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续前行

DVD中字

主演:弗雷迪·琼斯,芭芭拉·杰夫德,Victor Poletti,彼得·塞利尔,伊莉莎·马邑纳德蒂,诺玛·韦斯特,保罗·保罗尼,萨拉-简·瓦利,Fiorenzo Serra,皮娜·鲍什,Pasquale Zito,Linda Polan,Philip Locke,乔纳森·塞西尔,莫里斯·巴里埃,弗莱德.威廉姆斯,Elisabeth Kaza,Vittorio Zarfati,珍妮特·苏兹曼,让·施莱格尔,Danika La Loggia,Francesco Scali,Franco Angrisano,乌戈·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船续前行 剧照 NO.1船续前行 剧照 NO.2船续前行 剧照 NO.3船续前行 剧照 NO.4船续前行 剧照 NO.5船续前行 剧照 NO.6船续前行 剧照 NO.13船续前行 剧照 NO.14船续前行 剧照 NO.15船续前行 剧照 NO.16船续前行 剧照 NO.17船续前行 剧照 NO.18船续前行 剧照 NO.19船续前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船续前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一群欧洲的贵族和艺术家为了护送刚逝世知名歌剧女伶的骨灰回到她出生的小岛,展开了一次航行。不料在途中遇到大战爆发,船上涌进一批难民,在封闭的空间中形成了鲜明的阶级对比。费里尼化身为弗莱迪.琼斯饰演的热心记者,为观众介绍船上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其中犹有些锐利的人性观察,暴露了艺术家伪善的面孔。高墙之外黑鹰女友的男友国家机密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钢之炼金术师阿波罗现场秀的女孩们今夜勿入眠凯文救世界记忆碎片2000惊险生活情牵你我她第三季尸忆浪漫星星随心所欲1962婚钱财礼代号8无底袋亭城之恋惑星大战争进化危机同谋 同謀宝贝老板:圣诞红利奎师那与伊人白色上帝半神之境少年·小赵原野游侠1990合并农夫士官学校第二季恶灵空间天涯同命鸟我们恋爱吧 第三季中毒2002督察雷伊第一季日与夜2019危险的追缠无罪的罪人地平线2020爱你情出于蓝第一季正义联盟:战争世界

 长篇影评

 1 ) 船续前行

对电影逝去的时代怀着戏谑的感伤,古怪迷人的艺术家们与为了剧情推进而设置的政客与难民,前期带着一贯的暧昧色彩,对艺术的热爱盖过了阶级讽刺色彩。那些微小的古怪在费里尼的操控下是如此迷人。最后他在与观众的玩笑中展现了一个相当戏剧化的传统结局:艺术家对新时代的抗争取得了胜利。然后立即向下转入现场拍摄,告诉所有人:“假的,全是假的!”“我也不知道结局!这都是我随便拍出来的!”费里尼一个人载着那只对旧时代思念万分的恋爱的犀牛,在大海中随意漂泊。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费里尼在暮年时对待电影态度的展现。

