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暴

HD中字

主演:杰拉德·巴特勒,吉姆·斯特吉斯,艾比·考尼什,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吴彦祖,欧赫尼奥·德尔维斯,阿马尔·维克德,阿德普波·奥杜耶,安迪·加西亚,艾德·哈里斯,罗伯特·席安,理查德·希夫,梅尔·温宁汉姆,莎姬·贝兹,特丽莎·贝特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全球风暴 剧照 NO.1全球风暴 剧照 NO.2全球风暴 剧照 NO.3全球风暴 剧照 NO.4全球风暴 剧照 NO.5全球风暴 剧照 NO.6全球风暴 剧照 NO.13全球风暴 剧照 NO.14全球风暴 剧照 NO.15全球风暴 剧照 NO.16全球风暴 剧照 NO.17全球风暴 剧照 NO.18全球风暴 剧照 NO.19全球风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部眼界跟不上野心的电影

特效做的不错,但是逻辑硬伤也不少;

想营造一个大的场面,主线剧情却设置的及其狭窄;

想用中国元素吸引票房但是没有看到任何诚意

想得到中国观众的支持拿出诚意来啊

在灾难情节里面添加人性剧情想增加口碑,但是怎么看都不伦不类(强行加入文艺片效果以及给个别演员加戏,不是一般的突兀);

加入政治斗争想显得高端,但是能搞出那么全球性大破坏的大反派看上去智商还不如小学生(

宛如一个智障.jpg

);

部分演员用力过猛(又没跑又没跳你到底是为什么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喘气?)(个别演员的造型简直要逼死强迫症,好想把他按到水里洗个头再重新吹);

安迪·加西亚饰演的总统有一种意外的反差萌(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全程淡定脸);

小姑娘也挺可爱的,就是人设有点太单薄了;

最后:

想问问导演和编剧

 2 ) 全球风暴

先说说电影本身,情节是这样的:未来地球陷入了极端灾害肆虐之中,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建造了“荷兰男孩”系统用以控制气候减少灾难,由于美国出了大力气,所以先交给美国代管三年,然后交给国际组织为全人类所有,结果就在交接之际荷兰男孩出了故障,在阿富汗、香港等地制造了各种灾难,最终男主临危受命回到他建造的太空站上查明原因,结果却发现了一个天大阴谋……

刚刚看到简介时,笔者不花一分钟就猜出了谁是幕后凶手,毕竟对于看过2016美国大选的吃瓜群众来说多大政治阴谋都不过如此,倒是美军在越战期间利用人工降雨制造气象武器影响战局的纪录,让片中大反派试图用这套系统干预全球格局反而更贴近实际。

这部电影对特效的使用可以用谨慎来形容,特效基本上都在集中预告片里交代的那几个场景里,剩下的大多数时间还是用来交代人物的家庭关系和政治阴谋,其实这种安排在前半段还挺吸引人,看着成排的航天飞机把遭受打压的男主送回太空站时颇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只是到了后半段,男主用一点小把戏瞒过严密监视,男主弟弟用几句话就说服了又红又专的给总统当保镖的女友,总统大人几秒钟就看清谁是奸臣,男主一个人拯救太空站等情节又让电影落入俗套,就像是拍到后半段全片预算不够,导演只能草草结尾。

 3 ) 【电影】18001[1.5]《全球风暴》

杰拉德•巴特勒都係几犀利喔,佢主演嘅戏几乎冇一部唔係烂片!!亏我睇之前居然还唔知道主演係佢。所以呢次我亦唔卖关子了,不妨就开门见山直接讲,本片真心烂到加零一啊……难怪呢部投资上亿嘅大片北美票房2000万都唔够,真係比灾难片本身还要灾难。

