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1995

HD

主演:米基·马诺伊洛维奇,拉扎尔·里斯托夫斯基,米里亚娜·约科维奇,斯拉夫科·斯提马科,恩斯特·施托兹

类型:电影地区:南斯拉夫,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捷克,匈语言:塞尔维亚语,德语,法年份:199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地下1995 剧照 NO.1地下1995 剧照 NO.2地下1995 剧照 NO.3地下1995 剧照 NO.4地下1995 剧照 NO.5地下1995 剧照 NO.6地下1995 剧照 NO.13地下1995 剧照 NO.14地下1995 剧照 NO.15地下1995 剧照 NO.16地下1995 剧照 NO.17地下1995 剧照 NO.18地下1995 剧照 NO.19地下199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疯狂的荒诞,苦涩的真实--《地下》观感

   曾经看过库斯图里卡的那部《生命是个奇迹》,当时就对导演那种荒诞的叙事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论荒诞,无疑这部更早时候拍摄的《地下》更加荒诞,更加疯狂,也显得更加苦涩,更加令人回味,库斯图里卡以另类的角度表现了南斯拉夫人从二战以来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苦难历史中的辛酸。
    片子的开始便是一场狂欢,酒醉的马高和佩塔两位好友纵情狂欢,似乎南斯拉夫正处在一个太平盛世中,而很快现实被战火打乱,二战爆发了,人们的生活一片混乱,甚至只能躲避在地下的世界中斗争,从事真正的地下工作。真正的荒诞发生在战后,当战争结束后,马高出人头地成为上层人物,而他只是带着心爱的女人娜塔莉在地上享受这一切,他给予佩塔等朋友的却是一个谎言,一个战争仍在继续,让朋友们在地下继续生产军火的谎言,这样,当地下的朋友们沉醉于为抗击侵略者而进行伟大奉献的时候,马高却将军火贩卖,成为了富有的军火贩子。马高是片中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二战中他显得非常勇敢,协助朋友“抢走”心爱的女人,冒着危险解救佩塔。但是这位外表看上去就很精明的前剧作家战后的诗人又是投机的,当胜利到来,他仍要把朋友留在地下。对于他来说,这无疑是利益最大化,将佩塔留在地下,他就可以安心与心爱的娜塔莉相爱;将朋友们留在地下,他就可以将朋友们的爱国豪情转化成军火的利润;将朋友们留在地下,她就可以将战友的事迹广为传播为自己博取政治资本。他得意的从地上观察着地下人们的生活,仿佛在看一场肥皂剧一般不时发出笑声,或许这样的主宰的感觉也是他乐于享受的。
    娜塔莉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给人也是一种投机的印象,时而倾心于粗鲁却充满了英雄主义豪情的佩塔,时而又挡不住掌握权势的变节军官,最后又投身于“太会撒谎”的马高,成为风光无限的英雄之妻。她显得幼稚而又世故,清秀而又粗俗,但是,看罢影片,我们很难有指责她的理由,在几乎从未平静过的南斯拉夫,作为一个柔弱女子,这似乎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正如解放前夕的炮声中,马高对娜塔莉说的,“德军走了,盟军来了”,在这片大陆上,主宰地上世界的似乎总是他人,德国人走了,苏联人来了;苏联人走了,维和部队来了。纳粹主义走了,共产主义来了;共产主义走了,资本主义来了;二战走了,冷战来了;冷战走了,内战来了。南斯拉夫人永远处于动荡的年代中,他们要生存就要舍弃一些东西,作为南斯拉夫人,库斯图里卡是理解同胞的,也只有真正体会过那种动荡带来的不安全感的南斯拉夫人才能描绘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生存之道。
    佩塔是片中一个给人很强的悲凉感觉的人物,他显得很粗俗,一心追求的似乎只是金钱、女人、酒精,但是这样粗俗的人信仰也往往是单纯而执着的。就如他的革命豪情一样,在地下他领导着人们为南斯拉夫的解放生产军火,又压制不出到地上战斗,为民族解放奋战的激情。终于,他带着孩子来到地上,却只能与拍摄二战电影的虚幻敌人战斗,更讽刺的是这是部关于他的电影,剧中人突然由虚构走入现实,一如他自身的命运,由地下的虚构走入地上的现实,面对的却又是一场虚构的景象,而他却乐在其中,这样的人生无疑带着悲凉。更悲剧的是他的孩子,那出生于地下的孩子,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地上的风景,甚至分不清月亮与太阳,马与鹿,但是很快就死在大河中,在看到地上的世界时,这个孩子笑的那么天真,但是当他陷入水中的险境时,父亲依然在革命豪情下忙于“杀敌”,而他却沉入水下,与新婚妻子沉入另一个世界。
    这就是几个南斯拉夫人的命运,也是南斯拉夫民族的缩影,他们不是地上世界的主宰者,奥匈帝国,第三帝国,苏联相继征服这里,一次次的“解放”让南斯拉夫人有些麻木,因为他们的命运没有改变。就如在铁托逝世的那段画面背景中播放的竟然是二战那首脍炙人口的《莉莉玛莲》(看过法斯宾德的《莉莉玛莲》的观众想必对这首歌和背后的故事不会陌生),仿佛要继续将这支曲子放给已经被出逃的马高炸死在地下世界的战友们听,提醒他们时代没有太大变化,二战仍在继续。最后,在意外中走出地下的马高的弟弟伊万在精神病院得到了真相,他才知道哥哥一直在营造一个谎言,他无力面对地上世界带给他的残酷现实,他要回到地下,回到那革命豪情的单纯世界,却又得到了国家分裂的消息,“南斯拉夫没了”,维和部队的士兵说得很轻松,却再一次打击了伊万的心灵。最后在一阵战场的混乱中,回到战乱的南斯拉夫的伊万痛心的将自己偶遇的哥哥打的半死,又自杀身亡,显然知道实情了的已成为一个军阀的佩塔下达了杀死所有抓获的军火商的命令,却发现杀害的是曾经的战友马高和心爱的女人娜塔莉,随后在精神恍惚中回到了被遗弃的当年地下世界的废墟中,失神坠入井下而死。如果说电影在前面还有荒诞的淡淡的喜剧色彩的话,那么在这里则是彻底的令人痛心的悲剧了,库斯图里卡似乎也不忍,在佩塔跌入的井下,当年的战友们又相互在一起相亲相爱,在阳光下,他们忘却了那些恩怨情愁,继续热闹的庆典,这一次,是在一个虚幻世界的地上,阳光普照,歌舞升平,不再有战争和谎言。甚至连口吃的伊万也流利的独白,叙述一个美丽的生活场景,房屋,绿野,宽敞的大门,美丽的大自然,没有痛苦和悲哀。但是,这仍然只是一个虚幻的地上世界,死去的人都已经在地下。正如伊万最后的话,“就不能向孩子这样传颂,过去在某个地方有一个国家”,伴随着最后的独白,载歌载舞的人们脚踏的大地从大陆分裂飘向未知的远方,这也是南斯拉夫的命运,地上已无南斯拉夫,昔日的故事都已经埋藏于地下,那悲伤的故事或许真的不该再向孩子们传颂,就让人民在分裂的土地上狂欢,好好享受地上世界的阳光。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14243.html