 2 ) 嘲讽篇之《扬帆》

演员Freddie Jones在片中扮演一名为奥朗多的记者,奥朗多即是本片中的记录官形象。
显然,同为欧洲电影导演,费里尼没有赫尔措格和伯格曼那种尖锐的批判锋芒。此片带来的幽默感没有《这些女人们》作为讽刺戏剧式的严肃,也不似刘别谦的那些流畅的幽默小品中对人性某些弱点进行的机智而有俏皮的揭露,也没有弗里茨•朗的深刻鞭挞。在产生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国度里,费里尼本人也曾从拍类似的影片起家。他和马里奥•莫尼切利的确很像一国人,他们对于自己民族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在作品中,他们比之德•西卡更赋予意大利电影风格以一种从苦难、贫困中浸润出的悲天悯人情怀。不再是反思与敌对,而是通融与包容。这一点在费里尼早期的作品中已初见端倪,比如《卡比利亚之夜》末尾的诗意:年轻人突然如春天的小鸟欢快地歌唱,边走边跳着,手风琴奏着动听而悠扬的旋律,而卡比利亚脸上的泪珠还没有来得及干掉呐;突如其来的希望喷涌而出,卡比利亚就像得到了那一直梦寐以求的糖果的小孩,露出微笑来。在《八部半》中,死亡、愁苦、焦虑、欲望,只存于无休止的虚幻中,唯一可辨的现实永远是在梦和心理的层面,所以死亡和欢乐、希望可以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共处一席而没有荒诞,也没有库斯图里卡那样的令人惆怅的超现实。
此次豪华巨轮的航行是为了将一名伟大的女歌唱家艾德米的骨灰撒于艾雷莫岛,进行这一旅行的是她生前的朋友和歌迷们。后者都是当时艺术界中的佼佼者,有好几位歌唱家,也有导演、舞蹈家、评论家、神童、指挥家,其中还有奥匈帝国的大公爵并他盲眼的妹妹。此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是一战前期。
这些从事着不同职位的艺术家们,在众人眼中是至高无上,难以接近的,但通过奥朗多在镜头前的颇具谐趣的介绍以及某些内幕揭示,并且镜头随着他的眼目之所见而转移,使得这些艺术家们在银幕上显出他们可爱、滑稽甚至是孩子似的幼稚的一面来(虽然奥朗多的这一行为使得他看起来和观众是同一地位的,但其实他是被导演处理为这些艺术家中的一员的。因为他的身份是记者,是文化艺术界一份子,所以他在片中亦显得很富有喜剧性。对奥朗多的这种处理和费里尼对他之前的那部片子《我记得,想当年》中的那位完全是局外人的介绍者的处理是不同的)。
为了迎接船上的贵客们,厨房里开始忙碌,厨师们络绎不绝地进进出出,给客人们奉上美味佳肴(费里尼用快镜头到慢镜头处理这段情境,在节奏上营造着幽默感);巨富雷金那得的妻子紫罗兰是一个情感上不太正常的女性,她似乎太过于被激发起性欲。这对夫妇处于一种躲猫猫的游戏中,雷金那得不时地注视着妻子的情况,并在适当的时候吃醋打人;一个埃及富翁带着他众多蒙着面纱的妻子们也上了船,据奥朗多介绍此人自称是艾德米的情人,而对埃及人的戏谑表现正和《我记得,想当年》彼此对应;女高音歌手卡法雷暗地里嫉妒着艾德米受到众人的极度吹捧与欣赏,并在自己的亲人和爱人面前掩饰着对指挥家的爱慕之情;船上出现一股异味,一名男歌手因为另一名男歌手误会是从自己身上发出来的而和对方互扇了几个耳光;一直和母亲呆在一起的青年贵族,被甲板上两名男工人裸着上半身为洗去身上的犀牛异味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大公爵的妹妹即公主和公爵的大臣之间有着情人般的关系;奥朗多假扮击剑手潜入大公爵的击剑练习室以求能访问到对方对于目前国际形势的看法。两名翻译为表明大公爵所说的究竟是“山口”还是“山顶”一词而在众目睽睽之下争论不已。于是大公爵亲自上前作出手势,说着“怦怦”,奥朗多才豁然开朗:众人都坐在火山口上。