从《活火熔城》开始,我都算睇咗好多年自然灾难片,但类似本片呢种要剧情冇剧情,要演员冇演员,连要特效都冇特效嘅灾难片,我绝对係第一次见。

首先,依靠太空站射线改变全球气候呢个设定就已经令人瞠目结舌,而灾难始于某个科学家嫌工资太低,所以加入恐怖组织发动袭击毁灭地球呢个逻辑就更加侮辱智商了。讲到表演,我从未见过一部电影,可以每个角色睇上去都咁似坏人嘅,一脸黑手党教父look嘅米国总统,同身边西部世界变态老板出身嘅国务卿,技术团队中一群不怀好意嘅中东同拉美人,还有充满卧底气息嘅男二女朋友,就连一身肌肉大只雷雷嘅男主仿佛都满脑子反社会坏点子,唯一可以肯定係好人嘅吴彦祖真心可悲,冇讲几句话就落场领便当了。剧本烂,表演差,灾难片点都应该係特效上扳回一城吧,但本片灾难场景又小又短,每个都做得毫无新意之余,还相当粗糙,感觉连十几年前嘅《后天》都不如,太空站质感就同玩具模型一样。

完全唔明白本片1.2亿预算究竟用咗去边,睇电影就100分钟,吐槽感觉讲极都讲唔完。

当之无愧2017年度失望电影榜首,难以理解豆瓣6.1嘅“高分”,垃圾,速度删除。

 4 ) 【C+影评】全球风暴:名副其实的年度灾难级电影

如果你对美国社会的流行阴谋论有所了解的话,那么你很容易发现《全球风暴》和以往的灾难大片之流有何区别:人类和人类科技,在与自然环境的对抗中,成为了灾难性后果的诱发者,而非解决方案。而其中的核心关键词,“政府操纵天气”和“全球变暖造假”,也首次取代了传统的以人为本:人性在故事中的地位,远不如阴谋论要高。这在自由派主导的好莱坞,在主流的商业大制作电影之中,即便不是首次,也屈指可数了。

灾难电影发展至今,尤其是在摧枯拉朽的破坏狂人罗兰·艾默里奇影响下,已经成功影响了一大批对视觉效果有着格外爱好的观影群体,并且也已经拉偏了时下商业电影的创作方向。但反过来讲,如果视觉效果就能只手遮天决定了灾难电影的品格,那就断然是对电影本身有什么误会了。此类谬论就和上述那些流传甚广的阴谋论一样,之所以得以生存和传播,得益于基础逻辑教育的缺失:毕竟充要条件五迷三道,论点议题无根无据,也丝毫不影响信口雌黄张口就来——经不起推敲不打紧,毕竟当搅屎棍的门槛,比起学点知识要低多了。

科学方法和大众社会的割裂由来已久,但大众社会从来都没有脱离过科学方法。

比如《全球风暴》。早在上映之前,我们就已经见识到了一部“灾难级”电影的诸多前兆:公映日期的一拖再拖,大量的后期补拍,甚至是某些角色的完全抹消和新角色的引入。与过去一段时间里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相比,《全球风暴》在制作上的混乱程度竟然还要更高一些。而最终的结果也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和《后天》《2012》甚至是《末日崩塌》这些前辈比起来,除了砸了重金的CG特效,《全球风暴》要显得格外愚蠢和无聊。

著名阴谋论爱好者,艾默里奇的多年合作伙伴迪安·德夫林在经历了《独立日2》的惨败后亲自出马,从编剧/制片摇身一变亲自执导,拉来了杰瑞·布鲁克海默和Skydance垫背,奉上了这样一部视效非常壮观,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灾难电影。一方面,影片极度谄媚时政,暗示全球变暖与碳排放并没有什么卵关系,是可以通过近未来科技轻易解决的问题;同时利用目标受众对这方面知之甚少,设计了十数种不同的视觉效果,来展示科学和逻辑上根本不会出现的极端天气破坏家园的景象,潜移默化地将科学界的努力推到了普罗大众的对立面,而将持有高度保守姿态的个人英雄主义主角放在了“大破阴谋论”的道德制高点。

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迪安·德夫林再一次旗帜鲜明地以娱乐为借口,策划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剧情,而真正的动机,则是尽可能多地在大银幕上展现CG的破坏性(而这一目的甚至也没有实现)。

