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看后不能以恐怖来形容,也谈不上惊悚,远远没有大制作的迹象和视觉上的恶心,它只是给观者以一种异样的感觉。这种犯罪非常的流畅,如果要用语言来形容对犯罪者的感觉,就像是一张完整的橘子皮,里面并没有果肉,是一只中空的桔子。某些东西让我们觉得害怕,首先是老大的理智,在意外面前正常人会丢失理智,而他们拥有理智,而且理智的不能再理智,这是杀人者的理智,在生与死的这个领域中也许他们更像正常人。理智下的犯罪,才叫人觉得可怕,因为在生命的赌局开始之前,谁生谁死已经决定,因为主宰者没有漏洞,没有破绽的继续出着牌。直到女主角在湖上被推入水,这是理智的最后的决定,时间本就不可能成为规则,对于生命的主宰权每分每秒都可以打上句号。难道弱者不能挣脱?可以,除非在危机面前你也是一名理智的正常人,就和他们一样。
两位衣衫整洁、彬彬有礼的年轻小伙子初来乍到,和F家的一家三口新交朋友,但他们刚向一家三口借了几个鸡蛋就遭到F一家的粗暴拒绝,F家不但放狗咬人,男主人还对他们进行暴力驱逐,甚至动手打了一个小伙子的脸。小伙子们发现F先生膝盖受伤,不计前嫌亲自护理,并且想和男主人握手缓和关系,男主人却高冷不理睬。小伙子们仍然坚信诚意能融化一切,并热情邀请F一家参加一些趣味的游戏,但F一家一直不肯合作,虚伪的F夫人对邻居说小伙子们是自己的朋友,实际上却想干掉他们,回家后F夫妇亲自动手要和小伙子们打架,还不惜派自家小孩去隔壁邻居家拿枪想杀死他们,被他们及时阻止。小伙子们直到入夜了也未能取得F一家的谅解,只得悻悻离开,但他们觉得不应该就这么失去新交的朋友们,于是还是开车回到了F家,继续邀请F夫妇参与游戏,但F夫人却粗暴地举枪打死了其中一个小伙子,还好另一个小伙子有外挂倒流时间复活了同伴,才阻止了F夫人的暴行。天亮后,F夫人终于谅解了他们,并且亲自用自己的船送他们去了邻居家。
——谨以此吐槽某些在看待一些事时双重标准、选择性失明、强行割裂因果关系的人。
影片向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恶。
两个风度翩翩的少年,以借鸡蛋为由,礼貌地敲开别墅的门,然后在户主未完全认清情况前,先把男主人干倒,然后如同猫捉老鼠似地,慢慢地将他们都玩弄致死。
其实前面都算还好,男主一家三口,虽然表现有些弱智,但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这样文质彬彬的人,跟变态、穷凶极恶联系起来。
故事烂就烂在设定,你少年变态就变态,你咋还超能力了,你咋还能倒带,怪不得你这么从容不迫了。你这么逆天的bug设定,这游戏还怎么玩,单方面完虐的游戏就真的一点都没意思了。你想表达啥,表达你可以玩弄观众嘛。
女主一家三口虽然显得弱智,基本是必死的结局,但人好歹能拖个垫背的。如果早知道你有倒带这么bug的设定,那女主一家一早就自杀了,省得受折磨。
如果导演想表的彻头彻尾的宿命论,绝望感,还用funny game这种名字,哪里funny了?这不就是烂片么。
■入评理由:看哈内克如何翻拍自己的惊悚经典,两个版本只挑其一,试问你会如何选择。
■片名:《趣味游戏》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蒂姆·罗斯、娜奥米·沃茨
■上映日期:2008年3月14日(美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当观众介入电影叙事中并为之抓狂时,哈内克正在一边冷笑。如果可以的话,你应该先看完片子再来读下面的文字。
一般导演不会轻易翻拍自己作品,那会透露两个信息,一是创作能力的下降下滑,二是纯粹考虑商业等因素。像年初过世的市川昆,翻拍二十年前的《犬神家一族》用以纪念。就整体来说形同神似,但气韵已经不在,翻拍致敬还是留给后来人完成更为靠谱。