大家为明白了大公爵的话而欣喜不已,哈哈大笑,完全忘记了所笑的这句话是在对一场灾难进行的预告;在厨房里,具有精湛技艺的音乐家们用各种玻璃器皿(酒杯、酒瓶等)演奏出动听的音乐,引得女仆和正在搅拌汤汁的厨师们亦乐在其中。但是两名老音乐家在结束时却仍为着对方“偏离了键音”而争论不已;众歌唱家莅临锅炉房参观,正在忙碌着的工人们纷纷抬头仰视着高高在上的艺术家们。起初大家互相谦让没有人亮一下嗓子,随着一名男高音的起头,大家纷纷不甘示弱,争先恐后地唱起来,引得下面工人们一片赞赏声;当塞尔维亚的一群难民涌上甲板时,为了安全故,在难民和艺术家们之间拉上了绳子作为界限。当夜晚来临,吉普赛女郎跳起欢快的舞蹈,其他人也奏起音乐,众艺术家们终于也忍不住由旁观到和难民们跳作一团。大家似乎正在举行着盛大狂欢的舞会——当然,那两名老艺术家又争论着正统的舞步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在贫民阶层、艺术家之间,费里尼并无意于批判阶级对立。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有着人之为人辛苦的一面。
据奥朗多介绍,此次航行结束时,一战便开始了。在流传的四个关于一战起因的版本中,此片采用的版本是,在这群被奥匈帝国的警察强制要求遣返的难民中,一名男青年将炮弹扔进了奥匈帝国的巨轮中,引发了战争。
除了将这些上流社会的艺术家们表现得极富有喜剧性,并且是在喜剧性中参杂着少量的悲剧性,使整片看来有那么一股悲喜混杂、庄严感与戏谑感同为一体的幽默外,费里尼也通过屡屡打破电影惯常所使用的营造故事情境、将观众拉入梦境的手法的方式,使此片的幽默感达到最大化。
比如片头片尾使用得连贯一致的默片拍摄方法,并且在开头表现众艺术家抵达码头的场景中使人再次回味了电影初次问世时人们的好奇心。码头上的穷苦工人和讨钱的穷小孩子们好奇地观看着参加此次葬礼的富贵人士们,也有人好奇地看着记录现场的摄影镜头。也出现了早期默片喜剧中的踢屁股等情节。
其次就是奥朗多的记者形象使得其一开始就对着镜头说话,向银幕外的观众介绍着正在进行的情况,类似记录片或者新闻片的现场报道。尤其当整部片子的场景已经转到巨轮上面时,拍摄他的镜头已经和本片的导演镜头融为同一个。于是乎,通过奥朗多的行为,影片不再是那么单纯的故事片了。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费里尼在最后故事结束之际,把镜头直接转到了拍摄现场即摄影棚内,于是那些在观看过程中一直令人感到不自然的海水、日出都到了现身时刻:原来都是布景。有烟火师、现场录音师、各个拍摄组的导演出现在观众面前。而随后又补上奥朗多“趁火打劫”运走受伤的犀牛(在保护一级动物之余大概有那么点取利的心态吧),在茫茫大海中划着独木舟(船没有下沉),似乎和某部美国默片又遥相呼应了。
    此片某种程度上算是意大利版的《泰坦尼克号》。开头,众人向巨轮上的游客们挥手告别,期间还伴随着陆续上船的歌唱家们正唱着的歌曲,最后艺术家们送别难民,以及各自坐着小船离开被炮弹轰炸了的巨轮时也是如此——费里尼把一幕幕壮观的具有历史感的歌剧搬上了戏剧舞台,然后又用摄影机拍摄下来,呈现于银幕。但是和《泰坦尼克号》里面用有点直接的方式向观众传达着不畏惧死亡这一主题之不同的是费里尼并不想像美国导演那样畏首畏尾地表现着庄严,并且一厢情愿地其实是颇显幼稚把观众拖拽入戏剧情境中。在此处,这位欧洲大师显然放开胆量将这一原本应当具有悲壮性抑或催人泪下之功效的戏剧情境把玩于手,让其中仍延续着本片此前一以贯之的嘲弄气息;结尾,在巨轮面临倾覆,海水涌进之际,也上演着凄美的生离死别的爱情剧目:美丽的女孩离开自己的父母,随同一名塞尔维亚族的青年走了;极其爱慕着艾德米的那名年轻男子,像他常常所做的那样放映着艾德米生前的纪录片,并一边流着泪沉浸于其中,一边无视着死亡。中了炮弹的巨轮摇摇晃晃,钢琴、桌椅自动滑行,预演着《1900传奇》的某些篇章。

