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5

HD

主演:马克·鲁弗洛,迈克尔·基顿,瑞秋·麦克亚当斯,列维·施瑞博尔,约翰·斯拉特里,布莱恩·达西·詹姆斯,斯坦利·图齐,比利·克鲁德普,保罗·吉尔福伊尔,杰米·谢尔丹,兰·卡琉,尼尔·哈夫,迈克尔·西里尔·克赖顿,迈克尔·康特里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聚焦2015 剧照 NO.1聚焦2015 剧照 NO.2聚焦2015 剧照 NO.3聚焦2015 剧照 NO.4聚焦2015 剧照 NO.5聚焦2015 剧照 NO.6聚焦2015 剧照 NO.13聚焦2015 剧照 NO.14聚焦2015 剧照 NO.15聚焦2015 剧照 NO.16聚焦2015 剧照 NO.17聚焦2015 剧照 NO.18聚焦2015 剧照 NO.19聚焦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聚焦20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罗比·罗宾森(迈克尔·基顿饰)是"聚焦"栏目的编辑,栏目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组员包括萨夏·菲弗(瑞秋·麦克亚当斯饰),迈克尔(马克·鲁弗洛饰),马特·卡罗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当马蒂·巴伦(列维·施瑞博尔饰)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紧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虽然最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个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其背后还隐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了受害者,并派人掩盖了这些罪行。随着调查的越发深入,他们发现这一阴谋的更多证据,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罗宾森和他的团队遭遇到了当地官员们的掣肘。教会内的,教会外的势力都在向他们施压,想让他们放弃这个案件。黑雨1989美国版大秧歌杏花三月天残次品·放逐星空旋风少女第一季双生赤狐鼠胆龙威全球风暴好母亲战链绝地猎杀识骨寻踪第三季临夜传独立日(粤语版)男生贾里坂本龙一的700天2024辽视春晚倒计时欢乐家乡年脱困2022特工总裁俏冤家魔术师传奇双面骗子 虚假警察第一季吹哨人矿山烽火心灵的故事花岗岩赤眼妖姬理查三世:停车场里的国王玛丽亚·凯莉的圣诞节:魔法继续特警英雄后宫太子妃复出我要和你在一起乡村爱情7主妇之谜性与暴力第三季生命如歌我的个神啊摩天大楼2020喜气洋洋猪八戒体育馆宝贝火药、背叛和阴谋异世界超能魔术师火枪手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即使拿下了两座小金人,也不足以衡量这部电影的分量

人类的天性总是善忘而又渴望被铭记的。 于是乎,自打人类学会记录那一天起,各种“说故事”的职业便始终印刻在漫长历史图景里。朝廷史官、民间说书人、小说家,以及今天的相声演员、新闻记者还有电影人,都可以算是“说故事的人”。 可是问题在于,现在的他们似乎都不怎么好好说故事了。撕逼站队、歌功颂德、吸引眼球,这些好像都比认真说故事重要。也是,有了铁饭碗和金钱袋,谁还在乎那些“故事”呢。 还真有。

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发表了一系列揭露波士顿地区天主教会“娈童”丑闻的报道,引起了全球震惊。背后“聚焦”报道小组,花费了近2年的时间调查取证。 2003年,该系列报道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而这个奖项,是普利策最有分量的一个奖项。 2015年,电影《聚焦》在北美上映。导演托马斯·麦卡锡用128分钟的时间,讲述了当年那一段真实的故事。 2016年,《聚焦》获得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14年斗转星移,两队人马因为同一个故事,得到了业界的最高赞誉。

迈克尔·基顿与人物原型Walter V. Robinson,
马克·鲁法洛与人物原型Michael Rezendes,后者
瑞秋·麦克亚当斯与她扮演的人物原型Sacha Pfeiffe

先来说说电影。 与大部分不断营造戏剧冲突、通过配乐烘托氛围的电影不同,托马斯·麦卡锡讲故事的方式冷静到近乎“冷淡”。全片镜头平稳扎实,多用中景、近景,连特写镜头的使用都十分谨慎。和大多数纪录片一样,导演采用了最真实、最日常的观察视角来呈现故事,毕竟,真实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 但真实和日常绝不意味着普通,导演对于构图和画面的控制,细节的追求,令人惊叹。比如说,在用于交待环境的远景中,永远都有一座若隐若现的教堂。

座落在城市各处的教堂,一如无处不在的教会力量。 斯坦利·图奇饰演的“维权律师”加拉贝迪安(Mitchell Garabedian)在与马克·鲁法格饰演的迈克·雷泽恩德斯的一次对话中,直接点明了这一点。