换言之,只有真正的灾难艺术家们,才能打造真正的灾难电影。

《全球风暴》等了一年多,终于等来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个时间点,但电影本身却与《后天》大相径庭,没有任何讨论和引起讨论气候问题的意愿。当然,我们也不希望看到一部商业大制作有着《难以忽视的真相》的影响力和思想觉悟,但迪安·德夫林对基础科学问题刻意边缘化的处理(名为“风暴”,却连一场货真价实的风暴都没有),让电影丧失了最基本的可信度,沦为了杰拉德·巴特勒的个人秀场。

作为对比,著名的科技惊悚小说作家,几乎在迈克尔·克莱顿的所有小说中,在表达对科技本身的担忧的同时,他并没有对科技本身和纯粹的科技从业者表示出不尊重,最终反思的对象则始终是人类本身。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在有着坚实科学基础的同时,展现出了特别的人文魅力。而在《全球风暴》里,迪安·德夫林联合创作的剧本非但没有对早前成功范本加以解构,反而一头扎进污浊一片的阴谋论里,以最新CG加以包装,就和《独立日2》一样,显得过时且不自知。

或许有一天,我们能见到好莱坞的编剧们会好好讲述一个科学让世界更美好的故事(比如一个更加斯皮尔伯格的《明日世界》),但这显然离着现在的好莱坞电影还很远。

在迪安·德夫林的职业生涯中,他大多是以编剧身份参与罗兰·艾默里奇的电影长片,这也解释了《全球风暴》和多数罗兰·艾默里奇电影在气质上的一脉相承。尽管艾默里奇的灾难电影中,经常缺席足以令人信服的角色,但他主要依靠演员的自然魅力对剧本中的明显短板加以弥补。而2017年的《独立日2》和《全球风暴》,在演员人选上是无法和20年前等量齐观的,由此也让CG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效果大打折扣,剧情和设定上的漏洞也就显得格外刺眼——为什么病毒甫一去掉,天气异常也就突然烟消云散了?即便你的目标观众并不真的关心科学,但连基本逻辑都讲不通的时候,那就实在是太过于自我放纵了。

《全球风暴》本应该和片名一样,让风暴成为电影的核心与焦点(比如《后天》),而不是杰拉德·巴特勒一本正经的硬汉脸。在这种类型片中,任何不是大规模破坏性的镜头,都是浪费胶片。

缺乏想象和倍显抠门的大场面镜头,粗劣感十足的CG特效,B级的美术设计,完全走样的故事情节和二线演员,《全球风暴》的1.2亿美元投资可以说是故意往水里扔。精心设计的情节(甚至还有更多补拍的支线情节)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以动作电影的标准来看,也显得分外愚蠢,而反派已经明显到一看海报上的演员表就知道的程度。

并不是所有努力都可以用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来简单衡量的,《全球风暴》和过去每一部失败电影的背后,都必然有着无数人的辛劳,但当初始方向就是个错误的时候,任何后续努力都不值得惋惜。

简言之,南辕北辙尔。

 5 ) “全球风暴”北美遇冷的一点思考

在最新公布的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上(10.22-24),“全球风暴”在3246馆开画的情况下只收获了 1371万美元,对于一部预算达到1.2亿美元的大制作来说,这个开画成绩可能比电影里的灾难更加致命。 连电影发行方,华纳兄弟的发行主席Jeff Goldstein都不得不承认(回本)需要寄希望于海外市场的表现了(比如中国大陆)。那么向来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灾难题材的电影,这一回到底出了什么状况呢?

