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美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张锡镐,彼得·米汉,阿兹·安萨里,吉莉安·雅各布斯,吉米·坎摩尔,杨维榕,大卫·西蒙,达尼埃尔·布吕,沃尔夫冈·帕克,艾里克·维尔海姆,史蒂文·延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1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2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3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4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5美食不美第一季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个美食节目,也是一个亚裔寻找自己位置的节目

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把对于做食物的美好幻想都用去看别人做食物了,这就孕育出了一系列多种多样的美食节目,从大名鼎鼎的Parts Unknown,到 Chef’s table 和 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而Ugly Delicious不是一个美食节目,它是一个丑食节目。正像人可以很丑很温柔一样,食物也可以很丑很美味。 对于纽约人来说,momofuku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名字从最开始的一个面店,发展成全美的餐饮品牌并涉及多个领域。我还记得第一次去momofuku milk bar的时候吃到cereal 口味的冰淇淋,当时就觉得主厨一定是一个特别可爱的人。momofuku的掌勺人就是这个节目的主持David Chang,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亚裔,父母来自韩国。 一个好的主厨,到最后都是做概念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Noma了(其中一集就是Noma主厨Rene Redzepi,Anthony Bourdain 也在2013年parts unknown里专访了这家哥本哈根的餐厅)。那么David Chang开启美食的寻根之旅一点也不奇怪。很开心看到David Chang在节目中探寻了很多中国饮食。 1. 你愿意花多少钱去吃吃吃? 很多人可能觉得用金钱去衡量餐厅的档次很肤浅。可是现实是,这是人们心中的价位。同为米其林餐厅,去Per Se(老牌法式米其林三星)的时候可以两个人花一千刀,可是去China Cafe(唯一一家中餐米其林上星)两个人花一两百刀可以吃的绰绰有余。Masa(日料米其林三星)在FDA查出食品隐患之后,顾客扔络绎不绝,要等很久才能预约到座位。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差异? 法国人殖民美洲;日本有钱人移民美国;而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做最苦最累的矿工。当美国工会抵制诋毁中国移民而断了做矿工的生计之后,中国人开启了餐馆。这几乎决定了中餐在美国接下来几十年的命运。节目第七集,David Chang和食物历史学家Ian Mosby一起采访了一组美国白人,采访主要围绕的话题是“中餐中的MSG”。当被问到吃过中餐身体会出现何种反应后,几个受访人分别描述了如下症状:头疼,缺水,下巴附近感到麻木, 身体出现颤抖等。而紧接着David Chang邀请大家吃薯片奇多之类的零食,趁大家吃着正开心,David Chang问大家有何反应。在大家回答没有任何反应之后,Ian 和 David告诉大家这些零食里充满了大量的MSG。这时一个被访的年轻女性提出:这种反应的差别可能是由于摄入量引起的,中餐的MSG含量和作为零食的薯片相比,自然前者更多。Ian解释道,MSG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产物,美国所有的食品公司都会使用。当众人哑口无言之时,Ian 和 David问到了受访者对中餐的看法并告诉他们那些吃完中餐之后的症状叫“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跟MSG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这也牵出了很多美国人(尤其是深红区得居民)骨子里的歧视,比如有人讲到中餐厅肉的来源不明,“传言”中餐厅后面的垃圾箱都是猫的尸骨(暗指餐厅用肉不明)等等。采访的最后,虽然受访者嘴上并没有继续反驳,还是不难看到他们脸上的质疑。同样,有心的人可以去Amazon试着搜一下亚裔调料或者食材,很多时候会看到下面有人问这里面含不含MSG。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想法让我们看来真是觉得可笑又可悲。 2. 我们能看到中国美食占领全世界的那一天吗? 不要跟我说中国美食已经占领全世界了。我们的眼中的中国美食和老美得中国美食不是一回事。即使你在纽约(尤其是曼哈顿岛)去到很正宗的中餐厅,我还没见过不卖左宗鸡的。我还记得我跟先生去land of plenty(上东区一家还算正宗的川菜馆,给我广告费!)