好莱坞翻拍其他国家的影片、收购剧本改编权的行为多如牛毛,但原出品国的导演一般会拒绝一导再导的机会。惊悚片、恐怖片是好莱坞所感兴趣的一大门类,大概是美国观众比较不经吓,也可能是被血浆流的重复东西吓过太多,感官麻木。不同于日韩恐怖片的神鬼说和因果报应,美国观众还处在既好奇又半知不解的状态,现在迈克尔·哈内克投入这一行列,是选择了重翻自己的惊悚经典,相当有趣。哈内克选择得意作《大快人心》,更多是上一段说的第二种考虑。美国版本用上英语对白,选用熟知演员,无论上映还是发行,面向北美观众没有门槛可言,这是最实际的理由。
哈内克的《大快人心》参加了1997年的戛纳电影节,影片属于好坏评价两极分化的那种。一些观众爱不释手,另一些观众恨之入骨。比起2005年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躲避》(《隐藏摄像机》),《大快人心》的镜头并不沉闷,叙事节奏有很强的观赏性。不幸的是影片也会触发观众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感,真是讽刺。更讽刺的是在于十年之后,《趣味游戏》在严格意义上全盘翻拍了《大快人心》,粗心的观众除去演员阵容和对白语言,在镜头衔接和画面片段上找不出差异,所以即使下面把《趣味游戏》换成《大快人心》一起并说,其实关系也不大。
西方有种“好人文化”,举个简单例子就是搭便车,恐怕东方的路人结伴都没那么容易,东方人更有城府。好心帮人反而引狼入室,不设防线结果凶手大驾光临,《趣味游戏》的故事由此引发。简单说它是四个鸡蛋引发的惨案,发展成为一则惨绝人寰的灭门血案。凶手蓄谋已久,伺机连环作案。他们的犯罪不是如何高智商耍手段,还没有爆发什么冲突,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主动权,然后用趣味游戏的形式进行下去。
导演哈内克也有安排了铺垫,埋设了伏笔。开头亨德尔、莫扎特高雅的古典音乐到约翰·佐恩暴躁疯狂的实验音乐,转换没有任何过渡。路过另一户人家时夫妻的神情异样,其实都不是平稳自然的状态,原因在于这个故事有鬼。突然闯入的年轻人,身穿白色球衫,手戴白色手套,名字分别叫做彼得和保罗(《圣经》里的名字)。
殷实富裕的中产阶级,有别墅有游艇,目睹度假中的三口之家遭受噩梦,不能简单归为不自主的仇富劫富、批判中产阶级。只是难道就没有人心存侥幸,为何偏偏选中他们?影片的人物设计和剧情编排都有完整严谨的参照体系。更细致的进行分析,人物外型上两个女主演都是传统的金发美女,确切说是金发家庭主妇。这样的外形选择是有意义的,金发看作是高贵纯种白人女性的,她被受虐折磨,就是对欧美观众最好的挑衅。按照这样的思路(如同娜奥米·沃茨在《金刚》里的女郎角色)。如果有亚洲版,这个带有浓厚母性意味的主妇角色将会以另外一种柔弱面貌展现。
《趣味游戏》的故事其实一点都不有趣,也确实很容易引发众怒。两个年轻人看上去彬彬有礼、出言谦逊,脑子里想的却是客气地折磨死你。趣味游戏没有逻辑,没有见招拆招。只有单方面的配合,不配合就给你颜色。影片的编剧成功在于俘获了观众,他把观众摆放在一个尴尬的、被嘲笑的地位上。如果观众希望目睹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拒绝噩梦的到来,《趣味游戏》的致命打击效果尤为明显。故事没有产生正剧或悲剧的效果,开放式的结尾处两个年轻人继续逍遥作案,观众只能彻底放弃抵抗,如同安娜一样被抛溺湖中。
两部电影的结尾如出一辙,都是年轻人直视画面外,紧盯着观众的定格镜头。显然观众在这部影片里被不知不觉地安放在了互动的位置上,尽管观看影片的途中,他们可以出戏入戏,却没想到被导演使了坏主意。
借助无处不在的媒体,是谁在渲染暴力。一边批评着暴力,一边放任它的肆虐。人的内心就是个矛盾体,厌恶暴力,却不能真正阻止它的发生。人与人的暴力无可避免,他们通过一些场合,又寻求着暴力所能带来的另一种快感。《趣味游戏》就干脆让暴力的发起人来自精神病患者,衣冠楚楚的看客,都是他们施加暴力的帮手。
