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美国哥特式》American Gothic
画家:格兰特·伍德 Grant Wood(1891-1942)
材质:布面油画
创作年代:1930
现存地:美国芝加哥 芝加哥艺术学院
原作:
创作背景:
这幅作品完成于1930年的大萧条时期。当时的美国艺术家们拒绝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深入乡村地区创作现实主义作品,强调一种朴素的真实。这种风格后来被称为地方主义(Regionalism)。
含义主题:
画面中引人注目的一男一女,画家伍德的妹妹,同时也是画中女模特的娜恩·伍德(Nan Wood)坚持认为,这是一对父女,只不过年龄差距看起来不那么明显。
在这幅画中,男人的眼睛直直地向前平视,双唇紧闭,黄瘦的脸上表情十分严肃,鼻梁上一丝不苟地架着圆圆的眼镜。他沾满泥巴的手里拿着一个叉,它既代表了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年代,农民们勤劳耕作的精神,也象征着在19世纪男权社会中,不容置疑的男性权威和力量。
从构图上来看,这个叉与人物椭圆形的脸和人物身后哥特式窗户的线条相呼应。
站在他身边的女人一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装扮,从发型到服饰,甚至到表情,都让人联想起简·爱。同男人一样,女人的表情也不苟言笑,只因那个年代的女性以严谨、矜持、勤劳、克己为美德。
画中女人眼睛微微地眯起,皱着眉头看向一边。她的表情令人难以琢磨,似乎很悲伤,又似乎烦躁或者是坚忍。她垂下的一绺头发,和她整洁、刻板的清教徒形象形成了些许的冲突。她略微站在男人身后,眼睛看向男人,有点“唯他是听”的意味。
1930年8月,伍德在Iowa南部的一个小镇看到一所颇具哥特式风格的房子,它建于1880年代,有五个房间。此建筑物的紧凑和坚实的设计,尤其是阁楼上的哥特式窗户,给伍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想象着一个农夫和他的女儿站在房子前面,然后拍下这个房子的照片带回了他的工作室。
他请他62岁的牙医和他30岁的妹妹作为画中人物的模特,并让他们穿上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衣服。
虽然在画中两人是站在一块的,但实际上这两个人物是在不同的场合下完成的。
他们的脸,尤其是女人的脸,就像哥特式建筑尖尖的屋顶一样,被变薄和拉长。仔细感觉的话,还能够感到一丝死亡的气息,仿佛画中人物成为坟场里的墓碑。女子的黑色上衣和罩在外面的印花围裙,以及男子的黑色外套,都暗示着这种气息。
还有,木屋的门窗都是关闭的,在这样晴朗的天气中也显得十分反常。
这幅画就成为了乡村美国人的象征。男人严肃的举止和女人焦虑的表情可以体现出大萧条时期的困难,当时许多农民被赶出他们的农场,失去生计。
它也能表现出农民忍受艰辛以及在其土地上坚定留下来的决心。他们强有力地抵抗逆境,这是许多美国人所尊崇的品质。
有人说,格兰特·伍德将此画命名为《美国哥特式》,就暗示了他的创作动机“带有一种毁灭性的讽刺”,是对在美国乡村农民持有排外情绪的嘲弄。除了背后的哥特式小木屋外,人们也联想到这两位表情怪异的美国农民,尤其是那位拿着和海神波塞冬一模一样钢叉的男士,给人带来一种“哥特式”小说那样的邪恶、恐怖的气氛。
而另一些批评家则认为,伍德是“那个时代最粗俗的画家之一”。这幅画的影印版在各大媒体上刊发后,有一位义愤填膺的农妇还写信给《梅因纪事报》(Des Moines Register),认为伍德丑化了农妇的形象。
画家简介:
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是一位美国画家,出生在爱荷华州四英里以东的安纳摩萨。他的很多绘画作品逼真地描绘了他的故乡爱荷华州的平民和农村景象。
伍德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地区主义运动(推动美国农村主题的具象绘画反抗欧洲的抽象艺术)的三位主要人物之一。他童年时就读的乡村学校被描绘在2004年发行的美国50州25美分纪念币——爱荷华州纪念币上。
No.7 《我们共视的难题》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画家:诺曼·洛克威尔 Norman Rockwell(1894-1978)
创作时间:1963年
材质:油画
现存地:美国斯托克布里奇 诺曼·洛克威尔博物馆
原作:
背景:
罗克威尔生活的时代是美国社会处在急剧发展变迁的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矛盾凸显,我们从他的作品所涉及的各种主题便能够清晰的看到。