此外,配乐的风格同样也十分克制,好几处关键剧情中,甚至没有配乐。再加上精准的对白设计,清晰的人物关系呈现,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整部电影可以算得上一部几乎无可挑剔。 不过,这些都是讲故事的技巧。 更具震撼力的,永远是故事本身。 一群记者揭了教会这么大一个疤,其中经历的艰难和阻碍可想而知。天主教会在波士顿地区,甚至在整个美国影响力之大,绝不容小觑。 简单来说,罗马天主教徒占到了美国总人口的24%,而波士顿地区又是天主教重镇,教徒比例高达45%。说个不相关的数据,目前中国的“组织成员”,只有全体公民的7%不到。 如果不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在时刻敲打,恐怕没有人能够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完成这项任务。这是记者对基本职业操守的坚持。 影片中还有几处情节,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当报道小组意识到吉欧根案绝非个例之时,他们决定通过反向追查的方式,找出“因病”或因其他“非常规因素”而调任或离任的神父。当时大部分的资料仅有纸质记录,因此小组成员只能采用“尺读”的方式进行排查。

于是图书馆、地铁站、咖啡厅、厨房,都成为了是他们秉灯夜读的场所。

一字一句,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这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坚持。 当迈克费劲周折拿到了证据,证明红衣主教伯纳德·劳早在20年前就对神父娈童的事实知情,却选择视而不见之时,与组长沃特尔·罗宾森在是否抢先报道该事实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这一时刻,长时间积累的情感终于无法压抑。

这也是全片情感色彩最为浓烈的一段。 这里所爆发出来的,不仅仅是对竞争对手可能抢先报道的担忧,更是在发现了如此骇人证据面前的愤怒,甚至惊恐。 记者从来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但是,在人性之外,记者更需要冷静和理性。 说出故事,不过是投下了一颗石子。泛起涟漪,才是真正的目的。在新闻行业沉浸了几十年的罗比显然深谙这一点。想要揭露教会的罪行,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个的案例,而是一个体系。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罗比的选择是正确的。 然而,经验再丰富的记者,也曾有忽略线索的时候。就在发稿一周前的一次全体会议上,人们才发现,原来早在1993年,代理过众多“神父娈童案”的律师麦克利什就给报社寄送过一份20人的名单,而当年作为都市版负责人的罗比,却选择了忽略这份名单。 报社主编本·布莱德利扭过头问,“是你吧?你当年负责都市版。” 罗比回答道,“是的,是我。”

一句话,说出的是面对自己,面对过去错误的勇气。 一周后的凌晨,成千上万份报纸印刷出来,罗比坐在自己的车里,看着送报车鱼贯而出,此时他心中究竟是平静亦或是汹涌,情感之复杂我无法想像。毕竟,这个一场景,整整迟来了八年。

接下来的一幕,也是我是我喜欢的一幕。 报道正式面试的前一夜,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莎夏·菲佛皱着眉头,神情紧张地看着自己的奶奶。而带着老花镜,一字一句认认真真读着样刊的奶奶,是一辈子虔诚的天主教徒。背景里,是依然亮着彩灯的圣诞树。

文章还没看完,奶奶缓缓抬起头,用颤抖的声音说,“莎夏,能帮我倒杯水吗?” 短短几秒的画面和一句台词中,一篇报道,能给整个社会、给每一个人带来怎样巨大甚至毁灭性的冲击,已经淋漓尽致。 类似这样打动人心的细节,在电影里无处不在。 真实、坚持和勇气,在电影和现实里遥远地呼应着。 ... 既然电影说的是新闻报道,那就趁机再多说几句。 在我曾求学的人大新闻学院,素来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调侃:女生当男生使,男生当畜牲使。的确,在传媒行业,不论国内国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又穷又苦又累。更糟糕的是,有时甚至不得不接触很多有悖于自身价值认同的内容。 再加上近年来传统新闻业支离破碎,新媒体行业鱼龙混杂,连段子手们都禁不住调侃:如果记者的女儿报考新闻专业,一定会被打断两条腿,如果是儿子,三条腿都打断(雾)。 而且,同学们之间也常常自嘲,后悔当年入错了行。 可是,当被真正问起,是否后悔进入新闻学院学习时,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曾经是一名记者。他说: “新闻职业要求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新闻工作环境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将新闻工作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职业中不断进步。阿尔维托·耶拉斯·卡马戈曾经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他两次当选哥伦比亚总统,但他甚至没有高中毕业。” 不管将来是否真正从事新闻职业,学习新闻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人成为更好的公民,甚至成为更好的人。不仅是多角度多立场的思维方式,冷静客观看待问题的视角,都是一位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今年号称“互联网内容创业元年”,放眼看去,四下的确是一副盛世景象。微博网红、直播博主,谁都可以成为“说故事的人”;不论是鸡汤、毒鸡汤还是热点八卦,都是吸引大众的眼球的“好故事”。KPI的压力,流量的诱惑,还有历年来记者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遭受的污名,媒体环境的窘迫,更是让不少新闻学子们羞于承认、甚至放弃曾经的新闻理想。 于是守护正义的成本越来越高,好像若是开口立下豪言,便是虚妄,而坚持信念和理想,仿佛也与守旧、笨拙再也脱不开干系。很多时候,在朋友圈里转发一篇文章,已经是能付出的最大努力。 这简直是一场可怕的逆向淘汰。 也正因如此,此时此刻《聚焦》的出现和获奖,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意义非常。 它是一个提醒,更是一次警醒。 毕竟,人类的天性总是善忘的。 所以,当人们走出影院准备上厕所之际,或是从电脑面前起身倒水喝的时候,能唤起心中的一丝真诚、坚持和勇气,那么我想,说故事的人和故事里的人所怀的最大期望,也就达成了。