吃麻辣香锅,两个老美(三十岁左右)走进来坐在我们旁边,问了我们一通我们吃的是什么,里面的食材是什么,味道如何等等等等,最后点了左宗鸡和四川牛肉。我压抑住了心中的白眼。 除了上述美国人自身固有的“不敢跳出舒适区”外,中餐的accessibility是另一个问题(我想不到一个特别好的中国词汇,所以zhuangbility一下子)。我还记得第一次带先生去法拉盛新世界下面的美食广场买东西吃,他整个人僵住都不会动了,因为完全不知道怎么点。同理,第一次带他去吃火锅,看了半天菜单,扭扭捏捏的把单子又递给了我,啥也没点。另一方面,有个好朋友声称中餐只负责果腹,实在是不怎么好吃。我带她去吃了一次China Cafe,她大呼过瘾并跟我说她对中餐开启了新的认识。原来她眼里的中餐就是panda express里面卖的炒饭,桔子鸡,湖南牛肉。 我们如何让我们的食物更容易的,更清楚的呈现在不了解我们美食的人面前,是站在真正的中餐走向其他族裔的阻碍。从这一点来看,西安名吃走在了前面,在纽约做得很成功,值得后来人借鉴。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餐厅的服务人员英文变好了,这也方便更好的去跟不懂中文的客人介绍我们的食物。像大董的纽约店从装潢,菜单,到服务人员都是努力奔着上星去的,虽然还处在巨难吃的状态,但是发展的方向是好的,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从包装上向大董学习,逐渐消除大家对中餐厅固有的成见。 3. 亚裔的位置 说的这么多细碎的,再来说点假大空。亚裔虽然在各个领域都给美国社会做了巨大的杰出的贡献,然而弱势群体的地位还并没有得到改变。不要给我提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他们比亚裔的发声力量嘹亮多了,最简单的例子,CNN的采访天天各种少数族以领袖,从来没见过亚裔。 曾经有个同事是韩国第一代移民,在马里兰出生长大。我还记得她跟我说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没什么亚裔同学,她最开始会带妈妈做的饭去学校,比如韩式饭团,泡菜,酸萝卜之类的。每当到吃午饭的时候,就会有人大叫“你的饭闻起来好恶心”或者“你吃的到底是什么玩意”之类的话,也没有同学愿意和她一起吃饭。后来她再也没有带过饭上学而是在学校买午饭了。David Chang在有一集里提到,他小时候,他希望自己是个白人(“I wish I was just white"), 这句话可能道出了很多亚裔第一代和第一代+移民的心声,尤其是住在深红区,或者是文化多元性相对狭窄的环境。这种现象跟亚裔本身的背景有关,比如大部分0代移民不愿意为自己的权益发声,不愿意参与zz,不积极去投票,这些导致亚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话语权低,zz力量薄弱,诉求得不到满足(相比其他亚裔,中国人更是如此了,因为大部分中国移民是绿卡身份 (无双国籍),无法参与投票,所以中国人也是长期在美国被欺压…伤心)。 可喜的是,随着第一代和第一代+移民成年工作,这些现象正在逐渐改变,尤其是在大纽约经济圈,湾区等亚裔和华人较多的地区。而且这些人受的教育不再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或者家丑不外扬,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诉求去压马路,去打电话给国会议员,去向媒体发声。比如加州要限制亚裔入学比例,家长都去压马路了;比如纽约要限制小蹦蹦送餐,华人尤其是法拉盛的华人都去抗议了;比如去年奥斯卡的亚裔小朋友会计事件,也因为家长的发声媒体声讨掀起了些舆论上的波澜。还记得特朗普上台之后,白左横行。2017中国新年,downtown的中国城举办新年活动的时候,Chuck Shumer特地参加了活动并发表了讲话祝大家新年快乐。这些都是好的事情,是亚裔为自己在美国社会争取更多或平等的权利的最好途径,也是为下一代做的最好的事情。 然而我们还做的不够。2013年,Jimmy Kimmel在电视采访美国小朋友,其中一个白人小男孩说杀死所有中国人就能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引发巨大争议,在华人的压马路抗议下,Jimmy Kimmel 最后站出来道歉了。可是,这个节目是录播的。试想,如果小男孩说的话是针对犹太人,非洲裔黑人或者拉丁裔,ABC敢播出来吗?Jimmy Kimmel可以只是道歉就管用了么?Jimmy Kimmel现在可以在要求zz正确的好莱坞主持奥斯卡了。在节目第七集的开头,Alan Yang (Master of None的主创)说到一个美国的社会问题就是似乎歧视亚裔是ok的。在节目最后,他跟David Chang在街头聊天,他说他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亚裔出现在荧幕上。这也是每一个亚裔要做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为自己的群体发声。 4. 美国的美食节目 最后的最后,我很开心看到Neflix历时几年做了这么一个节目。真的是受够了白男满世界跑猎奇世界各地食物的节目。之前看了几集一个也是Neflix做的节目叫Somebody Feed Phil(大家不要好奇去看!!!!),虽然他本身并没有歧视,但是我记得他每集都要跟父母视频去给他们看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什么杨桃啊龙眼啊之类的。里面那种猎奇的表情恶心我一脸血。我希望看到更多亚裔媒体人的身影,做介绍我们文化的节目。

