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史上拍摄手法最为新颖的《安娜•卡列尼娜》,出众而超凡的形式甚至能够越过原著的深厚和凝重而跃居核心的地位,简直是“形式就是本身”这一现代精神的壮观反攻;然而这也是史上思想内容最为贫瘠保守的一版《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和他的英伦班底,不仅是在外表上展现了英国人伪装俄国人的滑稽,更在骨子里用英式中产阶级的审慎取代了俄罗斯人融进血液里的不羁与热情。
当新鲜锐意的进取精神和保守陈旧的暮年观念如此水乳相融的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有幸看到了这版不出意外毁誉参半的《安娜•卡列尼娜》。这是一次现代精神对于传统叙事的强力挑战,也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壮观的概念移植;而更令这场欢宴精彩绝伦的是,这背后坐着的,是毫无争议的最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从某种意义上,乔•怀特或许不愿意看到,他的作品会以一个试验品,会以一个经典评述案例而并非一部经典改编作品的身份留存后世,但至少所有人都会记住这一版不平庸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很难在一部作品里看见,改编者是如何小心翼翼的推进创新的边界,然后大刀阔斧游刃有余的躲进保守的限度里。
英伦舞台式移植
恐怕任何一个俄国人,甚至是熟看苏联电影的中国观众都会敏锐的感到些许的怪异,这种怪异和舞台感无关,而纯粹是氛围和画面的某种矫饰;越发陌生的形式感和轻喜剧的浪漫氛围,都体现了大英帝国对于俄罗斯帝国的一种主观性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完全是从头至尾的,带着英伦文艺作品一贯的凝练,点到即止和微妙。
从这个角度我就知道很多原著的细节不可能丢弃,比如安娜在火车上看书时摆弄的裁纸刀,卡列宁总是把玩的小盒子和咔咔作响的手指关节,舞会上安娜和渥伦斯基的那些朦胧的眼神变化。因为这些都本是英国人最重视的地方,以及在这之外的精致和举重若轻。
整部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毫无疑问就是舞台剧式的拍摄手法。让一部作品的叙述方式,形式结构成为整部作品的核心,乔•怀特至少在改编文学名著电影的领域中站到了先锋前列。有人揶揄这样的拍摄方法是为了省钱,但平心而论,这种拍摄方式解决了电影拍摄中的一个最为经典的难题:转场节奏。在舞台剧布景之下,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广阔的俄罗斯平原和雪地,都恰到好处被有理由,有组合的切换移动起来,所有的场景不再是分散的焦点,而是一部作品中信手拈来的常备元素,这种以往只有小说和舞台才能给予观众和创作者的空间自由感,终于在电影中得以实现。值得一提的当然是最后安娜的自杀;以往从她陷入焦灼和迷幻再到火车站的空间移动,快速的心理节奏和缓慢的时空差距之间的矛盾一向是拍摄的难题,而如今,在用空镜头和渐入幻觉镜头塑造出吗啡的迷幻感后,轻纱如幕布般一撩起,火车内部的场景自然而然的就呼之欲出,镜头立刻切入安娜的特写,自杀桥段迅速展开,那种一泻千里的叙事流畅绝非过去普通的影视改编可比的。
很多人接受不了舞台剧的形式,这恐怕是因人而异。作为钟爱舞台艺术的观众来说,《安娜•卡列尼娜》的舞台剧转场换景的手法顺着精妙绝伦的长镜头推陈开来的时候,那完全就是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火热而炽热的一场完美交媾,仅仅在形式的角度上就足以令人高潮迭起。令人惊喜的当然是看到无数脑海中想象的场景,被符号化搬上舞台的巧妙感;当办公室迅速换景而成伦敦饭店,当赛马场和剧院的建筑模式突然无缝对接,当歌剧包厢突然成为环形剧院,谢廖沙的卧室美术馆式的布局,卡列宁独处时一个人坐在无人的舞台上,更不用提安娜和渥伦斯基的舞蹈进行到一半,周围的所有人突然固定造型,然后追光打来舞台只剩他们二人的桥段。
我想这个时候观众一定能听到乔•怀特在镜头背后的冷笑;那是一种玩弄花招而几近于炫技的骄傲,结合各种艺术形式而达到难得的统一场的志得意满;然而他笑的越欢,形式越发新奇,表现越发陌生化,夸张感越发大胆的时候,其实观众能理解到的,恰巧就是导演在面对原作时的一种胆怯和举步维艰:这样的移植与其说是改编,还不如说是另起炉灶。
英伦风范化表演