 2 ) 《聚焦》Spotlight:美国的新闻、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1970年代,波士顿地区第一起神父虐童案被爆出。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报道了一份七十人神父的名单,这份名单上的天主教神父均为有实可查的猥亵儿童施害者。整份名单上实际有八十七人,占到整个波士顿天主教区牧师的6%。 2002年后,这一报道在世界各地发酵,民众终于认识到这不是几个神父的害群之马,而是整个天主教会的精神病现象,从而掀起了对宗教、对人性的反省和拷问。

从第一起虐童到大规模报道,中间隔了三十年。《环球报》的四人调查小组名为“聚焦”,而电影正是根据“聚焦”小组调查此事的真实事件改编,成为今年奥斯卡的大热提名。

影片基本是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从新来的报社CEO要求小组调查这一案件开始,层层推进,剥茧抽丝,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没有惊心动魄的镜头,也没有狗血的情节,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当他们最早从一个受害人那里知道波士顿有13个这样的神父时;当他们找到精神病学家,听到他的观点说“13个太少了,我的观点是90个”时;当他们走到地下室的档案库,逐字逐条地翻当年神父被调离的目录时;当他们找到了97个可疑名单时;当瑞秋找到一个神父像承认自己去了趟超市一样承认自己猥亵了男孩时;当迈克尔·基顿饰演的记者终于获得他的线人朋友的认可,在最终70人的名单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时;这些镜头并非车祸、死人等中国电影惯用的鲜血淋漓,甚至没有耸人听闻的音乐,却在观众的心上划了一刀又一刀;这是受害人心里最深的伤痕,记者悲悯情怀和做“对的事情”的庄严。最后列维·施瑞博尔作为报社领导说的“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我们成为记者的原因”,是本剧的点题,也把电影的主题升华到了人性的高度。

拍此类政治、新闻题材电影,全世界估计没有国家能出美国其右。从《水门事件》始,编剧和导演对大环境下的新闻事件观察入微、信手拈来,工整细致,细节打动人心。看完之后深深感慨,中国五十年内是拍不出这种电影了;一个是缺乏社会环境的根基,另一个人是缺乏社会精英层面在艺术和政治上的统一。中国也有好电影,但都是继承古代文人抒情风格的,比如《霸王别姬》、《小城之春》,文人情怀太重,而政治诉求不足。

全剧中有两个地方我觉得最动人。第一个是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记者心情不好,把洗碗机弄坏了,此时另一个记者来找她,两人在门廊上默默地抽烟。同事之间发泄着只有彼此才懂的心情,一个人说,觉得自己对宗教的信仰全部毁了,心里有什么东西碎了一样;另一个人则说自己再也不想去教堂了。观众这才知道,记者也是事件中的受害者,观察得越深,就对自己信仰拷问越重。电影之前的伏笔,是这些人都是本地人,对故土、对教区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和信仰,如今这一事件的深究把他们的信仰全打碎了。观众可以看到记者的内心,而不是仅仅把他们作为客观呈现的载体。

另一个神来之笔是最后马克·鲁弗洛终于拿到尘封的卷宗时,飞奔进出租车打车回报社的镜头。那些被教会势力封印的材料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这些材料是直接指证红衣主教劳尔包庇神父罪行的最有力证据。而此时镜头并未直接给马克·鲁弗洛,而是打在飞奔的出租车上,背景音则是马克·鲁弗洛给报社领导在手机中念出的一封封受害者给主教的来信。这些信件字字血泪,而观众的心也仿佛和马克·鲁弗洛一样飞了起来,恨不能立时就把这些证据公之于众。