“全球风暴”北美首周末票房13,707,376美元

“全球风暴”拍摄于2014年,由Dean Devlin(“独立日:卷土重来”制片人,“全球风暴”是他个人指导的第一部院线电影)指导,原定于2016年3月上映。但由于试映反馈表现不佳数度推迟上映日期,期间还经历了大规模补拍,出品方华纳兄弟和Skydance甚至还找来了新的导演Danny Cannon来负责补拍期间的工作(名义上Dean Devlin因为有其他事无法脱身)。即便如此,出品方对于电影的口碑最终也还是信心全无,他们不仅取消了媒体提前场,甚至为了把口碑捂到最后时刻没有安排周四晚间的提前场,这对于一部大制作电影来说是很罕见的。这里插一句,在北美,片方在安排媒体场的同时会给媒体设定一个影评解禁的统一时间,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之前参加放映的媒体不能提前泄露关于影片质量的任何消息,当然前提是这个“解禁时间”要设定在电影上映之前。这其实是一种出品方和媒体博弈权衡下的结果,媒体通过允许片方设定解禁时间来换取提前观影的机会。所以对片方来说,取消媒体场的好处是民众可能不会在“全球风暴”上映前一个礼拜就看到各种口碑扑街的报道,但是取消媒体场这个行为本身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已经意味着质量扑街。果然,在以收集媒体影评为主的网站“烂番茄”上,“全球风暴”遭遇了媒体“报复性”评价,目前为止,在收录45家媒体的情况下,只有差不多一成的媒体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而代表了高声望的“权威媒体”的好评率只有0%。

“烂番茄”好评率11%

所以质量不佳是“全球风暴”遭遇票房滑铁卢的主要原因吗?Maybe。在下结论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和“全球风暴”无论在类型还是特效制作方面都有极高相似度的另外两部灾难大片“后天”和“2012”的媒体评价,前者在“烂番茄”只获得了45%的好评率,后者更低只有39%,而从代表了观众评价的爆米花指数上看,三部片子几乎处在同一个水平线(50%上下),然而“后天”以6800+万美元的成绩开画,最终收获1.86亿美元,同为11月开画的“2012”首周末6500+万美元累计也达到了1.66亿美元,这两部电影巨大的商业成功与“全球风暴”目前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我想,华纳兄弟和Skydance想必也是冲着北美1.5亿级别以上的目标来策划的这个电影项目,不然1.2亿美元的成本根本就无法通过任何可执行度方面的审核。没错,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一定是其中一向原因,有观众表示“电影中传达出的好莱坞民主党全球策略的腔调令人作呕”,“全球变暖的话题已经过时”甚至有人因此来嘲讽那些输掉大选的人仍然搞不清楚自己失败的原因。但“全球风暴”低迷的票房表现,尤其是在这种一般情况下首周末口碑还未广泛发酵的情况下,显示更多是观众群体对于这类题材在兴趣上的缺失。

“ 后天”烂番茄好评率45%
“2012”烂番茄爆米花指数与“全球风暴”打平

在今年九月初,华纳兄弟向全美院线发布一封紧急通知,希望院线可以撤换掉印有“Brave the Storm”(经历风雨)slogan字样的海啸版宣传海报,原因来自于美国正在经受多地飓风灾害的袭击,今年9月,飓风“哈维”造成了美国十万间以上的房屋被毁,政府预计的重建费用高达1800亿美元。然而就在此时此刻,“加州历史上最致命、最昂贵的火灾之一”仍然在加州北部地区无情的肆虐,相关报道也是如“家常便饭”一般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头条上。想象一下,不用在电影院里就能经历现实版天灾的你,还愿不愿意买票进入那个黑漆漆的房间去体验“二次伤害”?

海报tagline已经由“Brave The Storm”改成了“Some things were never meant to be controlled”