 3 ) 情怀消解

初看此片,感覺像是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加Titanic,後來則深深為本片的各種元素吸引,從默片、黑白片的電影情懷,到一戰前歐洲歷史的感懷,還有浪漫主義歌劇、古典音樂...

然而費里尼本人到晚年之前從來沒有好好看完一齣歌劇過,他不諱言自己對歌劇難以欣賞。可這個故事,便是以一群演藝界人士加上達冠貴人們,替首席歌劇女伶送終展開的,他們護送其骨灰,搭乘夢幻的郵輪去祂出生的海島。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是個滑稽的記者,不但沒能揭開各個人物的真面目,反而讓我們跟他一塊越來越糊塗。

劇中用到的歌劇,命運之力、阿依達、納布果、茶花女,其實只是組曲串燒,對于主要角色的刻畫,也是挖苦嘲諷多過情懷,在鍋爐那場飆高音比拼更是搞笑。

一戰開打、難民上船、奧匈帝國軍艦的出現、使得主角們又變得蒼涼了起來,歷史的詠歎,讓我們一度以為費里尼還是有些情懷的,送首席女高音的最後一程,也是給包裹著浪漫主義歐洲的十九世紀送終。想不到,尾聲時鏡頭把塑膠海、片場設備、幕後人員全「穿幫」,一切都讓人莫「名」其「妙」。我才明白「美的好像假的」不是想走童話風格,從一開始畫在加工廠牆上的郵輪,到塑膠造景,隱隱約約的就在暗示。

費里尼不喜歡歷史劇,很顯然我們不會在看完這部片後為那些因一戰而消逝的歐洲惆悵個好幾天。就如同已故首席女伶的小白臉,他到底是在Debussy的月光鋼琴曲下泛著淚光的情種,還是如第一人稱敘事的記者所言,只是個做作且別有所圖的傢伙?記者一下說我們熟悉的角色們都有獲救,一下說其他人他不知道,歷史真相、人物秘辛都無從探尋了,一切的情懷也都被消解了,歌劇、音樂、時代結束的浪漫傷感...在真真假假中疏離了你我。

有種說法是,結局天外飛來一筆犀牛奶真好喝,是對廣告和電視文化的諷刺,畫面最後縮成小圈圈則代表電視對電影藝術的侷限。從開頭的默片、黑白再到彩色電影,一切終結在電視廣告,這個才是費里尼自己的情懷和感慨(?)

 4 ) 一艘船上的众生相(短评没说完的话)

每次看费里尼的作品,都大呼不愧是大师啊,然后就要缓好久,这次看船续前行也是如此啊,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极致的精良耐人寻味。

先是黑白默片致敬无声时代,然后渐变成彩色片子,把形形色色的艺术家和贵族,因为送葬一代名伶的骨灰,聚在了一艘船,通过一位记者,把他们再串联起来,这已经是一个众生相了! 没想到还加入了难民同船,这又加入了不同的阶级视角,更是把这帮贵族和艺术家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爱的小船模型、有点怀疑泰坦尼克号的导演是不是借鉴了这部片子,因为到最后,大家高唱歌曲,从容不迫,然后才下船。 第一顿吃饭,厨房里的镜头特别快,而餐厅里却特别慢,一下子对比就出来了,贵族艺术家们的悠闲,是需要厨房里多少人的紧张与忙碌,才能得来的啊。 音乐真是无国界啊,靠着音乐大家跳起舞来,原来的界线也打破了! 众位歌唱家观看锅炉房时,大家飙歌,感觉人家唱得都好好听又好轻松啊,此外就是当时整牙业还真不行,有几位演员要么缺牙,要么有龋齿。 是不是导演在每部作品里,都会安排一个遗世独立有些精灵仙气一尘不染的女性角色啊? 对于战争偶然性的思考,最后只剩下了穿着轻便的记者和一只曾经奄奄一息的犀牛,在海面上渐行渐远。

 5 ) 从戏谑到悲壮

       电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场的十多分钟。码头旁(没有音乐):街头尽是一派世纪初(20世纪),称得上是“淳朴”的民风民景,商贩们早早起身做起了生意,孩子们在街头嬉戏,警察叔叔们在街头巡逻,模样称得上是闲散……。
       但随着一个庞大的送葬队伍(一群身份华贵的“演艺界人士”来到码头时,一切就发生了变化(配乐也出现了),他们高唱着庄严,悲凉的送葬歌曲,态度却极其矫情与做作。连带着一旁的看客们(就是那些刚才的那些“主角”,码头上的一群中下层阶级人民),也收受到了感染,同声同唱了起来,fellini在此暗示“他们”也被一定程度的”污染”了)。只有几位偷偷窃笑的码头工人让人依稀感受到了真正属于人性的光芒。
      当这群"演艺界人士”乘上了一艘“万吨巨轮”,电影的第二部分就开始了(图像变成了彩色),在此历数一下这些“演艺界人士”在巨轮上的所做作为,比如一位歌唱家以自己的歌声能让母鸡睡觉被随行记者称为是“伟大的创举”,比如几位著名的音乐演奏家在巨轮的食堂内敲打一堆酒杯也被随行记者称为是“一场华美的演出”,(但在我看来,这些仅仅只能被称为是“奇技淫巧”)。有些人忙着背着自己的丈夫(老婆)与人偷情,有些人则时刻不忘互相争夺"文艺界老大地位”……。
     当然巨轮上还有一帮政界人士,fellini对他们更是没什么好话,掌权的大腹便便,无知无识,没掌权的总想着用尽一切卑鄙手段抢班夺权。
     接近电影结尾处,一批塞尔维亚难民登上巨轮,影片进入了第三部分,这些受尽苦难的塞尔维亚难民出乎意料的唤醒了那些”演艺界人士”身体中的那种被称作(良知与血性)的东西。(不包括那些“政界人士”,他们早就逃跑拉)。他们与那些塞尔维亚难民们同歌同舞,同仇敌忾!(至死不愿把那些塞尔维亚难民交给代表强权的奥斯曼帝国政府)。影片居然就如此悲壮的结束了!(虽然Fellini最终还是故作轻松的安上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与影片本身主基调不符,但很符合Fellini本人的个性】)。
     Fellini最终还是显出了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真面目!
        