《聚焦》无疑是奥斯卡钟爱的电影,有政治,还有左的政治;有客观立场,又有春秋笔法;还有一大票戏骨们极其精彩的群戏。据说演员为了演好戏里的角色,都对原型的性格、说话风格和行事方式做足了研究。马克·鲁弗洛、迈克尔·基顿、瑞秋·麦克亚当斯、列维·施瑞博尔都把不同记者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奥斯卡的提名;演员下的功夫之足,让我都差点没认出来这些演员谁是谁。

 3 ) 八天奥斯卡 - 实至名归的年度最佳

前言

这是八天奥斯卡系列的第六部影评,包含其他七部(均为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的影评长文可到这里浏览:http://www.douban.com/note/540784638/
----------------------------------------------------------------------------------------------------------------------------------------
<图片1>
《聚焦》的最后一幕中,迈克尔•基顿所饰演的新闻调查团队主编沃尔特•罗宾逊因为始料未及的大量受害者来电而感到不知所措。他所在的这个与电影标题同名的调查团队在当天报纸上揭发的,正是后来受到大量关注而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的波士顿神父性骚扰幼童事件。镜头在他惊讶的表情上稍作停顿后,迅速移到他的身后。这个平常至极的摄影手法,却可能已经是全片中最具戏剧性的镜头动作了。我们随即在远处静静地观察着罗宾逊拖着飞快却沉重的步伐走向办公室。“聚焦……”正当他提起话筒准备跟被害者交流时,电影却就此戛然而止了。正当大多数观众的心情都还因为震惊和愤怒而未能平复时,导演托马斯•麦卡锡却用黑底白字告诉大家,这些让人神伤的事件不仅发生在波斯顿,还遍布着世界的各个角落。

虽然很多人不认同这个看法,但在我看来2015年确实是一个异常好的电影年。我原以为给我们带来了《爆裂鼓手》,《少年时代》,《鸟人》,以及一众其他佳片的2014年已经是一个电影大年了。但当我在脑中回顾整理十佳时却发现,2015与2014相比其实在影片质量和多样性上还要好出不少。这里面包括有《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所带来让人瞠目结舌的特效,有《奎迪》去重振拳击片的风采,有《年轻时候》诙谐地讲述新旧两代的冲突,有《机械姬》所窥视的那个让人胆寒的未来,有《45周年》缓慢安静却痛苦深刻的爱情讨论。当然,还有《原力觉醒》带我们走进那个很久之前的遥远星系再次踏上冒险之路。还有更多其他数不过来的优秀影片,使得我到今天为止依然无法为自己的2015年十佳榜好好排序。但在这个八天奥斯卡的放映之前,有一部电影的位置我是确定的。

《聚焦》,排名第一,毫无疑问。

<图片2>
今天已经是我第五次观看这部节奏平缓却又让人坐立不安的电影了。对新闻工作题材的电影有特别偏爱的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聚焦》毋庸置疑是《总统班底》后关于这个逐渐逝去的行业的最好电影。这是一部对新闻行业的情书,同时也是一出可怕的纪实故事。相信大多数观众在忐忑中看完这部电影后,除了会对教会的恶行感到愤怒,更多地会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感到恐惧。

从某种意义上说,《聚焦》就像一部没有评论声音的纪录片。它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背景和细节我们大多数都可以在网络或者书报上找到。而这部缺乏特殊角度的电影,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导演过分保守的表现。为什么它不像《房间》那样试着用一个新的角度介绍这个事件?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它对于让人敬仰的传统新闻行业精确的描述让我为之动容。在那个正受到互联网冲击的二十一世纪之初,在那个每个真正新闻从业者都害怕成为无业者的岁月里,就连编辑部外的停车场都挂着硕大的AOL(美国在线)广告板。但这帮在现在看来注定要被新媒体取代的落后纸媒新闻从业者,却依然恪守着自己的原则。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调查这件值得被大家知道的社会事件,他们为了搜集到更好的证据而走访众多的受害人,他们为了让报道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关注而等待最好的发布时机。再看一次前面这句话吧,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新闻团队所应该做的事啊。但《聚焦》所呈现的这种本应受人尊敬的做法,在当今社会看来却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在大众注意力日渐降低的今天,在大家都忙碌得连看完只有140字微博的时间都没有的今天,在大部分新闻媒体都仅仅关注怎么能最快把可以得到更多转发的消息发布出去而不是先去考证消息源头可信度的今天,绝大多数印刷媒体只能为了苟延残喘而选择放弃他们本该有的社会责任。也正因为这样,《聚焦》的存在才显得那么的有必要。正因为它在乎的是这个调查和报道的过程,而不是随之而来的结果,它的存在才显得那么的不可或缺。