 2 ) 你还在嫌弃《舌尖3》吗?那不妨来看看这部纪录片吧

半个多月前,让众多国人牵挂许久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终于开播,然而,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种种原因使得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纪录片没能延续前两部给观众们带来的对食物的渴望和延续,以至于很多人现在一提起《舌尖3》,就是一副嫌弃的表情。

就在人们还停留在对《舌尖3》的嫌弃中时,网剧大厂Netflix悄悄地上线了一部美食类纪录片:《Ugly Delicious》(中文译名:《不中看的美食》),而且秉持着网飞一贯的特色,八集同时放出,还自带中文字幕。虽然这部纪录片放的很低调,但却在小圈子里迅速流传,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豆瓣评分达到8.8分,远超《舌尖上的中国3》的4.1评分。

这些年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带动下,国内网友也开始迷上了美食类纪录片,例如《寻味顺德》、《味道》等许多优秀纪录片纷纷成为我们的“下饭神片”。在这些纪录片的带动下,仿佛一提到美食,我们想到的就是那些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的食物,但这部《不中看的美食》却偏偏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看名字就能猜到,出现在《Ugly Delicious》这部纪录片中的美食不会是什么精美的食物。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将镜头停留在那些做工精细或者食材难得的美食面前,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许多美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比如披萨、BBQ、玉米饼等等,这些东西似乎都和美食挂不上边,但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食物。

说实话,这部纪录片既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又不像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因为在整部片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们是在看一个韩裔美国胖子和他的朋友们叨逼叨唠嗑,但奇怪的是,这种唠嗑却让人十分想看下去,就是下图的这个胖子。

这个胖子名叫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在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中,David Chang都会和他得朋友们聊一个话题,这个话题通常是某一种常见的并不精美的小吃,而他的朋友们也都是各路高人,除去那些美食作家,还有史蒂文元(美剧《行尸走肉》中格伦的扮演者)、沃尔夫冈·帕克(奥斯卡晚宴御用大厨)、吉米·坎摩尔(著名主持人)等等。

这些大人物们凑在一起聊天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好玩的事,更好玩的事他们不止是坐在那里空聊,而是亲身前往接触他们所聊到的这些美食。比如第一集是聊披萨,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因为聊到了不同地区间披萨的差异,David Chang和他的朋友们就直接去了意大利、比利时、日本去探寻各种风格的披萨,甚至还去了披萨连锁商多米诺,从而来分析和探寻不同种类的披萨背后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这的确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看完了它你就会对美国和美国文化有所了解。在这部片里,我们看到美国人日常离不开的这些Ugly Delicious其实没有一样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这其中有意大利餐、有韩餐、有中餐、有越南餐、有日餐等等,这些来自全世界的日常美食在登陆美国后,经历时间的融合和改变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成为了所谓的“美国食物”,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在经历的融合之后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在David Chang和朋友们的调侃中,在眼花缭乱的美食中,让我看到的是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吃在美国“建立——打破——再建立”的过程。

除去美食,这部纪录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还来自David Chang以及他对美食背后文化的探讨。David Chang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爱笑爱说,让人隔着屏幕就能产生亲近感,而且他还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吃到好吃的就激动地大喊“fxxk”,遇见看不太惯的人就直接开怼,比如怼丹麦妹子的口音问题等等。而除了全世界去寻找这些日常美食的根源,他还试图去探寻这些美食的“母体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区别和未来。

本片第七集的主角是中餐,普通美国人印象中的中餐就是炒饭、左宗棠鸡这些与美国文化融合后的“伪中餐”,而David Chang则带着美国人去探寻了真正的中餐的样子,告诉所有观众,你们吃的中餐基本上都是“伪中餐”,但讨论并没有止于中餐的真伪之分,而是更加深刻的探讨,比如美国百多年来对中国人的误解和歧视,甚至结合到韩餐、越南餐等亚洲美食,这些亚洲美食在美国之所以会变换了模样,深层的原因还是来自种族的隔阂。