  
  
  
        

 6 ) 以电影寄哀思,重现昨日世界,欧洲文明兴替。

一艘大船,众生百态。跨不过的阶级对立,留不住的昨日世界,挽不回的旧时文明,那就筑一场盛大的梦,让船续前行。船沉了,梦碎了,现实与昨日交织混沌难分,从画外音到当事人再到局外人,他们沉浸其中,也游离之外,是观众,是看客,是梦的缔造者,也是这场破败不堪的旧梦最后的讲述人。 他曾以电影之名给妻子写就情书,也曾用影像之声寄托思乡愁绪,更以色彩之笔描画罗马风情,而今他用电影本体绘制电影发展史,奉上一个电影人最私心的浪漫。当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默片变为有声,一艘大船载着一个文明起航……那些富有诗意的幻想,那些落拓不羁的狂放,在镜头一转时达到高潮,于第五摄影棚戛然而止,留给观众余韵未消,无尽空虚。 说来,记者和导演,一个旨在记录,一个意为造梦,但本质又是同一类人——绝佳的“说谎机器”,对此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不信,你且看费里尼是如何“玩弄”观众于股掌之间。

 短评

这个「大船」其实就是电影本影,它一直扬帆驰骋在幻境的海洋之上(用塑料布来模拟波涛真是吐血),在电影里大家总是矫揉造作,貌合神离,总怀念过去的好时光,也只有在电影里,贵妇和船工可以齐声合唱,绅士和难民可以携手共舞,外部的「黑恶势力」也总想着来搞破坏,而那些最快跳上救生艇的往往是喊共沉沦口号最响亮的人……最后,船继续前行,电影当然也得前赴后继地拍下去啊(睡了三分之一)

7分钟前
  • Bla©kie
  • 推荐

4K彩色修复版,费费把“马戏团”又搬到了海上,是他在影像表达上的一次大胆探索,开篇黑白默片,中部意识流白描,收尾歌剧电影。依然“戏中戏”的处理方法,Fellini以自己的方式还原(戏说)一段尘封历史,出场人物众多(抱歉记不全人名),歌剧演员,德国贵胄,通灵术,塞尔维亚人,病犀牛,厨房的表演秀,舞蹈与大海……关于巨轮Gloria号上的众生浮世绘,兼谈意国如何卷入一战前因后果(关于塞尔维亚少年给奥匈战舰扔炸弹的猜想),不过看来Fellini还是不太擅长驾驭历史剧,尽管奇思妙想频出,但就有限的电影体量无法承载他过大的野心与旺盛的表达欲,总体无失误亦无惊喜,大致居于Fellini作品系列中游。ps,话说卡神封神之作《泰坦尼克号》的海难场景真没借鉴这部《船续前行》?#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

12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受困海鸥,催眠母鸡,锅炉房里飙高音,通灵异装白婚纱,时局评论翻译误读,难民宴习一窗之隔,异教学术自由共舞,献给《昨日世界》的交响葬礼,独善其身犀牛奶……从众人不断回头张望镜头的伪纪录老胶片黑白电影,到战争起源的第四种解读打破第四面墙抽离片场重新交予镜头,费里尼式的浪漫主义怀旧,不错

1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这部电影真是奇妙到无法形容,太不可思议了,癫狂又带着愁绪。一睹皮娜真颜!原来泰坦尼克号和“恋爱的犀牛”都是这里来的!