我一直觉得电影是一种“安全的危险艺术”,因为不管在幕布中发生的故事再黑暗、再恐怖、再残忍、再无情,我们都可以用“这只不过是电影,不是真实的”这句话来化解我们的危机,但如果当挡在电影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那层微妙的“隔板”不再起作用时,会发生什么呢?最近一段时间业界关注到一个现象,讲述天灾人祸的现实题材的电影,往往会无视口碑、演员等因素纷纷面临着商业成绩上的“灾难”。去年Peter Berg两部力作“深海浩劫”和“恐袭波士顿”,前者几乎完美再现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特别是石油喷发和钻井大火的场面显示出极其考究的制作水平,但预算高达1.1亿美元的“深海浩劫”,最终全球票房只有1.2亿美元,让出品方狮门影业亏损6000万美元!“恐袭波士顿”聚焦曾轰动一时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成本4500万美元,最终全球票房也刚刚跨过成本线,这一回“受伤”的仍然是狮门影业(这两部电影都是由巨星Mark Wahlberg主演)。进入2017年,以政治题材见长的奥斯卡获奖导演Kathryn Bigelow(“拆弹部队”成本1500万美元,全球票房5000万美元)带着描写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种族骚乱的电影“底特律”回归,在影片预算3400万美元的情况下,北美仅收1600万+的票房成绩,受其题材所限,该片在全球市场也注定很难有所作为,商业成绩的低迷让Bigelow无奈提前退出了明年奥斯卡的角逐。另外最近一部正在北美上映的新片“坚强”,由著名影星Jake Gyllenhaal主演,讲述了一位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中失去双腿的运动员的励志故事,同样遭遇了市场极度的冷遇(全球500万美元,北美不足200万美元),使得Gyllenhaal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前景暗淡了许多。列举出的这几部电影的共同点除了都是由真实的“人灾”改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呢?那就是它们当中没有一部的烂番茄好评度低于80%的(“深海浩劫”83%、“恐袭波士顿”80%、“底特律”82%、“坚强”96%),可以说普遍具备了过硬的质量,但这仍然对于票房表现于事无补。特定类型题材的电影的票房成绩,比如恐袭、灾难和政治正在越来越强烈的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当作品与现实联系越紧密,观众可能越要逃避观看它们。其实不只是在电影界,这一季度的美剧“美国恐怖故事”,也别出心裁的把刚刚过去的大选融入到剧本中,在我看来这是最近几年美恐最具诚意的作品,然而首播收视率就掉了0.8。

当我们每天打开电视机,翻开手机里的新闻客户端,当我们在刷微博、看豆瓣的时候,那些恐袭、灾难的消息、图片甚至视频,都随时有可能冲击着我们的神经。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可以实时看到各类新闻,而且可以长时间的追踪一条新闻的来龙去脉,我们已经很难像从前一样“事不关己”的靠在电影院舒适的背椅上,去观赏那些正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难。在拉斯维加斯案的枪声仍然回荡在美国人的脑海中时,会有多少人愿意把休息的宝贵时间,花费在重新目睹这些痛苦的画面中呢?绝大多数的院线电影,都会用一个带有希望的结局,善意的让观众可以安心的走出影院,但当我们潜意识中不再相信那些善意的结局时,又多少人又愿意为电影最后的“谎言”买单呢?

 6 ) 杰拉德巴特勒yyds

没有杰拉德巴特勒这部电影至少减少80%的关注度,说实话我几乎看过杰拉德巴特勒的所有电影!确实不错,陷落我希望他一直拍下去,即使是他老了,我也希望有人接班杰拉德巴特勒继续拍陷落,最好每个世界国家都有一个陷落,一直陷落下去特别好,这部电影在后面很感动,看完后每次都差一点点哭出来!

 短评

男主演技做作,空间站的女司令存在感太低,感觉多余,剧情不够紧凑……还有从头到尾没讲上海发生了什么,海报干嘛用上海……

2分钟前
  • 旺财
  • 还行

婆婆妈妈 家里家常 不合格的灾难片

6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还行

感觉编剧A片下多了,硬盘坏了,想出这个病毒搞坏空间站的老梗。为了捞大陆的票房,要和中国扯上关系,又不敢崩塌北京上海,于是香港每年要在电影里被炸个几百次。烂片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科幻灾难片拍成了魔幻意淫片。