美国在南北内战结束后不久就确立了对黑人种族隔离政策。
黑人被限制居住,不能和白人居住在同一条街,不能和白人共用公共澡堂、食堂,不能和黑人同坐在一节火车车厢里。
黑人有专门的黑人学校,不能和白人共处一室。
直到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正式颁布法律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隔离。
主题含义:
这幅作品创作于1964年,作品讲述了黑人小女孩Ruby Bridges走在去William Frantz小学(一间全“白人”学校)的路上,却被美国法警给护送离开的一幕。
黑皮肤的非裔小女孩身穿白色连衣裙和白色的鞋子,连扎头发的发饰也是白色的,这与她的肤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白色是代表单纯、善良和纯洁的,而墙上却是种族歧视的标语。
罗克威尔揭露、抨击种族歧视的《我们共视的难题》,通过表现一个本该是自由活泼去上学的黑人女孩,却在4个联邦警察前后护卫下行进在危机四伏的上学路上的情景,告诉我们现实社会种族歧视的严峻,揭露了美国社会种族的不平等。作品深深地流露出画家对于黑人女孩的同情之心以及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愤懑。
诺曼用砸烂标语的番茄来提醒观众反对种族歧视,时至今日这幅作品已经成为了象征公民权利的标志,2011年还曾在白宫展出。
真实反应了1960年美国真实发生在新奥尔良的“取消种族隔离危机”事件。
画家简介:
诺曼·罗克威尔(Norman Rockwell)(1894年2月——1978年8月)美国著名插图画家,主要从事封面画、宣传画、广告画、年历画创作,时间长达68年之久,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宗教、战争、历史、种族、科学、文学名著等。
罗克威尔的艺术从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触及,几乎成为他所处时代美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其艺术风格真实而夸张,诙谐而幽默,在看似轻松滑稽的事象后面,透露出画家深深的人文情怀与美好愿望,成为影响美国甚至世界几代人的艺术大师。
主要代表作品有壁画《扬基歌》、插图《四大自由》、《汤姆·索耶历险记》等等。
不管是轻松幽默的生活题材,还是严肃沉重的社会话题,都一以贯之地以一种深切的人文情怀去进行观察与表现,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与自觉的担当。
No.10 《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三肖像》
画家:菲利普·德·尚佩涅 Philippe de Champaigne(1602-1674)
创作时间:1642年左右
材质:油画
现存地:英国伦敦 国家美术馆
原作:
背景:
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1585年9月9日-1642年12月4日)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枢机,波旁王朝第一任黎塞留公爵。
他在法国政务决策中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执政时期爆发三十年战争,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努力,为法国获得了相当大利益,为日后法国两百年的欧陆霸主地位奠定基础。
在他当政期间,法国王权专制制度得到完全巩固,为日后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同时,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黎塞留镇压胡格诺派起义、收买御用文人。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誉为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齐名。
黎塞留是法国专制制度的奠基人,同时他也是将法国改造成现代国家的伟大改革家,他更是现代实用唯利主义外交的开创者,被西方誉为现代外交学之父。
画家简介:
菲利普·德·尚帕涅(Philippe de Champaigne,1602-1674年),佛兰德裔的法国画家。
他把佛兰德巴洛克的自然主义和法国艺术含蓄的古典主义相结合,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他有自然风景和宗教题材的作品,但他最著名的是肖像画。