 2 ) 南斯拉夫的孤独――评库斯图里卡的《地下》

引子
    上周身体欠佳,电脑及网络又崩溃两天,找不到人修理,所以写博的事就停了下来。不过看碟仍然继续,一口气看完了罗德里格斯的《罪恶之城》、波兰斯基的《苦月亮》和库斯图里卡的《地下》。
    都是老片子了,现在属于补课性质。看完之后,再次增加我对大师们的崇敬之心,和它们比起来,国内那些“大师”的作品真叫小儿科(又扯到国产片身上了,该死……)。
    只是这些影片都太长,尤其《地下》,居然有2小时50分钟,耗去整整一个晚上。结果等我爬上床一瞧,时针已经指过了凌晨一点。
 
投石
    我看片之前,不喜欢了解太多的细节,以至于事先并不知道这居然是一部荒诞剧。一直认为这样一个沉重的题材,就算不拍成震憾人心的宏大悲剧,至少也应该像《再见列宁》那样,是带点哀伤又不乏小幽默的正剧(的确有人把这两部影片相得并论,但事实证明,贝克怎么能和老库相比,到底还是差了些火候)。
    因此,当影片以一种欢闹、愉悦的方式开始时,我竟然一下子很不适应。
    而且,几次都想放弃。
    当德国人对贝尔格莱德狂轰烂炸的时候,我们的两位主人公一个拽住肥硕的妓女,让她继续完成自己的“工作”,妓女逃命后,索性自己打起了手枪;另一个则仍然在大快朵颐,当炸弹掀翻了餐桌,又立马抛下怀孕的妻子顾自找情人去了。总之,在影片的前50分钟里,我没有看到他们任何反法西斯的英雄壮举。如果有,那也只是为了和德国军官抢女人。
    没有早已习惯的悲怆和呼天抢地,没有抗击敌人的激情与斗志,库斯图里卡成功颠覆人们对被侵略者的固有印象。镜头扫过贝尔格莱德满目创痍的街道,每个走过的南斯拉夫人的脸上都看到不到愤怒之情。
    看到库多和马尔哥大闹剧院,抢走娜塔丽亚强行举行婚礼那一段,我差一点就换了碟。一场闹剧,我心想。当然可以用喜剧来表现悲伤,例如周星弛的《喜剧之王》,可仍然不脱悲哀的底色。但至少到那时,我仍然没有看出老库想说什么。
    说真的,如果不是因为库斯图里卡的名头和戛纳金棕榈奖的光环在支撑着,我一定无法继续这次观看旅程。
    还好,幸亏没有那么做,不然我就会和一部伟大的作品失之交臂。
    正是这场啼笑皆非的婚礼,不经意间为马尔哥此后长达20年的谎言埋下了伏笔。娜塔丽亚为了逃命而向他献上的那一吻,就像平静的湖水里投下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而且余波袅袅,一波三折。
    精彩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帷幕。
 