11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较差

没有太差,比独立日2强,起码故事节奏很快后半段很紧张,但灾难场面就太弱了,把灾难片的题材用在动作片的模式上,好处就是故事节奏加快,缺点就是灾难场面照顾不全,动作片概念也搞不明白,实际上就是XJBP,还好卫星上的故事还是很精彩的,凑合看。而且美帝一点也不知道吴彦祖的正确用法

1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希望左派自重。。。

16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1.吴彦祖帅死了。2.杰拉德·巴特勒在《白宫陷落》救总统,在《伦敦陷落》救总统,在《全球风暴》救总统,在《冰海陷落》救总统,专业拯救总统100年。3.剧情2小时,特效5分钟。

20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蚁民可以成千上万地死,但狗是不会死的,所谓天煞定理,毕竟同事多年,也学到了。人定胜天绝对不是左派,这个区别要分清。编剧应该看过克莱顿的恐惧状态。安迪加西亚胖得厉害,剃光头也不像马强了,所以中年人还是需要健身的。小姑娘很可爱,德国女宇航员是我喜欢的那一型,加一星。

23分钟前
  • 头就这么疼星人
  • 还行

美国太阳已经拍出来了,中国太阳再不拍,徐峥王宝强都老了啊,只争朝夕啊

28分钟前
  • 梦羽灵泉
  • 还行

吴彦祖上次进军好莱坞是亮瞎眼的《魔兽》,现在终于有机会露脸了,希望男神过马路小心!感觉父女情、兄弟情和阴谋论比灾难特效好看。等爸爸回来的小萝莉负担太多!卫星风暴只能刮到香港,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9分钟前
  • Pop Quizzer
  • 推荐

吉姆斯特吉斯讲话的时候老喘什么?似乎好多演员都喜欢用这种讲话方式来增加紧张感,但效果就是好像肺有问题

31分钟前
  • 永恒星鲈鱼
  • 较差

哈哈哈Rock N Roller卫星说三遍

32分钟前
  • 金坷垃
  • 力荐

觉得挺适合放慢节奏搞成美剧的,像surface那样每每最后来个一惊,这边可以每集开头毁一座城市。

3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真正的geostorm应该是在末日之机,各方利益集团的权力交锋,并带着预言性质的暗示下新格局下的环境事务的未来—而不是忙着处理brother issue,渲染英雄人设或者设置一个国家话事的无趣背景。好在关于DNC的反向暗喻和“谢谢墨西哥人”有点有趣,Abbie Cornish在madam型角色也有了比较信服的进步。

38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跑题太严重了,本来以为是全世界联合对抗天灾的俗套路,结果背后居然是政治阴谋。灾难戏几处特效印象深刻,表现力不足。大部分时间在对话和铺垫中度过。搞出全世界灾难就是为了掩饰美国高层夺权,继动作片和恐怖片美国人证明政治阴谋还能拍成灾难片,为了黑大选真是不择手段。最后营救戏拍的还算带感。

41分钟前
  • 国产凌凌期
  • 推荐

纯熟工业产品,从头到尾的娴熟套路。有娱乐性,但那是对上世纪的观众。在新的一代年轻人中,在一部全球背景的故事里,那种老套的白人中心主义和单向的政治正确,已经越来越乏味了。

44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这已经不是科幻片了……是魔幻片……

45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Hello, I.T. Have you tried turning it off and on again?

47分钟前
  • 李阿斗
  • 还行

在第四代国际空间站上增加一个美国高中体育馆浴室一般的公共澡堂(分男女)是谁想出来的科幻创意???

50分钟前
  • 明安
  • 较差

开什么国际玩笑,说好中美两国牵头研发的气象卫星,凭什么就美国有终极密码?首先表示严正地谴责和抗议。假装是灾难片其实是政治惊悚片,发生在美国大选期间也不知道在影射什么。比风暴电磁海啸可怕的,明明是上百颗定时炸弹一样的卫星;而更怕的,是在59度地面能煎鸡蛋的香港,吴彦祖居然还在穿长裤。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很差

主角一个没死,除了吴彦祖和冰箱里的猫ಥ_ಥ

56分钟前
  • 瑾朵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