1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有两部片子,我看完后激动地写了日记,一部是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一部就是费里尼的《船续前行》。

21分钟前
  • XX
  • 力荐

1、罗马电影城最后的辉煌。2、开头的默片真有范儿。3、费里尼老师搭了一条船,用塑料布搭了一片海和一篇天,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牛逼这是神!4、谁还要看剧情……这片儿是音乐逻辑,小曲子也好,歌剧也罢,费老师玩得很开心。5、卡神!你丫拍《泰坦尼克》前是不是看了这部片!

2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费费的[泰坦尼克]巨轮由[阿玛柯德]驶出,又见白纱遮面女,说书人演进为边对镜解说边参与叙事的记者。黑白默片开篇转有声至彩色,展露摄影棚收尾,镜对镜同[蔑视]。日月同辉,塑料布+鼓风机海如[卡萨诺瓦]。悬吊冲洗犀牛,互飚高音,难民态度,甲板群舞。语言游戏:翻译-坐火山口上,色听联觉,玻璃乐。(9.0/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费里尼可以进行如此平静而带点优雅的叙述,我折服了。我以为他的疯狂是与生具来的,但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他比我们所能想象得还要丰富。PS开场的黑白默片很赞。。

34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默片开头,出镜记者,戏谑众生,棚拍现场。记者报道与结尾拍摄开放性时空,想起泰坦尼克号、海上钢琴师和中国的高兴...晚年费里尼

3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1.开篇默片过渡有声再过渡彩色片,结尾镜头后退展示摄影棚与拍摄团队,旁白作为“角色”进入镜头中,导演玩性大起;2.“你知道吗?犀牛奶是一流的”。难忘的最后一幕!

4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柔和歌剧与更多细声絮语取代一贯的喧闹争吵,克服掉了观看费里尼的最大障碍。来往乘客的发声、唱腔构成电影节律,散文的结构和语法,阅读散文一样地,阅读电影,更纯粹的情感驱动使然。1980s十佳,暂时的费里尼top1。

45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力荐

#4.0 苏艺费里尼影展1.这是一部被后世的电影人广泛借鉴学习的电影,能比较明显看出的就有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以及托纳多雷的《海上钢琴师》这两部电影。2.影片的很多细节体现胶片时代电影人的智慧,大海、天空、犀牛、鸡、战舰等模型制作的很用心,而结合室内拍摄可以极大的节约拍摄成本,导演也可以把拍摄重心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剧本的打磨上。3.全片几乎都是静止镜头,与我之前看的费里尼许多电影爱采用运动镜头和喧闹的音效截然相反,影片内在的古典人物形象与古典配乐配合的相得益彰。4.记者形象本身可以看作是费里尼本人所设下的一个圈套,结合片头与片尾的色彩设计,还有记者面对镜头的叙述态度,某些时刻的戏谑、搞笑其实都是模糊观众对角色本身的印象,费里尼通过记者展现了信息传递上矛盾论,既有语言上,也有视觉上的。

46分钟前
  • 滝ちゃん
  • 推荐

确实是费里尼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把电影发展史和欧洲旧文明浓缩在一艘大船上。罗马电影城超高的棚拍技艺露出一角的幕后也与记者对镜自说的间离效果完美契合。默片有声彩色,快放歌舞歌剧古典音乐,贵族到难民逐层阶级的各色人等,把这样一个大舞台片场又变为热闹非凡的马戏团。还有《恋爱的犀牛》布景和《泰坦尼克号》cp的惊鸿一瞥,骨灰飘散战争开始,资料馆修复版。

48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在费里尼序列中相对冷门,但很有意思。开头黑白默片转彩色声画,帧率也骤然减缓。记者跳进跳出、叙述的不可信、人造“海浪”、摄影机现形,导演一边造梦一边破梦,玩得不亦乐乎。美术透着老派的优雅,古典音乐又聚起人物之魂,阳春白雪堆里闯入下里巴人,跨阶级载歌载舞的和平只是昙花一现,战争以颇为戏谑的姿态打破一切,毕竟“以乐写哀”是费氏看家本领啊。P.S.船难部分简直是泰坦尼克的雏形。皮娜鲍什饰演的公主太美啦。(20201122资料馆4K修复版)