一折
    马尔哥一生中最英勇的举动,就是假扮医生,混进纳粹医院救出库多和娜塔丽亚姐弟。成功之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抱着心爱的女人狂吻不止,就算房顶被炸出个窟窿也不肯放手。
    那是盟军的炸弹,南斯拉夫解放了。
    此时影片才播放了一个小时。
    我的好奇心被吊了起来:剩下的1小时50分(那可是一部普通电影的长度),老库会拍什么呢?他还能拍点什么呢?
    大师的智慧此时真正显露出来:他让平步青云的马尔哥继续把自己的兄弟库多留在地下。
    马尔哥拥着兄弟的恋人,享受着群众的爱戴,煞有其事地为库多的“遗像”揭幕,并且在自传电影的片场上演了一出痛悼亡友的好戏。转身,又换上破旧的衣服,来到地下室鼓励库多继续“战斗”。他制造空袭警报,还假冒铁托之名送上怀表,逼真的演出连时间拔慢这样的细节也不忘疏漏。
    库斯图里卡用天才的故事,把“英雄”、“爱国”这些崇高的字眼消解于无形。
    同样反思英雄主义,伊斯特伍德在《父辈的旗帜》里,延续了惯用的表现手法:忏悔、自责、痛苦、怀念,英雄内心的苦闷非常人所能理解。他借主人公的嘴,说出了“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都已经死去”这样的台词。可是,在老库眼里,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人,都不算英雄。
    所谓“英雄”,无非是塑造出来的。这一点,在那部反映马尔哥和库多“英雄事迹”的戏中戏里表露无遗。那个导演,在片场上窜下跳,一再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真实、要真实!但他不知道,最真实却最残酷的演出正在“英雄马尔哥”身上发生着。
    在一个没有民主的国家,统治者完全可以运用一切手段把一个人描绘成英雄或者是叛徒,大众舆论无非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工具。可惜,很少有人能看穿这一点,年轻人仍然被“英雄主义”激动着。
他们渴望的,其实只是英雄就义前那个被定格的姿态。
 
再折
    又是一场婚礼。
    库多的儿子尤那20岁了(因为时间被拔慢了,库多一直认为他只有15岁),要结婚了。美丽的新娘“凌空而降”(其实只是被钢丝吊起来,但真是佩服老库的想像力),对20年没有见过阳光的人们来说,这盛大的婚礼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节日。
    但没人料到库多早已厌倦漫长的等待,他希望能在儿子成人这一天带他重回地面,“打击”法西斯侵略者。
    我的心又悬了起来:谎言被戳穿的那一刻,老库将如何收场?
    结果真是出了岔子,猩猩无意间把炮弹塞进炮筒,“轰轰”两声,地下室被炸出巨大缺口。20年暗无天日的生活瞬间土崩瓦解,一个崭新的世界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出现了。
    摆在库多和尤那面前的将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我们智慧的老库、天才的老库大手一挥:把他们的出口设置在了电影片场,而且正撞上“库多就义”的那场戏!
    真的库多又见到了他的死敌:佛朗斯!啊,原来南斯拉夫人民还处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你看,又有一位革命者要被杀害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枪崩了自己的“仇人”(其实只是一个扮演佛朗斯的演员。这一幕让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陈强在《白毛女》里演黄世仁,结果有个看演出的八路军战士太激动了,掏出枪要毙了他。现实与虚构有时竟如此相似!),父子俩开着车在片场横冲直撞、狂轰烂炸,简直豪情万丈!
    谎言没有被戳穿,它仍在继续。
    如果一个人,到死都生活在骗局之中,那么,也是一种幸福。
就像库多,就像所有在铁托统治下的南斯拉夫人。
    影片有段充满深意的字幕(其实整部电影处处充满了隐喻和深意):马尔哥失踪后,铁托失去了依靠,20年后去世了。正如马尔哥用谎言罩着地下的人们,铁托也用他的强权罩着南斯拉夫人民。
    他去世之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迅速分崩离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这个曾经为我们奉献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等著名影片的国度从此在地球上消失。
 