<图片3>
我总是忍不住设想如果由普通的团队来制作《聚焦》,它最终的样子将会与现在大家看到的佳作有多么的不一样。大概不会按真实事件去安排那么多的角色吧?可能会压缩为只有两个主角,这样他们所分到的时间会更多,甚至其中一个还能有一场浪漫关系?但是《聚焦》的制作,就像电影中揭露丑闻时调查团队所采取的方法一样,以最靠近真实的形式展现在了大家面前。除了迈克尔•基顿所饰演的编辑以外,马克•鲁弗洛所饰演的雷森德兹,瑞秋•麦克亚当斯所饰演的费弗,甚至连布莱恩•德阿奇•詹姆斯所饰演的卡罗尔,均有着分量相当的上镜机会。这种与普通制作背道而驰的做法虽然让观众们看到了更写实的新闻工作情况,却也同时让演员们少了表演的机会。虽然鲁弗洛和麦克亚当斯都得到了奥斯卡的最佳配角提名,我却很难说哪位演员在这部电影中演得更好。鲁弗洛是阵容中的头牌演员,而他对雷森德兹谈吐和行为举止的模仿让我深信这位记者的真人就是这么的稀奇古怪。但除了似乎是导演兼编剧托马斯•麦卡锡为了补偿影片的平缓而加入的那一幕冲着奥斯卡而去的愤怒喊话之外,所有人的表演其实都是那么的收敛。

在我看来,比起鲁弗洛,上一年大热倒灶的“鸟人”基顿对于编辑罗宾逊的诠释,其实才是全片中最精彩的演出。虽然他这次没有获得提名来至少补偿一下上一年的意外败阵(对,我就是觉得他上一年应该赢),但他却可以说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叙述中心。而通过这位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波士顿那种“小城市”的感觉,那种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龌龊事情的存在却坚决不能让它公之于众的排外感觉,则是电影另一个鲜明的主题。基顿的表演没有什么炫技的地方,但他却是那么的真实。无论是作为一个记者去拷问别人,还是作为土生土长波士顿本地人矛盾心情的挣扎,观众们都能从他细致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中有所体会。

<图片4>
要把平凡的新闻题材搬上大屏幕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是2015年的《真相》就是一个很好的失败例子。而要把新闻题材的电影拍得真实却又能抓住观众的心,在1976年的《总统班底》后真的就没有出现过了。但托马斯•麦卡锡这次做到了,而且他完成得如此的出色。虽然不是《狂暴之路》和《荒野猎人》这样的巨型制作,但相信没有观众会否认真挚的《聚焦》是一部甚至更加引人入胜的作品。

在这个八天奥斯卡的观影结束之后,我为2015年十佳排序的烦心估计不会有所改变。但同样不变的,则是轻松锁定最佳位置的《聚焦》依然是我心目中2015年实至名归的榜首影片。

《聚焦》,2015年实至名归的最佳电影。

 4 ) 看的全身发冷

“fucking ninety priests”

这个数据出来的时候我跟Ben的反应是一样的. 看之前我当然搜了豆瓣看了影评介绍, 对娈童案大概也知道个一二, 但是跟着电影看到这块儿的时候还是不禁全身起了鸡皮疙瘩. are u fucking kidding me? 当然, 在影片结尾就更是感到全身发冷. 打出的字里说, 波士顿一共有249名牧师被指控, 然后就是一份有此类情况出现的城市名单, 满满一屏幕, 先是美国城市, 然后慢慢到了全世界.

片子对娈童案本身的描述非常到位. 有几个地方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是sacha采访一个曾被侵犯过并且在那时候就知道自己是gay的男孩儿时, 他说, 你知道吗那是第一次我作为gay的身份被认可, 还是被一个神父认可. 多可悲啊, 神父特意挑选那些贫困的, 家里各种问题的, 或者同性恋, 就是因为他们不会轻易说出来, 而这竟然成为这个男孩儿在那时候聊以慰籍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就是那个非常直率的牧师, 非常坦诚的承认了自己干的事情, 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 那一瞬间我觉得他们真是不要脸到家了, 居然把这种事情看作再正常不过, 没什么的事情. 但是他转而说, 因为自己不认为那个是rape, 他知道什么是rape, 因为他以前就被强奸过. 那一刻整个故事就深入到了另一个层次, 一个循环. 还有robby发现自己高中就有一个牧师侵犯过孩子, 而那个孩子还是自己的同学时, 他去了学校. 校长和当时的一些同学显然都知道这些事情, 但是他们不做声. 于是robby说, 牧师当时可是hocky的教练啊, 我只是庆幸他没有选择你我. 这些细节影片都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但是给观影者都留下了许多可思考的东西. 另外影片快结束, 大家开始全力以赴写稿子时, 背景音乐居然是唱诗班的孩子们唱圣诞歌曲. 非常讽刺, 也非常悲凉.

