一个地方到了那么大的一个地方,才开始理解,我们最终向往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最初存在的地方。其实贾樟柯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人,我们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贾樟柯,只是大部分人的留念也好,怀念也好,都被社会的急流冲刷掉了,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其实说白了一点就是,我们太麻木了太机械了,忘掉自己了。我其实发现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而且曾经很天真的以为会找到那个有自我意识的人来和我对话吧,现在有些悲观,不大这么想,因为我觉得不会有任何人了解你。孤岛就是孤岛,秘密就是秘密,这是人要自己解决的。
我看到贾樟柯对新时代的失望,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乡”,新时代的人们不仅被弱化了感知,而且是极被动的生活在一个时代里面,缺失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群体的消失(工厂没有工人)利益啊经济啊都把人本身的位置挤掉了。我们也在试图探索很多方式在掩盖这种现实吧。
贾樟柯很注重---人,曾经他也是不会被认可的,被禁止的。他和我们一样在反思 无效禁止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属于他的时代在慢慢消逝,一种无力,一种想要力挽狂澜的幻想,电影可以帮他实现,电影无疑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是另一种存在的意义了。拍《三峡好人》的时候呢,看到人们建立,人们拆除,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力呢?人好像时时刻刻都活在荒诞里面,痛斥荒诞,表现荒诞。写到这句话的时候贾樟柯还没说,接着他就说出来了,这也算一种跨时代的共鸣喽?
后来是对新时代的一种反应吧,是反应不是反映,贾樟柯也在保留着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着后来的世界了,他发现这个时代不再缺少诉说的人,而是缺少被关注的人了。
写的很杂,因为也想保留一些私人的感觉在这里,就像贾樟柯拍《任逍遥》时,留下任性的毛病吧。
一个可敬的人,假科长。
grand cinema的放映应该是首度在国内公开放映。小贾回家、电影与家乡的关系、感谢盗版、网络时代谈被禁。盗版就像走丢的孩子,你在别人家找到了,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跟侯孝贤画像相似,大师间的惺惺相惜,塞勒斯说对于尊敬的人的确很难保持距离。“贾樟柯在拍新片,不能来现场,这是最好的借口”。表现了贾的很多焦虑,对失落的文化和家园,对全球化下的生存孤独,对电影审查制和身份危机...柏林全景纪录片,上座很满,大部分是欧洲老头老太
沃尔特·塞勒斯资历比贾樟柯深,也拍出过《中央车站》等经典之作,他却是科长的忠实粉丝,为他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也许科长的电影不免有标签化之处,但放眼中国,他毕竟是纪录“我们的时代”最好的导演之一。科长在海外收到热捧,与其“中国特色”不无关系,但他的敏锐与直觉却是绝大多华语导演所缺乏的
贾导电影结束时自己都哭了,朴实又感性的一个人。纪录片拍挺好的,感受到了赛勒斯的爱
我始终觉得贾樟柯的电影才是中国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你看张陈冯也好,看姜娄王也好,只有贾在心平气和的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他镜头里更多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反对人说他只喜欢拍脏乱差,我亦觉得真实就是这样。
沃尔特·塞勒斯一定非常欣赏贾樟柯,不是他的影迷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他在回顾贾导的电影生涯,寻找电影在生活中的蛛丝马迹。贾樟柯对电影的爱,对时代的观察,都在不经意间流露。科长哭了的时候我也哭了,他可以在电影里书写时代,可以在演讲现场夸夸其谈,但他落泪的时候,那个内敛的小镇青年在他人的镜头前卸下心防的时刻,格外打动人。收尾极好,不知道一个异国导演是怎么找到《爱江山更爱美人》的。那年我在KTV里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唱歌的那哥们儿全程走音。他说女朋友的名字跟“江山”谐音,现在他俩还在一起。等过年回家了,希望能和他喝一顿酒,再唱一唱歌。
看完对科长的了解和喜爱又增加了一分。电影像公路之旅一样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说着说着就提到自己的父亲了,那里很动人。科长是个很合适的受访者,叨叨个没完,由他的好友拍摄完成的本片的确由内而外散发出真诚和爱意。最后一首歌啊~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果然是科长自己选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偏见去看贾樟柯?他的电影是当代中国走出地下的代表,其中有他的童年回忆、他的情感诉求和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跟着贾导重返拍摄现场,这部纪录片真正成为了贾樟柯一次难得的自我倾诉机会,片子中也时不时插入流行歌,真是彻头彻尾地致敬呀,也再次回味了许多经典
父亲,小武,爱江山更爱美人
岁月无情,当年小贾,如今老贾;感动常在,不只佳能,还有电影。
看哭了。
我没有想到片尾曲是爱江山更爱美人。没忍住哭到结束。也是第一次看到全场的观众不为彩蛋也几乎没人走,一起坐到了片尾字幕走完。“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 東邊我的美人哪,西邊黃河流/ 來呀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
深受感動,尤其是:我想讓自己孤獨,因為孤獨能給我更多的情感醞釀和思想萌發。也看到了賈樟柯在《天註定》不能上映后特別失落甚至打算離開這一行,他說看到自己《站台》的盜版碟震驚了,像是自己的孩子被拐走了。我看到了贾樟柯更深层次的一面,珍惜优秀影片吧
早听说过2014年的此片,一直未看,今日观看感觉很不错。一个巴西有名的导演,由于喜爱而下功夫,亲历亲为地到实地来拍一部别人国家导演的纪录片,着实难能可贵,说明他真的喜欢这位导演的作品,愿意付出劳动去宣传它。我们常说“让中国电影走出去”,这是人家主动来做宣传,来介绍中国电影,当然应该欢迎并大力支持的! 本片讲述了贾导演从1998的《小武》到2013年的《天注定》,近二十年的各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将旧地重游与过去的影片片段交错组接起来,生动、全面地讲述了贾导演的创作理念、美学追求,说明了在外国人眼中这些作品的文化、社会、历史认识与审美价值。除了影片本身的艺术认识价值以外,贾导演的作品在国外为什么能有如此之多、之高、之深的接受价值,更值得我们思索、研究。
他是中国最孤独的电影人,他也是最值得敬佩的电影人。因为他只在乎人本身。
科长两大粉丝倾情奉献,看得太流畅,就像完全凭借粉丝的直觉在拍的,重返了《小武》《站台》《世界》《天注定》等众多取景地。隐隐希望能多点什么不一样的,爆点或者泪点,但就只是朴实的一张贾樟柯画像。讲座那段有些偷懒,但看到涌动的年轻学生,就知道贾樟柯最忠实的一批观众是谁了。
我真正开始获得故乡,其实是因为离开了它。
我觉得无论是看贾樟柯的文字记录还是口头讲述,都比他的电影本身好看。在中国社会这二三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影像表现又缺失的情况下,像他这样长期关注现实的导演实在是太难得了。但我觉得他现在的问题是脱离了底层的生活,所以只能重复他过往的体验或是转向戏剧性。戏剧性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不是那种能够把剧情写得很滴水不漏的人。
不管有多少人,会说多少不冷不热的话,在你背后。不管有多少光鲜抑或艰难。我都依然觉得,中国电影,有你很好。很多年以后,这些时过境迁的高票房商业影片,我想我可能会全部忘记,可是,贾樟柯的电影我还是会翻出来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