三折
    半个世纪过去了。时间走到了九十年代,影片也走到了尾声。
    库多失去了所有的东西:妻子、儿子、儿媳、兄弟、恋人、乐队的朋友,还有祖国。他又回到了地下。只不过追随他的人,从逃避纳粹侵略的邻居,换成了躲避波黑战火的群众。
    在井里,他看到自己苦苦寻找了30年的儿子,于是跳了下去……原来,他们都在那里,所有他爱的人都在。
    终于可以团圆了。
    如果影片就此打住,也仍然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佳作。但是,库斯图里卡偏偏又加上了一个绝妙无比的结尾,让影片最终上升成为伟大的史诗。
    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从水里走出来,为尤那重新举行一场真正隆重的婚礼,这也是库多年来的心愿。人们载歌载舞,欢呼雀跃,河岸上绿草如茵,牛羊如织,甚至马尔哥和娜塔丽亚也起来祝贺。看到妻子脸上不悦的表情,库多讪讪地介绍:这是朋友的妻子,朋友的妻子……他和马尔哥纷纷掏出戒指套在爱人的手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娜塔丽亚残疾的弟弟可以抛掉轮椅跳舞了,马尔哥口吃的弟弟伊万也可以流利地说话了。他转过头,面向观众,深情而清晰地说道:“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新的屋舍,它们有着红色的房顶以及向宾客敞开的大门。鹳鸟也在这里筑巢。我们感激养育我们的土地,感激温暖我们的太阳,感激这片令我们怀念起家乡绿地的田野。我们还会怀着或悲伤或喜悦的心情回忆我们的祖国吗?当我们向子孙讲述这个故事时,它会像所有故事那样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个国家……’”
    这个了不起的结尾深深打动了我。就是现在,当我在电脑上重新抄录这段话时,仍然感动不已。
    在令人窒息的悲剧结束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一丝丝仇恨和愤怒,这里没有背叛、没有谎言,只有宽恕、原谅、感激和最深沉的爱,对爱人、对敌人、对祖国。这些高尚的情感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所有的、曾经的南斯拉夫人都应该去看一看此片,听库斯图里卡讲这个荒诞、真实,也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个国家,叫南斯拉夫……
 
尾声
    解读《地下》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整部影片充满了深刻的喻意:永远不老的猩猩、不断重复的《莉莉•玛莲》的歌曲、铁托的历史镜头、可以通往邻国的地下通道、马尔哥死时身边那个颠倒的耶稣像、漂离大陆的小岛……甚至有人分析认为,娜塔丽亚这个形象正是代表了在各种势力当中摇摆不定的南斯拉夫民族。
    但囿于对斯拉夫民族政治、历史知识的匮乏,原谅我无法对影片做出更深、更广的分析。
    还记得15年前第一次看《百年孤独》时的震憾,现在《地下》又让我重温了这种感觉。如果说,马尔克斯用魔幻写尽了拉美民族的苦难,那么库斯图里卡就是用荒诞纪录了斯拉夫民族深深的不幸。
    在全书的最后一段话里,马尔克斯写道:“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现在,伟大的老库,我把这句话送你:
    “命中注定要50年处于战火的民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主永远生存的第二次机会。”

原文链接:
http://www.mtime.com/my/304332/blog/423363/

 3 ) 关于《地下》

   说实话,好莱坞那种大制作的史诗片我已经有些厌倦了。但是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地下》这样一部别具一格的史诗片仍然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本来我以为我们这一代人生得太晚,都没有看过南斯拉夫的老电影。前几天听我的室友说他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顿时对他肃然起敬。相信我们的父母那一代对南斯拉夫电影有完全不同的印象,因为南斯拉夫电影和印度电影、阿尔巴尼亚电影一样,是他们年轻时记忆的重要部分。曾几何时,南斯拉夫这个国家还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兄弟,像我们中国一样也同时与美国和苏联交恶。以至于当1998年科索沃战事爆发时,我们很多中国人还是站在社会主义兄弟的立场上为南联盟打抱不平,浑然不觉这个国家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南斯拉夫王国到铁托的南联邦,到米洛舍维奇的南联盟和众多前加盟共和国,再到今日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南斯拉夫这个国家经历的大变革、大动荡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因此,当《地下》的开头打出“从前,曾有一个国家叫南斯拉夫”这样一段字幕时,我们可以想象,库斯图里卡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去拍摄这样一部浓缩祖国历史的电影。
   今天南斯拉夫电影人的创作风格跟记忆中的那些老电影已经迥然不同。《地下》这部影片荒诞的情节和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可能会让观众迷惑。我刚开始看这部片子时,就不断地问自己: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然而,看完之后我不再怀疑。影片的许多细节都让我会心地一笑,让我觉得那就是曾经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因此,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本身就是这样荒诞的。艺术家只不过是揭示出了我们早已看惯的荒谬而已。现代艺术作品的价值也就在于此吧,既然艺术的使命已不再是简单而准确地描摹现实。
   库斯图里卡用这样荒诞不经的形式展现祖国的历史,是需要勇气的。我想正是年轻时对祖国的记忆和多年流浪国外的经历让他不断思考,使他对祖国的感情变得深沉。于是,有米洛舍维奇治下的民族主义的南联盟人士跳出来,指责他把当年铁托手下的革命者丑化成小偷和骗子,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生活在一种框架中的人很难跳出去想问题,所以不管历史还是现实在他们那里都已经经过过滤和变形。当没有过滤加工的更接近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时,他们往往难以接受。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生活在这样一种框架中,相信着一些类似于“战争还没有结束”这样的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是生活在地下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地下》里面那种荒诞的地下生活时,应该想一想,那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地下》的后半部分有一个细节:当库多那个在地下出生的儿子走出地下看到太阳和月亮(他不能辨认这两者)之后,感到沮丧和恐惧,他对父亲说:“我们能回到地下吗?”我也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走出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框架,看到更接近真实的世界,我们会恐惧吗?我们会希望重新回到那个暗无天日的地下吗?近些日子的观察,越来越让我倾向于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
   对于这样一部内涵丰富的电影,我无力作出更多的评论,只能再讲一处印象深刻的细节,那就是库多和他的儿子从地下来到地上,看到正在拍摄关于他自己的电影那场戏。我们通常把关于电影的电影叫做“元电影”。《地下》里面也出现了拍电影的场面,它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也可以叫做元电影。上面提到的这个情节让我想到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开罗紫玫瑰》里的男主角是从电影里来到现实中,遇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地下》的库多在地上的人们眼里是已经牺牲的英雄,也是电影里的角色;他一直生活在地下的“战争状态”,跟正在拍摄的电影背景也正好一致;当他从地下来到地上时,也是从电影里来到现实中。地下和地上的冲突,加上戏里和戏外的冲突,最终产生了库多杀死一名扮演德军军官的演员这样一个戏剧性的结局。这个细节设计得充满张力,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让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现实,思索现实和荒诞的电影情节的相似性。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我们中国也是一个在近代苦难深重的国家,我们也有抗击侵略的历史,也曾经在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徘徊。我们能够出现像《地下》这样深沉地思考民族历史的作品吗?当然,我们中国人含蓄的文化性格不利于这种狂放不羁的作品的产生。但是抛开这个不讲,单说我们有勇气用这样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历史吗?我不得不遗憾地回答:恐怕没有。因为我们仍然沉浸在往昔的辉煌和挫折中,自卑和自负两种矛盾的情感仍然占据着我们的心灵。
   《地下》的前半部分关于二战有这样两段字幕:“1941年,德军对这个城市进行了轰炸,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1944年,盟军对这个城市进行了轰炸,比三年前德军的轰炸更加猛烈。”在《地下》问世三年之后的1998年,北约军队对南联盟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进行了轰炸,理由是“为了结束在科索沃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而米洛舍维奇的南联盟军队则是对科索沃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和炮击,理由是“清除混在群众中的分裂武装”。对历史的一次次重演,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祝福南斯拉夫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家和它的人民。同时,也祝福我那同样饱经沧桑的祖国和人民,愿历史上的一切噩梦都不再发生。