这版《安娜•卡列尼娜》在拍摄之初就吸引了无数口水,被拉到风口浪尖的原因,自然不是之前我们提到了如何在俄罗斯名著中移植英伦风,或者是如何采用舞台剧形式这些文艺批评性的问题,而毫无疑问是选角。“凯拉•奈特莉的胸,裘德•洛的头发”,这两大吐槽点从影片拍摄之初就一直是永恒的争议点;这也是改编文学名著影片永久的宿命:每一个角色在不同的读者那里都有迥然不同的生命,讨好所有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尽管如此,对于凯拉•奈特莉饰演安娜•卡列尼娜,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无奈而令人遗憾的选择。放眼整个好莱坞,放眼整个电影史,饰演安娜•卡列尼娜并不仅仅是本身的意义,而恐怕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于女演员江湖地位的证明和宣告。看看过去饰演过这个角色的女演员名字吧:葛丽泰•嘉宝,费雯•丽,塔吉娅娜•萨莫伊洛娃,苏菲•玛索,看着这些名字你恐怕只能得出结论: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角色,非女神级人物不能染指。
那么,当乔•怀特选择改编《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他选择凯拉•奈特莉几乎是必然而没有选择的;对他自己来说,选择自己最心爱的,合作最为默契的女演员无可厚非;对于凯拉•奈特莉来说,这是她这么多年来坚持文艺片拍摄所得到的回报,也是自己从普通明星晋升女神级人物的阶梯;对于制片方和投资者来说,这也是最有商业回报和奖项可能性的选择。那么,由此,观众和托尔斯泰本人自然会被忽略——无论你如何凶猛的吐槽凯拉•奈特莉那过分英伦的五官,小家碧玉丝毫不大气的气质,笑起来就不忍直视的动态和西斯罗飞机场般的身材,她对于影片主创们来说,就是最适合的。
这对于《安娜•卡列尼娜》来说是一种悲哀,因为这部作品的不朽地位,这个角色的选择,永远不可能纯粹。那么如果放下这一点不谈,其实凯拉•奈特莉的演出足够一个奥斯卡影后提名——如果以她在《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为提名标准的话。她已经足够努力,足够在挑战自己:她在火车进站之前,从悲哀和漠然的状态中突然转移,刹那惊鸿一笑所流露出的自我毁灭的勇敢,生命力的燃烧和死亡式的狂喜,至少在那一瞬间,她就是卧轨自杀的安娜无疑。
而其实如果以这样的眼光去看,亚伦•约翰逊的渥伦斯基也足够优秀,他没有演出深度,但或许他本来就不需要深度;虽然他从头至尾都还是小白脸的样子,没有成熟的男性荷尔蒙的魅惑,但至少白马王子式的直观刺激,花花公子式的优雅浪荡以及最后毅然决定承担责任的青涩感觉已然到位。而裘德•洛,已经是无价之宝。没有人会想到他会去饰演卡列宁,而且能够在如此俊美的外表下,展现出英伦标准的隐忍,平静下的神情,不动声色的情感撕扯。曾经我们认为裘德•洛是渥伦斯基的不二人选。然而他用一个沧桑厚重的卡列宁向我们诠释了演员的本质;或许有一天,亚伦•约翰逊也会像他那样,洗尽铅华,脱胎换骨。
英伦中产式审慎
托尔斯泰最初是想创作一部列文的故事,讲述列文的思想转变,艰苦探索,以及最终找到的自我解脱救赎的新路。列文就是他自己,以至于他一生都在如列文般寻找解脱。在他的列文的故事里, 安娜•卡列尼娜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一个堕落的妇人,促使列文去思考家庭的意义。然而写着写着,艺术的罪恶力量开始驱使托尔斯泰从道德的狭隘中走出,促使他用如花妙笔塑造了一个最为令人惊叹的时代女性:这个女性和她的爱情,穿越任何一个时代的束缚,穿越政治和社会学的范畴,直刺人心。爱情的力量,人类原始的欲望,人本能般的互相吸引,女性在面对社会的抉择,自由的价值和代价。
这就是让我对这部电影最为失望的地方,而这种失望恰恰就是一种文学评论式的失望,纯粹是观点的交锋和价值的矛盾。因为之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往俄罗斯故事里移植英伦风,不是仅仅因为外观和氛围的不同,而更多的,是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气质。固然我钟爱英伦风范,钟爱那种激情和理性的交战,钟爱那种深厚但隐忍的情感,但我不需要任何一部作品都变成这样,《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它没必要变成又一部简•奥斯汀或者《呼啸山庄》,它就是它自己。
这部电影虽然保留了列文的部分,但是琐碎而无趣的故事使人不可能记住他;普通观众记住的,依然是故事的核心——这个女人和她的出轨。结果无非只有两种:要么将女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为爱牺牲,飞蛾扑火的令人同情的角色,要么塑造成一个逃避责任,自私任性自作孽不可活的荡妇。我相信《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的价值,在于把安娜塑造成了前者;而我相信这部改编的失败之处,在于把安娜塑造成了后者。