比如他提到“也许再过二三十年,美国人也许就会想接受意大利菜一样接受正统的中国菜”的时候,旁边的妹子却一针见血的说“不可能,因为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而除此之外,移民二代们对餐饮行业的远离,也成为正统美食在美国变得不伦不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整部纪录片中,关于这种饮食背后的文化探讨,还有很多很多,也让我们能够以此对美国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饮食,是每一个文化血脉中共同的东西,看完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爱好美食的人永远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种族主义者,因为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让人无法抵挡的美食”。而这些美食并不是存在于高档餐厅中的那些炫目的精美菜肴,而是我们一日三餐中的常见食物,有时候我们不屑于去把它们与美食相提并论,但其实,这些不中看的美食,才是流淌在我们文化血液之中的真正东西。

 3 ) 美食很美

相较于主厨的餐桌,我喜欢这部片子,它更关于吃,更接地气,然后从美食聊到了种族,政治元素……

第一,这部片子更多的讲食物而不是人,我常常边看边Yelp。第二,好喜欢这个片子的开场,有一种美食圆舞曲的感觉! 第三,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就是我身边一个f-word不离口的朋友。第四,David Cheng经常会说出我一个亚洲人的想法,就很奇妙。尽管他在纽约出生长大,没有剩下太多的亚洲元素,但是文化,根源,真是深入骨髓。

E1. 最近跟pizza很有缘,之前去吃了一个dumbo那里的披萨,确实好吃!然后同事带我去了一个他推荐的店,被他们一人一个披萨惊到了……看这一集的时候,整个就很想点达美乐来吃! (我同事一定在默默的摇头)

E2. Taco 看的我想念家附近的那家Casa Enrique 了。其中那家fine dining的厨师在主厨的餐桌里有一集是关于他的。

E3. 讲了David Chung 和妈妈一起准备感恩节大餐,提到妈妈战胜病魔的事情,挺厉害的老太太。

E4. 越南菜,我也很喜欢!至今吃过的最好吃的pho是在布里斯班,一家很小的店。纽约也有很多越南菜,我家附近,公司附近都有常去常点的店,然而再也没找到布里斯班那个味道。这集里面,还聊到移民,很多老移民感觉自己上了车,对新移民就有点……还有个越南老爷爷说什么感谢美国,给了机会……哈,反正要是个中国移民说这种话,我是不爱听的。

E5. 烧烤!德州,韩国,中国,日本,讲了各种各样的烧烤!说实话,前阵子我美国同事跟我说他晚饭吃了Chinese Barbecue,我真没反应过来那是啥 😂 韩国和日本的烧烤一直是我的爱,时不时要去光顾一下的。中国那段,我对驴肉这一段没有那么反感,第一,我也没吃过,并且不太想吃驴肉。第二,澳洲人叫我吃袋鼠肉时,我也这个反应,挺正常。烤鸭那段,只能用口水淌淌滴来形容了。等我回国,一定要去一趟全聚德!

E6. 炸鸡,时不时就想吃一吃的神奇食物。确实,我觉得KFC在中国做的比麦当劳好,麦当劳的鸡翅太难吃了。炸鸡在美国貌似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牵涉了种族问题。我们来自于一个团结,同种族多民族社会的人,说话时不会考虑太多的,在美国确实感觉大家讲话都很谨慎,有一些雷区大家都不会碰触。

E7. 这一集简直太犀利了,把系统化的种族歧视直接摊在台面上。其中几个美国人,用着傲慢的态度,对中国餐厅大放厥词,殊不知自己吃的有瘦肉精的牛肉,有大量MSG的垃圾食品,这不是racism是什么。最后诚如影片中所说的,更可悲的是,亚洲人不能公开的表达对自己食物的热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确实,我也在我身边的,早年出国的中国人身上看到这一点,对”融入”美国的迫切,对自己文化的词汇啊,可怜。我个人,从不觉得我爱吃炒饭就比爱吃披萨低级,也从不觉得跟白人玩在一起显得我很有层次,我觉得因为我搬来美国生活的时候,中国已经强大了,我不仅对美国没有敬畏之心,反而有鄙视之意。所以我很认同经济是第一要务,当你经济地位足够强的时候,你会发现文化也能走出去了,美食也能被认可了,国际上也有话语权了。这从来就是个现实的世界,谁兜里钱多,谁说话大声,谁拳头大,谁有底气。所以,要加油!