   (关于南斯拉夫历史,参考了秦晖:《民族主义:双刃剑下的血腥悲剧——南斯拉夫—科索沃问题的由来》)

http://blog.sina.com.cn/u/55afbad00100071c

 4 ) 欧洲,我的城市在燃烧

库斯杜利卡的《地下》可能是将近10年前,在大学黑乎乎的录像厅里看结束的。什么都不记,只是里面吉普塞式的狂欢令我印象深刻。对了,还有地下室里飞翔的新娘,天使一般,在丰盛的宴席上空来回飞翔。

这部政治隐喻极深的电影,直到昨天重新看,才知晓一点;也直到今天上网查资料,翻了翻南斯拉夫的历史,才算知道点皮毛。对于南联盟、铁托以后的世界,对我这种不关心政治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不存在。

电影开头是1941年贝尔格莱德动物园被轰炸的情形。导演库斯杜利卡有意识把动物园轰炸的血腥场面暴露出来,鸟被囚禁鸟笼,大猩猩焦躁不安,所有动物和人一样在废墟堆里走来走去,不小心,炸弹临头。最让我触目的是老虎吃掉天鹅的场景。一只老虎被炸弹炸伤,奄奄一息,旁边的天鹅不停在啄它的脸,受伤的老虎摆明是被欺负的对象,老虎酝酿很久后,一口气,咬断天鹅的脖子,两只动物在德军轰炸之下最后同归于尽。

电影讲述了南斯拉夫从二次世界大战直到1995年的半个世纪的历史。一部当之无愧的杰作。电影里的一对好朋友Blacky 和Marko 据说是有真实的人物——Milan Rankovic 和Sreten Zujovic,都是塞维尔亚人,都是铁托的亲信。Milan Rankovic就是电影里的Marko,幕后操纵者,而Milan Rankovic在战争期间负责游击队。电影里面,Marko对着炸弹说了一句话,“炸弹不是德军扔下来的,就会是北约盟军扔下来的。”这部1995年杀青的电影,证明了剧中人物的话:1999年,北约维和部队轰炸南联盟78天,投放下31000枚贫铀弹。

库斯杜利卡因《地下》获得个人的第2座金棕榈奖杯。他是戛纳电影历史上唯一三名获得两次金棕榈大奖的导演,前面一位是《教父》科波拉,后面是达内兄弟。而他无疑是最年轻的,《地下》获奖那年,他41岁。这一年,波黑战争刚刚打响;这一年,另一部政治讽喻大片《阿甘正传》风靡全球,获得奥斯卡大奖。