但是我觉得这个片子做的最好的其实是对新闻界本身的一些反思. 其实片子并没有涉及娈童案本身特别多, 当然所涉及的部分都很震撼, 但是故事本身是很白描似的对于这个报道过程本身的记录。很多非常真实的描述, 比如说911之后所有人都必须停下手中的活儿去报道这个, 然后“抢独家”这件事情也一直是他们很看重的. 然后我感觉最悲伤的是, snap的头头跟他们说, 几年前我就把这一箱子关于受害者的信息寄给过你们, 但是你们根本没有理. 合作的律师总是不肯透露信息, 最后被逼急了才说, 案发后一年我就把我知道的牧师名单都寄给你们了, 但是你们忽略了. 影片的高潮, robby的律师好友被质问了很多次后把robby赶出家, 随后又追了出来, 在名单上划出了自己辩护过的那些, 然后说

what took you so long?

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事情发生, 但是没有人采取行动, 就算是新闻人, 也没有采取行动. 所以我很同意之前的一片影评, 记者也是普通人, 也做着普通人会做的决定. 揭晓这个事情最难的并不是实际的过程, 而是说服自己的去做. 教会的力量固然大, 阻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如果记者自己心里没有质疑, 就没有问题.

另外电影的人物刻画也非常好. 不刻意, 非常自然, 比如说心上任的主编就是有那么一些格格不入但是非常坚定的人, 指出来问题不在于每个牧师, 而是整个体制, 整个系统, 也是因为他整件事情才真正被重视起来. 绿巨人演的Mike也是非常棒, 说话的时候歪着头眼睛一大一小, 看着访问者手里一直飞快的写着, 非常到位的人物塑造. michael keaton就更不用说了, 从鸟人的时候就很喜欢他.

总之真的是一部好片子...嗯嗯

 5 ) 讲新闻的好电影

求拍一部讲中国记者调查报道的电影,讲中国记者生存环境的电影。Spotlight鲜花和掌声满场,但是豆瓣上却没有一篇影评讲到我心里。

这不是一部和技巧和情怀有关的片子,场面不豪华(虽然演员阵容豪华),不树个人英雄(不像All the President’s Men里面成名的两位记者),不拿新闻理想说事,它就认认真真地讲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今天美国媒体编辑部还不停不停地在发生的故事。强还原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优点,选题是这部片子、以及和Boston Globe所做的这系列报道会成功的最大原因。

强还原的几个场景:

1)Marty Baron入驻Boston Globe的前一天,办公室里一边记者还在做采访,一边就欢送会-吃蛋糕-顺次发言开玩笑,所有的newsroom简直一模一样,编辑室男女比例、着装要求,桌面混乱程度等。

2)调查报道组最担心的裁员问题顺着就来。一个选题要做多久?长短都有,几个礼拜到几个月的。现在在做什么?也没有做什么。新闻业的现状一,没钱,做调查报道不能出产量的闲人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

3)9.11发生了,所有人被要求去报道9.11。这段和整个教廷报道没有任何关系的事件,倒是体现了新闻这个行当的局限性。因为怕自己无法按时赶回来第一个拿到[独家],会被其他媒体抢走,Spotlight记者在赶飞机的出租里要求律师拖延公开法律文件。后来因为同样的原因,同时抢着发稿时间,定了新年第一周的时间限制。在这种紧迫的deadline催促下写下的稿子是不是会比等全部信源、做尽可能多的采访和研究之后再发的稿子更好呢?恐怕并不是。但这是新闻业的现状二,快节奏强竞争,出稿的时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稿子的影响力,同时,并不是你认为重要的稿子就会得到最多的资源。

4)按理说,“报了一个大新闻”,创造了极大的影响力,撼动了教皇体系,以及后来获得了普利策,对Spotlight整组来说都是一件让人自豪到不行的事,这时就应该给个大镜头说一些激励人心的话升华一下情怀,但是片子没有那么处理。片中多次提到的是,律师给过白名单、受害者组织负责人六年前就找过媒体,但是记者从未当回事。并不是首次揭露、首次知晓,潜意识中大家好像是默认了,这样的事情总是存在的。就和明知有这样事情发生却不说出来的人一样,这是一个记者哪怕看到了也不会去深究的故事。记者并没有比普通人更高尚,只是最终,他们做了职业要求他们做的事情。

5)用一位女同事的话讲,"My husband and i had a 'how many people have we met in real life' competition during it and he won by a landslide. Weird to see actual people you know portrayed in a movie, but they totally nailed the personalities." [especially Marty Baron]