这完全和演员无关,当然你会说凯拉•奈特莉些许的风尘脂粉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影片最后卡列宁成为圣人般的存在,渥伦斯基和安娜成为该死的,自作自受的奸夫淫妇的观感,绝对与主创人员的情感选择和价值取向有关。他们或许会说这是无辜的,他们忠于原著的表现了原著的桥段,但这就如同语言,如同意识形态,背后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拥护几十年前无产阶级文学观念解读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完全没有必要把卡列宁妖魔化为封建阶级的冷酷代表,把安娜的家庭塑造成压迫女性的黑暗地狱,把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美化为反抗旧势力追求人性自由,但毫无疑问乔•怀特为首的主创们是在矫枉过正:他们的视角和评判,完全和那些鄙视安娜的贵妇没有差别:他们是站在贵族或者是中产阶级的立场上,以看待外星生物或者是看待社会下层人士的一种虚幻的悲悯和自我道德满足感去看待这场出轨,然后再借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去万分强调早已经被说烂了的家庭价值,然后保守而自得的期望整个世界继续一成不变。
当最后在一片美丽的草原里,卡列宁带着两个孩子快乐的玩耍的时候,他身上带着圣人的光辉,家庭,儿童与亲情在那一瞬间淹没了安娜的魅力,整部剧在狂放的新颖的形式化的先锋舞蹈下,把托尔斯泰说成了一个目的不过是教育孩子听话的平庸的睡前故事。
曾经因为《傲慢与偏见》的里的伊丽莎白还有导演怀特的那些逆光拍摄手法,开始大爱 凯拉奈特莉以及导演怀特。然而这部 《安娜卡列妮娜》却有点让我有点吃不消,或者是欣赏不了。
开场就是一个舞台的戏剧院,场景的切换过场都是以这个舞台来演绎,当列文去凯蒂的家,到弗洛斯基在马上跌倒下来还有几处火车站的场景都是在舞台剧院中表达的。在舞台上赛马,观众在舞台下观看,这种场景是在有点过于“创新”。导演这点上的确做了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我个人觉得有点另类。给人代入感太浅了。
《傲慢里偏见》里,两次“即使全世界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的伊丽莎白,一个坚毅直白的女性形象很好的展现出来了。可同样在表示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表达却有失稳妥的感觉。因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激情活力,并且极具勇气的人物。安娜是在社会的舆论,妇女地位的观念,以及被丈夫的威胁,弗洛斯基最后日益减少的爱,所逼迫死的。虽然安娜追求真爱,感情真挚,勇敢,坚毅,但毕竟安娜是背着丈夫偷情的人物。却被奈特莉表现出有些忠贞的感觉。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还是适合演绎 伊丽莎白那种 年轻的中产阶级的女性形象,这种贵妇人还是有点把握不好。
对这篇的些许补充: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27792/注:老师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业了,您如果搜出来了,我郑重声明这是我自己写的
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imdb评分只得6.7,在各大颁奖礼上亦颗粒无收,豪华班底却只收获了惨淡口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自然是非常复杂的,除去选角、选景不太合适外,我认为编导没能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表现托尔斯泰的意图亦是关键原因。乔-怀特与编剧汤姆-斯托帕德将原著读得太熟,早就把托尔斯泰的思想熟稔于心,无奈绝大多数观众从未接触过这部博大精深的厚书,这就使得他们很难从寥寥几句台词中读解出丰富的意蕴。也就是说,影片的情节结构尽管继承了原著之“形”,却未能将其“神”充分传达给观众。
首先,编导删去了原著中的一些不太好表现的关键情节,比较明显的有两例,其一是卡列宁的宽恕令沃伦斯基深感愧疚,于是沃伦斯基尝试自杀;其二是列文在与基蒂结婚后因感到无人能理解自己,也尝试了自杀。这两段稍嫌“过火”的情节与影片温和的基调不太相符,加之电影无法阐释原著中作为上述行为理论基础的大段宗教与社会问题论述,删去也可理解;然而这却成为了电影与原著形成差异的关键。
纳博科夫曾在他的《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一书中提及一件俄罗斯文坛的著名轶事:托尔斯泰晚年时走入一家书店,随手拿起一本小说开始读,很快就被这部作品吸引,读了许久翻回扉页,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他自己的《安娜-卡列尼娜》。实际上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断思考,前期与后期的思想之间有着很大差别;他之所以能理解这么多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体验过多种人生,不仅是内省的农场主列文,也一度是放荡军官沃伦斯基,更是一位八十余岁高龄还会负气离家出走的顽皮老者,所以《安娜-卡列尼娜》中涉及的种种问题,他尽管有倾向,却并没有明晰的答案,这一点明白无误地体现在了被删去的两段未遂的自杀当中。沃伦斯基的自杀毫无疑问是对卡列宁高尚宽恕的反讽,而列文的自杀更表现出了他的消极倾向——人类很有可能永远也无法领悟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道的,生命这部书太过广博深奥,智者思考得越透彻,也便越明白自己无法渗透个中真谛,反而浑浑噩噩才没有烦恼。