《地下》最直接的政治隐喻就是象征着整个铁托时期的南斯拉夫。据说每个人,每一代人,每一种宗教在地下室都有体现。由于我完全不懂斯拉夫的文化,也就完全无法分辨电影里的文化符号。Blacky被自己共产主义朋友Marko利用,在地下室里活活生产了20年的武器。他想向 Marko 证明,即使他们被外部隔绝,他们也取得伟大的胜利。Blacky 和地下的同志一起建造了M-84坦克。这个坦克是铁托最大的骄傲,他认为这个坦克是全国各个省份团结起来的产物。诗人、革命家、商人的Marko是地下世界唯一的联系人,他放着《莉莉马莲》的歌曲,向阴暗世界的人指示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最感伤和幽默的场面是Blacky和自己在地下室长了20年的儿子到达地上的遭遇。儿子把月亮看作太阳,指着鹿认为是马。这让我想起文革时期,以及更远的可笑的历史。还有人把《地下》看作柏拉图和他的洞穴说。西方哲学最初的东西也可以在电影里找到不健全的影子。

一个杰出的导演就在于他的文本的多义性。《地下》海洋里死者的相会,是向让·维果的《亚特兰大电影》致敬的结果,里面猴子Soni和主人尤娜的重逢是卓别林化的喜剧场面,还有费里尼式的大象。导演自己后来有解释,Soni ,一只猴子,贯穿电影中从头到脚的角色,象征着愚蠢、单纯,是它打开了地下室通往外界的通道,也是它找到从迷宫样的地下室的出路。在我看来,猴子Soni ,电影中唯一幸存者很有解释的意味。当它的主人终于上吊自杀,它的那些朋友都已经阵亡时,它还存在。唯一的原因或许在于它的本质,单纯而愚蠢。是不是只有这样的生命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幸存下来?

最让我不寒而栗的是傻弟弟尤娜拿着拐杖把自己的哥哥、背叛者Marko活活打死的场面。中景背后,是一个十字架耶稣的雕塑,再后面战火纷飞。《圣经》里该隐弑弟的场面马上浮现在我脑海里。

电影里最美丽的场景是我不得不说的,夏加尔的油画。天空中飘荡的新娘直接模仿了俄罗斯画家的意象。夏加尔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飞翔的人是他最经典的符号。导演本人和夏加尔有很多类似处,东正教家庭出身,流放国外,无法驱散的乡愁。电影里很多场面直接是夏加尔画面的复制,人们的结婚、分离,战争场面。库斯杜利卡直接使用夏加尔的《战火》里同样的颜色和布景。夏加尔那种浓郁的梦幻色彩,几乎是整部电影的基调。

最后没有看清楚,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的画面是,一群戴着鲜花的牛度水上岸。看了英文资料,才知道象征着死者的灵魂重新进入了新的躯体内,找寻幸福和遗忘。电影镜头里最后分离的大陆就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地图。库斯杜利卡将自己的祖国,和其他欧洲大陆文明分裂开来,在孤岛上一群重生的人们在宴会中酣畅淋漓的狂欢,距离欧洲越来越远……这种以强悍的幽默风格降解痛苦的方式,让我想起电影最初的一句话,“曾经,有一个国家叫做南斯拉夫”。剧终,导演打上字幕,这个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是的,一个没有国家的导演,能在电影中指明什么方向呢?一切都是没有方向的,他能做的就是将自己厌恶、喜欢的对象都放在巴尔干半岛上,漂流到不知明的宇宙尽头去。

《地下》后面三年,库斯杜利卡因为政治的“不正确性”,“反铁托”,“诬蔑共产主义”、“拥戴法西斯主义之嫌疑”等等原因,心灰意懒,没有新片问世。

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彻底解体,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4月24日,身在法国的萨拉热窝人,库斯杜利卡在《Le Monde》上发表文章,写下动人的文字——《欧洲,我的城市在燃烧!》,昭告欧洲人一起拯救南斯拉夫。或许此文章可以解释一些他拍摄《地下》的部分原因,摘译如下:

“几百年来,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骚乱没有停歇过:这是一片被伟大帝国们撕裂的土地,这是被罗马帝国一分为东、西两半的土地,这是奥特曼帝国见证其终结的土地,这是奥匈帝国覆灭的土地。欧洲!穆斯林的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的波斯尼亚之间的对抗是不可信的,是人为制造的,这些对抗矗立在那些死去帝国遗留的灰烬中。这些对抗在民族主义运动中,毫无理由地继续下去。欧洲!这是你的战火,需要你去扑灭它。欧洲!如果你存在过的话,是需要检验你的良知的时候了。”

 5 ) 扒一扒《地下》中出现的配乐

1.德沃夏克 《自新大陆第九交响曲》 二战胜利后铁托握手马高演讲时的bgm 2.Lale Andersen 《莉莉玛莲 (Lili Marleen)》 (此歌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交战国双方所喜爱,法斯宾德拍过同名电影) 在章节开端史料镜头里出现多次

3. 维托里奥·蒙蒂 《 查尔达什(Csardas)》 小黑的儿子结婚时演奏了提琴和管乐器两个版本,管乐器版改编了原有的节奏型 4. Goran Bregovic 《Mesecina(Moonlight)》 三人围在一起唱的歌“这是正午的月光 吗,这是午夜的阳光吗” 5. Goran Bregovic 《Kalasnjikov》 头尾狂欢音乐的有词版 6. Goran Bregovic《Ausencia》 马高和娜塔莉在被轰的房子里跳舞时的音乐