选题的问题是前两天想到的。对美国社会来说,主教性侵儿童是一个有些人知道,很多人不知道的现象,记者站在巨大权力机构的对面,指责的不是一个两个,或者七十几个主教,而是直指教廷在体制上的掩护和腐败。是一个未被正视,未被重视,却不得不说的故事。这样的选题,和揭示水门事件或者烟草集团尼古丁侵害不同,最艰难的不是探入真相和反复的法律程序确认,而是说服自己的心。

多少人知道,却不会讲,因为权衡之后,社会压力和这个高大的机构所带来的实际福利,远大于把真相讲出來的小小的对自己诚实的意义,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如果我说了是不是背叛了什么”,“我的牺牲是不是把自己奉献给更大的意义”的心理,所以我们会赞扬Spotlight组的勇气,尽管他们只是做了他们份内的事情。

这些未被正视、未被重视,却不得不说的故事,哪里都有;站在权力机构的对面的勇气,对身陷其中的人而言,是要求太多,对做媒体的人,却应当是本职。有时候,想让真相更清楚一些,想要驯养的力量弱一些,鞭策的力量更重一些。但是如果做不到,至少就看一看好电影吧。

 6 ) 笔录现实的杰作——Spotlight 观后感

好的电影需要时间和感情的沉淀,而Spotlight正是这样一部片子。

IMDB上这部片子的评分一直在8.5以上,在好片并不多的2015算是一枝独秀了。作为一部基于现实的电影,本片的呈现竟然让我想起了刚刚看完的卡波特的《冷血》,不禁感叹好的影视文学作品往往也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虽然文学与影视有时候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脱胎于真实的作品却往往能让你在欣赏完之后在心灵上受到更深的震撼:哦,原来这个在生活中也真真切切发生着。进一步的思考:生活中又有多少在发生的事情被世人忽略了呢?城市建立在地上,但有多少阴谋狡诈是在地下完成,有多少鲜血流向没人看见的地方,有多少不公在时刻欺压着弱者的同时大众们却在听着领袖们激动人心的演讲?

整部电影看下来,并没有几个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的那种穷街串巷生死时速传递消息的激动人心的场景,也没有可有可无为了制造噱头生硬插入的激情戏,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场景转换:围绕着再普通不过BG的办公楼(也就是一座平房,此处用的俯拍视角更显得建筑的不起眼),进而在律师事务所、法院、小咖啡馆、住所之间转换。两个主要负责采访的记者(一男一女)各司其职:男的去探索法庭记录卷宗,女的找上了其中的受害者进行访谈记录。镜头在spotlight的几个职员和他们的上司之间切换:我们可以看到Keaton饰演的上司在碧绿无垠高尔夫球场,在玻璃幕墙的高大雄伟的办公楼,在几个Boss之间如何斡旋;可以看到Ruffalo作为一个工作狂的形象,如何让工作占据自己的生活——简陋的公寓里,镜头只给到了一张放着永远不曾关上的笔记本电脑和几个啤酒瓶的办公桌,甚至晚饭都是上司从单位里拿来的剩下的披萨;也可以看到女记者在采访Gay说自己幼年遭受的经历时,颤抖的记下笔录不愿遗漏任何细节……

千辛万苦的报导到了最后的时候也濒临胎死腹中的命运,于是有了Ruffalo那段慷慨陈词的对着Keaton的咆哮,有了Keaton圣诞夜拜访老友索取签名的执着,也有老友在颜面与良心面前的最后一次挣扎与情感的最终释放。当最后的运送报纸的卡车一辆辆驶出,女记者的奶奶颤抖的手打开新一天的报纸,内心波澜起伏;Keaton与Ruffalo在公司门口的停车场相视无言了几秒,然后一起走入那个再不起眼不过的BG的平房办公楼,却看到了自己小小的spotlight办公室已经挤满了人忙着接电话,作为观影人的我也长舒一口气。最后的字幕写的是那个叫Law(这名字也是讽刺至极)的主教引咎辞职,随后过了段时间又在罗马恢复职位。

文字没有感情,但是幕后的真实的艰辛却让我们看到,要想揭露隐藏在圣洁之后的罪恶,扳倒满口圣人言却做着小人行径的居高位者,需要克服多少的困难。Spotlight是这样一部电影,用虚构的真实,写实的手法,不厌其烦的讲述了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报道从发芽到开花的全部过程。洗去铅华,还原质朴的拍摄初衷,没有任何的特技渲染,亦没有任何的说教,就像一个淡定的广播员,不着色彩的朗读着今天的新闻一样。而观者,却在这不刻意营造的平淡中,深深受到震撼:时代的大潮中,究竟有多少潜行的罪恶细流?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我们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去揭露罪恶,又有多大的勇气直面现实?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