49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从默片转入有声彩色片、旁白作为角色的参与、古典乐与歌剧的引入,晚年费里尼越发像个老顽童,几乎是随心所欲地玩味声画光影、叙事转承;棚内摄影比较无语,室内戏的调度依旧很棒;最后摄影机退回轨道,揭开银幕一角,完成三层叙事(假如算上观众,那得四层了)。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苏州“费里尼百年”影展第二部片子,费里尼后期的也是相对冷门的一部片子,但却给我带来了足够的惊喜。封闭空间一直是我的菜,许多大导演都会选择拍一部封闭空间的片子还展现自己的功底,这部《船续前行》用一艘游轮勾勒出了属于费里尼的封闭空间阶级画像。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一直是费里尼唾弃的,宗教信仰也是费里尼所怀疑的,在这部片中描绘得更加直接,船底锅炉房的工人,甲板烤火的难民,上层吃大餐晒太阳的艺术家,阶级分明,有些人聚在一起只为散一盒骨灰,而有些人却聚在一起逃命。而最终能够逃离的只有兽性本身。

54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名流与名家汇聚一堂,只有无可挑剔的高雅,任何猥亵污浊,都只好在暗角进行。唯独遇上底层与难民,那些俗不可耐的虚伪与做作才好“光明正大”地引吭高歌。锅炉房那些假慈善姿态与竞争式炫技,才是这场大戏的开幕。斗争、战乱、流离、死亡,全是点缀,夺不走他们演出的高光。就让犀牛化作飞龙,借壳遁形,遗留一船腌臜,自顾沉沦。三星半。(气质超然的盲女竟是皮娜出演。话说那位40岁的阿哥是不是喜好男色?可惜是个丑角)@资料馆

5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一战前骄奢华丽但也跳蚤遍布的欧洲随着名伶的葬礼一起沉没了。看到最后突然想起来帕索里尼和奥胖一齐对费里尼的评价:he sings。然后看着这部电影不敢想象这是一部83年的片子-----居然这么老派优雅。20190624二刷,再次刷完之后还是好怅惘。

59分钟前
  • 安魂
  • 力荐

7/10。费里尼挑战电影的不可信:兴师动众的歌唱家将一只厨房的鸡催眠,可笑的是除了记者和鸡一样被歌声催眠,观众均没睡着,意在表达记者是最易上当的职业,所以用记者‘‘客观报道’’展开的叙事并不可信,记者对两船沉没的解释漏洞百出,他先说是位塞族青年向战舰投手榴弹示威引起,因为青年和女友一起下船,他将其夸大成爱国胜过爱情的英雄,接着胡说八道,一会是奥匈战舰自己不小心烧到了弹药库,一会是奥匈战舰为引发国际事件蓄意而为,结尾乘客为维持游轮的平衡慌乱地跑来跑去,镜头突然切到塑料波浪后的摄制组,画面从彩色变为褐色,记者和犀牛同舟共行,揭破电影给观众设的圈套。此外记者采访公爵当前国际形势,记者的翻译把悬崖一词混淆为火山口,而通灵仪式上已故演唱家最讨厌的歌剧[蒙娜丽莎]竟然神奇地掉出书橱,说明叙述者还不如迷信准确。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电影的不可信与电影的使命。音乐和舞蹈具有共通性。以默片的形式作为开篇,契合时代背景气质。费里尼早年当过记者,于是在本片中再次化身记者来做现场报道。费里尼曾说自己是个说谎者,契合电影中记者说话的不可信。而最后片场拍摄的揭示,又暗示记者同导演一样,都是说谎者,都是把虚拟与真实相互交织的记录者。换言之,从新闻现场到拍摄现场的过渡,便是由一个“真实历史”到“虚构事实”的转变。从记者打破第四堵墙的那刻起,费里尼就在告诉大家,历史的“不可信”。而恰是“不可信”造就了艺术的诞生。显然,费里尼把历史变成了一种艺术的力量。戈达尔曾说,电影的使命应该具有捕捉保留历史的能力。电影和音乐一样具有共通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拥有敏感的灵魂。

1小时前
  • Cloud-D-Zor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