他为红衣主教黎塞留画的肖像画和其他作品充满强烈明快的色彩和敏锐的现实主义色彩。
No.4 《德加与伊瓦里斯特·德瓦莱何纳》Self Portrait with Evariste de Valernes
画家:埃德加·德加 Edgar Degas(1834—1917)
创作时间:1865年左右
材质:油画
现存地:法国巴黎 奥赛博物馆
原作:
主题含义:
虽然德加被贴上印象派画家的标签,但这幅画并不能算作印象派作品,他更相信自己是一名“现实主义”画家,得意于自己的“德加笔法”,并不太在意去追寻外光,更愿意在画室创作。
画家简介: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印象派重要画家。他出身于金融资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画家,因此他从小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家庭中。
他曾在巴黎艺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学习绘画,受到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很大影响。德加富于创新的构图、细致的描绘和对动作的透彻表达使他成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
他最著名的绘画题材包括芭蕾舞演员和其他女性、以及赛马。他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
No.5 《方片A的作弊者》Le Tricheur a l'as de carreau
画家:乔治·德·拉·图尔 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
创作时间:1635-1638
材质:油画
现存地:法国巴黎 卢浮宫
原作:
主题含义:
作品表现的是自十六世纪就经常出现的艺术主题:年轻男子面对三大诱惑:游戏、美酒和春情。
画中的四个人物围坐在桌旁玩纸牌。时间仿佛凝固。右边的盛装男青年正在查看自己手中的牌。他独立于另外三个人物之外,从眼神可以看出其他三人正合谋施计,而他没有参与其中。
稍稍偏离画面中心的位置,是一位佩戴精致发饰、胸肩袒露的风尘女子,她的眼神和手势指向画面的左侧。
那里是另外一个玩家,这个在阴影中的男子不动声色地摸出一张藏在腰间的方片A。这就是画名所指之人——作弊者。
在作弊者和风尘女子的中间,站着一个手持酒杯的侍女。画中情形一目了然:身处牌局的年轻男子被稳操胜局的风尘女子所吸引,处于陶醉中的他马上就会被左边的男子骗光钱财。
在同一时期,乔治德拉图尔还创作了这幅画的另一版本,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名为《草花A的作弊者》,藏于美国沃斯堡金伯莉艺术博物馆。画中人物及细节有所不同。
作者简介:
乔治·德·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 ,1593~1652),法国画家,以宗教和反映日常生活的风俗画的作品而闻名。现在被认为是法国十七世纪最重要的大师之一。拉图尔生活在战乱的年代,故乡饱受战争摧残,因此生平鲜为人知。
他的作品含蓄、静谧、无论是探讨生死或是宗教画的主题,都带着一股神秘感。然而在那个世纪中叶,巴黎的艺术鉴赏品味发生了变化。凡尔赛式的宫廷风格开始吃香,拉图尔生动的古典含蓄风格不再时髦,因而逐渐被人们遗忘。
直到1934年,在一次名为“写实主义画家”的大型画展上,乔治·德拉图尔才重新回到公众的视线当中。从此以后,人们对乔治·德拉图尔的喜爱与日俱增,并不断地“重新发现”他的作品。
而后在1972年,首次乔治·德拉图尔作品个展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同年这幅《方片A的作弊者》被其收藏者赠予卢浮宫博物馆。
现在他被认为是十七世纪最重要的法国画家之一,被人们尊称为“烛光画家”。
No.9 《情人Ⅲ》The Lovers
画家:勒内·马格里特 Rene Magritte(1898-1967)
创作时间:1928年
材质:油画
现存地:私人收藏
原作: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无论是战胜国英、法、俄等国,还是战败国德、奥等国,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让人不忍睹视的伤痕。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世态炎凉,人民生活困苦,整个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厌世、悲观的情绪。