7. Goran Bregovic 《Ya Ya (Ringe Ringe Raja)》 马高和娜塔莉透过监视看地下然后跳舞的bgm

8.Goran Bregovic 《War》 轮椅燃烧小黑哭的时候bgm 9 . Goran Bregovic 《Sheva》 开头小黑和马高乘马车出场时的音乐

 6 ) 曾有一个国家

《地下》是由前南斯拉夫著名天才型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米基·马诺伊洛维奇,米莉亚那·约科维奇等所主演的一部魔幻史诗巨作。该片可以说是导演库斯图里卡的电影艺术集大成者,影片将南斯拉夫二战及二战后将近五十年的风云历史浓缩成三个小时,通过四个主要人物传奇般的人生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导演对于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理解和复杂情感。

读懂故事。《地下》是一部大型的历史剧,在荒诞奇异的人物故事背后,隐藏的是导演对于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爱意与怀念。影片所采用的的叙事方式和影像拍摄手法充满反传统的后现代风格,夸张的演员表演,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的狂欢氛围,在荒诞和正史剧间游离的剧情,一时难分孰真孰假,都给观众在理解影片所讲的故事层面带来一定的难度。很多第一次观看的观众更是一头雾水,对剧情一知半解,不知所云,只是跟随着电影的节奏享受了三个小时的魔幻体验。在讲述历史层面,影片采用分段式叙事,在每一段叙述历史的开头都有字幕标注,大致可分为二战,冷战和内战波黑战争三个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有三位——知识分子和投机商人马高,小黑和美丽性感的剧场演员娜塔莉。剧情始于1944年,在一处遭遇到轰炸袭击的废墟里,马可和小黑怀着对火热单纯且真挚的革命情感联手对抗纳粹,他们共同爱上了剧场女星娜塔莉。危机时刻,马可救了小黑,并将其藏于自家的地下室内二十年之久。娜塔莉选择了马可,二人在地上世界狂欢享乐,酒醉沉迷,地下的小黑却被马可播放的假警报,战争歌曲所蒙在鼓里,依然相信战争还在延续。就这样,马可让地下的人制造军火,自己靠伪造兄弟小黑的死以及贩卖军火获得极大声誉和利益。直到波黑战争时,马可的弟弟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在战争中杀死了马可并留下了一句“战争不是战争,直到哥哥杀死了弟弟。”的经典且颇具深意的话。

库斯图里卡的动物王国。第一次看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一定会被其中不断出现的动物所震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在电影里有什么特殊意义?其实,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动物,它们或在做着奇奇怪怪的动作或被用来做奇奇怪怪的事情,这已然是作为其电影的一个标志存在着。比如《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中的蛇,羊群和鹅;《黑猫白猫》中啃食生锈车皮的猪,黑猫和白猫;《流浪者之歌》里的乌龟和火鸡等等。而在电影《地下》的故事中更是将一个动物园炸毁,各种动物窜来窜去,来回游走,不断出现。一般对于导演拍摄来说,孩子,水,动物是最增加拍摄难度的三样东西,而这在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中却是经常出现。在我看来有两种解释。第一,导演喜欢并热爱动物,愿意与他们共同相处。在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中动物是和人作为朋友一样平等的存在着的。纳粹的军机将社区动物园轰炸,动物和人一样,失去了家园,作为流浪者存在着。在《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中更是能看到库斯图里卡和动物亲密熟悉连接。有影迷更是将导演亲切的称为动物园园长,导演也欣然接受。第二是增加影片的魔幻和喜剧色彩。在库的电影中,啃车皮的猪,开坦克的猴子,喝牛奶的蛇,这些不同于寻常的动作都给影片增加了奇幻和欢快的氛围。

几乎全程不断的配乐和四次出现的《莉莉玛连》。每当马可拉响警报,播放歌曲,进入地下战争世界时,播放的歌曲就是《莉莉玛连》。一下就被优美动人的旋律所吸引。《莉莉玛连》的词作出自一位德国士兵在俄国的诗作。结合历史二战时期的双方战士饱受寒冷和思乡之苦,这竟然是一首可以让战争中的双方放下手中的武器,停止交火,共同歌唱的一首曲目。可见其情感感染力的强大和动人。基于这样的背景,可见导演对于战争的思考,对于未来的畅享,依然是向往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天才型导演库斯图里卡的身份多样,是导演,是演员,编剧,更是一位音乐家,是无言地带乐队的贝斯手。乐队经常出现在导演的电影之中,《地下》更是。几乎全程不断的配乐,融合巴尔干半岛摇滚和民谣风,辅以电影演员在剧中的激情洋溢的舞蹈,将吉普赛民族的热情和奔放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

 短评

南斯拉夫的“大话西游”

6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库斯图里卡的《地下》看完,看的是五小时导演剪辑版(画质瞎眼),真是好看。将对于一个国家的一切与回忆变成一个个符号,用历史事件以荒诞疯狂的风格串联起来。一曲尽情的狂歌,疯狂背后却是无尽的迷惘与怀念,荒诞背后是无尽的悲伤。尽情狂欢的宴会还在继续,但世上已无南斯拉夫。 9.4分 ★★★★☆