这两段情节删去后,对于“有道生活”这一问题,影片也就给出了一个比原书明晰得多的答案,相当于将托尔斯泰行进至一半的思考当作终极解答概括了出来。在原书丰富的内容中,答案越是接近,就越是飘渺,其中仿佛蕴藏了多重空间、多种可能,就像一片黑洞洞的海,跳进去以后仍会被汹涌的未知淹没;影片则好比透亮的水池,尽管清澈温暖,却伸手就触到了底。
再者,影片的节奏过快,破坏了原著最大的精髓——凝重的时间,这就使得电影毫无史诗感,格局骤然缩小,自然也就很难突出颇具气势的情节结构。托尔斯泰是一位很有耐心的小说家,他巨细无遗地描写俄罗斯的农庄、草地、天空,一笔一划地勾勒贵妇礼服上的花边,详尽地描述日常劳作的细节与真实的家庭谈话,从而成就了厚重的生活图景,书中的时间与生活的时间完全是相同的运转速度;这一点对当时的俄罗斯读者最有吸引力。当他们打开小说,看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家中。
可是到了电影中,编导只保留了与影片核心思想有关的对话,每一幕场景、每一句台词都极具指向性,飞快的节奏尽管符合当今观众的欣赏习惯,却大大降低了这个故事的生活化色彩。这种只表现书中最富戏剧性情节的做法,就好比将CD压缩成MP3,尽管看似删去的都是冗余信息,但丢掉了看似与主旨无关的“生活”之后,也就变成了肤浅得多的作品。此外,在对“结构”表述不清的同时,编导却致力于将原书的几大主要场景全部压缩进两小时的电影,比如由于基蒂疗养这一原著中的重点内容被完全删去,于是编导在对话中刻意提及此事,诸如此类的琐碎细节大大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
实际上,像《安娜-卡列尼娜》这类故事并非没有完整表达的可能性。在我看来,既然其精髓与思想很大一部分在于情节结构,那么改编时就应着重表现出这一点。我始终觉得托尔斯泰借助安娜的故事所要说明的东西,其实一直以其他形态留存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列文的农场思考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但对婚姻与家庭的思考却是古往今来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比如罗伯特-奥特曼重塑雷蒙德-卡佛短篇集的《人间交叉口》,正是对此很妙的表述。在那部节奏舒缓、长达三小时的影片中,奥特曼借助十个家庭的经历点滴渗透出了爱情的虚妄与婚姻的无常,人与人的命运相互交错,汇成了生命这台波澜壮阔的大戏。不过,乔-怀特等人以较为通俗的剧情片来讲述经典,尽管略微粗浅了一些,却仍不失为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至少它将更多人的目光引向了尘封在书店角落许久的经典文学。
补充:
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 卡列宁的怪奇举动之解读:
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
①只有爱情,生活根本不能继续。②安娜没错。③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因为凯拉的“平胸”和“下巴”对这部电影持保留态度。对我来说,安娜的第一次出场就完全迷住了我。剧情放一边,拍摄手法很迷人,这时又有人跳出来说这样的拍摄不伦不类是失败的。④我只能说,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不喜欢,太华丽太华丽了,太赶拍,太作。出来以后和小田田感叹,Jude Law现在只能演绿帽子王了。。。
是英国么有其他女演员了么- -
导演相当有能力,英剧熟脸多到令人发指;凯拉一直顶着站街妓女发型让人无法直视;裘德洛倚在凯拉病榻前,凯拉却招呼着亚伦过来,我听到身后有人惊呼“这女人真贱”,直到亚伦倚在秃裘肩头哭泣,全场哄笑,真不知道这场放进来多少腐女。总之,尼玛有裘德洛做老公,怎么可能出轨搞外遇啊???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和表现实在很难驾驭这种角色,而且那个下巴总让我出戏回想起她以前的各种剧。乔·怀特拍这类电影真是越来越上手,独特的舞台剧式的故事展现模式,各中细节的拿捏,华丽的镜头感,布景,服饰,音乐…只是整个影片却只停留于小说表面,悲剧色彩浮于表面,没有太多引发观众共鸣的东西。
为了那无与伦比的前30分钟!