此种形势之下,人们(艺术家们)开始否定一切,开始逃避现实,追求不存在的梦幻,以脱离现实的悲哀与残酷。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
其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
主题含义:
画家简介: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
出生于埃诺省莱西纳,是裁缝父亲利奥波德·马格里特(Léopold Magritte)的长子,母亲则做女帽的销售。童年时常常搬家,10岁时就开始学画,1912年母亲投河(桑布尔河)自杀,原因不明。
青年时在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就学两年,1918年毕业后曾在壁纸工厂负责花纹设计。
20世纪20年代与巴黎的超现实主义者交往甚密,并开始潜心作画,宗法超现实主义画风。
自1960年代起,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众的高度兴趣,更影响普普艺术、简约主义及概念主义。在2005年,他被列举为“大比利时人”瓦隆大区的第九位,在弗拉芒大区的第十八位。
[yeay! 终于看完了!!这个冬天我就是来还债的。] 还行吧。话痨。言之无甚所物。有创意,做工精致。基本代表了法式叽喳日常。权当回了趟国好了🙄 https://www.arte.tv/fr/videos/RC-017909/a-musee-vous-a-musee-moi [顺带一提,美式法语实在是太讨厌了!!!!-> 有4集]
Lisa啊哈哈哈哈哈
赞脑洞,蒙娜丽莎乃全剧高潮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让名画复活的创意很有趣,尤喜欢《蒙娜丽莎》那三集,吐槽力MAX,片头曲更是魔性。
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汲取艺术的营养,很美好幸福~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7498/
啊哈哈啊哈哈哈丽莎太逗了!太上头了这个短片!
不懂法语真的少了好多乐趣啊,看着法国朋友笑得前仰后合我只能一脸懵逼。【然鹅还是觉得很棒!
C'est facile pour personne~Fais ce que tu veux! Moi, je vais sourir un peu!每个人过得都不容易。你爱咋地咋地。我反正要笑一笑!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有哲理了!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先笑了你们随意!
创意满分。《蒙娜丽莎》那三集最好看。
1963年《我们共同的难题》被四个大人保护着的黑人小女孩历史性的第一次去白人学校上学
22−24集蒙娜丽莎,最好看的三集,丽莎太有趣可爱了。
最近在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脑洞大开,最后红衣主教太真实了,哈哈哈哈哈,中立派纠结党,做不出决定的哈哈哈哈
超五星推荐!被困在画作里这么多年了也是该有些消遣,于是这些名画里的人物开始聊天,抱怨腰疼,吐槽画家,发发牢骚,也涉及一些女权、种族、素食、资本剥削。蒙娜丽莎还开始用交友软件跟人聊骚调琴!脑洞好大,奇趣可爱!
太好玩了 将艺术文化与作品争议等等拍的如此可爱~必须五星好评啊
印象最深的是在交友app中在綫撩Lisa的丟勒啊~~就算是自戀狂還是很愛他。卡耶博特的作品入選還蠻驚喜的,如果是《巴黎的街道·雨天》應該也會很好玩。
好有趣,魔性bgm,有趣的作品,搞笑的解读。通俗理解艺术的同时获得欢乐。我喜欢。 法国人不仅可以优雅,还可以傻兮兮的幽默。
1930格兰特伍德《美国式哥特》两个人是父女关系…1924安德烈德兰《哈勒昆和皮埃罗》意大利喜剧人物无弦曼陀林,1879爱德华马奈《温室里》女性是美国人开了家高定,1865埃德加德加《德加与伊瓦利特斯.德瓦莱何纳》德加笔法早于印象派,1935乔治德拉图尔《方块A的作弊者》普利姆纸牌(勃洛特还没发明),交际花给女仆眼神灌醉右侧男子,批判赌博,1875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镶木地板刨工》,1963诺曼洛克威尔《我们共同的难题》奥巴马挂了,第一个去白人学校上学的黑人女孩鲁比布里奇斯,1503《蒙娜丽莎》,1928马格里特《情人Ⅲ》,1642菲利浦.德.尚佩涅《红衣教主黎塞留的三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