问问自己,恐怕我还只是个懦夫。

 短评

一部非常沉稳扎实的investigative thriller,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原报道曾获普利策奖,电影也如厚重的纪实文学,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基顿、鲁弗洛不动声色展露极高表演水准,麦克亚当斯状态也不错,片很有奥斯卡相。基顿在办公室尽头接电话一声喂聚焦,收尾太棒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紧张精彩的行业片,节奏也不错,而且该煽情的时候也有煽情。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本来想打四星。然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题材让韩国人拍…”不由得虎躯一震,赶紧改成五星。

16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高三那年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新闻理想填报了志愿,现在我在党委宣传部写新闻稿。

20分钟前
  • 小白兔🐰
  • 力荐

奥斯卡最佳影片你好!(从第一篇的影评开始我就预测它拿奖,非常值得!)

24分钟前
  • 常在我心
  • 力荐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5分钟前
  • Zou Sir
  • 推荐

唯冷峻克制的表达,更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2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整部电影就像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本身,陈述来龙去脉,介绍人物,寻找证据,解决难点。冷静又条理清晰,据说对真实的记者办公和生活环境还原得也很贴切(没有人在办公室里大呼小叫...)。当然为了保持这种基调,新闻本身的故事性就被削弱了,记者本身的性格也无法深刻塑造

3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怎么忍心拒绝上帝?” 各方面都很稳重,碍于太政治和工整,题材也不新鲜,赞赏却不心水。这样的震撼更多来自真实事件本身,作为电影其实没有到8.9分这么好,更像是给纪录片习惯打高分一样。

3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完成度很高,剧本好,节奏好,表演好,调度好,啥都好,独缺惊喜。

3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movies that make you want to make movies

40分钟前
  • 瓦铃铛
  • 力荐

事件的真实性震撼人心!对系统的拷问,对记者工作的刻画(比较更戏剧性的Newsroom),对事件进展本身的关注而不是沉溺于廉价的抒情,对几位主要记者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的有节制的描绘,都为此类社会传记剧情片的最高标准做出了表率。不断询问something bigger,我想这该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极责任。

45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这个时代,宗教似乎变得越来越虚伪愚蠢,自由媒体的力量却无孔不入!作为一部披露天主教性丑闻传记片把控着类似惊悚片的速度节奏,条理清晰、丝丝入扣、严密工整,完美还原了一场媒体人的报道征途。如此优秀剧本下一众大牌的群戏互动更是精彩异常!【这完全就是冲着奥斯卡来的嘛~

46分钟前
  • 推荐

作为一个前记者,看完这种电影真是感慨万千啊……如果不能坚持新闻理想,倒也不必把选择悲情化。做记者本身就要有一点理想主义才行,因为是你主动选择了那个桅杆上的瞭望哨作为岗位。只可惜我们受到的教育和现实完全是拧巴的……电影本身非常棒!尤其是演员的集体表演!

50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住在波士顿看这片感觉真是……全场白人老头老太最后鼓掌认真得不行。BP强力选手水平

52分钟前
  • 快乐就这么简单
  • 推荐

有点像“撞车”,都是群戏电影,每个人都有精湛发挥。聚焦天主教性侵丑闻,凌厉割喉的步步求证。电影最成功的是将亵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这是教会这一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看完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所有敬畏。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摒除所有抓马和猎奇,以极度冷静克制的表述抵消偏见和煽情,暗中积聚能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如一篇扎实负责的新闻报导,将判断和情绪的释放留给观众,坚持写实的态度令人敬佩。结尾字幕更鼓励关注调查记者并请受害者发声,报道结束而思考不止,这不正是新闻的意义所在吗?

5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的最大热门,不仅三观正,片子的完成度也非常高!片子的拍法和这群新闻人很像,客观冷静理性,干净利落不煽情,剧本是非常传统的类型片叙事套路,既扎实又踏实,剧组的团队精神就像精彩的群戏表演,没有任何主创抢风头,凝聚到一起却力量十足,让人敬畏。★★★★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国内记者看来更像是一曲纸媒悲歌,近年国内调查新闻环境每况愈下,传统名牌报纸、电视调查栏目纷纷衰落,不仅仅是舆论环境持续收紧,未被政治打败的,也被资本击垮了。对我们而言,这是一部屠龙之技的鸡血片。

1小时前
  • 熊阿姨
  • 力荐

没有猪队友,没有渣Boss,没有性生活。不得不说美国梦真的可以洗脑,每每洗毕都感觉自己也香喷喷的。

1小时前
  • 内个死猴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