11分钟前
  • qw0aszx
  • 力荐

天人之作。库斯图里卡脑子里各种奇异的想象太让人着迷了,你会感受到。在湖上看日出,“为什么这么美,真感动”足足有四五次我们以为一定是perfect ending 了,他居然还能继续放下去,要想把对一个国家的情感浓缩到一部电影里头,还真是欲罢不能啊。 大陆断开了

15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我看过的最打动我的电影之一,导演对南斯拉夫永恒、深沉的爱

18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原來當年看的是這個片子..嗯,強贊。地下兵工厂世界,最后超现实,死人活人一起跳舞。地下有一个复杂到无匹的世界,那里战争还在继续。地下是阶段性及超越的,无穷的高潮让观众如癫如狂——要知道,最初只是奸商的自私,最初只是革命者的梦想啊,到最后变成了世间万物、爱、恨、及一切。

23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好吧,为什么会有这么牛逼的电影!库斯图里卡这是拍了一部南斯拉夫的百年孤独啊。老实人无法生活在这个国家,死亡随时降临,所以一切都极尽癫狂,乐队,女人,酒,无穷无尽的狂欢。可到头来,高明的政治家都是诗人,革命啊,主义啊,政治啊,爱情啊,都成骗局。再没有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它是断裂的大陆,是漂在冥河上的永无乡。

25分钟前
  • 夜第七章
  • 力荐

个人影史十佳。最爱的史诗片。第一次感觉到一部电影集一切类型之大成,这就是我心中定义雅俗共赏的无上代表。用狂喜表达哀伤,用荒诞传送现实,所有符号和隐喻,都融化在无从言传的瑰丽里,所有臆想之像,都在指向下一层真相。→19.3.3 二刷。第一部资料馆。

26分钟前
  • Ocap
  • 力荐

看到一堆乱七八糟吵吵嚷嚷

27分钟前
  • 竹嬾
  • 还行

伟大的讽刺、幽默、自嘲与心照不宣,都来自这种其实自知能改变的有限,于是竭力飞扬地自娱自乐,告诉他们,“我们还活着呢。”以及,本片有库斯图里卡最邪恶的一句台词:“老实人没法生活在这个国家。”

28分钟前
  • 张佳玮
  • 力荐

一个悍匪,一个恶棍,一个荡妇,三人就撑起一场荒谬的革命

31分钟前
  • 修复的薄码.AVI
  • 力荐

应该不会有哪部片子比它更百年孤独——暗流包覆地下,难民组成国家,时间徘徊不前,炮弹是不停歇的雨水。它那么鲜艳,那么充满活力,观众和角色一起疯狂地笑啊,笑到泪水流尽,起火燃烧。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在婚礼的音乐里,脱离了这个时代,漂入历史的远海中。

3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我觉得语言已经不足以形容这片子的牛逼了。。。其实随便在哪里掐断都是结局,然后情节还在朝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最牛逼的幽默果然都是最悲伤的...我靠。我在说什么。。库斯图里卡真是奇才。那个怎么甩都甩不掉的乐队!!

3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下水道世界,一边通往柏林,一边通往雅典,再也没有南斯拉夫。一场戏进入另一场戏。几近癫狂的表演。

4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相比之前看的几部《亚利桑纳之梦》《生命是个奇迹》的癫狂,这部相对收敛克制了一些,适可而止。真的是在又冷又饿又困的状态下,看不了太多库斯图里卡的电影,而《地下》是个例外,这部里那些安静的片段,更值得回味。

4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这是献给一个不存在的国家的礼物。

45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发现没有印象中那么好……所有人都像嘈杂的音乐和解放的动物园一样癫狂(请告诉我真不是因为资料馆音响太差的缘故),女主角演得很出彩。虽然是一出无比深情的荒诞闹剧,但,但很多隐喻都过于直白。举个例子,轮椅着火转圈那场,耶稣像倒挂,白马乱跑……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他妈的,不活了,不要让我再看到这么彪悍的电影了,神啊~~

51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库斯图里卡的天人之作。1.魔幻现实主义政治讽喻剧,嬉笑荒诞背后是无尽的悲凉与沉痛;2.约科维奇的表演神乎其技,坦克钢管舞和戏谑交心段落太诱人;3.两段闯入式戏中戏+纪录片拼贴+暗淡影调+地下室隐喻,瓦解真实与虚假的界限;4.配乐妙到毫巅;5.动物园,指鹿为马,世界太美,这个故事没有结局。(9.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重看#siff@大光明;革命是狂欢,人生是骗局,生命是幻象,渡过冥河终成漂流大陆,诗意在荒诞中升腾,荒诞滋生自真实,最孤独的喧哗与喧嚣,最悲悯的呼喊与细语;结构处处对仗,细节时时伏笔,三幕架构完美;蒙眼的20年,倒挂的耶稣,电影作为宣传手段,指涉与隐喻不计可数。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靠意淫去解释历史,难免流于肤浅。故事讲得不好,昏昏欲睡。荒诞派跟装疯卖傻是两回事儿。

1小时前
  • 碎岁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