E8. 意大利饺子 vs. 中国小笼包,饺子,生煎,锅贴。作为上海人,意大利饺子sucks🙂,鼎泰丰只能叫彩色小包子。我经常科普我的外国朋友们,鼎泰丰做的不是小笼包。David Chang可太会吃了,这也是我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它很深入的去当地餐馆,路边,甚至居民家里,去发现某种食物的真正形态,而不是在fine dining restaurant用刀叉来解剖一颗小笼包。

 4 ) 【第六集】在美国,炸鸡与种族的关系

在美国超市,鸡肉价格算是最便宜的肉类,美国快餐店的炸鸡也是标配。鸡块裹上面粉,下油锅,出锅后再加蘸料,刚出炉的炸鸡无比美味。

个人而言,最喜欢吃的是Popeyes的炸鸡,但是每次去Popeyes餐厅都是得小心翼翼,店员全部是黑人,顾客大部分也是黑人,没有几个白人消费者。收银的黑姐刚和黑人顾客笑脸相迎的点完单,到我点单时候就马上换上一副冷冰冰不耐烦的面孔,搞得我很紧张,总会想,是不是黑姐歧视亚洲人,生怕一个不小心被黑姐开骂。

看完纪录片发现,啊,不仅西瓜代表种族歧视,炸鸡在美国也是和种族挂钩的。去Popeyes吃过那么多次,只有一次见到一个白人消费者,还是和一个黑人一起来的,白人边排队边说“好神奇,我从来没吃过这家店”。。。

白人如果想吃炸鸡,基本都会去白人开的炸鸡店,生怕去黑人开的炸鸡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但白人开炸鸡店,额,稍微有点奇怪,类似于一个北方人开“正宗”的川菜馆还天天爆棚。但纪录片里采访的白人店主说,他只是想要尽最大努力把食物做好,热爱这个食物,活在当下,做一个好人,而不是考虑白人开炸鸡店是不是侮辱黑人。

采访的两位炸鸡店白人老板(右一和右二)

在美国,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可能还会持续几十年,Black Lives Matter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黑人的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因为过度给黑人照顾,导致其他种族的不平等。比如说,在美国每个公司每个学校都有硬性要求,黑人工作者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程度。

看完这集纪录片,我还会去Popeyes吃炸鸡,但点单的时候不会再那么胆战心惊。

 5 ) 食物、身份政治、爱

Probably the best food documentary I’ve ever watched. Great balance between food and culture. The series has talked about the authenticity, inclusion, racism history, political identity, and personal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th food. Food closely reveals our deep humanity and this clip has done a really good job.

I particularly like David Chang’s advocates for Asian food& Chinese food which is underrepresented and underestimated in the US due to people’s prejudice, racism and condescending, associating it with the “dirty and inferior” Chinese immigrants.

Also, I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e last episode where David went to a small village in Hebei, China and a delight grandma cooked him dumplings. It reminds me of my grandma, and many women who are humble and constantly serve their family food. The food makes you cry is not, at least not necessarily the best Michelin five-start food, but the food that associates you with the beautiful and precious memory with people who love you, and that means everything.

 6 ) 美国各个文化夹缝中求生存

给不出打分。。我以为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实际上它意在探讨美食背后的美国文化。

才看了第一集,我很讨厌🇺🇸那种刻意地being politically right,而事实上,他们加深了各种刻板印象by not talking about it openly..当你讲🇺🇸文化的时候,又要把各个族裔单拎出来讲,so-called文化大熔炉,却没有熔炼出精髓。。it is quite uneasy to watch them beating around the bushes trying to explore the notion of the history & pain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re is a thin line between culture fusion and culture appropriation, you can understand it both ways i guess 可能因为我不是美国人,我也永远理解不了不同族裔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苦痛挣扎,但是对于别的文化的尊重和appreciation,会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想去探索,也许我会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但是就是在这种探索中才能加深了解。但是我感觉,现在有一种“因为你不懂我们经历过什么,因为你没有和我一样的血,所以你没有资格学习我的文化,但凡你用我的文化做点儿什么就是文化挪用了没得跑”。想要改变美国白人对少数族裔的看法,不让他们了解和学习你的文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认为只有文化包容才能真正心意相容。

 短评

哎,这节目总结起来就是,各地都有各自处理食物的美妙,但最好吃的,还是日本😂

8分钟前
  • 12
  • 推荐

(David Chang脑残粉毫无偏见的评论)E7炒饭那集看得有些热泪盈眶,这一集的一切,从每一道菜到整个主题的升华,大概可以说是我毕生挚爱了;每个嘉宾都认识,每个出镜的餐厅都知道/去过,讲到中餐在美国的种种历史顺便展望一下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美食来了解接纳一个国家和文化。