宁愿去看舞台剧 不是黑女主 实在是太难看了 好几次她的下巴都提醒我她的另一部电影 《危险方法》 居然很多表情都一样 那段舞跳得毫无美感可言 完败女配 安娜飞蛾扑火般不计一切追求真爱的气质一点也看不到 倒显得像一个slut 裘德洛拿捏有度的演技撑起了整部浮夸的电影 PS 配乐很精彩
但我是不会离开裘德洛的,即使他(你知道我要讲什么....
贫乳荡妇立牌坊不成卧轨终遗恨, 秃叔军官无奈终搅基共育二子女
一个大胆创新的改编。剧场设置的创意,让场景的转换更为流畅,对人物关系更有一种聚焦的作用。问题是男女主角缺乏火花,女主角仍有吃力的感觉。
乔怀特总是可以轻易击碎我那感性的神经,这一次再次完胜。记忆深刻的三场戏,圆舞、赛马、观戏将极具舞台化表演的剧情转换得叹为观止,且各中细节拿捏精妙绝伦,华丽的长镜头,布景,服饰,音乐都在急促的故事中完美切换,游刃有余。结尾仓促,展开过快都是改编名著的通病啊。
两点穿越:“达西敢不敢再记得大明湖畔的伊丽莎白点”以及“麦田场景要不要再向《白鹿原》致敬点”⋯从《傲慢与偏见》《赎罪》到这部《安娜·卡列尼娜》,乔·怀特似乎都在拍同一部电影,他在技术手法上的造诣已经趋向登峰造极,美轮美奂的场景转换堪称神来之笔,但是叙事却越来越平淡,“美”中不足
凯拉奈特莉怎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没有古典气质,没有贵族的稳重气场,没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绝望,简直就成了泼妇和怨妇
改编得蛮有新意的但是总有一种英国人的异域想像感。。。女演员和田园场景都太英国了。。。导演真是是keightley的粉么我老觉得是她的黑。。男主比女主长更白更好看。。。沃伦斯基把头埋在卡列宁胸口那里我都觉得他才是女主。。。同样是鞋拔脸大小姐都在同一场景里甩开女主N条街。。
所以说,结婚以后男人出轨还有可能回归家庭,但女人出轨的话,这个比例将大大降低,因为女人太容易灵肉合一。服饰化妆极美,如舞台剧般的转场设计也极富新意。最后吐槽一句,贫乳还出来演什么荡妇啊喂!!!
如此精致奢华的表现形式,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彻底将主观情绪带入到调度摄影中,叹为观止。乔怀特对摄影和奈特丽的执迷愈发病入膏肓但也因此登峰造极,摄影如油画,奈特丽如女神。实在很喜欢这片啊!#乔怀特脑残粉的呓语#
全剧情感饱满充实,细腻而富有色彩,编剧花了很多心思,完美呈现了舞台剧般的艺术效果。故事剧情主线比较弱,但是浓浓的表达了各种情绪,戏院里还有看到动情哭出声来的女观众。knightly和傲慢与偏见有长足的进步,遗憾的是jude law不再演帅哥,不过他细致的表演很好的演绎了悲催老公的角色。
电影镜头真美
乔·赖特又把长镜头场面调度玩出新花样了,融入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之后,镜头可以无视场景限制更流畅的运动,连很多时候的表演也是舞台式的。假景与真实场景之间的对立,大体对应两组角色。不过也是太注重形式,故事应该是这几版最让人打不起精神的一个。演员不是太理想。
这是个真实的女人,而不是真实的人。因为这是女人最笨拙和脆弱的样子。那不是真爱,那就是欲望。最妙的舞台剧般的场景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