没有任何预期准备的观众可能会遭受严重的冲击,即便他们坐在银幕前面,并非真的参与其中,或许还可以幸灾乐祸。哈内克的思想理念超前,就在于他利用观众之余还狠狠地开涮了他们,将第三方的非真实移借到本体的参与上。他关注公然藐视道德,用一个遥控器批判了媒体和受众。哈内克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他自己如何免于暴力的侵害?事实是他的迷恋比谁都深。他作品的暴力都是压抑中爆发出超强的震撼力,《钢琴教师》或者《躲避》,都有无可逃脱的血光。如果不需要这么深入的剖析,那《趣味游戏》依然是一个可怕的惊悚片,用来虐待和恐吓观众。
一定要说些轻松的东西话,十年过去,手机的防水功能有没有进步呢?如果包含有手机品牌的软广告,大约手机厂商会第一个跳出来抗议。仿佛有了一个不进水的手机,四个打不碎的鸡蛋,《趣味游戏》故事就可以重来一遍,好人可以消灭坏人。遥控器在你手中,扔掉它,不要参与这场身处其中的恐怖互动游戏。
http://bjyouth.ynet.com/viewpdf.jsp?psid=40958505&pgn=C&ppn=3
让人心生战栗的结尾!
如果是很羞涩的人跟你搭讪,你就要小心了。他们可以突破自己的阻障跟你主动说话,说明他们后面藏着更大的秘密。
以這種規模重複自己有什麼意思呢
差的出奇!sb到了极致! 愚蠢的惊人!
居然是哈内克的……不可思议这是什么恶趣味啊~还以为是个故意搞怪的年轻人,故意让人堵心,然而居然是他拍的?!前半部分一直吐槽,C让我耐下心好好看,中后段逐我突然get到他的点了,之后就开始享受起来——完全的“反套路”,彻彻底底的颠覆常规,打翻你所有的期待,对着观众掀桌子,就跟大男孩朝观众挤眼睛的笑一样,就是在跟你玩一个“趣味游戏”。而且玩儿得太狠了,节奏都玩上了,一开始就是想烦死你然后彻底把你抓住。就连他翻拍自己这件事都已经很“趣味”了。要命的老头。
节奏太慢,剧情也很一般,看起来又闷又无聊
或许是因为暴力的本质和观众对暴力的猎奇欲永远不会改变,这部十年后的翻拍除了手机的出现外,与原作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迈克尔·哈内克:“过去十年里,一切还是那样,所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需要增加或者改变的东西。”
特意用恐怖片笔触伪装成娱乐片,第四堵墙在影片中的断裂是哈内克嘲笑观众的企图,令观众陶醉在这种猛烈的偷窥和施虐中。美国版原封不动照搬德版,和范桑特的《惊魂记》如出一辙。
哈内克对人性之恶的揭露无人能及。观看这部电影,是一种极端的体验。能够摆脱这种暴力圈套的人寥寥无几,佛陀算一个,耶稣算一个,或许还应该加上甘地。
这部极致暴力的片子抽了我这暴力狂一巴掌。michael pitt太棒了。
无高潮的游戏
这片真牛B!看得我直郁闷了两小时,最后还要给它打5星,真他娘的不讲理!
四个鸡蛋引发的血案
《趣味游戏》告诉我们:别呆在家里,会有熊孩子来捣乱;《伊甸湖》告诉我们:别出门,会遇到熊孩子整你。总结:熊孩子真可怕。
我气住了。因为愚蠢令人愤怒。片子简直是逻辑灾难。一家三口求生意志之薄弱,性格之懦弱,求生手段之弱智,都达到一定水平、一定境界了。已经令人发指了。已经死有余辜了。极品弱智。
趣你味的!
又是一部玩弄观众的片子!
“倒带”的场景只是那种想法的另一个例子。在最后,电影中所有的重点就是你,观众,在一开始就可以停止这场恐怖的灾难,只需要按下停止键,但是你没有,你继续观看电影,即使他们早就告诉你将要发生什么。
【B】一开始以为是用变态攻破人性的片子,后看才发现我想多了,纯粹是哈内克自己拍着好玩的。
你可以变态 但请不要变态得如此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