9分钟前
  • 一捺
  • 力荐

给每集的片头创意打满分,也好感于每集以食物所引入的侧重点,食物确实是一门历史与文化,牵引着一整个民族史。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外国人无法讲好中国菜,不是在这个菜系里长大,根本不能明白家乡菜系之于国人的意义。P.S:专业的厨师,绝不会跟你说好的炒饭要用隔夜饭。

12分钟前
  • A-sun*
  • 推荐

这才是讲食物的纪录片。你要有私货也要这么拍嘛,吃相不要那么难看。说你呢舌尖上的中国

14分钟前
  • 你妈突然
  • 推荐

完全是反舌尖的美食纪录片,河北农村包水饺的老大妈对着镜头说每天停半天水。。。。河北实在太辛酸。

18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还行

看前几集只觉得David是一个很幸运的餐饮业创业者,觉得他文化不高,甚至对朋友有些不礼貌,作为美国人连Taco都不懂。看到后面就进入他的节奏了,他的探索,质疑,还有一片真心。本片深度的讨论了文化交融,我们不一样,但我们都一样。

19分钟前
  • 大骗子威尔伯
  • 力荐

立场鲜明,一直在讨论传统、守旧、融合、妥协、偏见与身份认知,几乎让我对这个狡猾的韩国佬产生了好感。

20分钟前
  • viennavirus
  • 推荐

TACO那集讲到美国是个排外的大熔炉,在我看来实则是聚而不融,丰富但不稳定,其饮食文化同样如此。所以,切入美国饮食文化确实需要一些非常规、更动态的手段,比如像张大卫这样四处寻找饮食文化的碰撞,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和他人碰撞、冲突,这才是网飞需要的那种接地气的作品,而不是像chef show那样左手感情牌右手明星牌,最后一开发现连个对子都凑不出来。

23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我想一个人可以接受LGBT,可以支持女权主义,可以搞开放式关系,但未必可以接受“不正宗”的家乡菜。我们在饮食文化上的不宽容,是更隐微、更深刻,又常常被合理化的。这个纪录片打破了很多偏见,在文化多元和身份认同上的讨论都很有趣。对不了解的文化,应该保持谦逊,对已拥有的特权,要时刻反省。

26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除了短板小龙虾一辑其余集数都在吊打同类型美食记录片,讲的是食物,其实是历史、种族、家庭、融合、困境、希望。第一次看David Chang是在BuzzFeed短节目中,完全是个口头不离F的粗汉,或许只有在(不差钱无框架)奈飞纪录片当中,才能流露粗旷外表下不寻常的纤细。

28分钟前
  • D I D A
  • 推荐

感觉比主厨餐桌有意思多了,围绕美食讲文化讲移民讲历史讲亲情血缘讲身份认同,可能是年龄大了喝不下鸡汤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亚洲饮食文化更有认同感和代入感。

3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可以说是把舌尖第三季爆了,看完炒饭和饺子转5星。

33分钟前
  • Live or Die
  • 力荐

这是我看过最政治化的美食纪录片了……全片都在讲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历史和社会基础,为此每集都有意采用多种互相抵触的叙事。视听语言丰富,叙事技术多样,在商业推广与政治诉求间达成了较好的平衡。

34分钟前
  • queenie
  • 力荐

主持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风格不太喜欢,对自己不喜欢的就批判一番,塑造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有钱贱人的形象。如果换个主持人,会到四星吧。

36分钟前
  • 矩阵
  • 还行

Diversity is strength. Diversity is power.

41分钟前
  • YuRAY
  • 力荐

S1E7 炒饭那一集,讨论的时候说会不会再过二三十年大家也能像了解意大利菜一样了解中餐,席间有人说你们太乐观了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好直接 说福州那段为什么接了段那么老的视频,放个现在的视频嘛。很多美国人以为中国城大概就是中国的样子了。。。

43分钟前
  • 豆花鱼
  • 推荐

形式感相当有趣,但有时候这些言外之意也有点太司马昭了

4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看到不少人说这个拍的特别高超,其实我觉得也没有,但是因为Dave实在是太热爱美食,而且不为了所谓高雅只为了好吃(所以才命名不美的美食),每一次他忍不住骂街的好吃感都可信度百分百。为亚文化美食打抱不平实在真诚。作为一个生活在地球犄角旮旯没中餐的地方的人,我看这个莫名的填补空缺。

50分钟前
  • 小晨
  • 推荐

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纪录片

54分钟前
  • vivienous
  • 力荐

食物是桥梁。

59分钟前
  • 承泽明
  • 推荐